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商鞅因變法被殺,而其改革措施卻保留了下來?


瀉藥。
因為下令逮捕並車裂商鞅的是秦惠王,而決定繼續保留其改革的也是秦惠王,所以,就從秦惠王維護、鞏固、強化其統治的角度來談一下個人看法,就當做拋磚引玉吧。
首先,想談的幾個基礎點是:作為一國的君主統治者,維護其統治,主要有內外兩個方面:
對內,要制衡國內的各方勢力,穩定人心。
對外,總的來說就是要儘可能地強化國家實力。打不過求穩定的時候要盡量維持和平,兵強馬壯的時候則可以有選擇性地擴張勢力。
其次,作為一個有頭腦的政治人物,無論嘴上說啥,在真正做一個重要決定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利弊兩個方面,權衡利弊後,再作出最後的決定、付諸實施。
好了,然後,依此理論看一下秦惠王為何要殺商鞅,又為何要保留其變法措施?
一、為何要殺商鞅?
1.殺了他有很大好處。主要是對內可以在統治階級內部獲得保守派的支持,穩定人心,儘快在初掌君權後,鞏固自己的統治。
眾所周知,商鞅因為強制推行改革,得罪了保守派,甚至仗著秦孝公的堅定支持,處罰了太子(雖然受刑的是太子的兩位老師,但是這巴掌是打在太子臉上的。)且不說太子自己心中可能有的私怨了,積壓已久的保守派對於商鞅已恨之入骨,太子上位後對商鞅立下殺手,為保守派解氣的同時,也獲得了保守派的堅定支持。自然穩定了人心,鞏固了統治。
2.留著他也沒啥利益,反而有高風險和高成本。且不說這個一直作為政治對手的商鞅是否聽自己指揮,就算聽,若是不嚴懲商鞅,也會讓其他仍有較大勢力的保守派不滿意自己的統治,甚至引發叛亂,或支持自己的其他兄弟將自己取而代之。換句話說,留著商鞅的成本和風險太高,就算是好基友,為了自己的統治,這一刀也要狠心砍下去。何況一直就是政治對手呢?!
3.另外,再說一點,為何也不能放他走,一定要趕盡殺絕。這種人才如果自己不能用,一旦給其他人用了,那就是對於自己的巨大潛在威脅。而即便他國不用,若是商鞅政治流亡成功的話,不僅容易製造邊境摩擦,對於剛剛登位的秦惠王是個不穩定因素,也因為無法將商鞅逮捕歸案、明正典刑而使其威望受損。所以,商鞅不僅必須死,而且要死在秦惠王的手裡。這也是為何即便商鞅自殺了,也要把屍體拉回來車裂,給保守派解氣的同時,也鞏固了新君的統治。

這裡稍微引申一下:在幾乎每次改革的時代,為何當朝的太子幾乎大多都是保守派?
個人以為,因為在改革中受到損害的原既得利益者,需要在政治上找到自己的代表。既然都改革了,發起改革的當朝皇上一般都會是支持者(當然也有例外,但至少當權者會是改革派,不然也搞不起來,如張居正改革),而引發利益從新劃分的改革,往往也意味著在改革中政治勢力的重新洗牌,而受這種不確定的風險影響最大的,莫過於風口浪尖的高危職業——太子。
因此受到損害的原既得利益者雖然不敢明著和當權者對著干,但也急需政治投資尋求未來的翻盤,而太子也在尋求政治勢力的支持,來鞏固自己的地位,不至於在改革大浪中翻了船,因此雙方很容易就走到了一起。
試想,如果你是太子,卻不表示一下對於保守派的支持,反而堅定地支持改革的話,保守派一定會另外選擇別的政治代表,比如其他的皇子/王子等潛在的皇位繼承候選者。這種情況下,改革是否成功,太子位置都不穩:改革如果成功了,功勞是老皇上和改革大臣的,沒你太子啥事兒,登基之後,改革大臣功高震主、保守派也不買你的賬,很難坐穩皇位。改革如果失敗了,保守派重新得勢,不好意思,你死得更慘,因為他們所支持的另外一個皇位繼承者很可能會借著這些重新得勢的保守派的支持,把太子之位取而代之。所以,其實在秦惠王還是太子時,面對這次的改革,無論心裡是否支持,他都必須站在保守派一方,表示一下對於改革的反對,籠絡保守派的人心,才能保證自己的風險最小化、利益最大化。當然,也有一些太子玩兒過火的,如彼得大帝改革時乾脆把堅決反對的太子幹掉了。這就屬於不知收斂、結果弄翻車了的。而秦惠王就比較聰明,表示一下就行了,然後老老實實地坐享保守派的堅定支持,安心等著從秦孝公手裡接盤。

二、為何保留改革措施。
1.秦惠王不是昏君。
看看秦惠王一生的功績,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漢中。除了擴疆拓土外,其還慧眼識珠、任賢用能、甄拔人才,公孫衍、張儀、魏章、司馬錯等一批青史留名的文臣武將都是秦惠王時期的。這樣的君主,他會不知道變法到底是否有利於國家的發展與強大?
答案必定是當然知道啊。在穩定了人心,尤其是殺了商鞅,給保守派消了氣之後,統治已然基本穩固,秦惠王自然會將國家的利益最大化,以進一步強化自己的統治。而富國強兵的改革措施,自然不能輕易廢棄。
2.政治制衡。廢除改革的害處不小,反而不利於穩定。
退一萬步講,就算秦惠王看不出改革帶給國家的實際好處,他也必須考慮到,一旦強制廢除改革,又是新一輪的政治洗牌,而那些因為改革而崛起的新貴們,得到好處的人,自然也不會答應,很可能又造成國家的動蕩,反而不利於自己的統治。
舉個可能不太恰當的例子,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也產生了不少社會問題。如果未來某位新領導人上台,直接廢除改革,宣布重新回到改革之前的利益分配。通過改革獲利最多的人們會是什麼反應?帶給社會的又會是怎樣的結果?可以試著想像一下,也就能明白在改革已經紮根、深入影響社會之後,要想廢除也絕非一件輕易的事情。弄不好,統治者的位置就坐不穩了。

最後總結一下,歸根結底,其實殺商鞅和保留變法措施,站在秦惠王的角度,目的都是一樣的。鞏固自身的統治,進而發展國家實力,進一步強化自己手中的權力。而在這條路上,商鞅是最好的可以安撫保守派支持自己的祭品,所以必須死、甚至屍體也不放過;但是作為富國強兵、進一步強化權力的最好的工具,改革的措施也不能輕易廢棄。況且一旦廢除,又會引發內部新的反對力量。
最後的最後,再說一句題外話:除非是當權者親自改革、且權力延續了下去,那麼改革的發起者大多是可悲的。幾乎在政治博弈中無論改革是否成功,新的君主登基後,都註定沒有好下場。。。
而正因為如此,知道這點卻還毅然敢於為國為民改革者,又是極其偉大的。
靜靜緬懷一分鐘。。。


上面說的很全面,我的一點小想法:關於殺商鞅,還有一點就是商鞅始終是遮在秦惠王頭頂的一片天,大致可以類比張居正與萬曆。


商鞅變法觸及了舊貴族階層的利益,打開了階級流動的可能性。大部分的貴族對商鞅恨之入骨。新君繼位,穩定朝綱還需要藉助宗族支持,殺商鞅平怨氣勢在必行。

但秦王亦深知,唯有變法才能強大秦國實力,所以依然會推行新法。

但即便沒有貴族難平的怨氣,商鞅恐怕也不會有什麼好下場。自古以來,君臣之間的關係都是非常微妙的。君既怕臣不賢,又怕臣太賢。臣既要忠,而太忠卻往往沒有好下場。


參考格拉古兄弟改革。

人雖然沒了,但部分政策還是有保留。而且還催生了平民派誕生。

改革者得罪當權者是常事,被殺也正常,但其提案順應時代潮流,肯定還有人支持。

當權者也不傻,他們先要確保自己的權威,之後要順應民意,同時抵抗外敵。

再舉個不太恰當的栗子:

晚輩當眾指出長輩過錯,長輩為保顏面肯定會抬杠。但誰知道他們睡前會不會深思一下。


秦惠王對商鞅比較憎恨,所以就殺了他。但是他的改革措施確實有利秦國的富強,所以他的改革措施沒有被廢除。


因為他這一套政策對秦王是非常有利的......中央集權啊


現在有種說法是商鞅變法作用被誇大,其實秦國強大得益於地理位置優越,另一方面不斷吸引六國人才,秦惠王上台後就逐步對商鞅的一些嚴苛政策進行修正,並不是全盤接受,秦國法律是逐步和六國法律接軌的


因為太子殺商鞅的時候已經不是太子了。


簡而言之,在政治層面上來說,留下來的風險太大,非殺不可。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朝堂的地方就有黨爭。沒有執政者可以規避這樣的歷史定論。同樣,秦惠公即位的時候也面臨同樣的問題。更糟糕的是,他並不像他父親一樣有著明顯的派別屬性,一方面,秦惠公與商鞅並不是知遇之恩,反而還有責罰之怨。一方面,經過商鞅打壓,保守派diao?ling?dai?jin


推薦閱讀:

秦漢之後的亂世中,例如五胡十六國時期,也是群雄並起,為何沒有戰國時期合縱連橫那麼多精彩的策略?
戰國時期為什麼東方六國明知道秦國才是最大的禍患,他們之間卻會進行相互攻伐?趁火打劫的事情非常的多。?
春秋與戰國的區別是什麼?
為什麼諸葛亮要娶貌丑的女性黃月英?
為什麼晉朝司馬懿的廟號是高祖,而他兒子司馬昭是太祖,輩分不對啊?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 | 社會改革 | 先秦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