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盜火線》好在哪裡?
其實對這部大名鼎鼎電影早有耳聞,也經常在各種電影推薦中看到它的身影,前幾日又在看到某問題時發現關於 推薦這部電影《盜火線》值得反覆經常看 的答案獲贊很多,但是我看了這部電影兩遍,只是覺得這是部不錯的好電影,但是不明白為什麼有 別人說的那麼nb?到底這部電影nb在什麼地方?技術或者故事上我錯過了什麼?作為愛看電影的小白希望大家指導一下。。
Rewind Cinema Vol.12
Heat
Prologue
「有人曾經告訴我,『別和任何人或物形成過於緊密的關係,當感覺到危險已近身邊時,務須能在30秒內放下一切徑直離開。』」?—?— 尼爾·麥考利(Neil McCauley)
「熱」(Heat)這個詞在《盜火線》這部充斥大量行話的影片中,最重要的一次出場,便是劫匪尼爾在與警督文森特·漢納(Lieutenant Vincent Hanna)面對面坐在咖啡廳時,說出的上面這番話中。「危險已近/轉角的熱浪」(Heat around the corner)在此處指代警察對罪犯漸趨迫近的追蹤,整部影片也正是圍繞著這股熱浪上演的一出精彩的警匪對決。只不過與同類型的影片大為迥異的是,《盜火線》在保持這條主線精彩的基礎上,對兩名主要人物的生活以及思想狀態進行了更深層次的描繪,用接近三個小時的時間內,將一幕警匪劇拓展成了對兩者異於常人生活理念的思辨,讓你我這些生活在常態中的人得以反觀並思考自己的生活。
一如影片中那首配樂《神秘人》(Mystery Man)的空靈孤寂,整部影片瀰漫著一股憂傷的氣氛。隱藏在激烈的警匪對抗下的,是對人生困境的閑聊與自嘲;是難以逃脫的命運逐漸迫近之時,本可選擇逃離的人,義無反顧的選擇直面死亡;是追逐自我的人,在這過程中失去一切;也是相互欣賞、甚至引為知己的兩個人,在殘忍地射擊後,緊緊握住的那兩隻手。道德抑或法令,在這個灰色的故事中,早已失去其至高無上的權威,警匪的對決,不僅承載著各自生活的重擔,亦展現了在世間規程之外,兩個行走在社會邊緣的生命之間的對抗。
Cat Mouse
「我做我最擅長的事,作案。你做你最擅長的事,阻止我這樣的人。」?—?— 尼爾·麥考利
羅伯特·德尼羅(Robert De Niro)所飾演的尼爾是一名搶劫慣犯,在麥克尼爾島的(McNeil Island Prison)和福爾松(Folsom Prison)的監獄生活,並沒有讓他改過自新。帶領著一幫亡命兄弟,他搶劫了一輛載有洗黑錢者范·贊特(Van Zant)價值160萬美元無記名債券(Bearer Bonds)的運鈔車,在搶劫過程中由於新加入成員萬格爾(Waingro)的魯莽,不得不射殺數名警員。分贓之際,憤怒的尼爾本想除掉萬格爾,卻由於遭遇警察巡邏而被其逃脫,由此埋下了無窮後患。
阿爾·帕西諾(Al Pacino)所飾演的漢納警督負責接手劫案,在分析了現場狀況後,他利用自己在底層民眾之間的線人,漸漸摸清了尼爾一夥的底細,甚至在被尼爾反偵查後,在路上截下尼爾,與他共進咖啡。雖然相互欣賞,但這次會面仍舊不歡而散,正如尼爾上面所言,兩人都無法放棄自己的生活習慣,尼爾仍要犯下退休前的最後一次劫案,而漢納則發誓阻止他的罪行。尼爾的銀行搶劫計劃終於付諸實踐,卻不料萬格爾已將他們的搶劫計劃透露給警方,在這場血腥的街頭槍戰中,警匪雙方均傷亡慘重,尼爾則堪堪逃脫。
在經歷了妻子的不忠和繼女的自殺後,漢納已心力憔悴,但在得知尼爾為了向萬格爾復仇,將自己所在暴露給警方後,仍然趕到酒店,力圖將其逮捕歸案。本欲與女友遠走高飛的尼爾終於實踐了自己的信條,在逃亡之路上拋下了女友伊迪(Eady)。在機場,尼爾與漢納終於迎來了最終的對決:尼爾不敵,死於漢納槍下。然而漢納卻握住了尼爾在死前伸出的手,默然無語。
The Criminal
文森特·漢納:「你從沒想過正常的生活?」
尼爾·麥考利:「那是什麼見鬼的東西?吃燒烤,還是打棒球?」
作為一名慣犯,尼爾的生活永遠處於支離破碎的狀態:搶劫之前的精心謀劃、搶劫中的冷靜兇狠、搶劫之後的逃脫分贓,組成了他這份邊緣生活的全部。當漢納問他,是否想過正常的生活時,他反問著說出了上述回答。就像他的同伴邁克爾·查瑞多(Michael Cheritto)在決定是否參與最後一票銀行劫案時所說的:「搶劫便是生活的樂趣所在。」(The action is the juice),尼爾的生活意義,便在這些搶劫、復仇的過程中得以實現。他並非一個嗜殺的人,最開始的運鈔車劫案中,若非萬格爾魯莽的行動,他本不願傷人;在銀行劫案中,他也儘力做到了不殺平民,甚至都未曾劫持人質;而對范及萬格爾德復仇,也是源於兩人先前的設計陷害。至於搶劫,無記名債券來自洗黑錢者范,銀行所代表的,是政府,而非平民。以上兩點讓我們確信,尼爾並非如小丑(Joker)那樣反社會反人類的精神罪犯,他的生存邏輯非常清晰:以自己最擅長的事情謀生,並享受自己的工作。換言之,他不過是一個不甘於所謂「正常」生活,追求刺激的人罷了。這既是構建這個人物的基礎價值觀,亦是為其弱化、甚至褪下罪犯這個標籤的前提。
在將尼爾還原回一個普通人之後,我們便能夠看懂他所做的許多事情了。他對兄弟情誼深重:為組織成員克里斯·施基斯(Chris Shiherlis)的家庭問題奔走、在血腥槍戰後不放棄重傷的施基斯;對背信棄義者決不留情:在絕佳的逃亡機會與對設計陷害自己的范和泄露劫案情報的萬格爾進行復仇之間,毅然選擇了後者;以及對愛情的忠誠:將是否與自己一同逃亡的選擇權交給伊迪,並最終在被漢納發現後,為避免連累伊迪,自行棄車逃亡。摘掉罪犯這一層有色眼鏡後,我們看到了一個重情義、愛憎分明、忠於感情的男子漢。這也是為何,在生命的終點,語帶自嘲地說出「我絕不會再回那裡(監獄)」的尼爾,甚至讓漢納也不禁唏噓。與尼爾形成鮮明對照的,不僅有漢納,還有在銀行劫案中擔任司機一職的唐納德·布理達(Donald Breeda),這個黑人小伙在出獄後再也無法融入對其百般歧視的「正常」社會,亦無法忍受在現行經濟體制下,自己所必須承受的壓榨,最終加入尼爾的團伙,並在街頭槍戰中身亡。也許像尼爾與布理達這樣的人所追尋的,並不僅僅是一種對刺激的追尋,而是透過自己的行為,對這個充滿歧視、壓迫的社會進行反抗。
The Cop
「你並沒有和我生活在一起,你活在那些死人的遺體中。你篩查地上的碎屑、你檢視地形、你尋找行動的痕迹、你獵物的氣味、然後將他們抓獲。這是你唯一感興趣的事。剩下的只不過是你經過後留下的爛攤子。」?—?— 賈斯汀·漢納(Justine Hanna)
從影片開始纏綿於床榻,到逼近婚姻破碎邊緣,再到結尾將割腕的繼女送入病房後,相互依靠著坐在沙發上,漢納夫婦的經歷,與尼爾的愛情歷程形成了極為鮮明的對照。兩人在個人生活上雖然處於截然不同的狀態:尼爾在每段感情中均是過客,永遠處於隨時可以轉身離去的狀態;漢納則深陷其中,即使經歷了兩次失敗的婚姻,仍然選擇了邁入第三段關係,但在這方面的不如意,均源自一個相同的理由:感情於他們的生活而言,永遠排在工作,或者說那些能夠讓他們找到自我的生活之下。在否定「正常」生活發生於自己身上的可能性同時,尼爾也就否定了一般意義上的愛情與婚姻對自己而言的價值,他不會為了伊迪而拋卻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是會勸說伊迪追隨自己,沿著自己的生命之路前進,而這已是他對自己信條的最大妥協。
漢納同樣如此,他將工作上所經歷的一切(如萬格爾對年輕妓女的殘殺)埋在心底,一方面保護自己的家人不受這些非人記憶的困擾,另一方面也有賴於此以始終保持著敏銳的嗅覺與緊繃的神經。他的意識永遠處於警醒的邊緣,根本無法享受所謂「正常」的家庭生活。唯一與尼爾相異的,是在經歷了太多次失敗後的他,放棄了讓感情亦或家庭適應自己生活的念頭,而是清晰地認識到了自己的命運,選擇了獨自離去。在這一層意義上,漢納是尼爾的未來、而尼爾,則是漢納的過去。在賈斯汀對漢納說出上面那段話之後,漢納唯一的回復唯有這一句:「你說的沒錯。我和我所追的人並沒兩樣。」
娜塔莉·波特曼(Natalie Portman)扮演的勞倫·古斯塔夫森(Lauren Gustafson)戲份不多,作為漢納的繼女,她一方面承受著忙於工作的漢納的忽視,一方面也無法得到賈斯汀的重視。她的自殺,既可以看作漢納放棄家庭生活的後果,也同樣指向了意欲與漢納共同度過「正常」生活的賈斯汀,對親生女兒的一再漠視。造成這場悲劇的,並不僅僅是被生活逼到邊緣的漢納,還有代表著本就冷漠的社會的賈斯汀,也許正是對理想中「正常」生活理念的追求,讓我們忘記了去關心、珍視身邊真實存在的親人。那麼,這樣的完美生活理念,究竟價值何在?在對「正常」生活的質問中,我們得見的,是尼爾那雖如亡命鴛鴦一樣,卻勇敢熾烈的感情;是面對警方威逼利誘,仍奮不顧身,打暗號將施基斯放走的女友沙琳(Chris Shiherlis)。這些法外之徒的感情,反倒遠比那些身處正常生活中的平常人,更加真誠,也更加值得尊重。
對警方探案手段的描繪同樣展示了這份工作的雙面性,在對線人的逼迫、沙琳出軌對象的審訊、以沙琳設下陷阱誘捕施基斯的過程中、甚至以萬格爾的性命設下陷阱誘捕尼爾的過程中,漢納及其屬下使用了大量諸如威逼利誘、偽造證據、有罪推定等絕非可取的手段。在與罪犯的較量中,警方也在一步步突破自己的道德底線,而於大街上與匪徒進行大規模槍戰的警方,又是否在意過可能造成的平民傷亡呢?這份對警方的描繪,是隱藏在這部警匪片故事下,一條未予言明的線索。另一條線索,則是對警匪之外過著「正常生活」的人們的描繪,我們看到了范這樣心狠手辣的投機者及其黨羽、也看到了布理達工作的餐廳那猥瑣、欺凌弱者的領班、還看到了賈斯汀、沙琳出軌對象的平庸、險惡。通過不斷弱化漢納所率領的洛杉磯警方(L.A.P.D: Los Angeles Police Department)在道德層面的先發優勢、明確「正常」生活中的市民那一張張令人作嘔的嘴臉,這一份警匪的對決也漸漸由正義與邪惡之間的對抗,失卻了其正當性,演變成了尼爾與漢納兩人生命意志的較量,兩人的鬥爭至死方休,但他們卻毫無疑問,贏得了彼此的尊敬與理解。
理解、萬歲。
The Unspeakable
「我的生活就像一個重災區。我有個繼女,她情況糟透了,因為她真正的父親是個大混蛋。我還有個妻子,我們在婚姻的下坡路上形同陌路?—?— 這已經是我第三次婚姻了?—?— 因為我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街上來追你們這些人。這就是我的生活。」?—?— 文森特·漢納
漢納坐在尼爾的對面,坦然說出了上面這段話。一個警督坐在自己一直追查的劫犯對面,談論自己的困窘的家事,仔細想想,還真是個不可思議的場面。更加不可思議的,是兩人接下來的對話:漢納說:「你知道,我常常重複著做同一個夢。我坐在一張巨大的餐桌前,我調查過的全部兇案的受害人,都坐在餐桌旁,這些腫脹的屍體用他們的黑眼珠望著我,不發一言。」尼爾則說:「我做過一個夢,夢裡我溺水了。我必須把自己弄醒,重新開始呼吸,不然就會在夢裡死掉。」雖然這兩人的對決,一如影片中那由於警方不慎發出聲音而宣告終止的劫案一樣,源於前芝加哥警官查克·亞當森(Chuck Adamson)的真實經歷,但這兩段關於夢境的對白,則是這部警匪片中,極為別緻的特色。
兩人的夢境都忠實地反應了他們的精神狀態:漢納的生活一如賈斯汀先前的描繪,是建立在對受害者慘狀的深刻記憶中的;而尼爾的生活,則是一場又一場透支生命的逃亡。兩者的精神狀態,很難以肢體或者表情表演的形式進行展示或描繪,唯一足以傳遞這種感受的,便只有這看似晦澀、充滿隱喻的對白。為使這種對白不顯得過於突兀,影片自始至終都大量採用了行話、黑話來構建對白,以讓觀者習慣這種間接表述的形式。在漢納、尼爾兩位主要人物大量精妙的比喻之外,克里斯、查瑞多、賈斯汀也大量運用了這種隱喻的形式進行對話。帕西諾那爆發力十足的演技加上令人一下令人吃不透的對白,將這個人物看似處於理性邊緣,卻又極為清醒的充滿矛盾的精神狀態表現得恰到好處,而尼爾那無比平靜的表面下,燃燒著的那股不滅激情,又透過這耐人咀嚼的對白得以展露出來。看似不可言說的情感,就以這種方式傳遞給了觀者,而發出這些如詩語言的,卻並非任何一個過著「正常」生活的劇中人物,而是來自這些行走於規則之外的獨行者們。這些遭唾棄與背叛的邊緣人群對生活的理解,反倒遠遠深於生活在平安幻夢中的你我,也許唯有站在生死之隔,人才能更加清醒地認識這個世界吧。
Epilogue
影片自始至終瀰漫著的那股憂鬱(Melancholy)的氛圍,藉由音樂家艾略特·戈登塞爾(Elliot Goldenthal)等人創作的樂曲,得到了充分的展示。這也是他個人第一次嘗試讓六至八把吉他同時彈奏不同的片段,並將之整合為一種「吉他管弦樂」,集中體現在「Deaf Elk」和U2樂隊參與演出的「Always Forever Now」兩首配樂中,非常值得一聽。
如前所述,本片的劇本大量取材自真實發生過的事件,漢納與尼爾的對峙也曾真實發生過,非常好的詮釋了何謂藝術源自生活。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部影片雖然取得了票房與口碑的雙豐收,也由於其對劫案手法、槍戰過程極盡細緻的描繪,為諸多現實中的犯罪者所效仿,在上映後引起了大量效仿。南非、哥倫比亞、丹麥、挪威都出現了類似影片開頭描繪的武裝車輛搶劫。而影片末段的街頭槍戰,則幾乎在1997年的北好萊塢槍戰中遭到了再現。兩名劫匪洗劫了美國銀行北好萊塢支行,在撤離銀行之際遭到洛杉磯警方阻截,雙方展開了美國警察歷史上最為血腥的一次槍戰。最終兩名劫匪爽爽斃命,十一名警官與七名市民在槍戰中受傷。或許這部影片也是原本來源於生活的藝術,反過來影響現實生活本身的最佳代表。
雖然影片對劫犯的人格持相對積極的態度,但其立意更多在於通過展示我們生活中的灰色邊緣地帶,以及生活於其中的人們的經歷,引起你我對於生活的思考。這個任務,可謂完成的相當出色。也許所謂的「正常」生活並不存在,或許這生活不過是我們這些生活在他人保護下的普通人所能夠享受到的安穩,但這並不是我們陷入麻木與冷漠的理由。也許你我並不會做如漢納或尼爾那樣讓人透不過氣的噩夢,但在生活的背面,你我又是否擁有他們那樣熱烈的情感與對生命原則的堅守呢?「正常」生活的構建基礎永遠是健康並充滿感情的個體,而後兩者卻並不是外部社會所能夠給予你我的。
在找尋「活著」感覺的過程中,漢納與尼爾走出了他們自己雖然痛苦、卻別無選擇的路,唯願你我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條路,不止「活著」、亦能「生活」下去。
Rewind Cinema Vol.12
http://weixin.qq.com/r/RENbQ_3EvrDBrakg9xZW (二維碼自動識別)
這是在2016年一次盜火線的重映活動上,當年的導演演員再次在電影重映後聚集一堂回憶這部電影拍攝的故事,而主持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諾蘭,顯然諾蘭也是很喜歡這部電影
剛剛有機會走進電影院在大銀幕上真正欣賞了一遍,雖然這部電影已經看過了不知多少遍,故事都已經門清,但是大銀幕享受了一遍完整的觀影樂趣,多虧了張小北的推薦,最喜歡的電影一定要走進電影院看一遍才覺得完整,期待下次能夠在電影院里看一遍雷德利斯科特的黑鷹墜落
盜火線一部1995年電影,讓影迷忘不了的原因引用曾經看過的一個影評The Perfect Blend of Realism and Style 在賦予電影足夠真實感的同時又保持了足夠的風格化。
如果有那個導演最能將洛杉磯最真實的魅力呈現於熒幕之上毫無疑問就是邁克爾曼,邁克爾曼鏡頭下的洛杉磯真實而又獨特,是一般電影里很少見到的那些畫面,這一點在借刀殺人里表現的尤為突出,一個從頭到尾完全在夜間發生的故事,夜間的城市魅力很少也很難在大銀幕上得到完整的呈現,如果沒有對於城市有著獨特的感情和視角,是不可能捕捉的這麼詳細的。
例如盜火線的第一個鏡頭從洛杉磯的輕軌開始
借刀殺人的最後一個鏡頭以輕軌結束
洛杉磯的輕軌要不是我也是在一個午夜去過這座陌生的城市,根本會被喧鬧的人和車流掩蓋掉這種交通工具在這座城市的存在感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極具特點的鏡頭捕捉到了洛杉磯獨特的一面
除此之外有部我很喜歡影片城中大盜,很明顯的收到了這部電影的直接影響
同樣是搶劫,同樣是乾淨利落的行動,同樣是兄弟情誼,真實感十足的槍戰,關鍵時刻女主的故意放走男主,一個在波士頓,一個在洛杉磯,雖然套路十足,但是就是讓人看著過癮而血脈噴張,這個故事可以在歐洲,可以在韓國,也可以是中國,只要賦予電影足夠的魅力,我都百分之百買賬
還有邁克爾曼電影最經典的莫過於射擊鏡頭的設計
盜火線中極為專業的射擊外加動作,外加前所未有的真實槍聲質感,坐在電影院里看這場戲的時候腦子裡那幾分鐘全是滿滿的槍聲外加在城市高樓空間裡帶來的強大回聲效應,這種質感讓這場槍戰戲載入了史冊
在邁克爾曼電影里最常見的莫過於一個快速2聯發,外加目標擊倒後一個額外的頭部或者關鍵部位的補槍動作,讓目標徹底死亡,這一個動作就足以證明人物對於射擊的專業程度,也讓這部電影的真實感有了超乎尋常的突破
因為主要演員在開拍前接受了了3個月專業的武器訓練
除此之外這部電影其實是取材於真實事件的,故事的原型就是60年代發生在芝加哥的一段警匪對決故事
故事原型的警察
故事原型的大盜
真實的警匪大戰原現場
這場經典的咖啡館對話,也是來自於真實事件中警匪的一次對話
最有意思的是其實這不是導演邁克爾曼的第一次拍攝這個故事,在1989年的一部電視電影LA takedown中他就曾將這個故事搬上熒幕
因此盜火線這部作品不算是第一次創作,而是對於自己作品的一次成功翻拍
不想只當普通電影看的話…幾個思路吧
1兩代影帝演技出彩,都是極其適合他們的角色。艾爾帕西諾豐富的肢體語言與誇張的表情動作,德尼羅通過壓抑來表達內心的手法在片中都有多處體現,細節注意到的話還是會很折服的。記著帕西諾回到家拿著雞腿和老婆吵架,把老婆氣走之後將拳頭攥緊又放開那個動作,表現力十足。諸如此類。
2演員們在開拍前是經過集訓的,片中警察和劫匪從槍械使用到射擊姿勢都是不同的。另外警察攔截策略到劫匪行動的步驟和思路也是經過專業指導。據說英國警察拿盜火線當反恐教學片,不知道真假,不過可見一斑。
3挖人性挖的很深,兩種不同的男人,兩種不同的人生觀以及所對應的選擇。他們行事的方式,對待家庭(情人)的態度,對生命和自我的認知無不散發著濃濃的男性魅力,噢,男人!… ……== 配角們的刻畫也絕非泛泛,
4拍攝剪輯什麼都很到位,動作戲節奏很好,挺扣人心懸的。
總之電影要表達的東西足夠耐人尋味,表達的過程足夠精彩,定義為經典沒什麼問題。
感情上不能產生共鳴就談不上再用技術說事了,小學時候我也不覺得李白有多那啥。
挖坑。
很喜歡這部電影,它提供了一對矛盾。警匪之間,都有自己的道理,都有自己的問題,他們都在生活的波浪中浮沉,又宿命般對決。大量的細節,塑造了一堆豐滿的人物,給予觀眾極大的審美享受。具體再說。帕西諾和德羅尼整整花費了170分鐘就是為了告訴彼此,我們都在互相珍惜。有時候非要你對於某一個故事進行非常詳細的敘述的話,建議應該使用三部曲式的敘事結構。或者乾脆做成劇集。這樣就沒有人會說片子的劇情拖沓,節奏緩慢了。本來可以在兩個小時內就可以講完的故事,非要使用將近三個小時來進行敘述,期間我看了一個小時,然後睡了一覺,醒來接著看。後來又去了廁所兩回。可能是水喝多了的緣故。
綜上所述,這是我對於本片導演邁克爾·曼最直接的印象了。雖然他的編劇功力也是不錯的。
很多時候我們好像是養成了某一種習慣。對於警匪片我們一定就要像黑幫片的殿堂級作品《教父》一樣,逼格滿滿的。但是老是這樣端著的話,會失去很多樂趣。對於本片來說更是如此,本來可以進行分段敘事的,但是導演偏偏要用整體敘事將所有的故事以及細節全部串聯起來。但是這樣會讓本來就平坦的故事故事失去了人們對於他的期待。很多人都會在觀影的途中昏昏欲睡。但是這些都不能抹殺本片的整體高度。本片依舊是一部非常成熟的警匪片。後續可能會有很多影片會進行模仿。
其實本片的故事並不複雜,甚至於有點俗套。因為傳統的套路大抵是如此的,好人在追捕到最大的boss之前總是處在人生的低谷,但是一旦有了這個大boss作為自己今後吹牛的資本之後一切便會豁然開朗。而這個時候往往反派的老大總是會處於人生的巔峰的。正是因為如此後來被抓以後才會能體現出來警察的厲害。這也是導演對於這個劇情的合理設定。
對於溫特森來說自身的職業讓自己放棄了很多東西,當一個人將工作與生活不能合理的區分的時候。也許正是這個人最糟糕的時候。毫無疑問溫特森正是出於這個低谷。新的犯罪團伙強勢崛起,城市一片恐慌,自己毫無辦法。而家裡也沒有倖免,第三次婚姻眼看著臨近尾聲。沒有人能給他一個答案。內外交困的他顯得格外疲憊。對於工作和家庭到底是何去何從,沒有答案。溫特森感覺到很迷茫。
尼爾作為一個藐視警察而存在的犯罪團伙殿堂級人物,自然會竭盡全力讓自己的每一次計劃都完美無缺的。正是因為如此他才可以屢次逃脫警方的追捕而倖存。但是在一次搶劫中他的手下違背了自己的規矩而殺死了三名警察。這在接下來的故事裡最終成為了自己面臨死亡的直接誘因。尼爾對此諱莫如深,因此將這個成員逐出了自己的團隊,卻不成想,最終埋葬自己的也是這個人。不能說是天道輪迴,如果尼爾可以在每一次實施犯罪的時候遵循自己的規則的話,最後的結局也許就未知了。
尼爾未嘗不想要一個安定的生活,自從遇見伊迪之後尼爾的世界開始變了,他第一次感覺到自己可以擁有一個依賴的人了,自己或許會在不久的將來結束孤單的旅行。而最終的故事發展也是在順應這個主線,尼爾想要離開這個地方。但是往往結果卻是那麼令人嗟嘆。金盆洗手的最後一次往往都沒有一個好的結局。尼爾也沒有免俗。留下的伊迪只能看著前途未卜的尼爾陷入絕望中。
溫特森最終依舊是沒有能留住自己的家庭,即使是奇蹟般的將繼女的生命挽救了,即使是最後自己的妻子回到了自己的身邊,但是他的生活卻沒有任何的發生改變的跡象。最終也只能將那種痛苦一次次的延續。註定將生活與工作掛鉤的他即使是抓住了自己的宿敵,也不能避免今後孤獨一生的命運。
說是英雄相惜,但是即使是惺惺相惜的背後依舊是沒有辦法撫平的孤獨,也許作為一個人前風光無限的人物,必然要在人後承受無法避免的孤獨。或許這才是每一個英雄的宿命。或許這個世界什麼都會過去,但是孤獨往往是永恆的,一旦破壞了這個平衡之後,可能發生的變化就不止天翻地覆了。
感覺和英雄本色有點像,就是那種惡人不是壞人,警察不代表正義的那種感覺吧...對每個人物/角色刻畫都會讓人印象深刻
好幾個月前回顧了下。德尼羅最後在車上考慮回去報仇的那一瞬間,居然通過一秒鐘左右的表情把猶豫,掙扎,決絕全表現出來了。厲害啊!
一句話,警匪電影的巔峰!
一部電影「好在哪裡」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你得先知道什麼是「好電影」,然後基於這個標準,我們才能討論某部特定電影「好在哪裡」。
德尼羅說的「I"m alone, not lonely.」 至今仍是我最喜歡的一句台詞
題主這個問題必須要放在那個時代來解答。
1、羅伯特狄尼洛+阿爾帕西諾。。。(當紅明星聯手,你可以想像葛優+梁朝偉的感覺)
2、情節緊湊無尿點。。。(以那個年代商業電影的水準,這是比較難得)
3、警匪片裡面反恐最專業的,反恐教學裡面最具娛樂性的
有一種東西,叫男人的情懷。
致命的吸引啊簡直。
牛逼在教父和教父他兒子cosplay警匪遊戲。
好在德尼羅和帕西羅的飆戲,不足在劇情略顯拖沓
作為《盜火線》的腦殘粉,我來說一下我覺得這部電影中玩味的地方:
1. 一個罪犯在感情生活上很豐富,而一個警察卻是家庭生活的失敗者。警與匪只有在全身心投入工作中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
2. 范基默所飾演的匪二號和她老婆勢同水火,一個沉迷賭博,一個在外偷人。但是在關鍵時刻還是出來什麼叫做「夫妻情深」。
3. 從監獄裡假釋出來的黑人努力嘗試融入正常生活,但最終失敗,回歸犯罪後彷彿換了一個人,最後毫無痛苦地死在警察槍下。
嚴格意義上來說,這不是一部警匪片,它想傳達的其實是都市生活中人的困惑與掙扎,借了一個警匪片的殼展現給了觀眾。所以,它才會贏得那麼多共鳴。
看羅伯特德尼羅拿斐濟燦爛發光海藻之說的泡妞大法。
影片的故事情節很簡單,也沒有過多注重警匪之間的鬥爭,反而用了很多手筆在展現兩個主人公的生活、心理、性格,劫匪被描述成了一個重情重義不濫殺無辜的正面形象,警察被描述成一個離了幾次婚精神瀕臨奔潰的工作狂,這樣一來,觀眾不會再去關注這兩個人的下場,而是關注他們之間的關係,就像《暗戰》中的劉青雲和劉德華一樣,但比《暗戰》中的更為真實,也沒有那麼刻意,這是最吸引人的地方,也是遠勝過其他警匪片的地方,沒有華麗的特技,也沒有複雜的非線性敘述,但兩個主人公的形象就是能深入人心。
檢驗直男的最好工具
最大的看點是兩大影帝對決,阿爾帕西諾的癲狂和羅伯特德尼羅的深沉,一個像壞人的警察和一個像好人的歹徒,一個從掙扎中解脫,一個有風度的墜落,兩位演的都非常好。
我個人很喜歡這部電影,看了4遍。裡面每個細節都很好,比如羅伯特德尼羅搶銀行的時候警告人質不要輕舉妄動:錢是銀行的,銀行有保險,不要為別人的錢送掉自己的命。
還比如搶完銀行遭遇警察突圍的時候,幾個歹徒火力壓制大批警察,幾個人交叉開火掩護彼此撤退,聽說成了軍校的教材。
或者羅伯特德尼羅發現被警察盯的時候,幾個兄弟商量是繼續干一票還是洗手分道揚鑣,很有衝突性,每個人的性格都表現出來了。後來彭浩翔在《大丈夫》裡面還致敬了這段...
看到結局的時候,我想觀眾都會喜歡羅伯特德尼羅多一點,他實力應該在阿爾帕西諾之上的,錯就錯在逃跑之前倉促決定幹掉告密者,沒有計劃沒有準備撤退路線還帶著個累贅,得手後被阿爾帕西諾綴上,跑到機場連條岔路都沒有被一追到底,藏都沒地方藏,其實心已經慌了,不敢正面對決而要藉助小伎倆,隕落就不奇怪了。
至於更深層次的原因,對話隱藏的深意等等,因為我英語不好,全程看的翻譯,就不甚了解了。
推薦閱讀:
※如果將 布拉德·皮特、愛德華·諾頓、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的演技排個序,是怎樣的?
※有哪些適合被搬上大銀幕的手機遊戲?
※性別差異在配音行業里有什麼體現嗎?
TAG:電影 | 電影推薦 | 阿爾·帕西諾 | 羅伯特·德尼羅RobertDeNiro | 盜火線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