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一個 gap year,你準備幹什麼?
這是一個調查性質的問題,假如你大學打算休學一年,你最想什麼事情?你認為這樣做是否值得?
#這篇可以不討論它的可行性,我說的是如果,就像如果我有一百萬,我會幹什麼樣的#
好吧這個問題我實在忍不住。我自從大學畢業以後,做每一件事情的時候都沒有考慮過人生將來的計劃,也就是說幾乎每件事都是沒有長遠目的的,都沒有考慮過對我的未來會有什麼影響。4年里退過3次學,也辭過幾次職,所以我認為,大學畢業以來我一直都在gap。就這麼gap了4年多。
(以下大多是這幾年我在謀生過程中經歷的事情)
這麼些年來,我經歷過身無分文,也有過月入數萬;
睡過大街,住過豪宅;
撿過破爛,賣過保險;
裝模做樣面試官,研究所里小網工;
刷廁所搬轉頭,部長級會議上打醬油;
小劇場里演演戲,全球各地洗碗工;
洗衣房裡偷被子,校園裡偷自行車;
輟過學掛過科,大學老師教過課;
流水線上通過宵,醫院裡面試新葯;
諾坎普門前斗黃牛,慕尼黑街頭賣過唱;
華爾街頭撒過野,古羅馬遺迹上撒過尿;
安聯球場踢過球,聖西羅里吹過風;
跟魯梅尼格握過手,也跟中國男足喝過酒。
沒有休學,但最近才意識到,從本科畢業到現在六年多,一直在gap year。
在這漫長的gap year 里我做了什麼呢?支教了一整年,小範圍運營了一個公益機構,讀了碩士,念了博士,在國內亂竄,又來了歐洲。開了兩家公司又把他們都關了,掙了些錢,自己和家人旅遊都花光了。在外國大學教過中文,也在中國中學教過英文,把專業的東西扔的一乾二淨,又都一點點的撿起來。
或許你會說,這算什麼gap year,這明明還是在常規的道路上做著常規的事情啊,可是你要知道,gap year是一個gap,它隔開的,是這一頭的你和那一頭的你。如果你不知道那一頭的你是什麼樣子的,那你又怎麼算度過了gap year呢。休學重要麼,旅遊重要麼,義工重要麼?重要的在於你所經歷的是不是能讓你找到那一頭的你。至於經歷,什麼都是經歷,不必苛則於形式,應該問問本心。所以,許多人,或許在懵懵懂懂中,間隔年了一輩子。
所幸,我覺得我找到了,所以,於我而言,這是一場六年半的間隔年的尾聲。去一個喜歡的地方的酒吧做吧台,每天跟不一樣的遊客說不一樣的話。自給自足。但因為當時的女朋友會把我踹了,父母會經常性打電話來騷擾甚至來到現場,回學校之後一片狼藉,且晚一年畢業。故認為不值得。我反而覺得在工作了幾年有一定積蓄且對未來相對明確之後gap一段更符合國情。
另:個人意見是gap year這回事在中國到哪兒都是很看經濟條件的,如果你就一個學生,家裡沒什麼錢,還是趕緊斷了這念頭。你當然可以說,哦,對不用花很多錢也可以去哪哪哪,但是你家裡人會著急,自己爽了一年,回過頭來更著急。花很好,很香,但沒那條件就還是別買了。到海島,或者深山的村落里,大自然豐盛,人心也豐盛的地方,簡單的呆幾個月。
拍一部紀錄片,叫《間隔年在中國》
今年哈佛的大二學生決定中途休學,自九月中Gap以來,我一直在上海,養生、見人、讀書,感悟頗深、頗深。我很慶幸給了自己這些時間去思考、去見世面。值此二十歲之際,藍圖逐漸清晰,也算給了自己滿意答卷。同時我也在努力在籌劃系列訪談、app開發和公益項目。我在學日語,來年初會去考級,華爾茲則是希望能儘快獲准升級去學探戈(淚)。或許會去一個startup幫忙,但現在還在思考。春天有實習打算,就屆時再和大家分享啦。
外界猜測這位Harvard的高材生間隔年是因為得絕症、作弊被罰、成績太差、和男友不睦、習慣不了生活——或是任意排列組合。其實她真正目的是停下來思考未來規劃,可是這有多少人能嘗試著去理解?
在網上自以為是的人太多,得到一丁點的信息就用偏狹的人生閱歷對他人進行判斷。於是我用自己的鏡頭,當別人的眼睛,去發現真相,發現一個更大的世界。
我認識這樣的GAPer很多,他們的故事實在太精彩和吸引人了。不愁沒故事拍。正在GAP YEAR,即將結束
1不需要非常富裕的家境,只要家庭負擔還沒重到需要自己立馬就業反哺就行
2永遠記住不要問家裡要錢,經濟獨立是讓家長和旁人閉嘴的最好方法,沒有之一。我自己每去全國各地玩半個月,起碼得打工一個季度左右,期間認識各行各業各個階層的人,為將來的田野打好一定的基礎,同時也是GAP YEAR的一部分。如果你沒有經濟獨立的覺悟和能力,請慎重考慮GAP YEAR,你的旅遊和養生費用不能建立在家長的血汗錢上
3 GAP YEAR代表著學校生活的暫停,但絕不代表學習的暫停,GAP YEAR是磨練自己心境的過程,不是養老院生活。老實說,工作三年,瓶頸不算,卻確實是到了一個無法再繼續走下去的地步了。
可能有很多人會說,剛剛出來的時候,辛苦算什麼吃苦算什麼,只是想說,這三年,有很多不足為外人道的辛苦,也有很多無法被理解的委屈,更有對現實的無助和對未來的彷徨,不知道應該怎麼繼續走下去。
在醞釀gap year,看到紐西蘭有簽發working holiday的visa給中國大陸年輕人,一年的時間(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上網搜下這個)。很想去,也覺得蠻符合自己的條件的。年齡合適,英語應該問題不算大,資產證明剛剛可以提供,在那邊的一年可以不用自己準備太大的花銷因為大概是可以自給自足的,時間不會太久,不會讓父母太過於擔心,也不會特別影響自己以後的發展。總之是一個機會成本比較低的一個間隔年方式。而對於喜歡到處走到處跑到處看的人來說,我也覺得特別合適。
可是,父母十分反對。
所以,目前說來,想要的間隔年方式就是去紐西蘭待一年,和現在的生活告個別,好好想想畢業這段時間的生活,好好想想未來的日子,好好迎接以後的生活。
只是,要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太難了。
想起看到的一句話,父母對你最好的愛,不是支持,而是他們什麼都不懂,卻還是支持。
上大學後曾經一度對中國大學的教育質量感到不滿又不清楚將來要做些什麼,且認為如果自己無法空出一年來走走世界,體驗下生活,一輩子大一大二上課,大三實習,大四找工作,年輕的時候將再也沒有機會去行走自己的生活,一生將重走前人的道路。但後來慢慢慢地發現了,gap其實是一種心態,慢慢地就要大三了,一排大三大四的課表,突然發現自己大三上下和大四的課程居然少得可憐,大三下只需要修一門課。。。更何況中國的大學只有3年,且上課的內容質量非常之差(當然得看你是什麼專業了,工科和理科生默哀。。。),大部分人的做法都是平常水水課程,期末突擊考試,然後平常學習自己喜歡的事情(比如我喜歡自學編程、設計啊之類的),所以我漸漸發現gap是一種心態罷了,一種想要擺脫已有環境進入全新環境的體驗的心態罷了。大部分人gap一段時間後習慣了身邊的環境,甚至懷念起校園的生活來。如果你沒有在離開之前給自己定好一個計劃表,gap可能只是一種無拘無束的生活狀態罷了。
其實大學和工作相比,空閑的時間還是蠻多的,學會迅速轉化gap與學習的狀態吧,出去旅遊,去一個地方居住一段時間見見世面,不需要很久,一個月,兩個月,寒暑假的時間足夠了。或者平常就可以去外面住,翹翹能翹的課,每周回來上一次課,不就是一種gap的狀態了嗎?當你以校外的環境為主體,就是gap了。
其實現在互聯網這麼發達,世界各地的信息唾手可得,我每天基本上都待在電腦前面關注著世界各地發生的事情,這樣算不算也是一種gap?你覺得呢?
哎?我現在就休學一年,明年再回去讀大四。
沒有什麼一直堅持下來的理想,一定要說的話和某章魚差不多,就是開一家環境舒適的書店。
但是這個不可能在年輕的時候完成吧。所以就先工作一年再回去讀書。畢竟繼續讀研真心不適合我這個拖延症患者。
原定8月份的時候去東南亞玩一趟,但是現在又沒那麼想去了~
把自己的軟體做好,做精。
可惜,還有10天我就畢業了。
周圍很多人都想gap一下,旅行,遊走,休整,感悟人生。可是對我個人而言似乎不可行。
試想,如果有一年可以gap,最初的一段時間應該用來思考這一年要去哪裡,做什麼,最後的一段時間要考慮gap之後如何將生活繼續,復甦冷凍的人際關係和謀生技能。中間那大半年才是真正可以去gap的時間。這樣看來,付出的時間和回報貌似性價比不是很好。
不知道下一步做什麼是很讓人焦慮的事兒。gap year很奢侈,不適用於所有人。有人不需要放鬆,有人無法放鬆,有人放鬆之後再也緊張不回來。思考的時間不一定非要集中在特殊預留的一年裡,隨時可以進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gap year成了這麼儀式化的名詞,被推崇,被嚮往。題主說不考慮可行性,可這恰好是最需要討論可行性的話題。
--------------------------------------------------------
我想我還是有一點點點的「資格」來回答這個問題的,差不多算是有 Gap Year 兩年的時間。
2012年大學畢業。
2012~2013年經歷了大理做義工、搭車去拉薩、尼泊爾旅行、支教半年。
2013~2014年 在紐西蘭 Working Holiday。
其實西方社會中很早就有 「Gap Year」這個概念,從德國開始興起。亞洲地區隨著日本、韓國、中國等經濟的崛起,也慢慢開始有了這個概念。中國第一本寫的關於間隔年的書是「孫東純」(PS:相信很多旅行的人也都知道 孫東純_百度百科)。
凡事都要從兩個方面來看,間隔年也不例外。好的方面,增強了自己的獨立性、人際交往、開闊了自己的「視野」。壞的方面,有的人回到現實之中後,覺得差距太大,不能很好的融入社會。
其實在紐西蘭時遇到很多德國人都是18~19歲的時候去 Gap Year,我覺得如果能在上大學之前能夠有這麼一次 Gap Year 的經歷,那實在是太幸福了。如果我以後有小孩,我會尊重他/她的任何決定,但是我會鼓勵他/她在大學之前去經歷這麼一次 Gap Year ,因為經歷雖然有各種各樣不愉快的過程,但幸福還是佔大部分時間,這就夠了。
遇到的亞洲人基本上都是平均年齡到26歲左右了(2013年我去的時候才23歲,在 Working Holiday 的群體中算年齡小的)。
-下學期就一門課清閑程度類似gap year, 想買把好琴把三年沒拉過的小提琴重新拾起來。
以後真要有gap year 就生孩子吧。。。
有邀必答
當時@舒雨田邀我的時候,我還沒有畢業,現在還差一個月我就畢業滿一年了,來嘗試著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其實作為一個中國長大的孩子,一開始都不明白什麼是所謂的gap year,後來搜索一下,維基百科是這麼給的解釋:
A gap year is time out to travel between life stages. It is also known as a sabbatical, time off, time out and a year out, referring to a period of time (not necessarily 12 months) in which people disengage from curricular education and/or work and undertake activities such as traveling, volunteering or working abroad.
這個事情傳到國內了之後,似乎就有點變成了一幫愛旅行的文藝青年們的出行好理由了,在豆瓣上面約個小組,打著間隔年的名義出去遊玩一番,回來之後就說自己找到了人生的意義之類的,而間隔年存在的意義是,去旅行,或參加自己認為有意義的社會活動,以達到能在進入社會之前有一個過度,再者就是在這樣的活動中,尋找到自己的方向,憑藉自己的見聞和經驗,找到自己最適合或者想要追求的事情,它可能是回鄉下種田,可能是去貧困區援助,可以是長途奔襲,等等。
所以,打著gap year 出行的不是gap year,而在gap year的時間裡,完成學習到社會的過渡,找到自身的努力方向,才是最終的目的。最重要的,不是你做什麼,而是,做完了,有什麼收穫。
間隔年旅行我們每間隔幾年都會提一次,可是你仍舊每日疲於奔命,覺得假期不夠長,安全感不夠足,焦慮找不到方式排解。你有沒有想過,從讀書的時候開始,我們就被各種壓力捆綁著,既沒有大膽的在路上瘋狂過,也終究做不到所謂的「說走就走」的來一次為自己的旅行。然而,我們的人生其實經歷著一個又一個的間隔階段,你就不想用更有趣的方式把它們填上嗎?
什麼是間隔年(Gap Year)?
也許,你還在迷惑中,你說的間隔年旅行是什麼?完全不明白啊!「間隔年」其實是個舶來詞,在發達國家非常流行,對於我們來說可能還處於初體驗的階段。間隔年是指用一段較長的時間(通常是一年的時間)去旅行或是從事一些非政府組織的志願者工作。最常見的間隔年在大學畢業與工作之間,能讓從校園走出的學生們更容易的接觸社會,進一步了解自己,體驗生活,這也應該是給自己最好的禮物。
另外一種Career break,專指已經步入工作的專業人士的間隔年。一些專業人士在工作一段時間之後,會選擇辭職,進行間隔年旅行遊學。間隔年使他們從固有的生活環境中跳出來,投入到全新的環境中,開始全新的生活。他們堅信間隔年會讓他們從全新的角度重新審視自己,了解自己的未來所需,從而迎接更輝煌的未來。
間隔年旅行有什麼特別之處?
間隔年旅行與普通旅行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可以讓人開闊視野、鍛煉心智;通過一段時間的遊學或旅行,他們通常能找到自己真心所愛,確立未來的目標,這是對自己的一種態度,也是對自己負責的表現形式。
Lonely Planet的創始人托尼惠勒當年就是在自己的間隔年經歷中找到了自己畢生摯愛的事業,開創了這個現在全球驢友標準指南的圖書系列。威廉王子也曾發起過間隔年行動。
怎麼能讓間隔年經歷更豐富?
這個當然還是由你自己決定了,間隔年旅行不注重形式,只是單純的能讓你在這段時間之內發現自己、認清世界的一種途徑而已,要達到最終境界怎麼也要從「見自己」開始,至於能不能「見世界、見眾生」看你的悟性了。
肯亞的Mathare是首都內羅畢的第二貧民窟在這個被上帝遺忘的只有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蝸居著近70萬人。這裡的房屋都由廢舊的鐵皮搭建而成,屋內沒水也沒電,街道因為垃圾和動物排泄物的堆積而散發著令人作嘔的惡臭。造夢者公益組織每年的年暑期國際志願者招募都會為旅行者提供實際接觸公益的機會,體現自我價值,關愛社會責任。
邊疆支教也是間隔年旅行的一種方式,中國義務教育雖然已經普及,依然還有遙遠的邊區還遠遠不夠普及的水平,選擇支邊投身教育、醫療等事業也是能關注社會責任的體現,能給你的人生提供不一樣的經驗。
Remote Year是間隔年旅行的2.0版,更適合目前已經從業的人們,職業更傾向於創業者、設計師、自由職業者等工作時間形式更為寬泛的人們,為他們提供一個固定的居住場所,可以在旅行中有時間處理工作的細節,實現真正意義的遠程工作。
還能去哪兒進行間隔年旅行?
四川
提到四川不由得想到無與倫比的川菜,對於吃貨來說到四川算是要把自己交代在這兒了。成都是整個四川的心臟,巴適的很,在這裡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體驗不了的。
旅行參考:南充—成都—宜賓—南溪鎮—李庄古鎮
更多成都可選擇的目的地請點擊下圖:
雲南
雲南整個地區都能作為你的旅行選擇,更為豐富的旅遊業也提供了非常多的就業機會,合理安排好你的時間,把整個雲南玩兒個遍也不是沒有可能。
旅行參考:昆明-西雙版納-德宏-大理-麗江
雙廊是麗江邊的小鎮,如果你選擇麗江立足的話,雙廊也別錯過,更多詳細信息請點擊下圖:
印度和斯里蘭卡
南亞的這兩個國家都是佛教的信奉地,也塵封著許多更古老的傳說,如果你選擇這裡作為你間隔年的落腳點,那你一定是個愛聽故事的人,當然,你的故事也會在這裡延續下去。
旅行參考:新德里-齋普爾-孟買-班加羅爾-科倫坡-康提-加爾各答
斯里蘭卡是印度洋上的明珠,更多當地旅遊詳細信息請點擊下圖:
澳大利亞
澳洲向中國提供為期一年的打工簽證(打工時間不超過6個月),年齡有效期在18-31周歲,更適合年輕人選擇。澳洲有著豐富的旅遊資源,
旅行參考:凱恩斯-黃金海岸-悉尼-堪培拉-墨爾本-阿德萊德-珀斯-烏魯魯
烏魯魯更適合自駕選擇,更多詳情請點擊下圖:
你是誰?多大年紀?這些都不重要,你內心想要去探尋外面世界的慾望,值得得到滿足。
如果你有這段旅行經歷,不妨在評論里分享給我們。
如果你想開始這場旅行,回復關鍵詞「間隔年」,我將會為你提供一些建議和幫助。
假如時光暫停一年,你願意用它去看世界嗎?如果上面的鏈接點擊不了,你可以點擊這個!
更多精彩內容,可以關注時尚旅遊微信公眾號:trendstraveler
瘋狂coding一整年,把手上近十個沒空做的項目創意做完。
為什麼我覺得一年可能還做不完呢?
以前一直設想大學四年,有一年安排成gap year該多好,幹什麼?出去。去哪裡?去遠方。幹什麼?看風景和人,做瘋狂的事兒。現在站在大四快畢業的尾巴上,總覺得時間不夠用,想在畢業前多學點東西,想好好充實自己,將每件小事做好,不去大而空地幻想了。我覺得這不代表著我現實或者世俗了,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漸漸認清自己,是件好事兒。夢想並沒有被忘記,只是現在埋藏在心底,努力靠近,一步一個腳印。
我不管你去哪裡gap year怎麼gap year,也不管你去gap year的目的或者最後收穫了什麼,
只要經濟獨立,不伸手向父母要錢。
每個人的價值觀人生觀不一樣,我佩服那些用自己賺來的錢去體驗生活,思考人生的gap year者,他們就是比打著gap year的旗號,揮霍著父母的金錢到處流浪號稱要看過世界才知道自己停留在哪裡的偽文青要強。
有想過休學一年,給自己一個GAP YEAR,計劃一直在,只是還沒有契機跟家裡說。。
1.一次打工換食宿。不一定是文藝的麗江、鼓浪嶼,其實杭州、西安、揚州、東三省有青旅和客棧的旅遊城市都可以。每個城市都花兩到三個月的時間,每周兩三天的自由,在別人看膩的地方看看。還有想過去台灣,可是好像只能在台灣滯留15天。。還是算了。。
2.去我愛人的城市。曾經問過如果我突然出現在他面前會怎樣,他說會有驚嚇而不是驚喜。好像這幾年以來我做的事都沒有在意他的感覺,,所以驚喜驚嚇都隨意,也不管會不會發現什麼事情,只是想義無反顧地奔向有他在的地方。也許在他寒假的時候過去呆一個月,可以一起去旅遊,實現一直以來的願望。
3.參加行走的力量。當然,這個活動是要看時機的。。旅遊衛視還有很多活動都想參加,不過排第一的當然是行走。條件會很艱難,也從來沒有過這樣的旅行經驗。在沒有放棄這個選項的時候,我想我能堅持下去。
算不上行動派,但有好多好多的幻想。想乾的事情都沒什麼特別的原因,只是他總跟我說,要跟著心裡心裡的聲音走。
狹義的「gap year」可能就是你大學畢業之後,進入職場之前的「簡歷空白期」。
而廣義的「gap year」我認為是人生中每一段「青黃不接」的日子。沒有單位、沒有工資、沒有同伴、沒有老師,一切都要自己打點、自己決定和規劃的日子。是一段決定權完全在自己手中掌握的「自由時光」,是為自己而活的日子。
如果有可能,我希望這樣的時光在人生中越多片刻越好。
Gap Year的填充方式不一而足。你選擇你喜歡就好。但大部分的選擇離不開三點基本心理要素:仁、智、勇。籠統說,間隔年鍛煉的就是我們的仁、智、勇。了解了這一點,gap year的意義也就找到了。
先從勇氣談起。是否可以這樣講:經歷間隔年的人都會更勇敢。這似乎是毋庸置疑的。不管你是做了什麼,大部分都是與日常你眼界範圍你內的不同。你必須踏出自己的舒適圈,打破原有的生活節奏和框架,還要接觸並適應從未體驗過的新鮮人事物。這需要十足的勇氣。鍛煉了勇氣,今後人生再遇到未知的時候,至少不會先想著退後一步。擁有勇氣,你就擁有了更多機會和可能性。這將比簡歷中的具體經歷更有用。
智慧,不僅僅是智商高而已。其實,經歷更多,不管好的壞的,都會在記憶中留下印記。大腦其實有自動反芻功能,當再次碰到相同或相近事物,我們會有一個更客觀全面的預判,這一點可能沒經歷過的人會不了解不知道,這就是智慧。間隔年我們通常選擇打開心中那個信息雷達,不斷接收外部世界的新知識和新訊息,形成見識。大腦以超乎計算機演算法的複雜運算儲存了這些「見識」,但表面上看不出來。直到有一個契機,打開了聯繫的開關,大腦會主動提取那些已有見識去跟現在面臨的情況進行對照。那時候,你可能會用間隔年中的所見所聞去解決眼下的問題,就形成了輸出。
仁,這一點看似最無用,卻是最重要的。活在世上,我們很難「無分別心」去對待所有生物。但間隔年會刺激我們「看到」並反思自己的分別心,更多地體會生而為人應有的慈悲。勇氣、智慧都可以通過不斷磨練日久而成。但仁慈是不打開心門,你永遠體會不到練就不成的。欠缺仁慈,日常生活再惹人羨慕,都無法獲得平靜喜樂。因為在根本上,我們還在與人計較和比較。
如果我們能夠在日常工作和學習中找到鍛煉仁、智、勇的方法,那gap year實踐的必要性不大。如果觀察日常生活特別欠缺仁智勇,那就非常有必要規劃gap year去提升自己身心靈的強度了。
推薦閱讀:
※選哪種運動對人一生的幫助更多一些?
※事業起飛的關頭需熬上一年,這個時候如果你遇到了喜歡的女生,會去追嗎?
※如何不讓工作上不開心的事情影響自己的心情?
※怎樣區分浮躁與進取心?
※剛工作的年輕人交企業年金有意義么?
TAG:調查類問題 | 大學 | 間隔年GapYear | 職業規劃 | 事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