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病逝前,為什麼把大軍交給楊儀?

楊儀素與魏延不和。而魏延性矜高,又是當時北伐戰場上諸葛亮以下掌兵第一人,怎麼會服從楊儀領導?這樣安排不是逗著兩家打嗎?


首先要明確,楊儀、魏延都是有才無德,雖處重職,其為人,諸葛亮一個都看不上。

襄陽記:孫權嘗大醉問(費)禕曰:「楊儀、魏延,牧豎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諸君憒憒,曾不知防慮於此,豈所謂貽厥孫謀乎?」……諸葛亮聞之,以為知言。

嗯,孫十萬還是有優點的 (* ̄rǒ ̄)

然而倉促之際,敵我矛盾為先,人民內部矛盾為後,兩害相權取其輕,作為臨時救場隊員,楊儀顯然更為合適:

其一,制度保證。長史是丞相府上佐,譬如張裔、蔣琬均領長史署理丞相府(成都)留府事,楊儀則一直跟隨諸葛亮署理府事,易言之,一直擔任代理人角色。丞相病危,倉促之際委託署府事的楊儀臨時代行職務,完全符合制度,也易於服眾。

其二,執行保證。魏延性剛抗上,諸葛亮已預料其不會聽從命令,把權力交給魏延,又如何貫徹其保存蜀漢實力,儘速撤軍的方針?按照魏延的言論,顯然反對撤退,若大軍在手,諸葛亮的決策必然束之高閣,第五次北伐必然繼續。眾所周知,諸葛亮之於蜀漢,猶如蒼天在上,驟然亡故,軍心必然大亂,當此局面,還能指望司馬懿繼續坐守?從戰爭進程看,司馬懿一得知孔明死訊,立即發動攻勢,若不是依仗諸葛遺威,局勢幾乎不可收拾。

魏延一向自視甚高,然而從事件發展可見,其軍中威望與諸葛亮不可同年而語,王平只需報上孔明名號,便可令魏記部眾星流雲散,換句話說,魏延根本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取代諸葛亮的作用,若不及時退兵,後果不堪設想。且蜀漢主力悉數在此,若有差池,國本動搖,其影響恐不亞於夷陵之戰,難道還能指望孔明復生,再挽狂瀾?

楊儀的能量遠遜於魏延,其要掌握軍隊,必須高舉兩個凡是,狐假虎威,則抗命的可能性幾可忽略,即便要出幺蛾子,控制亦為不難。從保證既定方針的實施看,楊儀顯然是合適人選。

其三、安全保證。魏延雖是武夫,卻有政治野心,冀時論必當以代亮,倘若兵權在手,必然追求政治地位。且不說傳位蔣琬的計劃化作泡影,以魏延為人,毫無政治才幹,朝中軍中四處樹敵,一朝得勢,必然掀起政亂。蜀漢攝乎大國之間,以弱為強,靠的便是政治穩定,如此折騰,國將不國,崩盤可期。

楊儀根基既淺,又素不掌兵,如有異志,一獄卒可縛,歷史進程亦可為佐證,且從臨戰表現看,實際指揮軍隊的是姜維:

漢晉春秋:楊儀等整軍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維令儀反旗鳴鼓,若將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偪。於是儀結陳而去,入谷然後發喪。

這也決定了楊儀只能是臨時掌軍,不可能依仗軍權作非分之想。

可以說諸葛亮臨終決策,不但保證了漢軍在新喪元帥,遠近危悚的局面下完成了敵前退兵的高難度軍事行動,更確保了其後蜀漢三十年國祚,政治意義尚在軍事意義之上,謀劃境界遠非《三國演義》所謂遺計斬魏延可比。以孔明本謀,原本要保全魏延,奈此公作死何。

——————————————————補充—————————————————

鄙人向來歡迎正常討論,但對於吃相難看,乾貨不足靠著人蔘公雞捎帶豬心調味的,咱向來沒興趣搭理。既然題主有@,那就補充說明一下孫二郎侃魏延、楊儀的勾當:

孫二表示,楊儀、魏延這倆是牧豎小人,有才無德,必有後患。倘若是胡謅,以才思敏捷著稱,捎帶常年擔任和事老的費禕至於如此失態么?即便費禕大腦短路,董恢也該辯解這二位並不是牧豎小人,沒有後患。你說有這事,我說不對,沒這事,這才是正常人類的基本邏輯。

看看董恢咋提示辯解的:

【恢目禕曰:「可速言儀、延之不協起於私忿耳,而無黥、韓難御之心也。今方掃除強賊,混一區夏,功以才成,業由才廣,若舍此不任,防其後患,是猶備有風波而逆廢舟楫,非長計也。」】

換句話說,哪怕是辯解,董恢都承認這倆有後患,只不過後患未必達到謀反的地步,現在強敵當前,因此用才為先。這叫反駁孫權?諸葛亮不論為孫二點贊,還是為董恢點贊,表達的意思還不夠明白?這麼簡單的閱讀理解都一團漿糊,待在地下室的恐怕不是知乎罷︿( ̄︶ ̄)︿

翻譯福利:

孫二:楊儀、魏延就是倆極品人渣,別瞅著現在還能看個家護個院,小人得了志,以後肯定要監守自盜謀財害命( ̄_, ̄ )
董恢:誤會,誤會,楊儀、魏延雖渣,還沒到極品人渣的地步嘛。現在要干翻姓曹的,打手多多益善嘛,怎麼能因為人品渣就不用了哩?╰( ̄▽ ̄)╭
——諸葛亮在對話下點贊b( ̄▽ ̄)d

哎呀呀,誰說諸葛亮認為楊儀、魏延人品渣了?(~ ̄▽ ̄)~

以上。


  • 先說說我對題目的看法,反駁「琅邪楊文理」 的話放在後面。
  • 關鍵在於怎樣安排才能有利於蔣琬、費禕按照預期接班
    對於蔣琬、費禕來說,有可能威脅到他們繼承者地位的有三座大山:

  1. 李嚴,東州派,劉備指定的顧命大臣,僅次於諸葛亮,此時已被貶為庶民。
  2. 魏延,元從派,軍方首席,此時位於前線。
  3. 楊儀,荊州派,幕府首席,此時位於前線。

其餘諸人之中,姜維等人資歷不足,吳懿雖然是軍方次席兼為外戚,但是東州派的身份無法進入蜀國權力核心,元從-荊州人士牢牢把持著蜀國權柄。(原先把吳懿劃入益州派,評論區中有人指出來,特此更正)

諸葛亮死前的布置,也恰好給這三人布下了死局,為蔣琬、費禕掃清障礙,扶上馬送一程

先說李嚴,相關記載很值得玩味:

十二年,平聞亮卒,發病死。平常冀亮當自補復,策後人不能,故以激憤也

李嚴即李平,這裡按照習慣還是稱呼為李嚴。加黑的這句話,意思是:李嚴平常寄希望於諸葛亮能夠再度起用自己,斷定他的繼任者做不到(只有諸葛亮能夠鎮的住他)。
從這條記載,可以推斷出諸葛亮指定蔣琬接班,類似於後世的秘密建儲制度,沒有公開,除了當事人沒有其他人知情。不然的話,李嚴要是知道由資歷不如自己的蔣琬接班,他早就該憤憤不平,甚至在諸葛亮死前就鋌而走險了。
諸葛亮在逝世前,對於等待東山再起的李嚴不置一詞,加上不動聲色的秘密指定繼承人,這實際上已經宣判了李嚴的死刑。以諸葛亮對李嚴脾性的了解,這一手「安樂死」看起來是有意為之。

再說魏、楊二人。這一次退兵託付不異於權力交接,交給文官而不是桀驁難馴的大將,是最為穩妥的。蔣、費可以智取楊儀,而難以力敵魏延。要清理功高難制的楊、魏二人,歷史所描繪的正是最優路徑:先團結所有人幹掉魏延,至於楊儀,脫離軍權回到成都就沒有威脅了
那麼,指定的領軍者就有講究了:蔣琬在成都不在前線,排除;費禕、姜維的資歷地位不足,排除;吳懿曾經與魏延合力擊破郭淮,有繼續合作的可能性,排除;只有楊儀,隨行軍中,既是幕府首席,資歷地位足夠,又絕不會與魏延妥協,將是鬥爭時最死硬的主心骨
從實際結果來看,雖有動蕩,還是承受的起的:蔣琬順利接班,漢中諸將都保留下來;魏延招致成都朝廷和漢中諸將的圍剿,楊儀脫離軍權後被冷置。軍方、幕府的兩位首席在諸葛亮之後迅速失意離世,蜀國的進取能力大減,這也部分促成蜀國轉變戰略,由進攻改為防守。費禕接班,更是明確表態咱們都不如諸葛丞相,保境安民就好,而他屢屢「破壞制度」實行大赦,也從側面反映蜀國國力已經到了極致,不得不矯枉過正。

退一步講,假如是託付給魏延,以魏延糟糕的人際關係和粗淺的胸襟城府,即使他平安回到成都也勢必將朝堂推入動亂中。文武不協在歷史上只是平常事,關鍵是他與漢中諸將的關係也很微妙。雖然沒有與楊儀的那種劇烈衝突,但是看史實中王平、馬岱的表現,還有吳懿、姜維等人晉封縣侯的非常躍升,可以判斷諸將在選邊的時候不會和他站一起。
蜀國的主力部隊集中於漢中的北部軍區,永安的東部和南中的南部軍區實力遜色很多,蜀國滅亡時姜維、(閻宇)羅憲、霍弋掌握的兵力就是一個佐證。漢中軍區主導的亂勢,東、南軍區都無法撥亂反正,那麼只能由漢中諸將內部殺出一個和平來。這樣推演下去,不論誰勝出,漢中軍區都會元氣大傷,對蜀國的國運是致命打擊。而且,這種情況下最大的勝利果實歸於軍方,而不是居於幕府的蔣琬、費禕,諸葛亮的身後事完全打亂了。

總結來說:諸葛亮將退兵重任交給楊儀,是深謀遠慮的安排,而最終蔣琬能夠順利接班,也並非無心插柳的結果。諸葛亮對於身後事的布置,對於人心的掌控,當得起「多智近乎妖」的評價

  • 反對「琅邪楊文理」 的回答,原以為來自琅邪論壇的是有史學基礎的,沒想到也這麼沒有節操。

他的第一個論點,原文引用:

首先要明確,楊儀、魏延都是有才無德,雖處重職,其為人,諸葛亮一個都看不上。
襄陽記:孫權嘗大醉問(費)禕曰:「楊儀、魏延,牧豎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諸君憒憒,曾不知防慮於此,豈所謂貽厥孫謀乎?」……諸葛亮聞之,以為知言。

這段引文確實是來源於《襄陽記》,但是這個省略號用的居心叵測,我們看看原文。

孫權嘗大醉問(費)禕曰:「楊儀、魏延,牧豎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諸君憒憒,曾不知防慮於此,豈所謂貽厥孫謀乎?」【禕愕然四顧視,不能即答。(董)恢目禕曰:「可速言儀、延之不協起於私忿耳,而無黥、韓難御之心也。今方掃除強賊,混一區夏,功以才成,業由才廣,若舍此不任,防其後患,是猶備有風波而逆廢舟楫,非長計也」】權大笑樂。諸葛亮聞之,以為知言。

以上,方括弧內的三句話是被他省略掉的,連主角——董恢都能被省略掉,這樣的剪裁史料已經歪曲了原意。

把整個場景重新描繪一下:

  1. 孫權說這兩人有點能力,但都是小人,諸葛亮不在的時候必定後患無窮,你們現在不防備的話要遺禍後世的;
  2. 董恢替費禕回答:這二人有私仇,但沒有叛亂的企圖,考慮到兩人出色的才幹,現在肯定要重用他們,不然就是因噎廢食。
  3. 孫權大笑,揭過此事;諸葛亮認為董恢應對得體

看看,從1到2到3,孫權、諸葛亮認可的是董恢的應對,而後者所說的話中只提及楊儀、魏延的才幹和齟齬由來,沒有涉及品行,那麼怎麼就能推斷諸葛亮對二者的為人看不上呢?但是,假如把2省略掉,直接從1到3,那麼讀者必然會被誤導,以為諸葛亮認可的是孫權的看法,看不上楊儀、魏延的為人也是順理成章的結論了。說他居心叵測還真不冤枉。
完整的1-2-3,如果能夠間接解讀出諸葛亮對楊儀、魏延的看法,那麼還有的辯白。但是仔細比較談話內容,就會發現董恢對於孫權說的每一點都沒有直接回應,而是錯開了,實際上是各說各話:孫權——小人、後患、現在解決;董恢——私怨、有才、不因噎廢食。這也合情合理,在外交場合對著別國君主點評本國在世的重臣,而且是自己的上級,董恢怎麼可能不打太極呢?要不說才智過人的費禕都變成背景板,這太高難度了。假如董恢真的附和孫權,諸葛亮作為當局者正是頭痛如何調和二人,怎麼可能讚賞這種話,是要往火上澆油嗎?

而且這段材料來源於《襄陽記》,又名《襄陽耆舊記》,所以肯定要凸顯襄陽人董恢。拿它作為楊、魏的旁證,說服力和細節豐富程度怎麼可能比得上三國志?緣木求魚

總結:楊儀、魏延確實是品行有虧,但是諸葛亮這樣的政治家又豈會簡單的把臣僚分作好人、壞人?法正睚眥必報、孟達叛降敵國、李嚴鱗甲難近,諸葛亮都能容忍、合作和安撫,而且諸葛亮還為了魏延責備處罰官在其上的元從派劉琰,可見一斑。要想從史料中找到證據表明諸葛亮不屑魏延、楊儀?你太小覷了諸葛亮的胸襟之闊和城府之深。

說起來,上一次也看見過有人這麼使用省略號的,也許他們以為沒有人看史書原文,可以放肆造謠。看完這一段,這位剩下的文章也就不用看了,能得到最高票的贊成,只能證明知乎的三國門檻低到地下室了。

  • 看到了琅邪楊文理重新編輯的回答,文末專門回答了我的質疑,也提出了新的論證,那麼這裡再度展開說明他的論證為什麼是站不住腳的,當然名字要寫對。
  1. 二人是不是有才無德?是。史書中很多記載,與二人同傳的也大都是同類人。
  2. 諸葛亮對二人德行是什麼看法?不知道。史書中,沒有明文記載,至於人物的內心動機,我揣測不了,不玩腦補的遊戲。
  3. 孫權說完之後,以才智過人聞名的費禕愣了,為什麼?不知道。有可能是孫權說的都是大實話,沒法反駁;有可能是費禕的官職和地位低於楊儀、魏延,不可能在別國君主的宴席上公開評價二人;有可能是費禕不認同孫權的看法,但是在外交場合公開反駁別國君主,不合適。這麼多可能性,哪一條符合事實真相?還是那句話,我們看史書上的明文記載,如果沒有,都是不確定的推測,甚至是腦補。
  4. 史書為什麼記載這件事?是為了凸顯董恢。在他的傳記中,董恢以善於外交應對而聞名,之前董恢被東吳俘虜辭別孫權時的一番話也很精彩。
  5. 這段敘述能側面說明什麼?這段史料沒有特異之處,只不過是楊儀、魏延二人才勝於德的又一個佐證,以至於鄰國君主都知道了,至於能不能說明諸葛亮對二人德行是什麼看法?還是不知道。
  6. 你說有這事,我說不對,沒這事,這才是正常人類的基本邏輯?這個邏輯不適用於外交場合。看看三國時期鄧芝、費禕、董恢、宗預等人與孫權的對話,這些使臣就是得用旁敲側擊替代正面回應,絕不會回答有還是沒有、對還是錯。舉一個實例:(孫)權謂(鄧)芝曰:「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樂乎!」芝對曰:「夫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如並魏之後,大王未深識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盡其忠,將提枹鼓,則戰爭方始耳。」權大笑曰:「君之誠款,乃當爾邪!」
  7. 省略號在論文中有使用嗎?有,但是不能歪曲原意,還必須附有原文或標註,以備參考。斷章取義、剪裁史料之後還能大言不慚的說這是正常現象,真的是頭一回見,上一次那位也只是沉默轉進,臉皮不如這位厚

1.楊儀是個人才,深得諸葛亮賞識與信任,一些行軍規劃以及糧草統籌通常都是楊儀一手負責的。楊儀被諸葛亮任命為丞相長史,約等於副丞相,所以在諸葛亮死後楊儀能掌兵權,且沒什麼人會反對,除了魏延。

亮數出軍,儀常規畫分部,籌度糧谷,不稽思慮,斯須便了。軍戎節度,取辦於儀。——《三國志?蜀書?楊儀傳》

2.諸葛亮是想讓楊儀在他死後與費禕姜維一起率軍撤退,而並非想把大軍一直交給楊儀,實際被諸葛亮任命的新領軍人是蔣琬而不是楊儀,諸葛亮看出楊儀心胸狹窄,難以委以重任,所以楊儀回成都後便失去實權。

而亮平生密指,以儀性狷狹,意在蔣琬,琬遂為尚書令、益州刺史。儀至,拜為中軍師,無所統領,從容而已。——《三國志?蜀書?楊儀傳》

3.要殺魏延的人是楊儀,不是諸葛亮,不是諸葛亮安排楊儀殺魏延的。諸葛亮安排後事時只是說如果魏延不服從命令就隨他去吧,然後大軍繼續撤退,絲毫看不出想要找魏延的麻煩。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儀既領軍還,又誅討延。——《三國志?蜀書?楊儀傳》
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三國志?蜀書?魏延傳》

4.諸葛亮臨終時託付的人有楊儀沒魏延,必然是出於一定的原因。而正是因為沒有託付魏延,使得魏延在與楊儀的爭鬥中處於劣勢,大家都以為魏延謀反。

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三國志?蜀書?魏延傳》

5.諸葛亮深知楊儀與魏延不和,但出於愛才之心,難以從中調解,十分無奈。病重之時,想必諸葛亮更多思考的是蜀國未來該何去何從,對於楊儀和魏延的矛盾,諸葛亮已無心多慮,他只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儘可能的做出最妥善的安排。

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三國志?蜀書?魏延轉》
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 ——《三國志?蜀書?楊儀傳》

6.諸葛亮生前尚不能解決楊儀與魏延的問題,更何況死後呢?誰能明白丞相心中的無奈呢?事情的走向,不是他能完全預料的,亦或者,他能夠預料,可惜上天沒有給他足夠的時間預料。嗚呼哀哉!


諸葛亮長史是誰?張裔、楊儀、蔣琬。

張裔已病故,蔣琬遠在成都,不歸楊儀歸誰?

所謂長史不如XX將軍、XX都督之流,不懂幕府制也是蠻可以的。

蜀漢政令皆出諸葛亮相府,不是相府屬吏,你上哪去找實權?向天再借五百年嗎?難不成你信還有人能獨立於諸葛亮相府在蜀漢朝堂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哦,不對,劉禪算一個,就問還有誰?

魏延憑什麼被譽為諸葛亮時期軍方頂尖?很簡單,他是丞相府司馬。而不是一堆七零八落所謂官職,只是喜聞樂見的是,魏延後期被逐出丞相府了,雖說魏延一貫被相府同僚圍觀。

PS:【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諸葛亮臨死前就已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安排好人事,別說楊儀是相府長史,楊儀就是阿貓阿狗,諸葛亮安排好了那也是楊儀。一個被逐出相府的魏延到底憑什麼上?因為諸葛亮死了就該我這前司馬當老大,現任丞相司馬費禕都規規矩矩聽諸葛亮遺命委任的楊儀安排,好吧。難為王平就臨陣喊了一句,魏延沒聽丞相遺命,魏延所部立馬跑得就剩魏延兒子和魏延本人。


我也有自己的看法。

楊儀是不是丞相幕府首席?我認為不是,由始至終,只有楊儀覺得自己是。

「儀既領軍還,又誅討延,自以為功勛至大,宜當代亮秉政,呼都尉趙正以周易筮之,卦得家人,默然不悅。而亮平生密指,以儀性狷狹,意在蔣琬,琬遂為尚書令、益州刺史。儀至,拜為中軍師,無所統領,從容而已。初,儀為先主尚書,琬為尚書郎,後雖俱為丞相參軍長史,儀每從行,當其勞劇,自惟年宦先琬,才能逾之,於是怨憤形於聲色,嘆吒之音發於五內。」

楊儀跟著丞相北伐做了些什麼?
「亮數出軍,儀常規畫分部,籌度糧谷,不稽思慮,斯須便了。軍戎節度,取辦於儀。」

沒錯,楊儀勞苦功高,但是說句不好聽的,都是軍中雜務。就連二十軍棍,丞相都要親自過問一下。楊儀就像頭老黃牛,勤勤懇懇。但是「駑牛所致雖非一人之重,但只能日行三百里。」

蔣琬呢?「蔣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

是居中持重比較有資格,還是從行勞劇有資格?

「生平密指」早就心有所屬了。忘記李福詢問後事的事嗎?

至於讓楊儀、費禕、姜維率軍撤退。我覺得是丞相沒想到自己病情這麼快就惡化了。先前還想著打持久戰,突然就病倒了。

為什麼不交給魏延?我想在座各位都應該知道,如果交給魏延,魏延很有可能敗光這支精銳之師。

「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

魏延說這句話有錯嗎?一個前軍師、涼州刺史、征西大將軍、假節的人為什麼要受楊儀一個幕僚的節制?楊儀憑什麼節制魏延?魏延的話沒有錯,只是背後的風險恰恰是丞相最不願意看到的。

「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丞相早就想到魏延有可能不聽命令,這不是領軍者是楊儀的問題,而是諸葛亮死後,軍中許可權屬魏延最高。就算是蔣琬帶著部隊撤退,魏延也有可能不聽。

我認為丞相病重之時,肯定是在想如何能讓大軍安然撤退,哪裡會想什麼剷除魏延、楊儀給蔣琬鋪路?我認為蔣琬的接班之路上,魏延、楊儀之流根本就不算是障礙。最大的障礙在於劉禪點不點頭。就算丞相已經決定了,皇帝也還是要走一下聽證的程序。不然派李福打聽消息幹什麼?


注;關於評論里提到的問題我在答案的最下面做了解釋。

~~~~~我是分割線喔~~~~
題主的問題問得很到位,諸葛亮將大軍交給楊儀跟魏延是分不開的。
關於諸葛亮是怎麼想的,我們首先要從諸葛亮的當時處境出發。
諸葛亮是當時蜀國的丞相,同時因為上面的君主是尚且年幼,經驗、資歷、威嚴都不足的劉禪,我們可以說諸葛亮是蜀國的真正掌權者。同時必須指出的是,雖然諸葛亮他是一位權臣,但他也是一位忠臣,他為了蜀國是殫精竭慮的(可以參考明朝著名權臣張居正的故事),也是忠心耿耿的,自從劉備啟用他那時起,他一生都忠於蜀漢/劉氏。
好了我們回到正題。
現在蜀國的真正掌權人要掛了,那就會面臨著權力的交接的問題。我這裡說的權利並不僅僅是北伐軍的指揮權、丞相的職位這些東西,而是社稷神器操之於誰的問題,簡單點說就是誰掌握蜀國的最高權力。
一般情況下這不是問題,因為蜀國還是有君主的呀!(劉禪:喂,是丞相死了,不是我死了呀!!!)但問題是,前面我們說了,劉禪年幼,而且當時蜀國外有強敵,內有隱患,這時候為了國家利益考慮,不能將大權交給劉禪(要是交給了他蜀國後來的三十年國祚估計早就沒了)。所以,蜀國的最高權力必須交給一個老資歷,能夠擔當大任,維護蜀國政權穩定,有能力壓制或避免權力交接所引發的動蕩以免蜀國國力衰退的人,我們都知道,諸葛亮選擇的接班人是蔣琬。
但問題來了,諸葛亮去世的時間真的是太不巧了,他是在北伐期間逝世的。
這裡有一個問題就是,北伐軍集中了當時蜀國的大部分軍隊,是蜀國即時國力的集中體現,簡單點說,蜀國在一段時間內無力集結能夠與北伐軍抗衡的軍隊,也就是說,掌握這支軍隊的人如果叛變造反,倒戈伐漢的話,他是有很大的幾率成功的(當然造反的代價也是很大的,基本可以肯定造反的人只能是一時爽,真正的贏家是曹魏),即時不造反,只要徹底掌控這支軍隊,挾劉禪以令蜀國,當曹操一樣的人物也是可以的。
換句話說,不管諸葛亮意屬的繼承人是誰,只要有人能夠掌控北伐軍,就可以強行奪權繼位,完全不用理會諸葛亮的意願,這自然是諸葛亮要避免的情況。
所以誰來接手北伐軍這比諸葛亮選誰當繼承人這問題還要重要
最完美的情況,當然是直接交給他的接班人-蔣琬。
然而蔣琬不在北伐軍中!
然而蔣琬不在北伐軍中!
然而蔣琬不在北伐軍中!
我想諸葛亮當時的內心是憂鬱的。
然而,然而,比這更可怕的是,當時有一個老資格、戰鬥經驗豐富、有權有勢、能擔當大任,比起蔣琬更有資格接替諸葛亮位置的人,沒錯,那就是我們的老魏魏延啦。
在當時的蜀國,絕大多數老將。。都已經跟隨劉備到黃泉里賣草鞋去了,我們在三國演義中耳熟能詳的蜀國名將,在諸葛亮去世時居然就剩魏延跟姜維了。而姜維,不好意思,這小子要跟魏延斗,回去再修鍊五百年吧!
我想當時丞相的內心的崩潰的,因為、因為、因為魏延雖然有資格,但不是合適的接班人啊!!!
魏延為什麼不是合適的接班人,三國志里有說明,手機黨打字好痛苦,我就不引用了,簡單點說,性格不合適。
首先,如果魏延掌控北伐軍,那很大的可能,他會不撤軍,而是跟司馬懿正面剛,因為他一直認為自己的才能堪比諸葛亮,只是一直被打壓發揮不出來,現在諸葛亮跟隨劉備賣草鞋去了,他還不像脫韁的二哈一樣傻歡奔跑…啊不,應該是想跟司馬懿正面剛來證明自己的實力,製造聲勢以求名正言順地接班掌權,但從魏延被諸葛亮反手一坑就幹掉來看,很明顯魏延是鬥不過諸葛亮的,何況是諸葛亮的cp對頭司馬懿。如果魏延頭腦一熱跟司馬懿正面剛,分分鐘蜀國的北伐軍就交代在那裡了呀,到時蜀國離亡國不遠了。
好吧,假設魏延在接手了北伐軍後,冷靜地撤軍了,但武人當政的局面是多麼的慘不忍睹,我也不用多說,身處東漢末年與三國之交的諸葛亮更是見過太多太多武人當政帶來的災禍,自然對其有著深深的忌諱,不到萬不得已,他不希望蜀國出現武人當政的局面。
而且,還有一種情況,即使在老丞相的算計下,魏延得不到北伐軍軍權,等回到國內以後,魏延就不會威脅到蔣琬的地位了嗎?
要知道,魏延在諸葛亮死後就是蜀國最大的開國元老,武將第一,而且人家魏延是貨真價實的大將,名將,名位寡微的蔣琬怎麼可能駕馭得了這樣的人,調轉過來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所以,結論就是,魏延必須死。不僅要他死,還要他儘快的、名正言順的、不臟諸葛亮他老人家的手地死(老諸還是在意身後名的,不然他大可在死前讓魏延陪葬),那什麼辦法可以符合以上條件呢?
答案就是,造反!造反!造反!
讓魏延造反,那這樣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幹掉這個諸葛亮死後的最大元老,而且不臟手。
而且,魏延造反的時間不能早也不能晚,早了,北伐軍不穩,司馬懿大軍齊上,蜀國亡;晚了,蜀國內亂,國力大損,曹魏大軍直下,蜀國亡。所以,時間必須鎖定在老丞相雖死,餘威猶在,他制定的掌管北伐軍的人已經順利接受北伐軍的那個時間。不得不說,這要求還真是變態,他要求實施的這個計謀猶如外科手術一般的精準,不過這難不倒多才近妖的諸葛丞相,因為他手上有非常合適的人選。
這時候,就是我們的題目的兩大主角之一,老魏的死對頭,楊儀出場了。
關於楊儀跟魏延的那點破事,我不多說,你們需要知道的是,楊儀恨魏延恨到想他死的地步就可以了。
不得不說楊儀真的是一個非常適合接手北伐軍的人。他與魏延的恩怨足以逼魏延造反;他在軍中的官職接手北伐軍也說的過去;他淺薄的資歷、渣到不堪入目的領軍才能使的他根本不可能完全控制北伐軍,事實上,諸葛亮死後真正控制北伐軍的人是費禕和姜維,負責當屠刀的是王平;而身為文官的他根本威脅不到蔣琬,這孩子真是上天賜給蜀國的寶貝啊。
楊儀被丞相相中以後,一切按照計划進行,魏延因為怕死而造反,被早有準備的費禕、姜維等人幹掉了,楊儀以為自己是繼承人,傻乎乎地將北伐軍帶回了國內,然後瞬間被奪權,只剩下軍中虛職,就算他不爽也掀不出什麼風浪,正統的接班人粉墨登場,蜀國完成了權力交接,局面穩定,國力也沒有太大消耗,這就是諸葛亮死後蜀國保有三十年國祚的原因,諸葛亮的一個看似無腦的安排事實上是他深謀遠慮的表現啊。
最後說一句,爪機黨打字不容易,麻煩各位多多點贊,謝謝。

~~~~~~~~~~我是分割線~~~~~~~~~~~
關於評論說諸葛亮不希望魏延死的事,我這裡再解釋一下。
對於古代的為官者,若我們企圖了解他們內心是怎麼想的,我們不僅要看他在說什麼,更要看他在做什麼。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諸葛亮交代後事的時候身邊的人。
密與費禕、長史楊儀、護軍姜維等安排身歿之後退軍的節度。
我們來看看這裡缺了誰?魏延啊。
交代後事這種關鍵場合,魏延居然沒在,這本身就有問題。要知道,當時魏延的前鋒大營僅僅「出亮營十里」,諸葛亮只要事先通知了,魏延絕對能趕回來。
而只要魏延當時出現了,諸葛亮跟他解釋一下,強行命令他接受,費禕在居中調停,那就算不服也不至於要殺楊儀。。
所以,魏延不在那隻能是諸葛亮的意思,他不希望魏延在。
第二點,我們也許要問,除了楊儀跟魏延就沒有別的人可以交付大軍職權嗎?
答案是,有的,就是費禕。前面的文獻沒有說費禕當時是什麼官職,不過在建興八年的時候,費禕任軍中司馬,而楊儀依然是長史,魏延是軍師。
司馬是什麼職位呢?魏晉南北朝,諸將軍開府,府置司馬一人,位次將軍,掌本府軍事。如果說長史楊儀是諸葛亮的文事職務的助手,那司馬費禕就是諸葛亮軍事上的助手。
也就是說,費禕跟楊儀一樣有資格接手北伐軍。而且費禕是掌軍事的,他接手更合理一些。更重要的是,費禕是諸葛亮一系的,是蔣琬之後的接班人,比姜維還要前一位,由他來接手能夠確保諸葛亮一系不會大權旁落。問題是最後接手的是完全沒有領軍經驗和才能的楊儀,這顯然也是刻意安排。
我們要明白,魏延之所以後來有攔路燒閣道完全是因為他以為楊儀是接班人,這也是當時北伐軍上下許多不明真相的群眾所以為的,而楊儀一旦日後執掌大權那他魏延就死定了,而如果掌軍者換一個人,換成跟魏延沒有矛盾的費禕,那雖然魏延照樣會不聽命,但至少不至於做出形同謀反的舉動,也不至於死掉。
最後一件事情,楊儀掌軍後派費禕去問魏延的意思,魏延不肯斷後,還要拉著費禕一起留下來跟司馬懿正面剛,而費禕立馬就跑了…
這逃跑看似沒什麼,但我們結合前面兩件事來看看,諸葛亮交代後事,魏延沒在,不懂軍事的楊儀接手大軍,費禕不敢留在魏延軍中,讓我們想想魏延會怎麼想。
身為軍師加前鋒大將的他沒能趕上會議,那是有奸人特意蒙蔽了他的訊息,而正巧楊儀負責執掌大軍,他想拉費禕留下幫忙但費禕跑了,這說明費禕知道一些內情,不想跟魏延扯上關係,那內情是什麼呢?那當然就是,他娘的楊儀這老傢伙要對老子動手啦,就算現在不動手等他回去繼承了諸葛亮的位置以後就會對老子動手,那老子不想束手就擒該怎麼做?先下手為強啊。
所以就有了魏延後來的腦殘舉動。
現在我們結合上面的事情來看諸葛亮的這句話「魏延斷後,姜維次之;魏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這句話其實是向費禕跟姜維交代:
魏延如果裝孫子乖乖聽命,那就留著,畢竟還有用;不過我估計魏延是會抗命,到時就一切按原計划進行,做掉那老小子。


楊儀跟魏延,有點類似於蕭何跟韓信的關係---一個管行政後勤,一個管行軍打仗;諸葛亮知道,如果自己死了,魏延是對付不了司馬懿的,你想想看,魏延連一個不怎麼懂軍事的楊儀都對付不了,還怎麼對付司馬懿?王平一聲斷喝,魏延的軍隊馬上鳥獸散,你說說魏延能獨當一面統帥三軍不?

所以,諸葛亮知道,自己死了之後必須退兵,而魏延肯定不退(事實也證明諸葛亮的判斷是正確的),魏延的軍事思想決定了諸葛亮肯定不會安排魏延為統帥

那麼,為什麼安排楊儀呢?

楊儀的人品不用多說,就算諸葛粉也不覺得楊儀人品好;所以,諸葛亮安排楊儀,非楊儀的人品決定的,而是他所在的職務決定,楊儀是丞相長史,行軍規劃以及糧草統籌通常都是楊儀一手負責的,此時,安排其他人,必然引起混亂

事實上,退兵之後,楊儀就被閑置了;說明諸葛亮安排楊儀也只是一個過渡性的臨時安排(不是制度性安排);為了順利退兵,諸葛亮同時安排了對付魏延的後招---不聽安排就隨它去;阻攔就誅殺之

為了幾十萬將士的生死,諸葛亮不得不斬殺魏延
------------------------------------------------------------------------------------------------------
三國系列
9,魏延是否真的想造反? - 沈雅涵的回答
8,如果當年諸葛亮將三軍交給魏延而不是楊儀,蜀國未來會如何? - 沈雅涵的回答
7,諸葛亮是怎麼知道魏延有反骨的? - 沈雅涵的回答
6,王允王司徒的連環計為什麼沒有被識破? - 沈雅涵的回答
5,為什麼呂布才跳槽兩次就被罵「三姓家奴」,劉備投靠無數次還被稱作英雄? - 沈雅涵的回答
4, 何進為甚召董卓進京,他真的是傻嗎? - 沈雅涵的回答
3, 為什麼漢末何進死會導致天下大亂? - 沈雅涵的回答
2,何進身為三軍總司令怎麼會輕易被人幹掉? - 沈雅涵的回答
1, 歷史倒回,董卓進京後到底應該怎麼走? - 沈雅涵的回答


和弗格森傳給莫耶斯是一個道理呀。。。


諸葛亮:按既定方針辦,你辦事我放心。


你辦事,我放心,有事找姜維商量。


文官里還略帶武將脾性的人


「無可奉告!」


楊儀出身好,能力高,唯一缺陷也就肚裡撐不了船,要不有蔣琬屁事,魏延這種出身能混到那位置已經頂天了,還想如何?


因為諸葛亮喜歡他


我同意易中天先生的分析。但是他沒有解釋諸葛為什麼坑楊儀。而且他的這種布置就是給人一種感覺 他要把這倆人都廢了。唯一能想出來的解釋也只有 必然是從大局出發,犧牲少數人 穩定大局面。也有可能諸葛亮暴死根本沒有留下任何戰略指示(蔣琬接位是早就說好的)


魏延是前軍師加征西將軍,南鄭侯,南鄭是漢中治所;楊儀是丞相長史,即諸葛亮的參謀長,諸葛亮死後楊儀封中軍師。

蔣琬當時是留府長史加撫軍將軍,在成都代行丞相事。值得注意的是,蔣琬的這個職位也是曹魏那邊老闆死後司馬懿擔任的職位。

所以講官職的話,魏延比楊儀不知道要高到哪裡去了,蔣琬也是諸葛亮欽點的繼承人。自以為可以繼承諸葛亮,純粹是楊儀是在意淫。

所以現在問題來了,是誰給了楊儀信心,認為可以公開挑釁魏延,並且以諸葛亮繼承人自居?


前面的答案看得不滿意,我自己敘述讓我滿意的

這個敘述的結構由呂思勉對楊魏衝突的解釋和網路上對費禕為人的解釋。
匹夫暴死,匹夫的首席助手楊儀等主流主還,主要是楊儀,他的首要任務是收拾局面,接班匹夫。
魏延不甘心既得戰果,不想退。
正當時,費禕自朝廷來,主動提出為楊儀探魏延。
費禕回來後,應該帶回魏延不跟大部隊撤的消息,楊儀班師。
驚聞楊儀班師,魏延輕騎佔領關口,阻止楊儀班師,發生衝突。
楊儀急攻,魏延兵少,也許是為了滅口,就殺了魏延。
官方將楊儀的行為定義成力挽狂瀾,將魏延的行為的定義叛亂。
呂思勉敏銳的指出,以楊儀的高位,在關鍵時刻立了不世奇功後,緣何迅速退出了蜀漢權力的核心?唯一的解釋只能是,楊儀犯了重大錯誤。而楊儀犯錯的就意味著魏延沒錯。那到底怎麼回事兒,只能問費禕了。也許費禕寫過回憶錄,詳細的說一下自己這一生干過的那麼些事兒。
荊州集團的一代大佬,龐統、馬良戰死,潘睿被關二禮讓給孫權;二代才俊,馬謖被殺,楊儀被黑,蔣琬上台也就理所應當了,畢竟荊州基本盤大。
蔣琬不僅不會是諸葛的選擇,反而不應是諸葛的選擇。蔣琬是最堅定、最徹底的背棄諸葛戰略了的人。


推薦閱讀:

如果當年諸葛亮將三軍交給魏延而不是楊儀,蜀國未來會如何?
諸葛亮為什麼不兵出子午谷,襲取長安或潼關呢?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否優於諸葛亮的先攻佔隴右?

TAG:歷史 | 三國 | 諸葛亮 | 魏延 | 楊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