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給孩子素質教育,但又擔心成績不夠好,上不了好的學校,這樣素質教育的優越性如何體現?

現在很多學校各種補習,還有寄託學校,晚上也讀書。
如果是堅持素質教育的父母,不願意孩子從早到晚都讀書,希望勞逸結合,做一些社交、運動、藝術、看電影、旅遊,導致了孩子成績不好,沒能考上好的大學,最後進入社會沒有高薪職位怎麼辦?
當然,一切都不能絕對化,不能說素質教育就考不上好的學校。也不能說普通的學校就一定不好就業。
我所說的,是一個大概率,有一個理論叫1萬小時定律,其基本邏輯就是時間做久了,就熟能生巧了,讀書刷考題顯然也確實符合這樣的邏輯,同等智力的人,讀8小時的,和讀12小時的,估計還是會有差距的?
不是名校的人當然也能找到好工作的,但是要找到非常好的工作,還是需要名校光環的,比如BAT跟本就不會去普通的大學校招,普通大學的簡歷可能就直接過濾了,他們的邏輯是:普通大學當然也有能力強的人,但是概率小,反正名校的人也夠用,為什麼要花時間去普通學校萬里挑一這麼麻煩?
當然也可以創業,但是創業成功是小概率事件,又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只能是選項之一,如果剔除了打工這個選項只考慮創業,那人生的選擇面就太小、風險太大了。
請問大家是怎麼考慮的?
我不想那種磚家式的過於理論化的答案,我就想知道如果大家都有一個孩子,正在讀書,你是怎麼考慮的?


題主多慮了,素質教育也是有門檻的,不是家長想咋樣就咋樣。

當老師的都知道,進行一節課的教學之前,必須確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進行一個學期的教學之前,必須對整個學期的教學進度有個大致的規劃;在進行高、初中三年或者小學六年的教學時,每一年要做些什麼也都是有個事先計劃的。你可以說這計劃不完美,但是絕對比那些啥都不想任性而為的教學要有效率得多。

換句話說,教育是有階段性的,每一個階段孩子是什麼特點、需要什麼樣的教學方式、發展哪方面的素養……這些東西遠比教學內容本身更重要。而各位老是想著要給孩子這教育那教育卻沒有任何師範基礎的家長朋友們,你們的長遠規劃是啥?能夠做出一個六年計劃、三年計劃、年計劃、半年計劃、月計劃和周計劃嗎?有應急預案嗎?

我就不問這計劃孩子自己是否接受的問題了。


我很少聽見有病人家屬說,希望讓患者完美康復,於是決定自己操刀治療;但是經常可以聽見家長說,學校那一套早就過時啦,我家的孩子要如何如何如何。仔細想來,或許是因為,藥方開錯了,往往立即就要出人命;而教育上的東西任性妄為,得好多年才會看見後患吧。

決定快樂教育,於是跟老師說,我們家的孩子不在乎成績,他學得開心就好。明明老師想告訴他的是成績背後反映出的專註力和自控力問題。

決定挫折教育,於是跟老師說,小孩子就是要多罵,這樣才扛得住社會上的風風雨雨。明明孩子的性格已經自我封閉到非常危險的地步。

決定拓展孩子的思想和見識,於是一股腦把自認為的歷史真相用一種危言聳聽的方式給孩子一一道來。卻絲毫不顧小孩子內心深處的空虛和迷茫。


題主朋友會擔心素質教育影響孩子成績,這說明你內心深處對素質教育的認識本身就是不夠的。你的素質教育計劃是啥?培養多種才華和愛好?還是培養某種人格品行?還是其他?這些東西和學校應試教育最本質的差別到底在哪裡?

難道僅僅是學習內容的差別嗎?還是說就想讓孩子多玩兒一點?


我問這些問題,並不是否定素質教育。我相信,那些真正懂得如何進行素質教育的家長,他也不會擔心自己孩子的前途問題。一個高素養的家庭本身,就註定了這個孩子不可能因為素質教育而成績不夠好。

不管素質教育還是應試教育,歸根結底,孩子的心智發展都會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目標,不是嗎?


如果覺得孩子學業太累,想要給他放鬆又拿不到分寸,可以自己研究一下學習的規律,所謂的元知識。多觀察一些教育案例。不要僅僅因為自己的心情而進行某些教育措施。

學生學習需要預習、練習、複習。

家長的教育也是需要做功課的。

這當然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精力甚至金錢。

更不用說持之以恆地培養孩子的某項才華和愛好了。


教育,無論是素質教育還是應試教育,都很貴很貴。因為時間精力寶貴,專業人士也很貴。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困惑,但是本質上,他們是把素質教育理解成了,整天玩耍,少做作業,美其名曰「尊重孩子,發展天性」。我做的這個定義並不精確,但大體上家長很多把教育會分成題海苦刷和「素質教育」並且把兩個作為一個對立面進行理解。


但是就我的認識而言,這樣的定義和劃分從一開始就完全錯誤了。在我的認識裡面只有低效率的學習和高效率的學習。而前面所提到的教育,統統都是屬於低效的。

事實上,把那些在所謂素質教育裡面的孩子真的放到填鴨教育裡面他們就能夠考上好的學校了?而那些考上好學校的學生真的是因為受了刷題填鴨教育才考上的?都不是。我們太多人都會在意那些高考時候的故事和段子了。事實上很多學生是在有意識和無意識之中發展出來一系列的高效學習的能力,使其在考試之中表現得更好的。真的那些差個一分沒考上或者所謂的超常發揮的事情還是少數,絕大多數學生的成績和其日常的表現是對位的。

其實我們會發現好學生,很多時候表現在學習上是成績好。但事實上好學生的優秀是多方面的:通常這些孩子會更好的安排自己的學習計劃(這包括預見性;條理性;對自己能力的準確估計,做出的計劃的可實現性高等等);有較強的執行能力;主動積極的學習能力;遇到未知的內容,也會使用更有效率的學習策略;在溝通,理解方面的能力也很強;有良好的情緒的控制能力,等等。

而這些能力表現在日常就是:

不會忘記作業;

上課不會忘帶書本和必要的工具;

如果偶然出現忘記的狀況,也能夠有補救的方案;

老師交代的事情能夠準確的傳達;

做作業速度快;

能夠有充分的睡眠;

同學中由於有能力進行計劃和安排,容易獲得認同感,自我認識積極,高自尊【(high self-esteem)PS:這裡的自尊和我們日常言語上的自尊的定義不同,擁有高自尊的人是自己對於自己的評價高,人會更為積極,認為大家對自己也有高的期待,於是也會更對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以達到這種期許。反之,低自尊(low self-esteem)的人則由於自己對自己的評價低,於是也會覺得別人對於自己的評價低,以至於找各種證明自己確實不討人喜歡,同時還會敵視他人,因為這些人唯一能夠太高自己的方式,就是貶低他人。這兩個特點也同時要配合準確的自我評估,過高的自尊的人也會讓自我過度膨脹,覺得自己自命不凡,高人一等,反而也會成為社交的障礙。】

有較為準確的自我評估,能夠設定力所能及的目標,並且獲得良好的完成度,進而形成良好的自我激勵,更多的制定計劃並完成。從中獲得更多的練習,得到更好的熟練度(這不就是很多家長需要的內容么?)

上課或者做作業可以更快的進入狀態,更不容易被打擾;

更多自主的想起學習,而不是被提醒或者被動的被要求開始學習;

更少的激起家長和老師的不滿,更多的獲得認可和激勵;

……

而以上這些內容也會伴隨著馬太效應越來越好。最終,成為很多好學生口裡所說的:我好像生來就是如此。


最後我還是想說,看到題主問出這樣的問題,這其實是很多父母所困擾的,也同時困擾過我。但現在我也是在不斷的學習之後,逐步認清了這些問題背後的理論。並且在也育兒的實踐過程中獲得了很多的證實。

孩子的這些不在成績上顯現的能力其實才是真正構成了成為一個優秀的學習者的要素,而這些要素都不是簡單的「素質教育」或者刷題所可以帶來的。如何有效的發展這些能力,才是真正的高效的教育。


===================================================================

再補充一點內容

問題中說到的: 不是名校的人當然也能找到好工作的,以及非名校出來的也能夠闖蕩不錯的。這其實依舊符合我上面說的內容。這就是均值回歸,當一個人靠著各種刷題通過了高考,進入了大學。但是缺乏那些在分數上看不見的能力,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這些缺失也會在人生路上暴露無遺。反之,有些能力相當不錯,但因為偶爾原因沒考上名校的,依舊會在未來回歸到他所應有的程度上去。這也是我經常說的,作為父母,眼光要長遠,為了指標而做取捨,只是掩耳盜鈴之舉。人生的路不是在20多歲大學畢業就走完了,而僅僅是剛開始而已。

再補充一點內容,有朋友提到刷題的作用:

我並不反對必要的大量訓練,前提是高效率,同樣鞏固一個知識點,有些人需要刷100題,有些人只要刷80題,有些人可能要刷150題。那麼好學生會選擇跳過自己已經非常熟悉的內容,去做那些自己不會的內容,這樣同樣刷題,效率是完全不同的。那麼怎麼了解自己那些不會,如何制定自己刷題的範圍等等學習策略,還是盲目的完成所有的卷子,這可能就是學霸和普通的好學生的差別了。

同樣的,這樣的能力的有和沒有,也會在考入大學以後,大學畢業以及終身的成就發展中,不斷的拉大人和人之間的差距。這也是我所說的,教育只著眼在眼前是遠遠不夠的。


或許,可以先思考這樣的問題:

1.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共同點在哪裡?

2.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不同點在哪裡?


與題主分享我的這樣一些思考,或許關乎素質教育,或許關乎應試教育:

體面苕--每個人的三觀,決定了彼此之間心靈的距離/////

為什麼我不擔心女兒早戀////先做哪些作業,後做哪些作業--【挫折教育的核心,是家長全方位的支持】系列之一/////掉眼淚了∣練出真功夫∣自信的女生,才會主動欣賞男生【玥總在微博】////今晚先做數學作業--學好數學的姑娘都是好姑娘/////興趣和愛好如何堅持下去 ∣孩子們需要怎樣的structure/////給孩子當教練,樂趣多多/////堅持跳繩好處多,玥玥身高1米七


昨天,在朋友圈和微博上發了條關於孩子的記錄,被孩子的班主任老師複製了,貼到班級群里,說寫得不錯:

#不易堅持的事情需要陪伴#

有時忙,沒顧上管娃每天堅持的墊上練習,但心裡想,這麼枯燥的動作,在她複習緊張期間,她沒有那麼多的意志力來堅持做這些對保護她的形體有幫助的動作。昨晚她做數學作業很努力,看得出專心又費力。鋼琴只練了基本練習,但還是要堅持墊上運動。

放下手頭事情,專心過來陪伴她,其實也只需要10分鐘。果然,有我陪伴後,她做得很有信心,一邊做一邊說:媽媽沒陪我的時候,我就做得隨便。表揚她:雖然沒有媽媽陪的時候你會馬虎一些,但你畢竟在主動堅持,而且拉伸做的尤其好。的確,一個月前做拉伸她還很吃力,現在彎腰,腿筆直,掌心輕鬆觸地堅持20秒沒問題。我陪伴時,會把她的進步不斷告訴她,我說:你這樣堅持,對你參加初三的秋季運動會一定會有幫助。

再看她舉啞鈴,更輕鬆了,說:你看你能這麼輕鬆地舉啞鈴,平板也做得好,可見力氣不小,所以平時勞動要把力氣使出來,不嫌煩。她點點頭。

不到10分鐘的墊上運動對幫助孩子入睡很有幫助。臀橋、飛燕、拉伸都能幫助娃放鬆背部和腰部、頸部,力量訓練的量都小,好堅持,但效果持久穩定。大肌肉群長期得到加強,娃走路更是帶風,舉止因此更穩健,因個兒高而有過的駝背現象完全消失了。


============

女兒是班上的物理課代表和體育部長,現在每天都堅持練鋼琴,每周堅持畫畫,每周有籃球課和乒乓球課,和同齡孩子相比,閱讀量較大,每周都有不少於20萬字的課外閱讀。假期都會帶她外出旅行,這個暑假還沒到,已經先預訂了10天的旅程。我們會在旅途中溫習功課,她會隨時在飛機上、酒店裡抓緊時間做作業。我帶她外出參加一些活動,總會有家長驚奇地問:都初二了,還能帶出來玩啊。我也一臉驚奇:都初二了,還不讓孩子多出來看世界啊!


希望這些思考,對題主能有所借鑒。


===================

想給孩子素質教育,但又擔心成績不夠好,上不了好的學校,這樣素質教育的優越性如何體現? - 知乎 ——推薦 @陳琦就不綁定手機 的回答。

陳琦說我對孩子教育上心,謝謝他的誇獎。我在孩子小學四年級以前都不算很上心,那時的我,是典型的『素質教育』派,所以,我的女兒6歲半上小學後才開始認字——但她5歲開始學琴,認識五線譜的能力很強,這也是一種『認字』。女兒8歲才開始自己閱讀圖書,但她有滿屋子的書,所以很多學齡前就認識一大把字的孩子,到了後來,閱讀量沒法和她比,原因在於女兒有一對自己也愛讀書愛買書的父母。

孩子小學四年級以後我們,意識到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孩子都需要訓練,只是兩者的出發點不同。想明白了這一點交集後,事情就明朗多了。當然,對很多家長來說,知道總歸要訓練孩子,困難來了:第一,怎麼訓練;第二,怎麼才能讓孩子接受訓練的出發點不是成為考試機器。


另,關於素質教育還是應試教育,我和陳琦都回答過下面這個問題:

怎樣看待錢文忠教授說「我不相信教育是快樂的,請別再以愛的名義對孩子讓步」? - 知乎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攤開了說卻有太多角度,涉及教育到社會甚至哲學的方方面面。這可能就是困惑所在。我掃了掃其他答案感覺,發現大家意見相差的還是老遠,或還挖的不夠深。我自己也是為人父母,所以這裡想談談我自己的看法,我將從4個方面去理解這個問題。

1,國內的選拔機制

2,父母的焦慮和壓力

3,教育的目的和父母的期望

4,素質教育和學業能否共存

國內的選拔機制

素質教育這個詞一開始在國內被提出針對「應試教育」的。因為我們國家的教育資源有限(到哪都有限),所以長期以來是以考試成績作為標準去分配教育資源。所以自然以成績為導向去要求學生。

如果學習的目的只是為了考試成績,那麼作為教育來說,這無疑是荒謬的。所以當觀察到,普通學生為了獲得更好的成績去犧牲其他方面的發展,去偏離教育的目的(之後會進一步討論)時,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替代被提出來。意在解決當下國內教育的幾個問題:

1,培養人才而不是學習考試機器。2,給學生減負減壓。3,創造公平,破除唯成績論。

從目的上來看,素質教育是有意義的。但實際上很可惜這些目的是達不到的,甚至會背道而馳。所以雖然這些年提倡素質教育,但實際情況並非大家想像的很快就改善了國內的教育環境,而是基本沒變。(素質教育可能改變了一大批家長的認識,有積極作用)。原因是素質教育並沒有抓到問題的本質——教育資源和社會保障的稀缺

由於社會保障的稀缺,家長對下一代的未來會有普遍的焦慮(稍後談焦慮的問題)。而教育似乎是所有家庭唯一靠譜的選擇。但優秀的教育資源始終是有限的,無論是看成績還是看特長,因為資源短缺而設立的種種考核標準始終存在。以前看成績進重點,現在不管是看成績還是看素質,競爭強度一點不會變,這是換湯不換藥。

前段時間嘩然的幼升小看家庭出身什麼的,只是一個誇張的例子而已。其背後是不變的萬人過獨木橋,無非就是變著花樣淘汰人而已。以前看成績,現在看會不會彈鋼琴。所以,只要競爭強度在,學生就永遠不可能減壓。

如果只看成績,那麼家長會拚命的讓小孩成為考試機器;如果標準變為成績+特長,那麼無非就是從考試機器變為考試機器+強迫特長而已。別以為這個問題國外沒有。國外教育資源相對充足,但一樣不會是敞開量供應的。所以國人(亞洲人)到了國外也是一樣,歐美的名校一直都是素質教育類選拔,所以一幫亞洲家長也不管孩子是不是喜歡,先強迫學特長再說,無非就是補習班換到了特長班而已。不排除有的孩子是真.興趣愛好,但多少是趕鴨子上架的。這種風氣現在老外也學到了,一樣的見縫插針安排各種特長練習。

這些被迫的愛好你能說是真正的教育?你能說這比考試機器好?

然後再說說公平。當家長們把孩子從學習補習班送到特長班的時候,變得是內容,不變的是家庭條件的差異。在之前,同樣的教材,三線城市的孩子要有天分,是一樣的學。雖然一線城市師資更佔優勢,但至少三線的孩子還有戲。但如果搞素質教育,有的東西,可能三線的孩子一輩子都沒機會去學習。更不要說富人可以去學馬術,高爾夫,窮人連個鋼琴都玩不起。你說這是更公平還是更不公平?

這些問題,很多網友早就看到了,所以才有「高考相對來說是最公平的」這一說法。才有對國外公立學校的批判...。選拔學生,唯成績論或許還算相對公平的辦法。

我們討論問題,不談優先順序是耍流氓。素質還是成績,二者若無衝突,自然也沒有糾結的理由和討論的必要。但二者有衝突,只能取捨的時候,那麼優先順序決定選擇。題主既然提出,那麼或多或少是因為二者有了衝突(後面會談到衝突或許可以解決)。所以就優先順序來看,在國內,成績的優先順序大於素質,這是社會現實。即便是國外,多數情況下也是如此(除非你是體育明星之類,特長相當明顯被特招)。

從升學角度看,學業成績優先順序大於素質特長。只是我的第一個觀點。但問題並不只是升學這麼簡單。

父母的焦慮和壓力

如果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來分析,中國的父母對孩子未來,主要考慮的問題還是在低層次的安全需求上。這是很可悲的。

如果社會保障缺位,那麼就意味著向下墮落,可以到一個悲慘的境地。這種悲慘甚至是無底線的。作為中產的父母,一旦有了這種階層焦慮,無疑會轉移到下一代身上。

對於父母來說,未來自己的不確定性都還好,大不了如何如何。但正常的父母都不能接受下一輩有絲毫的不確定性。孩子長大,一路都是坑,大人如何不揪心?

如果是在北歐,每個人無條件發點基本工資,那麼我的小孩就隨他去吧,反正再差也有保障,不如活個瀟洒痛快。真是這樣嗎?我可以告訴你不是的,這種焦慮是即有國內的因素,也有深層性格或者習慣原因的,很難丟掉。作為一個帶小孩出國的家長,我是深有體會的。參考我的這篇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657862/answer/33297952

所以要不斷提醒自己不要太過分及不要鑽牛角尖。因為你在壓力下會很容易把二者對立起來看,認為不可調和,這是我的第二個意見。

教育的目的和父母的期望

教育的目的是一個關乎人生意義的命題。我們到底是希望孩子快樂,還是成功?(二選一的情況下)我們把孩子送到學校,到底是為了讓他們獲得謀生的知識,還是能夠更明白的活著?我們到底期望在教育中得到什麼?到底應該讓孩子自己找到自己的人生還是需要我們的引導?...

這些其實都是每個父母必須思考的最本質的問題,甚至不僅關乎小孩,也關乎自己。可以說,父母的眼界和境界直接決定了家庭教育的質量。一個人要有一個人的三觀,一個家庭也應有一個家庭的三觀,而並非是被社會的大流所挾持。而你所有的一切選擇,無非是圍繞這些本質的問題,結合社會現實所做出的最優解而已。雖然我們不能代替小孩去決定自己的三觀問題,但家庭教育本身也是孩子重要的起點。

譬如,我對孩子的終極期望是她能在未來獲得自我實現這種層次的快樂。為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有一系列她需要做到的事情,包括但不限於,

1,不用為生活所愁-意味著可以有謀生的技能

2,有正直善良等正常的人格。

3,有條件做出一定的成就-意味著拒絕平庸

4,有時間和選擇權-意味所處一定的社會位置

5,能夠回答我是誰,我要什麼,並有相應的執行力。-意味著對世界和對自身全面的了解。

...

一條比一條難。

在平日教育里,注重的也不僅僅是升學相關的東西(儘管也很重要)。而是在目標驅動下,和小孩一起去修建這樣一個大廈。這裡面難免有世俗的與學校機制相關的成績優先,特長培養等,但讓孩子可以看到更大的背景,big picture,則更重要。這個big picture就是,學校教育僅僅是服務於你的教育目的的一塊拼圖而已。而並非多數家長認為的,學校就是教育的一切。("我的孩子就託付給學校了",excuse me??),這是我的觀點3。

有了這樣的認識,你才可以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去吧你今天遇到的糾結給看清楚。不管你做出什麼選擇,都應該更好的服務於這個更高的教育目的。而這點,我不能代替你思考。

素質教育和學業能否共存

前面的討論都是圍繞一個前提,假定題主認為二者有矛盾,必須做出取捨。其實,就像很多答案說的那樣,二者可以協調共存的。

可以參考周筠的回答。

想給孩子素質教育,但又擔心成績不夠好,上不了好的學校,這樣素質教育的優越性如何體現? - 知乎

周老師是我所見過培養小孩最上心的家長,當然也培養的相當不錯。相比我就沒那麼上心了。我家是移民出來了,所以情況不太一樣。我強調我家小孩的效率和方法培養,以節省出更多時間這樣未來才有潛力(目前9歲)。另可發獃和無聊或朋友到處混,不願一點作業拖沓到時間耗盡。此外也強調理性放棄的意義,譬如畫畫就放棄了(她申請,我批准),弦不要綳得太緊。現在也就是玩玩攝影(自學),和柔道(跟班),有空搞搞寫作什麼(自學)的(目的為日後演講辯論做準備)和閱讀,學點電腦工具什麼的,沒什麼特別的東西。他們學校里游泳什麼的都很齊,不在於搞得很好,只是為了身體健康考慮。再加上小孩興趣老變(興趣廣泛是好事),不如留些時間空間讓她大點自己選擇,沒有太刻意要求達到什麼級別以至於日後加分什麼的。成績上一直還可以,學校top 5%。

所以,好好和孩子規劃一下,優化一下現在的學習。學會放棄,學會效率,時間是可以變多的。有了時間,二者自然可以共存了。


素質教育真的是被公知美分用爛了。我來給你個簡單明快的吧,素質教育=應試教育+其他。

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不是對立關係,而是素質教育包含應試教育,換句話說,你得把應試教育要求的都做到了,才能開始談素質教育,要不然就是扯淡。

每個人的時間精力金錢都是有限的,所以想玩素質教育,你首先得高效的,省時省力的完成應試教育的要求,才能奢談素質。

素質是什麼?很簡單啊,德智體美勞。
現在學校里的應試教育基本注重於智,有一點體,其他的只能靠父母和學生自己,你想玩素質教育,可以啊,學點畫畫攝影樂器培養美,參加個足球籃球馬球門球(誤)加強體,假期去非洲支個教體驗德,從小讓孩子多幹活知道勞,但是這些的前提都得是學習好!學習好就是那個1,起決定作用,剩下的都是0,起倍增作用。

玩素質教育玩到最後學習成績反倒搞差了,這不是捨本逐末嗎?說實在的,素質教育看得主要就是父母,一是父母的眼光,二是父母的堅持,三是父母可以給孩子提供的資源。這些都不具備的家長,只知道把孩子送個好學校就拉倒的父母,搞不成素質教育,不如就老老實實聽老師的把應試教育搞好,以後等孩子大了再補課,在當今中國這個社會也還行得通。


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不是完全對立的兩種教育體系,甚至在某些時候我們也半開玩笑地說「應試本身也是一種素質。」這話在前幾天的南京考生滴滴拼車去趕考事件上也能夠有所體現。

最近在教育上有一個詞提得特別多:核心素養。到底什麼是核心素養?

上圖是一個核心素養的示意圖,可以看到包含了至少三方面的內容: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而我們平時談到的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方方面面明顯是包含在這個核心素養的範疇當中的。

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既然本是同根生,那麼就沒有必要相煎何太急。但是廣大家長和教育部門說的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孰優孰劣的爭論一直以來沒有消停過。個人認為,最核心的問題在於兩個字「變現」。

對絕大多數家庭來說,對孩子的教育投入是有變現的需求的,這個也就催生了諸如「學這個有什麼用?」的經典問句。各個家庭對於教育變現的期望值和回報值是不一樣的,所以也直接帶來對學校課程、教學方式方法的需求差異。有的家長會期望學生能夠一直讀到phd,而有的家長希望孩子學會了加減乘除就去幫自己做生意,這裡我們沒辦法評判誰的更好,但是我們都相信這一定是家長基於現實的期望。

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最直接的衝突可能就在於對有限的時間的佔用,這直接導致了大多數家庭完全沒有了試錯的成本和勇氣,我們也時常會在這樣那樣的選擇面前彷徨,我們更多地看過家長在考個好分數和培養孩子興趣愛好之間的迷茫。我對於家長們的建議也只能是在目前的情況下,如果你沒有特別確定的渠道把你的教育投入變現的話,建議還是按部就班走現行的應試路線。同時更重要的是努力拓展自己的水平和能力,開闊自己的眼界和格局,爭取能在孩子迫切需要把教育經歷變現的時候,多給孩子一條退路,或者是多傳授一些人生經驗也好。


素質教育和成績絕對對立?寓教於樂沒聽過?
我不知道你所說的素質教育是怎麼樣的。我認為的素質教育應該是通過各種活動,培養提升孩子的綜合能力,包含自我管理能力,動手能力,學習新知識,應用新知識的能力,而不是單純讓孩子玩就叫素質教育。家長應該通過各種活動,健全孩子的人格,心理,應對困難,挑戰困難。一個綜合素質高的孩子,成績怎麼會差?


隨便說說。其實在國內,讀書好很大程度上就是記性好。而且有些事天註定,早點晚點學基本知識,差別會不會是決定性的,這也很難說。我隨波逐流從菜場小學讀到家樓下的中學,後來學校里考上清華北大復旦交大的,至少有三分之一父母一直都在新村裡打麻將……親眼所見的奇怪的現實,好像都是命運使然。至於素質教育……也不是很懂。不過有一點我覺得很有用,就是在未來,在遇到人生困境的時候,不能進也不能退的時候,私人瓶頸或者風雨如晦的時候,沒有人可以說話、也沒有人可以倚靠,充滿誤解還要說服自己不被誤解反而更糟的時候,可以想起來小時候和媽媽去看過的戲,聽過的歌,走過的公園,吃過的便宜卻特別的東西,爸爸給自己買的第一本書,說的是什麼故事,以前沒看懂的是什麼。外公聽的電台說書節目里,有幾段特別有意思的,那位說大書的老先生,好像也過世了。有過一位語文老師、或者音樂老師,說的一句很動人的話,推薦過的一本書,有天路過地攤,看到了,就買了下來。曾經和有趣的團隊玩過的球,看過的比賽……人生終於走到他們都不在了,到底可以停下來想一想這些記憶,打發點時間,低落中有微弱的喜悅,日復一日中也不至於太絕望。除此之外,藝術、體育……是要用來幹嘛呢。


我想這位家長對素質教育有點誤解。

所謂素質教育,是在孩子學有餘裕的情況下發展孩子的特長,不是「做一些社交、運動、藝術、看電影、旅遊」。

前提是學有餘裕,然後是發展特長,不是到處玩。

作業寫完了嗎?考試考班級前三,年級前十了嗎?

寫完了,考到了,好的,可以去練練書法,唱唱歌跳跳舞,打場球,或是讀一下《大師與瑪格麗特》、《罪與罰》……

沒有?那就乖乖去寫作業、做卷子、上補習班去。


孩子成績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和「做一些社交、運動、藝術、看電影、旅遊」有多大關係啊!
如果說中考高考,確實需要合理規劃時間,抓緊衝刺,這個叫統籌規劃,考完再玩唄,非得趕著臨考之前歐洲十二日游么……合理規劃時間能力,也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
如果是經濟情況允許,能做到天天從早補到晚的家庭,基本上孩子在幼兒園階段不彈琴的也要畫畫,不跳舞的也要跆拳道輪滑。假期不出國也有個省內游吧,喜羊羊大電影賺翻天,票都是賣給家長和孩子的啊!勞逸結合嘛,現在小學生社交要聊王者榮耀!
哪有從小到大除了補文化課啥都不幹的孩子啊!哪有這種脫離社會的家長啊……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負責的說,除了個別偏科,沒有純靠全科補課補上985,211的。


來自某素質教育學校。
平時學學馬術、滑雪、擊劍、羽毛球...語文課是魯迅研究、讀紅樓等等,還有繽紛的二外可供選擇。
是不是聽起來就有貴族學園的高大上感?瑪麗蘇和傑克蘇相遇的氛圍?然鵝作為一所平民公立學校,再怎麼講素質也不得不把升學率放到首位。
到高二,就基本告別素質課程了。補課加課和其它學校並無二致,甚至更拼。玩夠了,都是要還的。
這麼多年,一直感謝母校給了我精彩的少年時期,卻愈發覺得,一切都不過是應試的儲備,缺乏相應的升學渠道,單純的素質教育更像是一條斷頭路。


如果只是普通人家,意思是不是很有錢的家庭,當然土豪隨意。

普通家庭當然還是要滿足讀書才發展其他。讀過書和沒讀過書的發展的底線不一樣,而上限就要看各種機遇了。

讀大學可以保底,個人發展好否就不止是讀書了。

我家是努力讓孩子把書讀好,在把書讀好的前提下學點其他藝術,培養下素質教育。

就好比飯都沒得吃了還欣賞什麼音樂電影,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是給那些衣食無憂的家庭提供的。反正素質失敗了可以啃老。

我家沒到能養孩子一輩子,所以還是要滾回去把書念好。


有此焦慮的家長的癥結在於想要的東西太多卻不捨得投入。你又想孩子麻雀變鳳凰,又想自己不需投入過多時間金錢,於是努力尋找秘方,渴望通過做對一次選擇題來為孩子鋪設一條通往幸福人生的正確道路。

我們家的想法很簡單:素質和應試都要,成績要,藝術運動社交旅遊也都要,我還要孩子有主見有思想有禮貌有顏值,比題主想要的更多。這是我們家對孩子的要求,不是為了迎合外界的標準,那些都是會變的,而我的孩子,不管世界怎麼變,他都應該具備這些。都要的背後是對家長的巨大挑戰和伴隨而來的巨大投入。

挑戰在於:我們永遠不能確知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作出的選擇會帶來怎樣的結果,然而我們必須做出無數次的選擇,並且承擔這些選擇帶來的各種結果。

投入在於:要麼花錢找好的專業資源,要麼花時間自己教育輔導,更多的時候是又要花錢又要花時間。

教育沒有捷徑。

如果無法面對挑戰,或者無法保證投入,那麼在投入度做了減法對同時,對孩子的未來也應適當調整期望。

----


這是個好問題。

一方面家長擔心素質教育孩子應試能力不足在競爭中落敗,另一方面又害怕應試教育耽誤了孩子。

從自己教學的經驗體會是:素質好的孩子成績一般都不差,即使考試成績不好最後還是贏家。但是素質不好,為了應試折騰出來的學生,結局卻並不讓人滿意。

舉個例子來說:同學A,從小家長就是放養,但是很注重孩子的品格和素質培養;堅韌、努力、正直。她不屬於那種很聰明的學生,學習卻一直很刻苦,高考的時候考得不好只去了一所非211的一本。但是依然堅持好學,畢業保研去了985,研究生三年成果顯著,最近申澳大利亞PhD成功。

學生B,從小比較嬌生慣養,習慣和素質養成一般,但也談不上頑劣。中學努力程度不夠,也不夠聰明,畢業送出國讀書。在某東方補習長達一年之久,應試通過各種留學考試。然而出國以後卻消極,如今回國待業,依然不知方向中。


我對我女兒的要求是首先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確認她學習遊刃有餘的情況下會進行藝術培養。當然在幼兒園階段會根據她的興趣選擇一到兩種技能進行培訓,就現在她表現出來的喜好來看畫畫,舞蹈是肯定要送去學的,輪滑到三歲也必須學,不讓學會煩死我的。至於旅行這些一年最多出去一次,大人和孩子的時間能湊一塊真不是那麼容易的。
我自己就是從幼兒園開始學畫畫一直到高中,只要時間安排好跟文化補習並不衝突的。另外高水平的老師一對一的私教比補習班效果好很多,一個特級教師給我講了半小時讓我完全弄懂了一學期都沒聽懂的中文語法問題。在資金富裕的情況下選擇私教可以給孩子更好的培訓和更多的休息時間。同理一定要給孩子選擇好的學校,總的來說一個老師的教學能力決定了他所處學校的檔次,一個教學水平高的老師能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並用儘可能少的力氣學得更好。縱觀各地明星學校,裡面學生的綜合素質哪個不弔打普通學校。
另外請給孩子培養閱讀的興趣,這是最廉價的素質培養方式。


嘿嘿~早兩年快被這個問題愁死了,沒少到處找人吃飯聊天請教,今年想明白點東西,至少沒那麼愁了,大家交流交流。

首先,素質教育是個偽命題,總感覺這個詞是為了使應試教育有個對立面才被造出來的吧。你不信?那麼:只會彈琴卻不識譜算不算音樂素質?能單手俯卧撐卻跑不動400米的兩百斤胖子算不算體育素質?生活中的素質更多是指素養,但素養一定是沒有評判標準的。或者說,一旦給素養確立了標準,這不又成了應試教育了嗎?

我之前的困惑也在於此,兒子最多時候同時上四個班,我都不忍心了,後來突然想到問題不在於現在讓孩子學什麼,而在於家長怎樣去思考未來。

和老媽聊天,老媽給我講,她年輕時候,最好找對象的幾類人分別是:食堂打飯的,藥店售貨的,肉鋪賣肉的。為什麼?因為近水樓台先方便自己人。而我們這一代呢?五子登科不解釋。那下一代呢?不知道。

其實我想表達的是,我們正好處在這個變革前後的時代,很多觀念父母跟不上我們,我們也跟不上未來,天天有人鼓吹各種教育各種起跑線,其實是為了更多騙你的錢,所以,儘管我也不知道未來是怎樣,但勉強能想到一些未來一定用得上的東西,也算是現在對兒子的要求,總結起來就是「三好」

一、身體好。估計到他面對世界的時候,社會還到不了不用勞動不用拼搏的階段,好的身體素質應該用得著,所以,跆拳道是現在他唯一必須要上的興趣班。
二、人品好。害人終害己,能夠坦蕩的面對自己很重要,儘管他還沒到面對大道理的時候,現在對他的要求就是不許撒謊。
三、邏輯好。能把要想的事情想清楚很重要,這點嘛,現在他還小,以後再說

除此之外,隨他吧,大不了學學電影里,買個信託保險,保證他每頓有個三明治吃。


很多人把「素質教育」跟」花拳繡腿「聯繫在一起了。

事實上我覺得恰恰相反,素質教育最重要的目標之一,也是衡量素質教育最重要的標準之一,就是高度的生產力。

比如地球上的高素質軍隊美軍,這個素質體現在人均戰鬥力的強大。

同樣的高素質員工,要比普通員工有更高的績效。

回到應試這個問題,哪怕是高考,真正高質量的素質教育,花其他人一半的時間,也可以吊打絕大多數應試體系出來的K12學生。

哪怕是」陶冶情操「這事情,其實也可以看作是生產力。例如同樣一個荒蕪的古迹,應試的人儘管天天背誦歷史語文,看上去覺得啥都沒有,而有人文歷史修養的,可能回想起秦時明月漢時關,唐宗宋祖,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也就是產生了更豐富的精神和情感體驗。這是」精神和情感上的高生產力「。

同樣的,出色的身體素質,可能意味著單位時間可以產生更多的能量,從而支持更高強度的運動。而更高的運動素質,可能意味著動作的合理化,因此更加省力,保證全場體能的充沛。

沒有高生產力的」素質教育「,類似於遛狗,這裡晃晃那裡晃晃,好像到處都撒了點尿卻未必真正是屬於你的。

而為了達成高生產力,素質教育必然的需要將重點放到那些至關重要的基本功,就像一個地方」要致富先修路「,要」築巢「才能」引鳳「,築巢就是素質教育,而直接引鳳就是應試教育。

打星際,只會造農民造兵,不去規劃升級基地點燃科技樹,這是應試教育。有長遠規劃,研究技術升級基地和兵種,把寶貴的資源投入到資源生產力和戰鬥生產力革命上,這是素質教育。

最終素質教育對應試教育,就像對家還只能造狗的時候,你已經出飛龍航母了。而不是拼誰的狗更多一點誰的微操作更熟練一些。

」我所說的,是一個大概率,有一個理論叫1萬小時定律,其基本邏輯就是時間做久了,就熟能生巧了,讀書刷考題顯然也確實符合這樣的邏輯,同等智力的人,讀8小時的,和讀12小時的,估計還是會有差距的?「

有兩種能力,一種是技能,一種是智能。

提升技能的核心是熟練度,比如搬磚,搬得越久越熟練。

而提升智能的核心,是洞察力,是對基本規律的把握,是對知識體系(事物和相互關係)的深入理解,這種並不是」孰能生巧「的問題。比如人際關係就有很明顯的智能特徵,跟人打交道多並不一定是關係能力出色。結婚20次也不代表就有處理婚姻的智慧,可能反而從反面說明問題。

如果你想要飛出地球,假設沒有學習牛頓運動學,忙碌一輩子,大概率是一無所獲。因為連飛出地球需要的基本條件都搞不清楚。這就是層次的差異,沒有把握事情的本質,很多努力都是無用的。

大多數刷題的人,要麼就是膏藥到處敷平均用力,要麼就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掌握基本規律、把握知識體系的問題。

停留在」刷題就能熟能生巧「的人,本身對於教育、學習和應試的理解,就在比較低的層次。而這正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作用,幫助人們提升思考能力、思維層次。否則看上去很忙,可能都是無用功或者高能耗低收益。

PS:最近正在寫一本關於家庭教育體系的書籍,相關思考會分享在我的公眾號」父范學堂「上,有興趣的歡迎訂閱。


說教育要尊重天性,這不假……
可是大多數人的天性是好吃懶做沒恆心;一知半解愛虛榮,作家長的要不要尊重?
素質教育的實質是幫助人克服弱點,自我磨礪,需要基礎的。


首先,在這件事情上,我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中庸主義,一方面我不敢嘗試極端的雞湯,畢竟競爭超激烈,身邊也有無數懊悔萬分的父母,另一方面我也絕不願意孩子喪失快樂的童年,我選擇中庸,就是有選擇性的雞血,適度的雞湯,基本是聚焦核心學習70%精力,放鬆快樂玩樂30%。

其次,選擇哪些聚焦,這個其實是很有講究的,孩子們其實在父母心中都很優秀,本身能力也差異不大,所以父母對於孩子的規劃決定了時間分配的比例,也決定了最後競爭上的差異(當然家庭的資源本身也造就了一定的不公平),葷雞(重視閱讀、英語口語、邏輯思維),素雞(運動、藝術玩為主、傳統文化差異性競爭)

再次,學習總是需要付出的,適度地競爭也利於孩子能力的成長,即便是創造力也是建立在紮實的基本功上,所以在有些學科上,要集中火力,養成學習習慣,比如閱讀,溝通,思維,禮儀,運動,多高質量地陪伴孩子創造這樣的場景。

最後,適度降低期望,容許更多的個體差異性,幫助孩子獨立面對,多給她選擇的機會,建立起平等的新型教練型的親子關係,激發內驅力,以身作則是最好的教育。


我爸媽沒給我素質教育,也沒應試教育,是放養教育

小學沒上藝術班,補習班,奧數班,沒請家教。
上對口的初中。小學課外時間都在玩四驅車,看電視,自己找書看。

初中上了一學期數學補習班。初三以後就沒上了。課外時間在玩網遊,晚上騙爸媽去打球跑去玩傳奇魔力寶貝天堂,周末打籃球,看動漫和雜誌,小說。

高中去讀外校,寄宿,有很多時間,學習之外就是玩wow,打籃球,看書。沒有上過補習班。

而且我還復讀了一年。沒讀研,沒出國。目前在北京的部委直屬機關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演員黃小蕾控訴迪士尼員工不讓自家孩子玩七個小矮人?
有哪些適合家長學習的兒童教育書籍?
有哪些好的兒童繪本?
產後如何由內而外提升整體形象?
如何防止寶寶吐奶?

TAG:教育 | 育兒 | 兒童教育 | 高考 | 素質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