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後為什麼不繼續辦黃埔軍校?


很多人的回答里隱晦的點出了問題的答案:軍校里放誰的照片?
但是沒有點透!
黃埔軍校是一所什麼性質的軍校?本質是國共兩黨合作的產物(政治部主任,教授部副主任,政治部秘書是誰我就不用多說了)。
最初黃埔軍校是為了對抗當時全國遍地的軍閥培養忠於革命的軍校學生,以便未來成立一支革命的先進的軍隊。

從東徵到北伐,黃埔軍校生冒矢石,斬荊棘,衝殺在革命的第一線,抗日戰爭,黃埔軍校生已經成長為中堅的指揮官階層,為民族危亡縱橫於錦繡江山。
黃埔軍校的水平由於時代局限,歷來受資深軍迷所詬病,但是在培養民族武力這件事上,黃埔可以媲美西點。
這樣的學校?為何解放後不辦了呢?僅僅說誰戰勝了誰,就太膚淺了,幾大元帥幾大將難道不也出身黃埔軍校嗎?

真實的原因是,自辦校伊始,某位校長就視軍校為私產,想把這股力量抓在自己手裡。完全惘視或者說刻意歪曲軍校培養革命軍人的宗旨。視黃埔軍校出身為天子門生,大搞門生故吏那一套作風,而很多黃埔生不以為恥反而甘之如飴,完全忘記了黃埔創立的根本目的。

黃埔精神是向革命效忠,向民族效忠,不是向蔣某人效忠。確實,這樣的黃埔生為蔣某人贏得了中原大戰這樣的軍閥混戰,但是到了真正決定中華民族歷史進程實現中國人民歷史選擇的決戰戰場上呢?

最有意思的是,蔣某人喜歡私授一些有功於他的人特記黃埔Xx期出身用來收買人心!完全就是封建時代帝王推恩的做派。而黃埔生大搞山頭主義,瞧不起雜牌軍,非嫡系,被困在山頭才想起來大喊:看在黨國的份上,拉兄弟一把。

反觀Tg,在最艱苦最沒有希望的時候都在堅持軍隊正規化建設,況且自三灣改編以來,最著重的問題就是由誰來控制軍隊。軍隊是黨的軍隊,而不是一人的軍隊。

反對山頭主義,反對教條作風,雖然建國後也出現過彭大將軍和粟大將爭執到底是國防部長還是總參謀長負責指揮作戰的事,但總體上Pla一路走來是刻意與軍閥習氣,封建作風保持距離的。

既然如此,那麼腐朽沒落的黃埔軍校自然就不再需要了,何況從軍事科學上來講,黃埔軍校的教學也早已落後。

這樣的黃埔,當然不要也罷。


沒了黃埔軍校,但是有了

1,國防大學,全軍最高學府,負責培訓軍隊高級幹部和為軍隊培養研究生。位於北京市。
2,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前身為著名的「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是解放軍未來科學家、技術專家和新型指揮軍官的搖籃。位於湖南省長沙市
3,解放軍理工大學,擔負著培養高素質新型軍事指揮和工程技術人才的重任。是國家和軍隊進行科學研究、技術創新和裝備研製的重要基地。位於江蘇省南京市白下區。
4,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主要培養高、中級工程技術人才和指揮、管理幹部的全國重點理工科高等軍事院校。位於河南省鄭州市。
5,後勤工程學院,主要培養後勤專業技術人才。位於重慶市大坪長江二路。
6,解放軍汽車管理學院,為全軍汽車部隊培養汽車運輸指揮和管理軍官,隸屬於總後勤部。位於安徽省蚌埠市
7,解放軍外國語學院,擔負著為全軍培養外語人才、軍隊院校漢語師資和外軍留學生漢語培訓等任務。位於河南省洛陽市。
8,軍事交通學院,是全軍唯一培養軍事交通運輸和軍用車輛裝備領域高層次人才的學院,隸屬總後勤部。位於天津市河東區。
9,軍事經濟學院,是培養我軍後勤建設人才的高等軍事學府,隸屬總後勤部。位於湖北省武漢市羅家墩122號。
10,解放軍國際關係學院,主要任務是為全軍培養國際戰略研究、軍事外交、國際外事等專業幹部,是我軍軍事外交和外語專業人才的培訓基地。位於江蘇省南京市。
11,解放軍西安政治學院,是總政治部直屬的中級指揮學院,擔負著為全軍政治機關、軍法機關幹部的培訓任務。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朱雀大街146號。
12,軍械工程學院,全軍唯一培養高、中級軍械裝備技術保障和理論研究專門人才的院校。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和平西路97號。
13,解放軍電子工程學院,擔負著為全軍培養高素質新型信息作戰和工程技術人才的任務。 位於安徽省合肥市。
14,裝備指揮技術學院,主要任務是培養全軍武器裝備指揮管理人才,隸屬總裝備部。位於北京市懷柔。
15,解放軍藝術學院,隸屬總政治部。是全軍唯一的綜合性藝術院校,擔負培養全軍文藝創作、表演人才和部隊文化管理幹部,開展軍事文學研究等任務。位於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南大街18號。
16,解放軍體育學院,直屬總參謀部。1999年6月八一軍體大隊併入學院。為全軍培養體育人才和部隊體育管理幹部。位於廣東省廣州市禺東西路38號。
17,石家莊陸軍指揮學院,前身為著名的石家莊高級步校。

等五十多所軍校。。。


你自己看 50年後有多少新建軍校吧!


1950年
天水第7軍軍部改建第一高級步兵學校,
重慶的西南軍政大學改為第二高級步兵學校,
南京的華東軍政大學改為第三高級步兵學校,
武漢的中南軍政大學改為第四高級步兵學校,
成立石家莊的第六高級步兵學校。
華北軍官學校在西安改建第一步兵學校,1951年遷天水
新疆軍政幹部學校改建第二步兵學校,1951年撤消。
西南軍政大學雲南分校改建第五步兵學校,1952年改第三步兵學校,
西南軍政大學川東分校改建第六步兵學校(重慶南溫泉),1952年併入第二步兵學校。
西南軍政大學川南分校改建第七步兵學校(自貢),1955年併入第六步兵學校
西南軍政大學川西分校改建第八步兵學校(新津)1952年遷重慶改稱第二步兵學校
西南軍政大學川北分校改建第九步兵學校(閬中),1955年併入第六步兵學校
西南軍政大學貴州分校改建第十步兵學校(修文)1952年併入第三步兵學校
18兵團軍事政治幹部學校改建第11步兵學校(大邑),1951年撤消。
華東軍政大學山東分校改建第12步兵學校(濟南)1952年遷長春改建軍事師範學校,55年撤消。
華東軍政大學浙江分校改建第13步兵學校(金華)52年遷南京改稱第四步兵學校。
華東軍政大學福建分校改建第14步兵學校(福州)1952年併入第四步兵學校
蘇北軍區軍事政治幹部學校改建第15步兵學校(揚州)1951年撤消。
皖北軍區軍事政治幹部學校改建第16步兵學校(合肥)1951年撤消。
中南軍政大學第一分校改建第20步兵學校(商丘)52年改稱第六步兵學校。
中南軍政大學第二分校改建第21步兵學校(信陽)52年改稱第五步兵學校。
中南軍政大學第三分校改建第22步兵學校(長沙)52年改稱第四政治學校。
中南軍政大學第四分校改建第23步兵學校(南昌)52年改防空學校
中南軍政大學第五分校改建第24步兵學校(桂林)52年改高級防空學校
中南軍政大學第六分校改建第25步兵學校(廣州)1952年改建軍事體育學校,
東北軍區軍事政治幹部學校改建第27步兵學校(齊齊哈爾)52年改稱第七步兵學校。
華北軍官學校一部在石家莊改建第30步兵學校,1951年撤消。
66軍軍部改建第31步兵學校(祁縣)52年遷洛陽改稱第八步兵學校。
67軍軍部改建第32步兵學校(石家莊)52年改稱第九步兵學校。
以上24所步兵學校,1951年撤消五所,1952年五所改建成其它軍事學校。其餘調整為九所步兵學校, 1955年,依據城市所在地分別改稱天水、重慶、昆明、南京、信陽、商丘、齊齊哈爾、洛陽、石家莊步兵學校。1954年建立南昌步兵學校(原第三文化師範學校),北碚步兵學校(西南軍區),武威步兵學校(甘肅軍區)。至此形成12所步兵學校,1958年撤消商丘步兵學校,北碚步兵學校遷桂林,稱桂林步兵學校。1959齊齊哈爾步兵學校遷錦州後改稱錦州步兵學校。武威步兵學校改建武威炮兵學校。至此形成10所步兵學校:
天水、重慶、昆明、南京、信陽、洛陽、南昌、錦州、石家莊、桂林步兵學校。13大軍區中,新疆、內蒙古、西藏、濟南軍區無步兵學校,武漢軍區有兩所。1969年全部撤消。1974年大軍區各建步兵學校,到1986年改成9所陸軍學院:石家莊、大連、濟南、信陽、桂林、南昌、昆明、西安、南京陸軍學院
1954年還建立12所步兵預備役學校。1957-1958年又全部撤消。
55師速成小學改建第一步兵預備役學校(西安)
第二文化師範學校改建第二步兵預備役學校(重慶)
西南軍區第三速成中學改建第三步兵預備役學校(昆明)
華東軍區第七速成小學改建第四步兵預備役學校(南京)
中南軍區第四速成中學改建第五步兵預備役學校(許昌)
安徽軍區速成小學改建第六步兵預備役學校(合肥)
東北軍區速成中學改建第七步兵預備役學校(長春)
中南軍區第一速成中學改建第八步兵預備役學校(開封)
華北軍區第二速成小學改建第九步兵預備役學校(石家莊)
第36速成中學改建第十步兵預備役學校(桂林)
第二速成中學改建第11步兵預備役學校(寶雞)
第44速成中學改建第12步兵預備役學校(湖南柳縣)
1952年
天水的第一高級步兵學校遷往北京與高級後勤學校合併組建後勤學院,
重慶的第二高級步兵學校遷往哈爾濱改建軍事工程學院,
南京的第三高級步兵學校改建總高級步兵學校
武漢的第四高級步兵學校改稱第一高級步兵學校
石家莊的第六高級步兵學校改稱第二高級步兵學校
1955年,
第一高級步兵學校改稱漢口高級步兵學校
第二高級步兵學校改稱石家莊高級步兵學校
1974年2月,組建軍區軍政幹部學校(今為大連陸軍學院)。
1974年,組建北京軍區軍政幹校,1977年調歸總參謀部。同年,另建北京軍區步兵學校,1986年改稱石家莊陸軍學院。
1974年2月,組建軍區軍政幹部學校(後改為軍區步兵學校、濟南陸軍學校)。
1974年12月,組建軍區軍政幹部學校(後擴建為南京高級步兵學校,直屬中央軍委領導)。
1977年10月,組建軍區步兵學校(後改為南京陸軍學校)。
1962年3月,長沙政治學校劃歸廣州軍區領導。8月,桂林步兵學校改稱廣州軍區步兵學校(1968年8月撤銷)。1969年3月,以海南島和湛江地區的國營農場改建為廣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8月撤銷長沙政治學校。
1968年7月和1969年8月,先後撤銷信陽步兵學校、漢口高級步兵學校。1974年2月,成立武漢軍區軍政幹部學校(後改稱武漢軍區步兵學校,信陽陸軍學院)。3月,成立武漢軍區軍醫學校。
1974年3月,昆明軍區組建軍政幹部學校,
1957年6月,西藏軍區幹部學校改為成都軍區幹部學校,歸成都軍區建制(1958年6月集體轉業,移交四川省政府)。1962年9月,軍區幹部學校改稱軍區步兵學校。1969年10月,成立四川省軍區,歸成都軍區建制。11月,撤銷軍區步兵學校。1974年4月,組建軍區軍政幹部學校和軍醫學校。1978年1月,軍區軍政幹部學校改稱軍區步兵學校,1981年1月改稱成都陸軍學校。
1962年6月,中央軍委直屬的天水步兵學校改為蘭州軍區步兵學校(1969年3月撤銷)。1974年10月,組建蘭州軍區軍醫學校(後改為衛生學校)。1975年7月15日,成立蘭州軍區軍政幹部學校(1978年2月改為蘭州軍區步兵學校,1981年1月改稱西安陸軍學院)。
1958年11月,組建新疆軍區幹部學校(1962年11月改稱新疆軍區步兵學校)。1975年3月,新疆軍區軍政幹部學校成立(1978年1月改稱新疆軍區步兵學校)。1976年7月,組建新疆軍區軍醫學校。1979年12月,新疆軍區步兵學校改稱烏魯木齊陸軍學校。
1974年2月,組建軍區軍政幹部學校(後改為南昌陸軍學校)。
1957年10月軍事學院分成高等軍事學院(北京)、空軍軍事學院、海軍軍事學院、炮兵軍事學院、裝甲兵軍事學院。1960年改為空軍學院(北京)、海軍學院(南京)、炮兵學院(宣化)、裝甲兵學院(石家莊元氏)。
1973年,中央軍委決定在原海軍學院院址組建海軍軍政幹部學校。1978年1月,海軍軍政幹部學校恢復為海軍學院。1986年6月9日,改稱海軍指揮學院
1973年重新組建時改名為空軍軍政幹部學校,1978年5月恢復空軍學院名稱,1986年6月更名為空軍指揮學院。
1958年總高級步兵學校併入高等軍事學院。
1969年高等軍事學院、政治學院、後勤學院合併成立軍政大學,1978年又分成軍事、政治、後勤學院,1985年又合併成立國防大學。
軍事工程學院1960年分出
炮兵工程系1960年6月遷往武昌,與武昌高級軍械技術學校合併,成立炮兵工程學院,不久又遷往南京。1966年退出部隊建制,改名為華東工程學院。1984年改名為華東工學院。1993年更名為南京理工大學。
裝甲兵工程系1961年5月遷往西安,成立裝甲兵工程學院。1969年遷北京蘆溝橋。
工兵工程系1961年6月遷往西安,成立工程兵工程學院。1969年,學院與工程兵學院、第一、第二、第三工程學校合併成立工程兵學校,並定址南京,1976年改稱為工程兵技術學校,1977年改為工程兵工程學院。
原子化學防護系1961年8月遷往長春,成立防化學兵工程學院。
學院還幫助空軍、海軍、建立了空軍工程學院(西安、空軍導彈學院(三原))和海軍工程學院(大連)。
空軍工程系的機場建築和氣象兩個專業於1962年1月12日移交給空軍氣象學校。
海軍工程系的海岸炮、艦炮指揮儀、魚雷、水雷、艦船消磁五個專業於1962年1月16日移交給海軍工程學院。
調整後軍事工程學院的主要任務是:培養軍隊需要的尖端技術研究設計人才,為國防建設事業服務。設空軍、原子、海軍、電子、導彈五個工程系。
1966年軍事工程學院、軍事電信工程學院和炮兵工程學院改為地方建制。
軍事工程學院改為哈爾濱工程學院,1970年主體遷長沙,改名長沙工學院,海軍工程系留下改為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1978年回到軍隊建制,改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1949年在張家口成立通信工程學校,1952年改學院,1955年改通信學院,1958年遷址西安改通信兵學院,1959年被列為首批全國20所重點大學之一;1960年更名為軍事電信工程學院(西軍電);1966年轉為地方建制,改名西北電訊工程學院,1988年定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炮兵工程學院1966年退出部隊建制,改名為華東工程學院。1984年改名為華東工學院。1993年更名為南京理工大學。
1950年創立防化學兵學校,1961年又在軍事工程學院原子化學防護系的基礎上,在長春成立了防化學兵工程學院。1962年南京軍事學院防化學系併入該院.並更名為防化學院。1969年防化學兵學院與防化學兵學校合併.在北京成立了防化技術學校,1975年更名為防化學校。1977年9月,擴編為防化學院.1986年改稱為防化指揮工程學院。
1999年6月陸軍航空兵學院成立大會在北京舉行。
1999年6月組建石家莊陸軍指揮學院、信息工程大學、理工大學、炮兵學院。
1999年組建8所綜合性大學:其中5所屬於綜合性大學
1950年在長沙成立高級工程兵學校、後改學院工程兵學院。1974年遷至江蘇徐州,一九八六年改稱工程兵指揮學院。
廊坊陸軍導彈學院:前身是炮兵導彈訓練團,成立於1978年11月,1979年4月擴建為炮兵導彈訓練基地。1983年6月改建為炮兵導彈學校,1986年6月更名為廊坊炮兵導彈學校,1993年6月正式更名為廊坊陸軍導彈學院。佔地面積533公頃。
1950年組建海軍學校(大連,設立指揮、機械分校)和海軍航空學校(青島)、海軍聯合學校(南京,設立兵器、機械、艦務、通信分校)、海軍海岸炮兵學校(青島)、海軍快艇學校(青島)
1951年海軍海岸炮兵學校改名海軍炮兵學校。
1952年海軍航空學校擴建為海軍第一航空學校(空勤)和海軍第二航空學校(地勤)。建立海軍潛艇學校(第四海軍學校,青島)。海軍政治幹部學校(青島)。海軍後勤學校(青島),海軍學校擴建為第一海軍學校(指揮)、第二海軍學校(機械)。海軍炮兵學校遷煙台。
1953年4月海軍後勤學校遷至塘沽。
1954年第一海軍學校改名海軍指揮學校,第二海軍學校改名海軍機械學校,成立海軍預備學校。
1957年-1966年形成了14所海軍院校
南京-海軍學院:1957年由軍事學院分建,1969年撤消,1973年組建海軍軍政幹部學校。1978年恢復為海軍學院。1986年改稱海軍指揮學院。
大連-海軍工程學院:1961年海軍機械學校(海軍學校機械分校)改建,1999年改建海軍工程大學
煙台-海軍高級專科學校:1961年由海軍炮兵學校、海軍聯合學校、快艇學校、政治幹部學校、後勤學校合併建立於煙台,63年列為國防科委3所重點院校之一。1970年遷南京改名稱第三海軍學院,1974年遷葫蘆島,1978年改建海軍第二炮兵學院,1979年列為全國重點大學,1986年遷回煙台,改名海軍航空工程學院。1999年1999年海軍航空技術學院(青島)併入。被總部列為全軍12所綜合院校之一。
大連-海軍指揮學校:海軍學校指揮分校改建,後改名海軍第一水面艦艇學校,1983年改名為海軍水面艦艇學院,1986年定名海軍大連艦艇學院。
海軍廣州艦艇學院原為海軍第二水面艦艇學校,組建於1977年。1983年更名為海軍水面艦艇學校。1986年6月,改稱為海軍廣州艦艇學院。
大連-海軍政治學校:1983年改建海軍政治學院,1999年併入海軍大連艦艇學院。
青島-海軍技術(軍械)學校:後改海軍航空技術專科學校, 1983年改建海軍航空技術學院
南京-海軍通信學校:由海軍聯合學校通信分校改建,1986年改建海軍電子工程學院,1999年併入海軍工程大學。
青島-海軍潛艇學校:1969年9月撤銷。1973年12月在原址重新恢復,1983年更名為海軍潛艇學院。
青島-海軍潛艇士兵學校:1969年撤消。
南京-海軍衛生學校:後改建為海軍醫學專科學校,後改為第二軍醫大學南京軍醫學院。
海軍預備學校:1969年撤消。
青島-海軍第一航空學校:後遷青島,1986年定名為海軍飛行學院,1990年從長治遷回葫蘆島市。
海軍第二航空學校
海軍第四航空學校
目前海軍院校為:
南京-海軍指揮學院
武漢-海軍工程大學(海軍工程學院、南京海軍電子工程學院,塘沽海軍後勤學院)
煙台-海軍航空工程學院(青島海軍航空技術學院併入)
海軍大連艦艇學院(大連海軍政治學院併入)
海軍廣州艦艇學院
青島-海軍潛艇學院
葫蘆島-海軍飛行學院
1949年12月20日正式頒布命令定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7航空學校
1951年開始建立地勤航校,5月成立瀋陽第8航校,1952年8月成立長春第9航校,太原第10航校。1953年1月成立三原第11航校。2月成立臨汾第12航校。
1954年以後空軍根據任務的需要,新建了一批院校,並對院校培訓體制進行了大幅度的調整:為了解決各類專業幹部的培訓問題,1954年10月在太原組建空軍後勤學校,在洛陽成立空軍政治學校,1955年8月,國務院批准將北京氣象專科學校劃歸軍隊建制,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氣象專科學校,由空軍領導,1956年4月,在成都組建空軍第13航空學校,主要培訓殲擊機地勤各類技術員。10月新津組建空軍第14航空學校,負責培訓基層通信技術、指揮幹部;1958年9月,在三原組建特種武器學校,稱為第15航空學校,為全軍培訓地對地、地對空、地對艦導彈技師。在陝西戶縣組建空軍第16航空學校,將原在轟炸機航校與飛行員合訓的空中領航員和通信射擊員,集中在此校培訓,1959年9月在吉林組建空軍第17航空學校,專門培訓殲擊機機械員。1961年4月,在長春組建空軍衛生學校,負責培訓初、中級醫務人員。另外,將原有的8所預校作了精簡。除第3、4預校改為通信學校和第13航校外,撤銷第5、6、7、8預校,僅保留第1、2預校,1957年,將原防空軍所屬高級防空學校、高射炮兵學校、雷達學校、技術學校和防空學校劃歸空軍建制。撤銷了技術學校(長春,與保定的第8預備學校、11航校合併成立空軍導彈學校,即第15航校,1959年決定海軍和炮兵建導彈專業,分出一部分去了煙台海軍炮兵學校和西安炮兵學校,1963年改名第4高級專科學校,1966年遷三原,後改空軍導彈學院)。防空學校與雷達學校合併,稱為空軍雷達兵學校,
於1958年9月在北京組建空軍學院。1961年2月在西安組建空軍工程學院,
由高級航校、高級防校、氣象專科學校和第15航校承擔另一部分營(大隊)、團以上指揮、技術幹部的培訓任務。1963年3月,這4所學校依次改名為空軍第1、2、3、4高級專科學校。到60年代中期,空軍院校體系構成是:空軍學院、空軍工程學院、高級專科學校4所,空勤航校10所,地勤航校5所,政治、後勤、高炮、雷達、通信、衛生學校各1所,航空預備學校2所,共計29所院校。初步建立起多專業、多兵種、多層次的院校培訓體制。
1967年空軍第8、9、10、13航校依次改名為空軍第1、2、3、4航空機務學校。
空軍第一航空機務學校1970年由瀋陽遷信陽,1986年改名空軍第一航空學院。
空軍第二航空機務學校一直位於長春,1986年改名空軍第二航空學院。
空軍第三、四航空機務學校未恢復。
空軍第三高級專科學校恢復為空軍氣象學院。
空軍第四高級專科學校恢復為空軍導彈學院。
空軍第一、第二高級專科學校未恢復,職能併入空軍指揮學院。
空軍第一預備學校位於長春,1986年改名為空軍第一飛行基礎學校,1993年更名為空軍長春飛行學院,同年,第二飛行基礎學校更名空軍長春飛行學院保定分院
空軍第一飛行學院 哈爾濱
空軍第二飛行學院 夾江原建於長春,1966年3月至1969年4月先後遷址四川。1999年空軍第16飛行學院併入。
空軍第三飛行學院 錦州
空軍第四飛行學院 石家莊 原在太原,1966年遷石家莊。
空軍第五飛行學院武威,組建於濟南,1966年遷武威,1992年空軍第八飛行學院併入。
空軍第六飛行學院 涿州 1992年空軍第12飛行學院併入。
空軍第七飛行學院 長春 ,原在牡丹江,1968年遷長春
空軍第八飛行學院 哈密原第8航校,1986年改飛行學院,1999年併入第五飛行學院。
空軍第12飛行學院
空軍第13飛行學院 蚌埠
空軍第14航空學校:新津,1980年更名為「中國民航飛行專科學校」,1986年更名為「中國民航飛行學院」。
空軍第16飛行學院 戶縣,1999年併入第二飛行學院。
1978年初,據鄧小平指示,空軍院校的恢復工作迅速展開。在已恢復和改建第1、2航空預備學校、通信學校、軍醫學校和雷達學校的基礎上。1978年3月至6月又重新恢復了空軍政治學校、空軍後勤學校、空軍高射炮兵學校和空軍學院。
1986年以來,空軍院校以進一步理順培訓體制、改革訓練內容、改善訓練條件和手段為重點,進行了大量工作,以實現多層次、多渠道培養各類人才。將空軍學院改稱為空軍指揮學院,政治學校改稱為政治學院,航空學校改稱為飛行領航學院,通信學校改稱為電訊工程學院,後勤學校改稱為勤務學院,高射炮兵學校改稱為高射炮兵學院,航空機務學校改稱為航空技術專科學校,衛生學校改稱為醫學專科學校,航空預備學校改稱為飛行基礎學校。同時撤銷了第9、10、11航校。氣象學校和雷達學校在1979年6月和1983年6月,已分別改稱為氣象學院和雷達學院。
空軍衛生學校在長春成立。1975年5月,遷至吉林市,改建為空軍軍醫學校。1986年10月,學校與各軍區空軍護校合併,更名為空軍醫學專科學校,1993年再次更名為空軍醫學高等專科學校。1999年5月,該校轉隸總後勤部,歸屬第四軍醫大學,改稱第四軍醫大學吉林軍醫學院,2004年移交吉林省更名為吉林醫藥學院。
高射炮兵學校建於上海,1958年遷信陽。1969年被撤銷。1978年重建於桂林,1986年更名為空軍高炮學院。1999年定名為桂林空軍學院。
上海空軍政治學院改為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上海分院。
空軍後勤學校1954年10月在山西省太原市組建。1958年遷至徐州,,1993年6月更名為空軍後勤學院。
1978年成立汽車管理學校附屬艦艇大隊,1983年6月改建為陸軍船艇技術學校。1999年4月正式成立為鎮江船艇學院。
1950年7月,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親自主持召開軍委會議,研究軍隊院校的建設問題,會議確定以戰爭年代創辦的學校為基礎,改建、新建適應現代戰爭需要的各類正規軍事院校,各軍兵種要新建專業學校,全軍創辦一所綜合性的陸軍大學。全軍院校採取完成訓練和速成訓練並舉的訓練體制,加快乾部訓練步伐,解決大量幹部急需培訓的問題。會後周總理親自製定了增建軍隊院校的方案,將各戰略區的軍政大學、軍政幹校和各部隊隨營學校改建為5所高級步兵學校、24所初級步兵學校和一批專業技術院校。
1950年10月,劉伯承開始籌建陸軍大學。11月劉伯承提出的將陸軍大學改名為軍事學院的建議得到批准。1951年1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在南京成立,劉伯承任院長兼政治委員。毛澤東給軍事學院題詞:「努力學習,保衛國防。」朱德給軍事學院題詞:「為建設現代化的強大的國防而奮鬥。」軍事學院的任務,是在人民解放軍現有素質及軍事思想的基礎上,訓練熟悉與指揮現代化各技術兵種,組織與指揮協同動作,熟悉參謀勤務與通信聯絡,完全忠實於中國共產黨,忠實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國人民事業,具有高度的愛國主義、國防主義與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指揮人員。該院是在原華北、華東軍政大學的基礎上成立的,直屬中央軍委領導。設高級速成系、基本系等4個系,到1956年已發展成為有12個系的培養造就合成軍隊高級指揮員和高級參謀人員的綜合性軍事學府。
通過大規模的建校工作,到1951年4月,全軍共有陸軍學校72所。
軍委直屬15所:南京軍事學院、瀋陽高級炮兵學校、長沙高級工程兵學校、張家口通信工程學校、北京高級後勤學校、天津軍醫大學、上海軍醫大學、長春軍醫大學、瀋陽防空學校、長辛店坦克學校、四川江津化學兵學校、南京工兵學校、長春獸醫學校、瀋陽測繪學校、北京清河公安軍軍政幹部學校。
西北軍區8所:天水第1高級步兵學校,西安王曲第1步兵學校,新疆迪化第2步兵學校,陝西大荔炮兵學校,西安通信學校,蘭州後勤學校,西安軍醫學校,蘭州獸醫訓練班。
西南軍區15所:重慶第2高級步兵學校、昆明第5步兵學校、川東第6步兵學校、川南第7步兵學校、川西第8步兵學校、川北第9步兵學校、貴陽第10步兵學校、第18軍第11步兵學校、安順獸醫學校、重慶獸醫學校、重慶軍醫學校、四川銅梁炮兵學校、重慶新橋後勤學校、重慶通信學校、川北通信學校。
華東軍區8所:南京第3高級步兵學校,濟南第12步兵學校,杭州第13步兵學校,福州第14步兵學校,蘇北第15步兵學校,皖北第16步兵學校,南京湯山炮兵學校,鎮江後勤學校。
中南軍區15所:漢口第4高級步兵學校,河南商丘第20步兵學校,河南信陽第21步兵學校,長沙第22步兵學校,南昌第23步兵學校,桂林第24步兵學校,廣州第25步兵學校,漢口軍需學校,武昌後勤學校,衡陽汽車學校,湖北黃風測繪大隊,漢口通信學校,湖北黃陂機要學校,鄭州炮兵學校,南昌軍醫學校。
東北軍區3所:齊齊哈爾第27步兵學校,撫順通信學校,哈爾濱汽車學校。
華東軍區8所:石家莊第6高級步兵學校,河北石門第30步兵學校,山西祁縣第31步兵學校,河北獲鹿第32步兵學校,北京炮兵學校,歸綏通信學校,通縣後勤學校,天津軍醫學校。
1952年1月5日,毛澤東批准總參謀部軍事整編計劃。計劃中確定,保留12.8 萬名編余幹部,開辦文化補習學校。當年全軍共開辦99所文化學校。7月,根據中央軍委5月16日命令,以第一高級步兵學校和高級後勤學校的基礎,在北京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學院,李聚奎任院長。這是一所合成軍隊後方勤務的指揮學院,擔負培養全軍高、中級後勤指揮軍官和專業勤務軍官的任務。
防空兵指揮學院2004年在鄭州成立。
鄭州防空兵學院:培養陸海軍高炮部隊初級指揮幹部。前身是1949年9月建於瀋陽的高射炮學校,1986年定名為鄭州高炮學院。1999年改為鄭州防空兵學院。
炮兵指揮學院:原在宣化,2004年遷到廊坊,合併了廊坊陸軍導彈學院。
炮兵學院:合肥,合肥炮兵學院:組建於1978年,稱炮兵技術學院,曾被列為全國重點院校,1986年改現名稱。南京炮兵學院(南京湯山炮兵學校、第一地面炮兵學校):
第一地面炮兵學校,1978年成立,1986年更名為南京炮兵學院。
第二地面炮兵學校,1978年成立,1986年更名為瀋陽炮兵學院。
第三地面炮兵學校,1978年成立,1986年更名為長沙炮兵學院。
1978年成立炮兵技術學院(合肥),1986年更名為合肥炮兵學院。
軍事工程學院1960年分出炮兵工程系1960年6月遷往武昌,與武昌高級軍械技術學校合併,成立炮兵工程學院,不久又遷往南京。1966年退出部隊建制,改名為華東工程學院。1984年改名為華東工學院。1993年更名為南京理工大學。
北京炮兵學校由第6炮兵學校改編而成,1962年,北京炮兵學校併入武威炮兵學校,主要培訓特等炮兵技師。
瀋陽高級炮兵學校、陝西大荔炮兵學校(1954年遷西安)、四川銅梁炮兵學校、南京湯山炮兵學校、北京炮兵學校。
二炮兵指揮學院:創建於1977年武漢。
二炮兵工程學院:創建於1959年西安,1979年被列為全國重點高等院校。
原長沙高級工程兵學校、工程兵學院。1974年遷至江蘇徐州,1976年改稱工程兵指揮學院。
工程兵工程學院:南京,改理工大學。
南京政治學院:建於1978年,原為政治學校,1986年升為學院。1999年空軍政治學院(上海)併入。
西安政治學院:建於1978年,原為政治學校,1986年升為學院。
陸軍指揮學院9所:
石家莊機械化步兵學院:石家莊陸軍指揮學院2004年改:原陸軍參謀學院(原石家莊高級步兵學校和石家莊步兵學校1969年撤消,1974年重建)和裝甲兵指揮學院合併而成。
南京陸軍指揮學院:原南京步兵學校,1969年撤消,1974年重建,1978年改為南京高級步兵學校,1986年改陸軍指揮學院,1999年改南京陸軍指揮學院。
大連陸軍學院:原錦州步兵學校,1969年撤消,1974年重建,1986年改學院。
濟南陸軍學院:1974年成立,1986年改學院。
信陽陸軍學院:原漢口高級步兵學校和信陽步兵學校1969年撤消,1974年重建,1986年改學院。
桂林陸軍學院:原桂林步兵學校,1969年撤消,1974年重建,1986年改學院。
南昌陸軍學院:原南昌步兵學校,1969年撤消,1974年重建,1986年改學院。
昆明陸軍學院:原昆明步兵學校,1969年撤消,1974年重建,1986年改學院。
西安陸軍學院:原天水步兵學校,1969年撤消,1974年重建,1986年改學院。
空軍:
空軍指揮學院:北京 1958年從軍事學院分出為空軍學院,1986年改現名稱。
空軍工程大學:1999年組建。
空軍工程學院:西安 1961年組建。
空軍導彈學院:三原 1958年組建15航校(空軍導彈學校)
空軍電訊工程學院:西安原1957年組建的空軍通信學校。
桂林空軍學院:1950年在上海組建高射炮兵學,1958年遷信陽。1969年被撤銷。1978年重建於桂林,1986年更名為空軍高炮學院。1999年定現名。
空軍雷達學院:武漢 原防空學校和雷達學校在1957年合併組建。
徐州空軍學院:原空軍後勤學院2004年更名:徐州 1954年組建於太原,1958年遷至徐州改名為空軍後勤學校。1986年改學院。
空軍航空大學:2004年由長春飛行學院和第二航空學院、第七飛行學院合併。
空軍長春飛行學院原空軍第一、二預備學校,1969年撤消,1978年重建,1986年改名為空軍第一、二飛行基礎學校,1993年改學院,分院在保定。
空軍第一飛行學院 哈爾濱原航校,1969年撤消,1978年重建,1986年改學院。
空軍第二飛行學院 夾江原建於長春,1966年遷四川。1999年空軍第16飛行學院(戶縣)併入。
空軍第三飛行學院 錦州
空軍第四飛行學院 石家莊 原在太原,1966年遷石家莊。
空軍第五飛行學院武威,組建於濟南,1966年遷武威,1992年空軍第八飛行學院(原哈密第8航校,組建於1966年)併入。
空軍第六飛行學院 涿州 1992年空軍第12飛行學院併入。
空軍第七飛行學院 長春 原在牡丹江,1966年遷長春
空軍第13飛行學院 蚌埠
空軍第一航空學院 信陽原第八航校,1963年改第一航空機務學校,1970年由瀋陽遷信陽。
空軍第二航空學院 長春原第九航校,1963年改第二航空機務學校。1969年撤消。
海軍:
海軍指揮學院 南京 1958年從軍事學院分出為空軍學院,1986年改現名稱。
海軍工程大學 武漢
海軍工程學院:武漢 1961年組建。
海軍電子工程學院:南京由海軍聯合學校通信分校改建成海軍通信學校,1986年改建海軍電子工程學院。
海軍後勤學院:塘沽原後勤學校,1986年改學院。
海軍航空工程學院 煙台 1999年海軍航空技術學院(青島)併入
海軍大連艦艇學院 1999年海軍政治學院(大連)
海軍兵種指揮學院:原海軍廣州艦艇學院2004年改名。組建於1978年的第二水面艦艇學校,1986年改學院。
海軍潛艇學院 青島
海軍飛行學院 葫蘆島
二炮指揮學院:武漢 1977年建立
二炮工程學院:西安 1959年建立,1979年被列為全國重點高等院校。
防空兵指揮學院:鄭州 2004年成立。
鄭州防空兵學院:前身是1949年9月建於瀋陽的高射炮學校,1986年定名為鄭州高炮學院。1999年改為鄭州防空兵學院。
炮兵指揮學院:宣化 1958年由軍事學院分設。
炮兵學院:合肥,合肥炮兵學院:建於1978年,稱炮兵技術學院,曾為全國重點院校,1986年改現名。南京炮兵學院(湯山炮兵學校、第一地面炮兵學校)。
瀋陽炮兵學院:
工程兵指揮學院:原長沙高級工程兵學校、工程兵學院。1974年遷至江蘇徐州,1976年改學院。
國防科學技術大學:長沙
長沙炮兵學院:
長沙工程兵學院:
長沙政治學院:原鐵道兵學院,後改長沙政治軍官進修學院,1993年更名長沙政治學院。
解放軍理工大學。南京
工程兵工程學院:1961年軍事工程學院分設。
空軍氣象學院: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空軍氣象學校。1978年成立學院。
通信工程學院:1961年又以西安軍事電信工程學院雷達工程係為基礎,在重慶建立雷達工程學院,1963年更名為通信兵工程學院,1973年遷南京。
總參第六十三研究所:
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鄭州
電子技術學院:1950年成立的電子技術學校。
信息工程學院
測繪學院:
陸軍航空兵學院:北京,1999年成立
電子工程學院:合肥 1979年成立。
廊坊陸軍導彈學院:1983年建炮兵導彈學校,1993年6月正式更現名。
防化指揮工程學院:北京原防化學兵學校和防化學兵工程學院。1977年建為防化學院.1986年改稱為防化指揮工程學院。
蚌埠坦克學院:1978年在宿縣建坦克學校。1982年遷址蚌埠,1986改現名。
汽車管理學院:蚌埠 建於1977年的汽車管理學校,1986年更名學院。
軍事交通學院:天津建於1973年的運輸技術學校。1986年改運輸工程學院。1999年更名軍事交通學院,總後軍事交通運輸研究所併入,全軍12所綜合院校之一。
軍事經濟學院:武漢 1952年成立軍需學校,1984年改為軍事經濟學院。
外國語學院:洛陽 1986年改用現名。
藝術學院:北京 學院成立於是1960年6月,1969年10月停辦,1978 年5月恢復建制。
體育進修學院:原體育學院2004年改:廣州原體育學校,1961年改學院,1969年10月停辦,1974年9月恢復體育學院。
第一軍醫大學:廣州
第二軍醫大學:上海
第三軍醫大學:重慶
第四軍醫大學:西安
後勤指揮學院:北京 1952年5月建後勤學院。1993年6月更名為後勤指揮學院。
後勤工程學院:重慶 創辦於1961年 全國重點高等院校。
軍械工程學院:石家莊 1973年建立的軍械技術學校。1986年定名為軍械工程學院。
裝備指揮技術學院:北京懷柔創建於1978年的國防科工委幹部學校,1986年更名為國防科工委指揮技術學院,1999年定現名。
國際關係學院:南京 始建於1951年6月。
通信指揮學院:武漢原瀋陽通信兵學院1969年10月停辦,1975年在武漢恢復,定名為通信軍政幹部學校,1978年改名為通信學院,l986年定為通信指揮學院。
西安通信學院:1978年在西安恢復組建為有線電通信技術學校。1986年改名為西安通信學院。
重慶通信學院:前身是創建於1955年的重慶通信兵技術學校,1975年更名為通信技術學校。1986年正式定名為重慶通信學院。
張家口通信學院:
全國重點大學,15所綜合院校。
師級科研單位:
總參51研究所:北京丰台 信息處理與計算機網路通信
總參52研究所:包頭 內蒙古金屬材料研究所
總參53研究所:山東
總參54研究所:
總參55研究所:
總參56研究所:無錫
總參57研究所:成都,諜報設備
總參58研究所:綿陽
總參59研究所:重慶
總參60研究所:南京,軍訓模擬器材,2001年與1101工廠合併,有1300人,佔地20萬平方米。
總參61研究所:
總參63研究所:
總參
總裝北京特種工程設計研究院:北京工程設計研究總院,全軍最大設計院,600人
中國航天指揮控制中心:海淀航天城
北京系統工程研究所:
總裝北京跟蹤與通信技術研究所
總裝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
63880部隊:洛陽 高科技武器 總裝 33基地
61046部隊:北京西北 綜合科研部隊
國防科技信息研究中心
北京武器論證研究中心
北京輕武器論證研究所
炮兵防空兵裝備技術研究所
工程兵裝備論證研究所
海軍裝備論證研究所
北京防化研究院
裝備指揮技術學院
裝甲兵工程學院
軍械工程學院
西北技術研究院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58001部隊:北京 軍委無線電總台
空軍1所:航空裝備技術 北京
空軍2所:雷達、電子對抗,北京
空軍5所:地面防空武器 北京
空軍6所:無線電通信與計算機技術 北京
二炮3所:86年成立,作戰運籌與技術配套


打倒列強除軍閥,黃埔軍校的目的已經達成了啊


所謂的黃埔軍校,創建之初的名稱是: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1926年改名擴大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1929年改名「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1931年南京國民政府改製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到1946年末改名「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1950年10月台灣當局在台灣高雄鳳山區復建「陸軍軍官學校」延續至今。

所以嘛,嚴格來說黃埔軍校現在在台灣。黃埔軍校原本是國民黨主辦,共產党參股的軍校。黃埔的名氣也主要是國民革命運動/北伐戰爭中打出來的。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之後國共瓜分了黃埔最精英的那一批人才,此後的黃埔軍校和共產黨已經沒有一點關係了,完全淪為了蔣中正的情懷工具。對共產黨而言完全沒有必要也沒有情懷繼續用黃埔那個名號。


這就和為什麼不繼續辦抗戰大學是一個意思啊。


拍荒野求生的時候,貝爺要喝糞便里擠出來的水,拍完了節目照樣該吃吃該喝喝,沒聽說繼續吃蟲子灌腸什麼的。
黃埔軍校也是如此,本來就是個備戰的應急手段,後來被蔣某人拿來搞派系,有什麼必要在和平年代繼續保持嗎?


是不是還要把先校長 中正照片掛裡面供著?


請問黃埔軍校全稱叫啥


題主應該想問的是,為什麼中國沒有面向高中招生,以培養基層指揮類幹部為目的綜合軍事院校,類似黃埔,西點,陸士完整本科教育,並傳承軍隊傳統的高質量軍校。

應該說,這算是土鱉「土」的後遺症。曾經劉伯承搞了一個南京軍事學院,仿照的就是當年黃埔的樣板之一:伏羅希洛夫總參軍事學院,是一所完全以培養軍隊指揮幹部的官校。對應的是民國的黃埔軍校(陸軍官校),日本的陸大,美國的西點。

但是沒搞幾年,劉帥就被彭給擼了。南京軍校也給降格了。然後就是彭,林等土包子的天下,嚴厲批判「教條主義」。這個時候西方式(應該說外國式,因為包括日本,蘇俄)的綜合幹部學校就被停辦了。然後又是幾十年的政治挂帥,隨後的軍隊要忍耐。沒有閑錢加強指揮類軍官培訓,只能把有限的錢放在技術上。

直到現在,中國的軍校有兩類,一類是面向高中招生,以培養各技術專業幹部,兼培養特殊兵種指揮為主的學校,如裝甲兵,通信兵,艦艇,國防科技等大學,具有同等本科學歷。另一類是為了士兵提干準備的,各級步兵學校(或機械化步兵學院),不對外招生,學歷也相當於大專。但不管是兵種專業大學也好,步兵學校也好,培養的是一顆顆螺絲釘。而螺絲釘們是不用管什麼「軍魂」,什麼「傳承」。聽黨指揮,能打贏就行。頭腦和靈魂是領導才有的。西方軍校裡面最重要培養的一條leadership,在中國的軍校(包括國防生)裡面沒有被重視的。

當然我們也有培養指揮員的各級步兵學校,但是這些主要招收士兵提干生,在教育質量,精英化程度是沒法和西點陸士相比的。真正精英的國防大學,是以培養高級指揮官為目的的學校。類似研究生教育了。

目前中國,都沒有一所類似西點,黃埔,陸是這樣招收中學精英培養基層指揮幹部為目的的軍校,不得不說是個尷尬的局面。

我覺得中國完全可以石家莊步校為基礎,搞一座面向各中學精英學生招生的陸軍官校。特別是現在軍隊革命化逐漸褪色以後,維持一個專業,忠誠,優良待遇,崇高社會地位的軍官團,是保證江山不變色的基礎。


我建議的軍校系統改革如下:

1. 國防大學開設初級班,招收全國最精英的高中畢業生,入學時不分軍種兵種,高年級時分科,以個人志願兼顧計劃。畢業按照所學術科知識授予相應的學士學位。


2. 海,陸,空,火箭四大軍種設立各自的官校各一所,招收精英高中畢業生。在各自軍種內部確認專業和兵種術科,畢業同樣授予學士學位。


3. 海,陸,空,火箭四大軍種,以及政治,軍醫,後勤,開設相應的專業大學,面向高中和軍隊提干士兵(優秀者)招生,培養專業幹部為主,綜合指揮幹部為輔。畢業同樣授予學士學位。


4. 陸海空軍開設初級指揮學院,主要面向提干士兵。培養基層指揮官。畢業授予大專學位。

5. 對於轉志願役,士官開設士官學校,授予大專學位,指揮(管理)和技術並重,培養士官。

6. 國防生應當恢復,培養軍隊合同制文職人員(或部分技術幹部)。如各研究所,軍工廠,軍工廠派駐部隊的技術人員,工程師,研究人員等。


因為校長溜了


因為黃埔本身就是先天不足,另外搬來搬去到最後49年剩了個成都本校,也沒必要留了。有魚吃還捉老鼠?(台灣還留了一個空架子)
另外,個人評價黃埔:「落後,但是啟後。」不可掩飾它的粗糙低劣(同類相比,尤其以頭幾屆為最),也不可掩飾它的影響巨大(頭幾屆畢業生就是近代軍事史書寫者),也要承認其被建國後其他軍事院校替代的必然性。
你可以承認出門時多蘭裝的經濟實惠,還有與對手對線的重要性。但你大後期18級,手裡飲血都有了,鞋子都賣了,還留著多蘭裝不捨得賣掉,這種情況我聞所未聞。


知道什麼是黨軍嗎?

什麼是國民黨黨軍!!!!!黨軍與黃埔軍校


本文摘自王奇生:《中國近代通史(第七卷):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1924-1927)》,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標題為編者所擬,原文標題:黃埔軍校與黨軍的創始
孫中山認識到,要"以黨治國",先要"以黨建國",而"以黨建國"不僅需要一個健全的革命政黨,還有賴一支為革命政黨所掌控的革命武力。
辛亥以前,孫中山雖領導多次武裝起義,卻沒有革命的軍隊,起義大多是憑藉革命黨人奮不顧身的勇氣,或聯絡會黨、民軍,或運動清軍反正以舉事。迨民國傾覆,軍閥混戰,孫中山痛感沒有自己的軍隊來維護新生的共和政權。孫中山在其早期革命過程中,亦曾嘗試過組織和訓練革命武力,如1903年在日本東京青山開辦過一所革命軍事學校,1913、1914年間又在東京辦過"浩然廬",授予黨人以軍事訓練,但均因時間短,人數少,無具體效果可言。1917年下半年,孫中山從粵督陳炳焜手中爭取到20營警衛軍,約5000人,交陳炯明統率。革命黨終於有了一支自己的武力,孫不惜傾全力培植之,甚至批准全體官兵宣誓入黨,期望這支"黨軍"成為真正能達成革命任務的"革命軍"。未料終因陳炯明的反叛而成泡影。
1924年國民黨改組,同時也開啟了國民黨的建軍時代,其標誌即是黃埔軍校的創立。
黃埔軍校的創立,亦是以俄為師的結果。早在1921年底共產國際代表馬林會見孫中山時,曾建議創辦軍官學校,作為建立革命武裝之基礎。1923年10月,國民黨黨務討論會通過設立陸軍講武堂案。11月,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決議定學校名稱為"國民軍軍官學校",並定校長為蔣介石,政治部主任為廖仲愷。1924年1月24日,孫中山委派蔣介石為軍校籌備委員會委員長,校名改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校址指定在廣州東面珠江口的黃埔島上,從此這所軍校就以"黃埔軍校"而著稱。2月6日,軍校籌備處成立,隨即展開建校和招生工作。5月5日,黃埔第1期學生入校,6月16日正式開學。6月16日本是兩年前陳炯明反叛孫中山之日。孫中山選擇這一天舉行開學典禮,表明陳炯明叛變使孫中山創巨痛深,以至於孫要讓全校師生銘記這一天。
軍校由校總理、校長和駐校黨代表組成全校最高領導機構,直隸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孫中山自任軍校總理,蔣介石任校長,廖仲愷任黨代表。廖、蔣兩人是孫中山當時的人才夾袋中最佳的文武搭配。廖仲愷自同盟會起即追隨孫中山從事革命。孫中山聯俄容共及改組國民黨,廖更是極力贊助和推動,出力尤多。蔣介石則是此時孫中山身邊僅有的對軍事事務有相當了解的人。1920年朱執信被害之後,孫中山對蔣介石尤其寄予厚望。他在給蔣的一封信中說:"執信忽然殂折,使我如失左右手。計吾黨中知兵事,而且能肝膽照人者,今已不可多得。惟兄之勇敢誠篤,與執信比,而知兵則又過之。" 1922年陳炯明兵變,蔣隨侍孫中山於永豐艦而深得孫的信任。奉命赴俄考察軍事後,蔣對蘇聯紅軍的組織體制比一般人更多一層親身感受。蔣自然成了黃埔軍校校長的合適人選。在廖仲愷遇刺殞命以前,作為黨代表的廖對校長蔣的權力是一大制衡。
軍校設政治、教授、教練、管理、軍需、軍醫各部。政治部主管政治教育、黨務和宣傳,先後以戴季陶、周恩來、汪精衛、邵力子、熊雄為部主任,張崧年(申府)、邵元沖、魯易為副主任;教授部和教練部分管軍事學科和術科的教學與訓練,以王柏齡、葉劍英為教授部正、副主任,李濟深、鄧演達為教練部正、副主任。1924年11月,增設教育長一職,以胡謙任之(繼任者有王柏齡、何應欽、鄧演達、方鼎英等人),承校長之任處理校務;12月又增設參謀處長一職,委錢大鈞任之,以贊襄軍務。1925年1月,教授、教練二部合併為教育部,與政治部並立,其他各部均改為處。
按照一般的軍事教育程序,初級軍官教育,大約需要3年左右的時間。黃埔軍校為適應革命形勢的急切需要,將學制大大縮短,學生入學後只受1個月的入伍教育(第4期開始改為半年)和6個月的正式教育。黃埔第1期統為步兵科,第2期以後陸續增設工兵、炮兵、輜重兵、騎兵、憲兵以及政治、經理、交通、無線電和航空等各科。
黃埔軍校招生時,注意打破地域觀念,按省區分配招生名額。前3期學生2259名,分別來自全國22個省。學生教育程度大多是高小及中學文化程度。
在聯俄政策下,軍校財政、武器和制度的建立,均得到蘇聯的大力贊助。鮑羅廷和一批蘇聯專家直接參与了軍校的籌建和顧問工作。孫中山在軍校開學典禮上致詞說:"俄國在六年之前,一經發動革命,便同時組織革命軍,以後著著進行,所以能夠消滅舊黨和外來的敵人,大告成功。我們現在開辦這個學校,就是仿效俄國。"
黃埔軍校不同於當時中國一般軍校的最大特色是建立俄國式的政治工作制度。軍事與政治訓練並重,是黃埔軍校的雙重目標。軍校不僅要養成職業軍官,而且要培植革命幹部。學生不僅要學習軍事知識,而且要明了政治、經濟和黨綱、主義,"不僅知道槍是怎樣放法,而且要知道槍向什麼人放。" 軍校設立政治部和黨代表,就是其獨特之處。
政治部主要負責對學員進行政治教育,提高學員的政治修養,向學員灌輸革命知識。蔣介石宣稱:"本校唯一的特點,就是有個政治部,政治部是要使軍人了解現在的經濟政治與明了主義。" 軍校政治教育既講三民主義,也講社會主義。1925年10月27日公布的軍校黨代表訓令中明文規定:"關於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書籍,以及表同情於本黨或贊成本黨政策而極力援助本黨之一切出版物,除責成政治部隨時購置外,本校學生皆可閱讀。" 軍校政治課程最初開設8門,後增至18門,最多時達26門。所開課程除國民黨的歷史、主義、組織和政綱政策外,還包括國際國內政治經濟狀況,各國革命史和社會主義運動,政治學、經濟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的基本知識以及民眾運動等方面的內容。學員的培養目標不是一般的職業軍官,而是"革命軍事人才"。
黨代表的職權,主要是監督和指導各級軍事長官的工作,必要時可以直接指揮軍隊。各級軍事長官的報告和命令,必須經黨代表副署。軍事長官所發布的命令如有明顯錯誤時,黨代表有拒絕簽字,乃至撤銷其命令之權。在法理上,軍隊長官只有治軍的"能",黨代表卻有管軍的"權"。文職的黨代表和職業軍官之間的"權""能"分開,乃為了抑制後者的軍權過度膨脹。當然,這一制度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不可能達到設計所預期的效果,但政治部和黨代表制度的推行,至少在軍校的政治思想訓練和精神教育方面發揮相當的作用。
除黨代表制度外,軍校還建立了黨的組織系統。軍校規定所有員生均需加入國民黨。1924年7月,軍校成立國民黨特別區黨部,1925年9月,改為特別黨部,直屬國民黨中央黨部領導。校黨部下設分部、小組,定期召集會議。黃埔學生軍成立後,特別黨部制度繼續得到貫徹,連及連以上設立各級黨部。學員必須同時受軍紀和黨紀的約束。
蘇聯的影響在早期黃埔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過軍校也受到來自日本方面的影響。因為軍校的主要教官多是日本士官畢業生。除蔣介石外,何應欽(軍事總教官)、王柏齡(教授部主任)、錢大鈞(軍事教官)皆屬之。中級教官主要由保定軍校畢業生擔任,其中以陳誠、張治中為首。低階教官大部分為雲南講武堂出身。據稱教官中雲南講武堂出身者佔60%,保定軍校出身者佔20%。而這兩所軍校由於有一批留日歸國教官施教而深受日本的影響,這種影響又進一步延續到黃埔軍校。黃埔軍校的軍事教材也多來自日本。當時日本報界曾宣揚其軍事訓練在黃埔軍校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黃埔軍校是在國共合作下創辦的。一批中共黨員參加了黃埔軍校的各項工作。如張崧年、周恩來、魯易、聶榮臻、邵力子、熊雄、於樹德、惲代英、陳賡等。軍校的政治工作主要由共產黨人主持。軍校政治部從主任、副主任,到秘書、科長、科員以及政治教官,多由中共黨人擔任。各級黨代表亦主要由共產黨員擔任。在黃埔軍校初期,蔣介石對政治工作比較重視,對中共黨人也很尊重。其時,蘇聯顧問曾將馮玉祥與蔣介石作過比較:"蔣介石要求提供政工人員時,他就說:給共產黨員吧,不要國民黨員,而要共產黨員,因為他知道,共產黨員最可靠,從來不出賣人,因為他知道,這些人信得過,最忠實,從來不動搖,有人格。而對於馮來說,共產黨人和國民黨人都不是他完全信賴的人。"
中共十分重視軍校的招生工作,分期分批選送了許多黨、團員到軍校學習。據周恩來稱,軍校第1期學員"大部分是我黨從各省秘密活動來的左傾青年,其中黨團員五六十人,占學生的十分之一。" 其後幾屆亦復如是。中共在黃埔軍校中建有直屬支部,直接受中共廣東區委軍委(周恩來任書記)領導。至第4期入伍生開學後,因中共黨員人數增加,中共廣東區委乃將黃埔支部改為黃埔特別支部,另設黃埔"黨團"(成立於1926年4月),作為軍校共產黨組織的最高領導機關。
黃埔軍校對中共亦具有重要意義。毛澤東在《戰爭和戰略問題》一文中談到:中共成立之初還不懂得直接準備戰爭和組織軍隊的重要性,"但是從1924年參加黃埔軍事學校開始,已進到新的階段,開始懂得軍事的重要了。" 1924年冬,中共廣東區委成立軍事運動委員會。此為中共成立的第一個"軍委"。它的成立,標誌著中共開始注意軍事工作。其後,中共廣東區委又先後組建大元帥大本營鐵甲車隊和葉挺獨立團,嘗試獨立掌握革命武裝。在這一過程中,黃埔軍校也為中共培養和鍛煉了少數軍事幹部人才。
黃埔軍校創立後,湘軍、滇軍等各軍也都建立了軍官學校或講武堂,參照黃埔軍校來整飭各自的軍隊。1925年底,隨著廣東革命根據地的統一與鞏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決定以黃埔軍校為基礎,將各軍的軍事學校統一起來,以打破軍隊的地方主義。統一後的軍校定名為"國民革命軍中央軍事政治學校"。1926年3月1日,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舉行成立典禮,由蔣介石任校長,李濟深任副校長,汪精衛任黨代表。以上3人組成軍校校本部,直隸於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校改組後,規模大增。北伐軍佔領兩湖後,先後在武昌、潮州、南寧、長沙等地設立分校。 綜計自1924年5月至1927年7月,黃埔軍校共招收6期學員,共計2萬多人。
孫中山創辦黃埔軍校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用這個學校的學生做根本,成立革命軍"。故黃埔軍校成立後不久,即以軍校師生為骨幹,開始建立革命武裝。1924年10-12月,黃埔軍校教導團第一團、第二團相繼成立。教導團的中級軍官從黃埔軍校教官中選任,連長由軍校區隊長中選任,排長、班長大多由軍校第1期畢業生充任。教導團效法蘇聯紅軍,在連以上各級設黨代表。各級黨代表則選擇軍校教官或學生中之富有政治學識者擔任。教導團初成立時,孫中山稱其為"新軍"。1924年11月11日,孫中山正式將其命名為"黨軍"。
國民黨"黨軍"的建立,是中國近代軍隊建設史上的一件劃時代意義的大事。軍隊黨化,由黨來指揮槍,是中國軍事史上的前所未有的新事物。晚清民初以來,軍隊淪為私人爭權奪利、割土稱雄的工具。"黨軍"的意義,不僅意味著以黨建軍,以黨控軍,而且要求軍隊服從黨的意識形態,將黨的組織細胞滲透到軍隊的組織系統中,連以上建立黨的基層組織,黨員成為士兵之表率,軍官認同黨的意識形態。
1925年7月1日,國民政府正式成立於廣州,隨即成立軍事委員會,規定軍事委員會"受中國國民黨之指導及監督,管理、統率國民政府所轄境內海陸軍、航空隊及一切關於軍事各機關。"進一步從制度上確定國民黨對軍隊的指導和控制。軍事委員會成立後,為統一軍政,議決編組國民革命軍,取消原有各地方軍的名稱,一律改稱國民革命軍,並將黃埔軍校"黨軍"的治軍原則推廣到整個國民革命軍,標誌著國民黨"黨軍"體制全面確立。
軍隊黨化,破除了過去軍隊私有化的許多弊端,為廣東革命根據地的統一、鞏固及北伐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但軍隊為政黨掌控後,政黨之間的競爭也隨之導入武力之途,由"文斗"轉為"武鬥"。政權在不同政黨之間的轉移,最終由槍杆子來決定。


因為黃埔軍校正式名稱叫「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因所在地在廣州黃埔,所以簡稱「黃埔軍校」。創辦之時,正逢國民黨紮根廣東,開展第一次國共合作之機,地盤就那麼大,又培養的是軍中精英、革命骨幹,自然就把校舍放在國民黨統治的核心區域。

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國民政府建立後,黃埔軍校遷至南京繼續辦學。除了黃埔軍校提供基礎教育,國民政府還為高級軍官設立了各類培訓班作為進修學校。

所以啊,黃埔軍校不是真名,真名帶著耀眼的國民黨、國民政府印記。新中國怎麼可能繼續辦。

南昌起義之後,工農紅軍也設立了軍事教育機構,用來培養紅軍後備幹部,這是新中國軍校的始祖。

當然為了照顧兩岸同胞,改革開放後還是設立了黃埔軍校同學會,僅僅指為北伐、為民族復興服役的黃埔畢業生先輩。至於國民政府陸軍大學時期,自然不算在這一範圍內。


黃埔軍校戰虎拓展培訓中心

黃埔軍校訓練基地

黃埔軍校拓展-黃埔軍校軍訓-黃埔企業培訓-黃埔軍校夏令營-廣州市黃埔雄鷹培訓中心專註培訓行業20年

黃埔軍校拓展培訓

百度一下,輕鬆搜出一大堆,題主直說吧,你想要哪一個?


有條件,有能力全辦正規化,專業化的軍校,為什麼還要去辦什麼士官速成班……
另外:軍校裡面要掛誰的照片?


我們有紅埔。


泛政治問題。
明顯的去國民黨化,跟現在台灣綠營去中國化一樣的。
黃埔軍校,國民黨印記太深了。


那是前朝的,校長是人民公敵,你繼承這種東西,相當於承認蔣系政府的合法性。


大家從各個方面很詳細的論證了黃埔為啥在建國後沒有繼續開辦的原因……
可為啥一個最基本原因大家都憋著不說?是因為根本不值得一說嗎?
黃埔軍校是速成軍官教育,從入學到畢業僅僅有7個月,本身就是在大革命特殊時期一種特殊產物。
建國後,國內情況比較安定,速成軍官教育已經沒有存在必要。
這不是最基本原因嗎?你們為啥都不說?


推薦閱讀:

誰可以講講歸義軍的故事?
截至 2017 年,大陸對台灣的軍事優勢已經大到可笑級別了嗎?
有大量廣角鏡頭的海戰電影嗎?
如果你是美軍指揮官,《血戰鋼鋸嶺》這個峭壁的地形該怎麼打?
如何評價畢蘇斯基?

TAG:軍事 | 黃埔軍校 | 蔣中正介石 | 抗日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