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新海誠的作品有的人看了很感動,有的人看了卻覺得很催眠?
兩者都是在理解劇情的情況下。
歪個樓:我覺得新海誠的很多作品主題並非狹隘的「愛情」,而是「孤獨」,與生俱來的孤獨,不知心之所向的孤獨,愛而求不得的孤獨,惶惶然不知所措的孤獨。生而為人,我很抱歉。所謂「愛情」所謂「夢想」所謂「陪伴」,都只是暫時排遣孤獨的媒介/手段。
孤獨的人更容易發現同類。
回歸正題,我覺得,很多人不是不喜歡,也不是不懂,只是沒有「共鳴」,或者沒有「感同身受」罷了。而有的人,你的孤獨我知曉,你的痛苦我明了。你比我更像我自己。在新海誠造的夢裡,擁抱你,擁抱過往的寂寞時光。歌消聲盡,少年遠走,唯孤獨永恆而已。
偶然有天我們獨自憑欄,回首往事,也許會感動,也許會哭,也許會終於釋然,終於肯原諒,原諒那些年,原諒他,他,她,還有我們。
各有各的活法,感動不感動,順其自然,強求無益。有空舉例子細更→_→你看,這就是為什麼我幾乎從來不在公開場合談論曾經感動過我的歌曲,小說,電影和動畫的原因,除非是和非常熟悉的人在小範圍的群,貼吧帖子裡面。在其他地方我一般只做推薦並且不包含太多主觀評價。
因為感動其實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啊??_(:3」∠)_
有位答主說愛情不是青春的全部,確實是這樣——對他和給他點贊的這部分人來說。而對於另一部分人,他們可能經歷過類似明裡貴樹的少年離別,可能是青春時代暗戀過的人和男(女)主存在某種共性,可能經歷過和貴樹一樣的孤獨心境,甚至可能單純只是可憐那些年沒人追的自己……這些觀眾看的是秒五,心裡想的是自己的故事。在欣賞銀幕上的男女主的故事的同時,他們完成了一次只屬於自己的懷舊。
而這份懷舊很有可能在別人看來是完全不能理解的。
這種懷舊感情在有類似經歷的人那裡可以得到共鳴並演變成集體懷舊(我們群里經常幹這種事……),而在那些沒有類似經歷的人看來,這就很像是「矯情」了。我們貼吧以前經常有「xx動畫我看完了怎麼沒有你們說的那麼感人啊?」 「xx動畫這麼感人怎麼沒人看啊?」之類的,一般這種帖子我都是秒刪——你的不感動與感動都是很正確的,但你用這種語氣說出來的結果很有可能是導致不感動/感動的人覺得無聊/受冒犯/覺得你這人很low很鐵石心腸等等,接下來就是喜聞樂見的對噴了……
感動是一件私人的事情,這一方面是指感動只有你自己了解,另一方面則是別人的感動一般不要輕易評價,別人的不感動也不要輕易評價。你不是我,我不是你,有些東西我就是掰開來揉碎了講給你聽,你可能還是道理都懂但是鴿子有什麼值得感動的?
我手機里一直存著一個名聲不太好的網路歌手(我都不敢和基友說我聽他)的一首歌,名為《女騎士》。不是因為這首歌多麼好聽,而是因為這首歌讓我想起我小時候大院里一個經常和我一起玩,照顧我,後來某一天莫名不辭而別從此再未見面的姐姐……這首歌單獨摘出來聽真的很一般,但聽的人在想什麼,就是另一回事了。簡單點說吧,除了我沒看過的君名以外,誠哥的作品都是主打負面情緒。基本上主旨就是大家要知道生活很苦,但是還是要繼續堅強活下去。
所以電影展現出來的氛圍都是逃避成長,如果負面情緒少的人不理解孤獨的人自然不會對他的作品產生共鳴。相反京都的青春片,就是青春的痛和成長,這符合大眾對於青春的主流認知,所以喜歡看的人要多得多,特別是對於年紀尚欠的孩子。實名反對 @高坂穗乃果。
這個人沒好好看就開噴,我忍不住了,必須答一發。
女主轉學,男主除了傷感沒有任何行為想要挽留這段感情
那你想怎麼挽留呢,貴樹拉著明裡的手說,不要走,然後明裡就不用轉學了嗎。
當時他們還是小學生啊,無力改變。
反而在轉學即分手這個已經默認的結果下,奪取了女主的初吻
這位朋友你可真會說話,這就叫「奪取」。下面是當時情景。
中學時期自己矯情拿著手機寫了刪刪了寫。而且享受著其他女生環繞周圍的滿足感,不拒絕不主動不負責?
「女生環繞」,「滿足感」,這位朋友不止會說話而且眼神也很好,反正我是看不出來。
圖片是花苗在等貴樹,一起回家。
花苗最後也沒能表白。貴樹應該是知道這女孩喜歡自己的,但他還喜歡著明裡。那麼他應該和花苗直接說我不喜歡你,不要跟著我了,嗎?電影還拍不拍啊,愛情是這麼簡單的東西嗎,那喜歡就收,不喜歡朋友都沒得做了。
我了個大槽。你說你小學的時候是個小屁孩,沒行動力,就算了。
現在大學了,想人家?能聯繫不?
剛剛那裡說著,高中的時候貴樹會在手機上寫寫刪刪,因為已經沒有明裡的聯繫方式了,寫了也發不出去。失去聯繫都好多年了,怎麼找?貴樹明知不可能再和明裡在一起了,只是心裡遲遲放不下。
貴樹把路人看成明裡,我覺得這是刻畫得很精彩的地方。
真的這裡觸動了我。
如果無比渴望見到一個人,又看到了相似的身影,就突然以為看到了那個人,但是隨之而來的只是失望。
--------------分界線------------
前幾天看了今敏的《千年女優》,在此推薦一下。
我和女朋友初一認識,她長發,我短髮,我坐她後面,我撥弄她長發,我陪她每天看言情小說,
初三換座位,我頭一下炸了,她生日表白,在一起了,互相喜歡很久
高中同城異校,後來她因為學習和家庭分手,
大學異地,大一複合,
大二她因為留學的事隱身了一段時間,後和好,
到現在,也還行
感動哪能說出來,說出來多矯情啊,
秒5結尾的因為想起來時,眼淚一下子就決堤了。
你可曾因為青澀的愛情而痛苦
你可曾因為念念不忘而痛苦
男主角等待了13年,也愛了13年,
one more time one more chance
我一遍一遍聽,知道背下所有日語發音,準備唱給學日語的她聽
如果我還是高中、大學的年紀,我一定會為秒速五厘米感動得熱淚盈眶,然而我看這片子時沒留下半滴淚水,不是因為故事假,而是故事太真了,幾乎每個人身上都會找到對應的影子,但是這份「真」讓人感到矯情和厭惡,我不知道為什麼會這麼想,直到看到了一位答主的評論:
這世界有一種人,30歲前平庸,沒有青春的記憶,也從沒戀愛,到了年齡,相個親,合適就結了,以為這就是愛。
他們當然覺得這些作品很催眠,在他們看來這些東西都是很假的,他們的生命從未為另一個人真正燃燒過。
我不覺得談戀愛就是青春的全部和最重要的部分,我會記得暗戀的輾轉難眠,我會記得第一次牽女孩子手的那年秋天,我會記得懷裡的「寧靜的夏天」,我會記得失戀時的痛苦挫敗感,然而當回憶過往,我驚覺到,青春記憶最深的不是愛情:
1.高一時剛失戀那會兒,四月的一個雨夜,沒帶傘,和一哥們用校服蒙著頭,從教學樓跑回宿舍,跑啊跑,溫潤的雨水打在臉上,我笑了,感覺身體好輕好輕。
2.高二時,寒冬臘月,北風獵獵,我和幾個舍友神經病似的站在外面看星星,有生以來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看見了一條明晰的銀河,真的好美好美。
3.高考完後,與幾個哥們去飯館喝「離別酒」,回來路上,一條大道,兩邊麥田,幾個人,各有心思,背對著夕陽,落影長斜,突然一哥們擂了我一拳,大家又開始嬉鬧。。。
看陽光姐妹淘、筷子兄弟老男孩、安達充的冒險少年,我都會流淚;每次看到甲子園的高中生們,我都會哭成傻逼——http://zhuanlan.zhihu.com/silencehell/20336623
而秒速五厘米給我的感覺,就和國內大多數青春懷舊片一個尿性,隱隱約約施加了一種思維定式,如上面那位答主所想的,「青春=愛情」,沒愛情就沒青春了是吧?難怪有人諷刺當下青春懷舊片,「長得好看的才有青春」。至於言葉之庭,很喜歡前半段,但是結尾那個「日劇跑」算是毀了前半段營造的「安靜」。
當然,我主要是反感一些人的優越感,至於新海誠本身如何,見仁見智。新海誠作品適合小清新,我這種老流氓怎麼欣賞得了嘛!
因為你擺脫不掉的記憶在共鳴。
你經歷過懵懂年幼的離別,少年青澀的初戀,你知道那個盛放花樹下吻的瞬間與永恆。
你經歷過轉學後整個世界都是陌生人的氣息,看著天空發獃等待救贖,或許你沒有等,你疾馳著前行在荊棘密布的小路,你渴望太陽,渴望哭泣的時刻會有人淚流滿面地衝過來擁抱你。
你也經歷過成長後並無所謂的戀愛,只是熟悉又無情地重複,每一段沒有什麼不同,你發現自己已經熟練地成為大人。
然而你還是孤身一人,你的救贖不在這兒。
第一次接觸新海誠,是偶然間買到了秒速五厘米與星之聲的小說。
我那會初中二年級,買回來當輕小說看。沒翻幾頁已經膩了,完全沒有上一本買的全金屬狂潮好看,小說被我隨手丟到一邊。
高一暑假,整理書櫃的時候再翻出它來,已是物似人非。
我看著書里樸素的語句,似是而非地嘲笑著我:現在你看懂了嗎?
媽的,懂了。
從那時起幾乎每年都會翻開看一看,即使只看一段火爐旁吃飯糰,看一段火箭發射,或者看一段大學裡與後輩的交談。
每一次都像心口在分泌檸檬汁。
不提高三看過的言葉之庭——那個下了半小時的雨就得到救贖的溫柔男人——我也兢兢戰戰地,就快要活到秒速五厘米結束的年齡。
像我這麼愚蠢又無趣的人,已經不渴望救贖,也不奢求真實了。如果當初沒有買這本書,亦或是看了它也沒有共鳴,而且昏昏欲睡,說不定更好呢。
年前收拾東西,又翻出來了。書是珊瑚文庫的盜版,在書架從右往左第七本。
新海誠的作品總是給我一種特別矯情的感覺
學生時代沒能在一起的戀愛這不是很正常么,經歷過學生時代戀愛的我也並沒有特別感動。不如說,在經歷了太多之後,會覺得那個時候所謂的愛情有太多的幼稚,太多的不成熟,還有,中二,以及叛逆。
這樣現在想想起來有時候會覺得臉紅,黑歷史,那個時候怎麼看上那個人的,就因為笑了一下,就因為學習好等原因就傻傻的喜歡,還天天寫日記什麼的,現在想想,覺得特別羞恥!
對,新海誠的青春愛情給我的感覺就是非常的羞恥
看一部或許會感慨一下,啊那個單純的年紀,那個單純的年代,那份單戀…
看兩部會覺得,啊現在老了,青春不再,歲月不饒人…
看三部四部……我去怎麼全是這個調調,你這輩子就活在感傷里?就活在青春的那個學生時代?這輩子就抱著那一個得不到的愛情?(或許是否是愛情都不確定)
我高中異地戀的時候,曾經非常喜歡星之聲,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新海誠的其他作品反而越來越看不下去。
那些說只有經歷過青春愛情的才會感動如何的。為何我覺得青春經歷過愛情並且成年以後也經歷過成熟愛情的反而不會去喜歡新海誠的作品呢?不如說,青春壓根連愛情都沒機會去經歷,並且現在還在青春期的才會覺得新海誠的愛情很感人吧!
初中高中的年紀,新海誠真的男女通吃……大堆的新海誠粉,一看全都是還在青春期的學生啊……
PS:新海誠作品的配音總是給我一種特別棒讀的感覺,是我的錯覺么一千個人裡面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每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並不相同 每個人所在青春經歷的也大不一樣 找不到代入感從而感覺無聊很正常不過。有回答說是因為「沒有經歷也不願意傾聽」所以才感覺無聊 我反對。比如我 我經歷過 我聽說過 所以才感覺秒速很無聊 無聊到爆。正因為有重合正因為有相似 明明是很渣的劇情卻又被宣傳純愛 口碑與實際觀影感不同 感覺無聊也很正常。
從誠哥的以前的作品談一談我眼裡的誠哥電影吧
誠哥的電影,講的都是虐戀。
她和她的貓,這個沒有電影的長度,不拿出來說。
星之聲看了兩遍,第一遍走了遍劇情,第二遍看哭了。
坦白說,男女兩人的愛讓人有種絕望感,我是感受到兩人愛情的強大,才被感動的,生活中,有一種彼此信任的力量,即使你不發簡訊不說話,我也感覺的出來
追逐繁星的孩子我感觸的比較少,關鍵是我自己的童年不夠好,無法產生共鳴
雲之彼端我第一遍看就看懂了,第二遍第三遍為了搜找關鍵詞又看,但是卻把我看哭了,我發現不管怎麼推算,真由理都再也醒不過來了,她在自己的愛人面前,永遠的閉上了自己的眼睛,只能活在夢裡。他們越過戰爭的硝煙,達到塔的頂端,真由理是醒來了,可是沒再記起要對浩紀說什麼,我想她不想說出口,不想讓浩紀死心塌地的記住自己,所以她抓住浩紀的手,忍住了自己想說的話,流下了眼淚
秒速五厘米其實是我看的感動比較少的一部電影,不是這部電影沒打動我,而是我來看這部電影時,已經見證過許多苦戀之情,到這裡已經沒感覺了。我覺得秒五不需要多說,它能喚醒很多青梅竹馬心裡解不開的結,很多人看這個會無法釋懷,會很不甘心,其實能夠面對這種情懷的人,或是有這種情懷可以面對的人,真的是少之又少,或許有不少人看了流淚,但是恐怕絕大多數是可憐之淚,真正能面對這種情懷的人,肯定是他們人生走向一些新發展的時候,時間沉積越久,喚醒感覺就越痛。
言葉之庭時間太短,只有45分鐘,但是這段時間裡完整的敘述了一對真正以心靈交流的情侶,他們平時只會在下雨天的亭子里相見,但是卻產生了共鳴。其實每個愛情,都需要一段時間的生活來證明,不管是什麼愛,只有兩個人的生活才能說明兩人合不合適,最後的答案也能說明,拋開成見拋開的世俗的愛情,是很有必要的,愛情就應該是這樣的純粹。
這以往的作品,我都流過淚,我是一個很理性的人,但是我要求自己用感性去認識所有的物質,我希望生活中添加很多人情味,有很多能打動人心的東西,就像《可塑性記憶》里艾拉所主張的,回收任務絕不僅僅是回收任務,還要創造回憶。
如果是能跟我一樣看透劇情而不落淚者,我真可以說是無情無義之人,這人的思想根本沒有挽救的可能,我會放棄跟他的交流誠哥的動畫需要需要你去體驗,而不要多想,不要多想這裡有沒有問題,那裡有沒有問題,能否體驗到這個過程,將是把你跟其他人區別開來的過程,如果這種體驗,恰恰沒讓一個人感動。
那就說明他愚蠢的頭腦不適合動畫這種語言,愛幹什麼就幹什麼去吧,只要不來糟蹋我的動畫就行
新海誠的作品從來就不是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而是對有相關經歷和情感的人的精準打擊
看到Aji人踩秒五真XX覺得這個世道變了。
作為第一次花了4個小時無法集中注意力,斷斷續續勉強看完的片子的人,我很清楚樓上腦子裡對秒五的黑點在哪兒——無非覺得第一段感情是被男主矯情丟的,以及對後續幾段感情不負責任。
這部作品的問題在於筆力太過專註於為受眾人群服務,而且是服務到極致,作為劇情片在渲染情感、敘事節奏、留白內容方面沒考慮到非受眾會不會厭倦或者產生理解偏差、對細節捕捉不足等等問題新海誠沒考慮周到。
如果之前的細節能GET到,對貴樹在火車上大段大段獨白其實是很精彩沒有半點廢話的,而且在火車上幾個小時沒手機的年代的心境變化是很真實的,幾個小時心裡想這麼多話一點問題都沒有,沒這段鋪墊在車站相會哭泣那一段反而太假。如果能穿插一下女主角的心理變化或許會更好一些——畢竟是劇本不是散文。
上世紀交通通信不發達的年代,隨著成長發育,雙方的興趣愛好個性三觀會有劇烈的變化。就算住在第一個地方都未必能走到底,何況是靠信紙和回憶維持的,淡到無話可說切斷聯繫就是一個必然的結果。這裡完全不交代留白怎麼說呢——為了目標觀眾體驗達到極致完全不考慮非目標觀眾怎麼理解發生什麼了。
男主角如果天天矯情不幹正事也不至於考回東京作為高級碼農懷揣巨款,誠哥對男主的形象塑造確實不豐滿。
至於最後感情無處寄託什麼的,別人罵罵也就算了。一個把情感寄托在2D愛抖露的Aji人張嘴開噴算怎麼回事。無論是小說,番劇,大熒幕還是音樂。
所有作品的創作和觀摩都是在投入」人「的感情。
我們之所以會感動,不僅僅記憶的共鳴或天生的感性。
最重要的是你是否投入了自己的情感。
情感是可以傳遞的,一段沒有歌詞的旋律是悲傷還是愉悅,很容易就能夠辨別。
一幅畫作所表現的情感,也能夠用心感應到。
這是人類的本能,並不需要過多的培養。
同樣的,不僅僅是新海誠的作品,所有動畫或者說所有影視作品,都同樣的用不同風格的畫面、不同基調的旋律、或曲折或離奇的故事,甚至是舉手投足的細微動作為我們傳遞著情感——創作者的情感。
創作者的情感非常重要。
他要講的故事,他所描繪的畫面,他所選用的旋律,都融入了他的理解和情感。
好作品的情感流露會讓人覺得,少一分則平淡,多一份則做作。
我們怎樣的去接受這種情感?
比如。
全神貫注、興緻盎然的在陽光明媚的清晨去聽一節課,總會比意興闌珊、睡意綿綿的在午飯後去聽下午第一節課所得到的知識更多。
而我們用「新海誠的作品一定會讓我哭死啊!」、「新海誠的作品真是棒極了!!!」、「我一定要好好的仔細的去看這部劇!!!」的覺悟去看;和抱著「我是一個淚點很高的人!」、「這有什麼可感動的!」、「我並不認為新海誠的作品很好!」的心情去看,那一定是完完全全不一樣的。
我們之所以開始愛上某個人,是因為我們開始對這個人投入了情感。
我們之所以被作品感動,也是因為我們對其投入了情感。
並不是我們把自己當成了劇中人,而是我們愛上了劇中人。
我們希望這樣的愛情可以圓滿,如果不,那我們就會傷心落淚。
我們希望這樣委屈可以被人理解,如果不,我們也會落淚。
當我們的希望等同於劇中人的希望,而希望達成時,我們依舊會因為欣喜而落淚。
是感同身受,而並不僅僅是記憶共鳴。
所以,盡量不要過分安利你所認為」感人「的作品,更不要把」感動「強加給別人。
一部好作品,也只有在你抱著符合它的心情去看的時候,你才會更容易接受它所傳達的情感。
我覺得主要有兩點吧。
有些人天生比較感性,無論事情與自己是否相關都會感動哭,而新海城的電影一般都是將一種極微的感情用一種極美的方式表現,所以自然會感動到些天生易於動情的人。我聽一妹子說她同學不管看啥稍微有一點悲都能哭的稀里嘩啦。
至於像我這種神經大條的人可能沒有什麼感觸,當時還對著給我推薦的人吐槽。。。不知道他心裡忍了多少次想罵你這個傻逼的衝動。。。我後來想想。應當尊重別人內心的感動的。
說到第二點就是。與自己的回憶有關。我一般看到關於親情的故事很容易戳淚點。因為我有這樣的經歷。就跟經歷過高考的學子看到高考條幅仍能感慨萬千的道理一樣。有這樣的故事。即使不是天生特別感性的人。也會陷入回憶中的。
很催眠,說白了就是看不進去唄。
很感動,說白了就是看得進去唄。
有些平凡又平淡的事情,你沒有經歷過,又不肯耐下心來去聽經歷過的人講故事,就算聽了又不能有所感悟,自然這平庸無奇的敘述帶動不了你,所以你又乏味又無聊。你想要的感覺這個故事帶給不了你,你想要的觸動這個故事無法給予你,但你又偏偏浮躁的非要看完——這是你對這個故事本身存在意義的不尊重,也是這個故事對你寶貴生命的浪費;互相折磨,多沒勁啊。想要理解劇情,看故事梗概就行,高度概括,完全符合現代人快速生活和快餐文化的需求,又何必花時間看下來。
相同的,讓你感動的電影也無非就是給予了你精神上所需的,讓你有了共鳴產生了代入感,讓你對這個故事有了感情輸入,也讓這個故事對你有了特殊意義上的附加價值,所以,你感動。
不投機的故事,就別去看。看不進去的故事,就找對了時間再去嘗試。總有一天,曾經的不理解,都會在某個瞬間化為你的見識,豐盈你的羽翼。
不只新海誠,很多日本文藝電影也會讓人有這樣的感覺。這種平鋪直敘的劇情,平凡日常的展現,是從小津安二郎的創作開始影響的。
有人有代入感和有人沒有代入感都是正常的。不是理解水平問題,只是一般的觀者差異問題。
這差異包括:審美興趣方向不同、個人經歷不同
雖然新海誠在這些很日常的故事裡創作了一些寫意畫面,但總的來說,還是太平淡了。能對的上人生經歷,對的上代入感,或者說身處日本、身為日本人的觀影對象更容易被他的作品打動。
要認識到完全不被打動的人也是存在的,因為這樣的創作就是直白的表達一種生活和一種價值觀,不認可的人自然會有其他的態度。比如我剛開始看秒五時,只想到小時候的朋友漸漸失去聯絡,所以與主人公略有同感。長大後只覺得,負能量太多,男主角要是帶著妹子直接私奔多好。我就是對作品裡的日本社會這種氛圍反感,但新海誠也就是想表現出日本人的一些苦惱吧。
以上僅回答觀感問題
我看新海誠的垃圾就很想睡覺
說的是秒5吧。
沒好好談過戀愛已經很可憐了,你還硬塞個戀愛劇給他,問他有沒有共鳴。
他不噁心才怪呢。
被舉報了不友善內容
這回答被舉報是一種榮幸
--------------------------------------------------------------------------------------------------------------------------------------
只看過秒5 不評價其他的
我來說說為什麼我覺得秒5很催眠。
不對,我覺得憤怒。
1、女主轉學,男主除了傷感沒有任何行為想要挽留這段感情,反而在轉學即分手這個已經默認的結果下,奪取了女主的初吻。 這是什麼意思?
愛難道不是衝破一切困難攜子之手的信念嗎?
好,你說他是個學生,沒追上去的能力,沒相約10年後再見的氣魄。可以。
那你能不能就放手?
自己絲毫不作為放任所愛離開,明明不能在一起卻仍然要讓對方記住你又是什麼意思?
不想讓對方以後感情上好好過?
這個分手吻我覺得和分手炮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
2、中學時期自己矯情拿著手機寫了刪刪了寫。而且享受著其他女生環繞周圍的滿足感,不拒絕不主動不負責?
自己矯情一直想女主還能解釋成情深,但一直吊著其他女生又是個卵意思?
別說他和後宮番男主一樣是個木頭,這個劇應該是描寫三次元的細膩感情吧?
別說他看不出來那女生的意思,同學已經不止一次問他:「你在和她交往吧?」
那麼男主怎麼回答的?打個馬虎蛤蛤:及噶無disi呦。
愛難道不是山無棱天地合才敢與君絕的忠貞嗎?
你這女主還沒死呢,你還想著她呢,就先吊著個備胎玩?
3、大學時期和其他女生談戀愛,最後分手,理由是心裡一直裝著女主。
我了個大槽。你說你小學的時候是個小屁孩,沒行動力,就算了。
現在大學了,想人家?能聯繫不?
內向?不能聯繫?好啊,那你默默的萌著就行了啊?
跑出去禍害別的女生,禍害完了分手,來句我心裡裝著其他女人??
你彷彿在可以逗我笑
請觀眾老爺們帶入這個被甩的女生的視角看看這個故事。
是不是覺得日了三角龍?
-------------------------------------------------------------------------------------------------
以上。
樓上很多答主說了,沒有經歷過,找不到共鳴就會覺得催眠。
這個
【不管是小學生還是成年後,想和喜歡的人在一起卻沒有任何付出的意思】懦弱且無能的、【有喜歡的人卻吊著其他備胎享受著被異性圍繞的變態滿足感】不忠且虛榮的、【有喜歡的人卻和其他人交往而後又以這個理由分手】任性且自私的 男主
讓我找不到共鳴,所以我覺得催眠。
而後
看到那麼多人說找到了共鳴,十分感動。
我便憤怒。
這懦弱無能不忠虛榮任性自私的心理活動,你們把它叫做【愛】?
不匿
我就是嘲諷那些沒感情基礎就結婚的人,打我呀打我呀打我呀
------------------------------------------------------------------------------------
這世界有一種人,30歲前平庸(看不懂我答案的人,注意這個平庸才是因,天天被人追求還非要立志解放人類的你們不屬於平庸行了吧!!),從沒人追求,追求的人也看不上自己,到了年齡,終於認命,相了親,合適就結了,以為這就是愛。
他們當然覺得這些作品很催眠,在他們看來這些東西都是很假的,他們的生命從未為另一個人真正燃燒過。
其中又一些,在孩子半大的時候終於精神斷奶,才發現自己並不愛自己的伴侶,既然如此,外遇,出軌,離婚,怎麼害人怎麼來,沒有錢還好,有錢還非要來一出吊絲逆襲,非迎娶個比自己小几輪的妖艷女子不可。他們的故事,也算是我國故事片的半壁江山了。
天天在那強調自己的平庸才是王道的,充實的人生不是你們看看電視節目就能享受到的,送你們一段話
經歷過激蕩的人回歸平凡生活,那叫看淡。沒經歷過激蕩的,還非要說自己看淡,對不起,我覺得這個叫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推薦閱讀:
※《火影忍者》與《甲賀忍法帖》的對比?
※一擊男的原作者one老師的畫工到底如何?為什麼要畫成塗鴉般的作品呢?
※哆啦A夢中哪些道具是不可能實現的?
※有什麼特別好看的奧特曼劇場版?
※如何評價B站知名舞見西四炸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