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美食水平是不是被誇大了?同現在比是超出還是遠遠不及?
個人一直比較好奇古代的美食水平究竟如何,很難想想調味料和物產比今天匱乏的年代做出的東西到底如何好吃?(起碼雞精這玩意御廚沒吧,千萬別打我,我就是做個比方)
另外多說一句,古代的食品是如何保鮮的(我問的不是儲存啊親,什麼鹽啊,風乾啊就算了吧),特別特別好奇的是在交通如此不便的情況下,長距離運輸海鮮瓜果什麼的是怎麼保證食物品質的?你總不能讓皇帝吃臭的吧?就算皇家耗費的起,那普通酒樓呢?
再多說一句,有沒有類似現在衛生局專門負責檢查酒樓衛生和食品的部門?
@雨前羽街指出我沒有說明朝代,謝謝!我就問元以後到民國這段時間。看了看回答,我真是醉了?@默食先生 的回答竟然是最高票的?我難道沒說清嗎?我說的是美食!而不是麩皮,野菜,高粱,窩頭這些在古代生活的口糧!500年前的生活狀態?不用這麼久,據我所知民國有五百畝地的小地主(河北地區)一年也吃不了多少大魚大肉,吃白面的時候都是不出十來次!所以才有第一問有沒有被誇大?
另外希望知呼能多一點乾貨存在,同時感謝每一位認真回答這個問題的智友!
聲明:非原創,源自網路,內容不一定準確
某人穿越到先秦
「裡邊請,請問客官是打尖還是住店?」
「我吃面!」
「那抱歉,這位客官,麵條可是要到宋朝的款式才能定形呢,小店現在還沒有」
「什麼鳥店!連碗面都沒有,饅頭包子總有吧,上一屜!」
「這位爺,也沒有,這得等到蜀漢諸葛丞相伐孟獲才有,抱歉了您呢……」
「擦!那你們不會只供應白米飯吧!」
「抱歉,咱這是關中,水稻啊,得過了長江才能種,咱這也沒有……」
「要死了,來個大俠套餐吧,二兩女兒紅,半斤熟牛肉……你捂我嘴幹嘛!」
「客官,輕點聲!私宰耕牛那可是大罪,被人告了可是充軍流放的罪過,萬萬不敢啊!」
「得得得,酒我也不喝了,茶水總有吧?」
「茶?那玩意兒得漢朝才有,哪怕到唐朝也是士大夫喝的,咱這兒也沒有……」
「你他娘的到底有什麼?」
「粟米的窩窩餅,可以沾肉醬,燙白菜。」
「敢情你這開的是麻辣燙的店啊!」
「瞧您說的,辣椒到明代才引進呢,小店只有花椒,只麻不辣。」
「那就不能炒個青菜,非要開水燙?」
「那個鐵鍋得到宋後期才能生產,所以沒法炒菜,那個菜油呢,得到明後期普遍種植油菜花了小店才供應的上。」
「…………」
「客官您還要什麼?」
「……」
「客官您別走啊!
(個人觀點,古代美食水平遠遠不及現代,科技在進步,食品加工,保鮮,製作等行業也在飛速發展。古代有的優勢是食材比較天然,少污染而已)
首先,我也要問一下雨前大廚的問題:古代?多古?
如果上溯得久了,過去人吃的東西,按照現在的標準,幾乎都是黑暗料理。
一方面是各種材料和烹飪、運輸技術的匱乏(前秦時代,庶民平時所吃的,大概只有粗米、小米,未經處理的大豆和少數幾種蔬菜,漢前連鐵鍋都沒有,大鼎又貴又脆,只能湯湯水水地煮),另一方面是文化差別。那些東西被認為「能吃」,烹飪的辦法和配合,動物的哪些部位,哪些發酵的方法,之類,受文化的影響很大。比如法國人覺得皮蛋很詭異,而我們司空見慣了,中國人見到藍紋乳酪也覺得一股鞋味。
相比之下,《隨園食單》、《閑情偶寄》上面的食物,已經和現在的很近似,我們看了還會掉口水。順便一提,宋代有蜜漬蟹和蜜漬的烏賊內臟(比日本的鹽腌烏賊腸還狠!)。
然後我想聊點好玩的東西,雖然古人吃的可能(按照今天的標準)很恐怖,極其複雜和困難的烹飪方式,卻從很早就出現了。
首先是《周禮 內則》上的一道菜:「炮豚」。
……以付豚(前面還有一段,說明這個豬是外裹蘆葦和泥,內塞棗烤過的),煎諸膏,膏必滅之。鉅(jù,巨大)鑊(huò,會廣東話的都知道)湯,以小鼎,薌(xiāng,香料)脯於其中,使其湯毋滅鼎,三日三夜毋絕火,而後調之以醯(xī,酸味調味品)醢(hǎi,醬,當時的醬是用含蛋白質的肉、魚,甚至螞蟻卵發酵做成)。
烤小豬,用動物油沒過它來煎,這個火力不可能多旺,當時都是銅鼎啊,燒爆了咋辦?香料和肉放在小鼎里,小鼎放在大鍋里,加上水,來保證加熱均勻,而且加熱極慢,三日三夜不絕火。也是虧他們想出這個法子。雖然熱油鍋很容易外焦中不熟,但低溫油就沒事了,馬季,不,馬基(Harold McGee)在《食物與廚藝》(神作,嚴重推薦)上說過,低溫油可以燒整火雞。
這道菜是供奉天子的。當時還沒有從植物種子里榨油的技術,油脂是珍貴的東西。今天看來,這屬於黑暗料理加垃圾食品,在當時是極有逼格的五星菜肴。但也可以看到其中的技巧。
這是2002年,青海省喇家村出土的,一個新石器時代的紅陶碗,距今有4000年歷史了。
看到那堆土裡面蟠曲的蛔蟲一樣的東西了么?
是的,這是一團麵條。裡面還有少量的骨頭碎片。
我們無法證明,這個東西就是現在麵條的祖先(實際上我覺得這種可能性極小,時間相隔太久了),也許它們的關係像足球和蹴鞠。但這確實是用穀物磨粉製成的條狀物。
小麥含有豐富的麵筋蛋白,「勁」很大,可塑性強,所以具有特殊的性質,不能替代。別種的穀物麵粉想要製成麵條、餃子之類高難度造型,極容易斷碎。但是,在這坨麵條製成的時代,馴化於地中海地區的小麥,還沒有傳進中國。
那它是怎麼來的呢?
用小米和黍子做的。
中國人真的是天賦點到烹飪上了……
首先呢,古代是多古?比如明清?唐宋?兩漢?春秋?還是嗷嗷嗷的猿人時代?
不同的年代食材的種類和烹飪技法也是不同的,比如漢朝以前我們沒有麵粉吃,比如明代以前我們沒有辣椒這種東西,所以有一個時間點比較方便討論。
不過,無論那個時代,食物的好壞主要因素還是在於兩點,食材和烹飪手段
像之前說的無論哪個時代的食材都不如現在多,而且因為長期改良和淘汰的關係,古時候的一些食材和現在已經不一樣了,比如小麥等,所以哪個更好吃其實很難比較,但是我還是相信現代農業的改良技術,提高產量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改變農作物的口味上也有相當大的進步,包括牲畜,和牛這種東西以前可是沒有的喲。
然後食物的儲存和運輸也很關鍵,由於現代科技的關係,冷鏈運輸,防腐添加劑,巴氏消毒等技術大大延長了食物的保質期,相比之下「古人」們只能使用發酵、腌制、風乾等「古法」來保存食物,雖然風味上與新鮮的食材不同,但也是沒有辦法的,所以現在我們從選擇上也是優越於「古人」的
再說烹飪技巧吧,高壓鍋,電飯煲這種方便的家用料理設備就已經拯救了一大波人了,如果再算上真空技術,離心機,發酵設備,凍干,提純這些專業廚房才有的設備和技術現代人對於食物的處理方式真是多到古人聯想都不敢想,更不要說發達的冶煉和鍛造術對於廚具的影響了,古人可是沒有不粘鍋的喲,你家的那把好菜刀放到古代也算是「上古神器」了
所以總結一下:現代人的食物,相較「古人」而言,我們的優勢在於更多的選擇,我們可以選擇「古法」也可以選擇現代。
另外說到食品安全,你準備銀針試毒么?我以前寫過一個,但現在不想這麼麻煩了。
唯一一個建議就想一下以你在人群中收入水平,同檔次放到500年前大概是個什麼生活狀態,能吃上肉嗎?關於食材的儲存方面,簡單的引用一段小說里的內容吧,雖是小說,似乎也有部分的可信性。
《基督山伯爵》第63章 晚宴
(有刪節)
席面上擺設得極其豐盛,基督山完全清除了巴黎式的情調,與其說他要餵飽他的客人,倒不如說他想餵飽了他們的好奇心更確切一些。
中國碟子和日本瓷盤裡堆滿著世界各地的四季鮮果。大銀盆里盛著碩大無比的魚;各種珍禽的身上依舊還保留著它們最鮮艷奪目的羽毛,外加各種美酒,有愛琴海出產的,小亞細亞出產的,好望角出產的,都裝在奇形怪狀的閃閃發光的瓶子里,似乎更增加了酒的香甜純美。這一切,就象阿辟古斯招待他賓客時一樣,一齊羅列在了這些巴黎人的面前。
「諸位先生,他說,「你們大概也承認,當一個人有了相當程度的財產以後,奢侈生活就成了必需的了。而太太們想必也承認當一個人,有了相當優越的地位以後,他的理想也才會越高。現在,站在這一種立場上來推測,什麼東西才能稱其為奇妙呢?譬如說,請看這兩條魚吧。這一條從聖-彼得堡一百五十哩以外的地方買來的,那一條是在那不勒斯十五哩以內的地方買來的。現在看到它們擺在同一張桌子上,不很有趣嗎?」
「這是兩條什麼魚?」騰格拉爾問。
「夏多-勒諾先生曾在俄羅斯住過,想必他可以告訴您這條魚的名字的。」基督山回答,「卡瓦爾康蒂少校是義大利人,想必他可以告訴您那一條的名字。」
「這一條,我想,是小蝶鮫。」夏多-勒諾說道。」
「而那一條,」卡瓦爾康蒂說,「假如我沒認錯的話,是藍鰻。」
「正是。現在,騰格拉爾先生,問問這兩位先生它們是從哪兒捉到的吧。」
「小蝶鮫,」夏多-勒諾說,「只有在伏爾加河裡才找得到。」
「我知道,」卡瓦爾康蒂說,「只有富莎樂湖裡才出產這麼大的藍鰻。」
「對,一條是從伏爾加河裡打來的,一條是從富莎樂湖裡捉來的,一點都不差。」
「不可能的!」來賓們齊聲喊道。
「嗯,我覺得有趣的地方在這裡,」基督山說道。「我就象尼羅王——一個『不可能』的追求者,而你們現在覺得有趣也正因為如此。這種魚,大概實際上並不比鱸魚更好吃,但你們卻好象覺得它很鮮美,那是因為你們覺得是不可能得到它的,而它卻意想不到地在席上出現了。」
「您是怎麼把這些魚運到法國來的呢?」
「噢,那再容易不過了。把魚分裝在木桶里運。這隻桶里裝些河草,另一隻桶里裝些湖蘋,然後把這些桶再裝在一輛特製的大車上。這樣,那小蝶鮫就活了十二天,藍鰻活了八天。當我的廚子抓它們的時候,它們還活蹦亂跳的,他就用牛奶悶死了小蝶鮫,用酒醉死了藍鰻,您不相信吧,騰格拉爾先生!」
「是有點懷疑。」騰格拉爾傻呼呼的笑著回答。
「巴浦斯汀,」伯爵吩咐道,「去把魚拿來。就是養在桶里的那些活的小蝶鮫和藍鰻。」騰格拉爾睜著一雙迷惑的眼睛,其餘的來賓也都緊握著雙手。只見四個僕人扛著兩隻水面上浮著藻類植物的木桶走了進來,每隻木桶里悠然地游著一條與席上同樣的魚。
「可為什麼每樣兩條呢?」騰格拉爾問。
「只因為一條也許會死的。」基督山漫不經心地回答。
「您真是位奇人,」騰格拉爾說,「哲學家也許又可以振振有詞地說了,有錢是一件可慶幸之事。」
「還得有腦筋。」騰格拉爾夫人加上了一句。
「噢,可別給我加上那種榮譽,夫人。這種事在羅馬人眼裡是很普通的。普林尼[普林尼(六二-一一三),羅馬作家——譯註]的書上曾說過,他們常常派奴隸頭頂著活魚從奧斯蒂亞運到羅馬,他們把那種魚叫作『墨露斯』,從他的描寫上來判斷,大概就是鯛魚。他們認為吃活鯛魚也是一種奢侈。看著鯛魚死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因為它臨死的時候,在被送進廚房以後,它會變三四次顏色,象彩虹似地依次變換。它的痛苦倒成了它的特點,假如它活著的時候沒人注意,死後就不會那麼了不起了。」
「是的,」德布雷說道,「可畢竟奧斯蒂亞距羅馬才只有幾哩路呀。」
「不錯。」基督山說,「但我們距魯古碌斯已有一千八百年了,假如我們不能比他更先進一步,那麼做現代人還有什麼好處呢?」
看了一下各位答案,雖然樓主補充了時間,但是顯然樓主問這個問題有寄託太大希望在別人總結上。這個問題真不是三言兩語或者一篇文章能總結出來的。
首先,你得考慮你喜歡吃的食材在哪個朝代才出現。例如:土豆、辣椒、葡萄、南瓜都是當時國外引進的品種。少了這些食材必定少了很多美食品種的出現。還有各種調味料在哪個朝代被引進或者廣泛使用還是很稀有,例如一些香料和糖。
第二,你得考慮烹飪技術炒爆熘炸烹是否在哪個朝代使用。這一步又是很多食物的誕生。
第三,你的地位是否有資格分配到享用到一些比較稀有的材料。要知道在古代平民不是餐餐能吃肉的,打戰的年代溫飽都是問題。一般人都是以主食為主的。再說古人不是有錢就能擁有一切的。比如:冰這個東西在唐朝都是按官大小分配的。民用的冰窖出現也是很久以後。我看樓里有人說唐朝的乳酪澆櫻桃那都是皇帝大官吃的甜品,當然頗有風趣(可參照孟暉寫的書,裡面有大唐甜點)。
第四,你所在的朝代是一日幾餐制?就算以上都達到了,你一天吃兩餐也是沒有現代一日三餐吃東西的機會多。
其實懂樓主說的大概意思。大概就是看到書上電視劇里還以為像古代文人天天綠蟻新焙酒紅泥小火爐,其實古代文人的美食情節多半也有像如今的古法手作一樣,追憶古風情趣的意思。不然沒有那麼多古裝里拍到少女去采雨後的露珠用來泡茶。當然樓主說不定也是覺得古代的動植物比較純天然吧,沒有那麼多添加劑和壞心眼。又說像駝峰這類熱門食物換現在也沒人吃了。但樓主要相信,這麼幾千年下來了,人的嘴巴越來越叼,好的一定保留下來了,不太好麻煩的也慢慢退去了。至於追求土生土長的食材或者追憶古風情懷,只能靠自己去爭取創造了吧。很多東西也許是活在文字里比較來的動人。
建議樓主可以看看《中國飲食文化史》。如果對某些朝代特別有興趣,可以看那個朝代的專著,如《東京夢華錄》宋。如對古食譜有興趣,可看《隨園食單》清,《食憲鴻秘》清。如對一些情懷有趣,《山家清供》清,《雅舍談吃》現代,《吃主兒》現代等等。
如果特指美食,不考慮大眾化普及化。第一個問題的用雞精這個一看樓主就沒在廚房待過,曾有幸見過大師做菜,一道文蛤湯,只灑少許鹽,其餘調料均不放,其味鮮美無比。而且雞精的大量使用只能說是現代廚房浮躁氣息的一個例證,雞精,濃湯寶,骨煲王,鮑汁等等調料,看似讓做菜變得方便快捷,實則失了原味。
第二個問題,保鮮,古代雖然有冰窖有驛站,但是皇帝也不能天天八百里加急就為了送食材啊。不過一般都有湯泉監之類的冬天在溫泉邊上種蔬菜的項目。
怎麼說呢,看見大家討論的那麼激烈我也吐槽的插一句吧,有什麼疏漏大家莫生氣,我也是書上看來的,確實沒有追根究底的查資料考證,就當提一個可能罷。
首先很多人都提到了美食主要成就於食材和烹飪手法。
分開來分析吧,食材說實話我不認為現代會比古代好,畢竟大環境都不一樣了,工業革命後環境污染多少還是會有影響的,別的不說現在雙頭鮑是基本見不到了,很多人說豆穀類經過品種改良,口味應該勝過古代,我只能說呵呵…改良的都是平民吃的普通品種,還有種東西叫貢品…比如說五常米、血米之類的,現在也只有那幾塊地可以耕種(名字可能記不大清楚了,但應該沒錯,資料就不找了)。
至於烹飪手法,我承認現在的手法可能會更豐富,至少古人做不出抹茶冰淇淋…最近還流行液氮之類的烹飪,不過你不得不說在一般的基本手法上,包括火候、腌料等等肯定是比不上古人的,畢竟現在烹飪最多是個工作、愛好,和古人祖傳N代、官蔭妻子的事業不同,反正把肉切絲填到芹菜里這麼變態的事現代人估計是不會幹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頂尖的食材往往不會添加配料,處理也很簡潔,比如松茸和鱘魚子,這種考驗基本功精微之處的食材,我認為古人的處理平均水平和頂尖水平都不會比現代低。
題主還提到了雞精這種問題,我想前面的人已經完美解答過了,雞精、味精本來就是化學合成模仿古代大富人家提鮮的高湯、海鮮粉的,早在東漢(再早有沒有我就不知道了)豪門顯貴招廚子就有會不會熬提鮮的高湯的要求了,不然莫名其妙的誰會想起來研究一種做菜時用的化學物質?至於雞精和秘制高湯哪個提鮮好,呵呵…仁者見仁吧,我不多說什麼。至於其他的香料…我不想說什麼,東方向西方倒騰香料那麼多年,大家應該多少有些印象,誠然,有些香料比如肉蔻是亞洲其他國家的特產,中國不出產,不過還是那句:貢品,上林苑都種了一片了,可能少做菜那一點嗎?
至於保鮮…這麼說吧,宋太祖比較節儉,有一天晚上改作業改餓了想喝碗羊肉湯,想了想愣是忍了,餓了一晚上,為什麼?一碗湯當然不至於捨不得,問題是趙匡胤擔心御膳房每天晚上這個點都殺一隻活羊有備無患的候著…所以封建社會你不要去比…根本比不起…很多人提到「一騎紅塵妃子笑」的典故,我想起了以前央視看的一個荔枝的紀錄片,福建有一株貢品荔枝樹,多少年的樹因為很久以前看的紀錄片記不得了,這顆樹是古人為了保證運輸新鮮荔枝到京城特意花了N代人培育的品種,現在就剩這一株了,什麼特點?別的荔枝放半天就壞,這顆樹的荔枝把皮剝下來放三天,荔枝皮里子連色都不帶變的,那一年鬧sars,一個護士立了不記得幾等功,最後的獎品就是一顆荔枝…哦,忘了說了,這棵樹現在還是特供,每年結果都有人每天數的……所以…封建社會你就是沒法講道理…至於儲存只能用鹽、風乾…咳咳…火腿、干鮑、魚翅不都是這麼來的嗎?至於你說新鮮的…呵呵,現殺好了,有錢就是任性…
所以我看來吧,如果比頂尖美食,古今差距基本不大,如果但比可能現在還差一些,為什麼?古代御廚天天做啊~現代哪怕是名廚一年也未必做一道頂尖的美食——沒人吃的起啊…如果說平均水平,那肯定是現代甩出古代幾條街,雖說現在的飲食文化偏快偏便捷,但架不住古代窮人壓根就沒有什麼美食可言啊…吃飽就不錯了…
有一本著名的書叫《東京夢華錄》,作者孟元老,講述了宋徽宗崇寧到宣和(一一○二~一一二五)年間北宋都城東京開封府城市漢族風俗人情的著作,想必很多人看過,細節不再贅述。
從裡面節選一段作為答案:
出朱雀門.直至龍津橋.自州橋南去.當街水飯.爊肉.干脯.王樓前貛兒.野狐.肉脯.鶏.梅家鹿家鵝鴨鶏兔肚肺鱔魚包子.鶏皮.腰腎.鶏碎.毎個不過十五
文.曹家從食.至朱雀門.旋煎羊.白腸.鮓脯.(火贊)凍魚頭.姜豉(枼刂)子.抹臓.紅絲.批切羊頭.辣腳子.姜辣蘿蔔.夏月麻腐鶏皮.麻飲細粉.素簽
沙糖.冰雪冷元子.水晶皂兒.生淹水木瓜.葯不瓜.鶏頭穰沙糖.菉豆.甘草冰雪涼水.荔枝膏.廣芥瓜兒.醎菜.杏片.梅子姜.萵苣筍.芥辣瓜兒.細料餶飿
兒.香糖果子.間道糖荔枝.越梅.(金屈)刀紫蘇膏.金絲黨梅.香棖元.皆用梅紅匣兒盛貯.冬月盤兔.旋炙豬皮肉.野鴨肉.滴酥水晶鱠.煎夾子.豬臟之
類.直至龍津橋須腦子肉止.謂之雜嚼.直至三更.
不知道 那個時候我還小....
戰國就開始吃蓋澆飯了,放心餓不死
語出:《禮記·內則》:「淳熬,煎醢加於陸稻上,沃之以膏,曰淳熬。」 孔穎達 疏:「淳熬者,是八珍之內,一珍之膳名也。淳,沃也,則沃之以膏是也。熬,謂煎也,則煎醢是也。陸稻者,謂陸地之稻也。謂以陸地稻米,熟之為飯,煎醢使熬,加於飯上,恐其味薄,更沃之以膏,使味相湛漬,曰淳熬。」 明 宋濂 《白牛生傳》:「糟覈與淳熬固殊,飽則均。」
============================================
擴展 《周禮·天官·膳夫》記錄周朝八珍
其一,《禮記·內側》所列:淳熬(肉醬油澆飯)、淳母(肉醬油澆黃米飯)、炮豚(煨烤炸燉乳豬)、炮牂(煨烤炸燉羔羊)、搗珍(燒牛、羊、鹿裡脊)、漬(酒糖牛羊肉)、熬(烘製的肉脯)和肝膋(網油烤狗肝)八種食品(或者認為是八種烹調法)。
其二,「珍用八物」:是指牛、羊、麋、鹿、豕(豬)、狗、狼、熊
淳熬:肉醬油燒稻米飯;
淳母:肉醬油燒黃米飯;
炮豚:煨烤炸燉乳豬;炮:煨烤炸燉母羔;
搗珍:燒牛、羊、鹿裡脊;漬:酒糟牛羊肉;熬:類似五香牛肉乾;
肝網油:網油包烤豬肝。
看到這裡我覺得現在人在肉食上遠不如古人吃狼吃熊吃麋鹿
==============================================
《楚辭.招魂》中有一場描寫宴席的場景,郭沫若曾將其譯成現代文:
魂兮歸來!何遠為些?
室家遂宗,食多方些。
稻粢穱麥,挐黃粱些。
大苦咸酸,辛甘行些。
肥牛之腱,臑若芳些。
和酸若苦,陳吳羹些。
胹鄨炮羔,有柘漿些。
鵠酸臇鳧,煎鴻鶬些。
露雞臛蠵,歷而不爽些。
粔籹蜜餌,有餦餭些。
瑤漿蜜勺,實羽觴些。
挫糟凍飲,酎清涼些。
華酌既陳,有瓊漿些。
歸反故室,敬而無妨些。
家族相追隨,飲食真講究。
大米、小米、新麥、黃粱般般有。
酸、甜、苦、辣,樣樣都可口。
肥牛筋的清燉噴噴香是吳國的司廚做的酸辣湯。
紅燒甲魚,叉燒羊羔拌甜醬。
煮逃陟,燴水鴨,加點酸漿。
滷雞、燜龜,味大可清爽。
油炙的麵餅、米餅漬蜂糖。
冰凍甜酒,滿杯進口真清涼。
為了解酒還有酸梅湯。
回到老家來啊,不要在外遊盪。
我來說一句,以古時的釀酒技術,就拿宋代來說,武松認識吧?說好三碗不過崗,他硬是喝了十五碗醪糟水,還把老虎給揍死了。
古人都善於就地取材啊,大自然里有那麼多調料,不見得就需要味精雞精這些東西。
我覺得射鵰里黃蓉做給洪七公的叫花雞肯定超凡脫俗!
好想嘗一嘗正宗的叫花雞...不過現在能找到的沒有正宗這一說了...
一群沒做過飯的人在這裡balabala,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有道理--其實我也算在內。不過題主提到"調料"尤其指雞精一一需要雞精才能做好菜,可見不但沒做過,估計也沒怎麼吃過。多吃,多做,就明白了。
要說現在的雞精的確牛,不服不行,清水 + 雞精 = 雞湯,味道還不錯!
以前照相也是,專業攝影師在露天想拍出張理想的照片也不容易,首先得憑經驗技術預計光線情況,最好再有得心應手的工具測量一下,為了保險,還要多拍兩張。就這,拍完心裡還沒底,洗完之後才知道效果。
現在就簡單了,拿出相機,啥也不用調,所見即所得,我們都是攝影師!
但我想說,吃了自己用雞精調製的菜肴,再吃吃廚藝高手烹飪的菜肴,味道好像還是不一樣?為啥我做啥都一個味,人家做什麼是什麼味?為啥有的地方吃幾次就膩煩了,有些地方總想去,也許有人說是因為裡面放了上癮的東西!有沒有可能是味蕾對那位廚師的手藝上了癮!
但這種讓我上癮的廚師真太少了,大多數還是靠著各種高科技產品在吸引我。
以前那些對食物有追求的人,想出烹飪方法真是讓人腦洞大開。看書是不知道他們到底做的多好吃,但能得到那些吃遍山珍海味人的讚許,而且流傳了很久很久的情況看,應該是很不錯的。
我覺得科技可以幫我們大忙,但不是必須的,一顆吃貨的心才最重要的!
按照中華小當家 沒有
古代的美食水平是不是被誇大了?
誰誇大了?
同現在比是超出還是遠遠不及?
遠遠不及。
個人一直比較好奇古代的美食水平究竟如何,很難想想調味料和物產比今天匱乏的年代做出的東西到底如何好吃?(起碼雞精這玩意御廚沒吧,千萬別打我,我就是做個比方)
雞精沒有御廚可以用雞。
當然你要拿以前皇帝吃的和平民家常菜比算耍流氓么?
另外多說一句,古代的食品是如何保鮮的(我問的不是儲存啊親,什麼鹽啊,風乾啊就算了吧)
有冰窖一說
特別特別好奇的是在交通如此不便的情況下,長距離運輸海鮮瓜果什麼的是怎麼保證食物品質的?你總不能讓皇帝吃臭的吧?
一騎紅塵妃子笑,沒品質就腦袋掉。
雖然不一定有實踐,但是完全可以用殺頭確保品質。
就算皇家耗費的起,那普通酒樓呢?
酒樓你可以讀讀水滸,裡面酒樓特別多。
封建制度下,皇家估計有,酒樓肯定沒。
請問你看過紅樓夢嗎?
據資料記載,,要是現代人穿越到古代,估計得到清朝才能讓現代人吃的慣,再往前估計要難以下咽了。。。因為古時候食材不多,調料的搭配方式也不多。。。特別是老百姓階層,吃的更多的是粗米飯,,我們現在吃的平常菜,在古代是貴族才能吃上的。。更不用說豐富的小吃了,據說到了宋代才有像樣的餅子,據說再往前,吃的菜很多都是拌的,和泥一樣_(:з」∠)_所以,,你覺得呢?倒退了嗎?………
當然,我不記得是哪篇文章了,找到一定貼上來
我很好奇大家都沒聽說過滿漢全席嗎。。
推薦閱讀:
※唐代詩人李白是俄羅斯人嗎?
※古代女人為什麼要裹小腳?
※朱元璋建立明朝時,怎麼那麼多優秀的將領都是他老家附近的啊?
※馬上要出國留學了,求一份有關國學/中國古典文學的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