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王昌齡隱居》是五言律詩還是五言古詩?

《宿王昌齡隱居》
常建
清溪深不測,隱處唯孤雲。
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
茅亭宿花影,葯院滋苔紋。
余亦謝時去,西山鸞鶴群。
我們學校的比賽,問這首詩是五言古詩還是五言律詩,答案給的是五言古詩。有疑惑,為什麼不是五言律詩?


瀉藥。

這個問題其實還是比較麻煩的。先看看古人是怎麼分的。

此篇在元代楊士纂的《唐音》,此首被放在五古類。又清代沈德潛的《唐詩別裁》也歸於五古一類。還有《唐詩三百首》就不說了,也是五古。

有人說,律詩中間兩聯要對仗,這個頷聯不對,所以是古體。雖說律詩都要求中間兩聯對仗,但舉個很好的例子,李白的《夜泊牛渚懷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雲。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

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

通篇不對,但又偏偏是五律體,所以一般都是認為是五律。

《滄浪詩話》:

有律詩徹首尾不對者。盛唐諸公有此體,如孟浩然詩「掛席東南望……」之篇,又太白「牛渚西江夜」之篇,音韻鏗鏘,八句皆無對偶者。

《古唐詩合解》:

此詩以古行律,不拘對偶,蓋情勝於詞者。

《唐詩別裁》:

不用對偶,一氣旋折,律詩中有此一體。

所以對仗不是律詩的絕對條件。那判定律詩就好像只剩下格律了。這首若以律詩視之,有出律,又只有兩處,其他的該對的對,該粘的粘,本來單單兩處的出律依舊判為五律是問題不大的,但問題是偏偏兩個三平尾,這個就複雜了。因為一般失粘失對不算做是不可彌補,也是有不少名篇近體失粘或一兩句失對的,這些都是看做是可以原諒的。三平尾就麻煩了,因為三平尾一般只有古體才會採用,而且是兩個。王力《詩詞格律》:

古體詩的平仄並沒有任何規定。既然唐代以前的詩在平仄上沒有明確的規則,那麼,唐宋以後所謂古風在平仄上也應該完全是自由的。 但是,有些詩人在寫古體詩的時候,著意避免律句,於是無形中造成 一種風氣,要讓古體詩儘可能和律詩的形式區別開來,區別得越明顯越好,以為這樣纔顯得風格高古。具體的做法是儘可能多用拗句,不但用律詩所容許的那一兩種拗句,而且用一切可能的拗句。

這其中就有三平尾,而且大量用。

壽星院寒碧軒   蘇軾
清風肅肅搖窗扉,窗前修竹一尺圍。
紛紛蒼雪落夏簟,冉冉綠霧沾人衣。
日高山蟬抱葉響,人靜翠羽穿林飛。
道人絕粒對寒碧,為問鶴骨何緣肥。

這首,雖然也是八句,中間二聯又對仗,但有明顯的古體風格,五個韻句,四個三平尾,句子也都是極盡拗之能事,所以這個我們很明顯的看出來是古體。

還有這首,也是比較明顯的拗句為主。

崔氏東山草堂   杜甫
愛汝玉山草堂靜,高秋爽氣相鮮新。
有時自發鐘磬響,落日更見漁樵人。
盤剝白鴉谷口粟,飯煮青泥坊底芹。
何為西庄王給事,柴門空閉鎖松筠。

但我們討論的這首比較麻煩,除了這兩個三平尾,其他的又都很規矩,規矩得讓我們挑不出刺來。前人照樣是有三平尾的詩的,我們看看其他的是怎麼算的。由於七言律跟五言律的發展不同步,這裡就不舉七言的,就舉幾個五言的。

晚泊潯陽望廬山 孟浩然
掛席幾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峰。

嘗讀遠公傳,永懷塵外蹤。東林精舍近,日暮但聞鍾。

找了幾十首,終於找到一首選本收錄較多的了,這首格律上只有香爐峰三平尾,而且這個是地名,講道理也沒那麼嚴格,但是這首前人歸於什麼?五古。
同樣是元代楊士《唐音》劃為古體,明代李攀龍《古今詩刪》歸為古體,明代髙棅《唐詩品》為五古,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亦為古體,但是《唐詩別裁》下面有個注。

別本亦作律詩,然終是古格。

這一點非常重要,這首在孟浩然五律目錄下亦有收錄。我們現在可以知道為什麼為古體了,其實這類詩不幹格律的事,因為「古格」。
為了更好地說明這一點,我舉一個跟本詩情況極其相似的例子。

潞府客亭寄崔鳳童(唐·王昌齡)

蕭條郡城閉,旅館空寒煙。秋月對愁客,山鍾搖暮天。

新知偶相訪,斗酒情依然。一宿阻長會,清風徒滿川。

跟本詩的情況灰常類似,也是兩個三平尾,其他的都符合格律。

明代鍾惺、譚元春《唐詩歸》:

鍾云:龍標五言律,音節多似古詩,清骨閑情,時見其奧。

明代唐汝詢《彙編唐詩十集》:

唐云:無聲調、無對偶者,仍當歸古。

這裡面好像出現了打架情況,鍾已經說了是五律,而唐說應該還是歸於古體。但其實不矛盾,從格律上確實可以算作五律,但作法依然是古體,或者說詩情更接近古體,二者都承認這一點。

又清代譚宗輯《近體秋陽》:

命意取道,設想遣材,凡皆迥出常眾,豈直為拗律冠,當亦近體一《廣陵散》乎!

這裡已經承認了王此詩為近體,但說是拗律,並且認為是近體詩里的《廣陵散》,也就是近體有古味。

其他還有很多這類只有一個或兩個三平尾的詩被歸於五古。但是有一首起筆就三平尾的,卻被歸於五律。

長門怨 陳子昂
月皎風泠泠,長門次掖庭。
玉階聞墜葉,羅幌見飛螢。
清露疑珠綴,流塵下翠屏。
妾心君未察,愁嘆劇繁星。

這首第一句三平尾,在明代陸時雍《唐詩鏡》、高棅《唐詩品》俱入五律,但是像前面的《晚泊潯陽望廬山》(孟浩然)卻是歸於五古,同樣是一個三平尾。

道 李嶠

銅駝分鞏洛,劍閣低臨邛。紫徼三千里,青樓十二重。

玉關塵似雪,金穴馬如龍。今日中衢上,堯尊更可逢。

第二句三平尾,《唐詩鏡》歸於五律。

送客 陳子昂
故人洞庭去,楊柳春風生。相送河洲晚,蒼茫別思盈。
白蘋已堪把,綠芷復含榮。江南多桂樹,歸客贈生平。

第二句三平尾,《唐詩別裁》、《唐詩品》歸於五古,《唐詩鏡》歸於五律。

所以大部分三平尾的詩都被歸於五古,而又少部分被歸於五律,一部分有爭議。所以是五古還是五律,格律是一部分,但不可忽視的是意味。如果這一首三平尾了,又有古味,那麼一定會被劃分到五古,如果古意不那麼濃,則可能歸於五律。但事實上有三平尾的常常古意也濃一些,或者是有意識地用三平尾。但我們看兩首陳子昂的,古體的氣息是不是要比孟浩然的淡一些?

這其實是古人概念不明確的原因,本來要劃分一個概念,最好說明白了。按格律就按格律來,多少為古體,多少為近體。你像李白牛渚,明明是古法,氣韻高超,但偏偏是五律,而陳子昂《送客》,雖仍沾染不少古味,但大體依然是後世五律的常規作法,且不過一處三平尾,應該當五律視之。
而且前面王昌齡的詩,除了有兩處三平尾外,其餘跟晚唐某些詩人的風格是有些接近的,如果不是兩處三平尾,恐怕都會入了五律。所以古不古這個東西真的是很主觀的東西,五律本來就很接近五古的風格。
王夫之《姜齋詩話》

五言絕句自五言古詩來,七言絕句自歌行來,此二體本在律詩之前;律詩從此出,演令充早日暢耳。

五言詩要完全脫離五古的氣息,很難,不可能每首都沒有。所以這個劃分標準就不太好。

最後這個結論我就不下了。因為兩個三平尾,說不是故意的恐怕也沒人信,但這樣的詩算不算五律,如果你一定要問我,格律上我傾向於是,但是行文上,我傾向於古體。選一個標準的話,我認為是五律。

畢竟五律以律為先。


這首詩如果做五律來看,有兩個問題:
一是「惟孤雲」,「滋苔紋」三平尾,二是頷聯「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沒有對仗。
當然,「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都被看成七律(空悠悠三平尾,同是頷聯不對仗),所以上面的理由其實不那麼充分。就針對你這個競賽而言,決定性的因素其實是蘅塘退士選錄《唐詩三百首》詩,把這首歸於五言古詩,是第一卷《五言古詩》的第二十二首,所以出題者多半因此定論為五古,學術上五古還是五律可以再探討,畢竟蘅塘退士的標準也不能看作真理。


又看到不懂律詩的人來吹噓了,忍不住說兩句:

近體詩才有律詩絕句的說法。

這首詩的作者常建恰好生活在近體古體轉變的時代——這首詩看內容無疑是走律詩風格的,只不過並不完全符合後人認為的律詩的格律。

於是有好事者便為了替格律正名,而將這首律詩打入了古體詩的範疇——成所謂抱殘守缺,故步自封之人。


這首詩是古體詩還是律詩是有爭議的。但我認為應該是律詩。很多詩評家也認為它是律詩。
它基本符合律詩的條件。首先是八句,然後平平仄仄的都對。中間第二聯雖然不對,但第三聯是對的。有什麼理由認為它不是律詩呢。
但是它是一首拗體的律詩。所謂拗體就是不完全符合聲律要求的律詩。
第二句和第六句都是三平。犯了律詩的忌諱。但這無關緊要。因為詩人處於盛唐時代,律詩剛剛成熟,也沒有後世那麼多規矩,所以杜甫,王維等人的作品中也有大量出律的。我們把它叫做拗體的律詩。如果因為聲律上的一點瑕疵就否認這是律詩的話,那杜甫王維的拗體詩也可以被踢出律詩的行列了。這無疑是不客觀的。


徐增《而庵說唐詩》:此律詩,不知人何見乃列古詩中,余為正之。、
上面某君說用軟體查可知不合律。其實這些細碎的格律都是後人定的。以今繩古,未免可笑。後世的規矩越來越嚴,好詩卻越來越少。都是因為不存大體,只做毫末功夫。也可令人深思。


同意 @劉賓
說明校園比賽選題選得不太好。出題容易,拿著《唐詩三百首》隨便翻唄。正好這道題選得不太典型。
格律的標準也不是完全且的關係,而是有層級的。出題大可出一首押入聲韻的,明明白白沒杠抬。


答案稍微有點不嚴謹。這是一首古體詩,或者說是一首五言古體詩,又叫五言古風。古體詩是相對於近體詩的一個概念。唐代產生近體詩以後,對詩的平仄、對仗、語法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詩人們不願意放棄古代的詩歌形式,於是常有人寫出不依照近體詩格律的、較少拘束的詩。

古體詩可以分很多種:四言、五言、七言、五七雜言、三七雜言、三五七雜言、錯綜雜言……

這首詩是一首正宗的五言古體詩。不信你可以找個靠譜的格律自查軟體把它放進去,你會發現無論是仄起還是平起,它都不符合。它屬於古詩十九首那類的,只不過恰好是8句。


不管是律詩絕句,還是古體詩,只要音韻、意境、字詞等用的好就是,整體讓人愉悅。
至於這首詩,常建都沒固定體裁,後人又何必自尋苦惱。
常建在寫這首詩時是為了整體詩的表達和藝術,還是為了表現它是五古或五律?
該問題的一種回答是:杜甫是唐詩的集大成者,律詩被他推高,而他在唐代只是一位小角色。
後人總結出唐詩規律,但不能反過來用這個規律套在唐詩上。好比別人總結說你嘴唇、長腿等都很性感,不可能就得出你這個人很性感,萬一狀態頹廢無比呢。
既然,課本標準答案說它是五古,那以後回答作業就是五古了。


推薦閱讀:

詩詞創作遇到瓶頸期,幾首近作希望能得到一些指點?
同學寫的一首詞,求評價?
折花簪鴉鬢這句怎麼對比較合適?

TAG:詩歌 | 詩詞 | 詩詞格律 | 舊體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