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戰國時期步兵的戰術是什麼樣的?
最近看了《孫臏兵法》、《六韜》等文獻零散講到了一些戰國步兵作戰的戰術,比如陣型、進攻和防守防守的情況等。但是不太系統,內容也比較少。有沒有這方面的著作可以參考(主要是具體戰術方面的,我看中國很多軍事史文章都是從戰略、政治等方面來寫,少有關注具體戰術作品。這可以理解,從古文獻開始咱們就不是特別注重軍事技術戰術方面的記載。倒是藍永蔚寫過《春秋時期的步兵》,而戰國時期的軍事史研究好像沒有這樣的作品啊)
謝邀。
說道這個問題,我也是很慚愧,很小的貢獻都做不出來。
但是我還是推薦一本書(謹慎看):《七國考》。
裡面有講兵的部分。
然而......由於我個人對這個興趣逐漸就淡了,看到後來就沒有再看下去。
如果覺得是豎版看的頭疼,直接參考《中國戰術史》吧。
但是這個說的又不是太詳細(可以說是簡單)。
真是不好意思!
戰國史料有限,這個只能從西周春秋秦漢窺見了,我這個用戰國策和兵馬俑數據校對過,應該沒有問題,校對方法等我下次貼出來
題主提到的藍永蔚《春秋的步兵》裡面千乘除以四才是馬車其他是牛車的分析是正確的,比如中山國號稱九千乘,也就是2250馬車,125馬車一軍,也就是18個軍,中山國度量衡考古發現依然是小石1萬克也就是一馬車200戶,而其他國家普遍使用大石3萬克,大石是小石3倍,也就是中山國有3個西周侯爵國的耕地面積,15個縣360平方公里的耕地,或者兩倍30個縣。
我在 @知乎 回答了問題:西漢初年怎麼沒被匈奴滅掉?
周朝1個男爵國小都有2~3個州,各2500兵,1個小都有25個成,1個成有2~3個卒,各100人。以1小都2州…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000488/answer/265766938
可以看到一軍12500隻有1000個魏武卒級別的劍盾
貼個黃帝五陣,5800人
後世八陣基本可以參考《武經總要》的圖,其實沒那麼玄乎的。八門金鎖陣是另一個東西,不是八陣
公孫弘霍光八陣,25000人,主要用於對付草原騎兵和山地步兵,對付步騎都有的普通部隊,一般只用中間步兵兩翼騎兵的偃月陣
用兵之道,以正合以奇勝,是因為大部分部隊都是民兵性質,離了大部隊就會誇,不適合作為奇兵單獨行動,奇兵一般都是精銳部隊,最好的騎兵騎馬行軍徒步作戰,目的就是發揮奇兵機動性的同時,不會出現奇兵裝甲太輕的問題
戰國時期,為我國歷史的一個重大變革時期,尤其是在軍事上的變革,尤為突出,故而謂之戰國,一個「戰」字,就已經說明問題了,所以,要想完整的推出戰國時期的步兵的基礎戰術運用,就必須要準確定位,而且還要分國家進行看待,否則,便都是空談,下面,我就姑且多說一些廢話,簡單描述一下戰國時期的軍制和步兵的基礎戰術。
首先,需要對戰國時期的整體面貌有個基礎的了解,戰國有七強,齊楚燕韓趙魏秦,請記住,這是實實在在的七個國家,而且是公認的戰國七雄,那既然有強,就有弱,故而在事實上,戰國時期並不是就只有七個國家,只是因為這七個國家更強,但往往我們很多人又會想當然的把戰國時期看作秦國的一枝獨秀,所以,很多人往往就會拿當時秦國的軍制來套用其他國家,不得不說,這是很糟糕的。
雖然,事實上秦國也確實強,但,卻也並不是絕對的強。好了,不廢話,進入正題:
我最近正在讀一本書,名字叫做《軍制史話》,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編寫的一部很不錯的歷史普及類讀物,而這本《軍制史話》中最重要的一名作者就是中國軍事科學院軍制研究部研究員劉昭翔大校,故,相信其權威性應該不需要我再多進行強調了吧。
而這本書關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的軍制講述,則主要分成了以下這五部分:
所以,嚴格意義上將,整部戰國之中爆發的戰爭,也基本上都是延續這些特點而進行的。
而結合這些特點,在放到步兵身上。
戰國時期,隨著車戰的逐漸退出歷史舞台,而騎兵還未真正普及,再加上由於戰爭的規模越來越大,所以,步兵也就成為了當時戰爭的主角。
而在歷代描述春秋戰國時期的軍隊作戰最好的,我個人認為是《司馬法》,雖然根據目前記載,《司馬法》的成書時間甚至比《孫子兵法》都要久,但,也有很多人認為,這本書或許並不是一人所寫,而是那個時期的歷代兵家總結的內容,當然,筆者則是更傾向於後一種說法。
如其下面的記載:
凡戰之道:等道義,立卒伍,定行列,正縱橫,察名實,立進俯,坐進跪,畏則密,危則坐。遠者視之則不畏,邇者勿視則不散。位,下左右,下甲,坐,誓徐行之。位逮徒甲,籌以輕重,振馬躁,徒甲畏亦密之。跪坐、坐伏則膝行,而寬誓之。起噪,鼓而進,則以鐸止子。銜枚誓,糗坐,膝行而推之。執戮禁顧,噪以先之;若畏太盛,則勿戮殺,示以顏色告之以所生,循省其職。《司馬法·嚴位第四》
很顯然,《司馬法》在強調軍伍作戰之時,最主要的還是對於軍隊軍紀和其整體陣列的重視。如筆者在《軍制史話》中看到的內容,步兵的訓練重點就在於隊列整齊和陣型變化上,上面的內容頁強調「立進俯,坐進跪,畏則密,危則坐」,如此,方能勝利。
而隨著技術條件的不斷革新,以及戰爭的愈加激烈化,戰國時期的各國,也就紛紛擇其精銳者,建立其獨特的步卒精銳部隊,如下面荀子中的記載:
齊人隆技擊,其技也,得一首者,則賜贖錙金,無本賞矣。是事小敵毳,則偷可用也,事大敵堅,則渙然離耳。若飛鳥然,傾側反覆無日,是亡國之兵也,兵莫弱是矣。是其去賃市佣而戰之幾矣。
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服矢五十個,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是數年而衰,而未可奪也,改造則不易周也,是故地雖大,其稅必寡,是危國之兵也。
秦人其生民郟厄,其使民也酷烈,劫之以埶,隱之以厄,忸之以慶賞,酋之以刑罰,使天下之民,所以要利於上者,非斗無由也。厄而用之,得而後功之,功賞相長也,五甲首而隸五家,是最為眾強長久,多地以正,故四世有勝,非幸也,數也。
再如《史記》中對於韓國步兵特性的描述:
天下之彊弓勁弩皆從韓出。谿子、少府時力、距來者,皆射六百步之外。韓卒超足而射,百發不暇止,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韓卒之劍戟皆出於冥山、棠谿、墨陽、合賻、鄧師、宛馮、龍淵、太阿,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革抉簠芮,無不畢具。以韓卒之勇,被堅甲,蹠勁弩,帶利劍,一人當百,不足言也。《史記·蘇秦列傳》
如果說,齊國魏國以及秦國,是靠著不錯的士卒素質組建的精銳部隊,那麼韓國,便是靠著強大的武器而強盛的。總之,戰國七雄,各有特點,其步卒本身在訓練上是重視對於整體軍事素質的強化,在此基礎上,各國又針對其自身的特點,發展出了屬於自身的步卒作戰體系。
而以上這些,對於戰國時期主要的幾個國家的精銳步卒的描述,相信,應該就差不多可以回答題主要問的戰術情況了,為何?有了這些裝備和軍隊,怎麼打,其實只要看那個時期的各種戰役,基本上就可以推演出來了。
其實,說到底,戰術方面,雖然在一定程度是由其特定的歷史環境,以及其本身的軍備情況而決定的,但,客觀上說,所謂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故,題主如果非要確定一個恆定的戰術作戰方式,那很顯然是不現實的。
我朝歷代兵法大家,也絕不推崇這一點,為何?就是因為,兵法是死的,只有戰備狀態,兵員素質,以及將領的臨陣表現才是真正決定戰場勝負的因素。
所以,我個人對於題主想要研究這方面的一個建議就是,只需要研究清楚戰國時期的各國步卒的裝備、武器特徵,以及其兵種的配備,那麼,其實其在戰術上的表現,就是大同小異了。而在這裡,我就要推薦題主去看明代軍事家劉基結合曆代戰爭而總結的《百戰奇略》了,這本書裡面對於步兵、騎兵以及各種各樣的戰術描述,有著非常不錯的讀到見解,如此,再結合我剛才說的那些,便是題主想要的答案了
推薦閱讀:
※新中國成立後為什麼不繼續辦黃埔軍校?
※誰可以講講歸義軍的故事?
※截至 2017 年,大陸對台灣的軍事優勢已經大到可笑級別了嗎?
※有大量廣角鏡頭的海戰電影嗎?
※如果你是美軍指揮官,《血戰鋼鋸嶺》這個峭壁的地形該怎麼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