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的軍事能力如何?
我讀《史記》,對於項羽的軍事能力感到非常困惑,他是將門出身,但是項梁明顯不能給他多麼優秀的教育,他自己學兵書,又有點不求甚解,但是巨鹿彭城二戰又碉堡了,那麼項羽是天才?還是對手太弱?或者他的戰術遠勝於戰略?另外,宋義想坐山觀虎鬥,他的想法有錯么?看到前面的鋪墊還以為是個牛人呢!結果就被項羽幹掉了。能有結合地理軍事史料的分析么,謝謝!
項羽確實優秀的軍事家,在古代其屬於「兵形勢家」,簡單說一派系講究的是「勢」,類似於林彪的「猛衝猛追猛打」,當然這是有前提條件的,就是己方是強勢,一旦失去強勢,立馬完蛋,項羽的成敗皆在於此。(手機無圖,下面為同學們解釋破釜成舟的故事,注意方位)。
話說章邯殺了項梁,克定陶,輕視餘下楚軍,認為其難成氣候(其實就是項羽宋義軍團,這些部隊在定陶旁邊,東側),立馬北上黃河同趙國交戰,勝,趙軍退走巨鹿,秦軍又開始在巨鹿圍城,開始攻堅戰,王離圍城,章邯運糧。(此處大家可以看出,兩位秦國將軍其實還是很有水平,先奇襲定陶,殺了富有盛名又剛剛得勝項梁,再大膽北上攻趙國,以疲憊之師得勝。圍城的時候,主將負責運糧可見其小心謹慎)。
趙國向諸國求救,但是諸國見秦軍強大,不敢妄動。宋義採取去隔岸觀火,可以說是最明智的方法。那個時代禮樂崩壞,誰特么有實力誰說了算,宋義統帥剩餘楚軍,是楚國的骨血,如果直接去拼,即使得勝,也是傷亡巨大,沒有了軍隊,楚國的命運可想而知,於是宋義觀火花了四十天。
項羽其實特別陰險,他的目標是奪權。
項梁死了,宋義做了統帥,宋義是懷王的人,項家其實已經架空了。
項羽的性格,為什麼就能忍著自己,不去為項梁報仇,苦等40天?他不早殺宋義為什偏偏在一個月後殺?其實項羽看清了形勢。諸侯圍在秦軍旁邊,秦軍必須快速攻克巨鹿,不然夜場夢多。但是又不能太快,太快傷亡大。其實秦軍已經陷入泥潭,撤退不了,因為楚軍是從秦軍背後尾隨而來。如此以往,秦軍一個多月下來疲憊不堪,宋義也應該快出兵了,項羽選擇此時殺掉宋義,又奪權,又撈好名聲,又打勝仗。
其實消滅秦軍最大的功臣是趙國,自古燕趙多義士,沒有趙國死守40天,勝負難分。
不同意樓上的分析。宋義的「隔岸觀火」戰略,表面上看來老城持重,其實是遠離實際,與趙括有得一拼。還不止於此,宋義其實就是配合「楚懷王」壓制項羽的,所以,他的想法從出發點上來講,就是偏的。
看看宋義這個人。「楚懷王」讓他執掌軍權,率軍去援救趙國,他居然也就大大咧咧連客氣都不客氣一下,就接管了「項家軍」,位居項羽之上。要知道這隻軍隊是項氏叔侄親手帶出來的,你宋義算哪顆蔥啊。由此可見,宋義恐怕也並非大智之人,至少,情商不算太高。
宋義的戰略問題在哪?《史紀》通過項羽的論述,已經有所揭露:
第一,當時秦軍主力正在圍困趙軍,同時外圍還有其他前來援救的反秦義軍,秦軍主力被牽制,無法集中優勢兵力對付我軍。如果此時我軍發動進攻,迫其決戰,則我軍及援趙聯軍攻打敵軍外圍,而趙軍同時在中心響應。內外夾攻,必定可以擊破秦軍。
第二,楚軍在安陽滯留不前46天,正逢天寒又大雨,士兵凍餓交加。且當年收成不好,士卒只能吃芋頭、豆子,軍糧已經發生了困難。楚軍如不立即向趙國進軍,取得趙國的糧食為軍糧,久之後勤保障會出現嚴重問題。軍隊也會喪失戰鬥力。到那時,即便秦軍真的疲憊了,楚軍也難以戰勝。
第三,隔岸觀火之計,在敵友雙方勢均力敵時尚可一用。可現在的客觀形勢並非如此!秦軍是百戰之勁旅,無論就軍隊的數量還是質量都明顯強於趙軍。我軍如果現在不進攻,秦軍不用花什麼代價,很快會先把趙軍收拾了,再傾全力對付我軍,那時我軍如何能有勝算? 這其實是主動送給了敵人以各個擊破我軍的機會。
細讀《史記》的記載,我們不難找出宋義一葉障目的一些原因:
第一、宋義有私心。
宋義所私者何? 原來,此次「楚懷王」出兵,共派出兩支軍隊,一支是宋義、項羽軍,出兵方向是擁有40萬之眾的秦軍主力章邯部;另一支是劉邦軍,出兵方向直指防守空虛的秦都咸陽。據《史記 高祖本紀》記載,「楚懷王」並且還立下了一個十分昏庸的約定,曰:先入關者王之。這分明是想送人情給劉邦,同時又可打壓項羽(項羽只是次將,即便項羽這支軍隊先入了咸陽,封王的也應該是主將宋義)。關中地區是秦朝的首都,也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在這裡稱王,有著不言而喻的優勢。按道理應該由在反秦大業中功勞最大者在這裡稱王,怎能隨意由趁虛而入的「先入關」者稱王呢?從這件事也可看出,這個「楚懷王」是一枚多麼混帳的蛋。但此人機關算盡要排擠項羽,卻人算不如天算,最終落了空。項羽殺掉宋義,以少擊多,還能打個輝煌的大勝仗,使得天下人都折服於項羽。「楚懷王」與項氏爭權,最終的得利者既不是「王」,也不是項氏,反倒是便宜了劉邦。「楚懷王」的行為,真可謂害人害己。
宋義對「楚懷王」的這個昏庸的約定,看來也是有所心動的。他取得軍隊領導權後,並不是真心要去援救趙國,他心底里尋思的其實是如何「先入關」,以便去咸陽稱「王」。
據《史記 項羽本紀》 記載,宋義當時是這樣盤算的:先坐觀秦軍與趙軍博斗,如果秦兵獲勝,也會疲憊,我軍再擊之;如果秦軍不勝,我們就沒必要救趙國了,可直引大兵,長驅西向,直取咸陽,捷足先登稱王去也。
看看,這就是宋義心中的小九九。心中有私,那自然也就一葉障目,看不到「隔岸觀火」的危害。
第二、宋義有畏敵之心。
宋義領兵援趙,面對的敵人,是以章邯所部為核心的秦朝精銳軍隊共約40萬。而宋義的軍隊僅數萬,即使加上歸他指揮的其他一些小部隊,在兵力方面仍有著明顯的劣勢。此外,章邯所部不久前剛剛戰勝了反秦的主力軍隊——項梁所部,並且還擊殺了項梁本人。士氣正旺,儼然有不可戰勝之威。而宋義呢?雖然是個智謀人士,對軍事也不是新手,但畢竟沒有獨立領軍的實戰經驗。而且,宋義也十分清楚,自己在指揮軍隊衝鋒陷陣方面的能力是弱項。這些因素,使宋義產生了畏敵情緒,也就難免會影響宋義對局勢的判斷,使他傾向於不去和秦軍正面交鋒,而去採用「隔岸觀火」之計策。
第三、宋義有歪心。
「楚懷王」讓宋義擔任軍隊統帥,有個重要目的是剝奪項羽的軍權。宋義對此當然是心領神會的。如果軍隊採取功勢作戰,必然涉及具體的作戰指揮。而這方面,無論從個人能力、資歷及受軍隊擁戴的程度等方面來看,宋義都遠遠不如項羽。宋義擔心項羽會在率軍殺敵的過程中,乘機奪回軍權。因此,宋義潛意識裡對項羽的軍事才能羨慕嫉妒恨,他不希望看到項羽率軍殺敵取得勝利。而一旦軍隊發動對秦軍的進攻,則就沒有理由限制項羽軍事才能的發揮。本著這個歪心,宋義自然也是不希望與秦軍交鋒的。
推薦閱讀:
※請問這張b52超低空突防的照片是否真實?
※軍用級別的產品是什麼樣的?
※三國後期蜀國滅亡後,吳國如何撐住了多年不被滅亡?
※未來的戰場上可能會出現坦克跳傘么?或是說坦克能完成跳傘的行為么?
※機械載具和動力裝甲有沒有實戰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