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女子庄姜、宣姜、文姜他們是什麼關係?明確記載於哪一部古籍?

庄姜是其他二姜的姑姑嗎?


文姜,姜姓,齊僖公之女,齊襄公異母妹,魯桓公的夫人。以才華著稱於當世,所以被稱為「文」。

庄姜齊莊公女兒,衛庄公的夫人。因為嫁給了衛國國君衛庄公,人稱庄姜。

宣姜,齊僖公之女,衛宣公的夫人,姜姓。宣姜的宣字說明他是衛宣公的夫人。

從上得知:宣姜、文姜是姐妹,同為齊僖公之女;庄姜齊莊公女兒,庄公又是僖公之父,所以庄姜是二姜的姑姑。

附:描寫庄姜的一段《詩經·衛風·碩人》

碩人其頎,衣錦褧衣。齊侯之子,衛侯之妻,東宮之妹,邢侯之姨,譚公維私。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附:齊國簡史

齊國,為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分為姜齊田齊兩個時代。
姜齊從齊太公開始,到齊康公為止,共32位國君;田齊從田和開始,到齊王建為止,共8位君主。

齊莊公 姜購 前794年-前731年

齊厘公 姜祿甫 前730年-前698年(齊僖公(?―公元前698年),一作齊釐公,姜姓,呂氏,名祿甫,齊前庄公之子)

姜是齊國皇族的姓,得源於姜太公。武王封於齊。

附:古之「姓名」由來

《通鑒·外紀》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和氏都是宗族血緣關係的代號。但從古代文獻結合甲骨文、金文的情況來看,姓,原本是指母親一系的血緣關係;氏,原本指的是父系血緣宗族符號。而先秦時代原本的「姓」的概念,在戰國時逐漸淡薄,到了西漢已經消失得非常徹底。先秦所謂的「同姓不婚」的原則,原來也是指母方同血統者不能結婚。

比如:姜太公的母姓姜,父氏呂,名尚,所以他的「姓名」是姜尚;「呂尚」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姓名」。又如:秦始皇的母姓嬴,父氏趙,名政。按照今天的規則,他的名字就是趙政。「嬴政」這種說法到西漢已經完全不存在了,因為西漢時,先秦意義上的「母姓」已經消失。西漢和西漢以後所謂的「姓」,說的其實都是「父氏」。

非常有趣的一點是,漢代以後「姓」發展成父系血緣的代號,而「氏」除了指父系血緣外,居然也被用來指母系血緣。比如劉姓人家的女兒嫁到陳家,就被稱作劉氏或陳劉氏。「姓」和「氏」的涵義與指代關係的這種交換至今仍未見到任何合格的學術解釋。姓氏問題也被有些學者認為是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轉化的證據,但這種立論也未必嚴謹。

(一)姓氏

上古有姓有氏。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不少古姓如姜、姬、姚、嬴、姒等都加女旁,這暗示先民曾經歷過母權社會。後來由於子孫繁衍,一族分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支都有一個特殊的稱號作為標誌,這就是氏。例如舊說商人的祖先是子姓,後來分為殷、時、來、宋、空同等氏。這樣,姓就成了舊有的族號,氏就成了後起的族號了。

周代的姓氏制度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有密切的聯繫。貴族有姓氏,一般平民沒有姓氏。貴族中女子稱姓,男子稱氏,這是因為氏是用來「明貴賤」的,姓是用來「別婚姻」的。周王室及其同姓封國如魯、晉、鄭、衛、虞、虢、吳、燕等國都是姬姓;異姓封國如齊是姜姓,秦是嬴姓,楚是羋姓,宋是子姓,越是姒姓等。

上古同姓不婚,貴族婦女的姓比名更重要,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區別,則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例如:

孟姜 伯姬 仲子 叔姬 季羋

出嫁以後如果要加以區別,就採用下列幾種方法:

1.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國名或氏」。例如:

齊姜 晉姬 秦姬 陳媯 國姜(國,氏。)

2.嫁給別國的國君,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國名」。例如:

秦姬 芮姜 息媯 江羋

3.嫁給別國的卿大夫,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例如:

趙姬(趙衰妻) 孔姬(孔圉妻)
秦姬(秦遄妻) 棠姜(棠公妻;棠,邑名。)

4.死後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謚號」。例如:

武姜(鄭武公妻) 昭姬(齊昭公妻)
敬嬴(魯文公妃) 文姜(魯桓公妻)

氏的情況比較複雜。

諸侯以受封的國名為氏。例如:

鄭捷(鄭文公) 蔡甲午(蔡庄公)
齊環(齊靈公) 宋王臣(宋成公)

卿大夫及其後裔則以受封的邑名為氏。例如:

屈完 知罃 羊舌赤 解狐

或以所居的地名為氏。例如:

東門襄仲 北郭佐 南宮敬叔 百里奚

或以官名為氏。例如:

卜偃 祝鮀 司馬牛 樂正克

古人還有以祖先的字或謚號為氏的。例如:

庄辛(楚莊王之後)
孔丘(宋公孫嘉之後,嘉字孔父)

此外還有以技為氏的,如巫、陶、甄等。

關於姓氏,還有一些特別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一,上古稱呼婦女可以在姓下加「氏」字。例如武姜被稱為姜氏,敬嬴被稱為嬴氏,驪姬被稱為姬氏,等等。

第二,在某些情況下,族和氏同義。《春秋·成公十四年》﹕「叔孫僑如如齊逆女」,《左傳》說:「稱族,尊君命也。」《春秋》在下文說:「僑如以夫人婦姜氏至齊」,《左傳》說:「舍族,尊夫人也。」這裡所謂稱族、舍族,指的是稱叔孫,不稱叔孫,可見族就是氏。《戰國策·秦策》︰「昔者曾子處費,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這裡的族就是氏的意思。

第三,戰國以後,人們以氏為姓,姓氏逐漸合而為一,漢代則通謂之姓,並且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就都能有姓了。第四,後世有非漢族的複姓。例如長孫、万俟、宇文、慕容、賀蘭、獨孤、拓跋、尉遲、呼延、禿髮、乞伏、仆固、哥舒,等等。

(二)字

古人有名有字。舊說上古嬰兒出生三個月後由父親命名。男子二十歲成人舉行冠禮時取字,女子十五歲許嫁舉行笄禮時取字。名和字有意義上的聯繫。例如屈原,名平,字原。(《爾雅·釋地》︰「廣平曰原。」)又如顏回,字子淵。(《說文》︰「淵,回水也。」回是旋轉的意思。)有的名和字是同義詞,例如宰予,字子我;樊須,字子遲(須和遲都有待的意思)。有的名和字是反義詞,例如曾點,字皙。(《說文》︰「點,小黑也。」引申為污的意思。又:「皙,人色白也。」)有時候我們看不出名和字的聯繫,這主要是因為語義變遷的緣故。

周代貴族男子字的前面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後面加「父」或「甫」字表示性別,這樣就構成男子字的全稱。例如:

伯禽父 仲山甫 仲尼父 叔興父

有時候省去「父」(甫)字,例如:

伯禽 仲尼 叔向 季路

有時候省去排行,例如:

禽父 尼父 羽父

有時候以排行為字,例如管夷吾字仲,范雎字叔,魯公子友字季,但是這種情況較少。

周代貴族女子字的前面加姓,姓的前面加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後面加「母」或「女」字表示性別,這樣女子字的全稱。例如孟妊車母(《鑄公簠》,中姞義母(《中姞匜》),中即仲字),等等。有時候省去「母」字,例如季姬牙(《魯大宰原父盤》);有時候省去排行,例如姬原母(《應侯簋》)有時候單稱「某母」或「某女」,例如壽母(《魯生鼎》)帛女(《帛女鬲》)。但是最常見的是在姓上冠以排行,例如孟姜、叔姬、季羋,等等。

春秋時男子取字最普通的方式是在字的前面加一個「子」字,這是因為「子」是男子的尊稱。例如:
子產(公孫僑) 子犯(狐偃) 子胥(伍員)
子淵(顏回) 子有(冉求) 子我(宰予)

這個「子」字常常省去,直接稱顏淵、冉有、宰我,等等。

另外古人名字連著說的時候,通常是先稱字,後稱名。例如孟明(字)視(名)、孔父(字)嘉(名)、叔梁(字)紇(名),等等。(漢代以後,也可以名在前,字在後。例如《漢書》卷七十二有唐林〈名〉子高〈字〉唐尊〈名〉伯高〈字〉;又王安石《游褒禪山記》有蕭君圭〈名〉群玉〈字〉等。)

古人尊對卑稱名,卑自稱也稱名;對平輩或尊輩則稱字。(稱字不是最尊敬的方式,最尊敬的方式是不稱名也不稱字。例如孔子,在《論語》二十篇中只有《子張》篇稱孔子為仲尼。)試以《論語》為例。孔子自稱為丘,這是謙稱。孔子對弟子稱名,例如:
求,爾何如?赤,爾何如?(《論語·先進》)

弟子自稱也稱名,例如:
由也為之,比及三年,……求也為之,比及三年,……(《論語·先進》)

弟子當著老師稱呼其他弟子也稱名,例如:
夫子何哂由也?(《論語·先進》)

記錄《論語》的人對孔門弟子一般都稱字,例如:
顏淵、季路侍。(《論語·公冶長》)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論語·先進》)

只有對曾子稱子不稱字,對有若也有一次稱子不稱字,所以有人推想《論語》是曾子和有若的門人所記的。後人通常用兩個字為字,例如諸葛亮字孔明,陸機字士衡,鮑照字明遠,等等。

(三)號

除名和字外,還有別號(別字)。別號和名不一定有意義上的聯繫。這大致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三個字以上的別號,例如葛洪自號抱朴子,陶潛自號五柳先生,蘇軾自號東坡居士;第二類是兩個字的別號,例如王安石字介甫,別號半山;陸遊字務觀,別號放翁。兩個字的別號與字在應用上並沒有什麼顯著的區別,甚至不太稱字,反而以稱號為常(如陸放翁)。三個字以上的別號有時候也可以壓縮為兩個字,例如蘇東坡。

後來有人以為稱號還不夠尊敬,於是稱官爵,稱地望(出生地或住地),例如杜甫被稱為杜工部,王安石被稱為王臨川。

此外,唐代詩文還常常見到以排行相稱,或以排行和官職連稱,例如白居易被稱為白二十二,李紳被稱為李二十侍郎。唐代女子也有被稱為廿幾娘的。這種排行是按照同曾祖兄弟的長幼次序來排算的,並不是同父所生的兄弟排行。

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謚或謚號。據說謚號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其實,這往往是虛偽的,不符合事實的。但是一個人有了謚,就等於在名字以外又多了一個別名了。

謚法是給予謚號的標準。謚號是固定的一些字,這些字被賦予了特定的涵義,用來指稱死者的美德、惡德等。謚號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1.表揚的,例如:

經緯天地曰文 布義行剛曰景
威強叡德曰武 柔質慈民曰惠
聖聞周達曰昭 聖善聞周曰宣
行義悅民曰元 安民立政曰成
布綱治紀曰平 照臨四方曰明
闢土服遠曰桓 聰明睿知曰獻
溫柔好樂曰康 布德執義曰穆

2.批評的,例如:

亂而不損曰靈 好內遠禮曰煬 殺戮無辜曰厲
(「靈」是無道昏君的謚號,所謂「亂而不損」,只是帶著隱諱的說法。晉靈公不君,所以謚為靈公。)

3.同情的,例如:

恭仁短折曰衰 在國遭憂曰愍 慈仁短折曰懷
上古謚號多用一個字,也有用兩三個字的,例如:
周平王 鄭武公 齊桓公 秦穆公
魏安釐王 趙孝成王 貞惠文子

後世謚號除皇帝外,大多用兩個字,例如:
宣成候(霍光) 忠武侯(諸葛亮)
武穆王(岳飛) 文忠公(歐陽修)

此外還有私謚,這是有名望的學者死後其親友門人所加的謚號。例如東漢時陳寔死後,海內赴吊者三萬餘人,謚為文范先生;晉代陶淵明死後,顏延年為他作誄,謚為靖節徵士;宋張載死後,門人謚為明誠夫子。

封建皇帝在謚號前面還有廟號。從漢代起,每個朝代的第一個皇帝一般稱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後的嗣君則稱為太宗、世宗,等等。(嗣君也有稱世祖、太祖的,這有其特別的原因。又,漢代不是每個皇帝都有廟號的,要「有功」「有德」的才能被稱為「祖」「宗」。南北朝時稱「宗」已泛濫,到唐代就無帝不「宗」了。)舉例來說,漢高祖的全號是太祖高皇帝,漢文帝的全號是太宗孝文皇帝(漢惠帝以後一律加一個「孝」字,算是謚號所謂一部分),漢武帝的全號是世宗孝武皇帝,魏文帝的全號是世祖文皇帝,隋文帝的全號是高祖文皇帝,等等。

從唐代起,皇帝還有尊號,這是生前奉上的。(尊號起於唐武后中宗之世。見司馬光《司馬文正集·請不受尊號札子》)例如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受尊號為開元聖文神武皇帝,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受尊號為應天廣運仁聖文武至德皇帝。尊號可以上好幾次,都是尊崇褒美之詞,實際上是阿諛奉承。(帝後也有尊號,後來稱為徽號。例如清代同治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后,上徽號為慈禧。徽號可每逢慶典累加,所以那拉氏的徽號積累有慈禧等十六個字。)也有死後上尊號的,例如唐高宗死後,到天寶十三載(754年)上尊號為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這種死後加的尊號也可以說是謚號,這樣,謚號的字數就加多了。唐以前對歿世的皇帝簡稱謚號(如漢武帝、隋煬帝),不稱廟號;唐以後由於謚號加長,不便稱呼,所以改稱廟號(如唐玄宗、宋太祖)。

年號,是封建皇帝紀年的名號。年號是從漢武帝開始有的,漢武帝即位的一年(前140年)稱為建元元年,第二年稱為建元二年,等等。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稱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時也可以改元,例如漢武帝曾經改元為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征和等。明清兩代的皇帝基本不改元,因此有可能用年號來稱謂皇帝,例如明世宗被稱為嘉靖皇帝,清高宗被稱為乾隆皇帝,等等。

(四)避諱

所謂避諱就是不直稱君主或尊長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長的名字相同的字面,則用改字、缺筆等辦法來迴避,其結果往往造成文義上的若干混亂。例如:

避君諱

漢高祖名邦,「邦」改為「國」。《論語·微子》「何必去父母之邦」,漢石經殘碑作「何必去父母之國」。
漢文帝名恆,「恆」改為「常」。恆山被改為常山。
唐太宗名世民,「世」改為「代」或改為「系」,「民」改為「人」。「三世」稱為「三代」,《世本》改稱《系本》,柳宗元《捕蛇者說》把「民風」改成「人風」。
唐高宗名治,「治」改為「理」,或改為「持」或「化」。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把「治亂不知」寫成「理亂不知」,李賢把《後漢書·曹褒傳》「治慶氏禮」改成「持慶氏禮」,把《後漢書·王符傳》「治國之日舒以長」改成「化國之日舒以長」。
清聖祖康熙名玄燁,「玄」改為「元」,「燁」改為「煜」。所以在清人的許多著作或清刻的古書中,有些地方本來應該是玄字的,如玄鳥、玄武、玄黃等,都寫成了元。

避家諱

淮南王安的父親名長,「長」改為「修」。《老子》「長短相形」,《淮南王·齊俗訓》引改為「短修相形」。

蘇軾的祖父名序,蘇洵文章改「序」作「引」,蘇軾為人作序又改用「敘」字。

上古不諱嫌名。所謂嫌名是指和君主或尊長的名字音同或音近似的字。例如漢和帝名肇,「肇」「兆」同音,由於不諱嫌名,所以不改變「京兆」字。三國以後漸漸避嫌名了,隋文帝的父親名忠,因為「忠」「中」同音,所以連帶避「中」字,「中」改為「內」,官名「中書」改為「內史」。

由於避諱,甚至改變別人的名或姓。漢文帝名恆,春秋時的田恆被改稱田常;漢景帝名啟,微子啟被改稱微子開;漢武帝名徹,蒯徹被改稱蒯通;漢明帝名庄,庄助被改稱嚴助。劉知己著《史通》,後人因避唐玄宗李隆基諱(基幾同音),改為劉子玄所著(劉知己字子玄)。到了清代為了避清聖祖諱,又恢復劉知己著,但是當提到劉子玄的時候,則改稱劉子元。地名官名等也有不少由於避諱而改變的。

以上說的是避諱改字。至於避諱缺筆,則是到唐代才有的。例如避唐太宗李世民諱,「世」字作「卅」;避清宣宗諱,「寧」字作「寍」,等等。

附:關於古人的字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0896475/answer/181434565


《宣姜傳》-墨墨言情網

靠譜的宣姜小說,不穿越,不架空,除了宣姜的美貌,不自帶金手指。


推薦閱讀:

說 2008 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好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是否恰當?
要深入學習考古學是否需要學習風水堪輿?
古中國的上流社會女子在哪些情況下能被允許出門?
大象在中國並未成規模地投入戰爭,為什麼中國象棋中會有象?

TAG:歷史 | 興趣 | 關係 | 詩經書籍 | 春秋戰國東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