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媚娘傳奇》中哪些是史實?哪些是虛構的?


既然題目都是傳奇了,那就基本是虛構的了。舉十個例子,這些例子我之前在《觀察者》1月15日上發表過,現將原文摘錄下來,供大家一笑,答主玻璃心,切莫公然嘲諷。
首先感謝圖片考據者:揚眉劍舞(http://weibo.com/cceng666?from=hissimilar_homenoscale_head=1#_0) 圖片作者: 燕王WF(http://weibo.com/u/1750692513?topnav=1wvr=6topsug=1)

原文(http://www.guancha.cn/WangWeiJun/2015_01_15_306350_s.shtml)如下:

1. 到底是徐姐姐還是徐妹妹?

電視劇一開始就是貞觀十一年,武如意與徐慧二人進宮,兩人結為姐妹。武如意稱徐慧為徐姐姐,徐慧稱她為如意。

但據史料記載,徐慧生於貞觀元年,初進宮時才11歲,武則天當時14歲。所以,真要結為姐妹,也應該是「武姐姐」「徐妹妹」的稱呼。劇中徐慧變身徐姐姐的原因,除了沒有詳細考證年齡外,還可能是編劇為了將武如意塑造成少不更事的形象,使後來姐妹反目的矛盾變得更加尖銳。


2. 太宗喜歡的是誰?

歷史上,太宗從一開始就不喜歡武如意那樣平方臉、寬前額的姑娘;他喜歡的是綽約風姿、皮膚細白的女人,要嬌媚娛人,卻不必練達。長孫皇后死後,徐慧便開始得寵,逐漸從五品才人升到二品充容,而武如意一直是不得寵的五品才人,十四年來和太宗皇帝就沒有怎麼接觸,因此她才會將前程押在晉王李治身上。

另外,電視劇開頭有個放花燈的情節。徐慧的燈里有一首詩,是太宗年輕時所作;如意的花燈內什麼都沒有。近侍解釋說是武如意無所求,這明顯是主角光環開啟。實際上,徐慧天生聰慧,八歲即可寫文章,才華出眾;武如意僅受過普通教育,對文學毫無興緻。


3. 黥毒真的存在嗎?

劇中,鄭婕妤中了一種漠北奇毒——黥毒,當場立斃,七竅流血。導演還特意讓演員化了個七竅流血的模樣。

所謂「七竅流血」,最早出現在元代雜劇的描寫中,是一種極度誇張地描繪中毒而死的手法。

另外,劇中這種「漠北奇毒」毒性極強,對此的描述是中毒者立斃。但古代根本不存在那種「立斃」的毒藥,那是現代毒藥才有的效果。歷史上比較出名的毒藥有:斷腸草(毒死神農)、鶴頂紅(砒霜)、烏頭、牽機葯(毒死南唐後主李煜所用的葯)和見血封喉(箭毒木),毒性最強、見效最快的也要將近20分鐘後才會發作,中毒者痛苦大約兩小時後才會死亡。

因此,古裝劇里中毒立斃的情節幾乎不可能,完全是因為編劇缺乏毒理知識。(具體可以參看之前寫的一個小文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7439308/answer/36645291 )


4. 唐代大朝會,三年一次?

羅將軍對武媚娘說:「這個大朝會是三年才舉行一次的盛會,諸國使臣都會來朝拜。」這其實是錯誤的。

按照唐代的朝會制度,朝會分為「常朝」與「大朝會」。所謂常朝,即日常定期舉行朝見皇帝,奏請軍國要務、處理行政事宜的活動,即所謂的「上朝」。常朝的定期不同,一般與皇帝的勤政與否息息相關。秦始皇一統天下後每日都舉行朝會,所謂夙興夜寐;西漢宣帝親政後,規定每隔五日一上朝視事,並將其作為定式,開啟較為規範的朝會制度;貞觀初年,太宗日日臨朝,後改為三日一朝;高宗即位初期恢復日朝,隨後長孫無忌等奏朝中無事,改為隔日一朝。

而大朝會作為慶典禮儀又稱為「朝賀禮」,是在每年的元正(元旦)、冬至(或冬至後一日)以及大慶之日(比如萬壽節)三大節日(有段時間還包括夏至),親臨正殿接受文武百官、王公大臣、外國使臣朝賀的慶典大禮。

因此,這樣的大朝會是每年至少舉辦三次而非三年舉辦一次,大概是編劇參考相關資料的時候出錯所致。


5. 皇帝的著裝簡直是胡鬧!

劇組對唐初的女裝服飾考據到底是花了很多功夫,很多服飾與頭飾都有模有樣,知乎上對其也做出了一些討論。但是對於男裝的使用,純粹胡鬧,典型的就是劇組拿皇帝陛下開涮。整部劇,太宗出場最多的造型是這樣的:

且不說皇帝頭上那個冠是什麼東西,單按照出場的次數,這套也應當算是常服。但是真正的天子常服是這樣的:

圖片/@燕王WF

皇帝平時遊玩嬉戲穿這樣:

圖片/@燕王WF

其次,在大朝會那一集中,太宗朝見外國使臣,本應穿通天冠服的他,卻穿成了這樣:

這一套常服來迎接外國使臣,這簡直就跟國家首腦穿著牛仔褲會見外賓一樣好嘛!難怪外國使臣有膽兒尋釁滋事。

真正的皇帝參加大朝會穿的服飾,應當是下圖所示的通天冠服,並且還要配劍。

圖片/@燕王WF

6. 孔明燈是幹什麼的?

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夜幕降臨,太宗摟著武媚娘,說每年這幾日都會讓宮人在凈初池畔升起天燈,以作祈福。

且不說這個孔明燈是用來做什麼的,這宮殿可是木質結構啊,萬一有那麼一兩個孔明燈掛在宮殿上,那不就引起大火了?再說這孔明燈,從西漢時期出現到唐代,一直用于軍事戰爭。它主要用於傳達軍事信息,以及探測風向和風速。所以對百姓而言,孔明燈根本不是祥和的象徵,而是戰事即將來臨的預兆。而且孔明燈還有超度亡靈的作用,相傳諸葛孔明最初就是在戰後用孔明燈祭奠將士,它真正用於祈福那都是宋代以後的事情了。


7. 武媚娘是讀過《圍城》的

「這城牆裡的人,窮其一生想要走出去;城牆外的人,拼了命也要闖進來。」武媚娘將骨灰撒在城牆上的時候說道。是不是很耳熟?這是化用了錢老在《圍城》里那句話——「婚姻就像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拚命想衝進來,城內的人拚命想衝出去。」

這段抄的還算高明,但是對金老的《鹿鼎記》就是亂抄一氣了。徐慧受到太宗召見時,對太宗說道:「我只與陛下說了三十九句話,陛下倒是跟臣妾說了五十一句話。」這段取自《鹿鼎記》中胡逸之和韋小寶關於陳圓圓的對話——「這二十三年之中,跟她也只說過三十九句話。她倒向我說過五十五句。」要知道徐慧當時已經是三品的婕妤,深受太宗寵愛,這麼長時間就和徐慧說了五十五句話,難道侍寢的時候都一言不發嗎?你要說這句話安在武媚娘頭上還靠譜,安在徐慧頭上,簡直是開玩笑。

8. 真實的獅子驄事件。

武媚娘為救小皇子,乘騎另一匹馬後出發追上名駒獅子驄,然後並駕齊驅之時飛躍到獅子驄上,最後從不知何處掏出事先準備好的匕首(後稱刀)將獅子驄刺死。

這武媚娘反應過來後如何跑去馬場找到一匹馬,並在沒有馬鐙的情況下上馬出發,追上獅子驄,並且飛躍換馬,我們先不說,就說當武媚娘用匕首刺破馬喉嚨時,馬必然會條件反射地將馬上之人甩下而不是向前飛奔。馬雖然智商較低,也沒編劇想的那麼傻,分不清痛的是背還是屁股。

而歷史上的獅子驄是太宗養的一匹名駒,武則天曾經提出用「鐵鞭、鐵鎚、匕首」來馴服。這嚇壞了太宗,心中對武媚娘感到不適,武則天也並未馴過獅子驄。


9. 華清宮

武媚娘中箭受傷後,有個宮殿的場景特寫,殿前大書「華清宮」三字。

想必是劇組資金吃緊,直接用了《楊貴妃》劇組的場地來拍戲。華清宮,後來也稱「華清池」,唐初時名湯泉宮,後改名溫泉宮。直到唐玄宗時更名華清宮,因其在驪山,所以又稱為驪山宮、綉嶺宮。所以在太宗時,根本就不存在所謂的華清宮。

10. 栽贓也是個技術活

劇中,貴妃娘娘栽贓武媚娘用的青銅小人,裡面寫有太宗的生辰八字。通過劇照,我們知道上面寫的是「隋文帝開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日丑時」。

先不說生辰八字,最致命的在於開皇十八年已經明顯寫出了時間,不需要在前面加上隋文帝。這一畫蛇添足的做法看似嚴謹,實則沒有歷史常識之人妄測前人之舉動。

另外,生辰八字即八個字,按照干支歷記錄其出生的年月日時辰,但是太宗皇帝出生的598年12月22日丑時,這是公曆不是農曆啊。就算是農曆,那生辰八字也應該按照「戊午年乙丑月辛亥日乙丑時」寫作「戊午乙丑辛亥乙丑」才對。


這部戲除了人名是勉勉強強的(英國公李勣crying~),其餘的基本都沒啥真的,連歷史線都改了~~就說幾個吧,畢竟太多了~
1,徐慧在唐太宗去世一年後,方因思念成疾病逝,去世前最高到達九嬪之一的「充容」,死後念其賢良淑德,追贈賢妃~~劇裡面徐慧活著就被追封了~
2.李世民駕崩於終南山翠微宮,初謚為「文皇帝」,上元元年,加謚「文武聖皇帝」~天寶八年,加謚「文武大聖皇帝」~天寶十三年,謚號最終確定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編劇好不容易查了次百度,結果還全部複製粘貼在了排位上~~
3,太宗貴妃韋氏,屬於再嫁的典範,不僅兒女雙全,在高宗朝她也極受尊重,太宗崩御後尊為紀國太妃,隨子出藩~享高壽(68歲)而終~~~劇中不僅沒有生育,還成了毒婦,而且和魏王李泰關係曖昧,成天在一個亂墳崗幽會(二鳳綠帽子1)
4,太宗妃楊氏,生子李恪、李愔,為隋煬帝帝女,因其家族特殊也備受矚目,目前暫無很多歷史記錄~~~在劇中楊妃似乎只有一個兒子李恪,然後在魏王造反時來了這麼一句「你是李元吉之子!」(二鳳綠帽子2)(′?ω?`)我們慶幸編劇又一次查了百度百科,但是很成功的把太宗楊氏妃和李元吉的巢王妃搞混了~~巢王妃楊氏是李元吉之妻,玄武門之變後改嫁李世民,生子李明(太宗與巢王妃之子),其餘的元吉的孩子則仍舊承封,有點像曹丞相的「,汝妻子吾自養之,汝勿慮也」的感覺~

至於服飾,似乎已經沒有可吐槽的了,那一套吉原太夫的髮飾配上和服布料做的服飾,無心吐槽~至於露胸裝,我回答過被刪了~

———————————————————————————————————————————
謝謝 @王天璇 ~~ 非常抱歉,情緒化的說話,剛剛很不負責的說唐制服裝的事情~~對於這種態度和不負責言論表示歉意。現在簡單說說唐代服飾變遷,如有錯誤,請指出。
我認為關於剪輯,是廣電的錯誤與粗鄙,不過他們這樣也不是一次兩次了~但是因為被剪輯的是胸部,就拿所謂「唐代就是露胸」這種話來說事的,實在是令人髮指的無知---一群把唐代意淫成夜店的人卻在口口聲聲說改變這個國家,嘖,怪可怕的~~
【此微博來自 @洛梅笙 ,是我比較贊成的一種想法與態度 】

———————————————————————————————————————————
廣電一直腦瓜怪怪的,經常做些測試人們底線的事情~~不過一想到這群管理人員大部分是些大爺大媽也就理解了一些~~
不過初唐貞觀時期絕不可能這麼暴露,武周時期隨著女性地位的提升,才逐漸有些大膽的服制,這一點在開元盛世到達極致並一直持續到了南唐~~

初唐:歷經戰爭,百廢待興,處於資本積累階段,對女性服飾的要求依舊是較為保守,女性依舊以保持苗條纖細的身材為美。典型服飾包括間色襦裙等~

這叫做【單刀半翻髻】,是初唐最典型的髮型

武周:武則天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帝王,較為大幅度的提升了女性地位,這時期女性對於婚嫁之事有一定自主權利,且出現了著名的女官上官婉兒~服飾也隨著地位提升,慢慢的與禮法保持曖昧的距離,男人們為了滿足觀感上的性刺激,也默許了這種適當的暴露。

盛唐→南唐:唐玄宗執政時出現了「開元盛世」,在初唐與武周的基礎上,天寶年間國力的空前強大,百姓富庶,萬國來朝~成為了女性服飾進一步開放的重要因素,隨著生活的富庶,人們更偏愛福相的豐腴女子,如楊貴妃就是代表,當然指的是面容姣好、胸部豐滿的女子,而不是女胖子~~這時期女性服飾用色更加大膽,在胸前的布料也開始進化為模模糊糊的誘惑,一直持續到唐帝國滅亡,這都是一種主流風情~
圖片內的白妝與面靨是根據古墓壁畫與出土陶俑復原的,可能略有誇張,畢竟看著有點瘮的慌~~

冕服:因為沒有足夠的出土文物,只能按照史書記載來複原
《新唐書·輿服志》關於皇帝大裘冕的記載「無旒,金飾玉簪導,組帶為纓,色如其綬」「黑領、皂領」

至於正式的冕服,自然是十二旒冕+十二章紋~

還有天子的通天冠服

至於皇后,則是按照《周禮·天官·內司服》中記載,內司服掌王后六服—褘衣、揄狄、闕狄、鞠衣、襢衣、褖衣~~~至於后冠,就勉強參考下李倕冠吧--雖然復原的實在是(′?ω?`)

這一下與電視劇內的戲服區分了吧,范爺人再美,也不是某些人亂說歷史的理由啊,畢竟中國帝後禮服怎麼可能是這麼詭異的顏色QWQ裹著個上世紀的床單被套似的~~美則美矣,了則未了

———————————————————————————————————————————

所以《武媚娘》內服飾不怎麼有歷史感,只可以稱讚是做工精緻的唐元素華服,更不必說其中的帝後服飾基本和唐朝沒啥關係--感覺和超人一樣_(:з」∠)_~~
不過這本來就是青春偶像愛情劇,似乎也就是看看臉看看胸,這麼嚴肅純屬二逼~~畢竟歌詞裡面把武瞾的志向都改了~畢竟武才人都能和太宗寵愛的賢妃徐慧撕逼了~嗯~~_(:з」∠)_

另:一些同志提到了《簪花仕女圖》這一一直處於曖昧不清的歷史作品,我不了解不敢多言,但是有篇文章推薦(http://blog.sina.com.cn/s/blog_7940a8de0100pokz.html)就是字有點擠--

w(?Д?)w 啊 @孫子嘲(CROW天狗) 童鞋說到了修眉~貼張圖~~~_(:з」∠)_

還有面靨,一看就是受到佛教的一定影響~

唐代婦人化妝

真和妖精一樣_(′?`」 ∠)_~~難以理解祖先在思考什麼~~當然這個也是根據墓葬出土來複原,說不定有偏差,畢竟我們對歷史的了解還是too simple啊!

———————————————————————————————————————————

圖片來自 【陳潤熙先生攝影作品】【中國妝束】【燕王WF】
———————————————————————————————————————————
其實吧,這部戲本身就是個偶像劇,不需要較真,但偏偏有些粉絲拿著唐朝當萬能擋箭牌的罵廣電,反而失掉了他們的優勢,本身可是全民反廣電啊~~


唐太宗的後宮四妃包括生前冊封與死後追贈的共有如下幾位:韋貴妃、楊淑妃、陰德妃、燕德妃、鄭賢妃、楊妃、徐惠。但史書對這幾位妃嬪除了因為生子而記載了一筆外,再無更多著墨。不過除了史書,我們還可以通過昭陵現今已發掘的墓葬以及出土的墓志銘,以輔助對唐太宗四妃的了解。

唐因隋制,正一品四夫人的封號以貴淑德賢為序,先看韋貴妃,根據出土墓誌的記載,韋氏名珪,字澤,於武德年間以良家入選秦王府,貞觀元年四月一日冊拜貴妃。不過墓志銘上雖然稱韋珪是以良家的身份入選秦王府,然而事實上韋珪並不是首嫁,她的第一任丈夫是隋代大將軍、戶部尚書李子雄之子李珉。

隋朝末年李子雄隨楊玄感起兵謀反,兵敗後父子均被殺,而韋氏因是罪犯家屬,按律被充入宮中為宮婢。李淵在長安即位後李世民進封秦王,韋氏作為宮婢被分配到秦王府侍奉是順理成章的事。何況李淵登基後雖然曾大赦天下,但大赦赦免的是罪犯,與釋放掖庭宮人是兩回事,韋氏根本不可能在武德年間被放出宮回到家中,所以墓誌上說韋氏是以良家受選,很明顯就是粉飾之語。至於某些網文里廣為流傳的,秦王李世民在路邊對韋氏一見鍾情的這種毫無史實根據的說法,則根本就是無稽之談。

更有一些不靠譜的網文信口開河,認為在長孫皇后過世後,唐太宗的後宮是由韋貴妃一手掌管的。然而事實上是,即使身為貴妃,若沒有皇帝的授意同樣沒有權利掌管後宮。例如唐高祖的萬貴妃,《舊唐書·李智雲列傳》中有明確記載:「母曰萬貴妃,性恭順,特蒙高祖親禮。宮中之事,皆諮稟之,諸王妃主,莫不推敬。」表明萬貴妃能夠對後宮諸事有「諮稟」的資格,是「特蒙高祖親禮」的,若沒有唐高祖的特許,萬氏即使身為貴妃也沒有權利掌管後宮。再看唐憲宗的郭貴妃,「群臣三請立郭貴妃為皇后,唐憲宗以歲子午忌,又是時後廷多嬖艷,恐後得尊位,鉗掣不得肆,故章報聞罷。」郭氏雖然只封了個貴妃,但卻是唐憲宗未登基前娶的結髮妻子,只因唐憲宗怕自己的風流獵艷被限制,從而不肯將其立為皇后。若身為貴妃便能理所應當地掌管後宮,那唐憲宗又何必再多此一舉。

何況能夠執掌後宮對於宮妃來說是莫大的榮譽,即使是多位嬪妃共同管理後宮,史書也同樣會記載下來。陳後主的張貴妃統攝後宮,隋文帝宣華夫人、容華夫人共同代掌後宮的事情在史書中記載得清清楚楚,劉浚的列傳也特意花了一番筆墨記載著其母潘淑妃(劉宋時淑妃僅為正二品九嬪,而非正一品的三夫人)掌管後宮一事。

不僅史書上會記上一筆,就連墓志銘這種沒事也要誇兩句有事更要誇了再誇的東西上,也絕對會大書特書一番,甚至哪怕韋貴妃並沒有代管後宮這麼大的許可權,只是有些參與權,她的墓誌上也不可能隻字不提。比如朱元璋的寵妃孫貴妃只不過是輔佐馬皇后治理後宮,此事不僅見載於《明太祖實錄》,野史《勝朝彤史拾遺記》中亦有記載,宋濂在撰寫孫貴妃的墓誌時更沒有放過這一莫大榮耀:「成穆貴妃孫氏……佐皇后以理,內治宮壼肅雍,上下咸無怨者。」而韋貴妃的墓誌早已出土,志文中對她多有浮誇溢美之詞,但對所謂的代管後宮一事卻絕口不提,可見韋貴妃代掌後宮一事,實屬現代人的想當然耳。

韋貴妃不僅本人無寵,就連她的家族和子女所得到的待遇都很寒酸。按照唐制,韋貴妃作為正一品四妃,她的母親本可以獲封正四品郡君,但是其母無論是生前還是身後,都不曾得到過郡君的封號。直到韋貴妃因母親的逝世而表現得異常悲痛,「哀號荼毒,毀瘠弗已」,唐太宗這才象徵性地追贈了韋貴妃之父韋圓成一個徐州都督的官銜,韋貴妃之母仍舊沒能得封郡君。而韋圓成生前便已是隋朝的開府儀同三司、陳州等二州刺史、鄖國公,唐太宗追封的徐州都督遠遠比不上韋圓成生前的地位,可見唐太宗的追封不過是敷衍之舉而已。

不僅如此,韋貴妃所生育的臨川公主與紀王李慎論起待遇,在唐太宗同樣庶出的皇子公主中也是比較差的。臨川公主直到18歲才被冊封為公主,駙馬周道務的出身在所有尚庶出公主的駙馬中是最差的,而臨川公主出嫁後就隨著丈夫一同離開了京城遠赴邊地上任,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位在唐太宗活著時就離開長安的公主。韋貴妃唯一的兒子紀王李慎雖然很有才華,在襄州處理政務的能力也非常出色,甚至得到了當地百姓的稱讚,然而唐太宗並沒有因此給予李慎格外的關注或獎賞,直到唐高宗李治登基了,這才褒獎了他。

至於韋貴妃與前夫李珉的女兒李氏,與母親一起籍沒進宮,但都20歲左右了,其母韋貴妃仍不能自主安排女兒的婚事。直到貞觀四年突厥來降,唐太宗為了安撫眾多來降的突厥貴族,這才將仍舊是宮婢身份的李氏封為定襄縣主,代替李唐的宗室女,嫁給在貴族眼裡堪稱婚配最末等的胡人為妻。

雖然有人因此認為李氏得封定襄縣主是唐太宗將她認作繼女的標誌,然而唐太宗若真的將定襄認為繼女,那麼定襄就應該和文成公主、弘化公主一樣,封的是公主而不是縣主,墓誌上也不會明確記載定襄不過是渤海李氏,「隋戶部尚書雄之孫,齊王友珉之女。」而應該像弘化公主那樣,只說是「隴西成紀人」「大唐太宗文武聖皇帝之女」。

何況定襄縣主嫁給阿史那忠後,阿史那忠便被唐太宗派去出塞,塞外的生活遠比中原艱苦,別說定襄一個中原人受不了,就連阿史那忠本人享受過了中原生活都不願再忍受塞外的寒苦,所以見到使者時是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請求讓他回到長安——唐太宗若是寵愛韋貴妃,又何至於讓她的女兒去遭這份罪?

當然,也許有人會感到不解:為什麼韋珪作為貴妃卻無寵到了這般地步,如果唐太宗不喜歡韋珪,為什麼還要封她為貴妃?其實這跟人們長期以來一些錯誤的觀念有關。

首先,很多人想當然地以為貴妃就等於寵妃,被皇帝封為高品級的妃子都是寵妃。其實不然,後宮是自古以來的制度,就算沒有寵妃,皇帝也不會把四妃之位一直空著不封。歷史上身處高位卻無寵的嬪妃比比皆是,別的不說,光看唐朝諸位皇帝的貴妃,除了唐玄宗的楊貴妃,唐代宗的獨孤貴妃外,其他皇帝的貴妃都不得寵,也找不到什麼得寵事迹。

其次,皇后是天然的後宮之主,掌管後宮事務,除非皇后無寵到了極點而皇帝又另有極為寵愛的嬪妃,不然皇帝是不會插手後宮事務的。所以縱觀唐朝的後宮,皇后的權利極大,比如唐高宗的王皇后,明明蕭淑妃那麼得寵,出身好資歷老又生育了皇子公主,但卻只是個淑妃,另有一個無寵無子的女人壓她一頭做上了貴妃之位;風流多情的唐憲宗唯恐結髮妻子當上皇后後會掣肘自己的獵艷行為,於是堅決不立原配郭氏為皇后——唐朝皇后在後宮的權利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所以唐朝後宮嬪妃的冊封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皇后,如果皇帝沒有特別的吩咐或要求,那麼皇后就會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安排後宮女人的品級。身為貴妃卻是個不得寵的女人,原因之所在,也就不難理解了。

再者,唐太宗明確表示過自己對這些後宮女人的態度,那就是韋珪、陰氏這些罪籍出身的女人甚至都沒資格給自己生孩子。

《魏鄭公諫錄》:
太宗謂侍臣曰:「漢代常以八月選洛陽中子女資色端麗者,載還後宮,此不可為法。然即日宮內,甚多配役之口,使其誕乳諸王,是非所宜。據此論選補宮列,理宜依禮。」

這段話翻譯成白話文大意就是,唐太宗對大臣們說:漢朝經常在每年的八月擇選一些品貌出眾的良家女子入後宮充當嬪御,這種做法本不應該成為後世效仿的對象。但是現在我的後宮中有太多罪人家的女兒充當妃嬪,由這些人生養皇子實在不合適,所以還是按照漢時的規矩,以後擇選嬪御由宮外的良家子中擇選。

唐太宗本就是貴族子弟出身,對這些罪籍出身的女人有著天然的鄙夷歧視之意——雖然這不代表他就要把這些女人當階級敵人來看。

再加上韋珪陰氏等人是唐太宗當秦王時宮裡發配來伺候的宮婢,而身為親王時的李世民對後院這些小妾的出身沒有多少自由挑選的餘地。但出於貴族的偏見,唐太宗顯然不認為這些女人的血統有多好,更不應當給自己生孩子,不然很可能會稀疏了自己優秀的基因,讓後代不夠優秀。

只不過孩子是慾望的產物,唐太宗又沒有練過什麼神功,只能讓指定的女人生孩子,而歷史上為皇帝生育了子女卻照樣無寵的嬪妃也比比皆是。所以雖然韋珪、陰氏這些嬪妃雖然給唐太宗生育了孩子,但唐太宗依舊免不了打從心底鄙視出身不好的她們,更遑論還能對她們產生什麼感情呢?


楊淑妃,即楊素的孫女,楊玄獎之女。隋末楊玄感起兵後,楊玄獎意欲響應卻先被郡丞所殺,楊氏則作為謀反案的家眷被籍沒進宮,充作宮婢,李唐建立後又被分配到秦王府伺候。

按照其弟楊台的墓誌所載,楊台因為楊氏為妃的緣故被封為正七品上的尚食直長,考慮到陰妃的弟弟陰弘智為正七品下的尚乘直長,由二人官階上的差距也可知這應當是他們的姐姐在後宮地位不同的體現,所以同為四妃,楊氏明顯比陰氏的封號要更高一些,楊氏當為淑妃,陰氏則為德妃。

同時根據《大唐故贈司空荊州大都督上柱國趙王墓志銘》上記載的「王,楊貴妃之所生也」 可知,趙王李福的生母徽號為楊貴妃。縱觀整個貞觀年間,韋貴妃的封號自始至終都沒有變過,所以這位楊氏的貴妃徽號當為死後追贈,而能夠在死後被追贈為貴妃,可見楊氏生前就是四妃之一,正是楊玄獎之女。

貞觀十三年,楊淑妃唯一的兒子李福受封為趙王,隨即便被唐太宗過繼給了隱太子李建成,所以從禮法上來說,李福不再是唐太宗之子,而是隱太子李建成之子。


陰嬪,封號原本應為德妃,因其子謀反而被降為了嬪。

陰德妃的父親陰世師因效忠隋朝而被李淵處死,陰世師之子陰弘智等人由於年幼而免於一死,陰氏則被沒入掖庭為婢。也許是因為陰世師與李淵有著相當的仇怨,而陰氏又成了李世民的妃嬪,所以許多人喜歡臆想李世民與陰氏之間有著一段隔著國讎家恨的虐戀深情。然而就史實而言,這樣的說法顯然是毫無根據的,畢竟後宮中作為罪籍沒入的女子不在少數,上官婉兒即因祖父上官儀之事被沒入掖庭;而作為宮婢被主子臨幸的更不在少數,章敬皇后吳氏便是在沒入掖庭後得到了唐肅宗的臨幸,從而生下了唐代宗。

而且若是對陰氏這個所謂的仇人之女心存芥蒂的話,李淵就不會在武德八年將陰氏之子李祐冊封為宜陽郡王,一向與李世民有嫌隙的李建成等人也會藉此機會大肆抨擊他。所以李世民與陰氏之間所謂的隔著國讎家恨的愛情,不過純屬後人的YY罷了。更不用說陰氏在史書中只得一句「陰妃生庶人祐」後,便再無隻言片語的記載,甚至單就其子李祐謀反一事來看,陰氏在李世民心中能有幾分分量也是可以掂量得很清楚。

同樣是謀反,李祐的結局是被誅後廢為庶人,生母連坐遭降。隨後唐太宗又將敢於當面數落李佑罪行並試圖殺了李佑的齊州百姓羅石頭追贈為亳州刺史,而痛斥李佑的高君狀被封為榆社縣令,將李佑捉拿歸案的杜行敏由兵曹一下子被提拔為了巴州刺史,其他協助杜行敏擒住李佑的眾人也一併得到了豐厚的賞賜。而反觀李承乾謀反後,唐太宗千方百計想保住他一命,為李承乾說話的來濟因此得到了得到唐太宗的看重,官職不斷得到升遷,不久就考功員外郎,次年便升遷中書舍人,與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寫《晉書》。

這樣的差距很明顯可以看出陰氏與李祐是否得到過李世民的寵愛,若陰氏真的與李世民有過一段所謂的超越國讎家恨的轟轟烈烈的愛情,那麼想必李祐絕不會落得個身死的下場。畢竟陰氏只有李祐這麼一個兒子,處死了他就相當於毀掉了陰氏下半輩子的依靠,李世民若對其有情,再怎麼對李祐處以重罰也好過將其處死。

而陰氏一夜之間失去了唯一的兒子,她本人或是因此被降級為嬪,然後一生孤寂鬱郁而死;又或是和兒子一起被廢為庶人賜死,最後以嬪禮下葬,都不得而知。但即使陰妃還能留得一條性命,也是從此生不如死。


燕德妃,根據其墓誌記載,於武德四年選入秦王府,貞觀元年拜冊賢妃,貞觀十八年遷封德妃。考慮到貞觀十七年李祐謀反,生母陰氏遭到連坐,四妃之位有所空缺,燕氏應該是因此晉的位。同樣的,這位燕氏也並不是出於什麼可歌可泣的愛情才進的宮,「武德四年禮聘入秦王后庭」這一句說得很清楚,不過是唐高祖李淵為自己的兒子選的小妾。

燕氏的祖父是隋朝著名的酷吏燕榮,為人貪暴淫縱,被隋文帝賜死。也正因為祖父燕榮為人「虐毒」的緣故,燕氏自幼被母親楊氏嚴格教導要學會溫恭謙讓,以養成身為貴族該有的閨範。

燕氏武德四年成為李世民的小妾,但直到七年後才生下第一個兒子李貞,在生下次子李囂後便再也沒生育過。李囂早夭,而李貞可以說是唐太宗比較有才幹的皇子之一,但唐太宗並沒有因此對這個兒子有任何的偏愛之處,既沒有到了年紀不讓他之藩,也沒有因為李貞才華出眾而給予特別的關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燕妃的母親與武則天的母親為堂姐妹,所以武則天成為唐高宗的皇后後,年老體衰的燕氏為了討好武則天,在患有眼疾行動嚴重不便的情況下,仍堅持抱病為武后的母親榮國夫人奔喪,結果不幸病倒在半路上,大半年後病逝在驛站里,武后為此不得不好好封賞了一番。而李貞在武則天時的待遇也很一般,不過是和一群皇叔兄弟一起受到的加封,而且李貞作為唐太宗的第八子只加封為太子太傅,反而比第十子李慎的太子太師級別要低。

甚至武則天在唐高宗駕崩五年後開始對付李唐宗室時,第一個下手的就是這位表姐的兒子。李貞起兵反抗武則天失敗後,自殺身亡,但武則天並沒有就此放過燕妃的子孫,不僅殘忍地下令將李貞父子的首級砍下來,還送到洛陽梟首示眾。而李貞的另外三個兒子要麼是「坐與父兄連謀伏誅」,要麼是「減死流嶺南,尋卒」,無一幸免於難。

唐玄宗登基後,也只將李貞的嫡曾孫李溫封了個沈國公,李溫的兒孫更是爵位降為了郡公,繼承嗣越王封號的卻是夔國公李琳(許王李素節之子)這樣毫不相干的遠房旁支。結果李琳也是個不爭氣的,剛過繼為嗣越王,就病死了,越國乾脆國除——不知道燕太妃在天之靈,會對她花了半生精力小心翼翼奉承討好的表妹做何感想。


鄭賢妃,雖然名列四妃之位,但因為無子,只見載於《唐會要》的昭陵陪葬名單中:「昭陵陪葬名氏……賢妃鄭氏。」因其墓葬不明,所以對於這位賢妃也無法有更多的了解。不過燕氏自貞觀元年至十七年一直都是身處賢妃之位,所以這位鄭氏應該是十八年燕氏升為德妃後,隨之晉位的。


楊妃,吳王李恪蜀王李愔生母,《舊唐書》僅有一句「恪母,隋煬帝女也」,可見楊妃雖然名義上為隋煬帝女,然而連生母為誰、排行第幾、封號為何都不知曉。楊妃沒有公主封號,說明沒有受過正式冊封——隋煬帝登基後便去了洛陽,即使是冊立太子也不過是下詔遣使回長安,更不用說還會特意記得要去冊封一個留在長安的公主了。也由此可知楊妃的生母身份較低,且並不得寵,只是一名普通後宮。

而史官在史書中極為同情李恪,儘管完全列舉不出李恪究竟有何才幹和才華,但仍舊對李恪是各種溢美之詞,所以在其傳記里特別提到「恪母,隋煬帝女也」這一句,就是為了表彰李恪生母身份與眾不同。但即便如此也仍只有隋煬帝女這個頭銜,而無更具體的封號,可見楊妃無論是在隋宮還是唐宮地位都不高。

同時根據岑仲勉先生的統計,楊廣在位的十四年里,累計下來在長安待的時間只有186天,絕大部分時間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準備巡幸,所以想來楊公主若是受寵的話,理應同其長姐南陽公主一樣,陪伴在隋煬帝身側遠離長安才是。可事實卻恰恰相反,依據李恪生於武德二年的情況來看,楊公主應當是武德元年便入了宮。換言之,李淵在長安甫一登基,楊公主便就此成了秦王府後院的一員,很顯然這位楊公主雖然說起來也是隋煬帝的女兒,卻根本得不到父親的重視和寵愛,所以才會被遺忘在長安,被新建立的李唐王朝順手接收。

何況李淵與楊廣的母親都是獨孤氏,還是親姐妹,獨孤皇后曾對李淵頗為照拂;李淵建立的唐朝至少在名義上是從隋恭帝手上禪讓過來的,結果李淵就這樣將他表弟遺忘在長安的女兒丟給了自己的兒子做妾。李淵若還算看重這位與自己多少有點血緣關係的前朝公主的話,怎麼說也要將其嫁做正妻而不是小妾——無論是嫁給皇子還是大臣。而且就算是做妾,也該塞給太子李建成,而不是塞給秦王李世民。畢竟人家李建成好歹在武德九年前還是太子的身份,若無意外的話,這位楊公主作為李建成的小妾等太子登基後怎麼說也能混個五品以上的嬪妃噹噹,而給親王做妾,最多也就只是個五品的孺人。

更何況根據楊廣死於義寧二年三月(618年),李淵於同年五月登基為帝,李恪卻在第二年就出生了的情況來看,楊公主很明顯是在重孝期間懷的孕——別說是為親生父親守滿27個月的孝了,竟然連一年的重孝都沒守滿,由此可見這位所謂的「隋煬帝女」在李唐王朝的眼中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存在了,更別說還能得到怎樣的禮遇。若楊公主的身份還算尊貴,又怎會如此被人隨意地打發,甚至連為父親守個孝的機會都沒有。

而楊妃會被如此對待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自古成王敗寇,亡國之君的地位都擺在那兒了,更別說亡國公主了。想想秦滅六國後,六國「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的凄慘模樣;想想陳朝滅亡後陳後主的幾個親妹妹,樂昌公主被賞給楊素做妾,宣華夫人、弘政夫人按例沒入掖庭,還有幾個被賞給朝中大臣和皇子做姬妾;再想想宋徽宗的女兒柔福帝姬也是公主,在金朝過的卻是什麼日子,便可知這些亡國公主在新王朝眼裡不過是戰利品一樣的存在。

再看她在後宮中的封號,儘管史書上稱恪母為楊妃,但這並不能證明恪母生前就位列四妃之位,因為像唐高祖李淵的小妾莫麗芳,生前就沒有得到任何妃嬪封號,死後才被追封為嬪,史書上卻直接記載其為莫嬪。

唐朝貞觀年間的四夫人封號以貴淑德賢為序,韋貴妃的封號是非常明確的,楊淑妃即楊玄獎之女,陰德妃因為兒子李佑謀反被殺後也遭到了連坐,德妃之位空了出來由燕賢妃晉封。還有一位鄭賢妃,也是在燕賢妃升為德妃後隨之晉位的。可見楊妃生前並非正一品的四妃,最多只是個二品的九嬪,死後才被追封為妃,提升了品級。

楊妃於武德二年生吳王李恪,武德八年之後生蜀王李愔——武德年間的皇子皇孫都是按例一歲時冊封,而武德八年時,李世民的兒子中只有第五子李祐受封,所以第六子李愔最早也是武德八年之後才出生。楊妃沒有女兒,因為唐太宗21位公主中只要生母身份較高的,史書或墓志銘都有記載,其餘15位公主的生母因出身低微而不見載。

而楊妃的兩子吳王李恪與蜀王李愔,雖然一直以來由於電視劇的宣傳,很多人誤以為李恪是唐太宗最喜歡的兒子,但就史實而言,論起唐太宗所有兒子中誰的待遇最差,李恪稱第二,沒人能比他更差。

李恪一生中不僅毫無得寵事迹,而且不過是犯了踩莊稼和賭博這樣的小錯,就連續多次被削去都督的頭銜,先後削去實封共600戶,只剩下200戶的實封。李恪還因此遭到唐太宗的好一頓痛罵,甚至被比作了燕王劉旦(漢武帝之子,因為不能安分守己遭到漢武帝的厭惡)。而李恪犯的這些錯誤與受到的懲罰無論是在史書上還是李恪本人的墓誌上,均有記載,互相印證。

貞觀二年五月李恪與李泰同時受封,李恪受封益州都督,封地只有8州,李泰卻是揚州大都督兼越州都督,封地多達22州。而且李恪受封的不過是都督,李泰卻是大都督(根據《唐會要》記載,就在李恪受封前的三個月,唐太宗將益州的大都督府去「大」字,降級為都督府),所以李恪與李泰雖然同時受封,但李恪不僅都督府的規模遠不及李泰的大都督府,封地更是比李泰少了近三分之二。

貞觀7年李恪前往自己的封地時,唐太宗對他說:「父子之情,豈不欲常相見耶?但家國事殊,須出作藩屏。」由此可見讓諸王之藩是因為「家國事殊」,更是為了絕諸皇子的「覬覦之心」,但這一番冠冕堂皇的話,實際上更適合身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畢竟作為太子同母弟,李泰對儲位的威脅才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在「家國事殊」面前卻出於私心,不僅不讓李泰之藩,甚至還想讓他搬進武德殿居住;同樣是嫡出的李治就更不用說了,唐太宗一直將這個兒子親自帶在身邊撫養,絕口不提之藩的事,貞觀16年甚至乾脆直接讓他上朝參政了,卻偏偏將沒什麼威脅的李恪打發到封地上去。

唐太宗曾給李恪寫了一封信,其中有「汝方違膝下,凄戀何已,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這樣一句話,然而就在唐太對李恪說「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以避免李恪變得驕奢為由而不肯多給他財物時,卻在一轉身面對李承乾與李泰時,又是截然相反的態度。唐太宗賞賜李泰時不僅「賜泰物萬段」,每個月給李泰的東西甚至「有逾於皇太子」,對李承乾更是乾脆直接取消了他出用庫物的限制。

而史官稱李恪有文武才,但善騎射不過是身為關隴軍事貴族最基本的素養,在唐朝這個連後宮才人都能陪帝王騎射的朝代里,李恪雖然善騎射,卻沒有絲毫的軍功或突出的事迹可以證明。李恪的文才同樣毫無記載,別的皇子具體到擅長哪種書法有多少部作品都有記錄,唯獨李恪的「文才」連李唐皇室成員中最常見的書法特長都不見蹤影,而同樣因為謀反被誅的漢王李元昌,卻能夠以書法、繪畫、射獵著稱於各部史書。

《冊府元龜》:「唐漢王元昌,高帝子,性警悟,有勇力,工騎射,頗涉文史,兼能隸書。」
《唐朝名畫錄》:「漢王元昌善畫馬,筆蹤妙絕,後無人見。畫鷹鶻、雉兔見在人間,佳手降嘆矣。」
《法書要錄》:「漢王童年,自得書意。夙承羲、獻,守法不二。」
《歷代名畫記》:「天人之姿,博綜伎藝,頗得風韻。自然超舉,碣館深崇,遺迹罕見。在上品二閻之上。」

一位專研經典名著,擅長音樂,繪畫精妙,射獵如神的多才多藝的俊美皇子便栩栩如生地在後人心目挺拔起來,相比之下,李恪的才華無論是在各類史書還是墓志銘上,都沒有分毫體現。

別說什麼李恪無才是因為勝利者篡改了史書,想想李元昌也是失敗者,曹植、司馬攸等等都是失敗者,為什麼別的失敗者都能有才華橫溢的史實流傳後世,李恪卻徒有史官的溢美之詞而再無具體事迹可言?所以這與勝利者的史書無關,而是史官可以出於對武則天稱帝的痛恨以及對李恪本人遭遇的同情而溢美一下李恪,但仍無法掩蓋李恪沒有真材實料的史實。

而唐太宗雖然一度有過改立李恪為太子的想法,但這件事不僅是在立了李治為太子後又過了7個多月的時間才提出來的,而且唐太宗只對最不可能贊同的長孫無忌一個人說過,被反駁後不但再也不曾提及此事,甚至對提名未果的李恪也毫無保護措施。

還有人試圖將李恪當不上皇帝的原因歸結為是具有前朝血統的緣故,不過這種說法完全是無稽之談,畢竟李恪的兩朝血統不是什麼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事,歷史上兩朝一脈的皇位繼承人比比皆是。比如後趙石虎的太子石世,生母就是前趙的安定公主;比如北周閔帝宇文覺的生母就是北魏馮翊公主;就連隋煬帝楊廣的太子楊昭也是兩朝一脈——楊昭的生母蕭皇后,即西梁孝明帝蕭巋的女兒。

再說如果前朝血統真的是問題,是忌諱,那唐太宗為何在明知李恪具有隋朝血統的情況下,還想立其為太子?長孫無忌又為什麼不用這麼好的理由來反對唐太宗立李恪呢?就像唐玄宗欲立武惠妃為後,大臣首先就用武家與李唐皇室有仇為由勸阻唐玄宗,而李恪這裡卻壓根沒人提及所謂的血統這一點。所以李恪與儲位無緣,和他的生母楊妃是隋煬帝的女兒根本沒有任何的關係,而是因為李恪與楊妃均不得寵於唐太宗的緣故。

至於楊妃的次子李愔直到貞觀十三年才得到了親王應有的800戶食邑,比其他皇子整整遲了3年。又因為李愔在封地上屢屢胡作非為,唐太宗曾十分厭惡地說:「就算是禽獸,只要好好馴服還能讓其聽命於人;就算是鐵石,只要好好煉製也能做成可用之物,只有像李愔這樣的人,連禽獸和鐵石都不如!」當即便削去了李愔一半的封地食邑和蜀王府中的官員,又將他貶為虢州刺史,剛剛上任沒幾個月的蜀王師蓋文達也因此被免官。

所以唐太宗貞觀年間別的皇子都是都督,唯獨李恪、李愔兩人是刺史;別的皇子都是實封800戶,唯獨李恪與李愔一個被削戶600一個被削戶400。想來楊妃要是得寵的話,如何會在史書上僅留下7個字的記載,而她的兩個兒子又如何會在李世民諸子中待遇如此之差?

徐惠,生前僅為二品九嬪中的倒數第二級充容。相對於其他嬪妃在太宗一朝最多只因為生育皇子而被記載了一筆,徐惠能夠憑藉其出眾的文採在《舊唐書》中留下更多的事迹,可見徐惠的才華即便是與同時代的文人士子相比也是毫不遜色的。而徐惠也因為自幼才華出眾,同左棻、宋氏姐妹一般名聲遠揚,甚至為皇帝所知,於是被詔進了後宮中。

根據史書的記載,徐惠進宮後因「揮翰立成,詞華綺贍」,於是由正五品的才人晉陞為正三品的婕妤,最後位列正二品九嬪中的第八級充容,可見文學造詣極高的徐惠還是很得唐太宗賞識的。其父徐孝德也因為女兒的才華橫溢升了一級官,由從六品下的將作監丞被擢為了從六品上的禮部員外郎。

就史書中所記錄的事迹而言,徐惠知書善文縱論古今的才華頗得唐太宗的賞識,《諫太宗息兵罷役疏》更是直諫朝政——這也是繼晉武帝的左貴嬪獻誄賦頌、宋孝武帝時韓蘭英獻《中興賦》、陳後主的沈皇后「數上疏諫爭」後,有唐以來的後宮第一人,但如果說徐惠對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影響很大,那就言過其實了。畢竟徐惠的這篇上疏雖然甚得唐太宗的讚賞,並因此得到了豐厚的賞賜,但無論是上疏中所諫止的征遼之舉,還是營造玉華宮之事,唐太宗都沒有因為徐惠的進諫而在政策上做出任何的調整或改變。

唐太宗逝世後充容徐惠作為無子無女的嬪妃,按例送進崇聖宮出家為尼,一年多後留下了一生中最為謙卑的願望:「在祭祀所用的狗馬之前侍奉於陛下的陵廟,這是我唯一的心愿。」病逝在這座守陵的宮殿里。

儘管此時距離唐太宗的駕崩已經過去了一年多的時間,而徐惠也並沒有選擇在唐太宗死後立即絕食的方式,而是漸漸等到生了重病後這才不喝葯,但唐高宗李治依然對徐充容此舉大加讚賞,不僅將其追贈為四妃之一的賢妃,還允許她陪葬昭陵石室。

徐氏一族也因此飛黃騰達起來,其父徐孝德更是迎來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越級提拔,一下子便由從五品上的水部郎中被唐高宗擢為正四品上的果州刺史,連越6級,卒於任上時,唐高宗還「優敕令官造靈舉,別加賻物,具給傅乘,資送還京」。而徐惠的弟弟徐齊聃也被任命為沛王李賢的侍讀,徐惠的妹妹徐氏也因為「亦有文藻」「世以擬漢班氏」,遂被唐高宗召進宮中冊為婕妤。


有一集竟然直接稱呼武媚娘為武照,這史實錯的也太離譜了吧。


武媚娘在太宗朝的14年除了才人身份和獅子驄事件外,其他都是假的。


你這問題就像問《大話西遊》哪裡和《西遊記》不一樣,凡是採用列舉法的都是真心想上范冰冰。


基本與事實不符,在大事件時間年份上對的到而已


推薦閱讀:

衛青霍去病真的是庸才嗎?呂思勉老先生在《中國通史》中批評很厲害啊,到底應該信呂先生的,還是影視劇?
為什麼高陽公主不喜歡房遺愛還要嫁給他?而且和他一起謀反?
春秋時期,女子庄姜、宣姜、文姜他們是什麼關係?明確記載於哪一部古籍?
說 2008 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好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是否恰當?

TAG:歷史 | 電視劇 | 歷史人物 | 唐代歷史人物 | 武媚娘傳奇電視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