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吃的御膳放到當今來是什麼樣的水平?
我說的是古代皇帝吃的食物的味道,能和現在哪種餐廳檔次的食物媲美?
分幾個點來講——
漢代
飲食以麵食、穀物為主,副食方面肯定沒有今天豐富,但我們也知道孟子時期人就已經可以吃熊掌了......熊掌這東西不比一般肉類,需要精心煨制燉煮才能食用,網上流傳的做法里說要將熊掌先封存兩年,而後以蜜糖慢慢燉煮一天自然軟爛香醇。
調鼎集中對熊掌的烹飪方法更麻煩...
晉靈公不君,厚斂以雕牆;從台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殺之,置諸畚,使婦人載以過朝。
《左傳》
左傳里這段說明君王食用熊掌是很有歷史的事情,甚至在太平御覽中提到商代君王就開始食用熊掌了,而且也都提到了熊掌沒有做熟而獲罪的廚子,可見不管哪朝哪代帝王的飲食都是極其講究的,這點上來說應該是超越了如今一般的飯館。
儘管如此熊也是保護動物,請拒絕熊掌= =
西漢枚乘和他的作品《七發》名氣很大,號稱開創了新的文式體例,其中吳客向太子講美食的一段非常動人——
客曰:「犓牛之腴,菜以筍蒲。肥狗之和,冒以山膚。楚苗之食,安胡之飰,摶之不解,一啜而散。於是使伊尹煎熬,易牙調和。熊蹯之胹,芍藥之醬。薄耆之炙,鮮鯉之鱠。秋黃之蘇,白露之茹。蘭英之酒,酌以滌口。山樑之餐,豢豹之胎。小飰大歠,如湯沃雪。此亦天下之至美也,太子能強起嘗之乎?」太子曰:「仆病未能也。」
這裡同樣直接照搬百度百科的白話譯文:
吳客說:「煮熟小牛腹部的肥肉,用竹筍和香蒲來拌和。用肥狗肉熬的湯來調和,再鋪上石耳菜。用楚苗山的稻米做飯,或用菰米做飯,這種米飯摶在一塊就不會散開,但入口即化。於是讓伊尹負責烹飪,讓易牙調和味道。熊掌煮得爛熟,再芍藥醬來調味。把獸脊上的肉切成薄片製成烤肉,鮮活的鯉魚切成生魚片。佐以秋天變黃的紫蘇,被秋露浸潤過的蔬菜。用蘭花泡的酒來漱口。還有用野雞、家養的豹胎做的食物。少吃飯多喝粥,就像沸水澆在雪上一樣。這是天下最好的美味了,太子能勉強起身來品嘗嗎?」太子說:「我病了,不能去品嘗啊。」
該段行文華麗,也必有誇張之處,但從作者對天下至美奇珍的描述想像來看,當年的副食也並不一定那麼單調,還是可以在並不那麼豐富的材料中做出花樣的。味道上來說很可能比今天做的菜要油膩,另外吃生魚片配紫蘇這個習俗一直到今天都還延續著,也是種很古老的料理了。
將刺身放在紫蘇葉上,是很大眾的日料擺盤形式
只不過還是那句話,沒有土豆、沒有茄子、沒有青椒,沒有地三鮮可以吃、沒有烈酒喝的皇帝做起來也挺無聊,好在漢代至少是有大蒜的,做碗鹵煮或是炒肝兒總歸可以。
而後經歷了兩晉和南北朝,民族融合與文化交流較漢代大大加強,於是各種食材紛紛引入中原,到了唐宋百姓的餐桌都大大豐富,遑論帝王?
唐宋
我覺得這時候再韋氏提燒尾宴有點耍流氓,但作為唐代可能最有名的一頓飯,它的食單始終作為後世豪奢盛宴之典範——
韋巨源拜尚書令,上燒尾食。其家故書中尚有食賬,今擇奇異者略記:單籠金乳酥(是餅但用獨隔通籠欲氣隔)。曼陀様夾餅(公廳爐)。巨勝奴(酥蜜寒具)。婆羅門輕高面(籠蒸)。貴妃紅(加味紅酥)。七返膏(七卷作四花,恐是糕子)。金鈴炙(酥攬印脂取真)。御黃王母飯(遍縷印脂),蓋飯(面裝雜味)。通花軟牛腸(胎用羊膏髓)。光明蝦炙(生蝦則可用)。生進二十四氣餛飩(花形餡料各異凡二十四種)。生進鴨花湯餅(廚典入內下湯)。同心生結脯(先結後風乾)。見風消(油浴餅)。金銀夾花(平截剔蟹細碎卷)。火焰盞口(上言花,下言體)。冷蟾兒羹(冷蛤蜊)。唐安餤(關花)。水晶龍鳳糕(棗米蒸破,見花乃進)。雙拌方破餅(餅料花角)。玉露團(雕酥)。漢宮棋(錢能印花煮)。長生粥(進料)。天花 (九煉香)。賜緋含香(粽子蜜淋)。甜雪(蜜餞太例面)。八方寒食(用木范)。餅素蒸音聲部(面蒸像蓬萊仙人,凡七十字)。白龍臛(治鱖肉)。金粟平(錘魚子)。鳳凰胎(雜治魚白)。羊皮花絲(長及尺)。逡巡醬(魚羊體)。乳釀魚(完進)。丁子香淋膾(醋別)。蔥醋雞(入籠)。吳興連帶鮓(不發缸)。西江料蒸彘肩(屑)。紅羊枝杖蹄(上裁一羊得四事)。昇平炙(治羊鹿舌拌三百數)。八仙盤(剔鵝作八副)。雪嬰兒(治蛙豆莢貼)。仙人臠(乳淪雞)。小天酥(鹿雞糝拌)。分裝蒸臘(熊存白)。卯羮(純兔)。青涼臛(碎封狸肉夾脂)。筯頭春炙(活鶉子)。暖寒花釀驢(蒸耿爛)。水煉犢炙(盡火力)。五生盤(羊豕牛熊鹿並細治)。格食羊肉腸(臟纏豆莢各別)。過門香(薄治群物入沸油烹)。纏花雲夢肉(卷鎮)。紅羅飣(膋血)。遍地錦裝鱉(羊脂鴨卵脂副)。蕃體間縷(寶相肝盤七升)。湯浴綉丸肉(糜治隱卵花)。」
《清異錄》
加粗字體標註的不少是些內臟雜碎,可見當年人們在吃食上還是非常包容的,不會有「肉不方不食」的那種想法。
這裡要說的是這場燒尾宴的豪奢程度很可能大大超過了平時的御膳,別的不說皇帝這些(並不全,注意上面那份食單並不全...)菜找一半嘗一口估計都能吃吐了= =
有記錄唐代帝王的飲食別的不說,至少量都足夠多,洛陽最有名的除了牡丹、姑娘、飛來飛去的俠客之外,水席也是名揚四海。
而前幾年台北有間酒店就一直在以復原唐代御膳為賣點銷售,做的非常精緻以至於我覺得當年皇帝未必吃的是這個版本,只是從材料上我們可以看到這些確確實實是宮廷菜才有的格局。
題主問的是味道的話,我們可以從中選擇一兩道菜品來分析,比方說雪嬰兒這道菜,就是蛙肉拌上豆莢下鍋煮,加上點辣油的話這就是饞嘴蛙吧......御黃王母飯就是炒蛋肉絲蓋飯、湯浴綉丸肉就是蛋花湯汆丸子,這麼一看的話其實家常菜也不少= =
《龍城錄》(疑唐之後人偽托作)里記了坊間一則小說,魏徵嗜醋芹
魏左相忠言讜論,替襄萬幾,誠社稷臣。有日退朝,太宗笑謂侍臣曰:此羊鼻公不知遺何好而能動其情?侍臣曰:魏徵嗜醋芹,每食之欣然稱快,此見其真態也。明日召賜食,有醋芹三杯,公見之欣喜翼然,食未竟而芹已盡。太宗笑曰:卿謂無所好,今朕見之矣。公拜謝曰:君無為故無所好,臣執作從事,獨僻此收斂物。太宗默而感之,公退,太宗仰睨而三嘆之。
再看回燒尾宴食單,發現醋類調味菜品其實不少,也許這是當時的風尚。
這是台北那間酒店的醋芹(網上刮的圖),和我想像的非常不一樣,應該不是還原而是創新菜
到了宋朝的飲食和唐朝又有挺大的變化,北宋初年時國家尚未安定,物資亦不充裕,皇家飲食也還算簡樸,而到了北宋末年乃至南宋時......先看《玉食批》中的一部分,如果說韋氏燒尾宴是古代最有名的一場飯局,那麼張俊請宋高宗吃的那一頓可能是中國古代最豪奢的一頓(不要拿滿漢全席比,要知道接下來的這些東西也就一桌人來吃...)
高宗幸清河王張俊第,供進御筵:
繡花高一行:八果壘、香櫞、真柑、石榴、棖子、鵝梨、乳梨、楂、花木瓜。
樂仙乾果子叉袋兒一行:荔枝、圓眼、香蓮、榧子、榛子、松子、銀杏、犁肉、棗圈、蓮子肉、林檎旋、大蒸棗。
縷金香葯一行:腦子花兒、甘草花兒、硃砂圓子、木香丁香、水龍腦、使君子、縮砂花兒、官桂花兒、白朮人蔘、橄欖花兒。
雕花蜜煎一行:雕花梅球兒、紅消花、雕花筍、蜜冬瓜魚兒、雕花紅團花、木瓜大段兒、雕花金桔、青梅荷葉兒、雕花姜、蜜筍花兒、雕花棖子、木瓜方花兒。
砌香咸酸一行:香葯木瓜、椒梅、香葯花、砌香櫻桃、紫蘇奈香、砌香萱花柳兒、砌香葡萄、甘草花兒、薑絲梅、梅肉餅兒、水紅姜、雜絲梅餅兒。
脯臘一行:肉線條子、皂角鋌子、雲夢兒、是臘、肉臘、奶房、旋胙、金山咸豉、酒醋肉、肉瓜齏。 垂手八盤子:揀蜂兒、番葡萄、香蓮事件念珠、巴欖子、大金橘、新椰子像牙板、小橄欖、榆柑子。
再坐—— (幾乎把之前的東西又上了一遍我給劃掉了...然後開始來下酒菜)
下酒十五盞:
第一盞 花炊鵪子 荔枝白腰子
第二盞 奶房簽 三脆羹
第三盞 羊舌簽 萌芽肚胘
第四盞 肫掌簽 鵪子炙(羹)
第五盞 肚胘膾 鴛鴦炸肚
第六盞 沙魚膾 炒沙魚襯湯
第七盞 鱔魚炒鱟 鵝肫掌湯齏
第八盞 螃蟹釀橙 奶房玉蕊羹
第九盞 鮮蝦蹄子膾 南炒鱔
第十盞 洗手蟹 鱖魚假蛤俐
第十一盞 玉珍膾 螃蟹清羹
第十二盞 鵪子水晶膾 豬肚假江瑤
第十三盞 蝦橙膾 蝦魚湯齏
第十四盞 水母膾 二色繭兒羹
第十五盞 蛤俐生 血粉羹
插食:炒白腰子、炙肚胘、炙鵪子脯、潤雞、潤兔、炙炊餅。
廚勸酒十味:江瑤炸肚、江瑤生、蝤蛑簽、姜醋香螺、香螺炸肚、姜醋假公權、煨牡蠣、牡蠣炸肚、蟑蚷炸肚、假公權炸肚。
食十盞二十分:蓮花鴨簽、繭兒羹、三珍膾、南炒鱔、水母膾、鵪子羹、鱖魚膾、三脆羹、洗手蟹、炸肚胘。
對展每分時果五盤:
晚食五十分各件:二色繭兒、肚子羹、笑靨兒、小頭羹飯、脯臘、雞臘、鴨臘等如此。
這裡寫的至少有145樣...你們怕不怕。
可以看到這個時候蝦蟹和內臟更加大喇喇的登上了帝王的餐桌,這個製作和排場我覺得今天任何一家店都干不過= =
明
從明清開始宮廷御膳逐漸接近今天的食物...雖然朱家登基後絕大多數時間待在北京,然而南京乃至整個江南對明代皇家飲食的影響是極大的,我們看明代宦官劉若愚所記《酌中志》中的描述
初九日重陽節駕幸萬歲山登髙或兔兒山旋磨台登髙吃迎霜麻辣兔菊花酒是也糟瓜茄糊房窻制諸菜蔬抖曬皮衣制衣禦寒
正常人肯定知道是吃迎霜麻辣兔,而不是吃迎霜麻辣兔菊花......菊花酒屬於節令飲食不在討論,而這個麻辣兔倒是在很多地方都看到了,只是當年的麻辣兔可不是現在雙流兔頭的那種麻辣兔,《調鼎集》第三卷介紹了這個的做法:「切絲雞湯煨,加黃酒,醬油,蔥薑汁,花椒末,豆粉收湯」,這典型的淮揚風格側面描述了明代皇帝喜南方飲食。
民國吃貨三傑之一的汪曾祺在《宋朝人的吃喝》一文末尾寫道:
遍檢《東京夢華錄》、《都城紀勝》、《西湖老人繁勝錄》、《夢粱錄》、《武林舊事》,都沒有發現宋朝人吃海參、魚翅、燕窩的記載。吃這種滋補性的高蛋白的海味,大概從明朝才開始。這大概和明朝人的縱慾有關係......(後略)
現在比較共識的一點就是至少明朝開始人們大規模食用魚翅了,烹飪的手法大類今朝,這個也是典型對今天餐飲行業的制度性碾壓,現在吃魚翅的話在很多人眼裡是一種殘忍的行為卻仍有很多人趨之若鶩,其中一部分或許就是從六百年前開始就有以魚翅為奢為貴的思路,延續至今的緣故。
相比之下海參的食用歷史就提前了很多,真是不明白為什麼人們看到一個像是丁日的生物和看到一條魚的鰭會覺得前者能吃而後者不能......跑題了回來再看《酌中志》
凡遇雪,則暖室賞梅,吃炙羊肉、羊肉包、渾酒、牛乳、乳皮、乳窩卷蒸用之。先帝最愛炙蛤蜊、炒鮮蝦、田雞腿及筍雞脯,又海參、鰒魚、鯊魚筋、肥雞、豬蹄筋共燴一處,恆喜用焉。
這裡的先帝指的應該是天啟或者萬曆,總之已是晚明,在遷都北京很多年之後的明朝皇室仍然對沿海一帶飲食有偏愛(後面那個很有福建官府菜的風格),但羊肉與乳製品這些北方特色的食物也在宮中頗為流行的樣子,果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之財寶......
炙子烤肉是老北京傳統的一種吃食,但明代當時應該是沒有這種鐵盤的
明朝在飲食傳承方面的改變給人一種頗為保守的印象,朱元璋更是出於謹慎這輩子幾乎就用了徐興祖一個廚子。
清代
擦嘞誰把問題改了...原問題指的是【御膳放到當今】而不是【御膳房到當今】這倆差很多的啊= =
相信修改者是善意的希望問題能夠更加精確,那麼我可以更加精確地回應:「嚴格來說清代之前都沒有御膳房呀...」
吐槽而已,還是正經回答——累了,先睡覺(主要是清代開始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膳底檔制度,可考的資料也非常多,寫起來麻煩......就覺得反正喜歡的姑娘也看不到何必呢= =)
別的朝代不太了解,明朝的資料看的比較多,所以說下大明的(老佛爺也知道的不少,可老佛爺吃的算御膳嗎?)。
眾所周知,朱重八是從逃犯乞丐到皇帝的傳奇,從小吃菜根嘗百家飯,因此當了皇帝後也非常體恤民情。萬曆之前的明朝皇帝,相對於其之前的宋朝皇帝,以及之後的清朝皇帝(道光先生除外),總體上來說在吃這件事上比較簡樸,基本上吃的就是普通的雞鴨魚肉,像宋朝皇帝愛吃的羊乳房、慈禧老佛爺愛吃的夾了牛羊肉末咬一口外酥里香滿口流油的馬蹄酥餅、遛食的時候現做品嘗的鱸魚魚羹等,在明朝皇帝的餐桌上是不多見的,朱元璋第五子周王朱橚還寫過《救荒本草》這種流芳百世的農政巨著。
當然,也正是因為過了很久的苦日子,窮苦人民發家致富做主人要頓頓有肉吃,所以吃肉這愛好至少從朱重八那裡開始就沒斷過,明朝御膳中經常可以見到各種大塊肉,相對宋朝或者清朝的御膳「粗獷」了許多。一般來說,明朝皇帝一日吃三餐,中以午餐最為豐盛,晚餐不算豐盛,但惟獨晚餐可以喝酒。
以下是《南京光祿寺志》卷二《膳羞》當中,記錄的洪武十七年六月的膳單:
早膳:
羊肉炒,煎爛拖虀鵝,豬肉炒黃菜,蒸豬蹄肚,兩熟煎鮮魚,爐煿肉,筭子面,攛雞軟脫湯,香米飯,豆湯,泡茶。
羊肉炒,豬肉炒黃菜,蒸豬蹄肚,兩熟煎鮮魚,這些很容易看明白是什麼,大概也就是現在家常菜的水平。煎爛拖虀鵝就是用搗爛的蔥姜蒜韭末爆香後煎的鵝肉,爐煿肉就是烤肉乾,不一定需要現做。至於筭子面是啥我到現在都沒搞清楚,但大概也就是兩種東西,一,筭音通蒜,也就是蒜拌面,二,筭形通竹,筭子實際上指的是竹筍,也就是用竹筍煮的湯下的麵條,但考慮到「筍」這個字產生了都快一千年了(《南齊書·劉懷珍傳》:「 靈哲 所生母嘗病, 靈哲躬自祈禱,夢見黃衣老公曰:『可取南山竹筍食之,疾立可愈。),可能性不大。然後再加一份雞湯,一份豆湯,一份米飯,一壺茶。
午膳:
胡椒醋鮮蝦,燒鵝,火賁羊頭蹄,鵝肉巴子(肉乾),咸豉芥末羊肚盤,蒜醋白血湯,五味蒸雞,元汁羊骨頭,糊辣醋腰子,蒸鮮魚,五味蒸麵筋,羊肉水晶餃兒,絲鵝粉湯,三鮮湯,綠豆棋子面,椒末羊肉,香米飯,蒜酪,豆湯,泡茶。
午膳是三餐中最為豐富的(有時候會和妃嬪或皇子一起吃),也是最能體現明朝御膳特點的,這些菜是什麼一看就能明白,也就是個南方農村家宴的水準(還不是大宴,大宴得上生猛海鮮),不多解釋了。
有人私信問我「棋子」是什麼。棋子是宋明時期一種麵食,製作方法是用水和面,捏成小塊,烤熟或煮熟的小面點,現在還有,大致長下面這樣:
圖中這個棋子一看就是加工過的,肯定黃油、糖、雞蛋啥的沒少放,差不多算是甜點了。但明朝的棋子都是咸吃或者寡吃,要麼是加了鹽、胡椒、豬油等做成鹹味的,要麼是加少許一點點鹽然後像吃饅頭那樣就菜吃,朱元璋吃的綠豆棋子應該也是寡吃類型的。
首先,在食用畜肉方面,洪武時期,豬肉在御膳中已經開始佔有更加重要的地位(結合早膳和午膳,豬肉菜共5道,羊肉菜共6道),宋元以羊肉作為主要的食用畜肉的現象開始發生變化。
其次,在食用禽肉方面,鵝肉仍然是當時御膳最重要的食用禽肉,雞肉仍然無法取代其位置,這一現象甚至到了明朝後期仍是如此,特別是女眷,吃鵝要多於吃雞,如萬曆三十九年正月,慈寧宮膳共準備「鵝十二隻,雞十六隻」;
最後,也是最值得說道的,就是烹飪中對於醋的運用。醋在當代烹飪中主要用於酸味菜的烹飪,或者在鮮香口、咸香口的菜式的烹飪中點綴少許提鮮。但在明朝,幾乎所有的菜式都可以用醋來烹飪,上到鮮蝦等昂貴的食材(胡椒醋鮮蝦,你們能想到是什麼味么?),中到腰子等下水,甚至是出征時候的軍糧,都可以用醋來烹飪(用醋製作的軍糧見戚繼光《紀效新書》:「麥二升炒熟,一升用熟香油作媒,一升取六合,用好燒酒浸晒乾,再浸,以不入為度,研末另包;四合用鹽醋曬浸,亦以不入為度,曬研為末,另包。」)
晚膳:很遺憾找不到朱重八的,用朱老四的代替下:
按酒四品,焚羊肉,清蒸雞,椒醋鵝,燒豬肉,豬肉攛白湯,香油餅,小饅頭,米飯,雪梨菱角湯,赤豆湯。
基本上還是豬羊鵝雞。
此外,朱老四有個特點,就是他把調料看的比糧食和肉還重。永樂十二年,成祖北伐瓦剌,在忽蘭忽失溫大敗馬哈木,繳獲牛羊無數。於是成祖下詔,將繳獲的牛羊,以及尚膳監和光祿寺為其準備的臘肉、米面、棗子等食物賞賜給出征將士食用,但是,燒酒、醋、醬、糖、鹽等調料則不予發放。
先寫這麼多,有空了更新時鮮以及調料,全文會先在公眾號「腓特烈的大話堂」更新,一周後再放出,歡迎關注。
多圖預警。
古代皇帝吃的食物什麼味道,歷史書倒很少寫,這個問題恐怕誰也很難回答。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了解當時御膳的別的情況,去慢慢體會,可以這樣說,沒有一個餐廳,可以與皇家的相媲美,至於食物的味道,只能從做法和吃法去體會滋味了。
舌尖上的炎黃
今天就讓我帶你著穿越時光,看看古人是如何吃的。
我們先來到炎黃堯舜禹的時代。我們先看看大地上有什麼東西可以吃!
地上長著五穀:黍、稷、菽、麥、稻。
黍、稷其實就是 黃米和小米,只是大小不太一樣。菽,就是豆子。主食還行吧?
看看吃什麼菜?韭菜、苦瓜、蘿蔔、苦菜、薺菜、豌豆苗、蓮藕、竹筍、枸杞等;調味蔬菜有蔥、蒜頭、紫蘇及秦椒、姜等。此外還有採集的各種野生菌類、木耳等。
肉類就是:牛、羊、雞、犬。靠近。河邊還有魚。
還行吧,作為美食家的你雖然少一點,但是畢竟是純天然的!
那怎麼做呢?先放到石臼搗去穀殼,
最早的蒸鍋——陶甑 zèng。其實就是把陶灶和帶眼陶器的盆結合在一起了,然後把五穀蒸熟。
有了主食,菜怎麼辦?什麼你還想喝稀飯。就用鬲(gé ),官方發音是(li),如下圖,底下填柴,可煮稀飯,可以煮菜,煮稀飯。
肉怎麼處理呀?別急,看圖。陶鼎呀,專門燉肉的。
對了,告訴你一下,陶罐是裝五穀的,陶瓮是裝水的。別的就不解釋。
畢竟你從五千年穿越過來的,很不容易,好客人想方設法讓你不能老吃煮的吧,於是他們就用了別的法來加工食材。
炮:鑽火直接烤果子、肉類;
煲:用泥裹果子和肉類後進行燒烤;
炙:把肉割成小片串起來燒烤;
烙:用燒紅的石子把食物燙熟 ;
焙:把石片燒熱,再把植物種子放在上面炒熟;
熬:將石器盛上水,把食物放在水裡再移到火上煮
吃飽了吧,吃點水果消消食吧。上水果!
還真不少呢,海棠果、沙果、梨、桃、李、梅、木瓜、枳(小桔子)、橘等。
別忘了,還有飲品,你看聰明的他們把各種花卉可以入茶、釀酒,如茉莉、玫瑰、芍藥、薔薇、茱萸、玉蘭、菊花、金銀花、桂花、臘梅花、百合花、桃花等。花卉還可以用來製作各類糕餅飯粥,美味佳肴、制醬,甚至可以直接食用。這時人們已經造米酒了,但是畝產太低,畝產二三百斤,釀酒費糧食,所以,用花果酒替代。
此時你完全沉浸在大自然賜予人的美味之中。
唯一不足之處,那時候就沒有案,所以,吃飯只能在地上吃,或者放在大石頭上。
烹,指用火加熱。黃帝作灶,死為灶神。「蒸谷為飯,烹谷為粥」,首次因烹方法區別食品。
蒸鹽業是黃帝臣子宿沙氏發明,從此不僅懂得了烹還懂得調。調,就是用鹽。烹調一詞從此產生。
舌尖上的周天子--------夏商周
你戀戀不捨告別了大自然的吃法時代,來到夏商周。這時候,你發現,這個時代吃是很有講究的。
首先吃的東西就增加了很多。
新培植出來的糧食作物非常多,如在過去的基礎上新增了」梁「、」菰米「等;肉類則更多,僅從殷墟挖掘出土的六千多件動物骨骼中,就含哺乳動物二十九種; 蔬菜除了韭、蔥、白菜和蘿蔔,還有芥、瓜、蔓青、芹菜等二十多種;水果除了桃、李之類,也新增栗、桑、杏、棗、柚等近三十種。天呀,你想想在現在你平時吃的什麼,無非就是米面肉,就是豬雞魚牛羊,蔬菜就那幾樣。你現在優勢感再一點點的減退!
先看看做飯的傢伙吧,這些可全是青銅的
老百姓用什麼?
貴族當然用這個了。
其次做法吃法不一樣了。
首先看看放食物的器皿,就不一樣。那就開始講究了,就得用這些禮器!
先在你面前擺個桌子吧。
然後端上主食,用什麼裝呢?
西周主要用的
西周后期用的,很精美吧!
吃的時候別忘了祖宗。
再看看酒具吧。用什麼裝酒呢?先看看酒瓶是什麼樣子的。
用這個裝酒大器吧
還有這樣的酒瓶:
最高場合用這個酒瓶
再來看看用什麼酒杯。
這酒杯上檔次,不過就有些太沉太大了。
當然也有小酒杯了。
不過後來就變得越來越小了。
這些食器酒器那可是禮器,那不是我們平常的吃飯時候,那時就是一個禮儀!
所以的禮器全是按有等級的!一般人可不敢亂用!
一整套飲食禮儀,大體分為鼎食之禮、待客之禮、入席之禮、飲酒之禮等。
這時候肚子早就咕咕叫的你,就盼望著早點吃飯吧。周天子一見你是從現在社會來的,就把你當成了貴賓,本來混知乎的一個平民屌絲居然受到了最高禮儀的待遇-------鼎食之禮!
根據《周禮·天官·膳夫》和《禮記.內則》的記載,把文言翻譯成大白話,描述一下你吃飯的經過!
吃前,首先祭祀祖宗!餓的眼花的你就像現在人開大會一樣,完成各個繁複的程序!
總算可以開吃了!
首先編鐘響起,奏樂!鐘鳴鼎食!
尊貴的你此時可是天子的待遇!天子八佾(八人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
看看,64個為你奏樂。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想當初,魯昭公只用六佾,而臣子季氏設置六十四人的大型舞樂隊,氣的孔子說:「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你夠排場吧!當然這還不能體現你的尊貴的地位!
吃飯時候,你在周天子的左邊面南坐下,這就是「尊者以酌者之左為上尊」,常言所謂的「虛左以待」。
可是平時不吃飯的時候,你可要在天子的右邊,方顯尊貴!
一下在你面前,擺上了九鼎八簋九俎二十六豆(周天子待遇),想像一大堆食物和器皿大小高低錯落小山般擺在你的面前,那恢弘場面,讓你樂的合不上嘴!你再看看下面,大夫五鼎四簋五俎八或六豆,士三鼎二簋三俎(而一般百姓則嚴禁用鼎)。
不僅禮器不一樣,食物也不一樣!你的九鼎裝著牛、羊、豕、魚、臘、腸胃、膚、鮮魚、鮮臘。
卿或諸侯的七鼎食物是牛、羊、豕、魚、臘、腸胃、膚;大夫五鼎是羊、豕、膚(切肉)、魚和臘等。
此時你看著面前這盛大的飯局,欣賞著歌舞,心中好不得意,不僅哼起「翻身農奴把歌唱」的小調!
這時候,除了鼎里的,還有飯菜,這就是"周代八珍"。
由2飯6菜組成:"淳熬"(肉醬油澆大米飯)、"淳母"(肉醬油澆黍米飯)、""炮豚"(煨烤炸燉乳豬)、"炮牂"(煨烤炸燉母羊羔)、"搗珍"(合燒牛、羊、鹿的裡脊肉)、"漬 "(酒糟牛羊肉)、"熬"(類似五香牛肉乾)、"肝"(燒烤肉油包狗肝)。
你覺得怎麼全是肉呀,這樣一般。還是蓋澆飯,此時你的心中略微失望!
但是你要知道配光一個拌飯的醬就有一百二十種!夠矯情了。這一百二十醬包括醢(音「海」,肉醬)六十瓮,醯(音「西」,醋)六十瓮。共五齊、七醢、七菹、三臡等品種。五齊,是指菖蒲、牛百葉、大蛤、豬腿、蒲菜這五種碎做的醬。七醢,是指多汁肉醬、蝸牛、蚌、蟻卵、魚、兔、雁這七種肉醬。七菹是指韭、韭花、蒓菜、冬葵、芹、苔菜、筍這七種腌菜。三臡是指麋、鹿、獐製成的三種肉醬。
炮豚、炮牂:煨烤炸燉整隻乳豬和羊,做法頗為複雜。把小動物去了內臟,腹中填滿紅棗,裹黏土火烤。烤乾黏土、剝去,再裹米粉糊,以油脂漫過肉身煎肉,然後肉拆成薄片,隔水加熱三天三夜,最後以醬醋調味。煨烤保留了食物的汁水和鮮味,油炸帶來酥脆的表皮,隔水加熱帶來鮮嫩酥爛的肉質。
搗珍:取牛、羊、豬、麋鹿、獐等動物的裡脊肉,反覆捶打,烹熟後去筋膜,以醬醋調味。把新鮮牛肉逆紋切成薄片,用酒腌漬一夜,以醬、醋和梅醬調味。這幾乎就是古代版料理了。
熬 :取牛、羊、麋鹿、鹿、獐肉,反覆捶打,去其筋膜。攤在葦席上,撒姜、桂皮屑和鹽,晒乾可以直接食用。如果想吃軟的,也可以用肉醬煎一下食用。
肝:用狗網油烤熟狗肝,然後加小塊狼脯脂油,熬成厚粥。這個有點重口味,挺不清真的了。
當你慢慢享受完這些美味,食的部分就結束了,開始飲的部分了!就是喝酒!飲酒之禮了!
哎,首先又是一堆酒器擺在你的面前!
盛酒的器具有:尊、壺、卣、彝、罍、缶等。
飲酒的器具有:爵、觶、觚、觥等等。
只不過酒不是現在蒸餾製做的,而是屬於釀製的米酒。度數很低,口感我猜想就像醪糟。反正喝了不上頭!當時人們吃「五穀」——黍、粟、麥、稻、高粱,最常見的是黍和粟,但地位有天壤之別。黍是釀酒原料,格外受貴族待見,平民等閑享用不到,這就是「貴黍賤粟」之風。
首先,你和周天子地位平等,你兩喝前,先彼此要相互跪拜 ,然後入席。底下的諸侯臣子侍飲,先行向你兩跪拜禮,然後坐入次席。
然後在經過禮儀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動作,表示敬意,接著把酒倒出一點在地上,祭謝大地生養之德;然後嘗嘗酒味,並加以讚揚令主人高興的酒辭;最後仰杯而盡。
先是天子向你敬酒,經過四步,一口氣喝三杯,酒才好不容易喝到嘴裡。然後大臣再向你該個敬酒,每次還得經過四步,但是這酒辭可不能一樣(叫酬)。然後你再回敬周天子和群臣!這過程大家都只能看著你該個敬完,誰也不能亂說自己喝(叫酢)。
等這儀式完了,你也喝的差不多了,只是覺得肚子漲,但是還不太醉!
這時候底下人就可以自由喝了!他們之間敬酒(叫酬),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無論是誰,敬酒時,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 「 避席 」 ,起立。
喝多了,可不能耍酒瘋,那可是失去禮儀的。大家就這樣溫文爾雅的慢條斯理喝呀、喝呀......,當你喝的太多了,或者開始耍酒瘋了,旁邊就禁酒官,就提醒你,制止你了。
如果你要是酒鬼,想喝酒不要去周朝,應該去商朝,在周朝這時認為夏商的滅亡就是喝酒縱慾造成的,所以平時不讓喝,否則殺頭!這時就有第一部禁酒令《酒誥》,要求有官守、有職業者只能在祭祀時重大場合時才飲酒,但也不能超量,更不能喝醉。
你是不是感到不痛快!你想胡吃海喝,大快朵頤,還真的去商朝吧!也不知為什麼,商人的吃肉喝酒條件反而比周人好得多,富裕的多。到了西周后期,春秋戰國這一階段反而是肉食品相對緊缺,糧食、蔬菜是老百姓的主要食物,畜產品遠離了千家萬戶。只是,在上層社會仍保留著食肉的傳統。因此,貴族被時人稱為「肉食者」。後期周天子有明確規定:即「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不過,基於當時盛行的敬老之風,孟子卻對此提出異議,他認為有條件的老年人可以破例,「七十可以食肉矣」。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真的下降了。(本人分析是因為人口增多,大量的土地都被開墾成農田,不象商和周前期一樣,有大量的閑地草地可以放養牛羊,供野生動物生長了)
作為聰明的你,一下在就明白了吧,在這個時期禮,在宴飲座制的嚴格規範下,人們根據各自的社會地位、身份及宗族關係等就席,宴飲進程因此而井然有序。統治者正是運用這種手段來強化社會秩序。就是因為它具有建構一個長幼有序、君臣有別、孝親尊老、忠君禮臣、層層隸屬、等級森嚴之社會體系的功能。
以後的中國飲食文化不斷傳承和發展周禮中飲食禮儀習俗,逐漸形成整套豐富細膩的飲食禮儀,蘊涵著深厚的孝、德、仁、和、義等理念。其中以周代王室的「周八珍」為代表,約有四五百種以上佳肴菜品,還有王侯貴族之家的家常美味佳肴,總計在千種以上。周代「八珍」的出現,標誌著我國烹飪形成為一門重要的藝術,顯示了周人的精湛技藝和食飲的科學性。元代的"迤北(即塞北)八珍"和"天廚八珍",明清的"參翅八珍"和"燒烤八珍",還有"山八珍"、"水八珍"、"禽八珍"、"草八珍"(主要是指名貴的食用菌)、"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素八珍"、"清真八珍"、"瓊林八珍"(科舉考試中的美宴)、"如意八珍"等等,都由此而來。
這時候,中國菜系也開始分了南北,整個華夏文明的吃的文化日漸區域化和豐富化。先秦的最高統治階級的吃飯可是那可要上升政治高度的,遠非後代可比!
舌尖上的秦皇漢武
我們接著穿越,來到秦漢事情。你先別著急和漢武帝一起吃飯呀,首先來到中華大地走一走。在中國的北方普遍種植小麥了,石磨在戰國已經發明,你看到是收割磨面的場面,好不熱鬧。
幾個村夫告訴你,大米可是上等細糧,以前可是有身份吃的,但是由於有了石磨,小麥磨面易於做飯,便於攜帶,一躍成為上層貴族的餐中寵兒(中國以「粒食」改為「麵食」)。每家每戶飼養豬,取代牛、羊、狗的為肉中的主角。只不過,此時羊肉卻位居諸肉之首,倍受時人青睞,被視為「上品」身價更高。我們現在從一日兩餐制變成了一日三餐制轉變(三食),天色微明之後吃早餐(「寒具」),正午時刻吃「中飯」,下午三點至五點之間吃晚餐(「晡bū食」),但是太窮的人還是兩餐。但是聽說皇帝還是吃四餐的(《白虎通義·禮樂》:天子「平旦食,少陽之始也;晝食,太陽之始也;晡食,少陰之始也;暮食,太陰之始也。)主要炊具釜由青銅向鐵質轉化。
下圖為出土的漢代青銅釜。破釜沉舟中的釜,已經由厚重趨向輕薄,由於薄釜的出現,使植物油用於烹飪, 炒、爆、涮就出現了。
你一邊走一邊感嘆,秦始皇一統江山以後,現在農田水利、生產技術,使經濟發展很快,畜牧業、制陶業、冶金業和紡織業,上了一個新台階;你來到長安、成都等一些大城市,商業興起,出現了現的飯館旅店,餐飲業更趨發達。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王劉安在煉丹時候陰陽差錯的用滷水點出豆腐,特別張騫通西域之後,香菜、芹菜、黃瓜、蠶豆、西瓜、葡萄、石榴、蒜傳了進來,烹飪原料、調味品種變多了,烹飪技術也顯著提高。
此時,仍然是分餐制,已經普遍開始用和現在差不多的筷子、盤、碗了,只不過以漆器為主!
作為上等吃貨的你才不關心百姓吃的如何,你急於想吃皇帝的膳食。漢武帝親自接待了你。
到了宮廷,你才知道此時魯、川、粵三大菜系已經形成,北方主要以魯菜為主。
膠東半島諸城前涼台漢代墓葬中的畫像「庖廚圖」,生動為我們展示當時廚房情景.
把圖與《齊民要術》相結合,自然可以還原一個古人露天做飯的場景,此時可以造麯、釀酒、製鹽、做醬、造醋、做豆豉、做齏、做魚、做脯臘、做乳酪、做菜肴和點心。其意義十分重大。豬、狗、羊、牛、魚、龜、兔家禽等肉食種類很多,做菜的方式,有醬、腌、糟、醉、蒸、煮等等,手段多樣。
做菜時分工明確:爐頭,廚師,負責烹蒸、炸;「砧板」,負責切菜、配菜料;「水台」,負責水洗、殺魚初加工;「上什」,「蒸鍋」、籠鍋」、水鍋」;, 「走籠」負責搬挪、收集籠屜。打荷,協調上菜次序,製作造型;什麼都需要會,是「全能選手」。分工很細,有條不紊。
為了讓皇帝吃好飯,設定龐大的官吏系統,設少府職官:太官,湯官和導官,光一個太官令下設有七丞,包括負責各地進獻食物的太官獻丞、管理日常飲食的大官丞和大官中丞等。皇帝一頓飯有3000奴僕忙碌。這陣勢,太大了吧。看著人山人海做飯的人群,你直咋舌:怪不得誰都想當皇帝呀。
漢朝禮制規定:天子「飲食之餚,必有八珍之味。漢武帝請你吃飯當然還是八珍八味。
這時口味以魯菜為主。魯菜三大派濟南菜、膠東菜和孔府菜。其中,孔府菜經歷的年代最久,文化品味最高,繼承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飲食原則,當然是皇家菜首先。我們現在可能吃到什麼菜呢?
上菜!看看在現在民間,孔府菜最悠久的幾個菜品吧。
懷抱鯉
(圖片當然不可能是漢代了)此菜傳說春秋就有:大小各一的鮮鯉魚經紅燒而成。小魚面向大魚懷中,大魚代表孔子,小魚代表孔子的兒子孔鯉,其墓葬在孔子墓的前面,成為"抱子攜孫"的墓葬布局的格式。"懷抱鯉"即由此得名。
御筆猴頭
海參作筆架,猴頭做筆頭,調味,蒸熟,澆汁。此乃孔府傳統宴席名菜,歷史悠久,很有皇家氣派和文化氣息。現在做法很多,大同小異。
詩禮銀杏
孔府傳統宴席最上等最傳統的一款傳統甜菜。孔子曾對他的兒子孔鯉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蜜汁雕成書本形狀,銀杏為字,此菜清香甜美,柔韌筋道,可解酒止咳。
(圖片為現在仿古品,秦漢書可是竹簡,大廚仿可不太像)
一品豆腐
這菜是漢代才出現的。(整塊豆腐挖洞填餡料蒸制而成)
雖然,現在對於這樣孔府菜這幾樣最古老的菜仿照可能不是當初的模樣,最古老宮廷孔府菜菜品和味道,但是想一想皇帝吃的,恐怕只比這更講究了,只能留給我們無限的遐想了。從中感到是不是很有文化內涵,所以,孔府菜號稱皇家菜品絕對實至名歸。
這時候不光菜品講究,吃出文化,更注意養生。此時已經注意了「五味調和」,包括「本味論」、「氣味陰陽論」、「時序論」、「適口論」,用陰陽五行的基本規律指導這一調和,什麼季節吃什麼味道,吃什麼菜,調和的最終結果要味美適口。
特別魏晉時候,《齊民要術》介紹了的菜肴的烹任方法,方式有醬、腌、糟、醉、蒸、煮、煎、炸、炙、燴、熘等,特別是「炒」已經出現。其中也介紹中藥與膳食相結合例子,無論皇家還是百姓都開始注重飲食的養生。
總之,漢代基本奠定了中華飲食習慣的基礎,魏晉時候,各種技巧蒸、煮、烤、釀、煎、炒、熬、烹、炸、臘、鹽、豉、醋、醬、酒、蜜、椒都已經出現,奠定了中式烹調技法的框架。
可對比此時期的世界其他地方,埃及、兩河、希臘等文明,吃的簡單,用具也較單一,相對而言,說我們是飲食文化一直居於世界領先潮流。
上文中有些問題學術界解釋尚不統一,例如粱究竟是什麼,鬲的發音,一些蔬菜例如大蒜的時間,部分禮器的年代作用、個別肉類做法等,尚有爭議,不在文中做出解釋。孔府菜幾道菜的歷史做法,根本沒有史料記載,只能靠大家想像去復古了。謝謝合作。
舌尖上的唐宗宋祖
我們好不容易穿越唐宋,中國封建社會歷史的頂峰時期。我們的飲食文化也到了頂峰時期。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這個時代,那就是窮極奢華!雖然在唐初宋初時期,提倡節儉,但那只是一時的。
在此之前,史書對於味道記錄的幾乎沒有,我又不能瞎編,但是到了唐宋,我們總算可以說說我們最關心的味道了。唐宋的關於飲食的史料太多了,各種菜肴、點心、水果羹說成百上千不為過也,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看有關文章,滋味被很多詩人也寫出來了,唐宋飲食豐富完全可以寫本書。所以我只選其中趣聞軼事來寫,從窮極奢華這方面談,想說明一個問題:現在的餐廳根本無法與那時皇家可以相提並論。
先別說唐宋,在兩晉南北朝的時候,皇家飲食就開始變得非常奢侈。《世說新語》記載:晉武帝司馬炎的女婿王濟以人乳餵豬,真是名副其實的乳豬,只吃這小乳豬的豬腳,你可以想像一下,又嫩又勁道,毫無豬肉的腥騷之味,入口什麼感覺,司馬炎吃了大為驚奇:十分鮮美。更可惡的是還寫進書中,難免後世的帝王不去嘗嘗鮮。
無脂肥羊
《朝野僉載》中記錄了唐太宗的一件軼事:太宗有一次要用無脂肥羊肉做藥引子,既然肥,就一定有脂肪,無脂,就只能是瘦羊。世上怎麼可以無脂肥羊呢?後來郝處俊對太宗說,是隋煬帝楊廣發明的無脂肥羊。牽五十隻羊,讓羊看著自己的同類被一隻一隻地殺死,殺到最後一隻的時候,那隻羊的脂肪細胞被嚇破了,流入肉中,就成了無脂肥羊。唐太宗聽聞後覺得太殘忍,就取消了的念頭。想想楊廣吃起這羊肉,肥而不膩,肉中留香,不知是什麼樣的美味。我等現在人只能想想罷了。
五味烤鵝
《朝野僉載》記載:武則天稱帝時,其男寵張易之吃鵝鴨。張易之專門命人做了一個大鐵籠,,先將鵝或鴨子送進籠子里。籠中放著一個大火盆,旁邊另放一個銅盆盛著五味汁。鵝、鴨繞著火走,渴了就飲汁,最後是「表裡皆熟,毛落盡,肉赤烘烘而死」。由於鵝、鴨死前喝了大量「五味汁」,五味已深入到它全身每個部位,所以,吃起來也別有一番風味。這種烤鴨烤鵝,肉的柔嫩新鮮味道如何,也只能靠想像了。
蔡京吃蟹黃包
宋徽宗朝的宰相蔡京愛吃蟹黃包,《宋史》說「包子廚中縷蔥絲者都自有專人」,包子餡的蔥絲專門的人都要有來挑揀切絲,想一想那包子的味道吧。
羊頭羹
南宋韓侂胄,在飲食上也講究。專門有幾個知名廚娘,其中一個製作「羊頭羹」,侂胄「尤重之」,每餐必用。「羊頭簽五分,合用羊頭十個」(簽即是羹),只「剔留臉肉,餘悉擲之地」,只吃羊臉的肉,別的都不吃。喝羹時,五斤蔥則僅「取條心之似韭黃者,以淡酒、醯浸噴,餘棄置了不惜」。這簡直直接吃最精華的部分了。
看看這幾樣食材,真是追求味蕾上的極致呀。當然正史只是批評這些大臣,對皇家吃什麼還是秘密,不敢批評揭露,總要保持皇帝清正愛民廉潔的正面形象吧,但皇帝對這些東西倒是看不上的,你就可以想像皇家御膳的是什麼樣子了。
咱們先不說宋朝的皇家如何,貴族怎麼吃,就看看老百姓吃法,現在就幾個餐廳可以提供的?
宋代老百姓的火鍋。
《山家清供》記載宋代如何吃火鍋的:抓住野味,「山間只用薄批,酒醬椒料沃之,以風爐安座上,用水少半銚。侯湯響一杯後,各分一筋,令自筴入湯、擺熟、啖之,及隨宜各以汁供。」用筷子夾著切成薄片的野兔肉,在熱氣蒸騰的湯水中一撩撥,馬上變出雲霞一般的色澤,再蘸上「酒醬椒料」製成的調味汁水,那入口感覺如何,自己想吧。現在我們哪有野味可吃?
百姓喝的早茶
宋代市民早晨習慣喝的是一種叫煎點湯茶,是茶葉和綠豆、麝香等原料加工而成。關鍵是天然麝香,知道現在麝香什麼價么?八萬元左右一克!麝香有特殊的香氣,稍微有苦味,可以製成香料,也可以入葯。這是神經中樞的興奮劑,還能鎮痛,你可以想想這個茶的香味吧,喝了還能興奮,作為現在人這也只能想想了。
《東京夢華錄》記錄生炒肺的做法:
把完整沒有破損的肺葉,用嘴咂盡血汁,再用涼水浸泡。再咂再浸。直到血汁去盡,肺如晶瑩如玉葉為止。把肺切絲,加入蒜末,快炒斷生,起鍋。真正知味的人,韭菜汁、蒜泥、酪(奶油)、生薑汁,加少許鹽,浸漬入味。為什麼用嘴咂,吸咂中,生肺被慢慢催熟,唾液中的一些酶,亦有一定的增鮮作用。以肺補肺,吃的是健康和原汁原味的鮮。
窮人吃魚蝦
南宋和唐朝一樣,開始禁殺耕牛,百姓很難吃到牛羊肉,特別窮苦的百姓吃豬肉也難,「五日一見花豬肉,十日一遇黃雞粥」,那他們吃什麼?南宋窮苦百姓吃螃蟹和蝦。"一日三四遷,處處售魚蝦」,《寶慶四明志》卷4《魚類》記載南宋的水產更加豐富和便宜,吃這些水產品到了什麼地步。當時流行普通人流行吃洗手蟹,因為吃蟹的時候,把蟹殼打開以後,只吃蟹黃,直接用手抓蟹黃吃,所以,要洗手,蟹肉是不吃的。甚至做麵食時,也把蟹黃放在擀平的麵餅,再捲起來蒸熟吃,反正那時大自然的恩惠很多,又不花錢,何必可惜,就像國民初年的上海,海鮮比米還便宜。太窮苦的草根為了填飽肚子只能把蟹肉也吃了。如果你愛吃螃蟹、河鮮和海鮮,看著他們這樣奢侈的吃法,你的內心會有什麼想法?我要回宋朝,把蟹黃吃個夠!
光看看老百姓的吃法,你就明白了,為什麼一定要吃貨的天堂是在宋朝了,更別提皇家了。
說了這麼多,那麼宋朝為什麼這樣好吃?
這都怪宋太祖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只要不對國家政權構成威脅,你怎麼享受都可以。那些將領只能把全部精力放在吃上了。
再者,宋代文官待遇真是好,有條件享受呀。看看宋朝詩人寫過多少關於美味的詩句。從這些詩句中你再去感受美味吧。因為網上一百度就有很多,我們就不再啰嗦。
最後,宋代經濟發達,蘇軾的《豬肉頌》正好反映了當時的情況:
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時他自美。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
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所以,南宋朝上層以吃羊肉為主,不稀罕吃豬肉。而下層百姓吃豬肉。那時候豬肉,是土豬肉,哪像當今的豬肉。最窮的人只能河裡抓螃蟹魚蝦充饑了。對於愛吃螃蟹魚蝦的我來說,看到《寶慶四明志》時候,內心是崩潰的。
上行下效。在民間也漸漸颳起了「重吃」風。宋朝對外雖弱,但是絲毫不影響百姓的追求飲食的美味。
開封的老百姓可是不喜歡自己的做飯,早市繁榮便宜,直接上街去買。尤其到了晚上, 夜市更加繁榮,全民好吃,以名店為主,有專門承辦筵席組織的「四司六局」, 四司——帳設司、茶酒司、廚司、台盤司。六局——果子局、蜜餞局、蔬菜局、油燭局、香藥局、排辦局。吃飯的地點,除了皇宮外,可以選任何人的府邸和花園,哪怕是高俅和蔡京的私人花園。那風景如何?只要你有錢,全給你辦好了。
宋朝的食具
至於吃飯的傢伙更不用說了。宋朝五大名窯!這些瓷器,恐怕在現在社會中絕對是頂尖的!
此時中國已從分餐製成為合餐制。
這是北宋 宋徽宗趙佶 《文會圖》,也是唯一記載的皇家吃飯的圖片,雖然,中國歷史上不太講皇帝吃什麼,味道怎麼樣,但是我們完全可以從百姓吃的推出皇家食品的講究和味道及其氣派了。
總之,你要穿越到了唐宋,就等著吃吧!此時,皇家菜的選擇不僅有魯菜,川菜,還有別的菜系。特別到了南宋,遷都臨安,此時浙徽菜興起成熟。成為南宋皇家首選。
浙菜系
特點:浙江盛產魚蝦,又是著名的風景旅遊勝地,湖山清秀,山光水色,淡雅宜人,故其菜如景,不少名菜來自民間,製作精細,變化較多,菜式小巧玲瓏,清俊逸秀,鮮美滑嫩,脆軟清爽。
徽菜系:
以沿江、沿淮、徽洲三地區的地方菜為代表構成的。
特點:選料樸實,講究火功,重油重色 ,味道醇厚,保持原汁原味。徽菜以烹制山野海味而聞名,早在南宋時,「沙地馬蹄鱉,雪中牛尾狐」,就是那時的著名菜肴了。
唐宋之時較為重視女廚
皇帝吃飯,那就要吃個講究,連廚子也要講究!而當時的廚娘也確實不同於一般女子,那是相貌清秀,紅裙翠裳,舉止文雅。揮刀切肉,炒菜烹飪,慣熟條理,所以,做的菜也馨香脆美,清新細膩。但是女廚師價錢極高,官宦人家不能經常聘用的。以至於嶺南之地,教女都不以針線為基本功,專意培養其廚藝。做一手好菜,便被稱為「大好女子」,不愁嫁不出去。去皇家更是身價倍高。
想一想連廚師都要美女,那菜何止追求味道了,簡直是追求一種氣質。
就憑這一點,現在的頂級餐廳是否可以達到?
飲食文化說到這裡,在中國古代,皇帝到底吃的怎麼樣?味道還在話下么?現在人真的無法與過去的帝王相比了。至於明清兩朝,網上和知乎介紹更多,不再啰嗦!
本篇文章的目的主要是介紹中國飲食文化,味道只是吃的追求的一個方面,因為吃飯不僅僅只是味道,現在,越高級的飯館不僅重視味道也越重視情調、文化和氣質。將來,看過此文章的網友富貴以後,除了吃味道以外,也能了解飲食文化的一些知識了,最起碼是個有文化內涵的吃貨了。
另轉載一篇網上微信流傳的文章。
某人穿越到先秦。
「裡邊請,請問客官是打尖還是住店?」
「打尖!來一碗西紅柿雞蛋面。」
「那抱歉,客官,麵條要到宋朝才能成形呢。而且西紅柿是美洲貨,清朝末年才傳入中土。小店目前只有雞蛋,要不您點一個?」
「什麼鳥店!連碗面都沒有,饅頭包子總有吧?上一屜!」
「這位爺,也沒有。饅頭包子得等到蜀漢諸葛丞相伐孟獲才有,抱歉了您呢。」
「擦!你們不會只供應白米飯吧?」
「抱歉,咱是在關中,水稻原產亞熱帶,得翻過秦嶺才能種,咱也沒有。」
「要死了!那就來個大俠套餐吧,二兩女兒紅,半斤熟牛肉……你捂我嘴幹嗎?」
「客官,小點聲!朝廷嚴禁私宰耕牛,被人告了可是充軍流放的大罪,萬萬不敢啊!」
「得得得,酒我也不喝了,茶水總有吧?」
「茶?那玩意兒到漢朝才有,哪怕到唐朝也是士大夫喝的,咱也不可能有。」
「干!那就不吃飯了,上點水果吧。大熱天的,來半個西瓜。」
「呃,西瓜是非洲特產,要到南宋漢人才有種植……」
「沒有西瓜,蘋果總有吧?」
「真抱歉,蘋果十九世紀才從歐洲傳入我國。客官,您別點水果了,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您,像什麼葡萄啦,芒果啦,石榴啦,草莓啦,菠蘿啦……您現在都吃不到。」
「你他娘的店裡到底有什麼?」
「粟米的窩窩餅,您蘸肉醬吃,我還可以給您上一份燙白菜。」
「敢情你開的是麻辣燙店啊?」
「瞧您說的,辣椒到明代才引進呢,我想開麻辣燙也開不成啊!」
「沒有辣椒,用大蒜代替也行。」
「真不好意思,大蒜的種子是西漢的張騫出使西域後帶回來的。小店只有花椒,只麻不辣。」
「那你們就不能炒個青菜?非要開水燙白菜?」
「客官您有所不知,鐵鍋到宋朝後期才能生產,所以沒法炒菜。況且炒菜要用菜油,菜油得等到明朝後期普遍種植油菜花以後才有。」
「好吧,其實你們可以用花生油……」
「花生可是美洲植物,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後才開始傳播。直到乾隆末年,花生都還十分罕見。」
「頂你個肺啊!那就來份燙白菜吧,多加點香菜。」
「嘿嘿,香菜原產地中海,張騫出使西域後……」
「去你大爺的!我真恨不能一黃瓜拍死你!」
「黃瓜?黃瓜原產印度,也是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來的。」
「沒有黃瓜,我就用茄子捅死你!」
「嘻嘻,茄子來自東南亞,晉朝時傳入我國的,隋煬帝就特別愛吃……不但愛吃它,還愛玩它。」
「……」
「客官您還要什麼?」
「……」
「喂,客官……客官您別走啊!」
真正的御膳誰也沒吃過,但也確實有一位當過皇帝的人曾做過評價:
華而不實,費而不惠,營而不養,淡而無味。
——溥儀看看袁枚的隨園食單,皇帝吃的只會比他好不會比他差。說皇帝在深宮中,內侍可以裝神弄鬼,糊弄皇帝,我覺得不可能。故宮博物院的那些藏品,都是各行業的頂級水平,說明深宮中的皇帝有能力跟渠道收集和觀賞到天下各行業的頂級產品,那麼吃的,也應該一樣。還有,百把年前可沒有味精、雞精,以前有個記錄片,大概是70或80年代拍的,講怎麼做高湯。只記得大概:一大桶水,先放一二十隻雞熬10來個小時,把雞撈出來,再放鴨子,也熬10來個小時,過濾後,把大量豬瘦肉像剁餃子餡一樣剁碎,扔湯里,肉末用來吸收湯里的雜質,把浮在湯麵上的肉末撈出來,反覆的用瘦肉吸雜質,最後剩下的就是黃亮純凈透明的高湯。現在哪個飯店會下這工本去做這樣的高湯。
我是個美食工作者,據說這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職業之一,我並沒有這麼覺得。但是如果找世界上最倒霉的職業,我倒是有一個明確的答覆,那就是皇帝。做皇帝死亡率高、平均壽命短、被人惦記、日夜操勞、在權勢與權術之間找平衡……更重要的是集一國之力,也吃不上頓好飯。
作為皇帝的職業套餐,看似隆重,卻禁不起細究。清朝皇帝的吃食都在《膳底檔》中保存了下來。比如乾隆在1784年正月十一日於同樂園晚膳菜譜: 酒燉鴨子熱鍋、肥雞油煸白菜熱鍋、燕窩紅白鴨子南鮮熱鍋、燕窩肥雞絲、鴨腰口蘑鍋燒鴨子、冬筍爆炒雞、攤雞蛋、蒸肥雞鹿尾攢盤、百果鴨子攢盤,象眼小饅頭、鴨子餡提折包子、雞肉餡燙麵餃子。如果給我這頓飯下來,我以後見著鴨子可能就發瘋了,並且過於肥膩,絲毫沒有膳食搭配可言。而且從中可以看出,即便是乾隆的御膳,也沒有後人演繹的那麼富貴,比如其中還有一道攤雞蛋。
即便如此豐盛的一餐吃到嘴裡往往是另外一回事。清宮裡有御膳房,御膳房分為5局,分別是葷局、素局、飯局、掛爐局和點心局,人員可謂龐大,然而由於進餐禮儀的限制,所有飯菜都是提前備好,然後煨在火上,或燜在大蒸籠里。所有的中國美食,都講究火候與新鮮,剛出鍋的最好,是所謂「鑊氣」。家裡做的菜之所以好吃,重要原因就是廚房離餐桌只有幾步,出鍋即上飯桌。而在清宮,當一道道提前做好的菜端上來,還要被太監事先嘗過之後才能品嘗,皇帝所吃的不過是些殘羹冷炙。
何況,古代烹飪水平遠不及現在發達;更何況御廚們只能根據菜譜上的規則做菜,不能有什麼創新;更何況,許多菜看上去豐盛,其實不過是看碟,端上來湊數,擺一擺就撤了。所以皇帝餐浪費是一流,味道不過了了。
光緒皇帝
更何況,有時候皇帝吃飯還要看內務府的嘴臉。清末李元伯《南亭筆記》里記錄了一個雞蛋的故事。光緒皇帝喜歡吃雞蛋,每天都要吃四個,然而他並不知道雞蛋的真實價錢,內務府給皇帝的價格是三十四兩銀子。光緒有一次問他老師翁同龢:「雞蛋好吃,可是這麼貴的東西你吃得起嗎?」可見當時內務府貪污之嚴重。
而道光皇帝也挺慘,有一天他想吃道」面片兒湯」,令御膳房給他做一碗。大半天過去了,面片兒湯沒有送來。在道光皇帝的追問下,負責此事的人來說,需要數千兩銀。於是他對來人說「前門外一飯館至此最佳,一碗值四十文錢,可令內監往購之。」內監復奏:「飯館已關閉多年矣。」道光帝道:「朕不能以口腹之故,枉費一錢!」
道光皇帝心心念念的面片湯就長這樣
最慘的是同治,同治皇帝小時候一日兩膳吃兩宮皇太后賜給的食品:小米粥、豆沫粥、糙米粥、羊肉絲疙瘩湯、甜漿粥、柳葉湯、面片湯、豆腐片湯等。他吃湯粥根本無法飽腹。他有時飢餓難忍,闖進太監的住處偷太監的東西吃。被太監發現後,立刻奪過丟掉。後來19歲就死掉了,不能說跟飲食毫無關係。
想像一下天天喝小米粥的日子,還不如橋墩下的民工兄弟
在《清稗類鈔》中記載,康熙吃飯「食雞則雞,食羊則羊,不食兼味」。這當然是養身之道,但飲食簡單是無疑的。雍正吃得比康熙好多了,但主要食物是雞鴨,肉也吃得多,最多的是豬肉,其次是牛肉,羊肉反而少。到慈禧、光緒時才出現魚翅。慈禧喜歡清燉肥鴨、喜歡燒肉皮,喜歡櫻桃肉。燉肥鴨與燒肉皮都是俗菜,櫻桃肉當是用新鮮櫻桃煨成,也令人生膩。
好吧,比起櫻桃肉,我還是選擇喝小米粥吧....
明朝皇帝餐飲水平也一般,太祖朱元璋1384年6月的一份的菜單上有如下菜肴:胡椒醋鮮蝦、燒鵝、羊頭蹄、鵝肉巴子、咸鼓芥末羊肚盤、蒜醋白血湯、五味蒸雞、元汁羊骨頭、糊辣醋腰子、蒸鮮魚、五味蒸麵筋、羊肉水晶角兒、絲鵝粉湯、三鮮湯、綠豆棋子面、椒末羊肉、香米飯、蒜酪、豆湯、泡茶。這些菜如今看起來,都是一般街頭小館裡的小菜,絲毫看不出皇家富庶。
從貧下中農進化成大學食堂的水平
至於更早一些的宋朝,民間美食發達,宮廷美食卻不見如何發達,宋神宗在夜晚批閱奏摺累了,也會跟普通人一樣走到皇宮外面的小吃攤上隨便吃點小吃。而南宋皇帝明顯要比北宋皇帝能吃會吃,在他們在菜單上有了:酒醋白腰子、三鮮筍炒鵪子、烙潤鳩子、石首魚、土步辣羹、海鹽蛇鮓、煎三色鮮、煎卧鳥、湖魚、糊炒田雞、雞人字焙腰子、糊燠鯰魚、蝤蛑簽、麂膊、青蝦辣羹、燕魚、干鯔魚……感覺多了一些野味而已。
還是宋朝皇帝會玩
而在唐朝,皇帝們不講究吃喝,只講究成仙,他們對吃喝可以放在旁邊,一個個拼著煉丹吃毒藥,唐朝至少有五個皇帝是因此喪命,他們是:太宗、憲宗、穆宗、武宗、宣宗。太宗就是李世民,史書中讚歎賢良的皇帝也擺脫不了牛鬼蛇神的蠱惑。
用麥麗素替代一下丹藥
御膳,聽上去是個金光閃閃的辭彙,裡面暗含著權力奢華豐盛與美味,被後世的人想當然,做出了許多仿膳、宮廷菜,招牌金光閃閃,價格高高在上。也從中衍生出無數聯想與故事。但是真正翻閱典籍,細細看歷朝歷代皇帝的吃食,不過了了,繁華中帶著悲涼,豐盛中帶著人性的無奈。皇帝也是凡人,卻比凡人有著更多的倒霉,皇帝的職業套餐的字裡行間,處處寫著:不好吃,不好吃。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
夏朝皇帝養了一雄一雌兩條龍,雌龍死了,養龍的給悄悄做成肉湯,皇帝不知道是龍肉,吃了大呼過癮,還想再要,結果把養龍的給嚇跑了。
去過一家正統宮廷菜餐廳,叫「厲家菜」,在北京後海和天津時代奧城都有店面。
據傳慈禧太后時期,內務府大臣厲子嘉深受太后信任,每日審批御膳房的菜譜食單,檢查品嘗皇上和太后吃的御膳。厲子嘉記憶過人,回家後整理了一份宮廷食譜,將之傳給後人,幾經戰亂輾轉,逐漸有了今日的「厲家菜」。(感興趣的可以某度搜索厲家菜,或是翻翻「魯豫有約」,記得某一期就是請了厲善麟老先生講厲家菜。)
我們一行人被服務生領進包廂的時候,客人還沒有來。牆面的電視上循環播放那期魯豫有約,我就坐在沙發上看了一會厲家史,看著看著,對厲家菜的興趣倒是勾起來了。厲家菜每天限桌供應,需提前預約,實行分餐制,每人200到2000不等,客人無權點菜,直到上菜才知道自己吃的是什麼。
我們預約的是每人2000的席面,待客人來齊,喝茶倒水聊了一會兒。一眾服務員魚貫而出,開始上菜了。
起初是一道冷盤,似乎是一道豆腐制的冷盤,小小的一塊浸在瑩瑩的汁水裡,美感十足。每人拿起勺子舀著自己面前的那一份,也不過兩口就吃完了。估算著大家都吃完了,服務員再次出來,撤去豆腐的盤子,一邊上新的冷盤,一邊輕言細語的講解是什麼、怎麼吃,比如口感綿糯的...泥(我也不知道是山藥泥還是黃豆泥還是蔬菜泥),精緻秀氣的一小團,顏色是清淡的綠色,味道也是淡淡的,拿筷子捻了蘸著秘制的醬汁吃。之後的兩道冷盤我也記不清了,依稀記得有蘿蔔乾和蔬菜末。
此後十幾道熱菜和點心遵循之前冷盤的套路,吃完一道上一道,上菜的時候還有服務員的耐心講解。食材都是眾所周知的高級,有鹿筋魚翅鮑魚人蔘等等,蔬菜倒是最常見的幾種,沒有什麼稀奇的。服務員解釋說,古代御膳房是不會給皇帝上比較難得的新鮮時蔬的,以免皇上突然想吃反季蔬菜來刁難人。反而是尋常百姓難得的鮑翅人蔘等頂級食材,御膳房是可以全年度全天候供應的。
總結一下吃傳說中的御膳的感覺:
我的第一印象是當皇帝還蠻可憐的,被底下人防著,不給貢尋常蔬果,又被底下人敬著,天天吃山珍海味。
至於御膳的味道,中正平和而已,從冷盤吃到熱菜,沒有一道菜的味道能給舌尖強烈的衝擊,沒有一道菜的分量能給胃口十成十的滿足,甚至沒有一道菜光憑外表能讓我猜到食材的,因為被處理的太過精細了。若非服務員告知,我基本猜不到入嘴的是蛇肉還是雞肉。是以整頓宴席吃完,我一個剛成年的女孩子大概七成飽,既沒覺得好吃,也沒覺得難吃,心底還在遺憾「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結果是味道大打折扣。
隔天早上吃了一碗媽媽做的青菜雞湯麵,才覺得胃口溫熱熨帖得到了滿足,所以題主不用好奇皇帝吃的御膳到底什麼樣子,自家媽媽做的一碗面已經賽御廚了^_^
之前的沒查,就先拿清代的來展示一下。
清代皇家飲食集大成者非滿漢全席莫數,主要大菜有五十六種之多。
第一份:頭號五簋、碗十件
燕窩雞絲湯、海參燴豬筋、鮮蟶蘿蔔絲湯、海帶豬肚絲羹、鮑魚燴珍珠菜、淡菜蝦子湯、魚翅蚌蟹羹、麻姑煨雞,轆轆錘、鯊魚皮雞汁羹、血粉湯
第二份:二號五簋、碗十件
鯽魚舌燴熊掌
、米糟猩唇、燴豬腦、假豹胎、蒸駝峰、梨片拌果子狸、蒸鹿尾、野雞片湯、風豬片子、風羊片子、兔脯奶房簽第三份:細白羹碗十件
燉豬肚、假江瑤、鴨舌羹、雞筍粥、豬腦羹、芙蓉蛋、鵝肫掌羹、假斑魚肝、糟蒸鰣魚、西施乳、文思豆腐羹、甲魚肉片子湯、繭兒羹
第四份:毛血盤十件
獾炙、哈爾巴、小豬子、油炸豬羊肉、掛爐走油雞、掛爐走油鵝、掛爐鴿(月霍)、豬雜什、羊雜什、燎毛豬羊肉、白蒸豬羊肉、白蒸小豬子、白蒸小羊子、白蒸雞仔、白蒸鴨仔、白蒸鵝仔、白面餑餑、梅花包子、什錦火燒。
第五份:洋碟二十件、熱吃勸酒二十份
小菜碟二十件、枯果、鮮果。
儘管已經如此奢侈,但對於宮內御膳房的菜譜來說,仍然是小巫見大巫。這是一張溥儀6歲時的一份早膳,雖然已是清末,國家動蕩,宮內生活也沒有象乾隆那個時代那麼鋪張,但在今天看來,也足夠達到奢靡的地步:口蘑肥雞、五綹雞絲、燉白肉、燉肚肺、肉片燉白菜、黃悶羊肉、羊肉燉菠菜豆腐、櫻桃肉山藥、爐肉燉白菜、羊頭片氽小蘿蔔、鴨條溜海參、樣丁溜葛仙米、燒茨菰、肉片燜玉蘭片、羊肉絲燜跑噠絲、炸春卷、黃韭菜炒肉、熏肘花小肚、鹵煮豆腐、熏乾絲、烹掐菜、花椒油炒白菜絲、五香乾、祭神肉片湯、白煮塞肋、烹白肉。
根據檔案記載:皇上的份例菜肉每天22斤、計三十日份例共660斤,其中:湯肉5斤,共150斤;豬油1斤,共30斤;肥雞2隻,共60隻;肥鴨3隻,共90隻;菜雞3隻,共90隻。太后和貴妃的份例如下:太后:肉1860斤,雞30隻,鴨30隻;瑾貴妃:肉285斤,雞7隻、鴨7隻;瑜皇貴妃:肉360斤、雞15隻、鴨15隻;珣皇貴妃:肉360斤、雞15隻、鴨15隻;如果把宮內的大臣、侍衛、等算進去一個月要豬肉31844斤,豬油840斤、雞鴨4786隻、加上魚蝦蛋品,一個月花消14794兩白銀,這還不算果品,飲料等。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對皇家的吃飯有細緻的描寫:耗費人力、物力、財力最大的排場莫過於吃飯。關於皇帝吃飯有一套術語,是絕對不能說錯的。飯叫膳、吃飯叫進膳、開飯叫傳膳。到了吃飯的時間,完全由皇帝自己決定——吩咐一聲:「傳膳!」,跟前的御前小太監便照樣向守在養心殿太監說一聲:「傳膳!」這樣一道道傳下去,不等回聲消失,一個猶如過嫁妝的行列已經走出御膳房。這是由幾十名穿戴整齊的太監們組成的隊伍,抬著大小七張膳桌,捧著幾十個繪有金龍的朱漆盒,浩浩蕩蕩地直奔養心殿而來。進入明殿里,由套上白袖頭的小太監接過,在東暖閣擺好。平日菜肴有兩桌,冬天另設一桌火鍋,此外有各種點心,米膳、粥品三桌、鹹菜一桌。餐具上繪著龍紋和寫著「萬壽無疆」字樣的名黃色瓷器,冬天則是銀器。下拖以盛有日水的瓷罐。每個菜碟或菜碗都有個銀牌,這是為了戒備下毒而設的,並且為了同樣的原因,菜送上來之前都要經過一個太監嘗過,叫做嘗膳太監。在這些都嘗過的東西擺好後,皇帝入坐前,一個太監高喊:「打碗蓋」其餘小太監將銀牌子撤下,皇帝開始就餐。
總之,真的不是我等P民所能想像,據說慈禧一個人一年要消耗15萬個蘋果,對於食材之充裕可見一般。
一次,袁世凱故意在吃飯時召見內閣成員,當大家來到他的住所時,只見他正端著一碗小米粥,就著一條紅燒鯽魚吃得津津有味,時而用一個佐料瓶往碗里倒些什麼。內閣成員見了,都贊道:「總統生活這麼儉樸,值得我輩仿效。」
事後,袁世凱身邊的衛士告訴大家:總統吃的都是一粒粒精心挑選出來的西北上等小米;鯽魚是有名的洪河鯽,為了保鮮需專門放在豬油里從千里之外的河南運到京城;那佐料,也是東北的千年老山參和鹿茸做成的。
都是特供,所以,哪些餐廳好像都不能媲美。首先一點,皇上能吃保護動物,這點現在你比不了。
刨除保護動物這一項,皇上吃的也無法就是大魚大肉+山珍海味了,這個彷彿現在你花錢也能吃個差不多,但具體還得一條一條來比較。
咱們可以比較的有這麼幾項:
國內野採食材,國內養殖種植食材,各地風味,加工手段,品質,口味。
先說野採食材
考慮到自然界的變化,在一部分食材上,即便是現在你也吃的起,皇上當時吃的質量應該也比你高,因為那會還沒有濫捕濫采,山珍海味的質量會比現在的高一些,打個比方說,現在東海撈出來的帶魚就沒以前大,為啥呢,就是因為一來大的全他媽撈完了,二來人類來回撈,逼迫帶魚提前性成熟,因為帶魚不提前成熟的話,還沒長到成熟就被撈走了,就得斷子絕孫,慢慢的,帶魚就長不大了。
皇上得1分,1:0
另外,皇上可以敞開了吃燕窩魚翅,不需要考慮經費,這點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
皇上得1分,2:0
但同樣,受運輸儲存條件限制,你現在吃的東西,皇上有一大部分都吃不到或很難,比如新鮮的海帶,新鮮大蝦之類。
你得1分,2:1
再說養殖種植食材
現在的畜牧業和種植業都遠比過去發達,另外上面也說了,為了避免皇上吃刁了,時令蔬菜他是吃不到的,從品種上說,你吃過的菜和吃過的肉的種類完爆皇上。
你得1分,2:2
但皇上也有一點好,就是人家吃的都是正宗土豬土雞,無激素無添加(經提醒不是激素而是抗生素),而現在你能買到的那些黑豬肉和土雞,最多算是土洋結合,其中土雞還好點,到農村親戚家還能吃到,土豬可就真難了,起碼我老家現在已經沒人養豬了。
皇上得1分,3:2
但現代養殖業和現代種植業也有現代的好處,在現代,通過科學的餵養或種植手段,人類可以改變食材的類型,讓它更符合自己的需求,古代培種育種的技術差的多,在這方面是遠不如現代的。
比如無籽西瓜,皇上他老人家就吃不到。
你得1分,3:3
接下來說各地風味
這點你完爆皇上,拜淘寶和全球化所賜,無論是外國菜還是地方小吃,你能吃到的品種都比皇上多。皇上他能吃啥啊,他連歐洲到新疆坐輪船還是坐馬車都不知道。
你得1分,3:4
然後是加工手段
無疑你還是完爆皇上的,餐飲業是不斷進步的,現代的廚具和加工手段都比過去豐富的多。正菜不好比,咱就看看那滿超市的零食,再看看慈禧他老人家吃的豌豆黃,這簡直是沒得比啊。
你得1分,3:5
然後是品質
這點你比不過皇上,皇宮裡辦事講究個不惜工不惜料,現在你在再好的飯店,人家也得考慮個時間和物料成本,雖然也有私房菜這種的,但私房菜跟宮廷還是沒得比的。
皇上得1分,4:5
完了最後是口味
這點你仍然完爆皇上,現代的添加劑(你沒看錯)極大的提升了食品的口感和味道,比過去那個撒點海腸子粉就成獨家秘方的時代不知道強多少倍了。
你得1分,4:6
一開始咱說了,皇上能吃保護動物,也得加1分,所以最後的得分是5:6。
因此我的結論是,如果你生活在飯館和購物都方便的一二線城市,並且願意為吃飯花一點錢和精力,你在吃飯方面,還是很容易超過或和皇上持平的。
據《宮女談往錄》一書里服侍過慈禧的宮女榮兒說,慈禧太后一頓飯要上一百多道菜。
這本書里還記載,慈禧太后喝的雞湯,都是要熬幾個時辰的(一時辰為兩小時。)
看到上面有些題主認為宮裡飯菜不如普通人家好吃,一頓飯能做出一百多道菜,熬湯都要幾個時辰的宮廷大廚們,做出來的菜會不如尋常人家?未免太想當然了。
只不過《宮女談往錄》和溥儀《我的前半生》里都記載,皇帝吃的菜因為離廚房很遠,而且一頓做一百多道菜,傳上來時,已經不復剛出鍋時的熱氣騰騰、香味撲鼻。
另外按清宮祖制,即便皇帝再喜歡某道菜,一頓飯里也不能夾那碗菜超過三次的。這樣做,是為避免其他人知道皇帝喜好下毒。
想想菜不是趁一出鍋熱氣騰騰就吃,又不能狼吞虎咽,胡吃海塞,痛快盡興,就覺得做清朝皇帝,恪守祖宗家法,也是頂無趣的事。
——————————————————————————————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 熊群
宮廷菜主要是工藝難,而不是材料名貴。
比如清代的宮廷菜——鑲銀芽。
說起鑲銀芽,這真真的是一道費時費力的菜,取較粗的綠豆芽,兩邊切掉,再用打的稀爛的雞茸用調料煒了味,把穿了白線的繡花針在雞茸里過,再用繡花針穿這個豆芽,這樣反反覆復,藉助線把雞茸鑲進豆芽裡面。
然後再用花椒油淋這穿好的豆芽,直至豆芽呈現透明顏色,再均勻撒上細鹽才算齊活。這道菜真可謂稱得上是巧奪天工了,在小小的豆芽上做文章,真是見功夫,估計也只有宮裡的人才吃得起這樣奢侈的美味佳肴。
我自己家的豆芽最精緻也就這樣了。
還有,皇室吃的家禽 家畜幾乎都是特有的品種的,比如雞,是宮廷油雞,就是那個渾身長毛多腳趾的那個品種。你們老家的土豬土雞真的比不了。
先po一張圖
你猜猜看這是什麼菜?
廢話就不用說了,您全猜著了。
這就是傳說中的國宴標準菜——開水白菜
[精選原料]
這個菜選料的特點是除了黃秧白菜心之外,其他各種高檔原料最後在湯里都看不見。這些原料有:母雞、母鴨、豬肘子、火腿、鮑魚、乾貝等,有的廚師還加入「鮮味之王」的雞菌。
[妙手成菜]
這道菜重點是「制湯」。把雞、鴨、肘子剁開反覆漂洗直至不見血水,然後入鍋,稍後加入其他原料調料。開鍋後改文火慢燉約3小時,其間不斷清理浮沫,直到熬成帶一些懸濁物的清湯。要領一是火要小,火大則變成白湯,就只能吃奶湯白菜了;二是水要一次加足,中途不能加水,否則肉類遇冷收縮,裡面的氨基酸溶不出來,湯味不鮮,這鍋湯就廢了。這是第一步,「熬湯」。
清理鍋底之後開始「掃湯」。把豬瘦肉洗凈切細,剁成泥,加調料水,揉成若干小丸子放入湯鍋。肉丸會不斷吸附湯里的懸濁物,幾遍之後湯逐漸變清。再改用雞瘦肉,照原樣再來幾遍。直至湯清油凈、狀如開水、清澈透明略帶黃色。過程要一兩個小時,中間要用細網漏勺配合清理浮沫。
後是「穩湯」,川廚稱為「吊湯」或「墮湯」。是把小丸子用白紗布包起來再放入湯鍋中細吊,使肉里的鮮味釋放出來以增鮮,約1小時。篇幅所限,其間程序未能詳述,僅十之二三而已。即便如此也足見湯的來歷不凡了。這樣的一碗湯,您說得要多少錢?
下面輪到白菜心了。把白口白菜剝開取出最嫩的黃色菜心,洗凈放入漏勺,用吊好的熱「開水」從頂部澆淋。白菜受熱逐漸散開成花瓣狀,繼續澆,直到白菜完全熟軟。澆過白菜的湯雖仍屬上好鮮湯,但也不能再用於做開水白菜了。
————另一個和菜有關的
最烏龍的外交事件是什麼? - 海傑夫的回答 - 知乎
做熊掌第一是去腥,第二是要用好東西引出它的真味,干燒紅燒俱是一樣。老年人吃了最補筋骨,只是吃後不大消化,如備有解藥熱化之物,那就老少兼宜了。這東西最美的是它兩隻前爪,制時須先用肥牛網油連毛帶皮包好外,用絕好山東黃酒調了凈黃泥,敷上三寸厚薄,放在武火上去燒,一乾裂了就浸酒,約有大半天,再在石地上一打,泥便連毛掉落,現出筋肉,再用尺許方圓的肥牛肉片,要切得極薄,包上五七層,仍用酒和泥敷上寸許厚,放火上又烤,過三四個時辰,如法抖散,換新肥肉片、酒、泥再燒。頭兩次的肥肉焦腥奇臭,連狗也不肯吃。似這樣用肥肉包住燒上三四次,如見掌上筋肉紅晶晶又明又糯,也沒有一絲腥味才算。再用好雞鴨、瘦火腿拿竹刀拍碎,裝人麻布袋,懸在沙鍋裡面熬好了湯,提凈浮油備用。如是紅燒,把熊掌切成短條放入空沙鍋,用淺湯文火清煨,隨干隨加湯,直到肥糯和煮熟了的蹄筋一樣方始成功。如是干燒,原湯要少,整個放下去,燉到合適,取出在籠屜上略蒸片時,將油蒸去,只留湯中鮮味,拿出存放一旁,吃時隨蒸隨切片,切出時便和臘乾的時花相似,晶紅透明,腴美芳醇,拿它下酒,真再好沒有。
我來給大家潑點冷水清醒一下:
---------------------------------------------------
摘自《劍南文學》2007年07期,原題為:【皇帝吃的並不好 】
皇帝是天下最富有的人,怎麼會吃的不好呢?的確,歷代皇帝在吃方面的花費,簡直是個不可想像的天文數字:中國皇帝中頗為節儉的崇禎和他的皇后,每年的日常伙食費就是16872兩白銀,折算超過52萬美元,其他皇帝就更不用說了。
可是,花了這麼多錢,浪費了這麼多的人力物力還是吃不好。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烹飪水平,古時的烹飪技術遠不如現在成熟,一些重要的調料也沒有被發現或傳人中國。比如商紂王時代,還沒有發明可以炒菜的鐵鍋,調味料也只有鹽和梅,他那酒池肉林,酒也不過是淡酒,肉也只是烤肉——你想,沒有孜然調料,沒有辣椒,那烤肉能有什麼好滋味?
其次,皇帝不能隨便吃時鮮菜蔬和果品,特別是那些一年之中只有一兩個月才有的果菜,更不能讓皇帝吃到。因為供膳的太監們擔心皇帝一旦食髓知味,隨時要吃,比如夏天要吃冬筍,冬天要吃新鮮蠶豆,供奉不周,那是要掉腦袋的。
同樣道理,民間一些美食,也不能讓皇帝吃到:乾隆年間,揚州鹽商飲食之精美,天下聞名。乾隆下江南時,鹽商便精心烹制了一桌酒席,獻給乾隆。見乾隆毫無反應,鹽商們大為詫異。於是花錢探聽消息。太監說:「你們的菜還怕不好?萬歲爺要吃慣了你們的菜,回到宮裡要吃,我們怎麼辦?所以你們每道菜端上去時,我們就一律給放一大勺糖。」這一大勺糖下去,乾隆什麼好滋味也吃不到了。 也許你又要奇怪了。宮裡的廚子怎麼做菜手藝還不如揚州的廚子呢?這是因為宮裡規矩太多,一道菜要怎麼做,要用多少原料,要放哪些調料,都要記錄下來,廚師只能按菜譜做菜,不能自己發揮。這樣,即便是一流的廚師,也很難發揮出自己的最高水平,皇帝也就吃不到他們烹飪的最佳肴饌了。
皇帝吃的不好,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宮廷進餐禮儀的限制。我們都知道,許多菜肴要在剛出鍋時才能品嘗到最鮮美的味道,酥炸、烤制食品涼了以後不僅不鮮美,口感也很差。但皇帝用膳講究啊,要先擺好桌子,把與他身份相符的菜肴一起端上來,御膳房的廚師便只好在半天,甚至在一天以前就把菜肴做好,或煨在火上,或燜在大蒸籠里,這樣的菜只能是中看不中吃。而且御膳房距皇帝用餐之處很遠,就算是新做出來的菜,等端到皇帝面前,也過了最佳食用時段了。
清代宮廷禮儀還有規定,皇帝單獨進餐。中國人的飲食除了滿足口腹之慾外,還有親友歡聚、交流感情的重要功效。但皇帝不行,他享受不到飲饌中的天倫之樂,即使召來后妃陪膳,她們也要謹遵君臣大禮,一本正經,很沒意思。 為了防止被人下毒,每道菜送來之前都要讓一個小太監先嘗嘗,這叫「嘗膳」。換個角度想,端給皇帝的其實是小太監吃過的剩菜。
每一口都被人驗過嘗過,有考慮到食物的感受嗎?而且每一道菜每一頓飯都不能敞開了吃。其實看上去食材上乘,但味道不怎麼樣吧。不好意思我沒機會試過所以也是猜的
我分析,
不管哪朝的皇帝,
放到現代,
都是一頓KFC就能吃嗨皮
去西安的時候,到一家評價高的店吃當地小吃,有一個水晶貢包,服務員說是給皇帝吃的,老百姓當年可吃不到。吃了一個,就想當年的廚子應該被賜死了吧。後來去了小吃街,又嘗了一個,還是不行。倒不是難吃,而是不好吃,沒什麼滋味,也沒有特殊口感。
至少溥儀吃的不好,為了隨時能傳膳,東西都是過了火候的。
後宮其他人倒是吃的不錯,皇帝為了儀式感反而浪費了很多好東西。推薦閱讀:
※拿鐵的原意是什麼?為什麼抹茶拿鐵、紅薯拿鐵裡面一點咖啡也不加?
※有一個說法是山東人吃不了辣椒,是真的嗎?
※為什麼有人吃東西要叭唧?
※立春吃什麼?
※義大利人喜歡番茄,但番茄 15 -16 世紀才從南美洲傳到歐洲,在這之前義大利人在吃些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