膠片單反里高端機和低端入門機的差異體現在哪些方面體現?

沒經歷過膠片時代,最近在了解膠片機的一些情況,自己感覺膠片機最終成像的結果和所用的鏡頭和膠捲應該有很大的關係吧?如果是這樣的話,同時代膠片單反高端和低端的差異主要在哪方面體現?自動化程度?做工材質?還是其他什麼?


這個問題問的好,回顧歷史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單反相機算是相機界近五十年來一以貫之的主流產品,所以我按照單反相機機身的角度嘗試解釋一下。

現在在數碼攝影領域,大家對於單反機身關注的東西,很多是和成像元件有關的,例如像素多少啊,感光度範圍啊,噪點高低啊等等,畢竟眼見為實。甚至一塊好的預覽屏幕都能成為賣點,我是認真的。

在膠片時代不是這樣,大家對於機身關注的更多是機械質素,例如結實程度和抗摔打程度對於專業機來說真的很重要,連拍速度對於體育機來說真的很重要,反光板震動大小以及有沒有反光板預升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取景器範圍以及是否清晰十分重要。另外,機器本身重不重也很重要。

所以,同一品牌的層次高低,在手動對焦和調節光圈的時代,多數是從用料以及機械素質來區分的。那個時候配個電子快門、程序自動或者光圈優先,不一定就是頂級貨。FM2這樣一個技術基礎堪稱落後(其實所有技術都是60年代就發展出來的)卻到現在仍舊為人稱道,也可以說是能有逼格的機器,必然要歸功於內部的堅固、精巧以及準確。更是因為科帕爾給做的1/4000秒的精密純機械快門,除了後來上海鳳凰的DN60/66(沒想到吧)外,再無分號,這快門不僅精密迅速,而且真的很難壞。

有很多人拿美能達的X-700和尼康的FE2、FM2相比,這種想法放十五年前基本是要被笑話的,十年前,FM2對X700,機齡類似的二手機身價格基本上是兩倍起,Nikkor AIS 50/1.4對Rokkor MC 50/1.4,價格好像也要貴上好幾百。

為什麼?因為X-700最高快門只有1/1000白天用不了大光圈了,閃光同步只有1/60幹不了室內體育活兒了,零下20度時很可能已經變磚了,此外掉地下可能就摔碎了,時間長了電容就漏了,工程塑料時間長了都包漿了,例如……算了,太多了。

當然了,帶上附件全副武裝的X-700是有點「專業感」,但是離「專業」還差得遠。

我之所以不遺餘力地黑X-700,原因有兩個:

一是我十五年前用的是K口機器,賓得理光和鳳凰,也用過別人的X700和X300,確實喜歡過、羨慕過X-700。那時候X700還是挺貴的。

二是反正涉及換門,所以就跳過美能達直接奔尼康了,畢竟我喜歡單反是因為一台尼康馬特。等上了、用了FM2再回頭看X-700的時候,這是大約11年前的事,已經非常非常不堪了。

全面進入電子時代後,電磁、感應、超聲波技術、晶體管及集成電路的投入讓長期穩定可靠的機械摩擦和往複運動不再是必須攻克的技術難關。此時各廠的產品除了拼「魯棒性」之外,功力高下就更加集中在誰的快門更快、誰的對焦速度更快等方面了。賓得理光奧林巴斯美能達什麼的等等品牌,就是在這個時代被佳能尼康和遠遠甩下的。可以說,電子時代的發展狀況決定了數字時代的起步高低,例如:

尼康到D3甚至更晚近的時代,機身機械素質還在吃F時代的老本,比如D3對F6,D300/700對F100,D80/90對應F80什麼的,佳能也類似,EOS1/3/30的機械基礎分別對應1D/5、7D和50D。

另外,雖然美能達當年的Alpha9搞出過1/12000秒的快門,然卻並卵了,因為沒有豐富而高低結合的鏡頭群做配合,十幾年前,美能達拿得出手的噹噹響的鏡頭屈指可數。君不見,索尼收了柯尼卡美能達之後,用的是蔡司認證的鏡頭?就算是側面證明了吧。

因此,這樣的差距在今天的數碼單反機身上也能找到,只不過因為關注的點變了,產品線豐富了,亂花迷人眼了。

然而,這樣的差距在今天的數碼單反機身上又不是那麼明顯,因為:

我沒有2.8的恆定大光圈,但我有ISO12800呀。

要是放在膠片時代的話,「你們這樣是不行的!」

當然,對於專業者來說,現在光有高感光度也是不行的。


對於膠片機,最終成像效果,和所用的鏡頭、以及膠捲有很大的關係,這個論點沒什麼問題。

但在這個觀點上,咱們也不能就說,成像和機身沒什麼關係。
舉個例子,康泰時曾經在135和645上使用真空吸附技術,使底片能夠保持平整展開,以確保蔡司鏡頭的對焦完全準確的落在焦平面上。即便現在回頭看,這也算是很黑科技了吧?
此外,畢竟135單反上來說,焦平面快門都是集成在機身上的,那麼快門是否准,快門速度範圍是否支持得夠廣(1/8000和1/1000還是會帶來很大差別的),也是得看機身的吧?
所以,機身雖然看上去只是個「黑盒子」,但這個盒子是否有足夠高的技術支持,也是能夠間接甚至直接影響到到成像的。

那麼,對於同時代的高端和低端膠片單反的差異,其實就和現在同時代的數碼單反一樣(刨去感光晶元相關的數據不說之外),機身做工和材質決定了耐用度不一樣,取景器的視野率和放大率決定了取景感受不同,快門速度範圍決定了可以拍攝的畫面題材和成像的不同,過片和連拍速度決定了機器的連拍能力的不同,此外還有對鏡頭的支持啊,自動對焦的能力啊,外形設計啊等等,其實數碼單反除了感光元件以外,其他和膠片單反類似。


簡單說說我的一些所見,首先明確,膠片機身只是個暗盒,功能OK對成像幾乎沒有影響。低端機和高端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材質和細節
2.性能
3.特殊功能

1~以美能達為例,被一堆文青瞎追捧的x700其實當年的定位是業餘的頂級,而XD是專業級的起步,x700上下蓋是工程塑料電鍍,再烤漆製成,而XD是最好的鎂鋁合金。二者的過片機構不同,因此手感xd好得多。

2~尼康為例,尼康給業餘市場的機子快門只有1000-2000,而定位專業的往往4000,甚至後面有8000的(膠片自動機和手動機界限的時代不算),而且低端機好多沒有手柄,高端機有,甚至連拍速度快的多。

3~仍然是尼康,比如入門機是傳統的中央重點測光,而高級的逐漸都具有了矩陣測光,RGB測光等等


回答的驢唇不對馬嘴

兩點

硬性指標

機身設計

硬性指標是曝光模式,iso,快門速度,測光方式

機身設計是否耐用,是否可以快速操作,可更換取景器,可更換對焦屏,機身擴展性,鈦簾幕

基於以上om全系列只是高級業餘機,包括lx,膠片時期真正的專業機只有f系列,包括canon的f系列,還有minolta x1,甚至topcon super d


推薦閱讀:

打算入富士坑,求推薦或者打醒!?
學生黨,第一台單反,尼康D7000和D7100哪一個更適合我一些?謝謝了?
為什麼佳能和尼康相機型號都有D?

TAG:攝影器材 | 佳能 | 尼康 | 相機 | 膠片相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