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梵高的傳記《渴望生活》表達了梵高對生活怎樣的「渴望」?
這本書幾乎顛覆了我的價值觀。如果要說梵高對生活的渴望,我們可以說在於他對創造的熱忱。他是一個孤獨的求索者,生活在自己稠密的思想與想像之中,對真實的渴望,消耗了他的生命。
他想要創造出色彩斑斕的畫卷,描繪他所看到的明麗和生動。像米勒老爹那樣把他看到的底層人民的生活和那無限的溫暖寧和的風光繪製出來,繪製得正確而動人。用火焰般的熱情和對存在於質樸中的善與美的領悟澆灌出的畫作,像一個新生命的孕育,一旦呱呱墜地眨動那最純真的眸子,勢必贏得驚喜讚歎,甚至讓人淚流滿面。
現實再不濟,他也未敢玩世不恭。手中的畫筆未敢停止半刻,即使不吃不喝不睡覺也不能不畫。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他用10年的時光瘋狂自學,為了畫好吃土豆的一家人,他必須先把全村的農民全畫一遍,描繪、打破,再描繪,再打破;為了給畫作加入色彩,他又將擱下那傾注了所有好不容易有所長進的素描重頭學起,一路跌跌撞撞,卻從未退縮。可是,這個勤懇耕耘的人,卻被家人、被同鄉、被藝術商,被太多的人斥為「無用的人。」
他卻說,從現在到三十歲,我們要為生活進行各種嘗試,以防止墮落。置身於生命的海洋中,我們一定要打個漂亮仗,要成為有出息的人。
讀完渴望生活,我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寫下這篇文章,歡迎交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1c14cf01016rms.html
看了這本書很多遍,至今常在手側。覺得梵高追求的可能不是字面意義上的「生活」,而是可以為之而活著的東西。
這樣的人,如果愛他會覺得極其痛苦,因為過於稀少且真摯,很容易將自己置於凄慘的境地,崇拜他想要模仿他的人很多,但是真正做到那一步的人很少,放棄所有物質享受和起碼的舒適乃至基本的認同和尊重,並受到慣常的打擊和惡意,放棄健康,都不是想想就能做到的事情。
但是這樣的人能夠給朝覲者們希望。有時候做不下去的事情,看看還有這樣一個失去到一無所有,卻又富集得讓人驚嘆的靈魂,會得到慰藉,算是可恥的比慘心理,但是也是支撐。
紛亂浮躁的時代,需要這樣的生命,說起來自己對於生命的滿足要重要得多吧。梵高何其幸運,誕生在這世界上。梵高何其不幸,誕生在這世界上。我們何其幸運,誕生在有梵高的世界上。
好像對問題沒什麼幫助?
2015/12/13
今天看了《渴望生活·梵高傳》。
我一直以為,溫森特·梵高出身就非常貧寒,看了書才知道,他的出身算是比較好的。整個梵高家族在當時都非常有實力。
在梵高24歲時,他依然沒有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經過一年多的學習,他決定去為上帝工作,當一名傳教士。於是他去了被稱為黑埃及的博里納日。
在那裡,他飽受了磨難。他的善心並沒有得到上帝的憐憫。
他的行為,在當今可以認為是在做慈善,是用他的生命做慈善。但是他的力量單薄,後來只能使得他處於病痛之中。沒了工作,還掛著一身的病。
如何理解的他的人生方向的選擇呢?
我覺的他的這種行為是至高無上的。他的家庭優裕,但是他並沒有繼續呆在畫商里賣畫,而是選擇做慈善。是什麼樣的情懷才能做出這樣的決定讓自己飽受磨難呢?
當我看到書上描寫的博里納日的慘況時,我在想,如果換做是我,我估計應該會離開那個可怕、貧窮的地方。而不會選擇繼續待在那裡行善。在我的內心深處,我應該是渴望過上舒服安逸的日子,並不想真的去體會那種困苦並為此做些什麼來對當地人們的生活有所改善。我深深地為自己沒有這種善意的思想感到羞愧,甚至於鄙視自己。
當代的我們過的太過安逸,雖然說社會的發展就是為了改善世上人類的生活現狀,但是並不代表著讓我們人類失去能夠適應貧苦生活的能力。我不應該在內心深處迴避那種貧苦的場景,而是要想著能在某一天真的親身體會到那種感覺,並試著去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到身邊的人。
------------------------------------------------------------------------------------
在博里納日的那些人們,為了生計他們不得不每日鑽進漆黑、環境惡劣、煤粉濃密的礦下工作。
他們僅僅是為了每日重複著這樣的生活嗎?我想他們已經看透了生死。
什麼是生死?
-----------------------------------------------------------------
「你永遠不可能總是對任何事情都做到確有把握。你所能做到的就是用你勇氣和力量做你認為是正確的事。結果也許會證明你的所作所為是錯誤的,然而至少你是去做了,這才是重要的。我們應當按照理智的最佳指令行事,然後任憑上帝對它的價值做出最終的判斷。如果你此刻已經決定要以一種或另外一種方式為我們的造物主服務,那麼,這個信念就是指引你今後行動的唯一指南。不要膽怯,要相信你的信念。」
上面這段話應該是促使溫森特決定去做福音傳教士的源頭。
2015/12/16
哦,我昨天晚上想到了有關溫森特·梵高的一些事情。
梵高在他作畫之初,竟然是那麼的不受歡迎,別人接連得給了他打擊,但是他依然認為這是苦難,我應該堅持,只有經得住苦難才能算是男人。
小說中的他,情商低到極點,而且還有和近親結婚的妄想,還認為那是不可侵犯的神聖愛情。看到那一段的時候,我都在想,怎麼這種傻逼最後成為了偉大的畫家呢!!!
但是那並不是我所關注的重點,重點是他也許真的是對自己理想有一種獨特的理解,亦或他真的就是個愣子。
他對別人的嘲諷,阻撓,以及自己厚著臉皮去借錢的那種事情都覺得無所謂,甚至覺得還有理,自己快30的年紀還靠著別人的設施來吃飯。
要是我,我會受不了的,這太踐踏自己的自尊了。
但是事後,我仔細想了想,自尊?
我有什麼自尊?梵高有什麼自尊,他雖然那樣,但是最後給世人留下來一個什麼樣的形象呢?
自尊,在某些時候,那並不重要。
他可以為了自己的理想,晝夜不停的畫畫,可以不吃飯,把自己的身體餓出病。這種精神是值得敬佩的,但是這種行為在當今看來並不是可取的。在身體和理想面前,要理智一些。
我也有理想,如今我還做不到為了自己的理想可以晝夜不停的努力。這,也許還不能稱作為追夢。
我應該去尋找梵高的這種狀態,這種為理想而拼搏的狀態。他這,應該才可以稱之為生活,而並非只是活著。即使接近30的人依然靠著別人的麵包活著,依然沒有能力去掙錢,但那不重要。
他在有意義的生活。
他的故事,待續……
2015/12/19
每讀完一本書,我都覺得自己會處在一種詩意的境界之中。雖說我無法準確描述出詩意是什麼感覺,但我明白,就是那種感覺。
溫森特·梵高,也許我很難理解藝術家的思想,何況是那麼一位偉大的藝術家。但我從他身上看到了他為自己內心中的一種聲音而樂此不疲的奮鬥著,或者說是追求著、尋找著,直至死去。
我不能準確說出《渴望生活》這本書給我帶來了什麼。
如果從書名來看,我想應該是溫森特的精神是我們這代人極其需要的,為自己最愛的事業、愛情、理想的追求,那種狂熱瘋癲,是常人無法做到的。
也許,只有藝術家才能不顧旁人而一心一意的去追求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東西。
要不說,這種人,要麼是天才,要麼是瘋子。
在看書期間,我更多的是對溫森特不能自食其力的狀態表示一種憤怒和不理解。
看完他的一生之後,我覺得,我內心深處應該是可以接受的。
他人的看法又能代表什麼呢?這是我的生活,我的生活,就是耗費我的一生,去追求我想要得到的東西,注意,是我想要得到的,我。
我此時此刻好像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我又非常可以理解溫森特·梵高的那種思想,他是對的。他對生活的態度,對事物的追求方式,對旁人的看法,他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都是對的。
所以他才是偉大的。
只有這種人才可以走向成功,因為他有更多的精力去做他想做的事情。
一切都變得那麼合情合理。
我想,每個人都應該可以找到那個能夠讓自己瘋狂的「點」,就看這個點如何被自己激活。
溫森特·梵高找到了,就在博里納日。當他在博里納日把自己的食物、金錢和衣物給了別人,快把自己累死,被別人逐出教會時。
渴望生活,應該表達的就是這樣一種感情。
溫森特·梵高?那是條執著而孤獨的靈魂
這兩天正在看這本書,看到一半吧。
本書主要是歐文·斯通寫作的文學傳記。書中講的是梵高從24歲左右開始知道最後走上畫家之路的一個追求自我和不斷探索的過程。如果要說他渴望什麼樣子的生活,從前半本書看來,他是渴望愛情的甜蜜,和家庭的溫暖。可是總是很不如意,所以更加痛苦。
1890年7月的一天,37歲的梵高悄然走向小鎮外的一片麥田,用一把左輪手槍對準自己的腹部,告別了我們的世界。他死後,麥田裡一片金黃,一群烏鴉驚叫著飛向天空。就像他的畫,寫實著「伏熱」偉大而又孤獨的一生,與世界抗衡的靈魂。
梵高的生命狀態始終處於一種生存而不是生活的境況。
他的一生最熱愛的繪畫在他生前始終得不到大眾的認可和支持。
他渴望進入完全無影響的畫家狀態,可以貧困可以沒有愛情沒有妻子沒有子女可以為了夢想發狂。
但他做為一個正常人,他渴望得到理解得到支持得到正常的生活。
也許是渴望有人能夠理解他,讓人們不再缺少食物的生活吧。
記得他先去了一個礦區傳教,他拿錢給他們買麵包吃,當時覺得他是一個好人,很善良很善良。
我看完之後又去讀了海子的詩——《我的瘦哥哥》。當時感慨蠻多。
渴望生活:梵高傳並不是梵高的自傳,是歐文·斯通寫作的文學傳記。
至於梵高渴望什麼樣的生活,說實話,看完這本書我也沒能理解梵高渴望什麼樣的生活。只是,梵高深深地愛著這個世界,燃燒的太快。
推薦閱讀:
※男朋友喜歡梵高,應該送什麼禮物呢?
※梵高這類藝術家死後作品若賣出,最終獲利者是誰?是否合理?
※誰有至愛梵高的鏈接?
※梵高的《星夜》中那顆直插天空的樹象徵什麼?
※對《Vincent》這首歌如何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