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美劇《罪夜之奔》(The Night Of)?

在爛劇滿天飛的夏季檔IMDB飆到9.1高分啊,如何評價這部新(神)劇?


***有劇透***

建構一個電視劇,最重要的是什麼?是人物。
到目前為止,所有的好故事,最終極的目的,是塑造人物,而不是故事本身。故事儘管重要,但是相比於人物(角色),依然是第二位的。
好的故事,或者說經典的故事,你可以忘掉很多細節,甚至整個忘記,但是人物(角色)你是忘不了的。

請你複述整個《西遊記》的故事?恐怕很多人不能,大家也就能記住一些所謂的橋段和情節。但是你絕對不會忘記孫悟空的 形象與性格。你或許說不出來,但是你心裡一定有。誰能記得《上海灘》裡面許文強是怎麼藉助聶仁王的實力除掉馮敬堯的?恐怕沒人記得住吧。但,許文強和丁力,你是不會忘記的。

藉助這麼一個小例子 就是要說明,人物比故事重要。故事是為了塑造人物,而不是反過來,人物是為了完成故事。許多野心勃勃,但是總歸失敗的 片子,都是犯了這個毛病:人物為了故事。
雖然,《The Night Of》的故事相當的牛逼,但其實,這部劇的具體故事,我相信隔了三五個月我就會忘記,但是我不會忘記裡面的人物。因為,她確實塑造的很成功。

如何塑造一個好的人物,這是一個相當巨大的話題。但是,如果一定要簡單地說,確實需要遵循某種『模式』。了解了這一點,來看看三段式的推演過程:
人物(角色)的關鍵在於:性格( Character)。性格塑造的關鍵是:選擇(Choose)。那麼『選擇』如何給出?道德困境(Dilemma)。
連起來看就是 Dilemma→Choose→Character。

事實一再證明,『經典角色模式』是必要的,也是一切好故事和好的人物塑造的起點。
一般來說(一般人我不告訴他),所謂的『人物塑造模式』,古希臘神話裡面已經基本全有了。 看看這位:

這是古希臘神話裡面的西西弗斯。他是這樣的一個人物:

西西弗斯(希臘語:Σ?συφο?;又譯西緒弗斯、薛西弗斯等),是希臘神話中一位被懲罰的人。他受罰的方式是:必須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而每次到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下,如此永無止境地重複下去。在西方語境中,形容詞「西西弗斯式的」(英語:sisyphean)形容「永無盡頭而又徒勞無功的任務」[1]。

實際上,《The Night Of》裡面很多角色的塑造,都是來源於這個經典模式:徒勞地與命運對抗。

我們來看男主角John Stone。他從給妓女小偷大幾百塊錢的小官司到穿上皮鞋西裝,再到經歷社會焦點大案的做大律師一般的結案陳詞,雖然贏了,但是還是回到帶著一身腳氣濕疹 回到自己的公寓,還是接這種爛活;Box警探,他像沙威一樣鍥而不捨地要把Naz Khan辦成鐵案,卻最後發現真相遠不是如此;檢察官Weiss,經過無數次看似輝煌的庭審,最終發現自己徒勞無功;Naz Khan,雖然終於獲得自由,卻發現自己又要面臨新的問題……
可以這麼說,這部劇的每一個角色,都是這樣的設定:不管是主觀還是被迫,都帶著強大和堅定的信念,試圖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到頭來卻發現,一切都是徒勞。一個人的命運根本不是自己可以爭取的,一切都是命運之手……
這並不新鮮,彷彿所有具有強烈寫實主義的影視作品,無一不充滿了這種宿命論。而就是這種宿命論,造就了一大批形形色色的角色,如此之真實,如此之觸目驚心。因為觀眾能夠敏銳的意識到以下內容:
所有我在屏幕上渴望看到的東西,都不過是內心的虛幻;而銀幕上給與我的東西,儘管不那麼美好,但是卻有極度的真實。銀幕不再是一個光鮮的虛幻世界,而是一個更加真實的世界。其實我們很熟悉。

每次我看這部劇的時候,我都在想:如果我遇到了這種問題,我要怎麼辦?而 最終,讓我不寒而慄的是,我就很有可能如同劇中的人物一樣,徒勞地去爭取美好生活,但世界上並沒有什麼『美好』。
幾乎每一個人物,都要 面臨『道德困境』,也就是我經常說的『兩難選擇』。接下來,就是每一個角色要面臨的『選擇』。選A還是選B,都很難做出判斷,但是你一旦選了,就體現了你的性格。

律師要在賺快錢和為理想中間做選擇;檢察官和警探要在『辦成鐵案』和『尋找真相』中做選擇……最終,律師選擇了放棄一次賺快錢混日子,做了一次 光輝奪目的結案陳詞;檢察官在最後一課,選擇了遵從良心…… Naz最終還是要選擇『獄中的幸福不自由,有尊嚴的生活』還是外部世界的『自由,但沒有尊嚴的生活 』。
每一個選擇,都是性格的一次體現,量變到質變,最終完成角色塑造。

剩下的,就是各種細節的設定。這對於美劇來說,確實是存在一定的套路和模式的,但是由於強大的選角能力,即使是套路的,但又讓人信服。

好的電視劇與人物塑造的關係,是這樣的。你可以想像著名的『蠱毒』:有一個小罐子(故事架構), 然後放進來各種毒蟲(角色),由於這些毒蟲各具特點,又生生相剋,所以一旦放進封閉的空間中,根本無需任何指引和可以安排,這些角色就會自相廝殺起來(情節糾纏),最終會有一個結果,要麼兩敗俱傷,要麼贏家通吃,剩下一個最厲害的毒蟲……(故事結局).

這個例子中最重要的東西是:無需外界的指引和干擾,角色自動發生糾纏。這就說明,你的角色是活的,是新鮮的,是有生命力的。否則,你的角色就是死的, 沒有生命力的————不斷需要編劇強行用格各種情節去推,去設定,最終還是一團糟。
大多數不好的劇,都是這個毛病:角色活不起來,因為沒有足夠的特點和特色。徹底淪為編劇手裡的棋子。

儘管這部劇顯得十分壓抑,盡顯人性與社會中的種種無奈和冷漠真相。但是有一句台詞還是值得記錄的:
『二十年後,你站在鏡子面前,看著鏡子里的陌生人,你完全不認識自己,y……當一個人有機會拯救自己的時候,卻做出了錯誤決定……』 第八集。

不得不說,不管編劇導演如何地想告訴觀眾,現實非常不美好,或者法律體系本身就是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甚至是一個笑話,但是還是有一些東西是值得的。
這就是所謂的溫暖。只有體驗過冰冷的人,才知道溫暖是怎麼回事。不滾燙,不熱辣,但是能讓你知道她並不冰冷。這種感受更難能可貴。
我為什麼這麼說呢?還是因為劇情。顯然編劇導演,並未刻意地,肆無忌憚起來,甚至是過於賣弄地告訴你所謂的『真相』或者『冰冷現實』,我知道很多劇就是這樣:無所謂真兇,無所謂正義,根本沒有對與錯,有點只有立場差異……這麼寫故事,確實很酷,也很牛逼,遠超了一系列還在沉迷『真兇是誰』、『遲到的正義』之類的雞湯劇。
所以,Naz沒有真正的自由;家庭也沒有真正的擺脫困境;Stone重新穿起來涼鞋;Box和Weiss追逐的『真兇』未必是真的兇手;擁有理想的小律師Chandra被迫離開律師崗位;監獄之王Freddy還是繼續生活下去……

但是,此劇依然不是這樣。也不想停留於此。
當檢察官Halen Weiss在庭上慷慨陳詞的時候,警探Box憤而起身離開,因為他們倆都知道,目前還有一個重大的疑兇被刻意忽略了。看見Box離去的背影,Weiss雖然勉強完成了訴訟過程,但良心還是備受譴責,這也是為什麼她最後選擇放棄上訴的理由。
老實說,扮演頑固不化的體制人物,最終還是有人性上的聳動和溫暖,這是本劇最好的東西。
所以,當最後那隻可愛的小貓出現在Stone家裡的時候,我沉淪的心,一下子還是有些溫暖和濕潤。


野性可以被呼喚,破鏡無法再重圓。

謝邀。

這是我心中今年最好的罪案劇。在一個虛構的基礎上,它理性,有邏輯,冷眼旁觀,不獻媚。做得甚至比改編真實案件的一些美劇還要好。


好萊塢的罪案片已經越來越不追求情節的離奇誇張,不誇大罪犯的窮凶極惡,律師的神通廣大,和警察的料事如神。越來越不追求情節的離奇誇張,不誇大罪犯的窮凶極惡,律師的神通廣大,和警察的料事如神。廣播劇《Serial》的大火,《紐約災星》《製造殺人犯》等紀錄片的橫空出世,就代表了這樣的潮流。

在這樣的大潮下,改編已經轟動一時的辛普森殺妻案就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這個案件延續至今的知名度,讓今年艾美獎的大戶《The People v. O. J. Simpson: American Crime Story》天生就擁有了邏輯性和真實感。

《罪夜之奔》早在2012年就被立項,那時好萊塢還沒有開始流行真實的罪案劇風格。思路超前於時代的它改編自 BBC 的《司法正義》,但有大量的原創情節,是 HBO 在神劇《火線》與《監獄風雲》後,又一部著眼美國司法體系的力作。

立項之初,主創團隊就雲集了大量奧斯卡獎與艾美獎得主,並在2013年拍攝了試播集,獲得了 HBO 正式的預訂。但不幸的是,領銜主演之一的 James Gandolfini 在2013年因突發心臟病猝死,導致這部劇的開發被擱置和調整,直到今年的七月,這部劇才接檔《權力的遊戲》,與觀眾見面。

擔任本劇製片人、導演與編劇的,是大名鼎鼎的《辛德勒的名單》的編劇 Steven Zaillian,他還曾擔任過大衛·芬奇執導的《龍紋身的女孩》製片人,也曾是多部奧斯卡提名電影的編劇,比如布拉德·皮特主演的《點球成金》和小李子主演的《紐約黑幫》。這是在大銀幕已經頗具盛名的他第一次開發電視劇集。

本劇的故事,圍繞一個叫 Naz (Nasir Khan)的男青年展開。扮演他的,是今年大紅大紫的英國影星 Riz Ahmed。他不僅出演了最新的《諜影重重5》,也會在即將上映的星球大戰衍生電影《Rogue One》中出演。其實,此前也曾參演過多部獨立電影的他,絕不是新人演員。

而在本劇中,他扮演的是一個學業優秀,性格隨和的學生。他為自己大學籃球隊的隊員做課業輔導,很難想像會有什麼人討厭他,但也很難想像會有誰特別喜歡他。故事的一開始,他意外地被隊友邀請參加派對。

本劇的另一個主角律師 Stone,是一個靠為性工作者和毒販工作為生的潦倒律師。Stone 的腳患有嚴重的濕疹,作為律師的他為此不能穿皮鞋,並隨身攜帶一根筷子撓癢用,這算是劇中一個讓敏感的觀眾比較反感的點。

Stone 本是由艾美金球雙料最佳男演員,《黑道家族》的主演 James Gandolfini 扮演。Gandolfini 不幸辭世後,接替他的本是奧斯卡影帝羅伯特·德·尼羅,但後者也因檔期原因放棄出演。最終的主演,就變成了金棕櫚獎電影《巴頓·芬克》的主演 John Turturro。得知了這一點之後,我會忍不住聯想每一幕有 Stone 的場景如果由大佬氣質的 Gandolfini 出演會是什麼感覺。

除了兩位領銜主演外,很多重要的角色也隨著劇情的深入逐個出場,並獲得了不少的戲份,其中之一的,就是 Michael Kenneth Williams,這已經是他在《火線》與《大西洋帝國》後,第三次出演 HBO 劇集了。

《罪夜之奔》的攝影也值得一提。奧斯卡獎獲得者 Robert Elswit 擔任了2013年試播集和第一集的攝像。《紙牌屋》第二季的攝像 Igor Martinovic 則為《罪夜之奔》拍攝了四集。和《紙牌屋》一樣,《罪業之奔》沒有使用近來很流行的那種搖晃的手持攝像機的偽紀錄片的拍攝方法。這讓《罪夜之奔》的場景擁有了和《紙牌屋》一樣強烈的劇場感,不少對白也因此顯得韻味十足。同時,觀眾也能像在《紙牌屋》中感受華盛頓 DC 一樣,也能真切地感受紐約這座城市。

以下將是對第一集前半段劇情的介紹,如果你已經決定要看這部劇,就可以避免劇透,看完回來再看我的評論了。

故事的第一集的開頭,本該去派對的 Naz 被朋友放鴿子,只好偷開父親的計程車前往,但不知道怎麼打開 「off duty」 燈的他,意外地載上了一個女孩 Andrea。他和她一起嗑藥,來到了她的家,兩個人發生了性關係,然後他一覺醒來,發現女孩已經慘死在自己的床上,血跡濺了一牆。這像極了我們之前提到的《宿醉》的設定。而慌張中離開的他,將一把帶著血跡的刀放進了自己的口袋,也吵醒了對面街的鄰居,並違章轉彎被警察抓住。他甚至在最後時刻拒捕,讓所有不利的證據都指向了自己,成了殘忍強姦並殺害女孩的唯一嫌疑人。

和《製造殺人犯》里並沒有充足的證據來指控被告,但被告依然被定罪不同,《罪夜之奔》里,一開始就有大量的證據指向被告,讓觀眾不得不揪心 Naz 怎樣才能為自己脫罪。

而律師 Stone 也正好在這時登場。但他顯然不是什麼優秀的大律師,只是在警局剛剛處理了一個性工作者客戶的案件。他在那裡看到被關押的 Naz,和他懦弱無助的眼神,以為這又是什麼小的案子,可以趁機賺一點代理費。於是主動地向 Naz 提出代理他。當他聽說 Naz 是因為 「cut a girl」 而被關押時,他以為 「cut」 只是 Naz 傷了別人一刀,而不是窮凶極惡的犯罪。雖然他看上去充滿同情心,但觀眾也會懷疑:他真的能幫助 Naz 嗎?

這一集中逐個登場的人物各個特點鮮明。除了 Naz 與 Stone,那位「溫柔的野獸」探長 Box 也很有魅力。在 Stone 出現前,他幾乎讓急著證明自己無辜的 Naz 提供了一切他想要的信息。

第一集的敘事也十分流暢,其中黑人女警官在 Box 描述案件的背景聲里搜出 Naz 身上的刀,Box 誘供 Naz,以及 Naz 與 Stone 的第一次見面,都是很精彩的場景。這一集成功地吸引了我。也得到了評論家們的大量好評。

而在第一集後,故事的視角開始不斷擴張,從警局,到法院再到監獄。隨著視角的擴展,司法系統中不同位置人的視角被逐一展現。《罪夜之奔》集合了《監獄風雲》,《火線》,《秩序與法律》,《Serial》,《女子監獄》甚至《傲骨賢妻》等眾多優秀作品的元素。比起一般的罪案劇,它更冷靜,更細緻,更樸實,它不會幹乾淨凈地讓案件被調查,謎團被揭開,蕩氣迴腸地讓律師去大顯神通,去為無辜的被告脫罪。這種不傳統的做法,會讓觀眾始終懷疑 Naz 是否真的能脫罪。

在這部劇里,每個人都在犯錯誤,而且在接二連三地犯下錯誤,但這些錯誤又都往往情有可原。在這一個又一個錯誤之中,紐約司法體系很多不為人知的脆弱與漏洞被揭示。這些揭示是冰冷的,客觀的。在這些揭示之中,觀眾開始去理解,去思考,這也成了本劇的最大樂趣之一。

劇透預警

以下將劇透第一集之後的劇情以及結局。建議大家在看完之後再回來閱讀。

第一集之後,《罪夜之奔》開始展開線條,司法系統里的檢察官 Weiss 被引出,而系統中另一端的 Rikers 監獄的生活也被展開和放大。

而劇集的第二個亮點,發生在第四和第五集。

第四集里,Naz 得到、接受、並最終拒絕了檢方提出的認罪協定。在這個過程中,眾人對此的態度也值得玩味。

代理 Naz 的大律師 Crowe,代表著大部分律師的態度:不追求風險,盡量減少損失。從一開始就告訴 Naz 他如果選擇庭審結果的悲觀,勸說 Naz 同意她與檢察官協商認罪。

在這個過程中,她似乎也在說服 Naz,接受自己罪惡的一面。Naz 後來在監獄的改變,也許就是從這一刻開始的。諷刺的是,Crowe 在說服 Naz 父母時,理由是自己有豐富的庭審經驗,但她卻明顯一開始就沒有打算庭審。

睡在 Naz 旁邊的室友,則認為 Naz 應該堅持清白,但最後發生了的事證明他只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

大部分人似乎都認為,Naz 應該接受這個條款。因為從檢方獲得的證據來看,這個認罪條款帶來的15年刑期簡直像上帝送來的禮物。

Stone 並沒有被編劇設定成傳統美劇中那種落魄但執拗的律師,否則他一定會堅持說:「一定不要接受認罪!我向你保證我一定會幫你清白地出去」之類的話。他勸 Naz 接受條款的理由頗為動情:「I"d kill to be 35 again」。35歲是 Naz 接受條款後可能被釋放的年齡。

有趣的是,Stone 在這一集里也面對不同的聲音和選擇,他的一位醫生扔掉了另一位醫生開給他的葯,而他的藥劑師又讓這位醫生新開的處方顯得極不合理。

而 Naz 的家人在得知 Naz 準備認罪後,則真的開始懷疑自己的兒子是殺人兇手。

唯一真心奉勸 Naz 如果清白就一定不要接受這個協議的,是女律師 Chandra,她的形象就此被建立起來。此前的她只是作為一個族裔和 Naz 父母「足夠接近」的人,幫大律所說服 Naz 父母選擇他們的代理的工具,幾乎沒有參與到真正的辯護工作中。

認罪前的眾生相,已經足夠深刻,但這一切都沒有最後法庭上的一切震撼人心。

在紐約州,一個人的認罪,必須先回答一系列問題,每一個問題都的回答都意味著自己將放棄某項權利。當檢察官 Weiss 問道:「你的認罪是基於基於你有罪的事實嗎?」,Naz 回答 「Yes」 的時候,我的心已經要沉到谷底了。

在這之後,他必須口述自己犯罪的過程,對一個清白的人來說,這是個過程顯然是無比痛苦的。但如果你是一個雇不起好律師的人,這又幾乎是你最後的救命稻草。其中的掙扎可想而知。

看過《製造殺人犯》的朋友都知道,不只是審判期間,即使在一個人被宣判定罪之後,如果他依然堅持自己無罪,那麼他就很難獲得提前釋放和減刑。而對於謀殺嫌疑人來說,這就意味著枯坐監獄終生。

但對於一個清白的人來說,承認自己有罪,是一件多麼艱難的事情。但堅稱自己的清白,又要復出在監獄中度過餘生的代價。一個人不管做出什麼樣的選擇,都會讓他復出無比巨大的代價,即使他其實是無辜的。

在美國,95%的案件都是以被告達成認罪協定,而不是陪審團宣判來結案的。司法體系有它的簡潔精確,也有它車輪碾過眾生時的冷漠無情。


如果說是 Crowe 律師說服 Naz 認罪讓 Naz 接受了自己惡的一面,那麼睡在他旁邊的獄友潑來的嬰兒油+熱水則激發出了這些惡。第五集的亮點就在於此。監獄開始改變 Naz。他開始毆打獄友並毫無負罪感,開始憑藉 Freddy 的保護來無視別人,他剃光了頭,開始幫獄友偷運毒品(而且做得明顯極了)。然而這一切的改變,竟然是 Naz 能獲得的最好下場。

接下來,《罪夜之奔》的亮點,就是庭審階段了。真正精彩的庭審,是從第七集 Box 和 Katz 醫生的出庭開始的。在經歷了一些列對 Naz 不利的證人,以及 Chandra 極其缺乏經驗的交叉盤問之後,醫生 Katz 的出場在很大程度上扭轉了局面。而觀眾也都一定喜歡上了這個睿智,機敏,而且七十歲還可以爬樹的老頭。

而 Box 則更是這一集的主角,事實上,之前的好幾集,他都可以說「消失了」。在退休的這天同時上庭作證,被 Chandra 質問,讓 Box 在自己的退休 party 上的落寞顯得更加強烈。老道的他其實幾乎沒有讓 Chandra 在盤問中佔到太多便宜,但 Chandra 的盤問卻讓他確定了心中的疑點,也讓他開始了自己的調查。

第七集的最後,Naz 協助 Freddy 殺死獄友兼「同事」,他走下台階腳步輕快面無表情。也許 Andrea 的死真的和他無關,但監獄裡的他也已經真的變成了一個協助殺人的兇手。加上之前他與 Chandra 的那個讓很多觀眾不適的吻。導演讓很多觀眾都徹底失去了對 Naz 的同情心。而故事的懸念也被推向了頂點。

最後的第八集更像是一部電影,曾和 Naz 相遇的目擊者 Trevor 的出庭過程,有種對劇集壓抑氣氛的喜劇釋放。律師 Chandra 對 Andrea 繼父有力且清晰的盤問也讓 Naz 的不利形勢進一步緩解。一切似乎都在朝對 Naz 有利的方向發展。

但故事從 Chandra 決定請 Naz 上證人席開始轉折。她對 Naz 的私人感情讓她的判斷力開始偏差,也讓她犯下了一個又一個糊塗。她不但做出了為 Naz 攜帶毒品這種出格的事情,甚至連她為 Naz 準備的證詞也出現了重要的邏輯漏洞。

Weiss 的對 Naz 的盤問,則堪稱整個庭審階段邏輯最清楚,最有策略,最精彩的一節。此前沒有向任何辯方證人提出問題的她,先通過詢問兩個人性行為的細節打亂 Naz 的方寸,然後直指 Naz 此前證詞的漏洞。最後甚至讓 Naz 也無法確定,自己是否真的殺了 Andrea。

Weiss 也揭示了此前 Naz 從未被表現的一面:Naz 一直告訴別人自己很喜歡 Andrea,我們也相信 Naz 只是出於慌亂而離開,但他的確沒有選擇去救 Andrea。即使是在監獄改變他之前,他也只關心自己。扮演 Weiss 的演員 Jeannie Berlin 在這一場戲的演技也十分出彩。

在庭審結束之後,到全劇結尾之前。值得一提的,不只是 Stone 的濕疹大爆發,也不只是他的那段總結陳詞。而是 Stone 在得到光碟後提出的 mistrial 被駁回。

2014年紅遍美國的廣播劇《Serial》,與本案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它講述的是一個美國出生的穆斯林中學生 Adnan 在證據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被定罪的故事。而十幾年後,Adnan 的案件獲得重新審理的機會,就是因為法官認定十多年前 Adnan 的辯護律師深受職業與健康危機的困擾,並沒有積極並沒有積極地有效地為進行 Adnan 辯護。比如她甚至沒有請能提供不在場證明的證人出庭。(這篇答案選自我專欄關於《罪夜之奔》的文章,而在文章的開頭我詳細介紹了《Serial》,點擊這裡查看)

相比之下,其實 Chandra 與 Naz 接吻併產生感情,看上去也很嚴重。法官對 mistrial 的不予考慮,甚至以略帶威脅的口氣訓斥 Stone。似乎驗證了之前 Crowe 在辭職前對 Naz 說的,他在約定好認罪的法庭上當場反悔,會徹底讓法官站在檢方的一邊。

第八集的最後,從法庭到 Stone 家的一系列場景串起的結尾,安靜又有力地構成了全劇的最後的一片亮點。

陪審團向法官表示自己無法達成全員一致,但原因並不是一般情況下有一兩個不願改變意見的死硬分子,而是平票。這一結果就足夠出人意料。

你會以為陪審團會被重新選取,而 Naz 是否會被定罪也會成為一個懸念持續到下一季。檢察官 Weiss 卻在這時放棄了進一步的訴訟。她脫掉職場的高跟鞋,像個開始享受生活的人一樣,穿著舒服的運動鞋從法庭離開。

Naz 重獲自由,但他連和 Freddy 連告別的機會也沒有。有的只是永遠無法離開監獄的 Freddy 失去自己的「獨角獸」後向沙袋發泄的背影,和那本讓人終於明白了其中意義的《野性的呼喚》。

Box 就像老兵,他拒絕死去,只願慢慢消逝,哪怕是當學校的保安。Weiss 對他說讓我們一起去捉那個會計吧,我不由得為 Box 感到欣慰,儘管我們可能永遠不知道,這件事的結局會是什麼樣了。

重獲自由是一件極其美好的事,但在監獄門口接 Naz 的,竟只有他的父親一個人,兩個人明明在擁抱卻讓人覺得無比孤單。

Naz 的生活,他的家庭已經徹底改變了。他的父親和母親都失去了曾經的工作。而靜悄悄的家庭晚餐,尷尬的母子關係,也在一直提醒著觀眾,被打碎的生活再也無法破鏡重圓。

在自己熟悉的社區,Naz 再也不像在第一集里那樣如魚得水。所有人依然會覺得他是兇殘殺死一個女孩,讓社區蒙羞的殺人犯。而那個在派對當晚放了他鴿子,導致他開走計程車並引發這一切的朋友走進小店,他們的對視似乎意味著事情不可能就這樣了解。

Stone 告訴 Naz 一切會過去的,「人總要負重前行」,他說的話總是很有道理,但那次勸 Naz 認罪的話也是。

監獄改變了別人對 Naz 的看法,也改變了 Naz。他已然染上了毒癮,並坐在他和 Andrea 坐過的地方吸毒。從他吸食的方式看,他染上的並不是可卡因,而是毒性更強,更難戒除的海洛因。毒品帶來的幻覺讓我們閃回到了他和 Andrea 來到這裡的場景,你會真的相信 Naz 不止一次說過的,你會相信他真的很喜歡 Andrea。

Stone 也回到了自己的生活,和 Naz 不同,他的生活看上去似乎沒什麼改變。他的濕疹,他的顧客群,都還是老樣子。他離開前的那則保護動物的廣告,讓我們以為他會去領回那隻貓,可他離開後我們發現,貓早就被他領了回來。貓橫穿鏡頭,讓人想起第一集里 Naz 父親站在街上望著空空的車位發獃時,橫傳過鏡頭的那隻貓。

我突然想到,Stone 的濕疹似乎好了一點,我又想起了他去急救室時,醫生問他最近是否壓力過大。我覺得,曾短暫治好他濕疹的,也許不是葉先生開給他的那些奇怪的中藥,而是那隻讓他沒有壓力的貓。

————————————————————————————————————————

本文節選自我的專欄「漩渦」。

也歡迎你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聖狗子」,在沒有《權力的遊戲》可看的日子裡,我會在那裡每周發布一篇關於它的文章,我也會向你推薦我喜歡的美劇、電影以及一切和流行文化有關的東西。有時我也會在寫寫自己關心的人和事。


7.28 更新
第三集愈發好看了啊,原本以為是警匪劇,第二集變成了法律劇,到第三集好像又變成監獄劇了,劇情發展算是很快的了,居然還能對每個人物有頗為細膩的描寫,觀賞性很強。

以下原文載於我的微信公眾號 聯客

HBO 的新劇 The Night Of 《犯罪之夜》,也叫《罪夜之奔》,翻拍自 2008 年 BBC 的電視劇 《犯罪正義》,剛剛出到第三集。IMDB 評分 9.1,堪稱今年最驚艷新劇。


長達 79 分鐘的試播集,異常冷靜地敘述了一場謀殺案。工薪階層家裡的好學生 Naz 遇上厭世的癮君子富家女,滋生出一系列離奇的事件。除了風暴中心的主人公,其他主要角色塑造也非常精彩:落魄的犯罪律師 John Stone 頗有「風騷律師」 Saul Goodman 的范兒,遇上博學又狡黠的「老司機」警探 Box,倆人的鬥智斗勇張力十足。人物塑造和節奏把握,有很好的觀劇體驗,值得一看。


- 劇透預警 -

劇里沒有正義和邪惡,好和壞,沒有敗壞的警察,也沒有堅持正義的律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出發點。警察想要快點結案,律師想要通過這個大案獲得名望和金錢。就像律師 Stone 對 Naz 說的那樣:真相?沒人關心真相,我們各自講各自的故事,讓陪審團來選。在這樣的對陣中,觀眾很難用刻板印象來判斷自己該相信誰。這也是本劇好看的原因之一:你很難預知劇情的走向。

- 警察的一晚 -

故事徐徐展開,專註在紐約市警察辦案的細節,而本劇最大的設定——男主角的穆斯林屬性,則埋得較深。通過大量看似無關緊要的小角色,事無巨細地展現了 NYPD 每個部門的工作:

1. 首先是兩位巡邏的警員,police officer,注意他們的警銜只有一個盾牌袖章。即使兩個小時前就該下班回家了,還是在路上攔下了慌張違反交規的 Naz。

2. 在犯罪現場,來了一位 Sergeant 警長/警司,盾牌下還有三道杠。他向警員詢問了大致情況,得知是一個 break in 入室案件。

3. 看到現場的血腥場面,警察們打電話告知值班的夜警,讓其通知醫療團隊和法醫。注意這裡夜警在看關於鯊魚捕食的紀錄片,奠定了本劇的某種「捕獵者」氛圍。

4. F.D.N.Y Fire Department City of New York 紐約消防局來的醫療隊鑒定受害人已死。醫療隊是美國消防局的一大部門,看過 Chicago Fire《芝城烈焰》會印象深刻。

5. 值班的夜警跟上級彙報。這位上級沒有穿制服,可能是另一個 Sergeant 或者是更高級別的 Lieutenant 督察(警督)。

6. 鋪墊了這麼多,厲害角色 Box 警探終於出場了。Detective 警探系統比較複雜,算是獨立於警察系統的。警探分 detective-investigators 警探調查員和 detective-specialists 警探專員,前者是我們熟悉的探案的警察。一般來說,初級警察 police officer 做滿 18 個月的偵探調查工作就可以升職為 detective-investigators 警探調查員了,但也有個別並不從事偵探工作,由於做滿 18 個月等升職需要而升為警探的,便會被授予 detective-specialists 警探專員的頭銜。detective-investigators 警探要麼是在警察局內偵破謀殺、強姦、搶劫、盜竊的案件,要麼被派到其他政府職能部門,協助調查經濟犯罪、恐怖襲擊、販毒、腐敗等等案件。

不過警探是相對獨立於警察體系的,警探從三級升到一級後,還是要受到警長或者督察的管轄。高級警探可以向低級別警探下達命令,但不能向低級別的警察或巡警下達命令。總之,紐約警察的職業軌跡有三種:1)管理,也就是從警員-警長-督察-警監等 12 個級別;2)調查,就是作為警探參與調查工作;3)專員,從事一些特殊職業,如犯罪現場技術專家(法醫等)、市長的保鏢和司機、炸彈專家、直升機駕駛員、速寫畫師等等。每種職業道路都有自己的等級和評薪標準,紐約市政府官網可以查到。

7. 值夜班的是 Sgt Klein 警長。

本劇也有不少訴訟細節,咱以後細說。

- 手部特寫 -

除了冷靜的講述辦案流程,本劇從眾多犯罪劇脫穎而出,鏡頭的表現也功不可沒。大特寫鏡頭,用各種人的手部細節來表現內心戲:

「一切盡在掌握中」的 Detective Box。

記錄 Naz 口述的律師 Stone。

拿下重要案子的律師 Stone,手指輕快地敲擊欄杆。

在辦公室外等待繼女消息的 Mr Taylor。

在給 Taylor 看繼女慘死的照片之前,警官慎重地壓住文件袋。

倒班的警員,從盒子里掏出眼鏡。一切都井然有序,並沒有受到 Naz 案件的影響。


- 節奏把握 -

劇集對案發到逮捕的節奏把握得相當到位,每當觀眾為 Naz 揪心的時候,編劇卻揮揮手說「Not yet」。終於所有關鍵證人都到了警察局,那邊警探 Box 跟警長敘述事件經過,這邊警員在為 Naz 搜身以便把他當成初犯交規的新手司機放走,每個鏡頭的近景和遠景相互交織,兩條線匯在一起,真相浮出。

遠景是報案的鄰居澄清自己的證詞,嫌疑人是自己駕駛計程車逃離,而不是叫了一輛車,近景是攔下 Naz 計程車的女警察懷疑的眼光。

遠景是 Box 描述兇器的形狀,近景是女警察在 Naz 身上搜出了符合描述的刀。


- 疑點 -

回到案件本身。即使所有證據都指向嫌疑人 Naz,直覺卻告訴警探和律師,哪裡不對勁。


疑點1:作案動機不明

疑點2:嫌疑人身上沒有血跡

疑點3:事發當晚,Andrea 門前的黑人目擊證人小哥是跟同伴一起走路,而第二天在警局他說自己是一個人。


讓我們在後面的劇集中慢慢尋找答案吧。


【輕劇透】The Night, the lives


看一般的好戲,好奇心驅使著你想知道故事的發展和結局,但你始終知道,自己是個開著上帝視角的旁觀者;而更精彩的好戲,會令人總是不禁自我代入到角色的生活中去。在這種同理心被激發的模式中,了解故事發展和結局雖然依舊重要,但有很多時候也會去腦補角色們在鏡頭中的劇情以外,有著怎樣的生活、還有怎樣的圈子、如果我是TA,某一刻不像劇情那樣說和做,會否開啟一條不一樣的故事線……


《The Night Of》這部改編自BBC前作的8集美劇帶來了這種強烈的浸入感。情節推進的過程中,給你一個完整的浮世,每個角色都鮮活地立了起來,就像一卷緩緩展開的《清明上河圖》,舟橋上、行道邊的每位販夫走卒,都自有其所。實際上是從第四集才跟著領導半路入坑的我,還迫不及待地自己再從第一集補完,差點想馬上二刷後四集,慢慢品咂細節。


能做到這一點,以戛納影帝John Turturro領銜的一眾主演和群演的出色表現無需贅言。來自幾位身負奧斯卡和艾美獎的攝影指導的鏡頭也是一大助力。清冷的色與光,見微知著的取鏡,雖未至於每一幀都是壁紙的地步,但也淋漓盡致地展現出大都市的灰度;配上置身其中的各路人物,許多畫面又在那灰度中活泛出故事的溫度。這種真切的意蘊,甚至令我恍然領悟一些限制級鏡頭確實必要的簡單理由:那些情況下就是不會有人有多餘的穿戴!還有The Night Of這個乍聽突兀的片名——相較這英文名「開放式」的含義,《罪夜之奔》《罪惡之夜》之類的譯名總顯得有點局限,畢竟對於那夜和之後的一切,John在結案陳詞中曆數的各個crime,不過是一個開端,或是些推斷與情境而已。這些絕難用crime一字概括的千絲萬縷,在每集經過精心雕琢、充滿紐約客刻薄機鋒的劇本對白中慢慢充溢,促使我在從頭補看的時候,饒有興緻地想問候那些次第登場的角色們說:這一刻你還不知道自己會遇到怎樣的緣法,好好過下去吧。


C"est la vie.


所以,當最後的最後,那隻小貓就這麼橫穿過John的客廳時,我認為這是個遠比揭盅誰才是真兇更圓滿的收筆,也不需要什麼第二季來續什麼線索、圓什麼懸念了,畢竟現實本來就是,沒有什麼必然的下一章。


第一集確實水準很不一般,從男主和艷遇女孩回家起,至律師出場止,這40分鐘故事講的實在是太漂亮,太精彩,真好,這才叫會講故事。上一次看到這種敘事水平的影像還是前年的韓國片《走到盡頭》的開始30分鐘。
不曾想之後的2-8集完全不是我預計的樣子,原本可以高度戲劇化的故事設定被特別冷靜的處理了,案件被後置,情節極端發散,非常寫實的將美國司法程序、社會關係、種族矛盾等曬給觀者…
綜上,這劇拍的清冷、自我、孤傲,並不太適合一般大眾看,雖然它的第一集確是非常出色。


生活像一個無底洞拽著人往下,你所能做的唯有掙扎

第八集觀看完畢,結局就像你預料的那樣,檢方撤訴,naz釋放——似乎命運對年輕人開了個玩笑,將他從原本的生活軌跡里拽出來,待一切結束,他還能回到原本的生活軌跡里嗎?

The night of成為了一個高級冷笑話,關乎選擇:
孤家寡人的癟三律師忍受著過敏症,與貓同居
女律師選擇了「壞小子的愛情」,永遠丟了工作
母親選擇了「看見的真相」,失去了她的好兒子
女檢察官選擇了程序的正義,殺人案得有人接鍋,不是你,就是他
探長選擇推翻重來,回到崗位重拾尊嚴
偏偏naz,偏偏無視了周圍還有關心著他的人,任由生活拽著他向下。一開始,他聰明,他打工掙學費,他打架還擊校園種族歧視,他在庭上說not guilty不願意接受斡旋來的15年有期徒刑——他下意識地在掙扎,而現在他聰明,選擇了吸毒和成為gangster。

只是,在他吸毒的時候他也會回憶起那一夜的河邊,他和安德里亞,那是他逝去的青春


一開始,你覺得那個在深夜上車的女孩,好憂鬱,好迷人,好有感覺……
然後,她開始帶男主酗酒、磕葯、玩自殘、一夜情;

一開始,你覺得那個叫BOX的警察看起來好像挺有本事,而且挺和氣的,似乎是真心幫主角,為的是發掘案件真相找到真兇……
然後,他原來一心想要將案子辦成鐵案,讓男主」伏法「;

一開始,你覺得那個腳蘚律師是個好人,主動幫助男主,是為了心中的信仰和對弱者的保護……
然後,你發現他似乎把這場官司當作一個冒頭的機會、賺錢的機會;

一開始,你覺得那個女律師實力雄厚、提供免費幫助,似乎是男主一家的福音……
然後,你發現她似乎根本對官司不上心,另有圖謀;

一開始,你覺得監獄裡的黑老大願意保護男主這個小綿羊,是出於好心……
然後,你發現男主根本沒有選擇的權力。

在這個劇里,男主遇到的每個人,他們對男主的態度,都代表了他們的立場和利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並沒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一切都很現實。

※※※※※※※※※※|| 分割線 ||※※※※※※※※※※

以上是7.28剛看完第二集所寫,有感而發而已,這問題也是新劇剛出來時的,所以答的並非是全劇的評價。
全劇看完後當然會有不同的看法,但我懶得改了。


本作有很多針對美國司法體制的諷刺:律師希望儘可能地讓客戶被判得更輕;檢察官讓步於媒體和庭審開銷;記者希望有爆炸性的新聞。沒有人在意真相是什麼,大家只是努力地在這場案件相互角力:律師和律師的博弈、律師和警官的博弈、律師和檢察官的博弈、警官和檢察官的博弈等等。然而一旦身處案件之外,所有人又都成了相知許久的好友而互開玩笑,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律師Stone的滿是濕疹的腳(下文會詳談)。下面這句話差不多是全劇的精髓:

美國的司法體制本來是想通過程序正義來實現正義的最大化,但結果卻事與願違。所有的體制參與者都把精力投身於程序,而忽視了正義的部分。每個人都負責做好自己在程序內的那一步,並獲得相應的收益,沒有人在意結果正義與否。我在這裡並不是想爭論程序正義和結果正義孰優孰劣,但美國當前的體制無疑有其不完美之處。近年來的 Making a Murderer、美國犯罪故事和本劇等一系列作品都說明了這一點。

但除此之外,我更想談的是關於律師John Stone。他是一個專門為妓女和毒販辯護的律師,為正統律師體系內的人所不齒。他不是一個什麼有原則的人,想盡一切辦法去多撈一點好處。然而有些荒誕的是,本作中出鏡率頗高的是他那隻滿是濕疹的腳。認識的人見到他,第一句話總是你的腳還好嗎。他的濕疹隨著劇情加重、被治癒、又複發。為什麼會有這樣一種安排?我不妨稍微過度解讀一下。

首先,濕疹無疑讓Stone的性格更豐滿起來,他雖然貪財,但卻甘心被以偏方為由騙錢。有過慢性病的人,應該能夠有類似的體會。可以先看第三集的這組鏡頭:

在整部劇都略顯沉重,用光偏暗的情況下,這組鏡頭顯得有些反常。Stone完全沒有平日里老於世故的神態,反而一臉嚴肅,很虔敬地給自己的腳敷藥。外面的光明亮而柔和,整個過程都看起來十分神聖。這與他平日里遊走在法律邊界的形象有著天壤之隔。再看他經過路邊的鞋店時的場景:

在一個因為濕疹只能常年穿涼鞋的人眼中,皮鞋顯得格外漂亮。但他卻不能買,於是只能在櫥窗前留戀而去。
所以說,Stone雖然是一個愛財的人,主觀上也希望Naz能獲得公正的審判,但內心深處他最在乎的,是亟需被治癒的濕疹。很多集中都出現了Stone去參加濕疹集體互助會的場景(他的表現:從一開始的自嘲到暫時被治癒時的炫耀再到沉默),互助會真的是一個可以找到尊重和理解的地方。工作中認識的人嘲諷他的腳像個三明治(還是自嘲?),地鐵里的乘客看到他會遠遠地站開,只有在互助會裡,大家可以感同身受,相互理解彼此的痛苦。對於Stone,濕疹帶來的不僅是生理上的不便,更多的是心理上受到的排斥。本作中對這種心理的刻畫可謂細緻。

Stone受濕疹困擾與Naz於結尾無罪釋放後但仍然被人當作殺人犯有著呼應之處。生理上的頑疾,精神上被排斥,但無論如何,都還是要生活下去。而結尾時,Stone明明對貓過敏嚴重,還是去把那隻貓領養回來,可能是想表明,他經過這個案子,已經把個人的真實情感看得要比一個頑疾更重要了,他不再想因為一個疾病,處處抑制自己的真實感情。

最後,這部劇的很多細節都值得稱道。表達情緒時,多用主觀視角,把諸如Nasir的害怕、他父母的無助等情感表現得很真實。背景音樂也很棒,第一集中很多警車開過時,有的放的是rap,有的是古典樂(好像是Box),與人物的性格比較相符。總之是一部很不錯的作品。


引用主演約翰特托羅的話,簡單明了的概括了本劇
「這裡沒有英雄,也沒有反派。你能看到每個人的精神分析。」


這部片的關鍵點在於「動機」,最後男主靠這個被判無罪。

而這部片好看也在於「動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訴求,警察,警察官,律師,甚至是法官,小混混,其他的士司機,每個人都在為自己謀最大的利益。

這是美劇最厲害的地方,你可以說他劇情俗套,沒有新意,but他就是能把人刻畫的很出色。
而作為一個行內人,我可以說這是我們大部分電視劇最大的毛病。莫名其妙就愛上了,莫名其妙就恨了。


寫個短評吧

首先,這是部值得看的美劇,我自己評分的話大概在8-8.5分左右,大概是比神劇略差一點點的評分。

最吸引我的幾個點:

1、非常細膩的人物刻畫,不止是對男主,男二,偵探這幾個主要角色,還有別的一系列出現的小人物,甚至包括警察局的前台(應該不是前台,但不知道叫啥),都刻畫的很細膩,很生動,一點沒有龍套的感覺;

2、非常強的代入感,無論是男主出事那一晚,還是在警察局,還是在監獄,都拍的非常真實,非常完整,面面俱到,絲絲入扣。特別是因為男主只是個普通人,他所做的,換了我們每個人,在那個情景下可能都會那麼做,換言之,他所經歷的,我們每個人也都可能去經歷,一旦這樣去想,就會非常有代入感,常常會想,如果我在他這個處境,我會怎麼樣;

3、對美國司法體系非常細膩的刻畫,無論是警察局、監獄、法院里的一系列程序,還是律師、DA的各種鬥法,其對美國整個司法體系的描繪,比我之前看過的所有影視作品都更細膩,更清晰。其中有幾個印象深刻的點:警察「友好」的循循善誘,律師們各自的小九九,律師檢察官之間的討價還價,檢察官對法醫的刻意引導,博士對犯罪現場的調查,極其精彩的庭審等等,這些一連串的情節,就是讓這部劇讓人覺得,wow,好真實,wow,原來美國法律就是這麼玩的!

4、有一些隱而未發的東西。隨著故事的進行,很明顯,我們的男主並不是小白兔,如此快速的融入監獄生活,偷運毒品,吸毒,剃頭,紋身,甚至參與謀殺,做起來都幾乎沒有遲疑。外加他在多處隱瞞真相,外外加他時不時憂鬱的深思,總讓人覺得男主不那麼簡單。事實上,我其實一直在等待在劇集的最後,來個大反轉,男主開始回憶自己的殺人情節,然而並沒有。看來還要把懸念留到下一季?

總之,就像開篇說的,這還是值得一看的美劇,跟神劇的差距,可能就在沒有帶給我太大太大的衝擊和震撼,但總體觀影體驗還是非常優秀的。


我並非不是美劇的fans,只是因為某些緣故,很少主動地去尋找,通常是接受朋友們的推薦。今天晚上我剛剛看完 HBO 的 The Night Of 。當最後一個鏡頭出現之時,我給羅登發了一個信息:看完很傷心,除了最後一個鏡頭。他問為什麼?我回答:生活高度的縝密和虛空。


哈德遜河邊,NAZ沉醉在毒品之中,在恍惚中看到了已經死去的阿德里安,幾天之前,人們還普遍認為是他殺了她。NAZ真的很喜歡阿德里安嗎?他是如何看待那個浪漫卻血腥的晚上的?答案其實從鏡頭中已經有了:在迷離和清冷的燈光之中,一張飽經折磨,然後冷漠和無所謂的側面,回憶著阿德里安最美好的一絲絲微笑和似是而非的輕佻。


慾望毀掉了一切,但是慾望本身是美好的。我相信罪惡,通常是從美麗開始。可能,回到自己社區的NAZ,雖然獲得自由,但是失去了尊嚴。那個殘酷的美好,可能是他餘生唯一值得回味的東西。

CHANDRA離開了辦公室,並非只帶走了失望和悔恨。她相信自己和NAZ有一種不可否認的情愫,但是這種一時的衝動所帶來的鹹味,她和NAZ誰保留更久呢?我不知道。STONE回到了自己過去的生活,這並不奇怪。NAZ案件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到他個人的性格和命運?估計不會。其他人,那個弗萊迪,獄中大哥,飼養了自己的獨角獸,然後卻被自己的寵物離棄,他的失落會持續多久?可能不會,很快監獄會不停送來各種替代品。所有,所有,當我發現,看似高度嚴謹的生活邏輯,驅動著一個又一個的驚喜,悲傷,欣慰和失落來回表演的時候,最後只不過證明了它呆板如鐘的事實,我徹底感到了傷心。

命運利用生活邏輯,建立起了高度縝密的生活細節。沒有巧合,沒有預先設計,正如阿德里安如果沒有坐進NAZ的計程車一樣,每一個行為的邏輯,動機,結果和影響都無時無刻地在發生這個作用,如同精密的齒輪導致生活時鐘冷靜地轉動。這種縝密超過了一個普通生命體可以感知,控制和預想的,他們只能被動著為這個無比縝密的大廈提供自己的生活零件,帶著各種慾望,影響和被影響其他每一個與之相鄰的零件,最後這個生活大廈被無情地建立,呈現出一個巨大的影子:虛空。高度精密必然導致一切有情感色彩的東西都會被證明無用。


一個電影(包括這樣的電視劇)是無意還是有意地達到了這樣一個冷漠的高度,我一開始傾向於後者。編劇的智慧和感悟,使 the night of 獲得如此絕望同時迷人的氣質。對於生活毫不留情地珍視和批判,才有可能寫出這樣的劇本,在這點上,我肯定是敬佩和羨慕the night of 的創作者的。但是冷靜下來想一想,又發現這樣的問題:這些和那些神來之筆,真的是他們創造的嗎?不,不是,一個人不可能創造如此之美,應該是生活本身給予了他們,強大的生活教給了這些敏感的人,如同上帝將火炭伸進以賽亞的嘴唇,讓他說出神的語言。他自己都不明白為什麼會這樣。


先知們,向你們致敬。用你們的優美的語言,告訴我們你們想要說清楚的一點也不優美


季終了,他還是沒過上好日子 | The night of
他叫約翰斯通,是一名自由辯護律師,專門替不入流的小毛賊提供所謂的「法律援助」,不管成與不成,均收250塊錢。這個數字在我國有辱人之嫌,但紐約皇后區的下等人們沒有這樣的覺悟,並且對斯通給出的付款要求——只收現金,不能刷卡,必須當面結清——他們也毫無異議,因為斯通實在是他們能找到的最後人選了,其他稍微正規一點的律師都按小時收費,費用是他們就算在最美的夢裡都不會出現的天文數字。

這個被業界看不起的律師,在一個尋常的夜晚做完一單尋常的生意,正打算邁著他那爛皮的雙腳離開21片區的派出所,不經意間看到了鐵籠子里的納西爾可汗,一個巴基斯坦裔的二代移民,他卑微但倔強的眼神成功的引起了斯通的注意,讓他在離開警局一段路之後,毅然折返,在不知具體事由的情況下自薦當起了納西爾的辯護律師。
這是第一集的劇情。時間來到第八集的結尾,因為年輕的主辯律師犯了個低級錯誤,法官提前一天通知由輔助律師——也就是斯通——來做被告方的結辯陳詞。為此斯通一晚上沒睡好,他寫稿子,逐字逐句的推敲,在雜亂狹小的房間里坐立難安,焦躁的情緒引發了皮膚過敏症,於是狂喝來自遙遠東方的神秘中藥,瀕臨死亡邊緣,只能動身求醫。所以第二天呈現給陪審團、對方辯友和法官的,是一張彷彿用不種顏色的皮拼接起來的臉。

斯通的結辯主要分為三部分:
一、按照時間進度和既有的證據,給兩名案件當事人確定了九項罪名,但是其中沒有謀殺罪,因為圍繞謀殺罪的所有證據都不是事實證據,而只是公檢兩方的推斷,所以這起罪名不應成立;
二、在整個案件的審理過程中,公檢兩方的眼睛死死盯住納西爾,想盡辦法判他有罪,而對其他幾名嫌疑人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很不法治;
三、基於以上兩點,斯通引述了大美利堅憲法賦予每個人的權利:聘請律師為自己的自由辯護,接受公平公正的審判,以及對無罪推定的高度懷疑。他特彆強調,這個權利每個美國公民都有,既包括在坐的陪審團的每一個人,也包括正在接受審訊的納西爾。
相對於檢方律師咬著納西爾記憶空白不放的狠辣作風,斯通以退為進的招數顯得非常高明。雖然他沒有反敗為勝,但是他關於憲法權利的說辭成功擊中了陪審團心裡的一根弦,那根弦能奏出最能引人共鳴的和音。原本已被檢方律師帶出很遠的陪審團,最後被這個聲音驚醒,而選擇往回奔,最後達成了6比6持平的結果,也就是沒有結果。檢方律師放棄提問,此起案件撤訴,納西爾重獲自由。
是的,沉冤並未得雪,兇手並未落網,但電視就這麼結束了。

被告方主辯律師被公司開除,她答應斯通的3萬塊錢有沒有兌現呢?我想沒有,因為他還是繼續過著窘迫潦倒的生活。他雖然可憐貓,但因為過敏不能養,所以他那間戶型糟糕的房子里,依然只有他的影子與他相伴。被他的總結辯詞羞得無地自容的檢方老女人律師和老警探博克斯都聯手做起了新生意,但斯通只能繼續接250塊錢的快餐,吃簡單的食物,炮廉價的妓女,和兒子的距離也在不可避免的疏遠。生活並沒有因為他的出色表現而優待他一點,歸根結底,就因為他走的是野路子。
他是本劇我感受最深的角色,因為演員演得實在太好。看《變形金剛》的時候,我對這個演員很是反感,因為我不喜歡在激烈的打鬥中穿插毫無營養的搞笑,但這個從他出現在本劇的第一個鏡頭開始,我知道是時候拋開這個成見了。
另外,男主角納西爾的演員也演得非常棒,從一開始的邊緣小屌絲,到入獄後變成肌肉男,形體變了,眼神也沉靜了下來。


簡述我推薦此劇的幾個理由:
1、沉穩紮實。第一集就把核心事件前後兩小時展現在我們眼前,此後的每一集都在這個基礎上不斷生髮出旁支劇情,共同推動主線的緩慢發展。劇情的伸展和畫面的色調一樣,沉穩、內斂、紮實,在喪屍亂跑、子彈亂飛的美劇堆里,它顯得那麼從容自信。不與百花爭艷,我自魅絕天下。
2、心理VR。你會跟著角色體會到進入監獄時的那種壓迫感,你會感受到法庭莊嚴懾人的氛圍,彷彿在心理用VR經歷了一次發生在萬里之外的審判。換言之,劇情的代入感非常強。
3、只做展示,不作說明。這有點像本格推理,就是我們知道的線索和編劇是一樣多的,但是我們缺乏編劇的思維能力,所以他能編出讓我們大吃一驚的劇情來。不過本劇的編劇顯然不想玩得這麼商業,他在最後的關鍵點戛然而止了。翻看資料,這個劇有三名編劇,代表作分別是《辛德勒名單》、美劇《火線》和美劇《皇家律師》,我想他們是各有分工的,但本劇濃重的人文色彩,多半是拜《辛德勒名單》的編劇所賜。
總之,這是一部非常棒的劇,適合那些有耐心,希望在看劇的過程中有收穫的人看。如果你喜歡打打殺殺和懸念叢生高潮迭起的商業氣息濃厚的劇情,而對靜水流深的生活化寫實劇情沒什麼耐心,那麼就不要看這個劇了。

微信:野評人
2016年10月28日


這部劇的中文名翻譯成《罪夜之奔》或者是《罪惡之夜》,是HBO在6月24號剛發布的總共8集的Limited Series, 改編自2008年BBC出品經典劇的《Criminal Justice》。儘管這名字聽上去很性冷淡,但整個故事是由一發陌生炮引起的。。。

事情的起因是醬紫的,男主Naz是一個在美國長大的卻異常乖巧文靜認真聽微積分課程的巴基斯坦裔(一上來就發好人卡真的好么。。。),他雖然是個好人然而內心裡依然和所有青春期騷年一樣渴望fresh body. 於是當有機會參加在曼哈頓的"PY" 趴的時候他義無反顧的偷開老爹的TAIX過去了。

就在傻黑甜Naz開著TAIX在曼哈頓亂竄的時候一位正值妙齡的性感女子突然上了他的車,男主超強的直覺告訴他Party不用去了,咽了咽口水拉著妹子在城裡轉著轉著就。。。

就到了妹子家。求此刻男主的脈搏速度。。。然後男主就被妹子推倒了。。。然後就是bi*bi*bi情節。。。。

高潮來了。。。當單純不做作的Naz再次醒過來的時候已經是深夜該乾的都幹了可以撤了,準備上樓和妹子告個別(Naz並不是拔D無情的嗯),然後一開燈。。。。。


妹子渾身被捅成馬蜂窩一樣死在了血流成河的床上


Naz直接嚇懵逼一個激靈連滾帶爬的跑了。然鵝很不幸連天都沒亮他就被抓獲。

剛剛被捕的Naz還不知道自己的命運天平此刻已經嚴重的傾斜向了不利的方向。儘管他反覆澄清,但是所有的證據都指向他,在警探看起來問題只是Naz是會判無期還是10幾年。直到一位律師出現,遊戲才真正的開始。

這位主動找上Naz的律師立馬給他上了生存課101:

I wanna tell you something,and it"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you"ll ever hear in your entire life, so don"t not hear it. Shut it!

我要告訴你這將會是你一生中聽過最重要的事情所以給我聽進去了.閉嘴!

They come up with their story, we come up with ours.The jury gets to decide which they like best.

他們編自己的故事, 我們說自己的故事,陪審團會決定自己喜歡哪一個故事.

Now, the good news is we get to hear what their story is first before we have to tell them ours.

現在好消息是我們可以先聽他們的故事然後再講我們的故事.


==,這句話是不是似曾相識?==,好像整個劇情都有點似曾相識?

好吧,我覺得肯定有人想起來辛普森案了

在講述辛普森殺妻案審判的美劇《美國罪案故事》中,幾乎一毛一樣的話出現過:

Evidence doesn"t win the day. Jurors go with the narrative that makes sense. We"re here to tell a story. Our job is to tell that story better than the other side tells theirs.

證據並不能贏得審判。陪審團會採納說得通的說法我們來就是為了說故事的。我們的職責就是把這個故事,講得比對方的更好聽。


沒錯,在陪審團制度下講故事的能力是壓倒性重要的。這也是陪審團制度為人詬病的一個原因。然而更深刻的問題是,在法律體系中,追求的並不是「事實的真相」,而是「程序的正義」。無論是律師還是檢方,都並不真正關心真相,而是期望在走完一個無可挑剔沒有污點的程序後達到自己想要的結論。正如劇中Naz天真的問律師:

Naz: You keep saying "story," like I"m making it up. I want to tell you the truth.

你一直說"故事" 就像這事是我編的一樣。我想把真相告訴你。

Lawyer: You really, really don"t. I don"t wanna be stuck with the truth. Not until I have to be. I need...to be flexible.

你可千萬別說,我不想被真相束縛。除非我不得已而為之我需要...靈活一些


於是一場撕逼大戰正式開始了。不過Naz並不會像辛普森那麼幸運,免不了還是要去監獄裡兜一圈。在這個過程中他為了自己的生存不斷的放棄自己的天真變得同流合污。當他因為一個偶然事件終於被洗白放出來的時候已經不能適應正常的社會了。。。不得不說這個設定和《昭雪》還是有幾分相似的。

所以雖然這是一個由ONS引發的血案,但其實是關於司法正義、種族身份、人性衝突有關的劇

(然而其實我一直在想的是根據犯罪心理的理論這娃第一次ONS受這麼大刺激以後很有成為連環殺手的潛質啊。。。)

目前才出了兩集,希望後面越來越精彩。


愚見
偵探片
畫面精緻,配樂美,能看下去的最大動力。
劇情不無腦,演員實力派沒毛病。
猜兇手,看了兩集我猜三個人,1.停車場的黑人,2.男主自己殺的,因為喝酒和嗑藥忘記了,3.男跟女主回家時路遇的那個瞪著他的黑人,好吧目前就感覺這三個嫌疑最大。
不無聊,情節可以做到無縫鏈接。

看完第七集發現的確是講司法體制的片子,兇手是誰貌似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在現行體制下證明naz是無辜的,畢竟連他母親都不相信他了。
要在中國早就定罪了吧?
監獄裡過一趟,無論如何,人都不再是原來那個人了。自殺的皮蒂,可憐的皮蒂母親,這到底是怎麼個鬼世界?這是真實的嗎?


這是一部現實風格劇集。現實是說,在敘事層面較弱的戲劇性,沒有許多出其不意,在人物層面,借用比利懷德的台詞,nobody"s perfect,並沒有一個特別的角色。就是一些普通人,被一些尋常的動機驅動,做了一些可以理解的事,讓彼此產生交集。創作者的意圖,也並非以劇烈的情節衝突,造成強烈的情感體驗,而是以核心故事為樣本,展現一段社會生活。

現實是動態的,模糊的,直到你出於某種原因去觀察它,才得到一份基於這次觀察的結果。因為你的連續觀察,才產生了連續的現實感,或者確定感,你認為世界「在那兒」。這種確定感還會進一步讓你覺得,你看到的世界也是別人看到的世界,然後誤解和不解就來了。然後隔閡與衝突也來了。人越看重確定感,就會越堅持自我,而現代都市裡,人的密集聚居造成的不確定感,或者孤獨/迷失感,有時是難以忍受的。所以想要脫離,(毒品),想要定位,(社交),想要征服世界,(權力)。

在這部劇集,促使人們觀察現實的起因是Andrea遇害,Nasir作為嫌疑人被起訴,但就像律師John對Nasir說的那樣,「真相」或「事實」並不重要。法庭上的真相不過是種種表達,而判決是選擇。(這點在許多年前的《十二怒漢》中已經清楚表現過。)可能並沒有人確切地知道Andrea是怎麼死的。她自己不一定知道,如果她在遇害時並不清醒。兇手也不一定知道,如果兇手就是Nasir,而他真的想不起發生的事。最後作證時,在檢察官有技巧的盤問下,他老老實實地說,我不知道/不確定。

因為劇集是以Nasir為中心,所以觀眾很容易對他產生移情,認為他像他自己宣稱的那樣,did"t kill her,couldn"t have killed her。但實際上創作者並不持此立場,他們只是表現整個事件,還以律師的濕疹對此作出隱喻。就像對John的濕疹,每個醫生都有自己的一套看法,並把其他醫生的處方扔進垃圾桶,Nasir的遭遇也是一樣。陪審團的十二個人形成了6-6的僵局,沒有做出判決,但這是作為陪審員,如果沒被隨機選中,他們就是一些普通人,而事實上法庭外的普通人,可能私下會做出判決。Nasir重獲自由後,覺得到處被人關注,很不自在,John則以自己濕疹患者的經歷安慰他,教他忽視被觀察的壓力。

Nasir的問題是,他沒被證明有罪,也沒被證明清白。他的「真相」被懸置了,不確定,他要時刻忍受他人目光的判決。John告訴他,we all have a cross to bear,(so live with it),但這需要時間,就像他在監獄裡的學習適應。他來到和Andrea去過的海灘,想回到故事開始的時候,弄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到底為什麼會發生。但是人回不到過去。他用監獄學來的方法適應生存。

因為人們的不同觀察,不同表達,法庭上的兇殺事件是模糊的,事件牽涉的人也面目不清。殺害Andrea的可能是嗨大了的Nasir,也可能是對某些女性懷有偏見的Day,也可能是搶劫慣犯Reade,也可能是圖謀她房產的繼父Taylor,也可能是想要掩蓋自己偷她財產行為的Paul,當然也可能他們都不是。從Box和Weiss的角度來說,兇手刺了那麼多刀,很像是激情犯罪或仇恨犯罪,遇害者和兇手很可能相識,所以在放走Nasir後,他們把目標轉向了Paul。他們有可能是對的,但也可能再次被現實迷惑,劇中已經表現了,僅僅是害怕被盤問,或者招來麻煩,就足以導致人們改變說辭。Box本人都被Chandra質疑,出於下意識的覺得並不fit,他把現場證物拿走,以關懷之名交給了嫌疑人。而在Box出示了Paul可疑的證據後,Weiss依然堅持完成了訴訟,只在陪審團宣布懸置後才決定放棄。人們選擇一種現實。

再看人物。Nasir是一個無辜蒙冤的單純大學生嗎?不一定。他曾以暴力回應歧視,他在學校內販毒,他在監獄裡揭發Petey,致使後者被殺,他對自己的律師都不說實話。John是一個熱衷為弱者服務的律師嗎?不,他只是要賺律師費,養家糊口。他曾勸Nasir接受認罪協議,因為那看上去很合理。Chandra是一個只缺機會的優秀人才嗎?遠不是,她犯的錯極不專業,最後讓Nasir作證,簡直像送他去赴刑。總之,你可能期待的是非分明,或戲劇性場面,在這裡都不會出現。沒有JFK里勇敢正義的檢察官Garrison,沒有Legal High里總是最後翻盤的古美門,沒有《預言者》里入獄小菜出獄大佬的情節,也沒有《因父之名》里的政治覺醒和個人成長。但這就是生活本來的樣子,充滿了缺陷和遺憾,卻又不得不這樣過。

Nasir無法理解,她媽媽在庭審時離席,並不是認定他殺了人,而是因為她自身的焦慮。僅僅作為嫌疑人的母親,就讓她丟掉了工作,她承受著巨大的社會壓力。劇中幾次提及,針對他們族裔的犯罪,也說明社會並不正義,也沒耐心等待正義,人們以自己的方式作出反應。從社會層面,Andrea的遇害可能與許多因素有關,比如生活方式。年輕人追求快感,不加節制,終於害死了人命。比如觀念差異,有的人認為如果有些人消失的話,世界會更好。比如貧富差距,有的人繼承大筆財產,可以什麼都不做,有的人不願忍受貧困,決定靠犯罪改變生活。比如經濟剝奪,一些人運用自己的專業手段,奪取另一些人的財產。當缺乏保護的Andrea撞上任何這一組衝突,她遇害的幾率就大幅上升。可以預防卻無法預測的悲劇必然性。

總體壓力變大後,個體就更容易出問題,反過來說,一個個案的出現,也足以撕裂社會,揭示出暗藏的潛流。對此,創作者不僅以反覆提及9/11明示,還以濕疹隱喻重複表達。本來,在服用了神奇的東方草藥後,John的濕疹已經全面消失,但是在面對做最後陳述的巨大壓力時,一切又都回來了。你可能解決掉癥狀,但有副作用,或者讓癥狀一時消失,但你不知道,什麼會讓它回來。那就把貓接回來吧。

16/09/01


兩晚刷完《罪夜之奔》後,四肢有些僵硬

兩個晚上刷完《罪夜之奔》。現在,我已經冷到僵硬。不管是HBO,還是AMC,總之美劇都是殘忍的,所有的正劇,不論結局好壞,都會埋下數條隱患,直到屏幕變黑,我還是懸著心,即使像《生活大爆炸》這樣的情景喜劇,我打賭它的結局也會讓人大跌眼鏡。

劇情簡介:一個在學校努力讀書,老實到受人欺負的巴基斯坦裔年輕人,在某天晚上,由於同學聚會被放鴿子,不甘之下,他偷開了父親賴以生存的計程車準備趕去聚會。結果在市中心迷路,上來一個妙齡少女,男主一看,艾瑪長得不錯,在這個姑娘瀰漫著濃濃憂傷低沉的語氣了,心軟了,沒有將之趕下車。他陪著姑娘去河邊坐了會,結果不難猜,這個長得像賽琳娜戈麥斯的姑娘成功引誘他回到住處激情了一番。被毒品和酒精擊昏的男主在凌晨四點醒來,發現這個姑娘渾身是血地死去,於是開始了逃亡。一系列的抓人心懸的戲劇衝突下,男主「成功」入獄。監獄外,他的父母和律師在奔波;監獄內,他漸漸成了黑老大的得力助手,並「成功」染上毒品……

不同於其他監獄題材的電視劇,《罪夜之奔》最大的優點,我覺得,是在雜糅了監獄、律政劇的同時,增添了亞洲電視劇常有的家庭題材。男主的父親是得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一次別離》的男主,男主的母親更有特點:每集台詞少得可憐,表演卻非常到位。一個在美國備受歧視又苦苦掙扎的伊斯蘭家庭,幾乎剛剛脫離貧困,又遭遇兒子入獄,被指控殘忍姦殺富家少女,每天門外大批記者蹲守,父親丟了計程車,母親被公司辭退。此時,我腦海中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吳君如。《歲月神偷》後,有媒體曾這麼評價過吳君如的演技:每次看到她那張欲哭未哭的臉,觀眾準備好的眼淚都不得不一次次憋回去,這簡直比看著她大哭一場還折磨人——在《罪夜》里就是這樣,在接到兒子電話,衝出門去準備開著計程車趕往警局卻發現車不見了的時候,父親的那種迷茫;在出發前,不忘給兒子做小餅乾帶去,在審訊室卻被告知不能給兒子吃時,母親那縮回去的手;在監獄為了見兒子而被徹底搜身的時候,母親那隱忍的表情——說實話,不論是哪一處,我其實都忍不了,卻因為角色總是欲哭未哭最終恢復平靜麻木的臉,生生把屏幕前的我憋出內傷。


另外,介紹下這個劇我最喜歡的角色,為被殺少女代理的律師——一個看上去很精神,但其實渾身透露著濃濃絕望氣息的老女人。矮小乾癟的身材,彷彿健康和青春離開她不是幾十年,而是上輩子的事。這樣的人給人一種毫無溫情,尖刻反面的形象,在觀眾的主角代入心理下,她自然而然是個討人厭的角色,但其實從第二集,她一出場,靠在法庭外的弧形牆壁上抽煙的時候,我就已被深深觸動。高曉松說,區分一本小說,一部電影電視劇是否已上升到文學性,最直觀的一點,就是看它的「閑筆」。偉大的藝術作品,往往戲劇衝突是緩慢和漸入的,作者總要用大篇筆墨描寫生活場景、環境烘托,然後不知不覺,「東方迷迷濛蒙間,來了一個人……」而網路小說,為了吸引讀者,也為了不被罵湊字數,往往是堆砌式地羅列衝突,很少有環境烘托的漸入佳境式的表達。《罪夜》里,這個律師出場靠在牆壁抽煙的短短一分鐘,就是一處精彩的閑筆,什麼都沒說,卻一下子讓人定位出了這個角色的性格——頗多閱歷,家庭不睦,受人討厭,尖刻毒辣。

當然,最重要的戲還是男主在監獄中的戲,從受人欺負的文弱形象到滿身肌肉的狠厲形象,他隨著劇情發展不斷健身增肌,一個英國演員學說了一口紐約口音——這一切讓這個男演員一夜爆紅,緊接著參演了《星球大戰外傳》,未來一片光明。對比最明顯的就是眼神,從剛被捕時不知所措完全迷茫的表現,到後來在庭審時連律師都怕的陰森眼神,前後完全兩個人。

劇情方面,最大的特點是在短短的第一集中,埋下了十來條線索,也真是服了這個編輯。而且,到了第五集,我其實仍然堅信就是男主殺的人,沒想到後邊三集多次反轉。這其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男主的律師在最後一集說給陪審團的那段辯護,在壓抑了7集半的氣氛里,最後終於稍稍找到了一個宣洩深情的出口。

可是,和大部分美劇一樣,所有黑暗裡總留有光芒,輝煌里總鑲嵌黑子,所以,結束時留下了三條讓人浮想聯翩的線索:1、真正的兇手還沒有抓到,2、男主和母親的感情破裂,3、男主這毒癮怕是借不了了。但已經很好了,編劇也是夠心軟,總比《越獄》時,米勒剛越獄成功,沒幾集又進了另一個監獄強,那才是真正地招恨。

出獄第一天的夜,他再次來到和被殺少女曾來過的河邊,看著遠處橋上霓虹,彷彿那個姑娘仍在身邊,對著他笑。他不看她,低著頭,他知道,大概越甜蜜越危險,即使是幻想。其實人所有的悲哀,都來自於相信未來的自己會變得更糟,不論這種變化是事業、愛情、心理還是健康。所以,「再也回不去了」,總是句無限悵惘的話。再也回不去了,那個懵懂的年輕人,再也回不去了,那個沒有染上毒品前的自己。而危險,卻從沒離他遠去,監獄的門,像一個黑洞,隨時會召喚他再次回來。

可貴的是,片尾曲是《The First Time Ever I Saw U》,多麼溫情,聽上去這個世界好像真的會溫柔對待每一個遍體鱗傷的人一樣。


一口氣看完感覺就像看了一部電影。

最打動我的是主人公的父親,他的每一次出場都讓人感到壓抑著的痛苦。自從他接到兒子在警局的電話,便一直在想辦法,沒有爭辯,沒有流淚,選擇相信自己的兒子。

他給錢德拉送餐那個畫面真的讓人淚奔。


中醫真是太神奇了
編劇到底收了多少錢啊!


這是我見過中醫被黑的最慘的一次


推薦閱讀:

《權力的遊戲》第六季中多次出現小惡魔、灰蟲子、Missandei在金字塔內喝酒講笑話,是想表達什麼?
如果讓HBO(或者Netflix)改編《刀劍神域》會是怎樣的效果?

TAG:美劇 | IMDb | HBO | 如何看待評價X | TheNightof美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