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孫少平的理解和對《平凡的世界》的一些疑惑?
剛剛囫圇吞棗的看完了一遍《平凡的世界》,心裡確實被深深的震撼,但同時也有一些感到不理解的地方,希望各位看過的能給一些理解。。
1、孫少平和孫少安不同命運的原因或者說是兩個人走不同道路的原因是什麼?僅僅是因為讀書的多少嗎?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麼?
2、孫少平的受苦精神是從哪裡來的,就是他為什麼會有那麼強烈的受苦意識,在讀完高中後,他完全可以在黃原找到一份還可以的工作,至少不是當攬工漢這樣辛苦的活吧!可是,他沒有這麼選,卻去找這種又苦又累的活,是為了鍛煉還是為了什麼?、他對苦難的意識是從書里學的還是自身就有的,相同的還有,在他有機會離開煤礦之後,卻依然選擇留在那裡!
3、孫少平的愛情結尾會是什麼樣的?他最終會和惠英嫂在一起嗎?感覺不太可能,因為,兩個人的精神層次差距太大了,孫少平經過一系列生活的磨礪之後,其精神境界應該和惠英嫂不是在一個層面上的,那麼他們在一起有什麼共同語言,特別是長期相處下來、、、
這些問題自己也在心裡想了下,可是感覺自己無法說服自己,因此想聽聽大家的意見!!
謝邀。
終於有資格來回答這個問題。借辭職休整的機會,重讀了一遍。
孫少安和孫少平的不同在於一個當家主事過日子,另一個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少安當家,深知窮的利害才會拚命的發家致富。少平雖說也窮過,其實是在父兄的呵護下成長,過慣了窮日子,吃苦乃是家常便飯一樣,也因為過慣了窮日子,覺得錢多錢少都能過,所以才不求富貴。
少安急於致富,把老婆累成了肺癌,得不償失。少平並不是不思進取,只是想要越過經濟基礎直接追求上層建築有些不切實際。他的出走純粹是為了尋求一種變化,不願意子承父業,不願意現在就看到幾十年後的自己,哪怕到老還得種地,也得趁年輕出去闖。吃苦精神是他的優勢也是局限。樂於吃苦使他在未來的選擇上更傾向於受苦。說難聽一點就叫自討苦吃。這就是真傻了,並不順應時代,也不符合他追求精神世界富足的人生目標。在當代,苦行僧式的生活並不能達到精神世界的富足。應當先做到中等物質水平,可以無視物質生活水平的差異之後追求精神世界的滿足才是合理的。否則,一個窮人首先要面對的是如何生存,有尊嚴地活在世人中間,談不到精神世界的追求。
關於愛情,我認為李向前和田潤葉是最失敗的,連少安的姐姐蘭花都比不上。
如果我來安排,李向前的愛情悲劇應當更悲慘一些,潤葉離婚後最終會跟少平在一起。
既然李向前是失敗者不妨讓他的失敗更徹底一些,也顯得他的愛更純粹。潤葉若能走出失敗的婚姻,深刻反省自己,重拾追求愛情的勇氣,才算是真正的成長成熟起來。有一個細節是潤葉見少平和小霞在辦公室,把少平當成了少安,由此寫下去,寫感情的轉移是可以的。另一方面,少平對潤葉也是有感情的,一個少年接受了漂亮大姐姐的糧票,心生感激或者愛慕是可以理解的。然後把兩人的年齡矛盾寫大一點,寫一段曲折的愛情,寫潤葉追求愛情的勇氣。最好是放在曉霞犧牲之後來寫,比金秀愛少平更有看頭。
孫少平這個人,我看不到他對時代的深刻認識,他看了那麼多書,經濟,社會,政治,結果呢?完全沒有實現自己的價值。這難道是他與其他農民的不同嗎?感覺和他哥哥那種「責任」意識不同,他哥哥那種時刻為了改變自己以及自己家庭的責任促使他不斷奮強。而他呢空有一身技藝,卻埋沒於一個公家飯碗上,這難道就是平凡的認識嗎?這也是他與其他人不同的原因嗎?從最初他看書,我一直以為他會不同於其他人,直到最後我才感覺我錯了,書只是給了他暫時自卑情緒的慰藉,並沒有讓其能脫離心中的自卑,結果自卑最終還是戰勝了他。
看完《平凡的世界》,頗有感觸。
首先,對於少安和少平兩兄弟走上不同的道路,我認為,絕大數原因還是在於讀書對精神世界的影響。我們可以從書的一開始就可以看到,少平因為貧困而多麼自卑,而在後面的生活中是如此的節儉,少平又怎麼會不想發家致富?所以,兩者走上不同的道路,絕不是因為少平不曾受苦。
而好書對人的精神啟蒙真的具有很大的影響。這一點,我是深有體會,我的精神啟蒙的書應該算是《靈魂的事》了。
想當初我在高中渾渾噩噩,只知道寫作業,做試卷,一遍又一遍重複已掌握的知識,蝸居在世界的一角,不知道未來該何去何從。後來在高二時候讀了那本書,突然覺得自己是多麼的無知。我在心中不斷地問自己,除了那些文化知識,你還擁有什麼。不曾領略過大自然的美麗,沒有走過大江南北,擁有什麼興趣愛好,頓時覺得自己的人生是多麼的無趣,如果現在死去,我會留下多少遺憾。
我想也是這個原因促使著少平想要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但由於家庭的重擔,他不得不留在黃原。我想如果沒有家庭的負擔,他一定會浪跡天涯,更多的去閱讀書籍。這樣的話,更像是田曉霞的雛形。
人的最大無知就是不明白自己的無知。正是因為理解了人的有限與無知,才會保有一顆謙卑的心,去追尋更多。人都在一條永遠到達不了彼岸的路上前仆後繼。
至於他的苦難意識,也應該受益於讀書,記得文中曾提到他想到了 保爾·柯察金,不過更多是不甘於僅僅是因為苦難就放棄對知識的渴求,對未來的憧憬。
而為什麼不離開鐵礦場,或許是家庭的原因吧!
少平與曉霞的愛情結果,我想是必然的。因為只有曉霞的死才是他們最美好的結局。現實巨大的差距使得這段愛情只能是悲劇。固然他們的心是貼近的,但試想他們結婚後呢,生活的重擔必將碾碎一切。
少平最後是否會和惠英嫂在一起,我想是有可能的。心的距離並不能說明什麼,我想結婚後,孫少平會變得沉默,因為有些話並不是用來說的。不過也有孑然一身的可能性。畢竟少平和曉霞的愛情太過完美了,總要有一個孤單等待的身影吧!
孫少平這個人物不能用世俗的眼觀來看待他,他哥孫少安也不能理解他弟,上次叫他回來一起辦廠,他還不答應呢,叫他說個為什麼要出去當個小工他也答不出來個為什麼,孫少安的評論是大概是書讀太多了。其實想想,也是這樣吧,少平畢竟是讀過書的人,也受過蘇聯式的思想教育,可能內心是覺得工人更高尚,追求高尚的人格,其實看完整個平凡的世界,給我的感覺是人格上最高尚的其實就是孫少平了。
你說少平看起來傻嗎?就算他那個時代的世俗眼光,他選擇的生活都是很傻的,他在當勞工期間是很苦的,我們在小說中經常看到他阿Q樣的安慰自己,不要怕苦難!後來我在想,少安不苦嗎,田福軍不苦嗎?同樣是勞累,為什麼不選擇像他哥那樣的苦,而選擇這種看似沒有意義和價值的努力呢,就算礦工他的地位又真的很高了嗎?他哥的廠完全是可以擴大再生產,完全是可以幫助他當個小老闆的。所以我個人還是覺得,其實少平內心是不願意做資本家的。
少平骨子裡是一個追求人格高尚和善良的人,好多的情節是可以證明這一點的。比如說工資不多拿,給失足少女100元全身家當回家,師傅死後往死了打金鎖子,當班長的時候不希望任何人出任何事情,在路遙描寫少平的心理活動的時候,基本上全是善良,高尚的心理活動。
回顧整個平凡的世界,裡面除了悲劇,同時也充滿了農村裡的一切世俗的東西,當你光景差的時候,人們看不起你,不願意和你來往。當你可以過好的時候,人們巴不得你好,給你打小報告。當你強大的人們阻擋不了的時候,人們就來巴結你,以往能沾點光,撈點便宜。而你出事了時候,人們又是落井下石,一反常態。
所以,少平的人格不覺得是和那些人形成鮮明的對比嗎,一個我完全沒有看到私心的人。其實,我個人認為,少安的人格是不如少平的,從一些事情可以看出來的, 比如說儘管少安有錢了,少平最困難的時候,給父親箍新窯的是少平,給妹妹每個月及時寄錢的是少平,而少安只是去妹妹學校時才想到要給妹妹錢,上大學了,考慮最周到的也是少平。對於一個從不認識的失足少女,把自己所有積蓄都給了她,這都是他的血和汗換來的呀,你說這樣的人格有多高尚呢?!
最後補充一下,作為主人公,路遙是認可這個人物的,少平是平凡的,甚至沒有什麼眼光,遠見和魄力。但是少平又是不平凡的,因為在少平心裡充滿了積極向上充滿了真善美。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又為什麼一定要按照世人的眼光以財富,金錢,事業來評定這個人呢?!我不知道,孫少平是不是路遙自己的寫照,但我隱約覺得,當那個正處於變革的時代,大家都放開手腳追求那些世俗的東西的時候,路遙貧窮卻堅持困苦一世只為寫作,最終成就了平凡的世界!這和少平的選擇不是有異曲同工之處嗎?所以我覺得就少平所追求的境界(少安說大概書讀多了他自己也說不清楚)大概也是路遙的境界吧!其實我們不比過於糾結最後,少平和誰在一起了。或許我們更多的應該去了解,作者寫了什麼,為什麼這樣去寫。我特別想在此談一談我的感受。
要說少平的一生,關聯最大的女性就是曉霞了,其實曉霞的小說出現的場景幾乎都與少平有關,這樣我不得不懷疑,這個人就是少平的一種幻想或者說是一種希望,也更像現實生活不能得到的一種渴求。曉霞像是少平心中的靈魂導師,指引著他去尋找很多未知的方向,最開始曉霞是把少平帶到了書的海洋,讓他有一個讀書看報的習慣。在他要出去闖蕩世界的時候,也給了他精神上的支持,在少平打短工和掏碳的時候給了他驕傲和榮譽。其實這些都是少平精神層面的東西,很多小說在寫這些內容的時候,其實最常用的手法就是虛構。所以曉霞是作者給少平的一種精神力量,他們在這個平凡的世界是不那麼真實的,所以曉霞的犧牲也就不那麼突兀了。
在曉霞犧牲之前,曉霞給少平寫了一封信,這份信導致精神失落的少平來到了王世才的家,喝了酒,然後晚上工作就犧牲了。我一直就思考,作者為什麼會這麼寫。作者明確寫了王世才是為了安鎖子死的,其實我只明白了王世才是為了其他人死的,而這個人我更感覺到是為了少平犧牲的。作者想通過王世才的死,然後去真實記錄少平的真實生活,或許生活中少平就是和惠英生活在一起的,他做著家裡的體力勞動,享受著惠英給的賢惠和體貼。但心裡又幻想著有一個像曉霞一樣的女子和他在靈魂的深處交流。
這裡我要先說一下惠英,在小說中真正寫得最為全面的生活細節描寫就是惠英了,可能很多人會說其實郝紅梅也有很多居家的生活描寫。但從文中仔細一瞧就明白,少平只感受到了惠英給的體貼,少平只有到了這裡才有了家的感覺,在大陽溝只是體會到了人間的相互取暖。而每次少平和曉霞都在外面吃的,只有一次曉霞去他家(其實在心裡那不是他的家,他其實一直在逃離)。你會發現,少平,惠英,明明還有那條狗就是一個完整的家。他們的隔閡就在王世才和曉霞。
王世才死了,所以曉霞也會死去。這樣少平就會回歸到真實的生活嗎?沒有,其實少平和惠英最大的問題都在少平身上。當礦難發生,少平失去的容貌,才慢慢放下那顆驕傲的心,放下他幻想的曉霞,幻想的大世界。安心得在自己「平凡的世界」里,真心感受到惠英的溫暖和對明明的愛。作者就是這樣告訴我們,平凡的世界之所以不平凡是因為主人公心中的那份希望,理想和驕傲。如果我們放下了,我們就只剩平凡的世界了。
最後說一句:這部小說的主人公是孫少平,不要被電視劇影響了,覺得少安才是主角。作者從開篇到結尾都是在寫少平,作者對這個角色賦予了最多的情感。我很想把少平這個人讀懂,第一次寫回復,希望體諒裡面文字上的一些錯誤。多提一些意見,幫助我成長。
第一個問題。孫少安和孫少平之所以會有不同的人生道路,書確實起了很大一部分作用。通過看書,雖然不至於真實的了解外面的世界,但是可以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幻想的。孫少安是從來沒有這種想法的,即使後來去所謂的大城市,也是因為妹妹考上大學想帶著奶奶逛一下。但是這種幻想在孫少平的心裡是根深蒂固的,這些,都是看書的緣故。還有一點是書中沒有的,就是對家庭的責任。這一點在孫少安的身上非常突出。孫少安幾乎從來沒有到外面闖闖的想法,為什麼?因為他太清楚了,這個家不能沒有他,他看到家裡的日子沒過好,就覺得是自己的責任,所以他無論走到哪,心裡都是家人。但是孫少平不一樣,他知道人要有夢想,但是並不是說他不關心家人,或者說他自私,因為他的夢想中也有他的家人。只是這種情緒很複雜,孫少安是完全把自己和家人綁在一起,要窮就一塊受窮,富了也不會忘記任何一個人。但是孫少平不是,他要實現自己的夢想,等夢想實現了,他也不會忘了他的家人,但是夢想沒實現,他就放不下,忘不了他的夢想!
第二個問題,受苦意識,我認為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一個是農村人生來就有的,從小到大鍛煉起來的。這裡還有自己的自尊意識。怎麼說呢,我舉個例子,我和我爸到地里幹活,我爸沒停下休息,我也不會停下休息。我還記得我小時候,很多同學放假都去挖野菜什麼的,那種野生的草藥還是挺值錢的,兩天下來可以掙五塊錢呢!至於後來錢不值錢了,感覺掙的挺多,其實也買不了個啥!還有一方面,是他父親和哥哥的影響,他的父親和哥哥每天辛苦勤奮幹活,在這一點上對他的影響是很大的!
第三個問題,孫少平的愛情歸宿,這一點很難說清楚,我想作者也很難說清楚。但是他應該會和他最後的嫂子在一塊,一個是因為他要照顧他嫂子,一個是因為他嫂子對他好。我看很多人覺得孫少平和他嫂子精神世界很不對稱,但其實孫少平已經不是在談戀愛了,他不需要一個能和他親親密密談戀愛的人!這讓我想起了他去黃源打工的時候在那個老師家裡借宿的時候那個老師的生活狀態!至少,孫少平的生活狀態會比他好很多,因為他的嫂子雖然不能理解他的精神世界,但並不會衝擊他的精神世界!
推薦閱讀:
※怎麼評價余華的新書《十個辭彙里的中國》?
※請問《狂人日記》中「做論」是什麼意思?
※劉震雲《手機》第三部分為何要寫嚴守一爺爺奶奶的往事?這是什麼手法?
※對劉震雲《一句頂一萬句》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