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劉備託孤李嚴?

如題,以劉備識人的能力,應該不大會看走眼,是出於什麼原因選擇李嚴,事後證明李嚴確實辜負了劉備的託孤,難道劉備在下一盤很大的棋?


1.第一節是題外話

公元221年,劉備於成都稱帝,建號章武。

同年,劉備率中軍從成都出發,伐吳之役就此開始。

事實上,這場戰爭從一開始就不被人看好。自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便追隨左右的名將趙雲就公開表示過反對,他的理由也很簡單——曹魏才是我們的敵人,此時伐吳,並非上策。

而同樣的道理,東吳的諸葛瑾也曾說過。在一封由諸葛瑾親筆寫就的信中,他不卑不亢的勸說劉備不要率兵東進,並希望他權衡利弊,息兵停戰。而且,諸葛瑾還非常精準的向劉備拋出了兩個問題:

1.你究竟是應該為關羽報仇,還是應該為漢獻帝報仇?
2.你到底是想要荊州,還是想要天下?

顯然,這些反對意見很有道理,但奇怪的是,劉備對此卻極為蔑視。他一意孤行,堅決伐吳,態度不可謂不強硬,彷彿已經被憤怒沖昏了頭腦似的。

於是,章武元年六月,劉備從成都出發,並詔令張飛率軍趕往江州。但張飛未及出發,便被部下刺殺。這時發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先主不聽,遂東征,留(趙)雲督江州。

留趙雲「督」江州,是不是正式任命其為江州都督,不清楚;之前命令張飛去江州,是否也有令其總督江州之意,同樣不清楚。但是,江州乃軍事重鎮,自古以水道伐蜀者,未嘗不急攻江州。東漢滅公孫述,劉備與劉璋反目,東晉桓溫入蜀,無不取江州水路逆流而上。若江州有失,則蜀漢不保,蜀漢的四方鎮戍都督之一,便是江州都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留趙雲鎮江州,至少說明了兩件事:

1.趙雲並沒有因反對伐吳而不受劉備信任;
2.劉備早在戰役開始之前就已經準備好了退路。

事實也正是如此。在兵敗夷陵,退守永安之後,趙雲即率軍進駐永安,為擊退吳軍追兵起到了一定作用。

2.李嚴入永安

章武二年六月,陸遜火燒連營,劉備敗退,夷陵之戰結束。

夷陵戰役爆發前,蜀漢防衛東南方向的軍事重鎮為江州,魚復的戰略地位並不突出。七月,蜀軍撤退至魚復,劉備遂發詔命改魚復為永安,並建永安宮,率軍屯駐於此。可見劉備並無返回成都之意,永安此時已成為他眼中的底線,堅決不許吳軍佔領。

對劉備的這種舉動,史書中記載孫權的反應為「甚懼」,可知蜀軍屯駐永安的行為對東吳構成了極大的軍事壓力。十月,孫權遣使和談,但同時,他又命陸遜以輔國將軍、領荊州牧的身份親鎮西陵。章武二年的那個秋天,吳蜀兩國的緊張狀態並未因和談而有所改變,軍事對峙仍然存在,雙方仍在互相防備。

也就是在這時候,李嚴來到了永安。

李嚴到達永安即被劉備任命為尚書令,這似乎很唐突,因為李嚴之前的職務只是犍為太守,從未接觸過統治核心,所以劉備的這一行為看起來非常奇怪。

但事實上,李嚴之任,其實無可厚非。

李嚴之前,蜀漢曾有過兩位尚書令。第一位是劉備賬下重要謀士法正,法正去世後,劉巴接任,但在章武二年,劉巴也去世了。

此時正是劉備進駐永安的時期,永安也正處在向軍事重鎮轉型的關鍵時刻,劉備當然希望新任的尚書令能夠有些軍旅經驗。按說若馬良尚在,此職斷無落到李嚴頭上的道理,但其時馬良已死,而李嚴早在劉璋時期便有督軍綿竹的經歷,犍為太守時期又曾平定叛軍,具備一定的治軍與治政能力,是個合適的人選。

其次,李嚴在蜀中也有足夠的名望。劉璋時期,李嚴曾任成都令,獲得過時人「復有能名」的評價,在建安二十四年馬超、諸葛亮等人的勸進表上,李嚴的名字也赫然在列,足見其在劉備集團的地位。

最後,劉備伐吳之役,蜀漢高級將領及官員死傷無數,馬良即死於此戰。而章武二年,馬超、劉巴、許靖、鄧方等人也不幸病逝,蜀漢人才梯隊正處於青黃不接之時。李嚴於此時接任尚書令,也在情理之中。此外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在早年共同編製《蜀科》的五人中,劉巴、法正皆在尚書令任上去世,伊籍不知所蹤,似乎也已去世,而諸葛亮以丞相錄尚書事身份坐鎮成都,不可輕動。也就是說,五位重臣中如今可以接任尚書令的,只有李嚴而已。

所以,劉備選擇李嚴,其實也是無奈之舉。但我認為劉備此時應當沒有託孤之意。事實上,他可能還想不到自己會死。從劉備修建永安宮的行為來看,他應當是想在永安長期駐守下去,直到與東吳的問題徹底解決。

但是,半年多以後,即章武三年,劉備突然病重,已到了不得不開始考慮後事的時候。

天不佑蜀漢。

3.永安託孤

章武三年,劉備病篤,以李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政。

田餘慶先生在他的《李嚴興廢與諸葛用人》中指出,之所以選擇李嚴,是劉備深思熟慮的結果。其時蜀漢新嘗大敗,益州本土士族開始蠢蠢欲動,局勢並不明朗。此時任命李嚴與諸葛亮共同輔政,無疑是向舊人集團的示好,因為李嚴在舊人當中頗有威望,新人集團也可以接納,是個兩全其美的人選。田先生的論述開宗明義,我是十分認同的,但除此之外,託孤李嚴,我認為還應有軍事方面的考慮。

夷陵戰敗之後,蜀漢最大的軍事威脅來自東方,陸遜以輔國將軍、領荊州牧的身份進入西陵,與蜀漢遙遙相望,使劉備不遑寧處。

於是,劉備將永安的戰略地位坐地拔高,將其打造為吳蜀邊界軍事重鎮,並提拔有軍政經驗的李嚴為尚書令,命其在永安輔佐自己。但章武二年十二月劉備便疾病不愈,次年二月,諸葛亮便匆忙從成都趕往永安,協助劉備處理政務及安排後事。此時劉備不得不開始思考身後永安的軍政問題。

而在軍政方面均有建樹的李嚴,似乎是鎮守永安的唯一人選。

所以,託孤李嚴,既有政治方面的考慮(對益州系及東州系的妥協),也有軍事方面的作用(李嚴熟知永安的情況,且具備軍事經驗)。但也因此,導致李嚴的身份變得十分尷尬——他身為託孤重臣,卻被「留鎮永安」,根本沒能進入劉備身後的蜀漢政治中心。

這種局面當然是劉備造成的。事實上,我認為劉備根本就沒想要賦予李嚴更大的權力。李嚴所領「中都護」一職,歷來多委任給親信,而從建安二十四年「黃龍見武陽」事可看出李嚴對劉備具有足夠的忠心,因此李嚴領此職合情合理,無可厚非。問題出在他的另一個職銜,「統內外軍事」上。

「統內外軍事」一職不見於三國之前的史料,曹魏及蜀漢應為其首創。《宋書·百官志》對曹魏「都督中外諸軍事」一職有過詳細解釋,蜀漢李嚴之「統內外軍事」應與其類似。一般認為,所謂「都督中外」,即指揮和統管中央軍和外軍的權力。不過我傾向於認為,在曹魏及蜀漢的前期,「統內外軍事」、「督中外諸軍事」還只是虛銜,並非具有實際政治意義的職位。這一點,我們從同時期的曹魏,似乎能得到一些佐證。

魏黃初三年,上軍大將軍曹真都督中外諸軍事,假黃鉞,成為曹魏政壇上冉冉升起的新星。但是,此時曹仁尚在,職務為大司馬,職權為督荊、益、揚州諸軍事。作為後輩的曹真能夠都督曹仁的軍事行動么?顯然不可能。

而且在當年曹丕發動的對東吳的戰爭中,督中外諸軍事的曹真不僅沒能總督中外軍隊,反而只是作為偏師,與夏侯尚一起攻打南郡。不僅如此,在戰爭中,曹真與夏侯尚似乎也只是平行關係,誰也都統不了誰。

由此可知,如果「都督中外諸軍事」的意義是總管中央和地方上的一切軍隊,那麼,此職務在此時還根本沒有被賦予它應有的意義。曹魏如此,蜀漢在事實上也如此。因此,不論蜀漢的「統內外軍事」,還是曹魏的「都督中外諸軍事」,在前期都還只是虛職,這個推論大概是站得住腳的(哈哈哈哈為我自己的腦洞笑一個)。

所以,劉備根本就沒有給予李嚴真正的權力,他的實際權力,似乎也只是「留鎮永安」而已。

4.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易中天先生在他的作品《品三國》中認為,劉備託孤李嚴,是為了制衡諸葛亮,削弱其權力的政治手段。事實上,這不僅是易先生的觀點,學界抱此觀點者亦不乏其人,民間以此推論貶低孔明的更比比皆是。

但我覺得,這恐怕只是後人的附會之詞。

章武三年二月,諸葛亮從成都奔赴永安。三月,劉備病入膏肓,自知命不久矣,便託孤於諸葛亮,並說了一段非常著名的話: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君可自取」之詞,三國時代已有先例,劉備並非首創。建安五年,江東孫策遇刺,臨終託孤於張昭,便曾說過「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而據《魏書》記載,建安十三年荊州劉表去世前,也曾對劉備說過「我兒不才,而諸將並零落,我死之後,卿便攝荊州」之言。《英雄記》的相關記載稱,劉表病篤時,曾上表劉備為荊州刺史。兩份史料互為補充,因此與裴松之的觀點不同,我認為此事具備一定的可信度。

劉備行託孤之事是否依照前例,不清楚。但彼時的蜀漢與建安五年的江東、建安十三年的荊州都處於內外交困之時,章武二年十二月漢嘉太守黃元便舉兵造反,南中諸蠻更是蠢蠢欲動。此時蜀漢迫切需要一位能夠穩定內外的傑出人物來繼承劉備的政治遺產。而唯一的人選,只能是諸葛亮。

to be continued……


直接反對知友 @禪茶一味 擺出的第一句論斷,同意他對李嚴能力的分析。

一、劉備為什麼要用李嚴?原因很簡單,李嚴有能力。
李嚴以一個外人的身份,建安十三年入蜀,五年時間便已經做到了成都令,建安十八年更是被劉璋任命為護軍,抵禦劉備——可見李嚴的能力不錯,但四川得到了重用。
李嚴相較於其他人,正如這位知友所說,因為他是少有的軍政一把抓的人才。
建安二十三年,李嚴不僅僅以五千郡士平定了郪地數萬人的叛亂,而且還助破了新道縣的叛亂——同時他犍為太守的職位顯示他的內政才能也是相當不錯。
至於為什麼章武二年劉備會把李嚴召入永安宮,自然是他感覺大限將至,要為蜀漢政權考察高級人才——結果,李嚴考核通過了,拜尚書令。
至於派系一說,暫時也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李嚴屬於何等派系——畢竟他似乎沒有黨羽。
李嚴被罷黜後,蜀國並沒有出現太大的人事調動。

二、劉備用李嚴有沒有牽制諸葛亮的意思?沒有。
為什麼沒有呢?因為如果劉備要用李嚴牽制諸葛亮,那必須給李嚴足夠大的權力,才可以牽制諸葛亮。問題是,李嚴有那麼大的權力么?

章武元年四月,劉備登基,諸葛亮以丞相錄尚書事假節。
章武元年六月,張飛遇刺,諸葛亮領司隸校尉。
章武二年,李嚴拜尚書令。
章武三年,劉備駕崩,封李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建興元年,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封李嚴為都鄉侯,假節,加光祿勛。

從這段可以看出:
1、諸葛亮比李嚴早假節三年——劉備登基後諸葛亮便假節了,劉禪登基後李嚴才假節。
2、諸葛亮錄尚書事,李嚴沒有——錄尚書事,幫助皇帝批閱奏摺並管理事務。
3、諸葛亮開府治事,李嚴沒有——開府治事,建立府署並自選僚屬管理事務。
4、諸葛亮是益州牧。

請問,若劉備要用李嚴來牽制諸葛亮,為毛不在章武二年撤掉諸葛的錄尚書事,反而在他死後讓諸葛亮開府治事——都開府治事了,李嚴還有什麼能力牽制諸葛亮。


況且李嚴從章武二年就呆在永安,諸葛亮北伐之前他才移屯江州——如何牽制諸葛?在後方搗亂?李嚴在第四次北伐因為糧草問題讓諸葛亮退軍,而後被諸葛搞下去。
這事你信么?反正我是不信。

李嚴明顯是因為什麼事被諸葛亮擺了一刀,而且明顯是擺的無怨無悔。以至於諸葛亮死後,李嚴也。。。

十二年,平聞亮卒,發病死。平常冀亮當自補復,策後人不能,故以激憤也。

結論:劉備託孤李嚴,讓李嚴當諸葛的副手,是為了他能在軍事上幫助當時並沒有領軍經驗的諸葛,比如在東線防衛孫吳——哪知道,李嚴不知道因為什麼事被諸葛抓到了把柄,一下就給弄殘了。


在這裡只提供一種假說
注意 答主並不是完全支持以下觀點,只負責提出該觀點。

先放結論
劉備選擇李嚴很可能並沒有複雜的政治考慮,僅僅是因為李嚴在軍事上的能力很高。

劉備在夷陵戰敗後開始考慮後繼的問題

關於劉禪有兩個大問題擺在劉備面前
1.劉禪年幼
2.劉禪的智商不足以應對孫權、曹丕

所以無奈之下必須選擇託孤(封建君主沒人願意第一選擇就是託孤)
託孤人選上要三個標準
1.夠忠心
2.有能力
3.有足夠聲望

葛公在1、3兩點上沒的說,能力上,政務處理、人員選拔、對外外交、對內平衡派系都沒得說。但是劉備生前葛公從來沒獨立帶過兵,也沒打過仗。因此在軍事方面劉備對諸葛亮是不放心的,或者說不足夠放心。甚至還單獨拿葛公屬意馬謖說事,從側面敲擊葛公在軍事上的判斷。

所以,顯而易見,季漢需要一個軍事過硬的託孤重臣。然而這個時候,大批的中高級軍官都隨劉備在夷陵之戰戰死了,活下來的人里,要麼聲望不夠——趙雲、陳到,要麼性格上有大缺陷——魏延,剩下的能力不夠。唯一可靠的選擇就是李嚴,劉備在征蜀的時候和李嚴帶領的軍隊交過戰,對李嚴的軍事能力有信心。而且很明顯的一點是劉備將死之時,季漢最大的敵人不是曹魏,恰恰來自東方,所以雖然是託孤,李嚴在劉備死後並沒有進入成都而是留在永安發揮他的軍事才能,抵禦防備東吳隨時可能的入侵。

因此選擇李嚴,就是為了選擇一個軍事過硬的,政治可靠,還比較有聲望的託孤重臣輔佐諸葛亮(怎麼用手機給輔佐兩個字加黑體?)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查一下劉備託孤時對李嚴交待了什麼,以及李嚴是什麼時期離開永安前線,這個時候漢吳的外交關係如何。


轉載《易中天品三國》
易中天老師認為,劉備託孤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是一個保持各方平衡、精心設計的政治安排。
理由如下
1.政治需要(最主要),李嚴對劉備集團起穩定君臣(緩解內部矛盾)的作用。
2.能力所及,劉備認為,作為益州集團、東洲集團「混血」人物,李嚴有能力撐起政治需要的作用。
3.劉備對諸葛亮也不是完全信任,劉備借李嚴象徵意義的制衡諸葛亮,對諸葛亮進行暗示。

節選自《永安託孤》

劉備兵敗猇亭,退到了永安,心力交瘁,一病不起。章武三年的春天,劉備安排了後事。這個後事的安排,記載在《三國志?先主傳》,原文是:「先主病篤,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也就是說,劉備託孤兩個人,諸葛亮和李嚴,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詳細的情況記載在《三國志·諸葛亮傳》,這個故事是很多人熟悉的,但是我們必須再講一遍。

節選自《難容水火(諸葛亮,李嚴)》

這就必須從劉備託孤說起,因為我們必須弄清楚劉備託孤的時候,幹嗎要安排一個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劉備不這樣安排不就後面沒事了嗎(諸葛亮與李嚴的矛盾),他為什麼要安排?我覺得在這個問題上還是田餘慶先生說得最有道理。

  • (重點段落)田先生認為,劉備的永安託孤實際上是一個深謀遠慮的考慮。要弄清楚託孤的真實意圖,必須先弄清楚蜀漢帝國的特殊性。它的特殊性是什麼呢?是益州這個地方原本有著一股勢力,這個勢力由兩種人組成:一種是益州籍的官僚,就是他是益州人,又在東漢王朝里做了官,這是一個力量;再一個就是益州本地的豪強,大姓,大族。這兩股力量我們合稱為本土勢力,就都是益州人組成的。除了本土勢力以外,還有外來勢力,外來勢力又分兩撥:第一撥是劉焉、劉璋父子入蜀的時候帶去的,因為劉焉、劉璋父子是外來人,他們帶去了一撥人,這一撥人我們可以稱之為東州集團;劉焉、劉璋父子取得了益州的政權以後,劉備又來了,劉備從哪裡來?從荊州來的,劉備也帶了一撥人,這一撥人我們稱之為荊州集團。那我們來看一下這個表就清楚了,三股勢力:一股勢劉備的親信,我們稱之為荊州集團;一股是劉璋的舊部,我們稱之為東州集團;還有一股是本土士族,我們稱之為益州集團。益州集團是老早就在益州的,劉璋的東州集團是後面來的,劉備的荊州集團是更後面來的。這會說明什麼?就是劉備集團這股勢力是後來的外來勢力,劉璋集團是先來的外來勢力,這個益州集團是本來就在這兒的本土勢力,這麼三股勢力攪在一起。攪在一起的結果是什麼呢?是劉備稱帝,基礎不牢,再加上夷陵兵敗,國本動搖。在劉備託孤的時候,蜀漢政權最大的憂患,不在曹魏,不在孫吳,而在自己內部。這是劉備最擔憂的。而劉備的想法是什麼呢?第一條,後來居上,不容顛倒。我們這個最後來的外來勢力一定要佔主導地位,這個是不能動搖的。在此前提下,以我為主,兼容三方,就盡量地把這另外兩股勢力也把它融合起來。所以劉備的這個時候的國策應該是這樣的幾句話:鞏固新人地位,穩定舊人情緒,協調新舊關係,消除新舊界限。這樣蜀漢政權才能夠長之久安。所以我們再來看這張表就很清楚了,就是對於蜀漢政權來說,劉備親信組成的荊州集團必須是政權主體,劉璋舊部組成的東州集團是團結對象,本土士族組成的益州集團是防範對象。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劉備才做了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的這樣一個輔臣結構。因為,李嚴是個什麼人呢?李嚴剛好是這個系統的,就是劉璋舊部東州集團這個系統的一個團結對象。李嚴是荊州南陽人,他是荊州人,原來在劉表的手下工作。後來曹操南下奪得荊州以後,李嚴不願意投靠曹操,就往西入蜀,投靠了劉璋。那麼劉備帶兵入蜀,去奪劉璋的地盤的時候,李嚴又投降了劉備。也就是說李嚴是在劉璋舊部當中,和荊州集團關係最密切的。一方面他靠攏荊州集團,另一方面他人又是東州集團的人。或者用主客、新舊關係來說,他是舊人、是主人,又是和新人、和客人關係特別好。再加上本人特別有能力,那麼選他來做一個副手,是再合適不過了,這就是劉備託孤時候的想法。

*易中天先生的分析讓我們恍然大悟,原來劉備臨終託孤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的輔臣架構,是一個保持各方平衡、精心設計的政治安排。按說這個煞費苦心的安排,本來是可以保持蜀漢政權的內部穩固。那麼,回到我們這一集一直貫穿的一個老問題上,李嚴為什麼又被廢掉了呢?易中天先生在前面分析了,不是諸葛亮的問題,不是劉備後事安排的問題,那麼剩下的只有從李嚴本人身上找原因了。李嚴本人有問題嗎?

但是李嚴這個人有問題。有什麼問題呢?第一個,自視甚高,難於共事,這個人性格不好。當時有一句名諺叫做「難可狎,李鱗甲」,什麼意思呢?就說李嚴這個人肚子裡面有龍鱗,這龍鱗的特點是什麼?你只能順著摸,你不能倒著來。所以李嚴這個人是不好接近的,不好共事的。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呢,效法蘇張,朝秦暮楚。什麼意思呢?就是他在這個新人和舊人、主人和客人,也就是外來勢力和本土勢力之間,他擺來擺去,甚至有點挑撥離間,搞是非。由於有這個原因,所以諸葛亮在彈劾李嚴的時候,是把新人和舊人都聯合起來聯名。為什麼要聯名?就是說我們新人、舊人沒有矛盾,你不要再挑撥離間。這是第二個問題。第三個問題,擁兵自重,分庭抗禮。李嚴留駐永安,後來又到了江州,就是現在的重慶,然後在那兒就不走了。然後在那兒就自己築城,自己擴軍,要求划出五郡之地來單獨成立一個州。本來蜀漢它只有一個州,就是益州嘛;他又要搞一個州出來,叫巴州。這在諸葛亮看來,他挑釁了兩個原則:第一個原則就是後來居上的這個原則,就是我們新人,我們荊州集團一定要佔據蜀漢政權的主導地位,這個是不能動搖的,他挑釁了這個原則;第二個他挑釁了統一原則,因為他實際上是搞分裂。所以,諸葛亮一定要拔掉這顆釘子。本來劉備安排李嚴為副的時候,是希望他起到一個中介作用,希望他充當一個潤滑劑。結果他沒有起到潤滑劑的作用,反而成了當中一根刺了。那這根刺肯定是要拔掉的。從大局著想,從蜀漢政權的長之久安、安定團結出發,這樣一顆釘子一定要拔掉。因此我們可以推測,諸葛亮恐怕是早就想拔這顆釘子了,只不過是在等待機會而已。那麼李嚴既然犯了這麼一個低級錯誤,那就對不起了,請你回家養老去吧。那麼除了這些原因以外,我認為諸葛亮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要依法治蜀。因為諸葛亮接過來的是這麼一個攤子,是這樣一個分著層次的、由三股勢力組成的這麼一個政權,這樣一個政權是有著內部矛盾的和內部危機,有著隱憂的。那麼要把這三部分人團結起來,諸葛亮認為只有一個辦法,就是依法治蜀。什麼叫依法治蜀呢?就是不論親疏遠近,不管你是新人、是老人,不管你是荊州集團的、是東州集團的、是益州集團的,在國法面前人人平等。我們大家都按規矩辦,我們一碗水端平,這樣就能做到大家心服口服。而依法治蜀時諸葛亮執政期間非常重要的思想和舉措。

第三點


節選自《永安託孤》

諸葛亮已經感覺到劉備對他的不完全信任,請注意我的表述,不是完全信任,也不是完全不信任,是不完全信任,是有限信任,不是無限信任,打折扣的信任。為什麼不完全信任?因為這個時候他們兩個人的政治理念有了分歧。劉備集團的諸葛亮和曹操集團的荀彧這兩個人是非常相似的,他們的共同之處是自己有政治理念和政治理想,而他們兩個人的理想還剛好是一致的,就是匡複漢室,要恢復大漢王朝。而這兩個集團的首領曹操和劉備也非常相似,是什麼呢?是前期也都有這個理想,到了後期也都沒了。曹操原來也是有這個想法的,荀彧才會輔佐他,但是後來變了;劉備開始可能也是有這個理想,但是後來忘了。什麼時候忘的?王夫之《讀通鑒論》告訴我們是分荊得益之後,就是瓜分了荊州、得到了益州之後,劉備就把那個匡複漢室、恢復大漢王朝的理想給忘了。他這個時候的想法就是割據一方,做土皇帝,至於「漢賊不兩立」,那是政治口號,是政治手段。問題在於劉備忘了諸葛亮沒忘,這個理想在諸葛亮那兒還在。而這樣一種變化又是微妙的,是不現形的,甚至是說不出口的,所以諸葛亮也不能去勸劉備說你不要忘掉你的理想,劉備說我沒忘啊,所以才有後來所謂的「先帝與漢賊不兩立」的這種說法。但是心裏面大家是有數的,最後雙方只能心照不宣,就是什麼?諸葛亮埋頭苦幹,做好自己份內的工作,不再多管閑事。

好了,這就是我猜測託孤之前他們君臣關係,它是非常微妙的,是信任又不完全信任,有那麼一點小問題。那麼有人就要問了,那為什麼還要託孤給諸葛亮呢?無人可托啊。龐統死了,法正死了,關羽死了,張飛死了,黃忠死了,馬超這個時候也死了,剩下可以依託的只有三個人,諸葛亮、趙雲、魏延。那麼趙雲前面已經說過了,不太受信任,一直是個雜號將軍;魏延是劉備非常信任的人,但你總不能託孤於魏延吧;何況諸葛亮現在已經是丞相了,那就只能託孤諸葛亮。但是由於是不完全信任,因此他有兩點保留:第一就是透底,公開把話挑明;第二,設副,他設了一個李嚴為副,而李嚴是什麼時候當尚書令的呢?是劉備去世前六個月,不能不讓人覺得這是劉備的刻意安排。


一個人的命運啊,當然要靠自我奮鬥,但也要考慮歷史的行程。我絕對不知道,我作為一個犍為太守怎麼把我選到永安去了?劉備同志同我講話「都決定了,你來做尚書令、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留下鎮守永安」。我說另請高明吧,我也實在不是謙虛。我一個犍為太守,怎麼跑去當尚書令了呢?但是,劉備同志講「大家已經研究決定了」。後來我念了兩首詩叫「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所以我就到了永安。


聲明: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的權利,我說的這是我的觀點,也不反對別人反對我。
我知道這樣分析會傷害一些人對於先主和丞相的喜愛。
但,我只提出我的假設,一種根據資料、人物性格、權術手段的想像
再次明確:是假設。

——————————
劉備明顯是以李嚴掣肘諸葛亮,防備諸葛亮造反(雖然很多人反對這一點,但作為臨死前的劉備,有這個想法肯定不稀奇。9.16補充)
試看分析:

第一,劉備託孤諸葛亮明顯不放心。

《三國志》記載,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三國演義說得更直白,阿斗這孩子實在不像話,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懂政治的人都明白這意味著什麼,諸葛亮自然不傻,於是汗流浹背,發誓言,表忠心。

第二,為了防止諸葛亮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劉備牽出李嚴來分諸葛亮的權(這句話也可以用「平衡」來解釋,政治需要平衡,君王最忌諱一人獨大。雖然諸葛亮和曹操不一樣,但劉備作為君主,不得不妨。試看後漢有多少皇帝都是被外戚與宦官把持,前車之鑒,劉備肯定不希望自己的兒子被「把持」。9.16補充)。
這步棋,劉備早想好了。

公元222(章武二年),劉備伐吳敗回,徵召李嚴進永安宮,任命他為尚書令
劉備眼光太遠,在夷陵之戰之後,就覺得自己不久於人世,於是把之前的犍為太守李嚴加封尚書令。

尚書令是什麼官?百科是這樣解釋:

漢武帝時,為了削弱相權、鞏固皇權,從而設內朝官,任用少府尚書處理天下章奏,遂涉及國家政治中樞;朝廷重臣秉其它職權者,可以「領尚書事」(即錄尚書事)為名掌實權,例如西漢司馬遷受腐刑後,擔任」中書謁者令「,兼職尚書事。但也有以尚書令而「領尚書事」者,則權職重大,為「三獨坐」之一。
西漢成帝時,隨著朝廷的政務越來越繁瑣,尚書的權力日益龐大,開始實行分曹治事[3] ,始置五曹尚書;各曹以尚書令為首,尚書令成為對君主負責執行一切政令的首腦。但由於是內朝職務,尚未完全脫離少府序列,品級不高。

但在蜀漢,尚書令就等於副丞相,如果沒有諸葛亮,李嚴就是政府一把手。之所以敢這樣說,可以看諸葛亮死後尚書令都是誰——蔣琬,費禕

蔣琬: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死後,蔣琬執政。拜尚書令,又加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再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侯,並被受命開府,後加大司馬,總攬蜀漢軍朝。
費禕;諸葛亮死後,費禕為後軍師。不久又代蔣琬為尚書令,再遷大將軍。當國以來,盡心撫政,多禦敵寇;性格謙素甚廉,家無餘財。延熙十六年,費禕於宴會上為魏降將郭循行刺身死。

這二人是諸葛之後的蜀漢政府宰執。三國演義也有說明:

須臾,孔明復醒,開目遍視,見李福立於榻前。孔明曰:「吾已知公復來之意。福謝曰:「福奉天子命,問丞相百年後,誰可任大事者。適因匆遽,失於諮請,故復來耳。」孔明曰:「吾死之後,可任大事者:蔣公琰其宜也。」福曰:「公琰之後,誰可繼之?」孔明曰:「費文偉可繼之。」福又問:「文偉之後,誰當繼者?」孔明不答。眾將近前視之,已薨矣。

第三:為什麼選李嚴?
要說蜀漢初期,也還算是人才濟濟,為什麼先主託孤要選李嚴。
首先,李嚴有能力,屬於蜀漢初期少有的軍政一把抓的人才。他是劉璋的成都縣令起家,政績客觀,升任劉璋政府中央。後來與劉備鬧掰,李嚴率軍去打仗,可見李嚴是個文武全才。
而後來投降劉備,在劉備平定漢中時,李嚴果斷的平定了一起內部叛亂,更讓劉備另眼相看。

公元218(建安二十三年),盜賊馬秦、高勝等在郪縣起兵,招集隊伍數萬人,到達資中縣。當時劉備在漢中,李嚴不待另外發兵,只率本郡士兵五千人前往討伐,斬殺馬秦、高勝等人。其餘人都四散逃命,回家為民。不久後,越巂郡夷帥高定率軍圍攻新道縣,李嚴前往解圍,高定被擊敗後逃走。劉備於是加封李嚴為輔漢將軍,兼任原郡郡守如前。

其次,李嚴不是諸葛亮班底的人,這是最重要的。諸葛亮自劉備起家就跟著他,所以從荊州帶來的文武官員都和諸葛亮太熟,從這裡挑牽制諸葛的人,明顯是助紂為虐。
而李嚴不是,他比劉備先入的西川,但他也不是西川本地人。相比於諸葛亮,他和西川人更熟、感情更深;而對於西川人,李嚴又不是自己人。
這樣的話,李嚴既可以用來牽制諸葛亮,但也不用懼怕他自立山頭。兩全其美。

劉備的眼光一直沒錯過,李嚴的確是當初最好的託孤選擇。只是他看對了李嚴,卻看錯了諸葛亮——
丞相比想得忠心,而李嚴在不應該的關鍵時刻真的拖了諸葛亮的後腿,劉備若知道這個結果,在天上也會感到慚愧。

9.16補充:
綜上,李嚴的出現是來分一些諸葛亮的權利,以達到政治上的平衡,進而維護劉家的利益。


李正方好好培養一下,吃幾個果子五圍馬上90+。

作為主公肯定要重視這個戰力。


樓上列位分析的很全面了。在下補充點, 【出自陳壽三國志記載】


〖李嚴年輕時為郡中專職吏員,以才幹知名。荊州牧劉表讓他到郡中各縣任職。曹操進入荊州時,李嚴正為秭歸縣令,於是西往奔蜀,劉璋用他為成都縣令,又獲得能幹的名聲〗

首先是李嚴心存漢室。

曹操大軍南下,沒有跟大多數的荊襄人物一樣投誠丞相,也沒有東奔吳地抱渣權大腿。起碼錶示這兩家不對李嚴脾氣。

其次李嚴是第一批劉備入川的帶路黨。

〖公元213(建安十八年),任李嚴代為護軍,在綿竹一帶抵抗劉備。李嚴率領部下投降劉備,劉備任命他為裨將軍〗。

李嚴投降劉備的積極程度僅次於張松、法正、孟達。都受到了重用,然而上面三個人死了兩個,一個背叛。所以剩下來的李的資歷可以說很高了。


手機上不詳答。劉備伐吳失敗之後,由於劉備沒有回成都而是在永安,這就使得蜀漢政權產生了兩個中心,至於劉備為什麼不回成都就不說了。劉備死的時候,需要考慮永安這個方面作為防備吳國需要有人鎮守,他想到了李嚴。
李嚴是個典型的「兩無一有」人員,即無根基無派系但有能力。李嚴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時入的蜀,到投降劉備時不過在蜀地呆了四年多一點,沒有什麼根基。第二,李嚴跟很多人都處不來,陳震說他腹中有鱗甲,鄉黨以為不可近;李嚴是南陽人,而跟南陽鄉黨都處不來,怎麼是有大量南陽人的東州派呢。但李嚴是有能力的,因此,劉備對這樣一個人來負責永安防禦系統比較放心。但考慮到,李嚴地位不高,而且永安是蜀漢兩大中心之一,就讓李嚴參與了託孤。
需要注意的是,李嚴雖然是託孤重臣,但權力小的可憐,劉備去世時,他的實權範圍僅僅只是永安周邊地區的負責人,他後來權力的擴大實際上應該是諸葛亮對他的補償。諸葛亮秉政後由於跟吳國重新結盟,永安這個中心就雞肋了,必然李嚴就尷尬了。而事實上李嚴曾經勸諸葛亮加九錫,稱王,明顯是想當從龍功臣,討好諸葛亮。
實際上,吳蜀結盟後,李嚴託孤的實際意義就沒有了。不過由於李嚴這個人自視甚高,行為乖張,最後結果不好也是理所當然。


李嚴。。身份比較特殊。他是荊州人,後來去益州給劉璋工作,派繫上應該屬於東州軍,但跟荊州派和益州派都說得上話。託孤李嚴實際上是給諸葛亮一個幫手,斡旋一下各方勢力的關係,並不是說要重用他。
後來諸葛亮四伐的時候讓李嚴坐鎮漢中也算是重任了,能看出他確有一定能力,當初劉備漢中之戰,坐鎮成都的就是諸葛亮。但這時候李嚴竟然騙諸葛亮回師,其時諸葛亮剛剛重挫司馬懿,士氣正旺。
說真的,諸葛亮沒砍了李嚴,那是真愛。李嚴的罪過我看比馬謖還要大一些。


他如果有更好的選擇他還會選李嚴嗎?


本來就是用來做派系平衡的產物,劉備手下4個黨派:老革命,荊州黨,益州黨,東州黨。李嚴作為東州黨領袖被選上也屬於情理之中。至於後續無論是他拖了豬哥後腿還是豬哥找借口把他收拾了,這都屬於常規的黨派傾軋範疇,這個帳是算不到劉備頭上的。


關於這個問題,看看田餘慶先生的這篇文章,大家就能有自己的看法。

[img=-1474850179

]


無論是諸葛亮還是劉備本人,都很欣賞李嚴的才能,尤其是政戰兩道俱佳的特點,諸葛亮甚至認為李嚴是媲美陸遜的人物,選李嚴作漢家棟樑,合情合理。

夷陵之戰後,蜀中名將凋零,黃權降魏,魏延性格孤高,趙雲、吳懿能力不足,剩下還有誰?


所託非人


制衡,
諸葛一派是外來黨,
李嚴是本地人,
大家都有桃子吃才能穩定政局。大耳賊新敗蜀國雪上加霜。出師表裡"此誠危急存亡之秋矣。"不是假的。


諸葛亮軍事才能不如其政治才能,我是認可的,但談論到李嚴的軍事才能,不敢苟同,其實這點也有佐證,諸葛亮在祁山的時候,李嚴慫恿劉禪把諸葛亮召回可以看出。個人認為李嚴同樣作為託孤大臣,但是他的待遇並沒有諸葛亮好,內心用現在的話來說,實際上是不爽的,可能在行事上略針對一下諸葛亮,來提高自己的地位。比如諸葛亮是益州牧,李嚴想當個刺史被諸葛亮駁回了。還有一點原因我認為是李嚴原本就是蜀中人,我們要知道,蜀漢建國的時候根基不牢靠,諸葛亮劉備是外來人口,在益州建國是有政治矛盾的,李嚴是巴蜀人才,託孤一分為二,一方面稍加限制諸葛亮,一方面也是要穩固一下蜀漢的根基,防止內部矛盾太激烈。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高曉松對安陽曹操墓的質疑?
火鳳燎原有哪些有意思的細節?
三國姜維北伐大部分總是勝利,為何未能扭轉蜀國滅亡的命運?
我想全面了解孫權?大家有什麼途徑嗎?
如何評價夏侯玄?

TAG:歷史 | 三國 | 諸葛亮 | 劉備 | 李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