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喪屍題材的影視劇如此火熱?
rt
喪屍是個偉大的發明。冷戰時候好萊塢可以以蘇聯作為假想敵,反正又不賣票給他們。現在全球化了,俄羅斯的票房要,日本的票房要,中國的票房也要,既然要賺錢,總不能把他們設置為敵人給突突了吧,這時候發現喪屍是個好東西,把它當敵人沒有國家反對,反戰組織不找你,動物協會不遊行,人民歡樂,輕輕鬆鬆賺全球的錢,多好啊。
喪屍又不會上網投反對票。節約成本。沒有哪種方式可以比喪屍片更節約預算成本的情況下可以拍出末世科幻題材了。
試想想現在的科幻片美國隊長動輒上億美元,像最近的美國隊長3投資了將近2.7億。
而喪屍片僅僅動用了化妝技術而已。沒多少預算的直接在郊外廢棄工廠就開拍了。
但也不僅限於小製作,像布拉德皮特的殭屍世界大戰明顯就是沖票房來的。
還有就是喪屍就像通用符號在全世界的流行文化中被多數人認知,任何人都能夠藉助喪屍這個共同語言再創造更多的文化產品。
那你說,為什麼咪蒙寫的《致賤人》《致low逼》會那麼受人歡迎?
殭屍的形象特點,是骯髒,沒有腦子,成群結隊,攻擊欲極強,充滿傳染性,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把你也拖下水。
他們本來是你身邊的人,但是經過某種程序,就變成了你可以肆意斬殺的怪物。
有殭屍存在的世界,是危險的世界。你需要很小心地保護自己的地位,只要一個不小心,你就會從正常人墮落成異類。
而現實世界中產階級的困惑也和殭屍世界中的人類主角類似。
中產階級擁有穩定的工作,身份和財富,但是這些都很脆弱的,因為他們抵禦風險的能力並不高。只要一個不小心,他們就有可能墮落到底層社會去。甚至小心謹慎也沒有用,一次經濟危機已經足夠摧毀他們了。
而底層的生活,在中產階級看來是絕對不能忍受的。底層骯髒,粗俗,沒有教養,沒有身份和財富,隨時可以被強權所欺侮。中產階級看到過底層的痛苦,然而也看到同類墮入底層被分食的慘狀,故而他們同情底層,也警惕著底層,更加警惕那些已經變成了異類的同類。
殭屍電影不過是給中產階級提供了一個宣洩的出口。電影屏幕上,主角斬殺著殭屍;而在觀影的中產階級的潛意識中,他們也在不斷地斬殺著破壞自己生活的潛在破壞者。通過這種隱性的殺戮,中產階級實現了復仇,增強了「我是天選之子」的自信,並且獲得了繼續活下去的勇氣。
所以,你說,為什麼在中產階級比例最高的歐美,殭屍電影會長盛不衰呢?喪屍片的意義在於,用現實社會中不存在的東西來反映現實社會。
喪屍都是成群結隊的,它們本身既是社會性的,它們的起因也是社會性的,這跟中國殭屍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
一、極權制度
幾乎所有喪屍故事都有一個主題:個人如何在極權的控制下逃生——這其中包括瘋狂的政府、瘋狂的暴力機器、瘋狂的商業托拉斯以及瘋狂的科學家。為了控制傳染,社會往往都會啟用極權體制,就像浣熊市那樣。
極權體制很強大但也很僵硬,在個體抗爭之下也有斷裂的可能。在極權體制下應該如何選擇個體命運?這是STARS的問題,也是喪屍片想要討論的問題。
極權體制和個人意志的對撞走到另一個極端,則是無政府狀態。以《28天後》等喪屍片為例,討論的則是無政府狀態和重建社會秩序是如何交替的。但正如片中那位士兵所說的那樣:「無論是28天前的正常社會,還是28天後病毒蔓延的社會,我看到的都是人在殺人。」
二、人類倫理
所有的喪屍故事都會有一個假設:親人/朋友變成了喪屍,你到底要怎樣面對?
變成了喪屍的親人還算不算親人,還算不算人?
這一是涉及身份認同,二是涉及倫理道德。
喪屍片里會出現大量的聖母,也是這個原因。
例子就很多了,這裡只舉兩個怪怪的:
《狗舍》里,全鎮的女人都變成了喪屍,所以打女人不敢/不正確,但打喪屍就沒什麼顧忌了,這幫平時怕老婆/女友的男人大開殺戒。
《殭屍肖恩》里,肖恩把變成了喪屍的好友用鐵鏈鎖在後院小屋,一旦女友不在便去和它一起打遊戲,他還覺得它是朋友/人類?——他們玩的遊戲正是《生化危機》,和喪屍一起打喪屍。。。。
--------------------------------------------------------
感謝 @任華達 指正,他們玩的遊戲的確不是《生化危機》
查了一下,這是Timesplitters 2,這似乎也是一款打喪屍的遊戲(沒玩過。。。。
片尾雖然沒有出現電視機畫面,但肖恩進入遊戲的音效一樣,可以確認他和變成喪屍的艾德一起玩也是這款遊戲。
維基上說:
The film was inspired by the Spaced episode " Art ", written by Pegg and directed by Wright, in which the character of Tim (Pegg),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mphetamine and the video game Resident Evil 2 , hallucinates that he is fighting off a zombie invasion.
可能我是受了這個影響,想當然了。抱歉。
三、孤獨感
人類總覺得自己是唯一的智能生物嘛,孤獨感與生俱來。喪屍故事都帶著很強烈的孤獨感,喪屍就是人類對自身的恐懼,這種似乎是我但又不是我的感覺很有吸引力。
喪屍片背景具有高度現實性,以及「感染/逃脫」模式的緊繃。「感染」意味著人類生物屬性的喪失;「逃脫」意味著對社會屬性的斬斷,即對人類身份的背叛——這毫無疑問是人類最大的孤獨。
《我是傳奇》的男主和狗孤獨地住了三年,最後選擇自殺。一個人面對整個喪屍世界,要怎樣說服自己上帝並沒有放棄這個世界?好在女主角出現了。。。。
四、安全感
人類一直都在尋找安全感,在喪屍片中最強烈。你有沒有覺得主角如果提議要逃走,一定會出事,主角要是修築堡壘堅守,也讓人心裡覺得吃棗藥丸?
所以喪屍片最典型的模式是逃脫,大部分喪屍正劇都是逃脫模式,說白了就是「留在這兒比較好,還是逃走比較好?(逃去那個傳說中的避難所比較好?)」
廢話!當然是留在這兒比較好,不過你要是留在這兒不動,那觀眾看什麼呢?
所以,他們就一定逃脫了……然後就發現傳說中的避難所並不存在。
這個「避難所」不一定指物理空間,有可能是精神上的、信仰上的避難所等等,「死活」也不一定指生物意義的死活,有可能是精神信仰上的「死活」。所以這個討論的維度就大起來了。
信仰,何嘗不是一種安全感和避難所。
五、後啟示錄/末世情結
這個模式簡單地說就是「世界完蛋了,現在怎麼辦?」
人類天天都在想這個,真是可怕。。。。喪屍不過是八百萬種世界完蛋方式中的一種而已。
天降災禍,社會崩潰,邪教思想四處蔓延,然後是救贖式的旅程,對抗整個世界的巨大力量,傳承人類的文明薪火,最終信守心中的信仰/家庭/愛。。。。你自己選吧
結尾插一句:
在《暮光之城2》裡面有段戲比較有意思,女主角和女配角去看電影,看完之後女配角很鬱悶地說:「真搞不懂你幹嗎看喪屍片,沒有帥哥美女、沒有吻戲,超噁心。哪兒來這麼多喪屍片的?簡直跟麻瘋病一樣,我表弟就有麻瘋病,一點也不好玩。幹嗎拍這種自以為聰明的電影……」
喪屍片是無法打動青少年的,誰會跟一堆黏糊糊的東西談戀愛呢?
西蒙·佩吉為《行屍走肉:步步驚魂》撰寫的後記里說得很有道理。以下都是後記內容的摘錄。
在其他怪物要靠斗篷、爪子和繃帶來博人眼球時,喪屍卻僅憑一步三搖和幾聲嘶吼便深入人心。這一經典怪物寓意豐富,涵蓋了很多人類最為懼怕的事物。而最明顯的,就是對死亡的擬人化─當死神「活生生」地站在你面前,其嚇人程度無需贅述。而進一步看,喪屍還代表了人類潛意識中的種種不安全感。人類不是動物,但同那些只知道吃吃吃的動物相比,我們骨子裡仍然擔心自己其實也是半斤八兩。從喪屍身上,我們看到集體主義對獨立個性的威脅,看到了一個人的身心都被群體所吞噬、並最終磨滅的可能性。
奇怪的是,這些腐爛的不死者並不會把人逼到絕望。它們或許固執、蠻橫、殘酷無情,卻又又蠢又慢、笨手笨腳。想要干翻一個喪屍,你不必成為凡·海爾辛,連皮特·溫克曼都不用,隨便什麼人都有勝算。只要別慌張,打倒喪屍絕非難事。魔法、木樁、銀彈之類的統統用不著,只需要你的智慧和一件武器。有槍自然好,但大部分鈍器也一樣管用,而在房子或花園周圍都能找到。能夠憑一己之力戰勝死神,甚至將它扁個腦袋開花─或許正是由於這種恐懼與希望並存的矛盾感,才讓喪屍顯得魅力十足。
冷戰結束了,中國又會忍和使絆子。大型「國防設備」賣不出去啊。
只能做廣告拍喪屍電影賣些刀劍小槍,火箭筒,求生設備維持維持了。
感覺部分答案沒答到點子上啊,我認為就這三點可以解釋問題:
- 英雄主義,這一點不用說了吧?參見漫威DC。
- 末日情結,末日情結與西方宗教信仰有著很大的關係。
- 危機意識,相比喜歡安享天倫的國家,部分西方國家的危機意識比安逸養老的國家危機意識更強,而危機意識的形成又與政治制度、戰爭頻次、恐怖主義威脅有著密切的關係。
以上三點是有紐帶關係的,而這三點又恰恰形成了一個三角形的民眾意識形態,這個三角圈裡需要英雄(瑞克/閃電俠/超人/神盾局),又需要非常貼合時節的末日背景(地球要被攻陷了),而危機意識在兩者因素之間成為非常必要的連接點,構成了行為動機。
喪屍題材則完美符合上述三個條件,就拿最經典的美劇《行屍走肉》進行剖析:- 第一季的第一集便揭示了故事背景,周圍充滿了末日氛圍,幾乎沒有活人,處處充滿了危機;
- 此時的主人公瑞克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故事的「英雄角色」,他要擔負起自救和挽救的重任;
- 僅有上面兩個因素還不足以對人文精神的升華與徹悟,那麼大家也看到了,《行屍走肉》在不斷地製造危機、英雄和人民們不斷地克服危機、在未知和恐懼中不斷地刷新認知,找回自我。
從上述可以看出,基於條件滿足的情況下,導演和編劇可以藉此完成許多具有目的性的創作構想,藉此諷刺、宣洩、暴露人性的善與惡,從而實現電影或影視劇的藝術價值。
有人說我們國家沒有《行屍走肉》是廣電的鍋,我覺得一半一半吧,畢竟咱部分國內的觀眾對這類劇的要求還始終停留在86版西遊記中深深地無法自拔,那種沉醉是少有的,也是悲哀的。這與文化、商業、政治、意識形態,都有著很大關係,我認為最大的關係在於:看國外劇的人,基本都不看國產劇了,所以你拍不拍,投資了多個億,演員陣容有誰,翻的是哪部IP,跟咱都沒多大關係,手撕鬼子的情節設計、虛情假意的演技、睜著眼睛說瞎話的台詞,還是留給特定受眾吧。
1 人類攻擊性慾望的發泄出口。娛樂性高些的藝術作品 比如影視,遊戲中,總是有很多的攻擊行為。有攻擊自然要有標靶。
2 殭屍消除了人類攻擊同類時的道德壓力,殭屍既是人,又不是人。可以名正言順的攻擊它
3 殭屍符合人類心理的「恐怖谷」效應。
4 殭屍在人類想像塑造出來的怪物中,是非常弱的一類,又減輕了面臨的壓力。
5殭屍好扮演。
因為喪屍不需要CG就可以做出來。
喪屍題材首先歸為廢土題材這一大類。
喪屍無疑是廢土題材最好發揮也最好欺負的假想敵沒有之一。
不會和人類搶奪資源,燃料,沒有智力,不會使用工具和武器,推演起來遠比暴民,暴力組織,流亡軍隊要簡單得多,不容易出錯,而且全球人民群眾喜聞樂見。
最大成本是化妝,衣衫襤褸即可,還不用講究喪屍的衣著啦包具啦裝備啦,還不用設計詳細合理的劇情背景(大戰,核戰,生物病毒,隕石,政治,資源問題等等),總之是有個超級強大的病毒席捲全球即可。
B級片,暴力血腥,黑色幽默或者純搞笑題材都可以,平民百姓都能參與其中,抓起鍋碗瓢盆毆打喪屍,所以大家都喜聞樂見啊。喪屍在影視作品中多為被病毒感染的生物(人、狗、鳥、蘇門答臘鼠猴)以及被病毒感染的屍體,在現實生活中不存在。是人類為了滿足自己骨子裡的暴力、破壞、獵奇慾望所創造出的商業形象,通俗的來講就是為了你們看著爽以及商家能夠掙到錢才創造出來的
有了喪屍,所有人考慮的問題就是怎麼活下去。隨便殺人,沒有法律,自由自在,不受羈絆。現在你眼前的苟且都不是問題了,只有詩和遠方還有眼前的喪屍了!
來 看看朕為你下打的江山!!
不僅僅外國,中國也在跟風啊!直視沒老外拍的那麼地道而已
吸血鬼是高大上殭屍,科學怪人是中等級別殭屍,愛麗絲與威斯克是高級變種人殭屍,暴君是豪華戰鬥型武器殭屍,舔舔是寵物型殭屍,所以喪屍是最low的殭屍。殭屍也有等級制度,跟人類社會一樣,喪屍就是殭屍界的屁民和龍套,被人虐的最慘,工資只拿盒飯。電影和社會都需要墊磚石,少了他們不行。
好處一:你不能名正言順地打人,即便打人也需要理由,但是你可以一本正經地突突喪屍,不需要理由,喪屍就是理由。不用承擔任何道德風險。
好處二:即使有理由突突人,打平民沒挑戰,而且沒人性,打專業軍人打不過,難度太大。喪屍的難度剛好適中,除了數量驚人,沒戰術沒輸出基本純靠數量堆。
好處三:不用擔心性別種族國籍陣營歧視或者影射等問題,喪屍面前人人平等。
一不小心《行屍走肉》系列就出到了第七季。以美劇的傳統來說,越火拍的越長——因為可挖掘的經濟價值越多嘛。按照逼友的說法,喪屍是個偉大的發明。冷戰時候好萊塢可以以蘇聯作為假想敵,反正又不賣票給他們。現在全球化了,俄羅斯的票房要,日本的票房要,中國的票房也要,既然要賺錢,總不能把他們設置為敵人給突突了吧,這時候發現喪屍是個好東西,把它當敵人沒有國家反對,反而人人喜聞樂見:反戰組織不找你,動物協會不遊行,人民歡樂,輕輕鬆鬆賺全球的錢,多好啊。
喪屍又不會上網投反對票。
那麼問題來了,喪屍題材為什麼「人人喜聞樂見」?
喪屍可煎,可炒……不對,喪屍可以吃人的腦子。科學家推測說這可能因為喪屍的大腦高度腐敗,缺乏維持快樂所必要的血清素,所以必須從人類的大腦中獲取,所以他們在各類設定中尤其喜愛你我的腦子。
也許破解喪屍之迷,還要從腦子入手。喪屍喜歡人類的腦子,恰好反證了它沒有腦子。最早的喪屍片往往設定的還不是現在的病毒感染,而是海地的巫術,巫師們將活人變成活死人並為自己服務,無論巫術還是活死人,實際上都是愚昧的象徵:他們很奇怪,他們很遙遠,我們站在有識的沃土上審視這些無識的人。這正和上世紀主流民意和底層社會的隔閡與猜忌相對。喪屍不與人溝通,群體行動,毀滅一切——這是典型的精英眼中的《烏合之眾》,是罪惡的資本主義國家對無產階級最惡毒的猜想。
這猜想與事實之間隔著一道摩耶之幕,貴族們樂得這道精神之牆存在,因為這會讓他們充滿安全感和優越感。喪屍片此時的意義就是在虛擬的世界中讓他們感受一下他們偏見具現化--並且打敗這個他者取樂。
與此相對的類型片是吸血鬼題材,他們優雅,睿智,並且打扮得體。無數戰後一代少女如同維多利亞時代浪漫化「凄美的咳血」的肺結核那樣浪漫化被吸血鬼「初擁」,但顯然沒人想被喪屍吃掉腦子。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和恨,喪屍和吸血鬼的對應正是階級社會中貴族和平民的對應。
但隨著人民素質的提高,大家顯然不再滿足於這種低等的二分仇恨選擇,於是導演們選擇了另外的角度挖掘喪屍的內涵:最出名的喪屍片導演羅梅羅在《死亡島》中大玩唯物主義。他借劇中角色說「死亡不會改變人的思想,他們依舊呆在常呆的地方"。這和新潮的譬如《我是英雄》一類的喪屍作品一樣,都強調一種怪異的物質第一性。雖然從次一級的角度講科學不能解釋喪屍的行動,但是喪屍確實在元認知上服從自然。
大哲學家笛卡爾肯定不服這樣的喪屍設定,因為在他的宇宙中行屍顯然應該像《屍憶》那樣繼續以完整的靈魂指揮殘缺的身體。但是道教一定瞭然於胸,因為正所謂三魂七魄論里的去多留少:無論是屍體還是正常人,完整的魂魄都能組成完整的認知能力和人格,不完整的魂魄都會」行屍走肉「。
相比不可分割的絕對實體式的靈魂,道教取巧式的玩法顯然更能解釋一些思想實驗中的情景。
這代表了喪屍題材的徹底轉向,從滿足庸俗的想像變成個人求生並且得到形而上的思考結論,它不光是探討靈魂與物質之間的關係,把喪屍片從階級鬥爭轉向和稀泥式的「不聞窗外事,束手談心性」。甚至惡搞傳統的精英和底層分類。
比如近期大火特火的血族,突破性的把喪屍和吸血鬼結合在了一起,它雖然不是第一個這麼做的作品,但顯然是做的最成功的一個。這完全突破了喪屍的群氓和吸血鬼的優雅屬性,讓二者再難以做簡單的區分,並且通過對吸血喪屍中智能的群體的描寫和社會大亂中人類低智商的描寫,突破了另一個隱隱的心理界限:既然喪屍和吸血鬼沒有區別,那麼我們人類,和喪屍有沒有區別?
說的裝逼一點,這是把人類塑造他者進而維持自己主體性的優越感打破了。
喪屍題材進化到這一步,說好聽一點是進入了哲學的新境界,說難聽一點,是形成了另一個「摩托,美麗衣服,搖滾樂」般麻痹年輕人的娛樂點。這裡的轉向恰如《一九八四》到《美麗新世界》的轉向,老大哥從嚴格的控制一切,變成用軟洗腦的輿論引導一切,讓你變成單向度的人而不自知,這是墜吼的。
當然,你問我有沒有清流?那肯定是有的。《殭屍胡安》中的主角胡安在人們心生惶恐、急欲逃離這座城市的時候想出一條生財之道:召集好友和其他市民組成一個小公司,專門負責幫那些不忍對親人化作喪屍的正常人動手。
但當情況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他本能逃跑的時候,出於對這個國家懺悔般的愛,他又只手空拳的殺了回去。看起來有些悲壯,但結尾的動畫彩蛋中,他先行逃跑的好友們也一起殺了回來……拯救這個國家,無論他們是否能辦到。牆裂支持為什麼外國人這麼熱衷於拍喪屍題材的影視劇? - 九日的回答
先放點圖,完了再扯,可能有人會說看個電影還上綱上線,可來知乎這不就個玩嗎,我就那麼一說,您就那麼一聽。文藝作品從來都是依附於時代,911後超級英雄系電影也是大肆流行。
大量北非難民湧入西班牙在北非的「飛地」梅利利亞
非洲難民艱難偷渡 拚死也要逃離(組圖)_新聞中心
歐洲陸上難民潮愈演愈烈 難民突破匈牙利邊境鐵絲網入境
敘利亞難民撕破邊境鐵絲網 蜂擁至土耳其避難7803972-新聞圖片庫
歐洲難民潮:無處為家
實拍美墨邊境非法移民偷渡驚險場景:拖兒帶女爬火車(組圖)_新浪新聞
墨西哥偷渡客出新招 欲藏洗衣機內越境遭查(圖)-中新網
相關回答
為什麼美國人對殭屍(zombie)情有獨鍾? - 雷小雨的回答
為什麼殭屍在各種遊戲里大受歡迎? - Eggpain 的回答
為什麼近十年來抗戰電視劇偏愛描寫「紈絝少爺」「江湖大佬」參加抗日? - 馬前卒的回答
為什麼很多網路小說剛開始挺好的到後面就變得腦洞大開讓人無語? - 一八零天改一次的回答
因為喪屍是影視界的最弱勢群體,每個導演編劇都可以任意欺負他們
英雄永遠是需要敵人的,以前的敵人是德國,後來的敵人是蘇聯,現在呢?全球化了,誰都是表面上的朋友,除了恐怖分子,但是恐怖分子又太過可怕,這些人完全沒原則,反恐電影會讓民眾更恐慌,所以呢,喪屍無疑就是最佳選擇啦
不是熱衷 而是人家不限制這個 觀眾又有一定的觀看需求 所以會有很多從業者拍 要是國內也不限制的話 拍的恐怕更多
推薦閱讀:
※你認為電影版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真的如網上所說的那樣嗎?
※如何評價《小馬寶莉大電影》?
※26號要去劇組做錄音助理,第一次跟組,請問有什麼要注意的地方?錄音助理都是做什麼工作?舉桿有哪些技巧?
※為什麼我看完電影《洛麗塔》後心情鬱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