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央媒點名批評豆瓣惡意評價後豆瓣三部國產片一夜之間下降近0.8分?

相關問題:
如何看待豆瓣、貓眼被指「惡評傷害電影產業」?
如何看待豆瓣被人民日報批評後《擺渡人》《長城》《鐵道飛虎》評分直線下降?

央媒在這篇文章中著重批評了豆瓣對於長城,擺渡人,鐵道飛虎三大國產片的過於苛刻甚至惡意評價。結果引發在昨晚到凌晨短短几小時的時間無數豆瓣網友對這三大影片撒氣。其中鐵道飛虎從5.6下降到4.8,擺渡人4.4下降到3.8,長城5.5降到4.9。以下是今天凌晨截的鐵道飛虎和長城最新的評論,以及今早八點的評分大家對此怎麼看


為人民服務幾十年,大家還沒看出這服務員是不接受差評的嗎


嚇的我趕忙打開了豆瓣,打了個一星


人日那個評論有多幼稚?

打低分,說明人家對國產片還抱有期望,還盼著變出一個高水平,上個台階。
退一步說,就算他是惡意的,沒看就打了一星,至少還關注了國產片好吧。

最可惡的是我這種人。
我不但不會買票去看,連盜版都懶得下。
上豆瓣只找自己感興趣的,甚至根本沒打開過幾個國產片的頁面,連一星都懶得去打了!

上次打一星還是《富春山居圖》。

借個圖

周總理1961年6月19日批判文廣總局:
「「我看到四川一個材料。文化部一位副部長到四川說:川劇落後。得罪了四川人。
當時一位同志回答:落後不落後要由四川七千萬人去回答、去決定。我看這位同志很勇敢,回答得好!
人民喜聞樂見,你不喜歡,你算老幾?上海人民喜歡評彈淮劇、越劇,要你北京去批准幹什麼?我們看了戲說好,不一定就好,我們的話靠不住,各人有各人的愛好,怎能作為標準?藝術是要人民批准的。只要人民愛好,就有價值。」


沒想到有生之年有一次正肛上層意志又不用付出任何代價的行為。


最重要的是那篇文章用利益相關的數據根本論證不出這三部電影的質量被低估。
所以你電影拍的差,還不讓人說,當然招人厭惡,口碑惡化是自作自受


人民日報是友軍,高端黑然後挑起事端看不出來嗎


什麼都不說,就看豆瓣創始人阿北一年前的這篇文章即可:

豆瓣電影評分八問

2015-12-18 阿北 每日豆瓣

這是篇長文,沒空的話,看下大意:豆瓣電影評分在過去十年里一直中立地還原觀影大眾的平均看法,影視市場的爆發正給這一工作帶來更大的外部壓力,我們會繼續滿懷誠意地保護公眾對豆瓣評分的信任。

我是豆瓣的創始人,也一直是豆瓣的CEO。我還寫過計算豆瓣評分的最早的幾版代碼(不難,加起來除下人數)。

除了最早的幾年之外,我不直接負責豆瓣電影。但電影評分的大原則和策略,包括和商業獨立的原則最早的時候是我定的,後來一直也沒變過,期間少數個案也會被捅到我這裡拍板。所以以下說的你可以認為是我的個人看法,也可以看作是豆瓣的「公司意志」。

因為用戶的力量,豆瓣的電影評分在影視行業的影響越來越大。這兩年電影的商業體量激增,評分的影響也跟著變得重要。無論雨點大小,「水軍」的雷聲越來越大。我們收到的威逼利誘也多起來,諸如「不開個價給水軍放行,就找媒體黑你們」之類的。這些讓我們覺得,不管願不願意,豆瓣的評分會更頻繁地被推到風口浪尖。

我們一直認為提供一個真正可信的服務就好了,不需要整天說自己。但現在看起來保護公眾對豆瓣評分的信任變成另一個工作,我們需要清楚明確地表達豆瓣的原則和做法,避免可能會出現的誤解,讓豆瓣評分對影視行業的成長繼續有積極和健康的貢獻。

一:豆瓣評分是誰定的?

很多評獎的場合有「專家評審團」和「大眾評審團」。豆瓣沒有專家評審,但有一個一億多人的大眾評審團。

豆瓣的註冊用戶看完一部電影,心情好的話會來打個一到五星的分(有時候心情不好也會來)。比方說一部電影有42萬用戶打分。我們的程序把這42萬個一到五星換算成零到十分,加起來除以42萬,就得到了豆瓣評分。這個評分會自動出現在豆瓣各處,中間沒有審核,平時也沒有編輯盯著看。每過若干分鐘,程序會自動重跑一遍,把最新打分的人的意見包括進來。

那42萬用戶里可能包括資深電影評論家,可能包括你、你的親戚、你的小學同學、早晨賣你油條的那個人,也可能包括阿北我個人。但每個人都是一票。這個是「大眾評審團」應該的含義:不是說團里的人全都大眾,而是說和大眾一樣一人一票。

豆瓣的工作人員偶然收到「我明明給這個片子打了五星,為什麼評分一點沒變」的投訴的時候,除了心裡嘀咕一下「哎,你拿這些紅人/獨生子女/八零後/九零後/零零後/數學不好的人怎麼辦」以外,會(或者應該)這樣耐心解釋:評分實際是變了,只是在小數點後四位,被四捨五入掉了,但如果有幾千個人和你一樣都打五星的時候,分數就會變。

「一人一票」唯一的例外,是豆瓣的程序判斷是「非正常打分」的帳號。這些打分會被排除在外。具體下面會說到。

豆瓣電影評分的主旨和原則,是「儘力還原普通觀影大眾對一部電影的平均看法」。這個主旨過去十年沒變過,將來也不想變。

它並不是專家、影視從業人員或者資深人士對電影的看法,雖然這些看法會被豆瓣算在「普通觀影大眾」之內。所以有次聽到「豆瓣電影評分不專業」的說法的時候,我的反應這是在說「大眾不專業」,應該怪語文才是。個人認為匯總專家意見會是另一個很有價值的服務,但這個確實不是豆瓣評分的宗旨。

二:豆瓣評分反映文藝青年的喜好嗎?

早已經不是了。

早些年可能是的,因為來打分的人里文藝的比例要比街上的比例高些。但是現在每個月有一億上下的人會用到豆瓣的評分,我不覺得咱們文藝青年的勢力變這麼大了。基本能確定現在豆瓣評分反映了大眾觀點。只是這個「大眾」更集中在一二線城市裡,和豆瓣用戶扎堆的地方一致。

換種說法,在所有去電影院看電影的「大眾」和所有看電視的「大眾」之間,當前(2015年)在豆瓣打分的人更接近去電影院的那個。

有些獨立電影只有文藝青年會找來看,所以得到的是文藝青年給的平均分。你又不文藝,就因為分數高也找來看,然後… 這不能怪豆瓣,更不能怪她們。但很多東西都是這樣的,評分只是判斷用到的一部分,經常更重要的是「聽說」和「選擇」。這個下面也會說到。

三:為什麼我喜歡的/我討厭的/我拍的/我導的/我投資的電影/電視劇會在豆瓣上的評分低得/高得不正常?

所有電影都有眾口難調的問題。最好的不是所有人喜歡的,所有人喜歡的不是最好的。

人對一件事情有感情投入,或者有明確愛憎的時候,會投射到別人身上,認為別人應該會有同感。這個當爹媽的都知道。「別人」匯總起來就變成「多數人應該「或者是「正常人應該」。看到有同感的時候我們感覺好,沒看到的時候我們不是一下子能接受。你我都這樣,沒什麼奇怪的。

在評分這件事上,看到評分和自己想法一致,覺得豆瓣靠譜,看到不一致,覺得豆瓣不靠譜。這種反應也正常。但「豆瓣」後面只是很多個「別人」而已,不多不少。你和別人平均看法不一致,可以冷靜下來再下結論。未必別人不正常,也未必背後有陰謀。這也不一定是壞事,大眾經常是錯的,至少你是有主見的。

我也是一個創造東西的人,做過一些個靠譜不靠譜的互聯網產品。我非常明白自己的作品出來的時候,希望和相信別人會喜歡的心情。事實是,自己和別人的喜好都很難把握,碰壁難免,但下次我們還會「愛上自己的作品」。這是創造的代價,我們自找的,也是我們著迷於此的一個原因。

四:水軍是怎麼回事,豆瓣評分可刷嗎?

水軍是有的,但豆瓣評分很難刷得動。

電影這個行業大了,怪事就多。我們把「老子還就不信了,我就要把這個平均分抬高/拉低」動力之下的打分行為統稱為「非正常評分」,或者說打分的目的是為了直接干預平均分數。我個人印象里,「非正常評分」大致有四類:註冊/收購帳號刷高分的,註冊/收購帳號刷低分的(這個我也百思不得其解過),明星粉絲團「進攻豆瓣」的,鐵杆用戶「捍衛豆瓣評分公正」反水行動的。應該還有別的,比方說行為藝術什麼的。

以上聽起來嚇人,對豆瓣評分的影響其實沒那麼大,小影響還是短暫和個別的。因為正常打分的人實在太多了,也因為反刷分早已經是豆瓣電影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不少同事藉助更多的程序一直默默在做。

豆瓣這兩年的原則是「所有能判斷屬於非正常評分的一概不算」,不分高低貴賤顏色。(捍衛評分公正的用戶,真的抱歉加感激。但這應該是我們的工作,不是大家的,一時沒做好是我們失職。)。

「不算」非常簡單可操作,但「判斷屬於非正常評分」不是那麼直接。豆瓣一代接一代的演算法工程師、程序員、編輯和產品經理在這件事上貢獻過才智,最後都落實在二十四小時跑的大小程序上面。這確實是持續的、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事情。但現在門檻已經很高,聲稱能刷分的基本是在騙人。

刷分基本無效之後,干擾豆瓣評分的努力在向「社會工程」進化:針對具體一部片子製造「豆瓣評分有問題」的輿論,想辦法打擊豆瓣評分整體的公信力,或者直接對豆瓣的工作人員施加心理壓力。行業變化很快,不知道將來會變成怎樣,但豆瓣自己的想法和立場可以是不變的。

五:有沒有一勞永逸完全解決水軍問題的辦法?

一勞永逸的辦法可能沒有。但當下來說,水軍的千軍萬馬跳進來,讓評分的湖面一點漣漪都不起的辦法是有的,但對正常打分用戶的感受可能略有影響。我們在積極地準備,需要的時候可以推出。

六:我可以做點什麼讓我的片子在豆瓣評分高一點?

「找豆瓣的人」是最沒用的。不少人試過,大大佬託大佬也直接找到過我。江湖這麼大,有用的話早會有人知道,你可以去四處打聽一下。據我所知,整個豆瓣系統里沒有「修改電影平均分」的後台功能。

刷分上面說過了,越來越沒用。所以我確實不知道除了拍好電影,能做什麼。

但是最近有轉行做電影的老朋友問我同樣的問題。直接回答「拍更好看的電影就是了」估計會被他扁。所以我第一次站在片方的立場想了這個問題,答案還是沒有。但我給了些觀察希望對他有用,以下是大致的意思。

一部電影的豆瓣評分是來評分的人群的平均意見決定的。按道理、平均來說、其他都一樣的時候,不怎麼宣傳就會來看一部電影的人傾向於打高分,但人少;本來不會喜歡、因為大規模宣傳建立了高預期來看的,傾向於打低分,但人多。這也是獨立電影為什麼有時候評分很高(只有粉絲來打分),而票房奇蹟有時候評分很低(把不會喜歡的人也宣傳來了)的原因。

所以叫好和叫座,高分和票房的確有一些本質的衝突,只有真正廣受歡迎的電影能化解這個衝突。除了拍更好的電影永遠是王道,把握好宣傳的度也比較重要,過度宣傳可能會拉低評分。

最後我問這位朋友:口碑還是票房,哪個對你更重要?他的回答比較吐血,這裡就不複述了。但我覺得,他的電影好的話,到最後這不會是一個糾結的問題。

七:豆瓣電影評分和豆瓣電影商務是什麼關係?

簡單地說,沒有關係,我們也不想有關係。具體可以分現在的商務和將來的商務看。

豆瓣目前來源於電影行業的主要營收渠道是電影的宣傳廣告。形式是廣告banner,賣點是「讓更多人知道你的電影/電視劇」。經常需要電話里澄清「但是賣點不包括更高評分「,我覺得我的同事挺累的。這件事的收入也只是豆瓣整體收入的零頭,如果容易起誤會我們可以另作打算。

電影行業里更大的商業機會豆瓣會當仁不讓地去爭取,只要不會影響到公眾對豆瓣評分的信任。內部做到真正的獨立比較容易,可以用結構、制度和防火牆做到。稍難的是避免市場和公眾的認知被輕易誤導,或者說避嫌。只要新的模式依賴於豆瓣整體數據之上的宏觀判斷,而不是直接依賴評分,我們相信很多事可以做,也想很快開始做。

從管理和團隊一致性的角度看,我在公司各種內部場合、在幾百人的年會上講過和這篇問答大同小異的東西(要精簡一些,因為得站著講),所以我的同事大都知道和評分中立原則偏離是極端嚴重的錯誤。在和評分有關的事情上,到今天我個人沒有發現過一例本質的執行錯誤。更重要的是如果過去或將來有錯誤的話,豆瓣作為一個公司有誠意和意志保證發現後能馬上得到糾正。

八:你為什麼這個時候出來寫這個東西?

我們以前認為提供評分服務需要保持中立和獨立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沒什麼好公開標榜的。碰到有意無意曲解豆瓣評分原則的,我們也很少出來辯護,我們覺得只要每個月有上億的人信任豆瓣就夠了。但影視行業最近的變化,讓我們直接感覺到低調在這個時候可能是不明智的。

但我確實看到行業中具體的個人,曾經都是有理想抱負的年輕人,所以除了溝通走樣和誤會的原因,我也猜測行業正在催生一些結構的問題。我直覺判斷,今天可能是一個岔路口,現在有必要把豆瓣的立場一次表達清楚,以免猜測和誤解引發的博弈把行業的一角推向我們最終都不喜歡的方向。

豆瓣一直是用戶的朋友,我們希望一直也是影視行業的朋友。我很想看到行業能一直健康地發展下去,相信一個滿懷誠意的、中立的評分服務對整個行業在結構上是長期有益的,也相信一個透明地傳達觀眾看法的地方對行業里個人的職業成長也有微薄但是長期的幫助。

— 阿北

http://mp.weixin.qq.com/s/z7LqSh6FYw7_9_UYiI53Kw


豆瓣註冊用戶數據莫名其妙的漲了一波。


普及一個小知識,豆瓣是八分制,最低兩分最高十分,那些說給電影打一分打零分的同學可以散去了,低分不是你想打想打就能打。


覺得如果這樣,說明打分的人並不尊重評分體系。如果僅僅因為媒體的語言刺激於是為了報復而打低分,也是挺不尊重電影和豆瓣的。


我實際看了長城,感覺其實真的不是爛片,最起碼畫面還不錯。
.。。。。。。。。。。。。。。。。。。。。


央媒點名批評前難道沒有考慮過造成的必然影響?

說白就是他們認為那些電影是好電影,但是大眾欣賞水平不行。

那就只能回報以負分評論了,我們欣賞水平確實差,那就1分滾粗吧

實質上這是可以預見的行為,侮辱大眾就會被反過來厭惡,就這麼簡單。我總覺得央媒之前的新聞純粹就是拉仇恨的。

一群大導演拍爛片然後反過來怪我們?這屆人民欣賞水平不行?


豆瓣,微博,哪怕是知乎。
我只想說,這個世界是完美的,有問題的是我們。
我曾經在豆瓣上寫過一篇影評,從我自己的角度誇了一部只有4分左右的喜劇電影,然後下面就有人罵我,說我是水軍。
不說電影好不好,對待問題,有異議可以分析討論,哪怕辯論,但是非要罵人么??罵人誰不會??我是東北人我更擅長揍人呢!!!打一架誰怕誰?但是,就是有很多鍵盤俠,就在網路上找存在感,用低俗的語言罵這個罵那個,罵人罵國家。
豆瓣被批了,我替它冤,因為豆瓣只是個平台,真正該被教育的應該是那些沒素質的網友們!
而且黨媒說要能容忍一星電影我覺得沒問題,好的社會環境就應該允許多重存在(罵人當然也可以存在,但是到頭來害的還是自己)。


買稿的時候就要想到民意反彈的風險,尤其是豆瓣這種只有老用戶打分有效,新註冊水軍打分無效的網站。這幾部爛片不冤。

官方也試探到了民眾的某種底線(不管是不是有意)。客戶端和紙媒固然不同,責任真的能完全撇清嗎?新聞稿出來網評央視聯動,真的是一個客戶端的個體行為嗎?

民眾固然不一定個個是天才,也不一定個個是隨風倒的蠢材。如果不是民意沸騰,之後的「反轉」未必會出現。民眾為何反應如此激烈?難道沒有其內在歷史原因嗎?

你可以說這件事反映出大家都是跟風的蠢貨,不配所謂民主。也可以說大家被歷史教訓鍛鍊出了嗅覺,表達了適時抗議,體現了民主積極性。見仁見智吧。


「不服來查我水表啊!」「你就是個下屬媒體機構,和通縣電視台是一樣的。」

其實要我說的話,觀眾的眼光確實是越來越刁了,現在似乎有一種「只要不是流芳百世那就得遺臭萬年」的氛圍。


樓上的等等,我也趕緊註冊個號給丫的一分


如圖


什麼叫高端黑 什麼叫 捧殺 什麼叫 一粉抵十黑 人民日報 教你


如果有其他能發泄對日人民報不滿的方式,你以為他們還會只在豆瓣發一星評論么?


驢得水:8.3
夏洛特煩惱:7.4
烈日灼心:7.8
讓子彈飛:8.7
心迷宮:8.6
Hello!樹先生:7.1
湄公河行動:8.1
……

隨便搜了幾個口碑佳片,是誰說豆瓣跪舔國外電影的?哦你說變形金剛那種片也能給7.6?故事一樣爛特效還行(雖然趕不上好萊塢)的尋龍訣也是7.6。

如果電影拍得好,不用鋪天蓋地的宣發,不用討伐檄文,不用哭哭啼啼,自來水都能把口碑頂起來。電影拍得不好,再努力也攔不住觀眾們的口水。

你看開心麻花省了多少宣發費用?

-----------------------------------------

有這麼一神論:「真正的問題是,誰給了豆瓣er們自己的評分能決定中國電影的優劣的幻覺了呢?豆瓣er們不要那麼小布爾喬亞。」

Excuse me?!豆瓣er們什麼時候認為豆瓣評分能決定電影優劣了?!我找個地兒打個分就決定中國電影優劣了?!你強行把頂大帽子扣我腦袋上再以「你為什麼戴帽子」的理由批鬥我,這個世界都發!生!了!啥?!啥?????????

------------------------------------------

有個觀點想分享,就是在看評分的時候,因為國情、文化背景等原因導致我們的電影市場有非常多不能觸碰的題材存在,還有技術、工業體系的差距導致我們暫時還無法與國外剛的題材,這就導致在評價一些電影的時候往往都會犯一個「以不同題材相對比從而得出評分不公正的結論」的錯誤。比如好萊塢特效片,視效很不錯,但是劇情非常簡單,一般都在7+分以上,這就得出上述結論,憑什麼給7+分?但是對比國內同類型下的尋龍訣,分數並沒有偏袒。像主旋律片,湄公河行動的分數也沒有偏袒。小眾的藝術片,我們拍出的經典作品分數也不比給國外電影的低。電影是很難兼顧所有方向的,大力描繪視效和動作的電影是無法特別深入探索人性的,但是不能說前者就比後者差,我就圖看著爽,你不能強制我看人性,所以在對比之前,先找到同類型題材的樣本對比,才有意義。


很簡單,逆反心理。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國產視頻《純潔心靈·逐夢演藝圈》因其在豆瓣上創紀錄的低分而在微博上向豆瓣發出交涉函?
電影院為什麼只送可樂和爆米花?
大家經常在豆瓣上買電影票嗎?豆瓣的電影票現在賣的怎樣呢?
為什麼豆瓣上《小時代3》的評分不斷上漲而《後會無期》的評分不斷下跌?
《摔跤吧爸爸》拋開爭議只看電影本身,真的值豆瓣9.2分嗎?

TAG:電影 | 豆瓣電影 | 中國中央電視台CCTV | 豆瓣 | 長城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