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建築師張為平說的「庫哈斯深知建築於社會的無力」?
建築師張為平在《荷蘭建築新浪潮》一書里說:「庫哈斯深知建築對於社會的無力,與其說他在用建築改造社會,不如說他很狡黠的利用了這個社會的當下性,但是以一種機智的方式保留了獨立的可識別性。」
應怎樣理解「建築於社會的無力」?
許多建築師妄圖用建築的手段來解決本該由政治來解決的問題,這本身就是一種不明智的行為,性價比太低,不過是滿足了自己做英雄的幻想,再編一套精緻的理論自我陶醉。建築師應當明白自己職業的界限在哪。樓上有人提到的西班牙的例子,她並不是作為一個建築師的身份在解決問題,她也並沒有用建築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銘蔚,她在回答中所提到的,也並不是讓建築師來改造社會。我理解的她所說的讓建築師所學的技能有用武之地,指的也是服務於大眾。這也讓我覺得,如果真的要像她有這麼一番作為,不如去從政,事實上她用的方式,也是通過政治。在住宅樓里做再多的交流空間,也抵不過上頭一句六家六戶合用一把菜刀來得有效(玩笑話)。建築需要解決問題,但社會問題本就不是建築能夠解決的。
——分割線——
有人快餓死了,我能施捨一鍋飯與他或他們,如果我是建築師,我所造的建築就是這鍋飯。但非洲有千千萬萬吃不飽的人,我即便傾家蕩產也無能為力,再慷慨的施捨也解決不了根本的問題。這就是建築於社會的無力。但是這並不代表建築就應當對社會問題不做出任何回應,把行將餓死的人當做空氣,站在一旁心安理得的吃自個兒的。
——分割線——
與其說建築能改變世界,倒不如說建築在適應世界。
建築被各種不同的學科,不同的技術,不同的需求改變著。
建築於社會的無力嗎?用這話來評價一個可以把自己照片掛在自己設計的博物館(Kunsthal,1992)里的建築師的確有一種定論式的悲劇色彩呢——哥已經這麼牛了,也不得不下此結論,大傢伙就歇著算啦,早點接受現實吧。
我總拿庫哈斯在中國最早期的兩次競標開玩笑(Our Damn Nature (我們生性如此) - 無端端的歉意 - 知乎專欄 ),看他怎麼從廣州歌劇院公民建築的敗北變換成央視大樓上的勝利以及這樣的勝利背後的許多故事。這並不是在苛責一個會敲鐘的外來和尚怎麼就玩轉了我們這的規則。而之所以不用去過分苛責,是因為我們沒有資格。
比如拿歸德古城舉例,500多年風風雨雨在兵禍,洪水,饑荒下頗有點彈性城市的影子,哪一張地圖為例,你就可以發現老城軸線,現有護城水面,最原始水域邊界在現在城市肌理上的慣性。
(之前自己分析歸德來玩來著,有機會在專欄里單說)
但是最近的一次變化也許就不同了。
(古城「棚戶區」拆遷,在地一級房也預備按棚戶區來補償)
現在的古城面臨更新的要求,這本是好事,但是這種事情往往就會習慣性地往振興旅遊業上走,而這一走,不但一些近代的不錯建築(麵粉廠等)恐將不保,原住民也要被請出去。而更新來的是在很多地方都「開枝散葉」的標準旅遊區仿古建築。而主持這個項目的就是國內水平很不錯的一個大院。當時在群里埋怨在那個院工作的同學助紂為虐,而其實我們都知道有個理由是一定會用上的:沒辦法啊,上頭說了算啊。
就好像這個由一條200米長坡道引導的韓式鐵板燒專用桌一樣的東東(中國國學中心)——
一個國家級,院士參與,大院出品的設計,剛一發布的時候就被各種吐槽,當然這時候就可以用上那個理由了,正如在微博上的看到的:
方案的提供者,坦然擁有著一個話語權缺失的借口,然後對著群眾擠擠眼,悄悄指一下說:是上面的人土鱉,我沒有辦法啊。就好像,就好像這樣的東西做出來是不收錢的一樣。然而在拆遷歷史建築建起高檔商業體;拷貝現成戶型加幾堵隔牆來過批;甚至是一次次私下裡的炒更中,我們表現出的不是在這些項目里最直接的利益關係嗎?再然後,對著「涉世未深」的後輩說:不要天真了,這是建築於社會的無力啊。
那不是很類似這樣的場景嗎:
……
……
……
……
……
真的不覺得很窩囊嗎?
那麼,我再說個故事。這是一個關於房價的故事,發生在西班牙,主人公的名字叫做Ada Colau。雖然不一定和我們能有多(guan)少(xi)聯(hen)系(da),但是請先聽完。
1997年至2007年是西班牙房地產市場「瘋狂的10年」,地價上漲5倍,樓市價格200%漲幅,光2007年一年歐洲大陸新屋建設2/3發生在西班牙。西國上下一片祥和,此被稱為西班牙奇蹟,佔據GDP 12%的地產業給國民打出的口號是:不管是高收入還是低收入,國家會讓你過上好日子。
接下來的大家都熟悉了,國際金融危機爆發,西班牙出現1800億歐元的房地產壞賬。多年來過於依賴房地產的政府財政垮塌,國內失業率劇增。當局為了穩定情況,其一不承認地產泡沫一說,其二繼續鼓吹居民購房,甚至有意為「租房」模式設坎(租賃制度混亂加將租住年限控制在5年內,並一度計劃縮減至3年)。希望讓人民通過購買來填補財政和國有銀行諸如Bankia或Catalunya Caixa的賬單。然而這樣反而造成更多房子的空置和底層居民的流離失所。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個叫Plataforma de Afectados por la Hipoteca(PAH)的草根組織出現了,他們的目標很大——保護國民的居住權利。但是他們擁有成效——他們提出了督促政府建立新房屋貸款的公民倡議Iniciativa Legislativa Popular(ILP),而這個組織的發起人就是Ada Colau。
面對體制的惰性和不作為,PAH的策略理性和守法。他們首先明白,現階段,房產私有模式引導的反而是一種專制的,保守的社會,因為人民因為債務忐忑地和自己的工作綁定在一起,他們被馴化因為害怕失去養家糊口的工作,他們又同時被利用,正因為他們被馴化。沒有跳起腳來唱對台戲,PAH倡議的是政府需完成對租賃市場的完善。穩定的租住保護法律,和穩定的租金制度(提案希望採用國民工資情況為標尺來確定租金,使其不超過家庭收入的30%。以此單純化住房行為來對抗炒房(引證德國的穩定租金制度和50%的人口以租房居住)。對於國有銀行的態度,PAH是認為他們是不應該被姑息的:正是他們把既得利益私有化,卻又在遭到損失時妄圖社會化,把自己添的亂子讓渡給人民來擦屁股,作為國有銀行,這是沒有社會責任感的行為。與此同時,在建築市場上,應停止住房的修建,改為對現有房地產的核算,翻修和社會化。而最重要的是,PAH這個草根組織提醒民眾擁有自發解決和參與到如此大的經濟危機的可能性,公民社會雖然很容易被權貴綁架,但是並不是說沒有可能出現自下而上的,合法的公權行為。不僅僅是關於住房。
議案進入公眾視野,在得到1,402,845個簽名支持後,被採納。2013年,PAH獲得歐洲公民獎。
而另一方面,Ada Colau不是建築師,她在巴塞羅那大學學的是哲學,這可並不是佐證建築師或者建築的無用。相反,在回答VOLUME雜誌採訪她所問的問題「建築師在這個住房話題中該如何參與」時,Ada的回答很超然:「在社會問題上,最重要的事情是不要把問題分開來討論。某種意義上,我們的大學在犯錯是細分專業,而這樣的細分孕育的是強烈的新自由主義。這樣的結果就是把事物獨立化歸在不同的專業領域裡,而實際上在現實中我們要討論的是社會功能(記得錢理群說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嗎?)。也許,對於建築師,對於一個公民,最重要的是儘可能的接近社會,接近人群,在這樣的語境下,才會發現自己的學識技能真正的用武之地。」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近幾年廠房舊改非常高大上,但是,是不是把爛尾樓重新徵用設計成保障住宅更加有意義?上頭領導日完理萬機參觀來的古城文化項目要拿來比著做,那設計者有沒有從調研和數據角度給領導一個機會來明白換種方法做比千城一面更賺錢?城市霧霾天氣意味著什麼?廣東的土地改革意味著什麼?設計很重要的價值就在於解決問題,誰都可以說建築對社會是無力的,沒有辦法,但是希望,建築師不要這麼去說。
最後給一個Kanye West在哈弗的桌上演講的地址,所說的話其實大抵類似——世界應該被建築,因為建築是在解決問題。Kanye West talks to students at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因為自己的努力程度之低而備好的說辭,真的不要多用。
比起當一個把polo衫立起來,談理想談上床但實際上只是上面這個德性的傢伙,我們應該能做更多。
謝邀 @馮項乾
深夜最後一答,答完明天上班
何止是庫哈斯,現在社會上幾乎所有建築師都清楚的明白「建築之於社會的無力」這個道理,除了現在少部分依舊懷有烏托邦理想的建築師,和當年那些曾經希望改造社會的建築師(如柯布的光輝城市和賴特的廣畝城市)外或許幾乎沒人認為建築真正的能改變這個社會。
為什麼不能改變?
我認為要從以下幾點來回答
1,建築的滯後性
無論是弗洛倫薩的穹頂吹響了建築文藝復興的集結號,還是包豪斯幾個年輕建築師打起了現代主義的大旗,建築從來都沒有站在任何社會,文化變革的前列。文藝復興起於繪畫文學領域而後影響到建築,現代主義亦然
一個沒有在任何變革中起到領導左右的學科是難以讓世人記住且膜拜的,進而也不可能引導社會的潮流。
非但沒有引領潮流,相反,任何科學文化成果,建築永遠都是最後享用的。如,當全息模型已經完全滲透到裝備製造業的各個領域的時候(CATIA已經在飛機輪船製造上擁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建築的BIM才剛剛起步。
所以,可以想像,這樣一個學科如何能改變社會!!??
2,建築的耗時性
無論是建築創作,建築建造,都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自動忽略我大天朝的設計與建造速度吧),試問任何社會變革,哪一個不是被無數小事件推動,進而引發大變革的呢?建築師的建築實踐的數量並不足以堆積出如此大的一個變革。
(題外話——我天朝是個個例,由於我天朝的速度,大量的建築實踐已經逐步改變著這個社會,或許下一場變革即將開始,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國外建築師都願意到中國來實踐,因為中國速度,很容易積累出量變到質變)
3,建築學科的複雜性
一個拳頭出擊容易攢成勁,打出力量,而你伸出五個指頭只能被別人個個掰斷——這個道理想必再前線不過了把。
建築作為一個學科,其多學科交叉的複雜性不言而喻,而正是因為這種複雜,任何建築師在任何自己感興趣的方向少深入研究就很容易形成自己的思想。進而導致建築思潮的分散,無法形成合力,打出重重的一拳。
4,建築師的以一敵多
說再多,建築設計也是建築師的個人創作,或者是小集體創作——這種創作就導致很難與社會產生共鳴,進而無法導致共振,所以就更不要說改變社會了
記得當年我的設計老師說過,建築師就是以一人之力挑戰社會的人
5,建築行業的服務性
無論再牛的大師,還是再敢於給你釋放手腳的業主,都無法改變一個事實,建築師是拿人錢財,給人蓋房子的服務行業。
就算你再自由發揮,你也無法迴避一個問題——就是你要為花錢讓你蓋房子的這個人考慮。
畫家可以說我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畫畫,肯定會有人欣賞;作家可以說我完全按照我自己的想法寫作,肯定會有人欣賞,建築師,你說個試試,就怕你話還沒說完,你的甲方就不用你設計了!
這種服務性肯定或多或少的束縛著建築師的手腳,無法完整表達自己
一個話語權受到限制的人,如何能振臂一呼改變社會??!!
其實我倒感覺,建築師的責任不是改變社會,這都是當年那些大師們慾望膨脹,自己意淫出來的,建築產生之初就不是為了改變社會。
建築產生於人的需要,我們對空間有需要所以才有了建築,這種邏輯上的滯後與從屬性,讓建築肩負的責任就是「讓世界變的更美好」(make world better),而非「創造一個新世界」(create a new world)
所以,建築師們,讓我們努力讓這個世界更美好,而不要總活在創造一個新世界的春秋大夢中吧!!
胡亂回答,不知題主滿意不!!我不同意銘蔚的答案。
就拿他自己舉的最後一個例子「廠房改造」來說。大家會關注廠房改造,而不是爛尾樓改造,不是因為有建築師提出了廠房改造,沒有建築師提出了爛尾樓改造,而是因為廠房改造能帶來價值,爛尾樓改造不能帶來價值。這種價值是多種多樣的,既是商業價值,也是稀缺性的文化價值,甚至可以是歷史價值,或者心理價值。說白了,爛尾樓改造不合符經濟規律,不符合現階段城市發展趨勢,即使有建築師,有社會運動者在振臂高呼,它依然不會被重視。
再舉2個例子,上海歷史街區保護的2個範本,田子坊和新天地。前者是自下而上群眾自發組織,而後才有建築師參與的,後者是開發商和政府商談後共贏的產物。這2個項目中,建築師所承擔的角色不是決策者,而是服務者。建築師沒有那麼高大上的能力去改變世界。
再舉個現在流行的生態建築,或者綠色建築。那些建築真的綠色么?我們花大價錢在建築頂端種樹,花大價錢在建築表面貼太陽能版,或者用技術的手段,比如雙層玻璃幕牆解決保溫的問題,真的比原來的建築環保么?頂端種樹,不如提高建築高度,多空點土地出來種樹;太陽能板本身在製造過程中就耗費了大量材料和能源,用集約化的方式放在沙漠里都不一定能產生經濟效益,更何況貼在霧靄嚴重,雨水很多的城市裡;雙層玻璃幕牆的造價,可能開空調30年都不一定能回本,而幕牆的壽命大概也就30年。那麼精明的客戶為什麼會選擇這些並不綠色的建築設計方案呢?因為除了經濟價值,綠色建築不僅能在外表上與眾不同,彰顯客戶的環保意識,帶來社會價值,也在潛意識裡給人一種救贖,讓人覺得他為環保出了一份力,帶來心理價值。這些價值加在一起帶來了更高的總價值,所以綠色建築才會大行其道。
以上例子說明了,是社會,公眾,趨勢,環境在選擇建築,而不是建築師拍腦袋決定建築應該是怎麼樣的,應該給哪個群體更多的關懷。建築師不過順應了客戶,社會,環境的需求,設計了符合趨勢的建築。
因此「庫哈斯深知建築對於社會的無力,與其說他在用建築改造社會,不如說他很狡黠的利用了這個社會的當下性,但是以一種機智的方式保留了獨立的可識別性。」的意思是:
庫哈斯知道是社會決定建築的形式,設計不能違背趨勢。他聰明的發現了按照當代社會的趨勢,建築的可識別性是能帶來價值的,利用這個趨勢,為自己的建築設計了獨特的識別性。謝邀。這個問題蠻壞的,偷笑。
建築對社會的無力 根本就是不需解釋的大白話,任何個人和絕大多數行業對龐大的人類社會都是無力的,大概只有軍隊,政府,大資產階級之類少數的行業算是有力的。
而且建築作為古老行業,甚至連技術性話語權和行業利潤都一天不如一天,當然是特別無力。產業發展的新陳代謝本屬正常,沒什麼可遺憾的。
只是因為曾經有過一些激昂的理想主義建築大師,所以建築界給自己賦予了太多不該奢望的烏托邦,所以才會有無力一說,那是對比幻想中的有力而言的。
永遠不要忘記世界的龐大和自己的渺小,人類也只是宇宙里的一粒塵埃。
至於說到庫哈斯, 「庫哈斯深知建築對於社會的無力,與其說他在用建築改造社會,不如說他很狡黠的利用了這個社會的當下性,但是以一種機智的方式保留了獨立的可識別性。」
我覺得張為平是高級黑吧。。。什麼機智的方式,翻譯過來就是
庫哈斯知道建築師幹不了啥大事,所以根本不想改造社會,而是見風使舵只顧眼前撈好處,順便還耍點小聰明嘴頭上表示自己是故意墮落其實內心高潔目光遠大實事求是另闢蹊徑。
完全就是說庫哈斯是個犬儒主義(做貶義用)加阿Q精神還立牌坊(人家那邊這行業是合法的)嘛!
好吧,這只是我的惡意歪曲,與張為平先生無關,特此聲明。
------------------以下請讓我深深的跑題---------------------------
單說庫哈斯,人家作為一個海盜紅燈區來的外國電影人,偶爾玩票設計房子、假裝思想家忽悠無知學生、撈你中國人一筆錢、實在是無可厚非。只怨天朝自己官員腦殘自甘上當。
至於他的作品有幾個也還是不錯的。
但不要跟我扯什麼宣言理論思想,面對幾千年東西方思想史的厚度,一個建築師可以學可以用可以仰慕,但千萬不要狂妄到自編自演自以為發明了牛逼的思想然後出來忽悠學妹,這是嚴重不道德的。泡妞應該用肉體和甜言蜜語,不可以拿學術去泡妞!
他自己編的那些理論,確可當做一家之言,也有些啟發意義,反映了一部分事實,但裡面各種故弄玄虛花言巧語和一面誇大其詞的偽理想主義和一面屈從現實的犬儒主義的自相矛盾,很沒意思,但偏偏買賬的人特別多,沒辦法,這塊熱土人傻錢多速來。
學科自我膨脹然後被現實痛毆,感到深深的無力那是活該。
中國自古文人好形而上,好烏托邦,好玄虛清談,那些牛逼不吹得比他們這些西方一根筋文化哄哄多了,什麼時候輪到西方人在這方面班門弄斧了?建築學的根基還在那些實實在在的功能技術、社會服務、人文關懷、形式美學,少談些主義多解決問題這是胡先生的真知灼見可惜我也是年紀大了才體會。不要扯那些沒用的大話理論,認認真真做具體的事情是中國很多產業最需要也是自古以來最缺乏的。
但也有很多甘於墮落喪失良知,不能守住基本的做人和職業操守底線,也同樣令人鄙視。
建築學乃至任何一個普通的行業,都有自己不可替代的價值,以及不可放棄的職業操守,並不因為沒有權勢或者利潤微薄而可以肆意胡為自甘墮落為虎作倀連本職工作都做爛掉。對於職業範圍之內,每一寸土地每一個戶型每一隻馬桶,都事關一個家庭的幾十年的積蓄或者生活質量,這還無力那什麼是有力?就好像外科醫生每一刀都事關人命,建築師一樣要傾盡全力做好自己份內的職責,這種分明就是巨大的力量,何來無力一說?
瞄著不該瞄的膨脹妄想,誰都是無力的;守著自己的職責所在,那才是用力的所在。
回答問題之前,首先聲明下,作為一名土建類的工程師,我一直很佩服我周圍的建築師們,他們的審美、眼界、個人素養、勞動強度、敬業精神都讓我一個土冒工程師由衷地敬佩。
回到問題,建築師是富有藝術氣息的,但當我看到"用建築改造社會"這種字眼時,還是覺得,引號里的字和這個問題本身,太不接地氣了,太自負了。
建築師的工作焦點是建築的美學功能以及住戶的舒適程度設計,這些頂多影響到現代人的生活方式,至於有答案提到的高層建築、人居密度什麼的,那些是結構、暖通、材料工程師的功勞。建築師向這個社會輸出的更多是自己的理念,並且這些理念的逼格層次遠高於社會群體大眾並且不是芸芸眾生生存所必須的,陽春白雪,曲高和寡,如古典音樂般自己小圈子裡的高素質人群相互欣賞,別說改造社會,建築對社會,對這個60多億人組成的社會,對這個貧窮、戰亂、疾病、痛苦肆虐的社會,影響微乎其微。
再退一步說,一個行業要多牛逼,才能「於社會有力」?周圍經常一起吹牛的朋友,有做高能物理整天對撞粒子的青椒,有整天看著病人無可奈何離去的醫生,土木工程師,電氣工程師,我們更多感受到的是世界和社會的複雜,發自內心的對世界的敬畏。問題引號中如夏花般絢爛的辭藻,都是我們想都沒想過的。一開始我還點了些贊同和不贊同,後來發現大家討論的著重點並不一樣。有人認為建築能改變世界是從推動社會進步的角度來思考,有人認為建築於社會無力是從技術發展或城市形態演變的效果來分析等等。
我認同前者。因為首先,我相信改變的發生,除了突破性的衝擊,還有日積月累的影響,從單體建築的技術或藝術價值來論斷它的影響力未免有些狹隘;其次,就像我也相信這個社會裡每一個人都在改變著世界一樣,態度決定一切。
為啥關於建築師的文字總要搞得很晦澀呢 本身是一個為人解決問題的行業 做好這些是本分 如果做得好 自然對社會有貢獻 所謂影響和改變社會只是結果 不是目的 否則本末倒置 很有共產主義者的風采
這tm就是借「名人」的肩胛骨說了句正確的廢話。
建築什麼時候有力過了,辣椒放再多,蛋炒飯能變成紅燒肉嗎?你以為城市化和高樓大廈是建築的力量?圖乃衣付,那個是資本的力量。
連建築是什麼都還沒弄懂的人在討論建築之於社會這個話題,這不是很可笑嗎。。。歷史上對社會有過重大影響的建築師們,哪一個不是在各個領域都有著非同常人的造詣?
以前看過一檔《藝文中國》的馬清運專訪,其中提到了庫哈斯的理念,希望能對你能有幫助。
藝文中國ARTS CHINA · 馬清運 MaQingYun · 100515視頻
建築是文明的標誌,已經遺忘了文明為何物人類當然無法理解建築的含義。
說到古巴比倫文明你會想到什麼?說到古埃及文明,瑪雅文明又會想到什麼?
服務與美化社會更靠譜一些。
建築技術的發展使得人類可以蓋幾十數百米的高樓,人的居住密度提升了上百倍,然後才發展出現代的高效率城市,這對社會的影響還不夠大嗎?
我不知道是什麼磨滅了大家的激情,與其在這邊找社會的借口,不如回想一下剛剛開始做建築的時候每個人都懷揣著的夢想。什麼自負,什麼不接地氣,不過是能力不足的表現罷了。於社會無力?別搞笑了好么!不過是怕自己鬥不過困難罷了。自己想說的話不能通過自己的建築傳達出來,便說建築不如其他很多行業那樣能改造社會?這是一個只有執著的野心家才能成功的行業,軟弱的人沒有發言權。(說給我自己……ORZ
「這句話如同一坨狗屎」──毛澤東
推薦閱讀:
※看《平凡的世界》和《白鹿原》這些書,對生活有什麼幫助?
※戒網癮學校內部是什麼樣的?
※「中國邏輯」都有哪些槽點?
※如何評價電影《十二公民》?
※還有什麼小說可以像《神探夏洛克》這樣在現代社會復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