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姆·伯頓的動畫電影有哪些特點?

如《殭屍新娘》、《聖誕夜驚魂》、《文森特》。


鬼怪的世界溫馨而多彩,活人的世界冰冷而殘酷。Tim Burton 故事裡的世界,從來都和眾人熟識的世界相反。

每次回憶 Tim Burton 的世界,總會想起《殭屍新娘》里骷髏和神父的那段對話,只有兩句:

- 神父:(站在教堂門口)魔鬼!你們不能進入這裡!退後!退後!
- 骷髏:請安靜,這裡是教堂。(安靜地進入大門)

就是這樣:對話的雙方都很認真,但是看到這一段就是很想笑。

他的故事裡,怪物們或者亡者的世界裡不需要爭鬥,沒有疾病,明顯要比活人洒脫而閑適,而且兩個世界往來的渠道還總能讓他們看著活人為了生存斗得頭破血流。這些「怪物」過著悠哉游哉乃至缺根筋的生活,根本犯不著嫉妒活人的世界。反過來,那些活著的人要麼在和疾病的鬥爭中掙扎,要麼汲汲於功名利祿,總之為了應付生活而心力交瘁。面對亡者和怪物們,他們不懂,進而恐懼,進而害怕而尖叫。好吧,就讓他們尖叫和恐懼,然後我們和怪物們哈哈大笑,彈冠相慶。

我相信自己大約可以理解為什麼 Tim Burton 總是把溫情寄托在彼岸的世界裡,也許與他並不令人愉悅的童年有關。但是,我不認為 Tim 的性格中存在某種自毀傾向。因為他的動畫片中,孩子(也許包括他們的寵物們)總是令人愉悅的符號。每次生者和異類陣營的衝突里,總是他們能夠扮演破局的關鍵。而最後,雙方也總能達成某種程度上的和解。這一點在他的真人影片中並不多見,不是說沒有(不然就不會有 Ed Wood),但多數仍然不是圓滿的結尾,比如《剪刀手愛德華》,又比如《理髮師陶德》。只有在動畫片里,他可以肆意地表現他孩子氣和天真的一面,還要追求一個美滿的大結局。

——除了一個例外,即《查理和巧克力工廠》,但那部片子里的衝突並不在異類間展開。而且那部片子里說教的味道過重,不是 Tim 擅長的類型。

最後請容我說一句不客氣的話。人生充滿陽光的人,不太可能理解 Tim Burton。他們的生活里有鮮活的肉體,逗趣的話語,活躍的社交,只要他們想,就能予取予求。他們可以放任自己過那種沒心沒肺的日子,只說些扯淡的笑話。他們以為這就叫做快樂的真諦。我們不是這種人,也不羨慕這種生活。我們能在最黑暗的歲月里能保持微笑,因為在那扇黑暗神秘的門背後,有我們的親人們,他們從未離去。有他們在,我們註定不會成為那些呆板僵硬的父輩。最終,大家都有不得不進入那扇門的那一天。那時候,我們肯定是微笑著邁開腳步的。


【第10放映室】蒂姆·伯頓(上)
【第10放映室】蒂姆·伯頓(下)


不變的是骨子裡的善良


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不健康少年。

Tim Burden的黑暗彩色世界很叛逆,區別於通俗恐怖片,叛逆外還特別善良通透。類似殭屍新娘,有著女一特有的敢愛敢恨,外加一把雅俗共賞的善良一根筋,雖說不上聖潔,但是也絕對是一等一的大好人。尤其是在這層溫柔內心外面再裹上一套驚悚外表,怪誕之上又多了一層和諧感。

坦白說,殭屍新娘的內心的美好和外表的恐怖都打個對摺,便像極了當下流行的好姑娘形象,自我強大,人格獨立,別以為這樣的姑娘叛逆得烏雲一片就吃不開,在純情的校園裡,這等高級角色可是真正的男女通吃。這些妹子,從父輩母輩的角度看,總有那麼點不對勁,但是好像仔細想來又挺善良單純,恰如《殭屍新娘》開場時觀影者對新娘的態度。

所以說TB的東西,真的是他小時候抑鬱自閉狂躁之後的脫俗產物?不要鬧了。TB的叛逆、玩世不恭還有對庸俗的厭惡植根在這代自由生長、對精神層次要求空前高的青年人內心裏面。每個人內心幾乎都有個類似TB內心的不健康少年,不過是祖國的棟樑們區別於那些詬病他們父輩祖輩,更敢於去面對、去撕開、去剖開來一點一點捉摸自己的病態,然後堅強地成為不虛偽的新時代好少年。TB的病態如此赤裸,所以美好的主題呈現的時候也就格外不矯情。在這個大家都對矯情二字斜眼歪嘴的時候,TB即如冷靜又熱血的精神領袖,帶我們全身心地共振,咆哮一種做個不高大上、不白富美、不高富帥但是腳踏實地的好人的決心。


本文首發自公眾號:執文者悅

正巧蒂姆伯頓的《佩小姐的奇幻城堡》12月02號就要上映了,今天就來講講這位與昆汀氣質完全不同的怪才導演吧。


1958年,蒂姆·伯頓出生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伯班克市。他在多數時間裡他是一個孤僻古怪的孩子,也喜歡繪畫和愛倫·坡的恐怖小說。


1978年,蒂姆·伯頓進入迪斯尼動畫公司當一名動畫師。


他在迪斯尼期間執導拍攝了一部名叫《文森特》的五分鐘動畫短片,講的是一個心有古怪想法,卻被大人壓抑了天性的小孩的故事。這個小孩也許與他的童年有著或多或少的相似之處吧。

可惜的是,這部動畫當時被迪士尼封殺,原因很簡單——這麼陰暗,小朋友看了有心理陰影懷疑人生該怎麼辦?不能放不能放。


迪士尼動畫的調性大家都懂得:這是一個「童趣」,「溫暖」,「天真」的動畫工廠,怎麼能允許蒂姆·伯頓這種思想上的「恐嚇者」擾亂孩子們的安穩童年呢?

那段時間的挫敗對蒂姆·伯頓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同時也讓他意識到:這樣像殭屍一樣機械重複性的工作並不是自己想要的。

其實他自己就像他電影里的那些角色一樣,雖然外表可怖,但是內心卻十分稚嫩,更有常人的感情,希望得到人們的認可。但是他卻由於種種原因,確實很難融入常人的社交圈。


他有時候喜歡在電影里用一些奇怪的反差來解釋為什麼他不能正常順暢地融入人類社會:骷髏世界或者可怖的陰間反而會有歡聲笑語,而色彩明亮的人間卻充滿著算計與迫害。

這實在讓我們不禁感嘆一聲:在蒂姆·伯頓的世界中,骷髏倒比人類要可愛上百倍啊。


另外,他也曾被稱為「好萊塢怪客」。因為他拍攝的電影風格都比較怪異——與其說是拍一部電影,不如說是拍一個小孩子的古怪夢境吧。

而導演本人的形象更是「特立獨行」。他總是一襲黑衣,蓬鬆捲曲的亂髮,再配上他蒼白的臉色和深深的黑眼圈,實在是現實版的「哥特」大叔。

話說,正經搞藝術的人在我心目中確實是像蒂姆·伯頓大叔一樣的形象——頹廢,迷離,夢幻。


下面來快讀蒂姆·伯頓電影中的幾大元素吧。

元素一:約翰尼·德普:有一基友如此,夫復何求!

德普和蒂姆·伯頓的友情與電影合作可以說是一段佳話了——剛剛好有這個一個陰鬱神秘的演員,正巧有個怪誕詭異的導演,兩人一拍即合——有什麼比這種默契更為吸引人,更為難得呢?

導演和演員的合作是個相互選擇過程,所以我個人不贊成網上的一些評論,什麼「上帝把約翰尼·德普送給了蒂姆·伯頓」之類的說法。反倒是覺得,他們的合作更像是知音之間的琴瑟相和,沒有什麼你高我低的天然差別。

從《剪刀手愛德華》開始,兩人就惺惺相惜,陸續合作了剩餘的七部電影:《艾德伍德Ed Wood》 (1994)、《斷頭谷Sleepy Hollow 》(1999)、《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2005) 、《殭屍新娘Corpse Bride 》(2005) (配音)、《理髮師陶德Sweeney Todd 》(2008) 、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 (2010) 、《黑暗陰影Dark Shadows》(2012)

在這其中,除了《剪刀手愛德華》之外,最為著名的應該就是《斷頭谷》和《理髮師陶德》了。在這些電影中,不用說,哥特式的詭異與陰暗必然是作為影片背景的基調。而德普叔的表演無疑使這些電影更加生動起來——好像真的存在這麼一個古怪的世界,真的有這麼一個怪人一般。

元素二:暗黑古堡與明麗鄉村

不知道蒂姆·伯頓對現實生活的敵意怎麼會這麼強烈,以至於經常選擇輕快明亮的房屋來與他的枯鴉老藤古堡為鄰,而電影的主題卻往往是用「鬼怪」的善良來諷刺人性的矛盾與自私。


《剪刀手愛德華》中的人類鄉村


《剪刀手愛德華》中愛德華的城堡

例如,在《剪刀手》中,美式鄉村後就是一座孤零零的哥特城堡——筆直的立柱、多尖的拱門,顯得幽暗而又神秘。

通常來講,哥特式的文學作品通常是描寫恐怖的古堡、殘忍妖艷的吸血鬼等等。但在蒂姆·伯頓的手中,這些全都轉了性——古堡里住的是內心自卑,渴望愛情的愛德華;鄉村中的居民後來反倒是冷血的人群了。

元素三:鏡頭移動

每位看過《理髮師陶德》的觀眾一定會對影片開頭的鏡頭移動場景念念不忘——就好像坐上一條平穩的過山車一般,街道各處一閃而過,空間感十足。

元素四:小狗

蒂姆·伯頓影片中出現的小狗通常都沒有好下場——雖然他們長得都還蠻可愛的。

《小科學怪人》中的斯派克,一出門就被車撞死了。復活後被主人維克多用線縫在了一起,變成了一條殭屍狗。有趣的是《殭屍新娘》中的一條骷髏狗也叫維克多——這讓人不禁聯想到,是否《殭屍新娘》中的小狗是殭屍狗的延續呢?


《殭屍新娘》


《小科學怪人》

元素五:死亡

每個人心中都住著各式各樣的人兒。但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代表夢想的人兒退到了幕後。在死亡面前,有些代表勇敢正義叛逆挑戰的人兒也偃旗息鼓了。最後我們都變成了一個個唯唯諾諾的「社會人」。


這也正是蒂姆·伯頓嘲諷的地方——在面對死亡和恐懼面前,我們本應該更加坦然。做個鬼臉,說聲「時間到了罷」。大大方方地走到死神他老人家面前,一道回府,有說有笑。回顧往事,也有的可樂,有的可侃。而不是怕這早晚會來到的東西,還用自己一生的希望與勇敢來交換這一時的欺騙——彷彿死亡是可以躲避得及似的。


波頓自傳《Burton on Burton》的序言中,約翰尼·德普寫過這樣一段情感激烈的文字:「我還能再多說什麼?波頓是我的兄弟,我的摯友,我也是他兒子的教父。他是個勇敢的人,他擁有舉世無雙的靈魂。即使前方是世界的盡頭,我也心甘情願和他一起走下去。而且我非常確信,他會作出與我一樣的選擇。」

也許,蒂姆伯頓不願意從自己的童年中走出來,這在我們常人看來是不幸的——老小孩註定是孤獨的。


但同時他又是幸運的——有好友與愛人相伴左右,可以共同在冷涔涔的世界中相擁取暖。直到最後,這位孤獨的小孩,因為孤獨,反而變得一點都不孤獨了。

特別推薦蒂姆·伯頓電影合輯: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3378109/index_12.html


1.色彩。現實黑白,卻總有些屬於色彩斑斕的想像溢出,比如殭屍新娘開端時的藍蝴蝶,還有地下世界,等待白鬍子老爺爺的家庭永遠比不上傑克那邊各種鬼怪胡鬧的色彩。2.黑色幽默和反諷,很多細節搭起橋來讓人會心一笑,殭屍新娘里的兩對父母,聖誕夜的市長(?)的雙面,文森特自己也是個雙重性格。3. 就像第2點提到的,對立面(勉強用這個詞吧)的融合,或者是在一個人身上,或許是在一個人物的功能單位上(父母、拯救者毀滅者的壞男銀)。4.人物,與現實傳統價值觀幾乎顛倒,讓人可怕的鬼怪反而是最真實可愛的,最讓人尊敬崇拜的達官貴人反而無趣討厭;文森特是個怪孩子,傳統價值觀不歡迎他,但觀眾卻應該喜歡;傑克想追求傳統的歡樂和歡迎——聖誕節,但他本身的存在就不屬於這一種傳統價值觀的,雖然萬聖節也是傳統價值觀的一種,但不是受歡迎的,感覺波頓也想給自己些安慰,在世人可以接受的範圍內發揮想像力,尋求自己的舒適和價值。大致想法如此,覺得人物性格的對立面以及與傳統價值觀的對立那裡可以有更深層次和更有邏輯的梳理。


哥特風,怪誕色彩。最喜歡「御用」強尼.德普。


他的動畫和電影都差不多的風格,哥特風,怪異,,造型誇張,哥要的就是與眾不同


簡單的概況就是一把一些俗套的故事加上哥特式的外貌,於是就成了波頓風格,開始看前幾部還是比較新鮮的,但是看的多的就發現老先生也有技窮的時候,那部科學怪狗基本就是複製之前的作品,沒有一點點新意了。但是他的愛麗絲我還是很喜歡的。


哥特陰暗的外表下一個溫暖孩子氣的內核。


他的風格應該可以用《說聊齋》的那句歌詞概況:鬼也不是那個鬼,怪也不是那個怪,牛鬼蛇神倒比那正人君子更可愛。(話說又回想起當年看愛德華和女主天各一方在廢園中獨自雕冰的結局了~淚目,就像聊齋志異中的小翠一樣,善良純真的精怪也終究是不被俗世所容,無法和人類相愛一生的啊T_T)


面部陰鬱的兒童式樣的少年,懷著堅定決絕的迷茫心情去找自我。


推薦閱讀:

已經確定自學「編導」,求大神們推薦一些書籍電影和注意事項?
不是導演專業和沒有影視相關經驗的人靠什麼拍的電影?
有哪些標準來評價一個導演的水平?為什麼拍電影相比於拍電視劇更能體現導演水準?

TAG:導演 | 電影拍攝 | 電影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