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赫爾辛基古根海姆博物館競賽中,各國的設計方案參賽作品?
去年12月份第一輪方案競標後我翻譯過一篇「赫爾辛基古根海姆博物館1714份參賽作品中的大數據告訴了我們什麼」發在三開間_建築設計門戶網站。剛剛第二輪競賽結束後,再拿出此文看看頗有意思。
-----------------------------------------------我是分割線------------------------------------------------------
古根海姆赫爾辛基設計競賽由古根海姆基金會主辦,地段位於赫爾辛基南岸的港口附近,有著濃厚的歷史與文化氣息。場地面積大約1.8公頃,建築面積大約12000平方米。建成後的博物館將會展示大量的現代藝術傑作。
總平面圖
設計競賽開始於2014年6月。就在幾天前,競賽結束了第一階段評審,選出了六份入圍方案。最終的獲獎者將在2015年6月決出。
這次競賽一個特點就是過程透明,這可能也是北歐特色吧。從官網上我們可以看到所有的1715份參賽作品。哦不,是1714份。Federico說他們數過一遍,有兩份是相同的。Federico Reyneri是LPzR事務所的合伙人。他和他的研究團隊仔細分析了每一份參賽作品,並對它們的圖像質量和參數化設計水平做了評判,得出了一些有趣的結論,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渲染/圖像質量
他們首先評判了參賽方案渲染圖的質量:「首先我們看了每一張渲染圖,並根據質量進行評級。儘管僅通過圖像評價建築是幾乎不可能,對好的設計我們也會提高相應評級。既然目標是獲得一個視覺的設計,抄襲的方案和平庸的設計毫無疑問會獲得低分。」
他們建立了四個等級,很差,差,好和很好。好和很好的等級都至少滿足了國際競賽的最低標準,而差和很差則不是。
很差。這個圖像不是很清楚,而且與設計過程無關。空間布置無法理解,難以看出材料。視角選擇毫無意義,布光很假。
差。圖像可以被容易地解讀,它展示了預想的室內或室外環境。光線簡單並且和陰影直接相關。材質表現缺乏對基本參數的控制。
好。圖像清楚並且有亮點。從圖上可以推斷出周邊環境。光感好,室內室外空間聯繫緊密。
很好。表現明顯提升了設計質量。材料展現合理並與結構完美結合。圖像構成有很多元素,豐富了空間。能夠理解體量的位置。一些視覺效果使得項目很有吸引力。
渲染圖質量比例
他們說:「我們的研究證實了大多數批評家的評論,大多數的方案甚至沒有通過渲染圖質量測試,都被歸在很差和差類。」
參數化效果
儘管看上去參數化很普及,但他們的調查表明:「使用參數化的建築師不多。我們發現參數化設計大概占所有方案的20%。」
根據他們的理論,參數化設計主要通過兩種方式,這兩種方式有時也可結合起來。它們分別是基於物體的幾何構成(objectbased geometry population)和使用參數化生成幾何體(parameter-generatedgeometry)。
前者更容易,因為它從給定的造型起始,在形體的表面使用軟體生成需要的圖案。他們把它稱為參數化圖案。後一種使用邊界條件和參數生成形體,這更難學習和控制,但它更為強力。造型會與設計概念結合緊密。稱之為:參數化形體。
參數化設計與圖像質量的關係
在表格中,大約30%的很好的方案是用參數化軟體設計的。很差的方案只有4%用了。在之間我們有好的和差的方案,前者大約20%,後者10%使用了參數化軟體。「我們發現了質量越好的渲染圖裡,用參數化設計就越多。」他們總結道。
參數化設計與圖像質量的關係
在所有使用生成式設計軟體的方案中,大約65%的使用了參數化生成形體,深度藉助參數化製造形體。它們中的大多數也使用了表面圖案。因此看上去大多數團隊都用了最有趣的方式利用參數化方法。
參數化設計複雜性
但是當我們看看比例數字會發現,越好的項目,使用參數化設計的程度越深。70%使用了形體和圖案,10%用了形體,只有20%僅用了圖案。這些比例在很差方案中正好顛倒了。大部分都只用了膚淺的生成式方法。50%只用了圖案,30%用了形體,20%用了二者。因此,方案質量越高,利用參數化技術的方式就越有趣。
參數化設計複雜性與圖像質量的關係
再一次,參數化軟體在很好的方案中使用非常準確,對建築形象有著決定性作用,在很差的方案中就不是了。
在下面方案中,每一個都被評定了不同等級。
很差。三角劃分演算法被簡單地用在表面,並且對建築設計沒有作用。
差的。
好的。
這兩個差得和好的方案。都用了三角劃分演算法。用演算法定義了形體,並成為設計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形體如果不用演算法就會大不相同。然而形體組織還是用的傳統方式。
很好的項目,顯示了對參數化設計工具更高層次的利用。演算法是設計過程的基本組成部分,定義形體和結構:三角面形成的旋轉體緩緩的包裹著內庭院。這不用Grasshopper或者類似軟體很難被構思。
結論
當參數化軟體被用在很好的項目中,有更好的結果,顯示了更有趣的形體和更高質量的表現。另一方面,在較差的方案中,就算使用了參數化軟體,也毫無意義和效果。
接下來,Federico又提出了一系列問題:「但是更高的質量與參數化設計軟體相關嗎?或者,是不是更好的團隊能利用更難的工具?以及是不是參數化設計的形體一定需要達到令人尖叫的效果?或者叫視覺設計?」現在可能還沒有答案,他繼續寫道:「研究還要繼續。」
後記
在這個研究結束後,競賽的六個最終入圍方案浮出水面了,我們不妨來看一看。
GH-121371443
評委表揚了圖像與技術的結合。認為這個設計簡單但是超乎尋常。評委認為他的視覺印象如此強烈以至於會吸引公眾給它起昵稱,但是也同樣需要令人信服的內部組成邏輯,內部功能組織目前過於概念化。
GH-04380895
評委認為這是個獨特的方案,成組的亭子創造城市的延續,設計與城市肌理融合很好,反映了附近的市場。充分利用自然光值得稱讚。但是評委對於屋頂形狀和燈塔有些質疑。
GH-1128435973
評委讚揚了方案的地域性工業氣息,內部靈活性和外部效果。評委認為這是對於這個博物館設計原則的一個有力回應,即使概念還沒有完全展開。首層公共空間和上層展覽空間的組織概念很強。低緩的形體和有特點的剪影很有趣。
GH-5059206475
評委意見:方案與街景和地段呼應很好,使用現有建築材料,創造與周邊環境的親密關係。設計基於地段現存商店,這是個微妙的概念,有很大的潛力成為好的博物館和城市與社會肌理。
GH-5631681770
這個方案展示了對於城市如何運轉的良好理解。並提供了有價值的研究,展示了博物館內部和與城市肌理關係的新方向。對於公共空間和展覽空前潛力的關注很有原創性。
GH-76091181
評委表揚了方案背後的基本概念,木材的使用看上去很優雅,內部庭院與環形獨立展廊很有紀念性。但九個電梯的使用被評委質疑。如果在水平和豎直流線上變得有效率和豐富,可能展廊房間可能可以得到更好的利用。
看過這些入圍方案,有什麼感覺?
參數化的方案呢?參數化設計也許已經不再那麼有吸引力,Federico最後寫道:「這六個方案回答了這個問題:生成式設計有用嗎?顯然完全不是。因為入圍名單中的方案都沒有使用參數化設計的痕迹。也許這是建築設計的一個更成熟的新階段。設計工具服務於理念而不是相反。如果這個競賽暗示了設計趨勢,那麼看上去參數化的毒終於要解了。」
-----------------------------------------------我是分割線------------------------------------------------------
這個競賽受到全球範圍內超高的關注度與古根海姆基金會的運作有很大的關係,必須承認他們提升了建築藝術在大眾中的普及程度,這次競賽也可能如同文章中說的代表將來一段時間內的設計潮流。
最後中標的方案GH-04380895在官網上有陳述設計概念和評委意見,翻譯如下:
設計概念:
The design of the Guggenheim Helsinki and its woven landscape
are based upon a sensitive and sympathetic approach to the context and nature
of Helsinki. The design encourages people to flow within a new cultural core
that is linked to the rest of the city, through the port promenade and the
pedestrian footbridge to the Observatory Park. This flexible access welcomes
not only the visitors but also serves as a key cultural destination for the
community.赫爾辛基古根海姆設計中起伏的地形敏感地捕捉到了當地文脈和自然。設計鼓勵人們在文化中心內漫步,而文化中心通過碼頭和步行天橋與城市連接。這種靈活的出入不僅歡迎遊客,也成為社區的重要文化目的地。
The museum skyline is composed by independent volumes, highlighted
by a landmark tower. These fragmented art exhibition spaces allow strong
integration with outdoor display and events, while the lighthouse offers a new
perspective over the city. This new museum concept together with the charred
timber fa?ade echoes the process of regeneration that occurs when forests burn
and then grow back stronger.博物館的天際線由不同獨立體量組成,突出一個高塔。碎片化的展覽空間允許與室外展陳和時間的緊密結合。燈塔提供一個新的城市視角。設計概念和焦黑木板立面讓人回想起森林浴火重生的過程。
評委陳述:
The scheme proposed a collection of linked pavilions, each
orientated to respect the city grid, and anchored by a lookout tower. The
building would cohere around a covered street landscape that expanded and
contracted according to its interaction with the discrete pavilions and is
animated by different activities. The Jury found the design deeply respectful
of the site and setting, creating a fragmented, non-hierarchical, horizontal
campus of linked pavilions where art and society could meet and inter-mingle.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pavilions have been well considered to permit a
continuous gallery experience, if required.這個方案提議一組相連的展廳,每一個朝向不同的城市網格,並被一個高塔錨固。建築通過街景與不同展廳的互動緊密粘合,被不同活動激活。評委認為本方案完全尊重地段,創造碎片化無等級的水平相連展廳,使得藝術與大眾可以相遇與融合。展廳間的連接考慮仔細使得連續的參觀體驗成為可能。
The waterfront, park, and city each had a dialogue with the
building yet the forms and materials were distinctive and contemporary, without
being iconic. The drawings were imbued with a sense of community and animation
that matched the ambitions of the brief to honour both the people of Finland,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museum of the future.水岸,公園和城市都與城市有對話,然而形式和材質相當獨特和現代,又不符號化。繪圖充滿了社區和活動的精神,與競賽概述中尊重芬蘭人民和創造未來博物館的野心相稱。
It was recognized that further work would be needed to resolve
vertical circulation, use of the main terra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oof, but these issues were considered to be a normal part of design development,
and the Jury had confidence in the strength of the design concept. The concept
is extremely flexible and is designed to embrace evolving urban, museum, and
technological requirements.需要注意的是將來的深化需要解決豎向交通,平台使用和屋頂構造,但這些將會是方案深化的正常部分。評委對這個概念設計的長處很有信心。本概念對於接受演變的城市、博物館和技術要求很有彈性。
評委意見裡面提到了展覽模式,城市文脈,大眾生活等等。個人也是感覺成熟而接地氣。
相比而言那個窗帘的方案,雖然我個人非常的喜歡,而且不可否認這個視覺效果非常的有力。但是在Finalist出來後的評委意見裡面就說了,這個和城市沒啥關係啊。。。
所以,這個競賽並沒有要做一個地標的野心,畢竟地標做了這麼多次,而且赫爾辛基也不像畢爾巴鄂那樣急迫地想振興城市。就是踏踏實實做了個設計,前文中Federico就看出了這個傾向,寫了那篇文章。
以上。
三開間上的文章:赫爾辛基古根海姆博物館1714份參賽作品
Archdaily上的原文:Guggenheim Helsinki Design Competition: A Parametric Analysis
競賽官網:Guggenheim Helsinki Design Competition
編輯歷史:
6.26 增補中標方案圖片
古根海姆美術館基金會每次的口味都不一樣,之前都是大師們在做,一個比一個吸引眼球。這次的一次公開的招標,不在沉迷於大師們,但是這次的結果看起來一般,沒有以前那麼有標誌性和創造性。但是公開給大眾也是好事,給更多人思考美術館的機會,思考展示品的各種可能。
關於美術館,藝術家們最有發言權,他們是真正的使用者,他們在這裡展示自己的作品,可他們並不會因為美術館的建築有多棒多漂亮而喜歡枯燥的室內空間。聽過一位藝術家的說過,在美術館裡展覽和在我工作室沒什麼區別,我幹嘛要去那!那去美術館的展覽,應該就是因為這個美術館建築本身很有名氣,才會去吧。所以結論可能就是美術館需要是一個標誌性的建築,和一個可以承載各種藝術品的大空間,並且位置絕佳的地方。
但是從另一方面說美術館的使用者應該是所有人,沒有欣賞藝術的人,美術館也沒有存在的意義。那其實關鍵點還是在於欣賞藝術品的人,而美術館吸引人來的原因應該是漂亮的外觀和方便到達,藝術品本身的力量,還有最關鍵的因素就是能讓人們在美術館區域內呆住。這個呆住表面上是和藝術家有一定的關係,但其實和建築師才是直接的關係,建築內部需要很有趣味性,本來欣賞藝術品就是一場不確定時間的徒步行走,那就需要沒有太多冤枉道,處處有驚喜,內部空間還需要很多的免費空間供人們停留休閑,外部也需要有很多適合人呆住的場所。簡單來說其實一個好的美術館是一個有趣的城市開放空間,不是一個房子。
我對古根海姆這一家基金會搞美術館搞藝術界兼搞地產搞城市的機制,比對一兩座房子的興趣更大。後者是古老的技藝,也許隱秘,並不出奇;前者倒才來得新鮮炫目,或有內幕。
PS這次入選的來自巴黎那座方案,真的乏善可陳。都沒細看。
謝邀~當時看過的六個finalist方案里,印象最淺的一個。看介紹建築師在SANAA和Kengo Kuma都工作過,學到了SANAA diagram式的設計方法,卻沒領悟他們的節制,反而做了很多加法的做作的方案。總的來說就是低(ping)調(yong),以至於赫爾辛基市民連反對這個項目的借口都找不到,Guggenheim基金會一定在偷笑了。
誰有這個競賽的地形圖嗎?如果有麻煩發給我的QQ郵箱:594154973@qq.com,謝謝!
推薦閱讀:
※如何進入博物館、美術館或藝術館工作?
※有木有人推薦下倫敦必去博物館,圖書館,畫廊,音樂廳?
※怎樣參觀博物館才是最有意義的,而不是過後就忘?
※博物館裡哪類展品是不能用閃光燈照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