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是怎樣的狀態?
高中時發現思考問題時 邊想邊在心裡說出來 就能使分析更深入思路更清晰,就養成了這樣的思考習慣。後來發現這樣思考影響到了呼吸,具體是如何影響的就不知道怎麼說。所以想請知友試試這種思考方式,然後留意下呼吸是否受影響了。如果沒有受影響,那應該是我的心理問題。如果受影響了,那想問下思考的狀態和感覺是怎樣的?因為我沒注意過以前是怎麼思考的,所以不知怎麼調整回來。
謝邀。
或許很多人會認為通常意義上的思考即認知心理學中的思維,可我本人非常不認同。
思考是一個包含思維的複雜的認知過程,包含了從注意到記憶的提取到複雜抽象的認知歸納等等一系列有深有淺的心理機制。
我個人一直認為,所謂的思考,應該被界定為「為了達成『目標導向行為(Goal-oriented behavior)』所需要做出的『認知控制(Cognitive Control)』」——它強調有一個既定的目標,而為了這個目標,你的大腦關注於如何注意、注意什麼、創造怎樣的工作記憶、提取怎樣的記憶、進行怎樣的信息整合。
如果你看的雲里霧裡,沒關係,下面做個簡單試驗。
第一個問題:下面你會看到一堆O,請問其中的Q在哪裡?
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Q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
第二個問題:下面你會看到一堆Q,請問其中的O在哪裡?
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O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Q
第三個問題:
剛才那兩個問題,哪個難?
如果我沒猜錯的話,你會覺得第二個難。至於為什麼同樣從552個標誌物里找異形體卻又不一樣的難度,跟今天這個問題關係不大,今天的重點在第三個問題。
為了回答第三個問題所付出的腦力勞作,在我個人之前的界定里,就叫做「思考」,因為比較第一題第二題哪個難的腦力勞動就是「目標導向行為」,而這個過程中你做出了「認知控制」——比如,在記憶提取方面,你回憶的是做著兩道題給你留下的感受,而非初戀女友長什麼樣。
答案特簡單:專註。比如呼吸變頻啊,發獃啊,不理外界刺激啊,廢寢忘食啊,把表當雞蛋煮了啊一類的個性化反應,全都是「專註」的具體表現。
反之亦然,如果不專註,就不能比較好的進行思考。
我高二時候的女同桌一次數學考試失利,被數學老師質問,她伴著淚水的回答是:葉壯考試的時候嘩啦嘩啦翻他的卷子,我看他做的那麼快,我心裡著急,越著急越做不對做不好(T_T) 。
典型的因為無法專註就無法思考,BTW,我嘩啦嘩啦翻卷子是因為我特么都不會好不好?( ̄△ ̄?)。
那為什麼思考會和專註伴生呢?我不專註難道就不能思考嗎?
咱們看看這個圖:
當你知道為了決定你能達到某個目標,大腦付出了什麼,相信你能比較好的理解為什麼思考的時候會專註了。
比如你現在要做件事情,你一邊鼓搗一邊在思考。
-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監控注意系統(supervisory attentional system, SAS)已經啟動。事實上,以下這些情境都會誘發思考:
- 需要作出計劃或者決定。(今天520,晚上怎麼能把過程搞浪漫點再成功推倒呢?)
- 接收到了沒見過的新異刺激。(哎呀我去,旁邊走過去這個歐巴好帥,他是誰啊誰啊誰啊?沒聽說公司今天來新人啊?)
- 需要的反應和一個強的習慣性反應競爭。(桌上這塊兒牛排好香,真想跟在家一樣三口吃光光,但是對面坐了這麼漂亮一個妹子,我需要怎樣權衡表現呢?)
- 需要錯誤糾正或者解決紛爭。(複核方程式的時候,試圖歸納總結會議內容的時候。)
- 很難或者危險的情境。(急中生智:短暫思考後的頓悟。)
- 於是,你的感知覺系統開始給你提供信息。你的感知覺是始終工作的,但是這時候正在思考中的你開始著重接收與處理其中的某些特定類別的信息,一些專註的狀態在這一階段開始產生了。於是,比如在做立體幾何題目的、注意視覺信息的你開始對外界「充耳不聞」,因為你的心理能量已經聚焦到視覺信息的處理中去了,甚至已經在腦海中構建出了一個能移動切割的3D模型。上周六去知乎鹽CLUB"13現場,我有幸抽獎抽到,一上台看台下什麼也看不見, @動機在杭州 領獎結束後也說在上邊說話其實看不見下邊反應——這樣的舞台和燈光安排其實有其科學性,你上去了就好好思考在上面怎麼表現,不要處理下面觀眾有幾個漂亮姑娘這種沒意義的信息。事實證明,動機在杭州老師接收到的來自台下的感知覺信息因為燈光的原因不是很多,可他其實也沒彎下腰來仔細打量台下觀眾——專註于思考,顧不上,這就是思考的狀態。
- 另一個作用叫做競爭調度。通俗點講,前一點講的是更加註意某個感知覺通道提供的信息,這一點我們要講,思考不僅要專註信息通道,還要維持這種針對信息通道內某種特定信息的持續專註。你的眼睛可以看導師要求你看的paper,也可以看同宿舍哥們兒打DOTA,你為什麼選擇了用眼睛看paper(或者DOTA)而非另一個呢?這就是「競爭調度」。從這個角度講,專註是針對於某一特定類別信息的持續處理。
- 只有依靠「知覺系統」和「競爭調度」的綜合作用,你的「思考」才能在「專註」的狀態中有條不紊地延續進行,不專註你就不能有效地思考——因為你得到的信息會缺乏完整性,你對信息處理會不連貫,你的類似「當頭炮馬來跳」、「瓶子出門帶個樹枝」、「先找等角或者等邊關係再證明全等關係」、「先讚美、再說有效的甜言蜜語、再來點小酒和情調就可以推倒了」等等思考策略與流程就不能很好地貫徹。
- 雖然你思考地夠專註,人類心理多年的進化還是會讓你對一些獨特的刺激與新異性的刺激存在覺知,這是出於自衛和生存的需要。你再專註,也會被爆閃、強音,震動所轉移注意力。哪怕在晚自習上,你正在跟你的同桌聊得熱火朝天對周圍聊得同樣熱火朝天的同學的談話內容全無所知,也仍然會瞬間覺察到危險:大家立刻安靜下來,你也一個飄逸的走位佯裝在伏案學習——班主任正在後門的窗戶那裡偷窺。比如這樣:
- 多提一句關於物質濫用。酒精濫用與毒品濫用都會降低人對自身的控制感,進而影響人進入專註狀態的門檻,進而影響人的思考。2002年,Ridderinkhof的實驗證明了這一點,喝酒降低了人們對即刻的錯誤行為的後果的適當反應的能力——這是非常典型的一種思考情境。但是,有不少藝術家說他們酒醉或者吸毒過後才能有良好的藝術展現,似乎跟常識相悖,這一點我也很困惑,這裡要@物質濫用專家@程毅南 。
OK,拉拉雜雜的說了這麼多,在答這題的過程中,我都沒意識到時間過得這麼快——看來專註狀態的思考影響了時間知覺,進一步說明了我說的沒錯。
作為 @葉壯 的好基友,看到他回答了,我也忍不住來插一腳。他回答的已經很不錯了,我就從另一個角度來說。
首先,思考是什麼?我認為思考和思維是同一概念,對應的翻譯都應該是thinking。當我們在猶豫著要如何行動、要相信什麼或者要渴望什麼時,我們就會進行思考(Jonathan Baron, Thinking and Deciding)。
其次,題主指的「邊想邊在心裡說出來」其實就是默讀(subvocalization)。默讀對於思考很重要,可能是因為言語編碼促進了刺激的儲存與整合(Daneman Newson, 1992)。另有研究表明,個體在短時間內能記住的刺激數(即短時記憶容量)大約就是其在固定時間內(1-8s)能默讀的數目(Standing et al., 1980)。
至於為什麼默讀能促進思考,我認為主要有幾個原因:1、默讀比不默讀速度更慢,對於思考的內容的加工時間和深度都更強(這一點大家可以自己試試,如果需要快速閱讀的話,就盡量不默讀。)。2、默讀雖然沒有發聲,但是同樣激活了大腦負責語言的腦區,與不默讀相比,大腦激活的區域更廣,這必然會導致當前的思考內容的儲存和提取都會更加容易,舉個栗子,若你要記住一個英文單詞bus,將它形象化(黃色的矩形汽車)或者賦予特定的意義(爸死)的話,就更容易記住。
最後,為什麼這樣的思考影響的呼吸。我猜測可能原因是:1、平時呼吸都是無意識動作,你不會察覺到,但是當你特意去觀察它時,可能會發生變化,或者其實是你本來就不知道你原來的呼吸是怎麼樣。之前聽到過一個故事,某人見到一個留著長鬍子的老者,就問他,您鬍子這麼長,晚上睡覺的時候鬍子是放在被子外面還是被子裡面?老者頓時就愣住了,他從沒有考慮過這問題,只好說我晚上看看再告訴你。但是到了晚上,老者發現不論鬍子放在被子外面或者裡面都不舒服了,結果一宿沒睡著。2、即使你其實是沒有在說話,你的與說話相關的肌肉也是被激活的(Aarons, 1971),那麼可能是這種激活影響了你的呼吸。(上述純粹是我的猜測,木有相關文獻支持。不過我的觀點是,題主不用擔心,幾乎人人都在使用默讀的方法,這種思考方式不會對你產生什麼不好的影響。若你呼吸確實存在問題,那也是別的原因導致的。)
1、Thinking and Deciding(思維與決策), Jonathan Baron著
2、Daneman Newson, 1992. Assessing the importance of subvocalization during normal silent reading.Reading and Writing: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4, 55-77.
3、Standing, L., Bond, B., Smith, P. Isely, C., 1980. Is the immediate memory span determined by subvocalization rat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71, 525-539.
4、Aarons, L. 1971. Subvocalization: Aural and EMG feedback in reading.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33, 271-306.
@葉壯 提到了專註可能是使你思考時不能呼吸的原因。我認為是對的,但還不完全,題主這裡的思考應該理解為 「為什麼在心理說話時,不能夠呼吸了。」
我先把結論說出來:因為你說話的時候不能呼吸。 大家可以把我的第一段專註地在心裡默念一遍,同時觀察自己的呼吸,會發現自己和題主講的一樣不能呼吸了。但一直這麼專註不得憋死了,然後你又會發現,在句子和句子之間,自己會給自己呼吸的機會,簡直就像是在說話一樣。是的,很多時候,我們在腦里進行的想像(mental Imagery),就和實際上我們做了這件事情一樣,如果講話時吸氣了,就講不成話。所以我的猜測是,默念時,我們的身體以為我們正在講話,就把吸氣給關閉了。
Shepard和Metzler在1871年做了一個實驗,要求參與者在腦袋裡面轉動下面圖像中的物體。然後問他們能不能把左邊轉成右邊的,以及要花多長時間。
得到的結果真是令人吃驚,我們每個人完成從左邊到右邊的轉動,大概每60°要花1秒的時間,也就是我們真的在腦子裡面構建了一個這樣的物體然後轉動他們。那麼我們看到物體和在腦袋中想像的物體有什麼區別呢?於是後來有人就讓參與者聽歌,然後掃描他們的大腦,然後再讓他們想像相同的歌曲在耳邊播放,發現了(一部分)同處的大腦會在這兩件事情發生的時候運作。也就是我們想像的時候會和實際操作一樣佔用自己的同部分大腦,這也許就是為什麼我們默讀的時候和真正讀出聲一樣都不能呼吸。
(右1為聽歌,右2想像,右3聽歌,右4想像)
還有人用圖像做了相似的實驗,得出的結論也是這樣的,我們想像的時候,和真正看到圖片時候一樣會激活ventral visual stream。
(左右兩邊是展示圖片,中間是要你參與者想像)再後來有了fMRI,人們就用更高的科技做了實驗,得出的結果都是差不多的,在這裡就不累述了。
人只是浩瀚宇宙的一粒沙,但人的大腦可以思考這浩瀚的宇宙。
確實是身體機能有關係的,和題主分享下我的道路
我比較正式的把思考當回事時是大學二年級開始,正是價值觀形成期,驚訝和質疑人生意義和人不同思想觀念時候,在圖書館這種安靜的情況下產生並開始關注的。
階段一,那時還不會讀書,也沒知乎,知識見識也少,還無法良好的組織思路,只能把所有的發散的思考點混亂的試排、合併與組織,在那段時期泡圖書館廣涉獵,知識面相橫向擴展非常快,但並未能摸索出有效的方法和規律,這個階段的思考完全不受控制,常常打亂正常的作息時間安排。這段時間內常常伴隨著大量發現新奇學問的神經興奮造成的呼吸急促(因為筆者曾深受慢性咽炎和膈肌敏感困擾,神經興奮度顯著地影響著呼吸狀況),主要體現在安靜狀態下心率加速,咳嗽,打嗝,莫名的來回踱步與跳躍;
階段二,在大學畢業前,橫向各知識面深化加強,並學會了使用思維導圖做知識面縱向擴展,並最終找到了同輩中的人生導師,我們制定了周期性的做每周知識交流,所以需要時常準備自己的知識資料備課相互演講,所以在理解知識的時候就要開始做演講準備,這段時間對學習理解闡述問題的實質起到了很強的鍛煉,也就是題主所說的「邊想邊在心裡說出來 就能使分析更深入思路更清晰」,這個階段思考能得到基本控制在專門的時段進行,可以帶著問題留下來到下一時間段繼續展開。這段時期內除了伴隨著第一階段的各種癥狀,還出現了對知識進行縱向深入理解研究時出現的專註時長時間淺呼吸造成的嗆嗓子,長時間久坐帶來的站立眩暈感;
階段三,畢業後,終於確立了自己的基本世界觀體系不會有深入改變,養成了一些思維方式與習慣後,掌握了很多合適的外部工具後,就不再有特別能強效激起神經興奮的新事物了,亦或者是適應了,更多的是知識面橫向和縱向的有組織的逐漸擴大與深化,思考已經逐漸成為習慣而不需要專門的控制機制,基本能實現隨時可啟動可打斷(前提是能學會合理估算設置思考範圍和思考深度)。身體上在這個階段已經逐漸適應了自己的思考習慣,或是是習慣適應了身體,偶爾還會有一二階段的癥狀發生,但都強度減弱了很多。
綜上,雖然我並未對此做專門研究也並無理論依據,但通過經驗,我猜測應該是
思考——&>神經興奮——&>影響呼吸
這條迴路對我們產生的影響
看到標題進來,這個話題很大。閱讀完題主的說明,忽然發現題主的題目好小。按照慣例,認真學習每一個回答:這裡是心理學相關的跨學科理論和閱讀資源大比拼。我也來分享一些理論,主要來自平日的閱讀筆記,可能無法提供原始資料的來源。
思考是怎樣的狀態。這可以是一個思維方式的話題,可以是大腦和神經學,可以是認知心理學,也可以是行為科學。從題主的補充說明來看,題主可能更希望上獲得生物生理上的解釋。實際上,傳統的心理學理論是不容易理解的,因為這門學科以假設和比喻為主。到了認知學派借鑒了信息學科,我們逐步對心理活動的處理過程有了感性的理解。大腦和神經學在許多場合都非常受歡迎,所以可以實證的結論能夠讓人們更容易理解t,更容易信服。思維方式是相對更小更具體的學科,是一個經驗性的學科,也是一個工具性的學科,對於所有的專業服務人員提供工作指導。
如果我來回答「思考是怎樣的狀態」,我會說:思考是一種情感狀態。我會從幾個層次來解釋這個觀點。
Part A 一切思維的本質是情感思維
首先,一切思維都聯結特定的情感反應。情感反應是一切理性思維的基礎,沒有情感就沒有理性思維。這不是觀點,是發現。我們從兩個方面來談。先上硬科學。大腦科學很早向我們揭示了基本構造和功能分區。這個結構做一個極簡化的說明,從下到上分四層:腦幹、間腦和腦邊緣、皮層下和腦皮層。按照從下到上,四個區域分別管理:生理體征(心跳、呼吸、排泄等)、情緒、認知管理。我們可以看到,大腦區域由下到上,其功能的等級由低級到高級。腦幹的等級相當於蜥蜴,腦邊緣相當於貓,皮層下相當於猴子,腦皮層相當於猩猩。
嬰兒出生的時候,除了腦幹,其它部分均未發育完成,屬於半成品或者樣品。為什麼出生幾周的寶寶手腳亂動像個螃蟹,這就是大腦發育沒好,神經遞素無法到達大腦四處亂竄的結果。出生之後,大腦按照從下到上的順序依次發育,由低級功能發展到高級功能,由剛出生的蜥蜴,發展到貓,發展到猴子,4歲的時候大腦的重量是成年人的90%. 這意味著,我們終於成功地變成了猩猩。大腦科學研究揭示,大腦的低級區域的發育程度,決定上層的、高級功能區域的發育程度。意思是說:如果一些孩子的運動和語言能力有缺陷,很大原因在於低一級的間腦和腦邊緣發育不良,而這個區域負責情緒和情感。
大腦低級區域的重要意義不僅僅在於發育中的優先次序和基礎地位。神一般的大腦影像技術向我們揭示了震撼的發現:一個完整的大腦運行過程,其運行順序是由低級區域向高級區域次遞發生;如果大腦活動在低級區域受阻,就可能無法向上引發高級區域;不存在脫離低級區域而獨立發生的高級功能。這意味著:一切理性思維——即窄義上的「思考」(題主的思考應該是指窄義上的思考)都建立在低一級的情感活動的車輪之上;不存在脫離情感的理性。
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一切思考都是一種情感反應。思考的狀態,即情感狀態。
其次,我們簡要地回顧嬰幼兒的認知發展過程。認知的開端是分類。嬰兒的認知首先是從好體驗和壞體驗的區分開始的。好與壞都是情感屬性。這個時期快速發育的也正是負責情緒情感的間腦與腦邊緣區。接著,幼兒在1—3歲期間掌握了語言和對話。即使如此,孩子的大量交流需要用情感語言來輔助,肢體動作、表情、充滿情感的語音語調和語氣。按照皮亞傑的認知階段理論,孩子在11歲之前仍未發展出抽象和理性邏輯。在此之前的年齡中,孩子是在具象的關聯和邏輯中進行思考。具象思考的本質,是給情感體驗做標記。運動能力和社會交往給我們創造了極大豐富和極其複雜的情感體驗。為了對這些體驗進行分類、處理和管理,孩子首先動用了具象記憶。抽象和理性邏輯,就是建立在具象素材的極大豐富和極其複雜的需求之上的。
兒童認知的發展過程讓我們看到,抽象和理性的出現,是注意力向內分配到一定程度的結果。在注意力缺位的狀態下,即,大腦的自動思維,就是大腦的生物區和情感區做應激性反應。帶具象記憶的思維,本質上是情感思維,因此,是大腦多點聯動的應激反應。
Part B 情感的本質是神經電通路和生化物質分泌
前面已經明確,理性思維即情感思維。那麼,當我們明白情感的本質,就能夠輕易地理解,為什麼題主會發現「思考」與呼吸之間的關聯。題主的命題瞬間轉化為:負責理性思維的大腦皮層活動,主要是額葉質,為什麼會引發負責呼吸的腦幹的活動變化。
情緒和情感的本質,就是神經電通路激發下,特定物化特質的分泌和調控。舉一個例子。我們最基本最主要的情緒系統是壓力系統,壓力系統的核心通路是從下丘腦到腎上腺雙向軸,指令腎上腺分泌皮質醇。高濃度皮質醇導致人體整體進入警戒狀態。
所謂警戒狀態,就是腦幹通過交感副交感神經,組織全身各器官應激。這種應激反應包括:暫停其他思維,屏住呼吸,可能會高度專註聽覺與視覺。應激反應的另一個重要項目是:將血液向四肢分配。人的壓力反應的模式很大部分是原始的生物性,與哺乳動物無異。因此,在壓力應激中,人體會把血液分配給四肢,而不是大腦。
壓力應激下的呼吸是什麼狀態?正常情況應該是急促而粗壯。因為壓力應激下,心跳速率激增,超過100/分鐘。在心理臨床中,心跳是檢查孩子是否壓力系統失調的硬指標。如果一句話就能夠導致孩子心率失常,那麼,孩子必須存在與這句話相關的心理創傷。檢測孩子的心率是追索幼小孩子創傷經歷的重要線索。心率與呼吸關聯。因此,壓力應激下,呼吸一定會發生改變。
壓力應激向上對高級區域產生什麼影響?壓力系統導致皮質醇分泌濃度增高。大腦海馬體有很多社會職務,既管理記憶,也調控皮質醇濃度。但是,如果皮質醇濃度過高,淹沒海馬體。或者尤其嬰兒期情感創傷,海馬體的壓力調控突觸數量太少,那麼,海馬體功能失靈,無法運行記憶功能。這就能夠解釋,為什麼有的人該思考的時候,大腦一片空白,什麼都想不起來。
海馬體失常影響記憶功能,也影響其它生化物質,比如多巴胺的濃度。多巴胺的濃度決定負責理性思維的額葉質的功能運行。多巴胺濃度不足,可能意味著理性思維直接關閉。
Part C 思考的時候,默讀和呼吸的現象
思考的時候強迫默讀,很大可能性是為了集中注意能量(注意力)。思考,理性思維,要求注意能力。但是,如果思考同時引發了壓力系統過度應激,那麼,身體能量被自動分配到其它地方。
人的壓力應激的行為模式有三種:進攻、逃跑、裝死。進攻,能夠把能量集中於對手,比如,集中思想做考卷。但是,如果某些人的應激系統是逃跑,或者裝死,那就比較慘。(先同情一下,這個不是你的錯,是爹媽的問題。)逃跑,意味著血液都分配給四肢;裝死,意味著大腦會迴避當前的思考對象,拚命分散注意力,假裝考試不存在。題主所說的默讀,就是從行為上調整原始的、自動的壓力應激反應,把注意力集中到敵人身上。
咽喉與呼吸共用氣管通道。默讀必然佔用呼吸資源。但是,思考狀態下,壓力系統的應激程度不同,呼吸狀態必然不同。這是定律。不存在壓力系統變化卻不影響呼吸和心率,因為腦幹及其負責的生理體征是情感活動的低級功能和反應基礎。如果有常戴心率腕錶的習慣的人,可以關注自己的心率變化,一定會發現內心深處自己都不知道的秘密。
Part D 良好的情感最大的益處是放鬆
最後,我想談談,什麼樣的情感狀態是有益思考的狀態。
思考聯結的情感類型會有不同種類,可以是焦慮,恐慌,興奮,甚至可能是專註的平靜。思考的狀態會聯結什麼類型的情感,這取決于思考所接受的素材刺激是什麼,是陌生,是挑戰,是熟悉,是出乎意料,還是意料之中。理性思維的質量,由情感系統的運行質量所決定。
什麼樣的情感狀態有利於思維的最大效益?是導致身體與心理放鬆的情感狀態。身體的放鬆,意味著不與思維爭奪能量。而心理的放鬆,則意味著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潛意識思維得到極大地激發。思維科學中總結出的無數經驗告訴我們,高質量的思維,和革命性的思維,都來自於潛意識思維。潛意識蘊藏著我們幾乎全部的經驗與智慧,潛意識蘊含著我們全部的創造力。許多研究都注意到,藝術家,或者數學家們,常常在睡夢中完成重要的創作。睡眠,或者任何讓心理處於自然放鬆狀態的方法,只要能夠解放潛意識,就能夠激發思維的能力和創造力。所以,考場上最佳的狀態不是「刷刷刷刷」,而是從容不迫。
最後簡單談談注意力問題,和酒精問題。任何影響情感狀態的因素,都最終影響思考狀態。
注意力會影響情感嗎?是的。潛意識思維是不佔用注意力的。抽象和理性思維需要佔有注意力。而這兩項思維會激發大腦分泌gama素,這種激素導致大腦和身體迅速疲勞,最終沿著連鎖反應導致思考效率崩潰。
酒精的因素應該比較好解釋,酒精,或者一些成癮物質能夠促使大腦分泌類似於阿片物質,使人體活動處於很低的狀態,切斷了與內在感覺和外界刺激之間的聯繫。思維活動也因此無法建立。點上一根煙,開始想,問題沒想完,煙已經燒到了手……
好辛苦讀呢,樓上的心理學答案是蠻充份的了,只是實在苦澀。
以下淺見。
=============================================================================
其實你是不小心給自己下了個「心錨」(條件反射效應),這心錨就是當你聽見某一首歌時,會自然想起某人或者某事一樣,而你的狀況是「進入思考的同時會自然而然的注意自己的呼吸」。
呼吸與身體的律動來自你的潛意識,但你的意識可以插手,你不單只可以控制呼吸,也可以控制心跳的快慢(視個人身體自控而定),而當你的意識插手呼吸時,你就會一時不知該怎麼轉換回來。放心吧,只要你的意識不再注意呼吸,你的潛意識會自然的接管過來。
如果你要解決這狀態,唯一的辦法就是讓你自己不把這問題放在心上,淡忘這一問題,因為當我告訴你「不要注意呼吸」「不要注意呼吸」「不要注意呼吸」時,你依然會不自主的注意呼吸,換句話說,你越不去注意呼吸,你自己就會越注意。
你需要做的是深呼吸一次,放鬆,轉換一下姿勢,然後去思考你想思考的東西,也可以手上邊做一些東西邊思考,玩電話還是什麼之類的,放鬆,那種注意呼吸的感覺不會說消失就消失,但只要你忽視他,就能夠辦到。
===========================================================================
淺談思考的狀態。
思考的狀態有很多種,因為你的情緒會影響你的思考,你生氣的時候你的思考會變得暴躁,思考時會草率而簡快,你傷心的時候你的思考方向也會比較憂鬱,這種情況你一定也有過。
思考是什麼呢?
要思考,首先就一定要有疑問,亦即有問題,沒有問題也要創造問題,否則無法思考。
當問題出現時,為了解答,念頭出現。
步驟程序:
疑問出現---&>嘗試解答解釋的慾望產生(強弱視當下狀態而定)---&>受到信念價值觀影響提取方向---&>從記憶與知識庫中提取訊息---&>成為訊息,然後重複反駁,糾正,直到結論。
打個比方:
假設小明嘗試開始思考,他看著身邊的一棵樹,嘗試思考它,但思考些什麼呢?樹是怎麼來的?(問題出現),此時如果小明心情煩躁,或許就會說"去尼瑪的思考,老子睡覺去。",如果小明心情平靜,則可以從容的進入思考,如果問題對小明老說十分有吸引力,那小明就會非常專注的開始思考。而這一些情緒狀態,會持續影響小明的整個思考過程。
當開始思考時,小明立刻出現了念頭,但這念頭視小明的信念價值觀而定,如果小明有偏向神創造世間萬物的信念,那他會從記憶與知識庫中提取有關神如何創造樹的訊息;如果小明有偏向科學更接近真理的信念,他則會從記憶與知識庫中提取有關樹的演化,粒子啊,生態啊,等等的科學研究有關的資訊。
假設小明相信科學,他得到「樹可能是從幾百億年前由某基因粒子演變而成的」,在這結論訊息出現後,隨即又出現另一個問題:「真的有可能嗎?那這粒子又從哪兒來呢?」,接著以上的環節又再重複。
人們對一些人、事有某種感覺後,但確發覺說不清,這是第一階段。各種冥思苦想、多方求證、分析解剖,最後終於能較清晰準確的表達出來,這是第二階段。最後決定要不要表達、表達的時機選擇,這是最後階段。
首先你用了很含糊的一個概念「思考」提問,不好回答,看了你的問題闡述,我可不可以這樣認為,你問的是:人沉思狀態的意識狀態該是怎樣?
1生理表現:腦波低頻,下意識活躍,神經交流跨度大,副交感神經活躍,時常為提高注意力屏住呼吸。
2意識感受:愉快,記憶深刻,時間感受變短,思維高效。
是在與自己對話的狀態
就是在腦子裡完成各種角色扮演的過程。
思考是檢索與整合同時進行的
一般人思考就是默不作聲,有些人會在空間內徘徊、有些人會寫些什麼,而有些則一邊想一邊念叨著。這些表現形態都不是最重要的。
當一個問題出現時,大腦第一反應就是檢索。檢索所有與該問題相關的諮詢,但往往在作出判斷之前,會有一個空白期,就是能想到的信息在大腦來回奔跑,但就是沒有新的東西出來,其實這個空白期也是屬於檢索階段,因為有很多信息會因為時間過久、印象模糊,需要大腦花一定時間去修補,當然這個檢索階段是屬於二期檢索。
二期檢索就是根據你已有的基本信息,開啟更精準的搜索。所以當你知識閱歷足夠豐富時,一般事件問題在第一搜索階段就已經出現答案了。需要第二階段檢索,說明這個答案你可能會知道,也可能不會知道。空白期就出現,大腦一片空白,但不代表你的大腦沒有存儲相關更精準的信息,只是你修補不了。怎麼辦,這時候我們常常會上網百度,問人,或者看書。企圖通過這些信息來彌補問題答案為填補的空缺,或勾起大腦深處被損壞的信息,達到問題解決。
第三階段是新世界
為什麼叫新世界,因為你無論從哪個渠道,你都無法獲得信息。你需要自己創造信息,科學與創作者最常體驗到第三階段。
前面說的是檢索,那麼整合呢?已有的信息整合?
答案是這樣的,但遠遠不止這麼簡單,你今天中午吃的魚香肉絲飯,師傅不小心多放了鹽,都會引起蝴蝶效應,因不同人的體質而做出不同的反應,不同的反應影響著對目前事件的看法與判斷。所以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葉子,就算一對孿生姐妹從小關在一個完全相同的情景里。發生在你身邊的任何事情都參與你的世界觀討論會中。所以整合不僅僅是信息整合,往往是願望信息的導遊。
那麼這些有什麼科學依據呢?
你問我,我問誰?我只是剛好沒事幹而已。
思考時,由一個點出發然後延伸 推敲 自我對話。
最好最好不要邊走邊想,會被撞!
我思考的時候整個人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即使聽的到有人說話 但會感覺那句話像意識海里吹過一陣風一樣不停留而自然的離開。誇張一點的說就像 忘我。
講故事了:大學的時候,我獨自一人在教室做數學分析的作業。有一個問題百思不其解,正好手上沾了墨水。於是一邊思考問題,一邊就去廁所洗手。洗手到一半,我在鏡子里看到一個女生提著褲子走了出來。。。雙目對視許久。我低下頭來繼續安靜地洗手。在走出廁所之前,我腦子想的都是:這個問題怎麼解決。也沒想過自己是否走錯了廁所(因為我覺得走錯的是她),直到有人提醒。
打個比喻 思考的狀態就像蜘蛛在織網
思考,是需要找到一種狀態的。
一些人平時只顧著吃喝玩樂,全然不理會沉悶的思維命題,他們總是擺出一副腔調,世界那麼大,思維不可盡。但一遇事,就迅速思考,將事情打開局面,這群人原來是遇事型思考者。
而另一些人,他們過著按部就班的生活,在遭遇事情的變故時也只全然只憑直覺做事。他們不思考嗎?也思考。他們中的一部分,習慣邊探討邊思考,很多主意就湧現出來。而另一些人習慣把整個自己都放空,然後去架構思維。還有一些人,則是手不停時思維才不會停歇,思路才會迸發出來。
無論是哪一種,一直覺得思考是需要有一種氛圍的,這種氛圍之下你的腦容量才得以擴張,原本想不透逃不出的人生困局竟然一下子就解開了,而這局面卻是你看過多少種文字,聽過多少人建議所拼湊不了的圓滿。
當然這世上本是沒有圓滿的,因為破碎,所以思考,思維的線彎彎曲曲的綿延開,才連成了一串歲月的足跡。
我覺得應該是思考的太入迷到回過頭來想自己剛剛好像沒在呼吸。
想想,地球60億人,你做什麼事,總有一個人正在做跟你一模一樣的事。。
比如思考我上面的話,又比如思考完,做個什麼奇怪動作說不定地球某個角落也有個人剛好思考完這個問題也做了一個跟你一摸一樣的動作。。又比如這個世上另外一個人也有我這個想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