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中國傳統社會中,母親的兄弟(舅舅)扮演很重要的地位?

之前看到打姐夫的問題(把姐夫打了,如何和解?)有感而發


大部分人都沒說到點子上。

問題的關鍵是:舅舅是和外甥唯一沒有直接利益關係的男性親屬!!!
沒有直接利益關係!!


無論是叔叔伯伯還是兄弟,和外甥本人,都是有直接的利益關係的。這一點在分家和繼承中特別明顯。
傳統的中國家族因為死亡率很高,經常會有過繼的情況,過繼誰不過繼誰,就是嚴重的問題。分家的時候也是,財產怎麼分配,都是大問題,裡面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不知凡幾,簡直可以打出狗腦子來。
父系家族中所有男性,都是潛在的家產爭奪者,這是關鍵。

舅舅是啥?舅舅是一個有血緣聯繫但是沒有財產權利的外人。他是超脫於父系家族之外的。
所以對於外甥來說,舅舅是最能被信任的天然的代理人和保護人,是外甥最可以依靠的外援。
孩子鬧分家的時候,都是喊舅舅來仲裁的。
你們覺得外甥有什麼理由不親舅舅么?
對叔叔伯伯,還要藏一手,舅舅就是無條件信任。
舅舅比叔叔伯伯親多了!

(十年前看的書,也不知道還記得多少了……)


看了這麼多答案,要麼說爹親娘親不如舅舅親,要麼回憶一下自己的暖男舅舅,咱就說點帶血的。
舅舅的重要地位,是相對女性而言的,其根本原因在於女性地位的低下。
傳統社會裡,女性是要三從四德的,幼從父、嫁從夫、夫死從子,嫁出去受到了欺負,誰能幫自己?
鄰居?居委會?村長?不好意思,大家表示打老婆很正常你矯情個啥。
告官?呵呵,今天天氣不錯,你認識李清照么?
李清照要和張汝舟離婚,告官了,張汝舟進去了,李清照也進去了,按律,妻子告夫,兩年。李清照前夫是宰相之子,老爹李格非也是宋史有傳的人,兩家的門生故吏全力運作,李清照也得在裡面待九天,換一個無依無靠的弱女子,其結果又如何?
女性想要維護自己僅有的那點權利,唯一能指望的,就是和自己有血緣關係的娘家。但凡正常人,都不會看著自己的姐妹受欺負的,這是人親情的本能。
一根稻草重要麼?溺水的時候,一根稻草也是無比重要的。
為什麼現代社會,感覺舅舅就沒那麼重要了,甚至越是大城市,越感覺不重要?
是因為現代社會女性地位提高了。
被老公打了,一個電話,鄰居警察婦聯居委會一來一大片。男人打老婆的事情傳出去,千夫所指。受了委屈,派出所法庭民政局見,有的是人幫你出頭。
從水坑裡面爬出來,這根稻草有沒有就無所謂了。

=========================================
其實說了這麼多,就是想噴一下排名第一的答案。
黑暗中,一個個孤魂野鬼藏在美艷的畫皮下,張大了嘴。人們懵懵懂懂的走過來,懵懵懂懂的被吃掉。從五四運動開始,有些人漸漸醒悟過來,大喊說那裡有鬼,不要往那裡走。人們看不到鬼,只看到迷霧中妖艷的肢體若隱若現。終於有一天,共產黨衝進來,打開了燈,把一張張畫皮撕的粉碎。人們愕然發現,所謂的美女都張著血淋淋的大嘴,腐爛的身體上長著一個個膿包。人們驚悚了,醒悟了,不約而同的逃開了。這些鬼怪氣急敗壞,大罵著共產黨破壞了傳統文化,造就了一個禮樂崩壞的世界。


呵呵,在這評論區里又見到了各種打著傳統文化旗號美化封建禮教的…
其實舅舅為什麼重要,前面有答案說過了,就是封建社會女性社會地位低下,女性無法自己保護自己的權益,只能靠有血緣和婚姻關係的親人為自己稍稍的爭取一點,所謂夫,父,子,舅的順序,就是在於夫往往是壯年男性而且是關係里最親密的,暴力方面最有優勢,父和子比夫的親密性就差一點,父是成年男性,社會地位和暴力方面比子更佔優勢,所以夫指望不上了的時候就指望夫和子。至於舅也就是女方的兄弟,相對來說是最遠的一層,也是女性權益的最後一層保護,這一層保護的力度,需要看雙方相處的關係如何,自己舅自己有沒有能力和時間。但是這終歸是最後一層保護,所以才顯得舅舅重要。
(我說的親密性和暴力優勢等指的是一般情況下,請不要找個例來抬杠。)
所以試想一下,在古代,一個女性,如果沒有了夫父子和兄弟的保護,受到侵害時該怎麼辦?可以說幾乎是沒有辦法的,當然,不排除有能力的女性有自救的辦法比如聯繫關係要好的朋友之類的,但終究不是每個人都能有這種能量的。
而現代社會,包括司法行政等方面都有了女性的參與,法律對女性的保護也比古代強了好多,自然就顯得舅舅沒那麼重要了。
當然,上面說的這些東西,基本上跟古代80%以上的人關係不大,因為吃飽飯已經很困難了。
0
其實有個哥們已經珠玉在前了,不過我看到答案區里的封建殘餘辣么多,所以過來丟塊磚。


我們老家講,娘親舅大。
舅大,大,這個大字其實就有了名堂。

為什麼不是親?因為不親。
「大」字很親切嗎?並不,這是威嚴。

「禮樂尚未崩壞」的舊社會,女性是沒有地位的,只能依附於男性。
女性在自己家裡依附於丈夫;但回到娘家時依附於誰?當然是「娘家」的當家人。
娘家男丁。舅舅。

在封建社會裡,「舅舅」是保有著處置「母親」的權利的。
我說的不是規勸,是:處置。
《陳情表》里說:舅奪母志。什麼意思,自己去問高中語文老師。

所以,為什麼舅舅「大」?
因為他是孩子身上那一半母親血統的代言人。甚至可以說,他是孩子的「母系之父」,是另一個生他養他的父親,而實際的母親只是一個「代行者」。

同理,父親家中的當家人,也就是父親的兄長,擁有比舅舅之「大」更高的權威。
所以我們叫他:大大。


--------有話想說,重新整理下答案------
我媽年輕時候是個公認的美人 。她高中時候還在籃球校隊待過, 個子沒有那麼高,但投球命中率高。一定是她哪一個動作太瀟洒了所以我舅舅的朋友喜歡上了她,他們年紀只差一歲。然後我媽也淪陷了,愛上了那姓梁的小子。後來那梁懦去新疆當兵,一去近十年,中間只回去過兩次,還抽空給我媽破了處。
那梁懦兵役結束就在他在新疆的姑姑給他謀了個鐵飯碗。我媽從十八已經等到快二十八,終於決定去找他。衝破姥姥姥爺的封鎖揣著自己編麻繩掙得私房錢就上路了,步行,驢車,汽車,火車不消說。那麼遙遠的路,還沒忘給他捎了念想的家長土產。
千里迢迢剛進門坐下,那梁懦的姑姑就拿雞毛撣子掃了掃她坐過的地方,說鄉下村姑就是臟。
我媽一氣之下出門去了招待所,那梁懦也沒敢出門追,他的前程攥在姑姑手裡呢,另外
一個端鐵飯碗的姑娘也已經跟媒人講好了。
買好了第二天的票,梁懦來了,說你再等我行不行。我媽含著淚點頭回了家。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那年代美人年紀大了一樣沒市場,沒有媒人熱心上門。家裡四個舅舅,早就對這個嫁不出去的姐妹失去了耐心,處處不容人。於是已經不是處女的我媽二十九歲匆匆嫁給一個大齡酒鬼,一周三五次家暴,沒有例外。那時候她體重八十斤,沒有任何反抗的餘地。偶爾回娘家,也不敢過多憂嘆,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嘆氣多了不招人待見。
後來那酒鬼得病死了。
他家兄弟開始來搶房屋家產,其實也就是一頂屋檐避雨剩下家徒四壁。我媽待不下去,回了娘家,跟姥姥和兩個小的舅舅住下。
弟弟還沒娶上媳婦兒,怎容滿面愁容的寡婦多佔一雙碗筷。
於是我媽匆匆嫁給了我爸。他脾氣暴躁,我媽忍讓了幾十年。
好在有我們幾個子女愛她。
你有沒有想起白流蘇?
不知怎麼,彷彿舅舅成了一個彰顯人性關懷的制度設計了。女人沒有社會地位沒有自主權的時代,舅舅,不過是除了父親之外的第二個主人罷了。
關鍵就是看運氣,是否遇到好的主人。
也有好的舅舅,得看家庭條件和運氣了。貧賤家庭百事哀。
-----------------我是分割線--------
昨晚睡前看到題目, 有感而發,沒想到還平白得了一些贊。慚愧,學問甚淺,混跡知乎一段日子,自問沒有奉獻過什麼乾貨。不喜秀苦楚,所以一開始選擇匿名(雖然這苦楚也不是我的)。
不過接下來既然選擇參與討論問題,匿不匿便無妨。
說苦楚,誰人沒有三分七兩,可是日子一樣地過。
況且這世界美景遍布,有趣的人又那麼多,多好。
老媽很好,她是這世界上我很羨慕地人中的一種。不知是她天生樂觀,還是人生的曲折贈與她的智慧,她與生活、與周遭之人,與自己永遠都是平和的,而非我努力掙扎想去達到的與世界與自己的所謂和解。這些事都是她說與我聽,沒有怨恨、沒有遺憾,彷彿講一個遙遠的故事。她說,我還記得我去找他的時候,汽車上來回的放著一首歌,她哼給我聽,要我幫她去找。大約五年前,梁懦新疆回來探親,我媽見了他,那是在街上,她說,你胖了,我過的挺好的。然後就道了別。我說老媽,還好你沒有嫁個他,不然你就沒有我這個小棉襖了。老媽說,興許嫁了她,生個梁妞妞也怪好。看的出,他們曾經深愛過彼此。大約生活就是如此,總有情非得已,總有力所不能及。
我總覺得,這世間,所有東西都可以努力爭取,唯獨感情,多少人心潮洶湧卻無能為力,不敢用力,有時候力用過了,反而弄巧成拙。
--------------繼續分割------------
這個分割線畫的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因為接下來我想異議一下排名第一的答案。一日下來,排名第一的答案已經贊破千。
第一條,不只台灣早期社會,中國大陸早期社會嫁妝也是對女生活的保證,不論貧富,總要給女兒備下嫁妝撐起點門面,免得別人瞧不起。這點,不論是古時富豪嫁女提前三年請匠人做嫁妝,還是張愛玲小說《金鎖記》中女主七巧的嫁妝都算註腳。七巧家開著簡陋的麻油鋪子,還是給她備下嫁妝,免得夫家瞧不起。禮崩樂壞人心不古這種事情,不限於大陸地區。若說賣女求榮,從古自今,從台灣到大陸,都有例子。教化與制度,約束的都是願意遵守的人。此處有好,彼處亦有歹,原本即一家,我卻看到了論據不足支撐不夠的濃濃的文化優越感。難道就我一個人看到了?(顫抖)
第二條,「舅舅,其實代表的是女性的自由和權力,代表的是中國社會對女性的保護」,「給女人的兄弟以至高無上的權柄和地位」 說是也是,說非也非。假設「舅舅」是祖輩們故意設計的類似制度保障,這個職位上的人權柄至大,那麼有人這權力有人監督嗎?執行不執行,全看性格看心情,那就只能碰運氣。此外「婦人孺子不得上公堂,舅舅即為代理人」這些話語里即透漏著女性在父權制下的被挾持。說白了,舅舅即為父權制的另一主要代理人。也許這些問題在那個時代無解,但作為自詡懂得普世價值的現代人,理應不去美化。
-----------------分割分割再分割----------
我想我們都希望知乎更好,有問有答,理性討論。討論即討論,無他。
無名小輩,冒犯之處,見諒。


-

這問題要說細來,可以寫上厚厚一本專著。
在此,我只能簡單說兩句。

一、
中國的「婚喪禮俗」其實是環環相扣的,不是光考慮婚嫁,結親生子,也不是光考慮臨老送終。任何婚俗,任何葬儀,都是彼此相關,相互為證。

在這裡,我且不去分說「六禮」,那個傳承千年的老行道,說來太嘍嗦。

為了簡略,我這邊隨手舉個例子,比如「嫁妝」。

現在的大陸社會,因為禮俗崩壞,大家搞這些聘金、嫁妝名堂,都忘了最早的初衷,非常糟糕。台灣早期的社會,嫁妝是一種保證,比如嫁女,附上兩方泥土,土上幾根稻秧,那代表什麼?

代表的是「我家給出嫁女兒留著田地呢,你們要虐待她,她可以隨時回家。」

所以,一般現代的人根本不明白,嫁妝是女兒自己的財產。
男方一分錢不能動。不是結了婚,就成夫妻共同財產了,不是的。

中國幾千年前的古人,在「禮記」中,就已經把這事想的清楚異常。

二、
同樣,再說「聘金」,現在的社會不明其所以,把個聘金弄得像賣女兒一般,噁心下作。

其實聘金的道理是,女方嫁女,因為心情悲痛,所以不辦喜事。男方給的聘金,主要是要讓女方印發通知,分送喜餅給親戚,告訴他們這個不幸的消息。我家女兒不在了,成了別家的人了。

男方的聘金,有時更會衍生出來贈送喜餅(喜糖)的責任。

當然,聘金多少有補充女方之意,畢竟養大一個女兒不容易,但,這樣的事,怎麼會擺到檯面上來說?中國人是禮教的社會,一切都有格調、面子、身份矜持等等問題。

像現在社會,男方女方為了聘金嫁妝,吵成一團,成何體統?

要說聘金,最可笑的一點,就是婚沒結,兩方先吵起來了。中國自古以來,聘金是由媒人出面協調,媒人自己也要收謝禮的,她的謝禮,就是從聘金里抽成,聘金談的多了,抽多,聘金談的少了,抽少。

如此安排,不但可以避免親家吵架,婚還沒結,先結冤家了。

更重要的是,保住兩方面子。

「您哪,別要的高,他家的家底,我知道。」誰說的話?當然是媒人婆。

「你哪,多少加點,他家女兒可費老本了,上過私塾,請過家教,會說ABC呢。」還是媒人婆。

懂我的意思吧?

三、
所以,來說題目問的,「舅舅」問題。

舅舅,其實就是代表著女方的威嚴。是對出嫁女兒的保護。

代表的,是女性的自由和權利。

很多人破四舊,把舊中國的禮教,說成「吃人的社會」,這是最它X扯淡的說法了。其實,真心研讀中國的傳統習俗,雖然有不恰當的少數地方,但絕大多數部份,都是有著樸素而堅實的根本義理。

比如古代章回小說,常有休妻情節,說的煞有介事。其實呢,休妻哪有那樣簡單來?首先,你得先過舅舅一關,你不說個正常理由,不弄個一二三來,舅舅可以告官。

古代,婦人孺子不得上公堂,舅舅就可以替姐妹打官司了。

懂的其中的設計不?舅舅不出面打官司,女人根本沒有資格。(其實是中國體制,保護女人,不讓女人淪入衙門爭訟的過程。)

再來,休妻不得,有的男人就下狠手了,把家裡的女人殺了。那時,就如同我之前說過的(把姐夫打了,如何和解?)舅舅就得出面驗屍,妹妹死狀可疑,拒不下葬,不封棺材釘,得叫姐夫、妹婿有個說法。

不讓女方滿意,大家上六扇門解決。

舅舅不重要?

他太重要了,他代表的是,中國社會對女性的保護。

為了保護女性,我們的祖輩,發明了一堆口號「天大地大,母舅公最大」「天上雷公,地下母舅公」,然後,婚宴上女方家長沒有出席(現代社會出席了),但出嫁女兒的長兄或長弟,就得坐主位。

給女人的兄弟,予至高無上的權柄和地位。

結婚第二、三天,舅舅要上門探視。
婚結不順(比如男方發現女方不是處女),舅舅就該作主毀婚,帶姐妹回家。

每年過年,舅舅要給外甥送花燈,看看境況,
若是年都過不好,舅舅就要出面訓斥姐夫妹婿。

這些,都是我們偉大的祖輩們,故意設計出來的,對女性的保障措施。

(就是女方是獨生,沒有兄弟,也有堂兄弟,表兄弟呀,那時,堂舅表舅就該登場了。)

中國古代,沒有女性主義。沒有兩性平權的傳統社會。

但,中國人千萬代以來,有很多極好的設計,其中最好的一個,叫「舅舅」。

以上。

ps:

原諒我加幾句憤怒的補註。

破四舊?在我眼中,那不過是蘇聯人的陰謀。
打爛了中國的傳統,讓我們失去了文化的保護。

是的,祖先的傳統文化,會保護我們後代子孫。
是子孫不肖,全扔光了去,
這些愚蠢後代,活該掙扎在禮教崩壞的社會中,還洋洋得意。

再另,本來可以好好寫上一通。
但是最近知乎氣氛不好,說兩句就罷了。誰有興趣,誰去補充。

諸位覺得我說的不對,請別 @yolfilm ,
你們的答案,與我無關。

全當我放屁即可。

-


先給答案:從淵源上說,「舅舅」的地位是母系時代多偶制的殘留,在那個「知母不知父」的時代,對任何一個人來說,只有母親的兄弟是可以確認親緣身份的男性長輩,因而有獨特的親近關係。

前面有一個高票答案的說法,「封建社會女性社會地位低下,女性…只能靠有血緣和婚姻關係的親人」,在邏輯上站得住腳,但問題在於並不實證。與他的說法相反,在人類的文明發展過程中,大眾階層的男女地位事實上並無太大差別,雙方出身於彼此熟識友好的鄉里鄉親,不可能存在水深火熱的管制與對立,他們都要在農忙時去田地勞作、日常在家裡養育子女;而那些身居利益爭奪的小眾階層,女性的地位低到親爹來也沒用,更不用說是兄弟來幫忙保障。所以無論在哪個階層,由「舅舅」出面為女性做主,都是不曾存在的社會慣例。

「舅舅」的特殊地位有其他來源,它不是封建社會、禮教制度的產物,也不是華北華南特有的現象,在美洲、歐洲、澳洲等許多尚未發展到封建社會階段的地區,也都有「舅舅」的特殊地位,人類學視角可以為此提供更合理的解釋:

人類在蒙昧時期,專偶制還沒有興起,處於多偶制社會的人們既不能、也沒有必要識別「生身父親」,但是男性隨後的體力優勢又使得他們在傳授技能、帶領體力活等方面更適合,因此這個任務就落到了母親的親生兄弟身上,這個時期的「舅舅」實際上掌握著孩子的教育、婚姻等大事的安排權力,是名副其實的一家之主。隨著專偶制的興起,儘管「舅舅」的實際作用完全被生物學意義上的「父親」代替了,但是傳統上的尊貴地位仍然保持了下來,在現實中沒有什麼用處,但是在某些禮儀性場合有特殊的紀念意義。

比利時聖母聖心會傳教士許讓(中文名「康國泰」)在 19 世紀末考察過甘肅一帶的民俗,還學過四年的藏語,著有《甘肅土人的婚姻》、《甘肅邊境的土族》、《土族的起源、歷史及社會組織》等許多著作,都是由其親自整理的一手資料彙編而成,是非常傑出的人類學家。「土族」是生活在青海甘肅一帶的蒙古人,和周邊藏人有比較密切的關聯,相當程度上可以代表一種「原生態的」社會形態,許讓的記錄可以廣義上理解為對華北母系風俗留存的社會的考察,具有代表性。在他的《甘肅土人的婚姻》一書的 43-44 頁,有這樣一段內容描述「土族」姑娘的出嫁情形,並對此表示了自己的疑問:

主儀人滿斟一杯酒,遞給舅父,請他乾杯, 一連三次。然後又斟給坐著的新姑娘喝,…主婚人問她說:「你舅父,你骨肉之主, 在你身旁; 全家都在這裡,你出嫁的日子已經規定在明天了。…」…然後又向姑娘說·「…你看你舅父及他的全家都將永遠在你的背後。」

這一種儀式使我們感到,在一個女子完全屬於她父親及祖父所有甚至為父族所有的父權組織里,是不易解釋的。為什麼舅父和他全族的人都來,作姑娘的保護者.永遠站在「她的背後」呢?這些本是父族分內的事。為什麼在訓話時要把舅父請在姑娘身旁?為什麼她母方氏族要出席呢?在父族方面,嫁的是他們自己的女兒,他們不應當盡保護之責嗎?還有一種反常的風俗,就是陪嫁女兒的東西都由舅父和舅母來指定,而不由叔伯及姑母來指定。最後,為什麼這一次宴會比男家宴會更重要呢?

這一場景其實就是很典型的「舅舅」地位極高的多偶制遺留風俗體現,舅母亂入顯然是後來父權制興起後的影響。在現代漢語中,母親的兄弟也作「舅父」,本身就暗含著一種類似「父親」的指向,江浙-淮河地區也保留了許多儀式中「舅父」的地位,比如所謂的二月二剃龍頭,第一刀就需要舅父來。華南地區我不太清楚,有了解的人麻煩指教補充,謝謝。

其實還應該有我前面提到的非洲和美洲、澳洲的補充,甚至還有歐洲的婚姻儀式「舅舅」的地位殘留表述,而且這些內容我應該寫更多,但我想了半天都沒想起到底是哪本書,有可能是 Desmond Morris 的《裸猿》或者其他書,手頭沒有書所以那些部落名之類的我記不太清,也不能信手胡寫,本答案僅為糾正把「舅舅」地位和「封建禮教」關聯起來的錯誤,還是期待有人給出更詳盡的人類學答案。


@十年寒霜 等答主說的是有道理的。特別是在古代,妻族中和你一起面對約架的將會是誰?和你一起擠兌政敵的將會是誰?當然是舅子們。而舅舅們對於你們的家族,立場相對於叔伯更加超脫,更容易和外甥建立親密的感情。

但是也不能那麼絕對。


身為父親,可以和孩子很親密。但是要和孩子一起逗比……最好不要,尺度難以把握。
在孩子的很多迷惘時刻,很多微妙的道理又不是幼小的心靈能夠輕易接受的。這時候,如果父親的形象的強大、穩健的。更能夠幫助孩子渡過迷惘。不為什麼,只為他信任你。


而舅舅……可以毫無鴨梨地擔當起逗比捧哏的角色。
也許在自己的孩子面前他也是要稍微矜持一點的,這時候可以互助。

舅舅可以偷偷的帶你去吃你媽媽不讓你吃的零食,舅舅可以帶你去媽媽不讓你去的地方冒險,你可以擁有一些和舅舅的小秘密。
而父親並不適合常常這樣做,父親需要支持母親的權威,反之亦然。

硬碟的密碼,最好是通過舅舅交給孩子。


知乎上好像懂人類學的知友很少,不知道有沒有能夠提供專業的正確答案。就我讀過的非常有限的人類學作品,舅舅在全世界的傳統社會中,都扮演非常特殊的角色,並不是中國獨有的情形。比如我在百度百科上隨手查到的:「列維-斯特勞斯在分析親屬關係名稱和親屬關係系統時,曾提出其基本結構或基本單位有4種類型:兄妹關係,夫妻關係,父子關係,舅甥關係,其他所有親屬系統都建立在此基礎之上。」

就我極其有限的認識,舅舅是女方家族的代表,所以舅舅的角色地位提現的是在某一個親屬關係系統中女方家族的位置。


因為你是你舅舅唯一可確認的有血緣關係的後代!

什麼道德啊傳統啊我們都先拋開,這裡從人類的動物性來解釋你和你舅舅的關係。人類和其他動物沒有什麼區別,僅次於生存的任務就是繁衍,而繁衍又同時是一場競賽,任何一個生物族群都在進行著內部競爭———看誰繁衍的後代更多。繁衍出越多有血緣關係的後代,則代表自己的強大,人類如此,猩猩如此,雞鴨狗豬如此,甚至細菌也是。

但在此競爭中有一個最大的困難,雄性永遠不知道眼前的後代是否真的是自己的後代!是的,這件事唯一的確認者只有雌性(體外受精的物種除外)。也就是說人類社會中,只有女人知道這個孩子到底是不是你的,因為畢竟是從她身體里出來的,而不是你男人。

所以在人類社會中,男人最怕的是被帶綠帽子,因為這是他此生永遠無法防備的。於是聰明的人類想出了很多對策,比如一夫多妻,更多的女人交配,提高受孕數量,對沖綠帽風險;比如與兄弟「共享」一個女人,即使不是自己的後代,也是兄弟的,至少有四分之一自己的血緣,藏族某地區依然有這樣的傳統;再比如,養育親姐姐或妹妹的後代。

舅舅的角色在第三種對策中出現了。舅舅跟其他男性一樣,無法確認自己的孩子是否是自己的後代,但女性可以確認,所以姐妹的孩子至少有四分之一自己的血緣。東南亞某部落曾經的習俗就是,男人從不養育自己的孩子,而是撫養姐妹的孩子,至少這樣有四分之一的保險。

雖然我們從普通動物變成了智慧的人,但某些動物性還是一直保留著的。一些動物性隨著社會的發展也轉化成某種倫理和習俗,比如你和舅舅的關係,有意思的是,這種關係的微妙性連當事人可能都摸不著頭腦,「我為啥這麼親我外甥?」、「我舅為啥對我這麼好?」……畢竟我們告別生殖競賽的時代太久了,這些初衷早已「忘卻」。對了,還有一句俗話叫「外甥遂舅」,為啥不說兒子遂爹?因為是一句廢話嗎?不,因為期間充滿「變數」,真的不一定…但外甥是一定遂舅的!記住啊,除了媽,你和你舅是唯一可以確認有血緣關係的親屬呀!

所以舅舅對你的好,以及在家族中的作用都不足為奇嘍。


-

我個人認為這可能是母系氏族社會的遺留。

為什麼在中國傳統社會中,舅舅扮演很重要的地位?

這個問題,其實可以把「中國」二字去掉,在幾乎是全世界的傳統社會中,舅舅的地位都很高。

在母系氏族社會,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說得粗俗一點,在那個時代,父親只是提供精子的工具而已。父親對子女不承擔義務,子女對父親也不承擔義務,甚至一個人從出生其就沒見過父親,甚至父親可能是敵人部落里的,戰場上見面了父子說不定還要對打呢。

在這種社會中,人的親屬社會關係,主要是以母系的血緣計。母親的部落,就是自己的部落。母親的姓,就是自己的姓。

」姓「是什麼?說白了,」姓「就是表示自己是從哪來的,自己是誰的後代,兩人見面,要自報家門。其作用就像「我爸是李剛」、「帝高陽之苗裔兮」、「Brandon Stark,son of Ned stark」"。

姓源於母系社會,同一個姓表示同一個母系的血緣關係。這恰恰與今天的姓相反,今天的姓表示同一個父系的血緣關係。上古八大姓是指姜、姬、姚、嬴、姒、妘、媯、妊,另一說說是:姜、姬、姚、嬴、姒、妘、媯、姞。大家有很容易發現,八個姓都帶女字旁。」姓「這個字本身也是女字旁。

姓母親的姓,就意味著姓舅舅的姓。

一個孩子生出來,既然不知道父親是誰?那麼誰來養這個孩子?當然是母親。

在生產力那麼低下的時代,僅靠母親當然是不夠的。那麼誰養?自然是舅舅。

很多人以為在母系氏族社會,男人好爽,只管留種不用管養孩子。錯了,你不養自己的孩子,但你要養你姐妹的孩子。

在母系氏族社會中,舅舅的地位約略類似於現在父親的地位。在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後,舅舅的地位有所降低,但在漫長傳統社會中,舅舅的地位一直是非常高的,直到今天還是。

我是山東人,我們這裡有個傳統,一家有好幾個孩子,兄弟長大了,要鬧分家。誰來當見證人?舅舅。老家有句俗語:「分家找舅」。就在去年,我的一位親戚家分家,還是找的他們的舅舅在做見證人。我的舅舅還跟開玩笑我說過:「以後你跟你分家,還得我去分呢。」

在中國的很多地方,結婚的婚宴上,舅舅是要坐在首席的。在一些地方,女子出家的時候,是要舅舅抱出家門的。當然,舅舅還有一個作用,正如yolflilm先生說的,一旦自己的姐妹可能在男方家受欺負了,舅舅要負責「討說法」,「興師問罪」,甚至是「打上門來」。

有一個詞叫:舅權。

舅權,指」舅父對外甥的特殊權力,是父權制代替母權制的中介環節。」許多民族都留下了敬畏舅舅的諺語和習俗。通常,一個文明離母系氏族社會越近,舅舅的地位就越高。

」舅權是指在某些社會中母親的兄弟具有的特殊權利和義務。母系社會中,舅舅是外甥、外甥女最親的男性親屬,他會與姐妹一起撫養下一代,年老後則由外甥(女)孝養,其財產也由外甥(女)繼承。直到20世紀早期,納西族、彝族、苗族等中國少數民族仍有舅權制殘餘,現代摩梭人仍保留舅權制。日耳曼人在公元前後也盛行舅權制。在非洲的一些土著民族,舅權制一直保留了下來。「(此段摘自維基百科)

此外,在世界很多文明中,都盛行過「姑舅表婚」。「姑舅表婚"姑舅表婚_百度百科是人類自血緣家庭建立以來,一直普遍存在的一種特殊的婚姻形式。我們老家那還有一句話,叫「姑舅親,輩輩親」,這句話在中國很多地方都有。

為什麼在幾乎是全世界的傳統社會中,舅舅的地位都很高?

因為全世界的所有文明,都是從母系氏族社會走過來的。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各位好友們,這是我的微信訂閱號,以後我會發自己的文章上去,歡迎大家關注,歡迎大家廣而告之!可以掃描二維碼或者微信搜索@姜元昊。

http://weixin.qq.com/r/z0wqMgTEOllFrUBR9xnd (二維碼自動識別)


舅舅的重要性在@yolfilm提到的婚喪嫁娶儀式中有著明顯的體現。

很不幸五一回家作為大外甥參加了小舅的喪禮,默哀。

說下西北農村土葬外甥要做的:
1.土葬由人死去到下葬,儀式有三天,外甥要在靈柩前,守靈三天。

2.第二天下午,由村長帶著外甥請抬材的鄉黨(就是下葬當天抬棺材的鄰里),外甥拿條好煙,給鄰里遞煙。村子小的就在與逝者一個街道挨家挨戶的請家裡的當家的男人,沒結婚的小伙不行,村子大的就在村裡同組的請,大概要六十人。舅舅在的村算大村有上千戶,十二組,一個組就可以請齊六十人,不過一個組的不一定住在一個街道,所以就要一個街道一個街道的找,每家每戶在那組村長這個必須清楚,要不會被罵的。(一個插曲,在請抬材的時候,同組裡有兩家住在隔壁,村長帶我去了其中一家,另一家忘了去,結果請完六十人 ,我們往回走時被一婦女攔住,就開始罵村長,怪村長沒去他家,說村裡人會說閑話「XX家不給鄉黨抬材」,其實這挺嚴重的,農村人看重鄰里的評價,遠親不如近鄰,一個人要在村裡為作要好,才能德高望重,家裡有事鄰里都會幫一把。幫人家抬材算是一種默認的契約,每家都有老人,死了都需要抬棺材的,想想自己要死了,沒人幫著下葬,那是要被人唾棄的啊,所以一般人家來請你,沒太大的事都要去的。)

3.請神,外甥要打著白色大燈籠,去公墳(村裡一般留出十幾畝地或者更大用來埋葬村裡所有死去的人,幾百年都在這裡),給逝者的父親和爺爺上香,然後回家算是把祖上請回家參加葬禮。


4.鋪枋,棺材底層鋪的東西很有講究,以前最底層要鋪一層薄白土,現在很難找了,用鋸末代替,第二層是柏樹葉,柏樹葉要順著一個方向擺一層壓一層,最終整個棺材底層看起來像綠色的魚鱗,然後要在逝者躺下後背部的位置,用硬幣擺出一個「福」字。

5.下葬當天上午,大外甥要打著白燈籠,到村口迎接兩個重要的來參加葬禮的親戚:1)大胃(wei我也不知道怎麼寫,方言這麼叫的)家,就是逝者父親的舅舅家。2)小胃家,逝者的舅舅家。

6.舉行下葬儀式時,由家到公墓這段路,大外甥要走在儀式隊列的最前面,打著白燈籠,要亮著,一般放個手電筒,算是給去世的舅舅引通往西天的路。外甥打燈籠——照舊(照舅),是個意思嗎??

以上都是外甥在舅舅的葬禮上要做的,在儀式中的地位無可替代。各地風俗不同,西安農村現在還是這樣的。

再說說舅舅在外甥出生到死要做的:


1.小孩出生,為了孩子茁壯成長,有一種儀式時要個孩子上鎖,這個鎖是用紅色的粗聲編織的(材質我也記不清啦),舅舅負責買或自己做這個鎖。

2.外甥十二歲前,給舅舅家拜完年,舅舅要回拜,回拜的禮有兩樣必不可少,1)是小燈籠,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晚上孩子會提著燈籠出去玩耍,我小時燈籠都是紙糊的,裡邊放的是蠟燭,晚上小夥伴打著舅舅送的燈籠亂竄,碰燈籠然後看著燒著,哈,有時會哭得。2)要有麻花,這個我也不知道有什麼講究,燈籠現在都變成塑料電子燈還帶小曲的,麻花好像還送。

3.外甥滿十二周歲那一年,舅舅要給完燈,就是說孩子長大了,以後不送燈籠了,最後送一對氣派的大紅燈籠,掛在房檐。有沒有感覺有點禮尚往來的意思,舅舅送外甥燈籠玩,外甥給就打燈籠引路。

4.外甥新婚前夜,舅舅會和外甥睡一晚,聊聊天,叮囑一番。現在好像都是哥們陪睡,哈哈。

5.當然外甥要死啦,葬禮當天外甥的外甥要迎接小胃家的,當然舅舅一般早去世了,那就表哥表弟那一大家子。

6.當然孩子他爹要對他娘不好,打孩他娘,舅舅會帶一幫人上門的,結果孩他爹得受著哦。


其實舅舅算是孩子很強有力的勢力背景,舅舅牛逼了,外甥就有靠山啦,我看到的外甥一般都和舅舅很親。


以上只是我經歷過的一些形式的聯繫,上高中時語文老師說過:為什麼其他文明古國都消失了,中國還存在,綿延不絕,可能一個原因就是中國很多文明和習俗,是通過一些儀式得以延續。
我想可能有部分原因吧。


我想問那些扯封建糟粕的,難道你們沒有親情嗎?

自己的親姐妹被欺負了,難道坐視不管?
自己的外甥被虐待了,難道視而不見?

雖然後期形成了宗法制度,但這難道不是淳樸的親情的延伸?


有親情而無利益衝突

且是男的可以撐場面


你大爺有可能不是你大爺,但你舅舅一定是你舅舅。


yol叔說的不錯,,,
這些民俗,因為從小上學,很少關注,年初爺爺突然去世,幾天時間領略了最傳統的葬禮,當時就發現奶奶的娘家,就是母舅公,確實放在極高的位置。爺爺去世的當時,要先派人到娘家報喪,不能打電話,不能託人,必須是本家子弟,到村子了不能直接上門,找看到的第一個人問,xxx家在哪?那人指著才能去。去了先磕頭,後報喪。
娘家人來了,就是奶奶的弟弟,我叫舅老爺,,到門口,本家晚輩都要出去磕頭,父親嚎哭報喪,舅老爺來看過奶奶,這邊才能發喪,父親和本家的幾個長輩要跟舅老爺商量葬禮流程、規格
棺材也要舅老爺看過才能釘上,
出殯當天,所有人都等娘家人,娘家人到了,孝子出迎磕頭,娘家人動筷才能開飯,娘家人走了,孝子要出去送,還是磕頭送客
過一天還是兩天,晚輩包括父親、姑姑還要去舅姥爺家謝恩什麼的

只在很小時跟著奶奶去過他們家,感情已經淡漠,很多人也不熟悉了,當時也很奇怪,問一個長輩說,明明是爺爺去世,為什麼把奶奶的家人擺在這麼高的位置,長輩說,大概是表達「我們迎娶你們家的女兒,自己的男丁卻先離世,留下的妻子怕是難免孤苦,實在對不起你們」

今天看到yol叔的答案,大概所有的繁文縟節,都有多年的苦心。


看到最近這個話題很火,我也斗膽答一個吧。
我家是江蘇徐州農村的,在我們那裡稱呼表兄弟為「老表」,「老表」分為兩種:軟老表和硬老表。
軟老表和硬老表是一個相對概念,舉個栗子:你相對於你舅家的表兄弟,你是軟老表,他是硬老表;而你相對於你姑姑家的表兄弟時,你就是硬老表,他是軟老表。

分軟硬老表有什麼作用呢?那就是硬老表可以揍軟老表,且軟老表是不能還手的,而軟老表沒有資格揍硬老表。
有人說了:「舅家的硬老表揍我,我不能還手,我揍姑姑家的軟老表,他又不還手,那這打架有什麼意思?」別急,如果你真的迫切需要和老表正式打一架的話,推薦你去找姨老表,他和你都是不軟不硬,他給你一拳,你可以立刻踹他一腳,你們可以酣暢的大戰三百回合,這是沒問題的。(額,貌似扯遠了)

這種習俗是為了當你不孝順母親時,你的硬老表就可以硬起來來教訓教訓你,你還不能還手。這種習俗本質是和 @yolfilm 說的習俗一樣的,都是一種在男權社會對女權的一種保護。因為當舅舅老了或過世了是,舅舅的兒子自然而然擔負起保護姑姑的責任。

我小時候和舅舅家的表弟打架時,爸爸把我拽開告訴我,他是硬老表,他可以打你,你是不可以打他的。我不知道現在人面對自己孩子和表兄弟為了爭玩具而打架時會不會告訴他老表有軟硬之分。

傳統習俗的生命力是巨大的,大陸wg十年浩劫和幾十年的除三舊依然沒有除掉這些傳統,而且在中國廣大地區依舊遵循著這些。


殺死傳統的並不是外力強權,而是後人的不繼承。


你可以看看費孝通的鄉村中國,裡邊對舅權的產生和發展有著很詳盡的解釋。


那可不,就那麼一個人,萎靡了中國理髮業一整個正月。


說樸素點:"當我們家沒男人了!"
說裝逼點:"舅舅是男權社會裡女性及女方家族權益的代理人."
根本上還是因為女人(男權社會裡)不能直接申明自己的權益.


推薦閱讀:

像鬼節不能出門這樣的風俗禁忌是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留下來的糟粕?
為什麼很多研究易經的人不建議占卜?
如何培養自己擁有一身正氣?比如看什麼書或者運動?
對於京劇版《悲慘世界》,你的看法是?
各個寺廟的籤詩是從哪裡來的?

TAG:中國歷史 | 民俗 | 傳統文化 | 人類學 | 中國古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