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爾曼梅爾維爾的《巴圖比文書》到底在反映什麼?
謝邀,是誰這麼了解我~~我要答我要答!等我從山裡回來就答!
麥爾維爾因受聖經和水手經歷的影響,從Moby Dick到其他作品都傳達了許多人與上帝、人與自然的探討,對人的生存以及人力天力的反思,穿插著許多聖經的世界觀和反超驗主義的哲學觀點,即,上帝用自然來懲罰和震懾人間,個人的人力(individualism)是不足以抗衡和挑戰自然力的。無論是ishmael的捕鯨歷險,還是巴圖比書記的隨筆沉思,都在告訴我們任何的個人主義和英雄主義都將在自然受到原始力的猛烈回擊和懲戒,這和梭羅愛默生的東西是很不同的。
當然,說到超驗主義,麥爾維爾也是十分矛盾。一方面,美國獨立早期麥爾維爾深受愛默生self-reliance的觀點的影響,鼓吹人力,積極贊同「自立」的價值觀。然而,麥爾維爾自己的海上經歷又讓他對自然充滿了敬畏,不敢大肆張揚individualism,認為人力不勝天力。他早期和中期的作品總與自然有關,捕鯨者的覆亡既說明了人的自然性,對自然好奇探險,又說明了自然力對人的毀滅性。相比,他晚期的作品總與工業社會有關,比如《巴圖比文書員》,就講述了資本主義社會底層小人物的生存與掙扎。
大三學習文論的時候用的是這本書:Wilfred L. Guerin, Earle Labor, Lee Morgan, Jeanne C. Reesman, John R. Willingham-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04)。這本經典入門書介紹了很多文學理論approaches,其中一個就是Marxism。如果從馬克思的理論來看《巴圖比文書員》這篇小說,核心詞就是「異化」。工業革命後,不管是工廠里的工人還是辦公室里的文員,所有人都變成了機器生產時代的機器,如果您看過卓別林的《摩登時代》,就能懂其中的諷刺。
在高樓林立的華爾街,巴圖比一個小小文員如同螻蟻。仰望遮天蔽日的大廈,人就如同站在陰森壓抑的猶太墓地。華爾街叫做Wall Street(牆街),最後巴圖比死時「牆」的意象也正是在諷刺華爾街這個掌握著工業社會金融命脈的地方。人人忙忙碌碌川流不息,都只是為大機器時代運轉的機器。
工作日復一日的簡單重複,人性也在異化,而巴圖比只有默默在心中反抗。這種反抗以第一人稱碎碎念的方式在小說中一一敘述出來。加上資本主義社會天然的貧富分化,底層小人物的酸楚更添艱辛。這樣的大環境下,個人的力量實在渺小,這也是為什麼麥爾維爾後期並不贊同超驗主義的樂觀美好。什麼上帝仁慈,什麼自然是上帝的化身,什麼環境對人都會憐憫仁慈,什麼萬物美好,在浩浩蕩蕩的工業革命中,小人物不過只能疲於奔命罷了。
還是強烈推薦麥爾維爾的東西,他的英文全程高能,語言優美至極。
沒看過,白鯨本人也沒有正兒八經看過,實在看不下去呀,親。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