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到底哪裡孤獨?
通過七代人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我想知道這孤獨到底是什麼.這逃不過的宿命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會逃不過.
他邀請奧雷里亞諾喝了瓶燒酒,奧雷里亞諾也請他喝了一瓶。
店主對他講起自己手臂的不幸遭遇,奧雷里亞諾對他講起自己心靈的不幸遭遇。
最後,兩人齊聲痛哭起來,奧雷里亞諾一時間感到痛苦已經結束。
然而,當他在馬孔多的最後一個清晨再次變成獨身一人,他站在廣場中央大張雙臂,彷彿要喚醒整個世界一樣聲撕力竭地吼道:——
——————————————
1.孤獨到底是什麼? 2.這逃不過的宿命是什麼? 3.為什麼會逃不過?
。。。強行湊一波回答:
問題1.如果讓我硬給孤獨扯一個概念的話
孤獨:一個人消除不了的情感,即強烈的情感得不到釋放或宣洩時,而產生的一種失落感或是進一步的渴求感。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終於如願以償:他把鐘錶的機件安在上弦的跳舞女郎身上,於是那個玩具在自己的音樂伴奏中一刻不歇地跳了三天。
這一發明帶給他的興奮超過了以前所有的瘋狂舉動。他不再吃飯,不再睡覺。
少了烏爾蘇拉的照料和監督,他任憑想像將自己帶到一種永恆的譫妄狀態,從此再也沒有恢復。他整夜在房間里來回踱步,高聲自語,尋找方法將鐘擺原理應用到牛車上,應用到犁鏵上,推廣到一切有用的運動物體上。失眠引起的狂熱令他筋疲力盡……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成功的完成了一次發明。但是幾天後,他卻徹底崩潰了。
沒過幾小時,他在熬夜後的疲憊不堪中走進奧雷里亞諾的作坊,問道:「今天星期幾?」
奧雷里亞諾告訴他是星期二。
「我想也是,」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說,「可我忽然又覺得還是星期一,跟昨天一樣。你看那天,看那牆,看那秋海棠。今天還是星期一。」
奧雷里亞諾已經習慣他的種種古怪,沒有理會。
第二天,星期三,他又來到作坊。「真糟糕,」他說,「你看那風,聽那太陽嗡嗡響,跟昨天前天都一樣。今天還是星期一。」星期四他又出現在作坊里,一副大禍臨頭的痛苦神情。「時間這個機器散架了,」他幾乎哭了出來,「而烏爾蘇拉和阿瑪蘭妲還在那麼遠的地方!」
他花了六個小時觀察各種事物,試圖找出一分一毫與前一天的不同之處,期待發現某種變化能證明時間的流逝。他整夜睜著眼躺在床上,呼喚普魯鄧希奧·阿基拉爾、梅爾基亞德斯以及所有的死人來分擔他的憂慮。但沒人出現。
星期五,他在誰都還沒起床時又去觀察外界的狀況,最後徹底確認了仍是星期一。於是他抽出一根門閂,以超常的力量和野蠻的勁頭將所有煉金設備、銀版照相裝置、金銀器作坊都砸個稀爛,像中了邪似的高喊著一種流利高亢卻無人能懂的語言。他準備將家裡其他地方也如此搗毀……
顯然,這是一段對人內心孤獨的描寫。這些文字表現著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 悲痛至瘋癲的孤獨。
他瘋癲的也並不意外。
他發現他仍然什麼都做不到,他那麼多的暢想,那麼多想要探索的,想要發明的,卻沒有一樣能夠實現。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建立了馬孔多,迷戀著鍊金術,嚮往著馬孔多以外的世界,熱愛吉普賽人的各式新發明。但是,他卻只在馬孔多經歷一次又一次的失敗,無論他對探索有著怎樣的熱情,迎接他的始終都是這一成不變的馬孔多。
就在那邊,在河的另一邊,各種魔法機器應有盡有,而我們卻還像驢子一樣生活。
「見鬼!」他喊了起來,「馬孔多周圍全是水!」
這不是某次失敗後帶來的失落感,這是伴隨他一生的遺憾啊。
而這種遺憾感,始終都沒有能夠消除。
而顯然,這種情感,不是一個人能夠消除的:
烏爾蘇拉不能夠理解他,她只知道治家;
何塞·阿爾卡蒂奧說他熔化的金子像shit 等等,這些都能放大他的孤獨。
孤獨,顧名思義吧,就是一個人消除不了的情感。
這種不能消除的情感,起初並無礙,但是經過逐漸累積,它就會越來越大,直至大到讓人崩潰。
一次孤獨感的產生,就很容易會牽動了之前所有的孤獨感。
就像,有些孤獨的人,莫名的就會突然哭出來,其實就是孤獨的情感累加的結果。
這次小發明的成功帶給他無限喜悅後,他又一次的確認了,他的那些假象都是妄想。就好像他一生的想法,都是妄想。
他在崩潰前,為什麼才會見到那個被他用長矛刺死的亡魂呢?
因為那次衝動也是他一生的心結,也和他夢想的始終破爛不堪一樣,都是一生的遺憾。
他在崩潰時,拚命的想找到有什麼和星期一不同的地方,但他卻發現什麼都沒變,他已經承受不住了。
最後,他徹底確認了仍是星期一。他始終做著自己想做的事,最終卻確認了這些事都是在扯淡。他累積的情感已經徹底讓他不能承受了,所以他拚命的砸那些煉金設備,砸他的作坊。就像是悲慘世界中,沙威信仰崩塌後的跳河吧。
一個人消除不了的情感就是孤獨,那麼這些消除不了的情感,指的是什麼呢。
我想,對於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來說,就是一次一次的失望遺憾而不能宣洩。
這種孤獨的結果就是,每一次的失望遺憾導致孤獨感的累積,最終導致信仰崩塌。
2. ?…………
布恩迪亞家族的人常常聚在一起吃飯聊天或者是打紙牌,但是很少有凝視對方的時間和衝動-特別是當奧雷里亞諾上校第一次鼓起勇氣正視烏爾蘇拉的時候,他一定想起了問起阿瑪蘭妲手上黑紗的事。
事實上他們倆人生的牽絆註定是最深的-而對於他可悲的兒子的孤獨暴戾卻毫不知情。上校的親愛妹妹因為詛咒和鴉片酊殺死了他的妻子,讓他在餘生中沉沒在愛的荒漠中,最後孤獨地領導戰爭並可憐地渴求著自己的小金魚。阿瑪蘭妲為了彌補自己對於家族的傷害與懺悔,或者是對於自己可恥而惡毒行為感到不配擁有愛情與幸福,她拒絕了所有,並把傳承血脈的任務交給了奧雷里亞諾,雖然她不知道該如何評價這件事的正確與否。
麗貝卡在晚年的時候不曾被人想起,至少馬孔多早已沒有了她親愛養父的靈氣-與死人對話的能力-也不會有人為了一個預言敲開牆壁的夾層,對她說「你會幸福的」。她著一身的黑,存在感連當年吱呀作響的骨殖袋都不如,或者說這就是馬孔多的落沒-沒人再會在意她是否啃牆皮並給她灌下橘子水,也沒人會發現她晚上的眼睛如此明亮,一如往昔的失眠症,她的記憶也並不會出現在家人的夢裡,卻會現出何塞.阿爾卡蒂奧的形象,這個註定要給她一生幸福與受難的男人,她會找到做為馬孔多唯一未解的謎團-自己殺害他的真象,儘管作者並未言明,讀者都應該心知肚明-曾幾何時,她站在道德的高地去懼怕和厭惡阿瑪蘭妲,直到在慾望的面前才發覺自己並不能免俗,或許只有她才會懂得清晨馬孔多知更鳥對著露珠啼叫的孤獨。
馬孔多的轉折不在於奧雷里亞諾的開戰,而在於老何塞的死-至此馬孔多再無科學和田園的靈性,通過電報與外界溝通日益加深-儘管充斥著的多是矛盾的信息-並被加入到了亡靈的地圖之上,正如馬爾克斯上校的話,月光浸在馬孔多八月的雨水之中,寂寞孤獨。其實睜眼出生預見未來並不是一件好的事情,特別是當奧雷里亞諾在預見父親之死和遇見自己無名的子女們的時候,正如老何塞在見識冰塊之後的禱告和瘋狂,它讓他不知為何而生、為何而戰,變得頑固又柔軟、柔軟又頑固。
可以說習慣和享受孤獨是一種科學精神,或者是對於人性的解讀,而感謝孤獨則變成了感謝命運與自我。正是孤獨讓奧雷里亞諾成為自己或者說找回自己,並且讓布恩迪亞家族成為傳奇並百年孤獨,一如老何塞在無盡的夢中的房間里兜兜轉轉,最終認定這裡更好而永留其中-也許百年之後書頁變得脆黃,我則會因為成為同樣古老的機器也深有其感-因此真正好的故事裡沒有王子公主,唯一有的是時間。
我們生存於世並匍匐於地,不論從事什麼,永遠不能改變和擺脫的唯有重複,可怕如詛咒的重複,即使你是旅行者或者是極限挑戰者,不過是重複著旅行和挑戰;也許是每天工作的重複,又或許是歷史的驚人重演,正如奧雷里亞諾第二和阿爾卡蒂奧第二下葬之時的互換、最後一隊吉普賽人依然可以勾起馬孔多居民的興趣、烏爾蘇拉覺察到時代回到了上校從前危險的歲月,不能改變的事實是,我們生而為人,並不能夠飛離地球,所以所謂百年孤獨,只是一代人孤獨的重演罷了---或者也有另一種解讀,屬於我們每個人的時代只有一百年,一百年後我們只適合存在於記憶之中,無論你是多麼的長壽或者是人為地延長生命,當與你同時代的人離開之後,等著你的只有陰暗的角落與回憶的孤獨,然而人類的可悲在於,我們生來孤獨,卻畢竟不是生來享受孤獨的。
有天早上
你像往常一樣洗漱完畢
正準備刮鬍子
卻在鏡子里看到了
你的父親
你的爺爺
你的曾祖
多年前坐在樹前一語不發的太祖
看過了所有的回答,大部分人圍繞著小說的人物和內容來解釋什麼是孤獨,以及孤獨的由來。當然,這種解釋是直接,易被理解,但是這種回答常受小說本身的限制,答案本身有其局限性。
這份孤獨,是整個國家封閉,落後,愚昧和腐敗的縮影。同時,這份孤獨也是在經過種種艱苦的探索後仍然無法找到解決方案的無助感。
高中的語文老師,在我學習古詩詞的時候,教我要「知人論世」;隨後,大學時候接觸到黑格爾和馬克思哲學,教我用歷史的角度看待問題。這裡,我想以歷史的眼光,從作者馬爾克斯的平生經歷和小說的創作背景出發,粗淺的解釋下這份孤獨。
- 馬爾克斯於1927年出生於哥倫比亞阿拉卡塔卡,他的童年是在外祖父家度過的,受到了兩位老人的啟蒙教育。外祖父是一名退役少校(不知道是不是布恩迪亞少校的原型?),外祖母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家,常常給兒時的馬爾克斯講述神話傳說和鬼怪故事。馬爾克斯7歲開始讀《一千零一夜》,在童年的馬爾克斯的心靈世界裡,他的故鄉是人鬼交混,充滿著幽靈的奇異世界,以後,這就成了他創作的重要源泉。
- 1947年,馬爾克斯進入波哥大大學攻讀法律,並開始文學創作。1948年因哥倫比亞內戰中途輟學。輟學後,馬爾克斯進入了一家報社,擔任駐歐記者,常評述社會的矛盾問題,1955年,他因連載文章揭露被政府美化了的海難而被迫離開哥倫比亞。
作為一名文學工作者,馬爾克斯敏銳的看到了20世紀上半葉哥倫比亞以及整個拉丁美洲的封閉、落後、腐敗和獨裁的社會氛圍,這裡的連綿不斷的戰火,不知為何而戰,人民生活愚昧而艱苦,深深得觸動了馬爾克斯的內心。魯迅曾這樣評價過中國的農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我想馬爾克斯心中對自己的祖國和人民,或多或少存在這樣的情緒。隨後,在他自己的文學作品中,馬爾克斯深刻分析這種封閉落後的社會背景,用「孤獨」思想表現社會問題,並且這份「孤獨」的思想一直貫穿於馬爾克斯的整個創作過程中。通過描述這種孤獨,馬爾克斯希望哥倫比亞人民可以認識到自己的封閉和愚昧,並藉此來喚醒人民,希望可以停止無休止沒有目的的戰爭,開放發展,重建自己的家園。
- 從1830年至十九世紀末的70年間,哥倫比亞爆發過幾十次內戰,使數十萬人喪生。《百年孤獨》正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中創作出來的。
書中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這方面的史實,並且通過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帶有傳奇色彩的生活集中表現出來。馬爾克斯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性格鮮明的眾多人物,描繪了這個家族的孤獨精神。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儘管很多人為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後均以失敗告終。馬爾克斯以「小家寫大家」的方式,這種孤獨不僅瀰漫在布恩迪亞家族和馬孔多鎮,同時反映在整個哥倫比亞的社會意識形態中,而且滲入了狹隘思想,成為阻礙民族向上、國家進步的一大包袱。
這份孤獨,是整個國家封閉,落後,愚昧和腐敗的縮影。同時,這份孤獨也是在經過種種艱苦的探索後仍然無法找到解決方案的無助感。
相當於那些大人物,我反而覺得那些小人物更有孤獨感,像那個以土為吃、多年以後已被鎮人遺忘的、將自己包裹在高傲的軀殼了的、塵世間一切誘惑無法打破的、悲慘的麗貝卡更有孤獨感,還有那個苦苦追求梅梅的底層個人馬烏里肖.巴比倫,最後中彈卧床不起,從沒說過一句抱怨的話孤獨終老,梅梅也很慘,被母親拋棄在修道院孤獨老死,就個人覺得,老馬對小人物筆墨不多,可卻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馬爾克斯自己所言,布恩迪亞家族孤獨的源頭是愛的缺失。他們要麼是缺乏愛的能力,要麼因為天性或現實無法投入愛,所以馬孔多是由最後的小奧雷里亞諾和他的姑媽結束的。失去了孤獨,這個蜃景之城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因為缺乏愛,所以上校渴望權力,阿瑪蘭姮推拒兩個也吸引著自己的男人的求婚,麗貝卡吞吃泥土填補因對愛的渴望與懼怕帶來的空虛,烏爾蘇拉拚命製造糖果小動物支撐瘋人之家。而這一切都不過是他們逃避孤獨的表現,因為家族與世俱來的孤獨唯有愛能夠填補,但天性對愛(以及它可能所帶來的傷害)的怯懦,對失去孤獨的恐懼,戲劇般循環往複的命運以及朝悲劇推進的現實讓真正愛情的產生變得艱阻無比。馬孔多在渴望孤獨與抗拒孤獨的矛盾中產生。《百年孤獨》的結尾:「就在奧雷良諾·布恩地亞譯完羊皮紙手稿的最後瞬間,馬貢多這個鏡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鎮,將被颶風從地面一掃而光。將從人們的記憶中徹底抹掉,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
我從高一試圖讀《百年孤獨》,看到書里第一段讓人面紅耳赤的描述之後,果斷髮揚根正苗紅的共青團員精神,把書本還回了圖書館。再讀是大學,為了嚴歌苓書里的愛恨情仇、九曲迴腸再次放棄相對生澀難懂的馬爾克斯。
慶幸這好幾次都沒有硬讀下去。因為大概只有在現在心智相對成熟的時間裡讀,才能體會到這本書的樂趣。
「多年以後,奧雷里亞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當時,馬孔多是個二十戶人家的村莊,一座座土房都蓋在河岸上,河水清澈,沿著遍布石頭的河床流去,河裡的石頭光滑、潔白,活象史前的巨蛋。」
這段我之前無論讀了多少遍的開場白,都不會比今天的我理解得更加透徹。
《百年孤獨》橫跨7代人的故事,人物關係錯綜複雜,加上人名的反覆重複,讀起來並不輕鬆,馬爾克斯善用複雜的句式,稍微不集中注意力就得推倒重讀。
關於活著究竟為了什麼這個問題,對於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是解開一個個難以理解的科學謎團,對於烏爾蘇拉,是整個家族的生生不息,而對於奧雷里亞諾上校呢?我沒找出答案,可能他也沒有,於是他專註於手上融掉了就重塑、成型之後又重新融掉的小金魚。
百年之後,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親自帶領著建設的馬孔多垂垂老矣,經歷了未開化的幼年,繁榮昌盛的中年,走到了慌敗不堪的風燭殘年;烏爾蘇拉期待的煙火氣十足的布恩迪亞家族,依次送走了丈夫、兒女等諸多後代,往日人丁興旺的家族在多次擴增之後只剩下一個個遊盪的鬼魂,她自己呢?往日操持家務的活力與風采不再,只剩下已近失明還依靠敏銳的洞察力保持的尊嚴。
上校無疑是整本書的核心人物,只有他,這個生來就帶著憂鬱氣質的男人,直面孤獨,不抱期待,沒有留戀,也就沒有了爆發,然後在對著栗樹小便的時候,離開這個世間。
在生命的最後一天,他對這個世界最後的留戀才終於出現,是恍惚在耳邊響起的吉普賽人到來時的熱鬧喧嘩,是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他內心涌動的奇妙,這些深埋在他記憶深處最初最純粹的美好事物。至於此後多年征戰給他帶來的名聲,讓他喪失了自我;最初心動卻被時間模糊了面容的愛人遺物,被他逐一扔掉;家人么,於他也不是什麼絕對無法分開的血緣關係,母親、兄妹、兒子,這些都沒出現在他留存世間的最後畫面里。
多年以後,阿瑪蘭妲在反覆拆開又重新縫製壽衣的重複里,在對雷梅黛絲的抱憾里,在對皮埃特羅和赫里索多的追憶里,直面自己的死亡,親手操持了自己的葬禮。馬孔多在3000多個工人被集體槍決之後大雨不斷的幾年內迅速衰敗,被時代遺忘和拋棄;備受尊敬的布恩迪亞一家,到這個家族的最後一代,已經沒有人記得這個顯赫一時的家族在時代洪流里留下的蹤跡。
日子彷彿可以無限延續,許多人在這種延續里看到了重複和輪迴,詛咒一般的命運將這個家族的人纏繞在一起。沒有人打算好要如何過活,但在命運的關口,總能醍醐灌頂地知道自己要怎麼做,仿似天啟。
因為不是宿命論者,所以不喜歡最後的結局,梅爾基亞德斯作為一個神一般的存在,早在一百年前就預言了整個家族的命運,是魔幻現實主義小說的升華,卻在一瞬間把人壓倒在腳底,讓一整本書里人的七情六慾、貪嗔痴妄都變得可笑。
到最後,有奔頭和沒奔頭的人迎來了同樣的結局,而以為得以留存下來定義自己一生的東西其實都長滿了青苔,深埋到地底,最後都在時間的碾壓下成為齏粉。
如書里所說:「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沒有鬼路,春天總是一去不返,最瘋狂執著的愛情也終究是過眼雲煙。」
從時間的恆久性來看,絕大多數的人生都是無意義的,只是推動歷史進程中一個微不足道的存在,是蝴蝶效應里無論如何變動也無法扭轉大環境的九牛一毛。
但我們活著的是自己的人生,這遠比歷史、未來要真切得多,而如果一定要賦予這段人生以意義,那大概就是眾生百態。
何況,知曉了「人人生來皆是孤獨」的道理,也並不能改變任何事情。我們都只能活在當下,無法預知百年之後的我們將眼含怎樣的目光回望這個世界,而眼下每天都在持續的生活,只要還抱有期待和慾望,就無法掙脫。首先希望你先好好的把這本書讀完
用馬爾克斯自己的話來說:
總是試圖用別人的模式來解釋我們自己,這就是我們孤獨的全部癥結之所在。
建議去看看馬爾克斯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時的演講《拉丁美洲的孤獨》
布恩迪亞家族的孤獨,實際上就是拉丁美洲的孤獨,其象徵意義遠大於實際意義。
百年孤獨是高二的時候讀的。第一遍讀完完全沒有思路,根本搞不清楚誰是誰,後來又讀了第二遍,先放出一個關係圖給大家理清一下。這是那時候寫的,理清之後又看了一遍( ????? )
看的時候最好保存下來,然後把圖片調亮一點。希望看了人物關係圖能幫助你理清一點思路,畢竟人物重疊重複的名字是每個初讀這本書的人都會遇見的小問題( ????? )其實網上有這個人物家族譜但是我自己整理了真的理清了不少。
關於大家都討論的「孤獨」在這本書里,可以說在字裡行間細節情節里貫穿整本小說了。第一代的何塞風華正茂時創建馬孔多意氣風發,老了卻因為沉浸在自己世界裡發瘋而被綁在栗樹下,沒人聽他的囈語瘋話。而書中的主人公奧雷里亞諾上校(也就是開篇回憶起那個遙遠的第一次見到冰塊的午後的那個人,姑且把他當成主人公吧雖然整本書描寫了家族六代人),他一生,發動了30多場起義,行軍打仗,夜晚不知道上了多少哪個地方女人的床,有了17個並不熟悉的親生兒子,老了之後,卻躲在他的小實驗室不問世事甚至顧不上吃喝,日復一日樂此不疲的製作小金魚,成功一條,就熔化再做,再熔。為什麼有個少女還沒死就一直手臂戴黑紗給自己縫壽衣縫到自己成為老太太,還有那個梅梅錯失愛情之後選擇終生一言不發,太多的不被理解,不被許可,自馬孔多,布恩迪亞家族建立的那一刻都被註定。
因為這是一個沒有愛的家族,或者說,有畸形愛的家族。那個隨著吉普賽人出走又回來的兒子回來選擇和妹妹結婚,上校出走四方也闖蕩了無數女人,第三代的兩個小夥子,一個愛上了自己的生母,一個狂熱迷戀自己的姑媽,都是畸形的愛。而第一代布恩迪亞和烏爾蘇拉新婚時也被她每晚穿著的特製緊身衣推開,他們沒有愛情,但她卻一直堅守著整個家族,直至老死前還回憶的每一代她見證的興衰和愛恨,烏爾蘇拉是最孤獨的,她從第一代,活到第六代,在連綿的雨天之後安詳死在聖星期四的早晨。 家族裡面大家從不相互理解,看似龐大的家族實則每個人都觸碰不到彼此。
第六代奧雷里亞諾和自己的姨媽才是這個家族唯一真正的愛情,他們滿懷赤誠生下的,卻是個豬尾巴的孩子,由愛而來的孩子又帶來自己母親的產後大出血,布恩迪亞家族唯一由愛情誕生的結晶是畸形的,也許命運早就已經註定了,在他們註定無法簡單的擁有真正的愛,所以每個人,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唯一一個讓所有人都為之美貌所吸引的小美人,也是父親與別人私通生下的,她是書里最一塵不染的人,馬爾克斯寫她,最後抓著床單飛向了天, 也算是對家族混亂的情愛的一絲安慰。
至死也沒被分出來的兄弟,失去愛人進入修道院的她,心心念念以往的老人,堅守最後離家出走的女人,還有那個日日夜夜躲在屋裡參考古老神秘的預言書小夥子,每一個人都不太幸福,每一個人,都一直在自己的世界裡,固執的追尋著,到頭髮現一切都伴隨著那場捲走小鎮的風消失散盡。
當愛人隨風而逝,當親人冷漠疏離,當慾望被無盡放大,沒人能走進心裡,這個龐大的家族暗中流動的不可估量的愛的深淵,才感到孤獨入骨吧。
題主多看幾遍吧,畢竟好書是越看越有意思,越看越覺得值得品味,我看的太少,總有一種心裡懂卻沒法說出來的感覺。
以上。打字好辛苦。贊我!
我同學讀不下《百年孤獨》,問我是如何能靜下心來讀這本書的。
我回答他說:「那是因為你還不夠孤獨……」
一個孤傲的人,在熱鬧的人群中,帶著寂寥的神情,孤獨地脫著一本《百年孤獨》,彷彿與世隔絕。只有在這種狀態下,才能真正地感受這本書的偉大,感受著這種孤立無援的絕望。
百年孤獨處處孤獨,拉丁美州的紅色泥濘的土地,馬孔多的陰雨連綿,鮮艷瘋長的棕櫚樹,不停繁殖的家畜,一切似乎充滿生機。實際上,槍殺何塞的得以享受自由的麗貝卡居住在角落,家裡默默的保姆和母親從來無人過聞,烏爾蘇拉一個人維持家政,何塞沉迷於對真理的探索,蕾梅勒斯冷冷看著,奧雷利亞諾拒絕感知,阿蘭法旭溺死在自己的溫柔中。
人間不是看似生機勃勃嗎?實際上每個人都困在自己的孤獨中無法走出,一片潮濕又溫暖的土壤,滋生著醜惡和文明
我認為僅是將這份孤獨當成個體的孤獨就誤會了馬爾克斯作品中所要影現的現實了。
以下是馬爾克斯獲得諾貝爾獎時的致辭:
- 「現實是如此匪夷所思,生活在其中的我們,無論詩人或乞丐,戰士或歹徒,都無需太多想像力,最大的挑戰是無法用常規之法使別人相信我們真實的生活。朋友們,這就是我們孤獨的癥結所在。如果連我們自己也被難倒,那麼,生活在地球這邊、理性至上、沉醉於自身文化的人自然就更無法明白我們了。不難理解他們會堅持用衡量自身的標準來衡量我們,忘記了生活的苦難因人而異、自我追尋的路上荊棘叢生、鮮血淋漓,他們走過,我們在走、用他人的標準解釋我們的現實,只會讓我們變得越來越陌生,越來越拘束,越來越孤獨。可敬的歐洲如果想想他們的過去,再來對比我們的現在——記起倫敦花了三百年才建起第一道城牆,又花三百年才有了一位主教;羅馬迷失了兩千年,才由一位伊魯里亞國王確立其歷史地位;如今愛好和平,出產有孔乳酪、精密鐘錶的瑞士,十六世紀還在以僱傭兵的身份血洗歐洲;即使在文藝復興頂峰,神聖羅馬帝國軍隊中的一萬兩千名德國僱傭兵也曾對羅馬燒殺搶掠,刺死八千羅馬人——也許會更理解我們一些。」(本段獲獎致辭引自貼吧:百年孤獨)
可見其論述的孤獨並不是局限於今日我們社會文學中常用來形容的個體的孤獨,而是探討一個更宏偉的命題:一個文明的孤獨。一個文學創作者對社會的關心與反思。
這是一個沒開始就註定結束的故事。從那條豬尾巴開始。
家族裡每一個人所做的事都不曾得到過家人的理解,都是在自己的世界裡孤軍奮戰。個人是孤獨的,陷入循環宿命的整個家族也是孤獨的。
缺愛。馬爾克斯曾說過,唯一能克服孤獨的就是愛和包容。
一,從個人角度
死了的人會回來,與活人生活,無隔閡溝通,交流。甚至成為活人的情感寄託。而活人與活人之間呢?即便是非常親近之人,也充滿了算計,像兩座孤島。
這是現代人非常深刻的孤獨體會。孤獨患者。世界之大,我卻只能與死人說說心裡話。
這從個人的角度來說。
二,從村子來說
若從種族的角度看,一個遠離繁華世間,連水晶與冰片也分不清的部落類村子,本身就是世界的邊緣,村裡人的三觀與外部世界就是格格不入的,有些人做出了探索與融入的努力,然而還是失敗了。這個村落整體對於它的外部世界來說,還是孤獨的。從這裡可以想到現今社會存在的每個組合而成的某個整體。某個公司。某個組織。甚至某個國家。都還是一樣的。
三,從歷史來說
考慮到成書背景,拉丁美洲的那段發展史,也是孤獨的。至於大爆炸,那是孤獨了沉寂了那麼久的拉美,第一次讓世界聽見自己的聲音啊。然而世界能理解么?不一定。
這樣的歷史一直在重複。個體命運在重複。事件在重複。不也是非常孤獨的一件事情么?
最後這個村子也消失了。它的命運和它村民的命運一樣循環著。最後歸於虛無。也是孤獨。孤獨到底就是孤獨。逃不過的宿命即是孤獨。也正是因為孤獨的宿命所以逃不過。
我不喜歡這小說
作者就是個農村人,寫的也就是農村生活
孤獨就代表了農村生活
小說里就是那點破事,人,狗,樹,金子,結婚,生子,死人,疾病,吃飯,革命
孤獨就是說不管幾百年,一直都是在這些破事里兜圈子
你絕對不會在裡面看到有,手機,外星人,查克拉
推薦閱讀:
※《禮拜二午睡時刻》的扉頁上寫著:獻給神聖的鱷魚如何理解?
※馬爾克斯《咱們鎮上沒有小偷》?
※霍亂時期的愛情哪個譯本好?
※如何判斷一個人是真心緬懷已故先人還是跟風者?
TAG:外國文學 |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GabrielGarcíaMárquez | 百年孤獨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