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這幾年的就業情況這麼嚴峻?未來幾年會出現高失業,大學生難就業的情況嗎?

2015年校招企業和職位大量減少,希望能普及一下中國經濟形勢


大學生不是就業難,而是找一份遵守勞動法,不隨意無償加班,工資夠上漲的房租和物價開銷,不至於啃老,最好能有希望攢夠錢買房的工作難.

企業不是招工難,而是招無需學習,上手就會,隨意差遣,任勞任怨,無償加班,工資低廉,永遠不用加薪的員工難.


反正看哪方更能撐,另一方低頭妥協而已.
不過以我天朝的國情強弱來看,我覺得妥協的是哪方應該很容易猜得到.
---------------------------------------------------------------------------------------------------------------------------------
看到評論里不停的有這樣一種觀點:把給出的工資理解為正常工資和加班工資的總和就行了,是不是無償加班符合不符合勞動法只是個文字遊戲而已.

我決定還是對這個觀點解釋一下.
聽起來很有道理,實際上並不對,差別不少..
學校給了你一筆錢,這筆錢是勤工儉學的工資申請的助學金獎勵的獎學金,這是一樣的嗎?反正你都是收到了這麼多錢?
至少有以下問題:
1.勞動法可是規定"加班必須要與勞動者協商,取得同意"才能加班.也就是說勞動者有拒絕加班的權利.
如果是正常情況,可能這個月我每周工作60小時,加班了一個月,我覺得好累.
下個月我想要休息一下,所以下個月我可以只工作40小時.
然而在你所謂的"加班工資包含在書面工資"里的情況下可以這樣嗎?
不行,你必須每個月都加班,沒有拒絕的權利.

2.有幾個企業敢招聘的時候明說,自己這裡需要每天加班多久,一個月周末加班幾次來方便求職者算時薪?
沒幾個,這造成了信息不公開.
求職者只知道自己在的企業需要加班,很多企業都需要加班,但是卻不知道每個企業具體加班多久,自己在每個企業能得到的時薪是多少.
在信息不公開不對稱的情況下,你能說這是求職者自己心甘情願接受的嗎?

3.沒有法律保護和限制時,勞動時間超標.影響員工身心健康.
要知道勞動法有規定,即使是加班,勞動時間也不得超過限制時間.

4.混淆視聽.
企業說我們公司福利多麼多麼好,年終獎多麼多麼高.
其實呢?
年終獎是獎金,是對員工工作成績的一種獎勵,也是一種福利.
現在很多企業把員工應得的加班工資甚至還不到,稱作獎勵和福利發給員工,還要求員工感激.

5.造成了真正不加班企業的困擾和成本,劣幣驅逐良幣.
同行的A企業對某職位的薪水開出的是5000,但是並不需要加班.
同行的B企業對某職位的薪水開出的是6000,但是需要每天12小時.
實際上A企業的時薪比B企業高多了,但是B企業並不公開自己需要每天加班4小時的情況.
求職者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反而選擇B企業的比選擇A企業的要多,畢竟求職者只知道大部分企業都要加班,都是把加班工資算到書面工資里了,可是並不知道A企業不需要.
這反而使遵紀守法,願意出高時薪僱人的A企業增加了困擾和成本,劣幣驅逐良幣.

6.影響統計數據,讓人以為我們的百姓收入上升的多麼快,生活多麼好.
實際上拿我們996的工資去和別人8小時工作制的工資對比,而且拿著這份工資,實際上996的加班生活嚴重影響了身心健康.

以我自己的親身經歷為例子:我剛畢業的時候,找的工作,過了將近十個月的9116的生活,也就是9點上班,晚上11點下班,每周單休.
這種長時間加班嚴重影響人的身心健康,而且這樣算下來時薪不知道低到哪裡去了.
去了之後,由於領導不肯講實話到底要這樣加班多久,被矇騙了一段時間,而且換工作是有成本的,再加上這種情況下,騎驢找馬非常困難,所以我直到十個月後才成功換了工作.
如果招聘的時候這企業早說這種加班情況,我才不去呢.
我寧願再找一段時間的工作.
---------------------------------------------------------------------------------------------------------------------------------
謝謝大家的支持,看到這個答案這麼多贊,還是有點惶恐.
初衷只是想說一說當前勞資博弈的現狀而已,其實並沒有多少乾貨.
實際上當然不止這個問題.
比如結構化失業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PS:看到有人說大學生的要求可不低.
除了最後一條"最好能有希望攢夠錢買房"這個要求是有點高以外,哪條要求高了?
最後一條要求是高,可是誰讓現在是房產-戶口-公共服務綁定的政策?
這種政策不但逼人必須買房,還逼人必須在某個年齡段前買房.
這個政策下,對最後一條要求有想法也非常正常吧,就算當前沒戲,三五年後總要看到十年內有沒有買房的希望吧?
再說,大部分企業連前面的基本要求都還完不成,這麼關注最後的"最好有"的要求幹嘛?說的好像沒有最後的要求,大部分企業就滿足大學生的要求了一樣.

PS2:評論里某些人的迷之邏輯我真的不懂.我還真的是忍不住要掛起來婊一婊這種人了.

exm?
大學生要求工資能生活下去,企業遵守勞動法=以為可以躺著文憑上吃大餐?
你家公司是把躺在家裡作為一份工作僱傭員工的嗎?

戶口制度保證城市低收入群體的利益?
真是清奇脫俗的觀點,第一次聽說.
怎麼個保證法?你們城市的低收入群體都有當地戶籍,然後得到了戶籍相關的利益?

能把違反勞動法,要求員工無償加班講的這麼理直氣壯,我也是第一次見.
你這種腦迴路,我覺得我也不用怎麼跟你分析,為什麼戶籍制度是大家都噴的惡政了.

高調起的真TM好,企業生存比法律重要?
起高調誰不會?
企業生存比人民的生活更重要?
人民生活差了,企業生存就是個屁!

某些人的思考思路太神奇了.我實在不懂你們的世界啊.
麻煩這種連正常邏輯都沒有的人,別出來丟臉了好嗎?
按照你的邏輯,刑法能有人民生存重要?
所以什麼搶劫詐騙都應該允許嘛,這是公平競爭嘛.
你被打劫了,不服?你可以去搶劫別人嘛,看看搶劫犯是不是比你們被搶的受害者更舒服.


想不到收穫了這麼多贊,有點小傲嬌。 其實就業崗位更多是民營企業私有企業,中小企業創造的,所以就業率更多需要參考他們的生存能力,這方面的數據可以參考。

------------------------------------------------------------

補充一個就業信息供參考


根據BOSS直聘發布的《2016年應屆生就業競爭力報告》,在2016年應屆生平均起薪最高的30個專業中,前三名皆為計算機相關(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網路工程、軟體工程),起薪超過5500元。通信、國際金融等傳統熱門專業保持在第一集團,應屆生平均薪資超過5000元。


還有個信息值得關注


三季度經濟數據調查:經濟形勢「偏冷」,預計GDP增6.7%。這個數據及結論是媒體邀請經濟學家、社會組織發布的,可作為參考。也基本上可以肯定,7%的時代基本要過去了,經濟增長新常態恐怕更多的是中低速增長,高速時代已結束。就業形勢不會很樂觀。延遲退休說了好幾年,恐怕離實施也不遠了。苦逼的80後又要為改革付出歲月了。


-----------------------------------------------------------------


聊這個東東之前,必須要先了解中國大學的擴招歷史及取消分配製度。


記得大學擴招是從1999年開始的,在此之前,國家已經開始採取了一些措施,最重要的是不再對大學畢業生的工作分配。取消分配,可能是擴招的一個信號,因為要改革,要招更多的人,工作分配肯定越來越難,而且你想想,那幾年正是朱鎔基搞國企改革,大量國企職工下崗,這邊下崗裁員,那邊怎麼可能還給你分配,解決就業?


不包分配正式施行是從1996年開始,在1998年後開始大規模施行,到2000年全面停止了包分配製度,教育部要求從2000年起停止使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派遣報到證》和《全國畢業研究生就業派遣報到證》,啟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畢業生就業報到證》和《全國畢業研究生就業報到證》。考上大學就有鐵飯碗的時代徹底結束了,苦逼的80後迎來了人生中一系列改革,畢業工作不分配、房子不分配。。。。。。。一個字慘。90後就安靜地做吃瓜群眾吧。

1999年的高校擴招,堪稱中國教育史上一件大事。1999年6月16日,原國家計劃發展委員會和教育部聯合發出緊急通知,決定1999年中國高等教育在年初擴招23萬人的基礎上,再擴大招生33.7萬人,這樣普通高等院校招生總人數達到153萬。1999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增幅達到42%。


好吧,讓我們回顧一下2000年-2016年的大學生畢業生數量。(很嚇人的)


2000年,全國普通高等教育畢業94.98萬人。

2001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103.63萬人。

2002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133.73萬人。

2003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187.75萬人。

2004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239.1萬人。

2005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306.8萬人。

2006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377.47萬人。

2007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447.79萬人。

2008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512.0萬人。

2009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531.1萬人。(是1999年擴招時候的5倍)

2010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575.4萬人。

2011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608.2萬人。

2012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624.7萬人。

2013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699萬人。

2014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727萬人。

2015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749萬人。

2016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765萬人。


關於就業率與失業率,其實是一個謎,官方統計一般公布為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過去幾年一直在4%左右,相較於國際通用的調查失業率,國家統計局一直以來採用城鎮登記失業率,這一指標只是統計城市居民,未將農民工的就業情況算在內。

所以,就業率及失業率其實沒有真相,誰也不清楚。(此處省略幾萬字的數據)


既然,就業情況的具體數據無法得知,那麼,或許可以從GDP增速里看出點玄機。


2015年全國GDP增速為6.9%,自1990年以來首次跌出7%,持續了25年的高速增長出現了重大轉折。為此,官方將2016年GDP目標設定為6.5%-7%,足見有下調預期。


過去,我國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就會拉動大約100萬人就業。經過這幾年經濟結構的調整,尤其是隨著服務業的加快發展,目前大概GDP增長1個百分點,能夠拉動130萬、甚至150萬人就業。

而現在增長出現下調,意味著什麼?我不知道。


其實這些數據只是宏觀層面的,跟真實生活有點遙遠。大家不妨看看去年以來,多少創業公司倒閉,多少企業裁員減少招聘,很多人去年今年最大的感受是不是缺少跳槽的機會,是的,這就是最真實的經濟現象,你能感知的GDP影響。


再來看看勞動力人口情況,官方的數據顯示,中國的勞動力人口已連續四年下降。


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數據,截至2015年末,16周歲以上至60周歲以下(不含60周歲)的勞動年齡人口91096萬人,比上年末減少487萬人,佔總人口的比重為66.3%,較上一年佔比又下降了0.7個百分點。


這是中國勞動力人口連續第4年絕對量下降。2012年,中國15-59歲比上一年減少345萬人,佔總人口的比重為69.2%,比上年末下降0.6%,系中國勞動年齡人口數量首次出現下降。


2013年,國家統計局將勞動年齡人口的統計範圍調整為16~60歲。統計結果顯示,16~60歲的勞動年齡人口為91954萬人,比上年末減少244萬人,佔總人口的比重為67.6%。

2014年,勞動年齡人口數量比上年末又減少了371萬人,總數為91583萬人,佔總人口的比重為67.0%。如果不計算統計口徑差異,2015年相同年齡段勞動人口總量減少幅度也是近年來最多,勞動力的持續縮水已成為中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面臨的「新常態」。


勞動年齡人口下降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人口衰退,在這種背景下,消費會出現萎縮,而消費決定著就業,這將導致總就業容量明顯下降,同時,老年人養老越難,延遲退休就會成為趨勢,而延遲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無法為年輕人騰出更多的崗位,崗位越來越少了,大學畢業生越來越多,你自己想想會什麼後果。


好了,這麼多數據給你撐腰,你心理有了答案了吧。再追問,就別混知乎了。


搜集這些數據很不容易的,順走的時候請註明一下唄。


這個問題需要從宏觀層面來回答, 不要討論個案,每個時代都有英雄也都有狗熊。
中國經濟從改開以來,經歷朱總的逆風牌打法,通過99年加入世貿進入快速發展期。基本上可以肯定1999-2014這十五年,是上下五千年來發展最最快的時代。70年代末到85年的孩子們,你們賺到了!不是你們牛逼,是大時代。

14年後,我們進入了深水區(大大言)。數字神馬的樓上說的很充分了,簡而言之就是過去十五年靠製造業、投資、出口、城市化驅動的經濟盤子,基本盤發生變化。 製造業優勢不再,民間外資投資乏力,出口因為匯率缺乏競爭力,城市化因房價各種糾結。 就業不好,是必然的,因為基本盤牽涉了各行各業。當然有例外,但都是在基本盤之下說話。

基本盤變並不是要下行,而是換個活法。 因此:側面供給改革、高端製造業、互聯網+....本質就是,在全球範圍靠智慧科技而不是拼體力來競爭。 因此,各種高科技高附加值驅動的行業,恭喜你走在了大盤的前列。

同時還有服務業,所謂消費升級。其實這個詞理解起來很簡單, 兩個例子。
1. 肯德基, 一頓三十多,十年前是奢侈品,現在是基本品;
2. 電影,十年前沒啥人看,現在慢慢爆棚;
因此,各種偏服務業,尤其是服務於消費升級(留學、諮詢、教育、中介等)都是風口。

當然,所謂風口行業還有產業食物鏈亘古不變的頂尖:金融、IT;

其實每個時代都有不好的找工作的專業,不好的行業,比如十年前的紡織業等。 關鍵看自己的選擇,是否是順勢而為。多讀書,多思考,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肯定沒壞處。


還是這屆人民不行


我發現答案大都是圍繞蘿蔔擴產,蘿蔔質量差來討論。其實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坑都被佔了。一個蘿蔔一個坑,過去的老蘿蔔們就真的素質那麼高?就真的沒有眼高手低?只是他們出生在了坑多的年代罷了。
改革開放和社會的發展為國家帶來了一堆坑,有的蘿蔔趕上這波了。時也,命也,運也。你就偷著樂,別挖苦還在找坑的蘿蔔們了行不?放在一個年代,還不一定你能如何呢。


不是未來幾年,現在的大學生就業形勢已經很嚴峻了。就業形勢嚴峻說到底還是最基本的勞動力供需關係,需求端也就是用人單位對勞動力的需求更多地與經濟環境相關,供給端主要受到新增勞動力的影響,即教育系統培養出來的畢業生,這裡主要說下我認為供給端造成畢業生就業壓力大的幾點原因:
1、教育部99年本科擴招,02年研究生擴招開始,高校在校生數一路飆升。如果要保證教育質量,教育經費是應該同步增長,然而高等教育的經費明顯滯後於擴張規模,這是教育行政部門重數量擴張,輕質量提升的政策體現,帶來的結果就是畢業生自身素質偏低,無法滿足真正的市場需求,造成了畢業等於失業的現象。
2、人才培養模式單一化,趨同化。各個學校追求大而全,盲目進行專業擴張,弱化優勢學科,新成立的學科師資力量弱。每個學校都在培養大量相同專業的人才,導致市場上同類人才供大於求,而企業真正需求的人才缺寥寥無幾。
3、培養出的畢業生與企業所需要的人才脫節。學校偏重理論教育,缺乏實踐課程,學生動手能力差。而中國目前仍處於工業化深化的階段,最需要的是大量具有較高受教育水平的技術工人,而非坐辦公室的白領。教學與實際脫離導致畢業生自身技能的欠缺,企業進行培訓的成本也較大。關於這一方面,國家已經開始重視職業技術教育,將部分高校轉型為職業技術學校,如果技術型人才不跟上,工業4.0、先進位造2025就是空談。
4、高等教育政策時常被用作緩解就業壓力的工具,當出現經濟危機時,政府會採取擴招政策來緩解就業壓力,如99年本專科擴招,08年本專科研究生擴招,高校被當做就業壓力的緩衝池。經濟危機時擴招對於緩解就業壓力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教育經費得跟上啊。美國08經濟危機時投入到教育領域的公共投資超過1000億美元,約12.8%《2009年美國復甦和再投資法案》。而中國4萬億刺激政策,投入衛生醫療教育的資金為1500億人民幣,約佔3.7%。當這批擴招生幾年後畢業,對就業市場的衝擊也會釋放出來,政府是否又要再擴招呢。

關於對勞動力需求的衝擊,原因可能在於經濟下行、外部環境變差、人口老齡化等等。中國在2002年到2008年凈出口佔gdp比重處於較高水平,最高達到12%,而近幾年都是在3%左右,而中國出口企業主要是勞動密集型企業,當全球經濟整體低迷,外需嚴重下降時,依靠出口的企業紛紛倒閉,造成大量勞動力失業。此外,中國的勞動成本提高了(相對於東南亞),許多外資遷移到越南等國,外資的外遷也降低了對勞動力的吸納。因人口老齡化問題而推出延遲退休政策是否會進一步加大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呢?
關於東部地區出現招工難的問題,有些答案認為是勞動力出現拐點,學術界也有不少學者得出中國劉易斯拐點已經來臨的結論。我個人不太同意這種觀點,因為第一產業佔比為10%,一產就業佔比卻有30%,可見農村存在大量剩餘勞動力。


就業難才是正常的,歐豬們含淚表示年輕人並不需要工作~
經濟形勢好,企業有盈利有夢想,就會招兵買馬;經濟形勢不好,苟延殘喘的企業怎麼會招工,畢業生又去哪就業呢。
12年招聘季,起薪很低,校招企業一臉誠懇「大家都是人才,我們要是沒誠意也不來招嘛,主要是經濟形勢不好,工資肯定沒法給太高,過兩年就好啦。」
現在,本專業來招人的企業都沒幾個了。。。
以前說GDP要保8保7保就業,資本又不傻,放水印錢流向股市房市,能保個毛線。
說過分點,畢業生都是清北的腦藍翔的手一樣沒用,全世界都在吃藥丸,實體經濟萎靡不振,企業潛心工作不如賣房止損,他要新員工幹什麼?
當然,具體到個人角度,只要跑得比隊友快,先被熊吃的肯定不是你嘛~


在紙糊這種到處都是年薪百萬的地方,很難坐下來好好談這個問題。

要談這個問題,首先你得明確一點,99%的人並不是精英,到哪兒都會眾星捧月。大多數人的「勞動力是極容易被替代的」。


1、

公司在創造利潤的時候,都有成本,這個成本包含房租水電,賦稅徭役,勞動力及准人資格等。公司如果長期不產生利潤就會破產。那麼,在一項成本上升的時候,如果銷售額跟不上總的成本上升幅度,就要降低其他成本。

你猜降低的是什麼?答案很簡單了,替代難度越低的成本,越容易優先被降低。水電賦稅准入資格的成本極難替代,國家集中資源於少數地區(教育,政策,各種行業福利),對互聯網進行各種奇怪的限制(牆,廣電審核等),造成了不同城市極其不均衡,為了獲取這部分少數地區的資源,這部分地方的土地就顯得尤其珍貴。然而奇怪的事情發生了,通常情況下,如果資源需求是有限的,A的價格上升是由於需求量的增加,那麼由於資源有限,B就會因為需求下降而價格降低。然而對於房地產來說,並沒有發生與北上廣相反的,中小城市房價大幅下跌,反而房子空著不賣,房價也不跌。

也就是說,如果不想削減太多銷售額,只剩下一個成本是可以降低的……

這是其一。


2、

接下來講第二點,大多數的職業技能從業能力,是有一個門檻的,門檻越高,理論上來說競爭風險越低,門檻越低,理論上來說競爭風險越高。但是門檻高也就意味著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去學習,比如你要成為一個自動駕駛車的視覺處理工程師,從一個高中畢業水平的基礎開始學習,按照通常智力水平(110左右智商)估計五六年能成達到一個普通從業者的水平。相比而言,做一個電話銷售呢?同樣智力水平,卻只需要訓練不足一個月。於是高門檻的行業從業人員少,低門檻的從行業人員多。

另一方面,目前處在一個人的數量眾多,科技迭代也飛快的時代。科技迭代飛快,本應該產生更多的崗位。但是麻煩的是,這些崗位的訓練成本都是極高的。基本上產生的各種新興行業,其從業人員需要的背景知識,按照一個9年義務教育的文化水平來看,平均需要3~5年左右的學習和訓練。對於很多人來說,這是不可承擔的。而相互來說,訓練周期短的行業(銷售,客服,體力勞動……),普遍勞動力過剩,演變成了低收入和頻繁的人員流動。進一步降低了勞動力的可替代成本。

從第二點來看,國家有很多很不錯的解決方案,就是降低學習新技術的成本,比如推行各個地方建設免費的學習室,鼓勵教育水平優秀的大學老師製作網路專業課程,以網路公開課的形勢降低大眾獲取知識的成本。以及設立短平快的類似於udacity的納米學位這種的對口專業訓練,提供成人對口專業訓練助學貸款等。把冗餘的大學課程,壓縮成專業性強,不需要學習各種老舊無用的知識,上手學會即能實用且對口於需求量大的行業的訓練機構。沒有類似的訓練機構,又用牆擋住各種國外優秀的自學信息,最後導致的結果只有兩種。1、很多訓練機構掛羊頭賣狗肉,純忽悠實際不教任何實用信息,利用信息不對等騙錢。2、低收入群體沒有辦法獲取到專業所需知識,參與各種龐氏騙局等類似的傳銷組織。

國家大力鼓勵,僅僅是嘴上說說是不夠的,要真刀真槍的干。嘴上說鼓勵大家參與高新科技行業,手上把高新科技的信息獲取渠道給牆了,嘴上說鼓勵大學生創業,手上把創業園好端端的寫字樓變成倉庫,讓大學生申請不到。這叫什麼事嘛?

3、

第三點,經濟衡量指標只是表現指標,並不能真正代表現實水平。把經濟衡量指標和業績掛鉤,為了經濟衡量指標的考核去做的一些事情,無異於捨本逐末。

我給你舉個例子,現在假設一個地區只有3家公司,第一家玩地產,第二家玩龐氏騙局,第三家在垂死掙扎,不產生利潤。玩地產的不斷提高房價,但是他是不會增加勞動需求的,也自然不會增加就業水平。玩旁氏騙局的錢不斷在流動,看起來產生了很多GDP,但是並沒有和真實的產業進行掛鉤,自然也不會增加勞動需求。好,現在第三家公司在垂死掙扎,不產生利潤,自然會不斷裁員。這種極端情況下,房價飛漲,龐氏騙局到處都是,GDP也許算下來還在上升,但是你覺得這個只有3家公司的地區,他的就業率怎麼樣呢?

你猜。


很高興此答案能給引起大家的興趣,在看到提問的時候剛好一期宏觀經濟學的作業與此相關,所以帖上為提問者提供一些思路。但是問題的第二段沒有太好的回答。

轉眼已經有一年時間,我可以更新一些經濟情況和大方向的猜測。問答區的提問盡量一一回答,畢竟周末時間有限。


==================================================================

更新一些最近的信息。

==================================================================

最新有些新的信息,可以參考一下:
首先是匯率,人民幣兌美元貶值的比較厲害,不過這個是美元本身在強勢周期,附上對歐元,日元,和英鎊

外匯儲備變化似乎已經穩定下來了(數據取自國家統計局):

下面是大家關心工作情況,我們從宏觀上看一下製造業的情況,PMI處於枯榮分界線上,大家似乎都處於觀望狀態,PPI止跌有回升的趨勢,可能需求回暖(數據取自國家統計局):

之後我們看看市場的轉變,我國正在由過去的投資拉動轉為現在的消費拉動,對這個模式的變化還是很有信心的,作為13億人的消費市場,也許能成為今後經濟的新發動機:

感覺最近的經濟政策和90年代日元升值後的政策有相似性,都是由外貿和投資拉動,轉為國內消費拉動,Y=C+I+G+(NX), G不變,用C的增長來替代I和NX。

如果能轉型成功並逐步提高全國人民的消費水平的話,國內就業市場能保持旺盛並在消費市場中持續創造新的工作機會,所有我們可以對未來的就業保持謹慎的樂觀。


==================================================================

以下為正文

==================================================================


「it is not speed that
kills, it is the sudden stop」 "飆車不要緊,撞牆就要命「

「it is not speed that
kills, it is the sudden stop」 "飆車不要緊,撞牆就要命「

「it is not speed that
kills, it is the sudden stop」 "飆車不要緊,撞牆就要命「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大概過程就是:國內經濟的不平衡狀態,導致人民幣從低估,到高估,跟隨著投機性攻擊和經濟體的自我糾正,導致生產下降,失業率上升。這是一個相當痛苦的過程,可以參見97亞洲金融危機。我們總是認為,是那些國際投機份子故意策劃這樣的攻擊,導致人民痛不聊生,但另一方面,是不是縱容貨幣政策的人也同樣背負著責任呢。

這就是這個回答的主旨。

大環境與就業?簡單,一個公式套入Y=C+I+G+(NX)

在引入一個概念,natural rate of output Y, 自然率產量,就是在當前社會資料和勞動力的情況下正常的產出量。接著,我們創造一個勞動力市場,在這個市場中,正常產出量的時候會產生勞動力市場的均衡。低於自然產出率,那麼勞動力市場就不是均衡,需求小於供給,失業率上升,反之,則失業率下降。

N是工人數量,W/P是實際工資

等等,上面的問題和這個有什麼關係!

有的,失業率的決定性因素是產出,而產出又有C消費,I 投資,G政府消費,(N-X)進出口決定。

Gross Capital Formation 即是 Gross domestic capital investment, 國內投資總量。可以說,過去的幾十年,消費上並沒有太大變化,而GDP/產出的狀態,都是由投資和進出口決定的。

二十年以來,我國的出口行業蓬勃增長,雖然有利於改善產業狀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但是相應的匯率制度沒有改變,幾年之間,我國貨幣一直處於低估狀態,而這個人為低估狀態,造成了我國名義匯率相對於實際匯率高估,那我們出口的就可以更便宜,更具優勢。

但是根據Balassa-Samuelson的理論,當一個國家的tradable section,(可以認為是出口行業)生產率快速增長的時候,貨幣也要相應的升值。如果人為的壓低匯率,那麼:

R = e(P*/P) = 1 → e = P/P*

更具這個匯率公式,e是名義匯率,R是實際匯率,P/P*簡單認為是相對物價。

那麼如果名義匯率不跟著提升,就會造成一個問題,物價上漲以滿足真實匯率的變化。

扯這個有什麼用?

因為,2006年以後,人民幣開始升值了,如果一個貨幣有升值潛力,那麼,遊資自己就進來了,不僅可以賺利率差,還可以升值後賺匯率差哦,參見帶錢來中國的日本佬,美國佬的故事。

可是,問題發生在2014年,中國似乎到了明斯克拐點(Minsky Moment),投資造成的巨大債務的隱憂開始顯現:

右圖是中國。

保證債務不出麻煩,最好的就是讓gdp增長,降低利率。

?
ΔD/Yt
= (i – g)D/Yt-1 - PB

ΔD就是債務的增量,i是利率,g是增長率,Y是GDP。

但隨著利率降低,升值期望減弱,GDP增長由於歐洲與美國的消費疲軟,投資受到債務拖累,增長乏力,雪上加霜的是美國要加利率了。

此時,我國的貨幣開始有了貶值的預期,最明顯的就是離岸市場和到岸市場的利率倒掛,市場需要更高的利率來補償貶值預期:

於是,就有了八月份一次性的貶值:

扯遠了,意義在於,熱錢開始出逃了,奔著美元相對升值和高收益率去的,對我們來說就是,突然錢跑了,市場流動性收緊,突然市場上沒錢了,大家都不願意投資了,也不想消費了,突然一切都停了,歌不能再唱,舞不能跳了

簡單的說,就是這樣,從Y*變成了Y**,收縮。

而人民幣又是高估,出口又受到影響,出產率自然是向左走,此時再回到勞動市場,工資是有粘性的,不容易變動,那麼當僱主工資預期下降,而僱員預期不變的時候,失業就產生了。雖然勞動市場會自我調整,但是這是相對漫長的過程。會有個高失業率的時期,但不同行業可能受到的影響不同。

此時,工資應該降到比原先 (w/p)* 更低的(w/p)1的水平,才能維持過去的就業數量。


其實有另一個辦法,就是一次性貶值到位,靠出口依託,中長期進行由投資帶動的經濟體轉向消費經濟體。

R = e(P*/P) = 1 → e = P/P*

如果此時的名義匯率變化了,那麼物價水平/工資就不需要變化,同時可以拉高出口相關行業的競爭優勢。

其次,銀行市場化,讓真正製造就業的國內中小企業有較低的融資成本,讓整個經濟在走向自我平衡。

這就是軟著陸的重要性,不能突然停止,得有個安全氣囊,緩衝越大越好。限制資金離境是為了枕骨時間,多次降息將准也是為了爭取時間。各大經濟體都有過這樣的過程,這也是經濟體走向成熟的標誌,如果貨幣和財政政策得力的話,工作難找的情況,應該只是短期的。

不過,比起宏觀的情況,我覺得個人如果能夠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競爭力的話,也許情況不會那麼糟。

參考文獻:

Prof, Kim Sun Bae , MACROECONOMICS IN THE GLOBAL ECONOMY, Course material AY2015


其實道理挺簡單的,為什麼要求大家萬眾創新呢?因為很多二三線城市習慣了公有製為主,私有製為輔,國有企業為主,私營企業為輔的"公務員至上論"。自己出來創業不僅被別人看不起,甚至自己都不堅定。

但實際上國家哪裡有那麼多崗位給你提供呢?鋼鐵總是要造完的,道路總是要修完的, 基礎建設完了之後除了日常維護,其他的人力一下就釋放出來了,剩下的頂尖人才不是留在BAT就是各類大公司,這些公司也不需要那麼多人啊,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一個程序員頂幾十個臭皮匠,根本沒那麼多崗位,而學術界的人才更是「贏家通吃」,有一大半的人是對社會毫無貢獻的。

於是必須要自己出來創業,但是大家都知道創業難,所以國家應該大力補貼低端創業,而不僅僅是補貼高科技創業,因為本身高科技創業就有門檻,而這個門檻本身就是用錢砸出來的(有條件讀Ph.D的基本沒幾個窮人),這種人出來自己創業實際上政府根本不用怎麼扶持,靠自己和家庭的人脈都能活的風生水起,但低端創業成本非常高,很多地方壟斷的地頭蛇會用各式各樣的行政手段和暴力手段限制其他同業競爭者,由於人類的短視,他們認為自己的蛋糕被搶了就一定要搶回來,而不是試圖一起做大蛋糕,而很多地方出現這種問題也是需要政府引導的。

不過國家補貼的創業資金總會被一些不法分子用各式各樣的手段套走,導致真正有資金需求有創業想法的年輕人沒辦法利用這一條資源,最後地方政府又開始懶政,根本不管你創不創業了。

這就是目前的(大學生)就業問題。


幫各位思路紊亂的朋友理一理。
第一個問題,就業嚴峻嗎?答案是,嚴峻。
我覺得既沒有必要講什麼搬磚農民工月嫂一月八千之類,也沒必要講某些行業熱火朝天。
這是顯然的邏輯硬傷。
我還可以說,不少二房東一個月光房租就能收好幾萬,能說明就業形勢很好么?這隻能說明,部分行業存在較大的需求缺口,無論是建築工人或月嫂,既不屬於不可替代性工種,也不佔據較高的從業比例。一旦湧入更多的從業者,他們必然當然得喪失議價能力。所以他們的工資水平,和就業形勢可以說一點關係都沒有。
就好比去年一個果6賣6000,今天只能賣4000,並不足以使我們得出人民幣購買力加強的結論。
談就業,就2個關鍵點。
待遇不變,門檻提高,等於就業難度加大。
門檻不變,待遇下降,等於就業難度加大。
明白了這一點,就很好理解。
就我所處行業而言,我入職那年管理崗還只要求一本,現在是操作崗都要求211,985起步。實事求是,不考慮年限引起的工資上漲,整體待遇可以說是略有下降的,至今月工資還買不起一部iphone,但現在依然是一群研究生擠破了頭。對我而言,我也深知,自己混的尚可,除了個人奮鬥,主要還是歷史進程。
我老婆在一個中等規模公司做人力,前幾年老總交待3000出頭實發月薪的崗位,研究生就不必招了怕留不住,去年實在是人力短缺招了2研究生,到現在還兢兢業業的做著。反倒是幾個不爽工資太低的老員工辭職出去轉了一圈,又灰頭土臉的回來,和新人玩競聘上崗,憔悴不已。偶爾透露一點要招人的風,就能引起不小的恐慌。
和老同學聚會,他們都會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你小子真是走了大運了,趕上了末班車。至於這班車什麼時候走,沒有人知道。

第二個問題,為什麼就業嚴峻,以後會好轉么?
這個問題複雜了說,什麼產業結構,經濟轉型,勞動力轉移,大學擴招,產能過剩,隨便拎一個出來都能搞一長篇大論。
往簡單里說,就供需過剩四個字足以。換句話說會一點的沒人要,要一點的沒人會。
我老婆常跟我講,遇到不少人,除了展示一堆卵用沒有的獎狀和證書,都是一臉誠懇的「雖然我這也不會那也不會,但我學東西很快,也非常樂意主動去學」,也不知道哪來的自信。
我會微笑表示同意,同時心想,當初誰不是如此呢?
歸根到底,嚴峻的就業形勢加劇了用人單位的傲慢,用人單位的傲慢進一步加劇了就業形勢的嚴峻。主要原因還是經濟下行。
當然,我的領導不這麼認為,作為一名堅定的藥丸黨,他常常無不感慨的說,改進什麼生產線啊,招什麼人啊,搞什麼市場營銷啊,和地方政府搞什麼關係啊,又累又賺不到幾個錢,還不如集團大筆一揮我們把企業賣了去北上廣深買幾十套房子,年末一賣幾年的績效都超額完成了。
聽起來還挺有道理的。
那麼未來幾年經濟形勢會好轉么,反正目前是看不出,房地產泡沫還會膨脹么,誰都不敢打這個包票。
不要說什麼冬天來了,冬天的明天可是春天,就現在這節奏,每一個昨天都是春天,每一個明天都是冬天,至於今天,只能答一句無可奉告。
——————————
有的朋友覺得我在開嘲諷,那我講句真嘲諷,邏輯不行我還有興趣幫你理理,閱讀能力不行可真得回去找找語文老師。我引用我老婆的話,單純只是為了說明我的觀點:就業形勢的嚴峻加劇了用人單位的傲慢,因為換前幾年,他們斷然不敢3000塊打發一個研究生的。
在評論下,不少人為那個我啥也不會但表示願意學就該得到尊重的評論點了贊,我談談我的看法,這種想法很有害,類似於:
落後該挨打么?
憑什麼
學渣該被鄙視么?
為什麼
人丑該多讀書么?
我樂意
然而這個世界怎麼運轉,跟你怎麼想沒有太大關係,作為應屆大學生,你說你一無所長,這情有可原,但絕非理所應當。我讀大學那會兒,流行一個叫「六十分萬歲,學大學就為混個文憑就業」的說法,我也是信徒之一,所以畢業的時候,我也是個這也不會那也不會,除了文憑一無所有,只能表示努力學習的學渣。
面試時的辛酸和碰壁,我不想多提。
但我想說的是,我很清楚,我那時遭遇到的一切都是自食惡果,在大好的學習生涯和優越的學習環境中,偏偏放棄了對自我的要求,而我不會因為很多人跟我犯了一樣的錯誤,就把這種錯誤當做理所當然。大學時懈怠留下的惡果,在我工作後一一顯現,在我昔日的同學可以盡情的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旅遊、娛樂、追劇時,我只能進行著枯燥的學習和培訓,並時刻擔憂著國家政策的變化。
正所謂出來混,遲早要還,你的想法改變的僅僅是你而已,這個社會不會因為你的想法而尊重你。少一些「今天你對我愛理不理,明天我讓你高攀不起」的幼稚病。
無論贊同或反對,都不要放棄努力,都要認真對待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推薦一個答案,還是看不懂的話,自求多福
三本學生沒有出路嗎? - 惡膜的奶爸的回答


大學生就業難早開始了,答主211,前些年的工科王牌專業,專業排名全國前幾,號稱躺在寢室里,hr過來跟你簽合同。應屆畢業出去一兩年,賣保險的賣保險,啃老的啃老。

說大學生姿態擺不對?我們這專業出去的學長,哪個不是爬工地,爬得跟泥人一樣開始,比一般的農民工苦多了,現在有些國企中層高層那些領導,一半是本專業學長,都是從實幹中出來的。現在也一樣,然而你看不到前景,還在這受苦那又是另一回事了。實業萎縮,私企早因為貸不到錢垮了,就剩些國企還能靠銀行撐住,然而勉強能撐住,意味著你可能要在底層幹個十幾二十年,未必能看到前途。

而且這股風潮從我這種比較重的工科專業開始擴散,普遍就業困難,因為有國企在,兩三千的工資把你招過去,實現了就業率百分之九十九,然後基本一年半年,根本看不到光芒,都走光了,這工資和晉陞,靠自己得鬍子都白了看能不能攢到首付。

985都想著進研究院混,然而研究院碩士都不怎麼招了,211的讀研想在學校再等幾年。

生活不是擺低姿態就能生活的,這些公司不是在廣州就是在上海,其他地方還真沒地方去,比對一下早幾年出來的學長,然後算一下工資,做騾子幾十年,然後當個老光棍捲鋪蓋回家?實體經濟才是解決就業的大頭,不是人人出來都是搞it搞金融。血都被房地產吸光了,真以為就業能好?當然不必擔心答主,還在學校就盤算著再讀到博也等不到寒冬迴轉,早滾出實業了,畢竟實業誤國房產興邦。

既然你們說大學生供過於求,乾脆除了十大名校,其餘的學校都關了吧,這樣就供大於求了。
說到底就是這屆的大學生不行了,不願意任勞任怨住大半輩子公司宿舍。


憂國憂民,就沒必要了。

工作都是人做的,找還是能找得到的,只不過難易程度不一樣。

最近,創業失敗後重回職場的人,多了起來。剛巧,正準備針對創業失敗的人,來寫下重返職場的技巧。關心並指導創業失敗後的職業發展,這在全國算作首創。為何能稱為「首創」呢?因為國家有關心打工者的「下崗再就業工程」,卻沒有創業者的再就業工程

正好,我整理下過去兩年以來,數千個諮詢來信,將「求職困難戶」篩選了出來,排了個序。結果顯而易見,但卻大出意外。本排序是從諮詢數量、最終求職時長、求職緊迫程度、面試通過率等多個方面,綜合來評估的。就業難度排名,反過來就是在人才市場上的弱勢排名。

就業難易程度排名出來,是給大家做下參考,看看自己是否在其中,並且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儘快就業。祝大家都加薪晉級,不會失業。

求職困難戶第八名:畢業頭三年的職場新人

剛畢業不久,但初入職場,工作經驗又不夠,連獵頭公司都還沒開始關注他們。可是,實在是這份工作太煎熬,不但錢少事多還特別累。好在多少有經驗了,即使職位內容不相符,但大多數公司還是承認工作年限的,也就是畢業1年就代表著多1年的職業素質。

他們跳槽有一定難度,但不算太大。如果求職的難度最高係數為10分,則他們跳槽換新工作的難度係數大概1分,跳槽後加薪幅度平均能達到30%上下

求職困難戶第七名:應屆大學生

應屆大學生,十幾年前才200萬上下,2017年達到795萬,預計2018年850萬。可以推測,接下來每年都是「有史以來應屆生最難就業年」。

應屆生也有優勢,比如很多大公司以及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只通過招收應屆生補充新鮮血液,正常的崗位並不外招有經驗的人,所以應屆生要懂得利用校招先就業,這是機會。應屆生的求職難度係數大概2分,他們之前沒工資,所以薪水主要看所選擇的企業,每家企業對於應屆生的工資,基本都定好的,沒得談。

求職困難戶第六名:裸辭後,求職的人

裸辭後求職的人,一般會低估了裸辭後再就業的難度,但大多1-3個月也能找到工作,能否超過之前的工資,就難說了。

大體來說,裸辭後的人,求職難度係數達到3分,加薪幅度有限,正常是0-20%,偶爾也有加薪30%以上的,但職位能比原來級別高的,很少

求職困難戶第五名:異地求職者

異地求職者,都因為各種個人和家庭原因,才會換城市就業,其中追求愛情的比較常見,更多的則是從大城市回老家的。

因為城市的變換,則之前的關係資歷就不能用了,工作經驗更加容易水土不服,唯一能用的則是學歷。整體來說,異地求職的人,一般3-6個月,能找到工作實現就業。加薪晉級的不多,一大半達不到原來的薪資水平。大家注意下,這是降薪就業。雖然降薪了,但求職難度仍然繼續上升,大致難度係數在4分上下。

求職困難戶第四名:被裁員工

被裁貌似是常見現象,但企業和人才市場包括新僱主的HR和部門領導,都不喜歡被裁員工,所以被裁後才會知道原來這麼難找工作。

他們求職的難度係數在5分上下,一般2-3個季度,也就是6-9個月才能找到工作,大部分是降薪降級實現了重新就業。同城找工作的話,一般降薪20%左右。

求職困難戶第三名:創業失敗後,重回職場的人

創業失敗的人,一開始大家並不知道,原來市場也不待見有過創業經歷的人,本來還以為企業會對「做過老闆的人」格外欣賞。其實這是錯覺,無論你創業成功還是失敗,HR第一步就會將你的簡歷刷掉了,即使關係介紹的,到了部門主管那裡,也大多沒戲。

創業失敗的人,其求職難度再加碼,難度係數達到6上下。他們通常在求職三四個月後未果,才發現簡歷中這津津樂道的創業經歷,居然是累贅。於是,花了半年到10來個月,才求職成功。從薪水的角度來講,這次重新就業的月薪,大多數情況下是不及上份打工的工資的。有些創業吃過苦,也願意吃苦去做快遞和物流行業的,薪水會相對高一點。

求職困難戶第二名:想重返職場的全職太太(寶媽)

隨著生活壓力的加大,很多寶媽做不了全職太太了,休息一兩年甚至多年後,還是出來找工作了。

  • 大家注意下,寶媽求職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她原來做白領時候的工作經驗和職位以及薪水,於是投遞原來的崗位,三個月都少見有面試電話來;
  • 於是,自己開始總結,一直覺得原因肯定是自己的簡歷沒做好;
  • 但是,做簡歷,你好歹要有個長遠的職業規劃吧!是的,應該如此,寶媽覺得非常對;
  • 接著,開始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
  • 接下來大致花了三個月終於想出來了兩個職業方向,做好了新簡歷,繼續投遞;
  • 如此,求職半年後,終於來了不少面試電話;但問題是,這些工作要麼需要加班,要麼需要出差,要麼很遠,要麼錢太少,要麼說是後勤文員卻讓我去賣保險,等等,不合適;
  • 總之,在求職接近1年時,終於找了個新工作上班去了,還是親友介紹的。

全職太太重返職場,求職難度還是蠻大的,難度係數7分,一般得歷時一年,薪水大致≈原來的一半,主管大多是比自己年輕好幾歲的學妹

求職困難戶第一名:中年失業(危機)的人

隨著經濟發展和科技水平的更新淘汰速度加快,企業的關停並轉周期急遽縮短,所以中年危機這樣的失業危機平均到每個人身上,還不止一次。中年人失業,司空見過,關鍵這歲數不是通常的45歲,還在提前。

這個話題是老生常談,不多講了,大家可以百度搜下最近中年失業的新聞。整體來說,當下,中年失業的人再次求職的話,大致平均需要1年以上的求職期。薪水方面,大多一般還不到原來自己最高工資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過去的職位越高,則落差越大,1/10都很常見。他們的求職難度係數上升到8分了。你找找看,你們單位里,被叫做老王、老張、老李、大姐、阿姨、大媽的,就是,尤其是真實年齡跟你的父母相仿的。

以上排行和歸納,是讓大家珍惜工作並多加磨練自己,增加自己在人才市場中的力量,從弱勢走向強勢。


你好這位2015年的題主,現在是2016年,你說的問題更加嚴重了。


@vczh@李老鼠@楊兵利@蘇莉安@孫亞飛@大理寺卿@袁karlno@蔣校長@王晨曦@雞弟屁
寫在前面,想@幾個人,對我的分析進行指正。不吝賜教。希望能有不同觀點,這樣才能前進~

最新的文章已經出爐:歡迎觀摩討論~

2:而今笑問君何在,醉看魚肚白。
而今笑問君何在,醉看魚肚白。(就業難的秘密續集) - 王大壯的文章 - 知乎專欄
3:雕欄玉砌應猶在。
雕欄玉砌應猶在。 - 王大壯的文章 - 知乎專欄

不邀自來,原因很簡單,一句話。


房價太高。

客官且聽我王大壯跟你仔細說說。

一個社會系統的健康狀況,不是看這個社會的財富有多豐厚。
它有且只有一個指標,就是大家都有活干,失業率很低。
而這個指標,我們國家政府是簡單的理解為GDP增速。當然也不能說不對,GDP高了,社會總價值提高了,而提高這些總價值就需要很多人做很多勞動和工作來完成(假設科技發展在這裡對工作及可替代職業影響很微弱)。

所以前幾年GDP要保8。

但是我們可愛的地方政府發現了保持GDP增速的捷徑。就是先通過銀行貸款來修路架橋打造基礎設施,發展綠地公園商業來吸引人流,建設醫院學校來增加保障,進而通過這些配套設施的完善來提高地價,然後通過賣地來還貸款,增加地方政府財政收入,進而提高地方GDP增速。

進而為自己官運亨通打下堅實基礎。

但是他們從不考慮下面的問題:
地價提高帶來了房價相應的水漲船高。

假設王大壯剛好今年要畢業,他來到一個城市,我X,這地方房價這麼高,我特么再怎麼工資也不能低於多少多少錢,不然連房租都交不起,更別說買房娶媳婦了。如果低於多少多少錢,我還不如回老家種地。

而面試王大壯的公司老總是這麼想的:目前我租的這棟寫字樓,一年租金幾千萬,再加上這幾年效益也不太好,看看能不能面試幾個人,把公司那幫吃閑飯,技術不好,愛偷懶,還整天只會要求加薪的傻冒替換掉。這樣我的負擔也能減輕點。

這群公司傻冒是這樣考慮的:老闆天天讓加班,還不發錢,我特么要不是有房貸車貸,我早辭職不幹了。還整天嫌我工作不積極,就這種工資水平,我這麼干就對得起你了。
我特么一天到晚除了為了車子房子孩子,我連在樓下小賣部買瓶脈動都得考慮兩分鐘,老闆你這麼不考慮人間疾苦,我們員工容易嗎?

這個公司樓下有個小賣部,他的老闆是這樣考慮的:什麼?房租又TM漲?要不要這樣,樓上那幫白領也是吝嗇鬼,一堆一堆的人從我門前過,就是不買我的水!我天天這麼起早貪黑,合著都是給房東打工了,我特么這生意還能做不!


從上面的小故事可以看出,問題已經慢慢展現了:因為高房價和高房租,大家都盡量剋制自己的消費,剋制自己手中的錢流出。就是貨幣在這個過程流通不暢。如果進一步貨幣繼續流通不暢的話,就會發生:

剛進公司的王大壯很快辭職回家種田養魚。

公司老闆發現這麼下去解決不了問題,要麼趁著房價還漲的兇猛轉方向向房產領域發展,要麼就靜待公司倒閉。

而那些被王大壯頂替的員工發現,我去,剛炒完老闆魷魚,發現工作這麼難找!我這特么房貸車貸馬上下個月就還不上了,急~

樓下小賣部老闆已經開始做關店之前的大促銷活動,準備用手頭積攢的一點錢趕緊給兒子付個首付,然後就回老家養老。

幾乎所有的錢,沒錯,就是幾乎所有的錢,都在向房產領域流動。
所以這也就是做企業不如開發房地產,做生意不如炒房,干工作得趕緊買房。

如果所有的資金都去買房炒房了,那麼請問,實體經濟怎麼會振興呢?
實體不行,就業又怎麼會好?

深夜碼字,碼不動了,下一篇分析下國家究竟用了什麼秘密武器,讓大家都知道的房市泡沫遲遲不破。以及房市可能出現拐點的先兆,注意!我說的不是時間點,不是時間點,不是時間點!
我是王大壯,一名土木工程師,對創業,股票,編程,經濟,吉他,黑客,物聯網,攝影,爬蟲及大數據分析,武術,繪畫,詩歌感興趣。

對了,還有成人話題。

關注我,不定時發車。
新申請了個微信公眾號:王大壯的深思。

關於轉載:歡迎全文不更改轉載,不歡迎修改加工潤色轉載。

當然你非要幫我潤色我也沒辦法。我沒有委託維權騎士。因為我相信你天生驕傲。


謝邀

如果不是存在就業難,就不會有之前的忽悠萬眾創業了

萬眾創業跟上山下鄉一樣,都是延後社會的就業難問題的措施,孩子們創業了,拿著父母的血汗錢,僱傭更多的孩子們,至少在短期內,這些人都就業了。

這樣的話,社會就業問題被延遲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不爆發了,因為創業成功與否,理論上是你自己的問題,不是經濟的問題。

但實際上大學生會面臨越來越嚴峻的就業難問題。

1,新興產業的泡沫或壟斷已經形成,沒有那麼多新興公司急需人才;

2,新的勞動法增加了僱傭人的成本,相應的是民營企業的盈利情況在經濟大勢下下降;

3,培養人的成本以及被培養人跳槽可能性的對比,使使用新人本身對中小公司變成極其不經濟的行為,勞資之間的信任感很差;

4,大學生有沒有足夠的技能和情商去面向用人市場?我們的感覺是大學擴招之後,這部分的情況越來越差;

5,壓力:房貸、房租等等隱形稅負最終會轉移到每個人,使得遠離家鄉的工作成本收益極低,這也影響了大學生就業選擇的自由度;

6,社交媒體和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思維的碎片化,使年輕人更難忍受長期無成就反饋的工作,更難深思熟慮的制定計劃,這也使得長期專項的面向就業的規劃變得很艱難,進一步影響了年輕人就業的競爭力。

7,生產要素的變化,無論是3D列印、機器人還是激光掃描,所有近期的應用技術都在力爭更好的生產率,從長遠來看,很多現有的職業會被完全取代,而新的生產要素目前看來無法容納被取代後淘汰的就業量,即使從很樂觀的角度上看,這個人員對比也會減少80%以上。

就業難,會越來越難,相對於一般的孩子而言,唯一的機會是真的找到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有一位做券商的朋友,每天在朋友圈發各種投資指導。說實話我看到就像最後的狂歡一樣。因為實體製造業正在經歷寒冬,看看東北就知道了。沒有製造業的支承,一切都是泡沫繁榮。而互聯網現在也並不樂觀,先不說BAT停招,現在遍地開花的不以賺錢為目的的創業app紛紛倒下,就讓人覺得資本寒冬的來臨。而且我非常同意樓下的觀點,要命的不是高速增長,而是突然的降速。願應屆生們提早度過寒冬…


經常有人說中國勞動力拐點,呵呵的,中國9億多勞動力人口,這什麼概念?

德國人口才8000萬,中國刨去老小還是它的十倍還多。無論怎麼拐,拐掉一億還有8億,這是很恐怖的數字。

真正的問題是勞動力供大於求

每年新增就業人口1500萬左右,其中大學生700多萬,其它高中中專初中生等700多萬。每到畢業,媒體都在報史上最難就業季。為了這1500多萬人就業,中國經濟每年必須增長几個點,前幾年定的目標是7%,為何?不增長就創造不了這麼多崗位,就會失業待業,社會因此就有不穩定因素。

現在鼓吹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其實也是讓你跳進創業的坑解決就業。

中國9億勞動力人口,失業和隱性失業的數量決不在少數。你按公布的4%登記失業率算算,都是幾千萬人。2016年的現在,中國有幾千萬人失業,這不是新聞,這就是現實

具體到中國的大學,由於專業設置和社會需求的脫節、大學學習和實際工作的脫節,以及眼高手低、個體素質等原因,每年700多萬畢業生有幾萬十幾萬人找不到工作也正常。當然高校公布的數字都是很靚麗的,就業率普遍99%以上,沒就業都考研出國去了。

反正學生就業只是次要的考核因素,高校的重點在拿課題發論文上。


對未來感到迷茫和無所適從?微信搜索未來知識圖譜(ID:futureknowledge),回復「投資未來」獲取《未來五年,這7個行業將爆發性增長》


作為一名大學教育工作者,談談自己的一點認識,對於目前人們普遍意識到的就業難問題,個人認為應該分成兩部分來談,第一體力勞動型的就業問題,第二腦力勞動型的就業問題。就我個人身邊見到的現象大多是體力勞動型的就業問題,這和我所處的城市有很大關係,我生活在一個不知道應該歸為二線還是三線的城市,具體幾線知乎上好像有過問答,當地的經濟過去幾年迅速發展,其中房地產和能源佔了非常大的比重,這給當地以體力勞動為主的人們提供了許多就業機會,整體的生活水平也提高很多,但是近兩年房地產和能源發展速度下滑,大量房屋空置,爛尾,礦企停工等現象不斷出現,直接導致許多工人無事可做,其中本就來自農村的可以回鄉務農,但是很大一部分是城市郊區被征地蓋房的閑置人員,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又沒有一技之長,或穩定的工作,即使有一技之長,在我們這個工業不發達的地方,也不能能提供很多就業崗位,所以就業矛盾日趨突出。當然,可能這種現象各個城市都有,只是在我們這種經濟發展主要依靠房地產和能源的城市更加明顯而已。這種情況的出現,個人認為是國家經濟發展必然經歷的過程,過去我國勞動力價格便宜,有許多國外代工廠,這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就業機會,同時,我國以前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這也需要大量體力勞動者,但是,工作機會多,國家GDP增長,實際的所得利潤卻很少,大家可以看看,任何一個發達國家,都是在科技業和金融業上佔有領先地位,目前,我們也正在這條道路上走著,任何的改革都有犧牲,但這只是暫時的,並且,隨著80後,90後,00後的成長,他們逐漸成為主要勞動力,我國在科技領域和金融領域的發展會逐漸向好,因為他們有著新的思想,新的生活方式,這都能使的他們很快的發現世界的變化,並且逐步適應並進行探索。
第二個就業難現象就和大學生有著直接的聯繫。首先討論一下大學教育,個人認為大學教育重在培養學生的能力,包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獨立解決事情的能力,適應社會的能力,而不是教會學生多少知識。在這個互聯網快速發展的社會,你讓學生別玩手機或少玩手機,也許有一天當他們走出學校,會發現自己和同齡人沒有共同的話題,很多信息自己一無所知,畢竟現在很多信息都是通過手機獲取,自己都沒有聽說過,何來創新、創業,當然排除每天沉溺於手機世界的情況除外,在我接觸的學生當中這樣的例子還是很少的,他們大部分還是很清楚自己的目標。其次,討論一下大學生質量,隨著高校的擴招,越來越多的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高考分數線越來越低,學生整體水平也有所下降。這個下降體現在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下降,接收知識的能力下降,個人素質下降,這直接導致我們教學越來越難進行,課上學生沒有互動,課下沒有提問,考試不及格率提升。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很多,比如從小應試教育導致學生自主學習興趣不高,到了大學寬鬆的環境,不能把握自己;從小家長過多注重學習成績的培養,忽略基本道德素質的培養,使得很多學生在禮義廉恥等方面有所欠缺,抗打擊能力差,心理脆弱等等。但是,我個人認為,從長遠來看,讓更多的人接受大學教育還是有助於社會整體素質的提高,畢竟大學還是可以見到,聽到,學到很多新的信息,新的知識。接下來,再討論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剛才說過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方向正在從勞動密集型向科技、資本等方向過渡,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現在大學生接受的思想遠遠超前於社會經濟的發展,他們接受了高等教育,在意識當中,不管自己是否優秀都不想再從事體力勞動型的工作,但是目前社會的發展又不能提供那麼多的腦力勞動崗位,所以很多大學生面臨畢業就失業的狀況,然後再坐下來花上一年甚至兩年的時間考研,考公務員等等。其實這不是學生一個人的錯,從家長,到老師,到整個社會都有責任,從小家長的談話、言行過於功利,孩子耳濡目染,就拿考公務員來說,其實很多學生並不喜歡、也不適合那樣的工作,但是迫於家長的要求,勉強去考,這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再到老師,本來的職責是教書育人,但是迫於各種其他事情,能安安靜靜,盡心盡職的站好自己崗位很難,教育理念的缺失;大到社會,以前我們信奉知識改變命運,到現在的讀書無用論,都在點點滴滴的侵蝕學生對知識渴望的熱情。
一切的不美好都是暫時的……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這叫慢就業,也是就業的一種啊。
——人民日報


推薦閱讀:

安徽是怎麼落魄下來的?如何再次振興?
我國還存在僱員時薪 1 美元、每天工作 12.5+ 小時的企業嗎?如果有,意味著什麼?
如何學會心胸曠達?

TAG:經濟 | 人力資源HR | 經濟學 | 工作 | 就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