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很多看起來很怪的「抽象」畫,或一些照片都能賣出天價?


畫得越來越怪是因為被逼到這個份兒上了。天價的原因請往下面看。

簡略回顧一下藝術史更容易說明這個問題。

文藝復興以後,藝術在技法上經歷了300年的漸進式發展,這300年的時間大約平均每100年只有3次主要的藝術運動,而到了19世紀藝術運動忽然像井噴一樣,處處開花,一個世紀內出現了22次主要的藝術運動,印象派之後的20世紀,藝術運動幾乎像商業品牌一樣層出不窮,平均2、3年就一次。到了今天,藝術史學家已經不敢輕易把藝術運動寫進歷史裡面了,因為它已經太分散了,那些數據完全都是互聯網化的。

詳細的數據可以參見:維基百科-西方主要藝術運動表(Western art movements)

如果把西方的各種藝術運動、藝術技法、風格、群體都算上,製作一張從1750年到今天的時間軸數據圖的話,就會是下圖的樣子:

如果看不清細節,請務必點開看這裡的超大原圖

你看了這張圖就會明白,為什麼總有人說如果現在要當個藝術家的話,藝術史是必修課。原因就是這短短的200年發生了太多的藝術探索,如果不了解清楚前人所做的事情而盲目創新,基本上都會是以前某種風格或主義的重複。

從繪畫技法的層面來看,實際上從印象派開始,有遠見的藝術家們就已經知道藝術在寫實技法上已經走到極致了,當時的畫家都沒有信心在寫實這件事上超越古人,而照相技術在1820的出現更是加劇了藝術變革的節奏。藝術家們開始從色彩、透視、材料、題材甚至是情緒等不同的側面來探索藝術的新出路。

我模糊記得按照村上隆的說法,他覺得畢加索把畫畫這件事基本上給做絕了,太難超越了。差不多也是在畢加索的時代以後,西方藝術開始逐步地轉向觀念、概念。藝術家的工作逐漸從技法探索上轉移到了技法之外的因素上,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波普藝術運動,安迪沃霍作為藝術家完全就不是老老實實畫畫,而是去設計自己的形象、言行舉止,搞活動,搞社交,用各種新技術探索帶有觀念性的藝術創作。

如果覺得這些文字比較抽象,可以看看這張我最近找到的圖片:

仍舊是一張細節很多的圖,想看清細節還是點擊這裡看原始大圖吧,此圖是關於世界藝術的一個速覽,通過下面的時間軸將藝術史劃分成若干階段,並在上面列舉每個時代的代表作品,並附上簡單的文字說明,目的是用一張圖幫助我們從作品的角度速覽藝術發展歷程。

從這張圖上,你更容易看清藝術風格的變遷,雖然有一些藝術風格沒有收錄,不過還是基本能說明問題的。結合著我前面列舉的數據和說明以及這張圖,你會看出藝術探索的一個宏觀的脈絡。把自己假想成某個時代的藝術家,然後你往之前看一看,再想想自己可以做一些什麼新的嘗試,就更能理解他們了。

比如,有人質疑安迪沃霍兒到底會不會畫畫,這種懷疑並不奇怪,當然他肯定是畫得不錯的,不過他作為曾經的插圖畫家也的確在某些同行來看是畫得不成樣子的。實際上,這反而突顯了他對藝術發展的遠見。他並沒有把時間耗費在純繪畫技術的探索上面,而是大膽向前看,去探索絲網版畫、影像、行為等多元化的藝術門類。這實在是有夠超前,既符合潮流也符合藝術家應有的特質。

波普藝術以後,藝術整體的發展重點就已經不在畫技這個問題上走回頭路了,最近大衛 霍克尼正在北京舉辦「春至」大衛·霍克尼個展(2015.4.18-2015.6.6)佩斯北京,老爺子的作品非常能夠說明問題,他其實就是買了個iPad,然後就下了個APP開始用手指頭在上面畫畫,這次展覽的就是他之前畫的一些iPad畫的印刷版畫。

如果你從技法上去探究老爺子這次展覽的作品,基本上就算白看了,用iPad畫畫這件事隨便誰都能幹,而且恐怕很多人還自詡比老爺子畫得不差,可重點不在這裡!重點在於他這麼大歲數了還在探索自己未知領域的這顆童心,這種藝術探索精神。如果你縱觀整個藝術歷史和霍克尼之前的藝術創作,就反而能體會到這位77歲高齡的老爺子活得是多麼地放鬆,玩得多麼High。

綜上,我一開篇就說那些看起來技法很簡單的抽象畫是被逼的,被誰逼的呢?是被自己逼的。藝術史是人類不斷探索未知的重要藝術領域的歷史。每一代最重要的那些藝術品和藝術家都從來不是將舊的藝術承襲的最好的藝術家,而是那些童心未泯,有著勇敢的探索精神,能夠從藝術發展的大脈絡看到尚未被探索的重要領域,然後用自己畢生時間去努力探索的人們。

我們之所以會產生看不懂的心理,其實不是認知或理解力的問題,而是思考視角問題。很多人從內心深處還是以為「藝術就是傳承」,覺得只要跟著大師、老師或者什麼師傅學,就可以搞出藝術。齊白石說的「學我者生,似我者亡」,李可染說的 「以最大的功力打進去,以最大的勇氣打出來」 這些話,大體都是想告訴學生們必須向前看,要把注意力放在突破上面的意思。

只要換一個視角,把藝術探索理解為「還有什麼是別人沒有探索過的重要藝術領域」,或許很多困擾都會豁然開朗。

───── 以上是2015-05-24晚上原始的回答 ─────

我是從一個被合併的問題跳轉過來進行的回答,所以如果只看我昨天的回答可能會覺得答非所問,我今天才注意到這個問題,特意針對這個問題補充一下答案。

分析這個問題至少需要兩方面背景知識,一方面是「某些藝術品看起來很怪」這個問題,這需要藝術史的脈絡背景知識,這塊請參考前面我原始的回答。另一方面是藝術品的價值規律問題,補充答案里主要說說藝術品價值規律這方面,也是我正在研究的領域。

價值

任何商品的交換,都是基於交易雙方對一物價值估計的不同。那價值是個什麼東西呢?經濟學上給的解釋很冠冕,比如「能夠公正且適當反映商品、服務或金錢等值的總額」、「價值就是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等等。

要讓我來直白一點說的話,價值就是人們對一物值多少錢的想像。想像是這件事最關鍵的因素,只有理解了這一點,其他問題才更好懂。比如,因為價值是想像出來的,所以沒有什麼真正的客觀標準可言,你認為黃瓜值5元一斤,我認為3元一斤,這種想像的差異構成了交易的基礎。

那麼這種想像基於什麼呢?當然就是信息,準確的說是有限的信息,人們在買賣東西的時候,只能憑藉交易之前獲取的有限信息來自己想像該值多少錢,這就是所謂的估值。

信息不對稱

藝術品這種商品,屬於非常容易出現交易過程中信息不對稱的商品。因為影響其價值的關鍵信息完全不在商品的外在屬性上面,你不可能憑藉作品所用的畫框、畫布、顏料就估算出藝術品最近的成交金額,對這方面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讀讀我在專欄里記錄的一個回答 可以不懂藝術嗎? - 守望者 - 知乎專欄 ,文章裡面我提到了藝術品的界面不友好問題,就是想說明這一點。

我前面說了,價值就是人們對一個商品該花多少錢買的想像,而這種想像又是基於有限信息的。所以藝術品交易這一行從古至今,都講究對信息的操縱。越是大的拍賣、畫廊或者經紀人,就越是操縱信息方面的專家。

隨著行業的逐漸成熟,藝術品買家也開始大量通過閱讀、社交和其他途徑來獲取信息與賣家進行周旋,從而在藝術品交易中避免損失。這方面馬未都老師是特別典型的例子,他經過數十年在行業裡面混,獲取了大量的信息和情報,成為了活的資料庫。

天價的產生

通過買藝術品一方面可以陶冶情操,另一方面也可以獲得價值投資的效益。作為一種資產,藝術品為什麼可以長期升值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要有下家以更高的價格接手唄。那怎麼做到這一點呢?就是讓更多的人想像藝術品值那個錢唄

這可是一盤大棋,要慢慢下。這方面西方做得特別好,他們的天價藝術品大部分都是經歷百年以上的時間慢慢積累到如今天價成交的,每一步都踩得很結實。當然,這裡面也有一些幾十年的作品已經登上了天價榜。當然,每年成交幾百億美元的藝術品,並不全都是升值的,藝術品也會出現貶值的情況,而且貶值是常態。

於是,大家就希望能夠有一些相對客觀的因素來輔助我們判斷藝術品的價值,這就是藝術學術所扮演的角色。通過著書立說,一些學者編纂著藝術史,那些被寫入藝術史的藝術家,往往被認為是可信的,價值有保障的。

其實,藝術史的本質就是故事,通過故事傳播讓更多人相信藝術品的價值。

價值的質疑

很多人因為藝術品的天價,就開始質疑藝術品的價值,這完全可以理解。畢竟如果從工本費的角度來看,藝術品似乎大部分售價都不應該超過2萬,它們賣到幾十萬、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看起來似乎不公平。但是,藝術品真的偏離了市場交換的公平原則嗎?

當然沒有,物以稀為貴,當參與一件物品價值想像的人多起來了,它的價值自然也就在那個位置。說到這裡我想起總能在網上看到 僅為1169元 蘋果iPhone 5s成本曝光 這樣的新聞,每次看到我都會覺得很搞笑。或許蘋果手機造價真的是這樣,但商品的價值就是成本嗎?

我也曾經仔細想過這種價值思想的來源,我覺得是中國社會商業化程度太低的緣故。我們大部分人還信奉著農業社會的「物美價廉」理論,認為商品的價值應該基於其製造成本。實際上這種過於傳統的價值哲學對思考現代商業是沒什麼幫助的,因為現代金融建立在基於精算基礎上的估值體系下,這樣商品身上所附加的其他價值:創意、設計、稀缺性才會被公平地呈現在價格上。

從本質上說,理解天價藝術品和理解蘋果手機為什麼可以賣到5、6千是一個道理。價格,由人們的集體想像來決定,而不是由製造成本來確定。


當代藝術的欣賞在絕大部分情況下是建立在對先前否定的基礎之上的,在沒有建立藝術史觀的前提下,沒有接觸到作者的思想下看不出畫的含義或者對畫反感也是正常的事情。
況且,藝術從來就不是以大眾欣賞為原則而誕生的(波普藝術不在討論範圍)。它對你一文不值,就如同你對它而言也是一文不值。
至於比爾蓋茨為什麼願以高價買它,我想說的是,莫以你的審美去權衡和批判別人的藝術,莫以你的價值觀去推己及人。

我的話可能刻薄了點,但在沒有試著去理解之前就用一種嘲諷的的姿態把這些東西套到一種範式里去「尋求解讀」的人,本身也沒什麼解讀它的必要。

一句話,

你的認知有限,藝術就有了限度。


新浪潮電影評論家巴贊認為,攝影術發明之後,繪畫才被真正解放。換句話說拋開了一般層面的「還原真實」的枷鎖,藝術家可以在另外一個層面上解析真實。
對於抽象派(現代繪畫),可以從梵高等印象派(古典繪畫至現代繪畫的過渡)畫作開始理解。比如著名的《星月夜》,已經不是純粹的寫實。拋開那些主觀色彩不談,這幅畫作主要是通過筆觸將星月等天體的軌道以及夜間不同時刻空氣對於燈光的折射不同而產生的抖動最終疊加在一起。換句話說,一般人看那個景色的時候,是只能看到某一特定時刻的景色——這也是傳統繪畫的故疾,但是梵高卻可以將很多時刻的圖像疊加在一幅畫中,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二維的界限。
至此,對於繪畫家的要求從清晰的描繪主題向擁有獨特的視角轉變。繪畫大師們往往需要特別的眼睛以及感覺,比如超越維度超越時空等天賦。對於後來的印象派,將這種時間空間的解構極端化發展,以至於後來漸漸脫離了公眾的認知。當然,後來人們強調的解讀主義也加重了那些抽象的東西,也漸漸帶來了現代藝術圈子的種種問題,比如不切實際的吹捧與打壓。導致如今的人們認為抽象畫作僅僅是投資或者騙人的把戲這種觀點。
其實藝術是要求源於生活並且能夠回歸生活的。如果一個人看不明白某個畫作,可能是他的閱歷、知識水平有待提高;但是多數都看不懂的畫作,甚至沒有人能看懂的畫作,就難免沒有嘩眾取寵的成分在其中。當然的確有那種不被時代理解,超越整個時代的藝術家,但是他們往往不太多見,而且並不孤單,總能出現一個流派。


首先,藝術作品的價值不能僅僅從感官出發,因為每個人的感官以及理解都不一樣且有限。
其次,從史論的角度出發,藝術作品的價值跟它在時間上的永恆性以及跟政治的聯繫密不可分。題主提問抽象畫,那我們就以美國20世紀初的抽象表現主義為例來談談抽象畫派。20世紀初,美國已然是政治,經濟上的強國,只是在文化上一直被古典的歐洲藝術史學家們詬病沒有底蘊,吐槽美國畫家們都是一群鄉巴佬。

美國人當然不樂意被吐槽沒文化啊。怎麼辦呢?只有「創造」出新的概念來名留藝術史史冊。
於是,偉大的藝評家格林伯格在以波洛克為代表的藝評中提出了行動畫派以及滴畫的概念,並稱這種畫畫的方式才是最純粹的,以此來抗衡歐洲藝術史論界的吐槽:我們美國藝術史是很短暫,但是你們瞧,我們才是最接近畫畫本質的,時代變了啊。

波洛克曾說過,其實我在畫畫的時候根本不知道我要畫什麼,我的畫畫過程完全無意識,只有畫完後,我才知道自己畫了什麼。

看吧,藝術家才不知道什麼行動畫,什麼畫的本質呢。是作為藝評家的格林伯格扯淡出了行動畫這個概念,而格林伯格這個淡扯得夠牛逼,波洛克也夠聰明,自從行動派的概念提出後他也越來越「行動派」了。

波洛克,憑藉著格林伯格的這個行動畫派的概念,作為行動畫派的開創者式的人物,而名留史冊了呢。可如果你去看看波洛克的畫,你一定會罵,尼瑪畫得是什麼啊!可是,他以及他的畫,在藝術史學界,甚至在政治上(爭奪文化地位),都有不能用金錢衡量的價值。


聽過約翰列儂遺孀小野洋子的歌,鬼哭狼嚎群魔亂舞,然後一幫人在底下評論說從她的歌里聽出了哲理境界掙扎釋放人生來世矛盾和諧對立統一,我當時就一口血吐在屏幕上。這個鳥也是如此。


謝邀。
四肢贊同@蘇芸的這句話:你的認知有限,藝術就有了限度。
不是自詡的意思,當代藝術是行進中的藝術,你的認知必須跟上步伐,或許一部分人會一笑置之,表示「呵呵,我欣賞不了「,說明你對抽象藝術已經有了定性思維,我最怕的就是別人一直堅持錯誤的東西還死不撒手。在藝術里文字永遠大於視覺,藝術家火的是那寥寥數筆?火的是思想好伐。經久不衰的藝術品,藝術學者研究個bug?這麼多年是在圍觀思想觀念、宗教信仰、時代背景、文化背景、各種主義的好伐。
國內藝術市場的井噴現象是有很多因素決定的,國際上的拍賣公司在推動中國當代藝術,亞洲當代藝術的主流還是要看中國當代藝術,投資中國當代藝術看的是中國經濟體的面子,這些畫的價位跟西方大師比已算你便宜勒。
從八十年代中期的85新潮,珠海會議,黃山會議,西南新具象群體,89藝術大展都有葉永青(題目中畫鳥的作者)的一份事,一直不間斷的集結創新,鳥系列看似鳥塗鴉,其實手法非常細而慢,他深受照相寫實主義畫家克勞斯畫風影響,遠觀寫實,細看抽象,完全抽象又回到具象。用慢的理性的程序性的東西去複製原本應該快的塗鴉,畫畫已經變成他個人非慣常的生活方式。


說白了就是黔驢技窮,為了創新而創新,以及通貨膨脹,富人愈富,其它投資途徑的風險相關性(correlation)不斷增大,這幾個原因互相促進導致的。現在的藝術品千萬不要用越貴越藝術去判斷,他們就是一個個股票,大多數老百姓炒股不會是因為喜歡背後的公司,大多數富人買藝術品也不是喜歡那件東西。


這世界上,任何高級一點的學科門類,都是有「審美門檻」的。
繪畫是,數學是,文學是。
拋開那些商業操作的賺錢的將來會被歷史淘汰掉的啥後現代啥先鋒啥啥的....
那些能被專業人士認可的作品,要麼是「開創了新的審美",比如印象派;要麼是其表達的內核,展現了人類人性的某些核心部分

前者對這個學科有貢獻,後者對人類有貢獻。

覺得有眼睛有耳朵就可以下判斷要知道一個現象,專業學習1年、5年和10年的人,喜歡的東西總會是不一樣的。如果明白這一點,還依舊不能說服自己,那麼需要反省一下自己的審美不夠門檻。


畫成什麼樣其實不重要,關鍵名字要取得漂亮。白紙就是白紙,但是點一個墨點,然後取名叫《太初重生的奇點》,感覺就不一樣了。
然後就是炒作。請名人作序,狠狠地吹捧一番。
說實話,現在確實有很多所謂的抽象藝術,扯的簡直沒邊了,矯揉造作,無痛呻吟。
真的看不下去了,不是所有的小便器都是《泉》!電影《阿基里斯與龜》就諷刺了這種現象。


港真的,當代藝術都是看經紀人的實力,跟娛樂圈沒區別。


幫忙起個名字可以嗎?十年後可以賣多少錢你覺得?


別的畫我不評論,就題中這幅葉永青的《鳥》其中之一,你需要高一點的解析度,才能做出更加體面的判斷(點擊放大圖片):

還有葉永青的另外一張《鳥》,局部放大是這樣子的:

以上引用自另外一個類似問題中我的回答:葉永青的《鳥》這幅畫為什麼值 25 萬?是普通人看不懂藝術嗎? - Bright0574 的回答


對於我來說,藝術的本質就是 「美+內涵」。美是直觀的感受,就是你看到一幅作品的第一感覺;內涵就是這幅作品所傳達給你的信息,以及你能從這幅作品裡所看到的東西。一件好的藝術品,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

現今社會裡藝術作品還有另外一個身份,那就是商品。
作為一件商品,藝術作品的價值則是可衡量的,而且這個價值因該是普遍被大眾接受的,能被理解的。學習藝術史,對作品進行研究分析,一部分也是為了更好的將作品進行價格定位。這幅作品在普世價值觀中,絕對不值得這個價錢,因為它的畫風粗糙,鳥的形狀也很簡陋,簡單的講,這幅作品一點也不美,所以有質疑是很正常的。

可之所以有人會花這個價錢買這幅畫,是因為藝術並非是不近人情的,相反,她是很私人的。一幅作品,不同人眼裡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對其會有不同的理解,這是因為不同的生活經歷造就了不同的價值觀。這種理解是很純的,是每個人專有的。因為只有你能真切感受到這幅作品所帶給你的感覺,這種感覺特別美好。所以除非是為了炒作,我相信花這個價錢買下這幅作品的人對這幅作品是有獨特感情的。對此,我理解並祝賀這位買家。


首先,抽象藝術裡面也分上品和下品 樓主你不了解抽象藝術太正常了,我自己學畫畫的,在大學期間基本上也只對寫實藝術了解,完全腦子都沒進入抽象領域,之後自己又把西方美術史好好過了一遍後才開始了解抽象藝術,西方的藝術發展是有線索的,只是大家普遍不了解.
樓主你如果想真正了解抽象藝術,你光就直接先看抽象藝術是很難懂的,你可以先看印象派,再到後印象派,表現主義,野獸派,立體派,再到抽象主義. 需要有這個過程.要不然很難看懂的.(野獸派)和(立體派 代表人物畢加索)這兩個坎我覺得就能讓你無法理解你好久.
還說我個人對西方繪畫表現方式發展過程的理解,寫實藝術(具象藝術)——半寫實半抽象藝術——抽象主義。
不是之前看《風雲》電視劇嗎?裡面無名,不是達到無劍的狀態嗎?但他也不是一開始練都沒練就無劍狀態.也是從有實體的劍的練習——然後到半有劍半無劍——最後才無劍(還有個最高狀態人劍合一)所以樓主你一下子不懂很正常,能懂才奇怪了.(再說下,藝術裡面寫實表現和抽象表現沒高低之分)
其實我認為的好藝術家的作品,如達芬奇他雖然用的是寫實的表現方式,但裡面卻有抽象的東西,又如當代德國很有名的藝術家格哈特·里希特抽象作品裡仔細欣賞其實能看出很多寫實的東西.


我覺得理論上來說藝術品是創作者極其私人的思想表達,本質上不同於設計這種為人服務、解決問題的方式。
所以對除了作者而言的其他人以為,能理解那就是藝術,不能理解就什麼都不是,願意掏錢也是你情我願。


曾經學過一陣子書法,都說書畫相通,我就班門弄斧一下,從書法的角度談談自己對這個問題的見解吧。為什麼抽象的畫會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而不少人欣賞不來,我想有這幾個方面原因:

  1. 能用更抽象的形式表達藝術的美,難度更大。在書法裡面,筆畫越多的字,往往更容易寫好,而只有一划的「一」字,當它出現在連續幾個字當中時,你會發現很難寫得恰到好處——寫得高了低了粗了細了都不行,寫得不好的話在諸多字中一眼就能看出來。一個字筆畫越多,就意味著前面幾筆寫挫了靠後面幾筆補救的機會也越多。所以,對於能夠把握這種高難度技藝的人的作品會有認同感
  2. 抽象形式的藝術,解讀起來更需要一定的藝術功底。還是以書法為例,大部分沒練過書法的人,看到王羲之、柳公權等大家的行書和楷書都會覺得很好看,但是未必每個門外漢都能欣賞的了張旭懷素的狂草,因為草書雖然形式抽象但是其筆畫及間架結構章法等還是符合標準的。更通俗地來講,認得草書每個字是什麼的人,比不認得的更能欣賞的了狂草。繪畫也是一樣的,抽象畫裡面的一些元素,很多也是某種具體的事物風景的表徵,你不認得每一個元素,自然看不出整體想表達什麼就像英文單詞沒會幾個,聽英文笑話自然覺得不好笑啦。
  3. 因為你看到的只是圖片,而不是真跡。許多重要的因素——運筆、力度、色彩都看不出來,衝擊感沒那麼強烈。抽象畫不是描繪一幅特別詳細的景物,因此它把重點更集中在繪畫技術本身的一些方面上,這些方面,相比其他更通常意義的繪畫來說,真跡和圖片的差異更明顯。

說點偏題的——這種別人能感受到,而我卻感受不到的東西,怎樣做才能感受到呢?我認為關鍵的方法就是嘗試去做,凡事都是要親自去做上一番,才能有真正深刻的感受。我舉幾個自己的例子:

  1. 我是從大姚進入NBA以後開始看籃球的。剛看NBA那會,特別喜歡看麥迪科比——人家打得漂亮啊,投籃就算不進,那POSE都很帥。如果其他龍套角色拿球,我會想怎麼還不傳麥迪(科比),什麼進攻戰術之類的一概看不懂。後來混了虎撲,看了@張佳瑋 等大牛的戰術分析,發現原來每個進球背後還有這麼精妙的戰術啊!再後來,由喜歡看球演變到喜歡打球,對於打球的一些基本功如防守、卡位、籃板、跑位等等有了切身體會,再看球時,發現可以欣賞學習的點實在太多了。
  2. 以85後大部分男同學的共同愛好——dota為例。剛玩dota那會,看dota視頻,只喜歡看比賽的Gank、團戰鏡頭,覺得只有這部分好看,甚至只喜歡看精彩集錦,讓我去看ZSMJ、Zhou神補刀,看5分鐘我估計就想死了。後來dota打得多了,發現越來越喜歡看大神對線了——09、pis等大神們每一個補刀、點人壓制、控制仇恨,控制兵線控符都做得接近完美——我想這些東西,如果我沒有打過上千盤以上的dota,是無論如何也欣賞不來的。

說了這麼多,其實主要想表達一個道理,也用來告誡自己:世界這麼大,有太多自己不懂的和暫時欣賞不了的東西,對於這些,要有一種包容的平和的謙虛的態度,與其簡單粗暴地把這些歸結為裝X、傻X,還不如用心思考一下,到底為什麼欣賞不了,哪部分知識結構還有欠缺
不過,即便是很多人都不懂但你卻欣賞得來,也沒必要洋洋自得優越感十足——那些欣賞不了畢加索的理工男,他們一眼就能看出來的構造了Linux這種偉大得影響人類的產品的優雅高效的代碼,在學美術的妹子看來,也不過就是一堆毫無意義的字母而已嘛!


這種畫作賣的不是作畫的技巧或品質,賣的是畫家的思想,對這幅畫在創作過程中的經歷、情感、時間、思考過程、理念等等等。

就好比在知乎里對一個你喜歡的答案贊時,其實不是針對答案,而是潛意識裡對回答問題的這個人崇拜和敬仰,對他思考的方式、角度認同。


排除其它因素在外(比如利用它來洗錢,或者進行收藏倒賣,或者彰顯文化規則,或者進行博弈),只從美術藝術的角度來觀察,我認為
你應該學會尊重你不懂的知識和價值(當然對我也是)。有些事物你暫時不認知,無法欣賞無法領悟,但請你不要否定你未知的價值。我個人覺得這項原則是很寶貴的。


我也不理解現代藝術,目前完全建立不起來相關的common sense。

就好像,我一直不理解李宇春有什麼好的一樣。

但是我不反對別人喜歡李宇春,我反對有人讓我去喜歡李宇春。

最後我膜拜春哥。


這表明有人喜歡
有人認為值
你看起來很爛 卻有人看很好
為什麼會這樣 就是你們兩個人的審美觀的區別 或者價值觀的區別


推薦閱讀:

怎麼用彩鉛畫出肥皂泡?
27歲開始學畫畫,晚不晚?還來得及走專業的路嗎?
工笔猫怎么画?求大神教导!邢爱成老师的都太难了,没具体教程画法,特别是怎么画毛发!
自學工筆畫該注意些什麼?

TAG:藝術 | 繪畫 | 繪畫欣賞 | 時間軸 | 抽象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