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一個西方人所處的社會階層?
一般來說,外國人的打扮看上去都差不多,不像中國人那樣能一眼區分出來。
多圖預警!
由於長期跟外國人(英國人)生活在一起,我們多次對這個問題進行過深度探討,對於本地人來說,他們是佷容易判斷大街上行走的人的社會階層的,甚至不說一句話,看臉,看頭髮,看鬍子,看穿著(部分人),等等都可以有個大概的判斷,尤其是對中產以下的。
現在開始進入正題,從底層往上的順序來說:
首先要對階層的劃分有個了解,中產middle class也分中高低,low class的人也分幾層,最底層的他們叫他們chav,基本指代那些底層的無業游民,這些人靠低保過活,酗酒,吸毒,一般精神上也都有些問題,英國有一檔吵架節目叫Jeremy Kyle,是邀請要一些有家庭問題的chav上台的談話節目,很多時候在節目里就掐起來了,下面後兩張圖就是節目的嘉賓,可以從圖片上看到這類人還是比較好分辨的,因為他們牙齒都很不好,長相也是有點歪瓜裂棗,由於長期酗酒吸毒整個人狀態都不太正常,我有一次經過一條街,看到幾個這樣的人在街上走,確實有行屍走肉的殭屍既視感,因為那些吸毒的人是可以看出來的。這部分人可以住政府的廉價房,叫council house,所以其他階層不管買房還是租房,看到council house,能住遠點就住遠點,這個level的人口音也比較特別。
補充一個親身經歷的事情:有一次我和先生去卡迪夫辦事,辦完事情出來有個流浪漢跟我們要錢,他一邊的眼睛有瘀青,看樣子是被打了,他說他錢包被搶,又被打了一頓,現在沒飯吃,於是
我先生處於信仰方面的原則(幫助需要食物的人),答應給他買吃的,但是不會給他現金(原因是給現金這些人可能)立馬去買酒,於是我們帶他去旁邊的餐廳讓他點餐,他看了足足好幾分鐘,最後具體還是點了一個帶啤酒的套餐,先生不答應,說必須點不帶啤酒的,後來他很不好意思,突然哭了起來說你們為啥對他那麼好,於是一直鼻涕一把淚一把,雖然看起來可憐,但是有時候你會覺得這些人真的無藥可救。。。
英版 無恥家庭里的Frank
chav往上的這部分人很多其實不是本地人,很多是非洲南美等國家過來的難民,這部分人沒有上面那批人那麼討厭,他們是比較窮苦的一批人,不少是非法居留的,沒有辦法享受發達國家的低保,有時候真的會沒有飯吃,有一次老公遇到一個還給她買了牛奶和麵包。這部分人不屬於本地人的範疇所以就不多說了。
再往上就是有工作的low class,都是比較低端的工作,比如工廠里的工人,超市收銀員(大學生打工的不算),很多還都不是全職的工作,很多家庭甚至故意不去找全職工作以達到拿政府補助的標準。在西方國家,這個階層肥胖的比例比較高,下面圖片里的人我不知道職業但是可以作為這個階層的家庭照代表。一般這個階層的人也傾向於多生孩子多拿福利,但是現在歐洲對這方面的福利有所調整,要收卧室稅,所以對這種想要靠生孩子拿福利的人是一個限制。
再稍微往上一點的就靠近通常說的working class了,比起上面的,這部分人生活基本可以小康,很多人也有全職的工作,比如建築工地的工人,水管工,各種修理工,木匠等等,之前有個房東是木匠,雖然比較摳但是住的房子還是不錯的。這部分人雖然收入還可以但是普遍教育程度不高,並不是說中產階層不喜歡足球,但是足球更貼近working class這個階層,所以如果你去看一場球賽就能看到很多working class的人,這個階層的人不少男性都比較big,屬於那種一看就是干體力活的(下圖)
再往上一些就可以叫藍領了,是稍微帶點技術的體力活,比如火車司機,電工,電工要考執照,而且賺錢挺容易的,或者操作一些大型機械的(比如修路時候操作機器的)等等,這部分人賺的錢不比白領少,原因是歐洲的工會很強大,動不動就罷工,他們拿的薪水已經超過了他們工作的價值。
這部分人不交談的話只能判斷個大概,但是一般他們不會西裝革履,長相氣質跟白領階層還是有些區別的,用中國人的描述來說就是看起來要少一些斯文,但是這部分人的素質還是不錯的,只不過就是你要談論一些稍微Intelligent的話題,可能就跟他們聊不到一塊兒去了。
分割線————————————
終於到中產階級了,前面提到雖然中產階層的人也分上中下,但是中產階級整體的差別已經很小了,沒有什麼特別明顯的變化,無非是所做的職業待遇有些差別。
Lower middle稍微明顯一些,一般是看職業,比較典型的是門檻相對低一些的銷售人員,比如房地產中介,招聘中介(獵頭在國內顯得很高端,但是在這邊就跟房地產中介差不多),一般高中畢業就可以做這種工作了,能力好的傭金可以賺不少,但是職業地位相對比較低,而且這類人的職業素養相對也比較差,比如今天我約好的看房子到點中介根本沒聯繫我的,比如中介要過來查看房子約了兩周都沒有出現也不打電話也不發郵件。之前找工作的時候一些招聘中介也不靠譜,經常口頭承諾的事情根本都不當回事兒而且自己也不會覺得因此而覺得不好意思的。女性的話典型的就是各類商店的店員,化妝品專櫃的銷售等等,當然這類工作也有不少是大學生兼職,或者一些公司的前台或者行政(這類工作只需要高中學歷)這些人很多都會西裝革履,女的有店裡要求穿的或者前台要求穿的,如果不交談基本也看不出來職業。除了低端銷售人員,很多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也屬於這個level,因為發達國家的公務員收入比白領要低一些,做的事情也不太有技術含量,一般熟悉辦事流程即可。圖片是某個政府服務部門的工作人員(一般大媽較多),但是需要排除那些家庭收入不錯(比如丈夫收入比較高,妻子只要有個安穩工作即可的)
Middle middle包含的太多,基本囊括很多白領職業,比如碼農,軟體工程師,會計,市場經理,產品經理,其他非企業的比如教師,警察,藥劑師等職業。到了這個level的基本都有大學以上學歷,屬於佔比挺大的一部分人,貼一張白領圖吧。一般這個level的人肥胖的相對少(也不是沒有),比較注意形象,穿著比較得體,說話比較有禮貌,大多從事腦力勞動。
Upper Middle
醫生和律師以及各種金融界精英可以算作這個階層,一些有聲望的大學教授也屬於這個level。這個階層的人外表跟middle middle差別不大,主要是看消費場所,子女教育,房產所處的位置(這個及其重要!!!)
Upper class
這個只佔整個社會人口的1-2%,不要被圖片誤導,有部分醫生律師如果家庭背景比較牛也屬於這個階層,這個level的人是要拼家世的,不一定都要是royal family,不過還是貼這張圖吧,哈哈。在歐洲,其實這個階層的人很低調,其中一個標誌就是有家族繼承,比如一個莊園什麼的,但是現代人要工作基本沒法打理那些大莊園,於是他們很多把那些城堡或者old house 交給一個機構national trust 打理,同時供人們參觀。這樣的地方我去過十來處,其中丘吉爾的家族就是一個典型的貴族家庭。此階層的標誌不是物質生活,而是一種manner,具體可以參考《唐頓莊園》里人的處世態度。
總結一下:
上面是針對各階層的人逐個分析的,總之越往上面走就越難從外表上看出階層,更重要的是人的談吐,智商,品位,素質修養,政治態度,甚至對其他種族的態度(中產以上的人很多以種族歧視為恥,即便是有偏見也不會表現出啦,因為會顯得自己沒修養)。
西方國家階級固化,相對來說還好判斷一些,跟國內階層的概念有所不同,有些家庭世世代代吃低保過活。而在國內,可以出現下一代跟上一代有了階層差異的現象,而且這種例子舉不勝舉。一個農村出來的孩子學習成績優秀考上top 10大學,然後上研究生,畢業後在某央企/外企/研究所等等地方工作,雖然人們對鳳凰男有偏見,但是終究人家是改變了命運,也更加確定了改變了下一代的命運,這種事情在西方國家發生的機率比較小。
有個神奇的《紐約時報》婚禮版塊是美國所謂上流社會/精英階級發布婚訊的地方。新人自己提交婚訊,編輯審核後發表。雖然審核標準我們並不知道,但圍觀一下過去發表的 60,000 多份婚訊就可以發現很多很有意思的事情。下面引用直覺和數據兩方面的分析結果。
有文化評論家根據個人經驗,在一篇諷刺文章中分享了她認為的社會地位象徵,也就是有可能幫你上《紐約時報》的加分項。
姓名
如果姓氏里有 de la: +1
van der: +2
von: +2
von trapp: +3
majesty: +10
Jr.: +0
III: +3
IV: +4
Chip/Skip/Trip: +3
姓 Carnegie 的新娘嫁給姓 Martinez 的新郎,且婚訊說「女方會繼續用她的姓」:+1
一個社會學教授改用丈夫姓氏,但條件是丈夫必須改用她的,且女教授已收到六位數邀約把這個經歷寫成書:+10
姓和名反過來也成立:+1(例如 Chester Reed - Reed Chester,Allison May - May Allison)
大學(只是該文作者的主觀感受)
加州理工,劍橋,哥倫比亞,哈佛,MIT,牛津,普林斯頓,斯坦福,耶魯:+3
Amherst,伯克利,布朗,康奈爾,達特貌似,杜克,喬治城,賓夕法尼亞,北卡,弗吉尼亞,威廉姆斯:+2
Bowdoin,Charleston, Colgate,Colorado College,Davidson,Hamilton, Hobart, Middlebury,Pepperdine,Rollins,SMU,Ole Miss,Trinity,Vanderbilt,Washington Lee:+1
Bard,伯克利,Hampshire,Oberlin,Pomona,RISD,Swarthmore,Vassar(如果是新郎),Wesleyan:+1(如果大學和新郎新娘的「氣質」有關)
Army,Howard,Julliard,Morehouse,Navy,Smith,Spelman,St. Andrew"s,UCLA,USC,Wellesley:+1(同上)
父母
父母有一個是醫生:+1
父母有一個是政客或法官:+2
父母都是醫生:+3
父母是名人:+3
父母擔任慈善組織、學校或其他組織的董事:每個頭銜 +1
同上,且該組織僱傭了新郎新娘,或該學校是新郎新娘的母校:+5
父親在金融界工作:+1
父親是律師:+1
父親是合伙人:+2
父親是創始人、CEO、主席:+3
父親兼有獨特才藝,例如「創作了得過獎的戲劇」、「閑暇在新罕普舍爾的工作室做玻璃」:+2
母親是小學教師、語言治療師、教師助理:+1
母親擁有一個禮品店、手工藝品店、畫廊:+1
關鍵詞(每出現一次 +1)
社會活動(activism),阿爾卑斯,蘋果公司,寄宿學校,船和遊艇(boat, yacht),CFA,村舍(cottage),舞蹈課,畢業論文,Facebook,第一本小說,外事部門(Foreign Service),花園,州長,健身房,無家可歸避難所(homeless shelter),即興表演,Iowa 寫作班,以色列,肯尼迪,乞力馬扎羅,長曲棍球,緬因,馬拉松,五月花,保姆,那不勒斯,歌劇,少年天才,熱帶雨林,出國交換,滑板,滑雪,星巴克,松露,Twitter,美國公開賽(高爾夫球或網球),葡萄酒莊園,瑜伽
地名(新郎新娘的家鄉,婚禮地點,或新郎新娘相識的地方)
Bermuda;Greenwich, CT;Newport, RI;Palm Beach, FL;Southampton, NY:+5
Cos Cob, Darien, New Canaan, Westport (CT); Essex Fells, Far Hills, Spring Lake, Rumson (NJ); Bedford, Bronxville, Dobbs Ferry, Scarsdale (NY):+4
Beaver Creek, CO; Ennis, MT; Jackson Hole, WY; Manchester, VT; Montauk, NY; Nantucket, MA; Park City, UT; Sun Valley, ID; Vail, CO:+3
法國戛納,南非開普敦,委內瑞拉加拉加斯,香港,法國巴黎,智利 Portillo,愛德華王子島,希臘 Santorini,梵蒂岡,瑞士蘇黎世:+2
Beverly Hills, CA; Fisher』s Island, NY; Grosse Pointe, MI; Highland Park, TX; Jupiter Island, FL; La Jolla, CA; Martha』s Vineyard, MA; Newton, MA; Pepper Pike, OH; Potomac, MD; Rancho Santa Fe, CA; Scottsdale, AZ; St. Louis, MO; Winnetka, IL:+1
以上是文化評論家反諷的內容。婚禮板塊編輯從未公開過篩選標準。他們很可能也沒有統一標準。
--
從數據方面分析婚訊中的高頻詞,也能看出很多時代發展趨勢。
例如互聯網行業的崛起,以及互聯網行業工作被精英階層的認可。"Google is the new Goldman":
再比如精英階層結婚年齡變晚。"35 is the new 25":
再比如斯坦福的上升勢頭:(不太清楚普林斯頓發生了什麼,但 HYP 還是出現頻率非常高,注意縱軸)
《紐約時報》從 90 年代開始不再提新人的高中,象徵地位的新英格蘭寄宿學校也就不再被提及:
同樣地,「女生社交舞會」也不再被提及:
相反,更多新娘婚後繼續使用自己的姓而非改為丈夫的姓:
最後是各類精英職業、公司的比拼:
最後這張我覺得最有意思:(《紐約時報》更傾向於報道紐約的婚禮,所以下圖應該更能反映紐約的情況。)
感興趣可以去 Wedding Crunchers 自己搜著玩。
--
《紐約時報》不是用某個客觀指標來篩選新人的,所以以上並不是對階層象徵的科學分析。但報紙的婚禮板塊確實可以很好反應所謂上流社會自己對精英的定義,大家飯後茶歇可以看看。
--
其他「美國」話題下的答案:
- 在美國,華人上大學在錄取上會受歧視嗎?
- 為什麼亞裔在美國那麼成功?
- 唐納德·特朗普有哪些值得學習的地方?
- 美國頂尖大學的學生怎麼「讀書」的?
為什麼判斷西方人階層,你要和很多階層西方人打交道么?
題主說一眼可以從外表判斷中國人階層,我表示懷疑。
因此朋友圈做了個測試:這個穿拖鞋短褲上班的老大爺,啥階層、啥職業?
有效回復答案40條,大體分三類:
23條回復,認為穿襯衫、皮膚白皙、無腐敗相,至少白領,但是雨天上班沒有專車,可能不是太大的官,如縣長處級官員、醫院主任院長、高級工程師、大學教授。朋友圈投票人有機關科員、退休工人、學生、商販等等。
6條回復,認為普通公務員甚至以下。
11條回復認為省部級甚至國家領導,職業央企老總、重點大學校長、大型科研院所領導。這些回復貼近真實答案:細胞生物學家、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院院長,同濟大學校長裴剛院士。而區別出其職業的,全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故而猜測院士科學家。
我得到一個結論:一眼就能精確區分的,只是跟自己類似的階層,或熟悉的領域。
舉個栗子:
對一小康出身、年入百萬的知乎兒,讓他到貧民窟考察下老張和老王階層區別?
知乎兒說:哪能有啥區別,都是屌絲階層。
貧民窟看自行車大媽說:那就一樣了么?你看老張家空調裝了有十好幾年了,晚上開一夜;老王家空調成色,也就三五年前才裝,夜裡還不捨得開。老張吸五塊錢的紅雙喜,老王吸兩塊的紅三環。差遠了喲!再讓以上兩人去別墅區考察下陳總和楊老闆的階層。
看自行車大媽說:都一個階層的,有錢的大老闆,小孩都在國外,我們不能比喲。
知乎兒:這怎麼一樣。楊老闆那個飯店一年不過兩三百萬,也就比我高一點。女兒學習那麼差,怪不得被中介忽悠到野雞學校。陳總的這個感測器公司不簡單啊,說不定還能上市。他兒子Princeton剛畢業,就簽了日內瓦的基金公司,移民瑞士不是一般人。
-----------------------------------------------------
如果說到西方人,這就更複雜了。
「社會階層」是日語漢字借詞,現代化的詞義,是日本思想家中江兆民,在法國翻譯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時賦予的(求指正)。
而跨文化交流的時候,你跟外國社會切入點是很狹隘的。中江兆民本人在1870年代的法國,接觸的西方階層也十分有限。時值法國工人運動高潮,藝術家地位較低,他本人也是在大眾酒吧,跟工人階級草根藝術家接觸,才傳播了很多社會學思想、翻譯了藝術領域日本漢字。
以前日本留學生網紅加藤嘉一(此人毀譽參半,但是中文水平和社會調研能力不差)在自述融入中國社會的時候,從北大學生切入太難。之後反而選擇跟保安、農民工、等勞苦大眾接觸,反而覺得很容易,而且語言進步神速。
留學工作的華人,不外乎同學和同事。
西方階級固化更嚴重,你所在的學校白人的出身差別不大。
你所在的公司也確定了西方人的工作領域職業前景。
華人知識分子圈子裡的白人,很難跨越好幾個階級,尤其難以走近西方草根。
其餘答案所說的姓氏、衣著、膚色來判斷都很局限。
姓氏的von de di是德法意貴族,後加封地名。小封地就不行,《三個火槍手》達大尼昂,法語De Artagnan離家時候,窮得快賣馬了,大革命更把貴族寫入歷史。法國富豪榜前20位只有一個Vincent de Rothschild,還是來自德國的羅斯柴爾德家族,非本土貴族。
衣著更多取決於民族特性,審美特質。德國高管穿的也是衝鋒服夾克或者暗系大衣西裝,而義大利的(本土白人)小販可能都比他打扮時髦考究。
膚色從政治不正確的角度來說,對判斷黑非洲後裔概率較高。對於北非人不能武斷。雖然法國穆斯林移民問題嚴重,但是穆斯林還是比黑人地位更高的。尤其是精英群族裡,穆斯林比例太明顯,高於亞裔比例。摩納哥皇室,也有北非後裔。
如果實在要判斷社會階層,不交流是不可能的。
一個最簡單粗暴的辦法,看他的外語水平,中國人也是外語跟社會階層相關,看看長者會多少外語。非英語國家的人,社會開放純度高,國際化交流多,企業中高層不可能不會英語,往往高管的表達也很地道。而英語國家的人,或多或少也會學習一點德法西語,社會底層是完全用不著外語。
其次,看家庭裝修布置,尤其是文化消費品,可以體現馬斯洛需求。以前小城的一個房東,軍醫世家,藏書堆了十六個書架幾間房子,名副其實「家書抵萬金」。家裡有所有先祖的照片,和照相機發明以前的畫像。儘管家族已經在走下坡路,靠出租房產收入,但依然是小城的社會名流。祖上出過一個物理學家,為了紀念,城市一個avenue是以女主人娘家行命名的。
與這個例子相反,去一個商人老先生家裡吃過幾次,是他父親在二戰期間發國難財致富的。主宅是巴黎最中心的街區,義大利西班牙還有幾套別墅。各種家居和電器都是一流品牌,但是看著很不協調,老婆也不會做飯,食材挺貴做得一團糟。
然後,一個人的眼界多半與階層相關,而旅行見聞跟知識性積累是有區別的。所以,可以跟人談比較深層的邊緣文化或者歷史。舉個例子,如果一個中國人,能明確指出象牙海岸和喀麥隆的文化差異,勃墾地菜系和西西里飲食的相似點,那多半比只懂得日韓劇差異的人階層要高點。所以一個白人,如果能拎得清日本韓國泰國越南的冷知識,算是難能可貴。例如前面提到的那個軍醫房東,他就知道當年台灣總統是蔣介石獨生子的秘書(而蔣緯國不是蔣介石的兒子很多中國人都不知道)。
教育背景影響引子最大。名校畢業,至少不是中產以下,西方也沒有中國式不學無術的土豪暴發戶。中學教育可能更代表家境,法國路易大帝中學的學生,比一流大學(校)的學生,上流家庭比例更大。暈,居然有這樣的提問。
看了一些其他答案,感覺蠻好玩的。但是也不太准吧。
把傳統「上中下」思維用在現代階層上已經不恰當。而且西方各國的階層情況根本不一致啊。
就說英國吧,自己身在英國比較了解一些。英國這麼有名的一個階級歧視社會也很值得介紹。
英國最近幾年流行了七個階層的說法。分別是:
新資產階級、舊資產階級、
新中產階級、舊中產階級、
新工人階級、舊工人階級、
無產階級
(以下就說「三新」、「三舊」,「三舊」一般也包括無產階級)
(哦,這各系統也不包括最上層的貴族階級。因為他們人口只佔0.01%,也越來越少了,因為慢慢破產掉了。可以忽略。就算你是外國人,如果真碰到了貴族階級的人,應該很好發現他們的身份)
為何「七層」之說開始流行了?
1)最重要:英國社會當中,這七個群體確實隔絕得蠻明顯了。每個群體基本上只會跟自己人混。
2)每一層的人口規模都差不多了,七個群體均佔有8-15%的人口比例。
3)階層跳躍更容易理解,很少有人從工人家庭直接跳到資產家庭。也幾乎沒人從「新」轉到「舊」。
4)「新」和「舊」其實更適合現代社會,因為我們現在的各種專業明顯也屬於這兩類。
5)七層都有自己很明確的價值觀和文化習俗。很多方面能分得非常清楚。
6)政治觀點分布也蠻清晰,「三新」傾向於左派,「三舊」傾向於右派。
(比如上個月的英國退歐公投,「三新」是支持留歐較多的那一方)
---
具體怎麼判斷?
要記在心裡的一點是:階級絕對和錢有關(收入、財產、等),但是不能以錢來分別階級。
×好多公司老闆屬於舊工人階級,因為行業比較低級,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他們也許很有錢。
×也有不少工資一般的人盡然屬於新資產階級,因為他們技術稀有,文化程度高,價值觀更符合。
(最明顯的範例就是很多明星都有錢,但是很容易分到各種階級)
所以千萬別以為一個人發財了就一定能說明他跳到了資產階級。得看他的觀點、他的文化意識、他的工作類型,以及他身邊的朋友圈、關係圈倒底屬於什麼階級。是一種互相認同所製造的歸屬感。
一些經常出現的誤解:
1)「新」和「舊」是白領和藍領。
不是。「舊」指的是工業時期的一些專業,而「新」指的是工業後時期的其他專業。
醫生、律師、官員之類的也都是教育需求很高的工作,工資也普遍非常高。應該算是白領。但是這些專業屬於「舊資產階級」,因為早在幾百年前就已經有這些誒額專業了。不過把新資產階級視為高級白領也是有道理的。藍領(比如工廠工人和農場工人)屬於舊工人階級也很准。
2)越是穿西裝看上去高大上的人,越是資產階級。(在其他答案里看到這個說法了)
完全不是。幾乎所有工資最高的公司都是隨便穿衣服的。如果真來倫敦研究的話,路上或地鐵上看到的那些穿西裝很時髦的人,一般都是「新工人階級」和「新中產階級」的人士。他們從事各種服務類工作,特別是「中介業」。中介概括很大範圍,一般不創造新的東西,只負責買賣、宣傳、接電話、接待客戶、等等。他們工資很一般,技術不太稀有獨特,文化意識更弱一些,所以屬於比較下層的新階級。他們的工作內容要求外貌好看正式,所以一般只有他們才會那樣穿的。
(其實仔細想一想,舊資產階級和新資產階級一樣,也是隨便穿衣服的。一看英國議會裡面的人,那都是穿的亂七八糟的。許多醫生也都穿得很隨便。他們的價值來自稀有程度,不來自外貌)
(突然想到投行什麼的。銀行大多數員工穿西裝是事實。可是如果去研究投行裡面那些工資最高的量化精算師等等,他們都不會穿西裝。更高端的對沖基金高頻交易什麼的也完全沒服裝要求)
3)「無產階級」就是沒有工作的意思。
不一定。很多人沒有工作或很窮仍然屬於自己家庭和朋友圈的那個階級。因為文化歸屬關更重要。
另外,很多有不錯工作的人也會被算到無產階級裡面,因為他們的整個長大的環境都是沒有上過學的無產階級。他們因此跳到更高階級也是有可能的,可是很多文化意識十幾歲就已經固定住了。
經常有人把「計程車司機」或「送貨、送餐、發傳單」這種人說成無產階級。也不是完全無道理,因為他們沒有屬於一個正規穩定公司,文化方面可能比工人階級還差一些,高中都沒上過。
4)老師屬於舊中產階級。
也不是。他們幾乎都屬於新資產階級。因為仔細研究很多中學(甚至小學)老師會發現他們所融入的群體也都是他們的學生的那個群體了。比較開放,比較左派,比較包容,文化高。說實話,英國的老師平均收入也只有三萬鎊一年,和很多中產階級差不多,但是他們其他方面都不符合。特別是私立學校的很多老師,工資也沒有多到哪裡去,但是他們社會中的地位算蠻高的。大學教授和博士等等就更明顯屬於新資產階級拉。屬於「新」是因為他們扮演了現代社會非常重要的角色。
5)胖子屬於工人階級?wtf?一點關係都沒有。(也是在其他答案中看到的,無語)
6)醫生是中產階級?也感覺不準拉,在英國他們應該是名譽最強工資最高的一群人了。
7)碼農應該都屬於同一個階級。
我只想說,程序員是現代世界擴展最快的一個行業了。以後其他工作被計算機和智能系統取代了,特別是中介類的。以後只剩下程序員和研究員也是很有可能的。程序員在英國的人口比例也非常大,可以分成很多不同的階級。
×在非IT公司搞IT方面的事。或者給某公司搞內部應用。或者傳統「IT」服務,比如維修電腦和伺服器維護之類的。。。這些職位的年資也只有三四萬英鎊,也不一定要求大學畢業。算新工人階級。
×開發一些對外的網站或手機應用。要求大學畢業呢,年資在六萬鎊以上。算新中產階級。
×其他一些更複雜的IT工作,比較獨立,要自己分析自己設計,也需要付出更多責任,要理解演算法等等。金融界的一般都這樣。工資在10萬以上的很多。這些人也不少,應該算新資產階級。
8)經理的階級要高於員工。老闆應該都是資產階級的人。
也不一定,得看公司類型。在谷歌,很多產品經理的工資只有程序員員工的三分之一。他們的教育要求也比較低,理解能力差,思想比較狹隘(他們的作用我也搞不清楚)。其他行業應該不一樣吧。
老闆呢,也有各種各樣的。哈哈。我之前也認為老闆應該都是階級很高的人,後來發現還真不是。
知乎上寫了一篇這方面的,「什麼時候意識到階級不同」。
---
額,還有兩點要表明。
1。
一個階級的核心就是一個文化圈。新資產階級和舊資產階級的區別在於:喜歡玩的事情不一樣,喜歡討論的話題也完全不一樣。
新資產階級呢,該群體包括很多不一樣的行業:科學研究、高等教育、工程、計算機、創意、創業、金融、媒體、記者、作家、偵探、審計、調查累、藝術、設計、計劃、精算、賭博、測量、任何互聯網相關的、比較新鮮的醫學類工作、心理、社會、等等。他們這麼多不同專業的人,到底有什麼共同點?因為他們都能聊到一塊,能互相交朋友。無論是政治觀點還是感興趣的話題,他們一起組成了一個獨立的群體!然後跟舊精英舊資產階級不一定能那麼合得來,甚至無法和諧相處。
2。
不是看行業就能去分化階級那麼簡單。也得看家庭和教育。大多數家庭孩子跟父母的專業不同,但是一般都是同一個階級。也許孩子爬到上一個階級,也許孩子從舊的走進新的那邊,但是家庭內往往一致的。。。剛過來的移民也會很快找到自己舒服的階級朋友圈。
「三新」也是最近四五十年的事,所以年輕人比較多。漸漸取代「三舊」是必然的。
---
到底怎麼分別一個人的階級? 可以簡單這樣:
他的工作是創造性或研究性或教育性的嗎?他是不是認為自己是世界公民?
--》鑒定完畢,新資產階級,不用再問了。
他是不是比較有錢,文化比較高?又傳統又愛國?有沒有大學之前一個人出國旅遊(gap year)?
--》鑒定完畢,舊資產階級,……
他有否穿西裝上班,做一些中介類的?文化工資水平還不錯,但是他對世界不太感興趣?
--》鑒定完畢,新中產階級,……
他工資文化一般,但是有很多政治意見,很多不能接受的東西,對國家很有責任感?
--》鑒定完畢,舊中產階級,……
他是否做很在乎錢,文化比較低,但是很喜歡出國旅遊,經常很同情弱勢群體?有些天真?
--》堅定完畢,新工人階級,……
他有否一直報怨其他人,比較無知,完全不能接受外國人?他或他父母上過高中但是沒上過大學?
--?鑒定完畢,舊工人階級,……
剩下就是無產階級了。
如果只想知道他是否資產階級背景,有一個很簡單的問題。
你知道爺爺的工作是什麼嗎?爺爺的爸爸的工作呢?
如果他沒任何反應說明就不可能是資產階級。
一般長輩們的以前的工作,後輩們知道的話,說明那些長輩很可能是舊資產階級。如果後輩們不知道,那他們的長輩以前可能是默默無聞的階級。
其實也可以問「你覺得錢是什麼?為什麼需要錢?
他們不同的反應也完全能分成七類。
當然得問一些問題才能發現。看任何外表上的都沒用。完全沒用!
(除非他帶棒球帽,那很可能是無產階級的了)
還有很多很多適合的問題是可以直接問都能判斷清楚的,直接給他分類。
比如問他:是不是知道自己的爺爺是做什麼工作的?爺爺的爸爸呢?
(貼標籤不是好事,他可能會反感的,所以盡量選擇更委婉的一些問題吧)---
之前寫過相關的:
哪一刻讓你終於意識到了和對方階級不同? - 李軼睿的回答值乎鏈接:
https://www.zhihu.com/zhi/people/723869160852959232 (二維碼自動識別)
在中國的外國人,除了公司機構外派之外,普遍都比較...嗨,其中還是有一些還不錯的。
美國的話,最簡單方便還準確的指標是看他家住哪個小區,特別是對已經結婚生子的人來說,尤其準確。(年輕人不好通過此判斷,畢竟想法要多樣化的多。)
車不太能說明問題,沒啥錢的也能開還不錯的車,而上層中產很多也並不在乎車的檔次。說白了還是美帝的車普遍便宜的過。
牙齒普遍都挺好的,也不太有區分度。
胖瘦...我相信會有一定的相關性,但目測內部標準差太大。。。
其他國家不了解。
幾年前 BBC 詳解了英國社會的七個階級(16 萬人參與了統計),不再是三個。上中下三個階級是幾十年前的事情了。
由此而生的階級計算器:(也許需要翻牆)
http://www.bbc.com/news/magazine-22000973
回答幾個選擇題(收入、房產、社交圈朋友的職業等)便能大致了解你想像中的生活方式所處的階級。
因為工作的關係,平時會接觸到一些德國的企業高管,或者是中小型企業家,實際生活中接觸的各階層也較多,說說我的看法。
1.從著裝上基本看不出來,第一印象判斷可能失誤。
德國人不太喜歡買太招搖的奢侈品牌,特別是有大logo的。有錢又喜歡設計師品牌的,會買一些大眾並不太知曉但是同等價位和質量的小眾品牌,一般人看不太出來。另一方面,一般人和有錢人都喜歡買功能性的衣物,比如說登山鞋,戶外裝,基本上很難僅憑著裝和配飾了解一個德國人錢包的深度。
2.開的車可以看出一定原委,但不是100%準確。
眾所周知的,德系車在本土較其他國家便宜,而且二手車市場交易發達,所以開高檔車的不一定是有錢人,開便宜車的不一定是窮人。我有同事買的奧迪TT,價格可負擔(單身,普通職員)。反而我們CEO開一輛綠色的MINI上下班,因為他住得近,開小車通勤足夠。開什麼車在這邊更多取決於個人喜好外加生活要求(比如一般單身的開雙門,有孩子了換SUV,中年危機買跑車,老了行動不便到哪就叫車等等),可做判斷參考但不準確。
那麼怎麼可以判斷一個德國人的社會階層?我覺得有幾點可以參考的:
1.去哪兒度假?
德國的階級之分,不是買得起某件實物,而是買得起某種服務。
一般的中產往上階級,一年度假兩次,冬天到山裡滑雪,夏天到哪個海灘上曬著。其中,以阿爾卑斯山脈滑雪來說,瑞士是較有錢的上產去,奧地利是一般中產去;海灘度假則看實際住的酒店,不一定非要飛去大溪地什麼的,可能就在德國的呂根島也說不定,但是同一個島,住的度假村不同,也很能說明問題。
那麼一般人,基本上是負擔不起兩次度假的,甚至可能一次度假也沒有。
聊天中,可以問問對方今年去度假嗎,有什麼計劃,或者去年去哪度假了,當地酒店度假村有什麼推薦,基本能判定對方階層了。
2.消費場所?
一般較高檔的餐廳和酒吧,普通人是很少去的,因為國外在外就餐和自己做飯的成本是差別很大的。君不見,普通德國人去飯店吃個dinner都要精心打扮一番,可見在外吃飯是多麼難得的一件事。如果你觀察一個人長期在德國較高檔的場所消費,即使他衣著和開的車都很普通,那麼他也是有一定經濟實力的。
3.所住區域
先說明,這一點不代表擁有住房,其實德國有錢人在上班城市租房的很多(周末可能會回郊外house住),也有一些有錢人是租房到四十歲左右再考慮買個house安度晚年的。主要原因就是德國擁有房屋交稅較高,房租如果出租法律優先保護租戶(東西壞了都是房東的責任修,不可以隨便漲價,租客若能證明自己是有原因交不起房租而非故意拖欠房東三個月不得趕人走,等等),導致德國人普遍習慣租房。
那麼怎麼區分階級呢?
就看住的地方,即使是租房也是按階級分的。德國的居住區域,基本是按階級劃分的,每個城市基本都有富人區也有working class區還有福利房區。富人區房子和花園都維護得很好(這些都需要花錢買服務),福利房區就一般是樓房且維護較差了。
有本書叫做 《格調》,雖然是20年前的,但是本質不變,包你看完了變成一針見血的碧池
跟你打交道的,往往跟你同一個層次,不管哪來的人。
哪怕就是單純通過言行舉止,服飾等,還是比較容易看出來的。
在美國的話
看體重和膚色就行了
我來說美國版的吧——看名字就能猜出一些人是上流人。瑪麗蘇文學愛好者趕緊拿紙筆來學習。
首先,波士頓附近住了一群祖先16世紀就到美國的「波士頓婆羅門」。他們祖上十幾輩人都上哈佛,普林斯頓這樣的大學,因為當時也沒有別的大學。用這群人的代表人物,今年副總統候選人William Weld的話來說,「我祖上可沒有乘著五月花來美國——當時我們的僕人還沒鋪好床呢。」 他們的姓氏可以直接參考哈佛大學的宿舍樓名,比如Weld, Cabot, Adams, Eliot, Dudley, Wigglesworth (wtf), Winthrop, Mather, Kirkland, Dunster, Leverett等等,一拿一個準。。。我堅信姓Wigglesworth的人沒有一個不是哈佛畢業的。要不是在哈佛畢業,姓這個姓要被同學笑死,根本找不到老婆傳宗接代。只有哈佛的同學在看到這個名字後不會大笑,而是深吸一口氣。
說完姓就說名吧。這個有點複雜,因為這些人取名分兩種模式。第一種是以祖上名人命名。男孩名字從Robert, John, Edward, William, Charles, Thomas, Samuel, James裡面選。因為族譜太厚,祖上名人同名的太多,必須加後綴「x世」。而且x必須&>3。James Winthrop III 其實不夠水平,一定要Thomas Lamont VIII這樣。女孩名字從Elizabeth, Mary, Theresa, Sarah, Abigail, Rebecca, Ann, Helen裡面選。 由於女孩名字後面沒有後綴,一般表現身份的方法是middle name用祖上(男性)名人的名,比如Ann Robert Winthrop。這些名字應該覆蓋了超過70%的家譜。
另一種模式是取特別怪異的名字。這裡要注意,這些名字雖然怪異,但不是拼寫錯誤導致的怪異(比如近年流行的Ashlei, Ashli, Ashlie),而是其他人的姓或者查字典才知道的典故名字。典型例子如Learned Hand, Lathrop Motley Weld, Lucius Littauer。這些名字不用加後綴。
好,我們練習一下吧:- James Wigglesworth VI ?
- Theresa Charles Eliot ?
- Fabius Amadeus Pforzheimer ?
你看,瑪麗蘇小說人名一點都不難!
高帥富,屌絲,這樣的社會階層,無論在哪國,哪城,都有。帶著中世紀古風的大不列顛,更是如此。而英國在現代社會的變革中,工人階層和低保戶階層,延續了工業革命時代的貧困,給後代也帶來的更多是物質和精神上的腐壞和匱乏,相對於上進心。處於英國金字塔上層的人群,兒女們往往反而變得更加精益求精,也更加的傲慢。不知道為什麼,這樣分明的社會階層,也讓我聯想到了印度的種姓制度。現在,讓我們對比一下英國的高帥富和屌絲吧!
英國的高帥富,有以下特徵:
教育背景:私立學校,往往是男校;
Accent:能夠說Queen"s English,同時往往也保留著自己的家鄉口音,兩者間可以互換;
穿衣打扮:非常成熟並且幹練,具有男人味;
中學成績:A-level 成績過300分是一個底線;
大學之前,中學之後:多數會修一年Gap Year,遊歷世界各地,巴西,美墨,澳新,日韓,中國香港,泰國,甚至有人去非洲最貧困的地區做慈善大使;
大學學習:往往集中在傳統學科,從牛劍到排名40左右的大學都有分布。
家庭背景:高管,醫生,教授,或者天生就是貴族?
不良嗜好:酒精,但是高帥富酗酒也不會非常的粗魯。不抽煙,不吸毒。
相對下,屌絲眾就黯淡了不少。
教育背景:大多數都是市內公立學校;
Accent:如果你能夠搞懂他說什麼,恭喜你,你成功取得了屌絲大學的語言博士學位;
穿衣打扮:很多人喜歡運動范,嘻哈范,但是他們穿上去,沒顯得漂亮舒服,反而讓人害怕,並且伴隨著特濃1鎊香水,混合著汗味,Hmmmm sexy!
中學成績: GCSE12門7門F或者G,然後入社區學院學BTEC或者是GNVQ,又一次華麗麗的掛掉,憑著調配入大學;
大學之前,中學之後: 無力Gap Year,打工賺錢,然後碰運氣,申請student loan。
大學學習:不好講,屌絲眾運氣好的也能入不錯的大學,但是絕大多數的都是選擇了社區學院,在那裡取得自己的本科學歷,哦,這些學歷還是被一些排名比較後的大學認證的呢;
家庭背景:以一小時8鎊到10鎊為工資的藍領工人或者是失業,要領救濟金;
不良嗜好: 酗酒裸奔;抽煙抽出火警;抽大麻還販大麻,他們准沒錯。
這些,都是表面形象,但是出自於社會中下層,也有人通過努力,爬到了社會的上方。但是,在這個國家,和屌絲眾相處,也比富帥眾要多出了一些風險。
體態
美國只需看遇事是否都請人代勞,以及生病是否可以不假思索立刻去醫院看病,住的地方是否為服務式即可。還可以看看屋子內的傢具,以及屋子裡是畫 書多呢還是車子比較多。房子車子啥的看外表都是看不出來的,還是看生活中有多少人幫忙以及錢花去哪兒了。貝弗利山上的房子和一般居民的也沒啥兩樣,只是總有個人在花園開除草機或者做別的事。車也是看不出來的,美國車不像咱們國家那麼貴,還是得看看有沒有船,一月能出港幾次。忙成狗的或者沒錢僱人的最後都會導致把船賣了,因為出海與一幫朋友party一次需要幾天的時間和耐心去準備以及幾天時間清理乾淨這條船。還有就是看退休了的有沒有幾套避暑避寒山莊吧。
反對 @搖滾櫻桃 的答案,原因如下:
多圖,多圖,多圖!
首先, @搖滾櫻桃 的答案有一個根本的錯誤就是她把CHAV這個群體歸入了一個社會等級之中,Chav不是lower class, 也不是比lower class更低的社會等級,關於這個稍後說。並且關於題主所關心的問題沒有回答到點子上,一味地描述英國的社會等級(大部分是錯的),並沒有細節說明區分方法。 @搖滾櫻桃 貼的那些圖,心智正常的成年人都知道誰等級低,誰等級更高,沒有可參考性。
想要區分一個英國人的社會等級,先了解下英國社會的等級制度。英國社會最早出現社會等級制度的時候,只有簡單的上中下,英國的社會等級制度觀念比美國強烈很多!!原因有很多,歷史方面,政治方面,社會方面,不一一列舉。英國到現在已經演變成了7種社會等級,這個是社會學家Sevage提出的,他根據法國社會學家Pierre Bourdieu的理論制定出了這一套測試社會等級的問答題,BBC上有,BBC News - The Great British class calculator: What class are you? 附上鏈接,可能需要翻牆。但是七種社會等級從外形上很難詳細區分開,而且一般來說elite(貴族)在大街上很少遇見, 所以這篇文章主要闡述的還是如何區分英國的中上流社會和lower class, .lower class就以Chav來舉例。
大部分英國人對英國的社會等級沒有正確的認知,也都是一知半解,大多數靠的還是大眾傳媒的傳播,來星星點點地了解,很多人也不能正確認識到自己所處的等級到底是哪一種,不管是根據生活中英國人的聊天內容來了解,還是學術方面的理論,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Taste!!!!!!! Taste可以理解為品味,鑒賞能力,生活習性。
很大程度上歸納一個人的社會等級依據就是Taste.
尤其是在英國這種社會,年紀稍大的英國人都會注重自身的挑選物品的選擇,但是如果還沒有見到過一個人,有些英國人會通過看名字,名+姓來揣測這個人的等級。我曾經問過三個英國人(一個在校大學生,一個五十歲的中老年人,還有一個是我男朋友)覺得英國最working class的姓氏是哪一個,。他們答案驚人地一致: Smith,史密斯 雖然只有三個人,但我覺得同時說出一樣的姓氏證明在有些英國人心目中Smith確實不是很高大上。問他們原因也說的不是很具體,可能就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文化傳統。
扯遠了,說回到taste, Taste一詞來源於Bourdieu的社會等級著作《Distinctive,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雖然這本書已經有幾十年的時間了,但現在幾乎只要涉及到社會等級的話題,就一定要提到Bourdieu!! Bourdieu把區分社會等級的方式劃分為economic, cultural和social capital. 今天主要說的就是cultural capital。
英國藝術家Grayson Perry也拍過一部紀錄片」In the best possible taste",講述的就是英國人的品味選擇,他想知道為什麼這些人會選擇這樣的東西,換句話說,就是在品味的背後,反映出的是什麼。一個人的品味包括了對音樂的選擇、休閑娛樂方式、愛吃的食物、愛去的商店……很多很多,你的品味,決定了你的社會層次。
但是今天只打算說外表,畢竟這是走在街上最快瀏覽並且推測一個人社會等級的方法。
先說Lower class, lower class就是指那些工資不高,文化水平較低的一個社會群體,Chav就產生於這個社會群體。
Chav是來自於lower class的一個群體,它是一個衍生物,是一種文化現象,Chav是一個描述性的詞語!而不是一個社會等級的名詞!
Chav是來自於lower class的一個群體,它是一個衍生物,是一種文化現象,Chav是一個描述性的詞語!而不是一個社會等級的名詞!
Chav是來自於lower class的一個群體,它是一個衍生物,是一種文化現象,Chav是一個描述性的詞語!而不是一個社會等級的名詞!
換句話說,比如說非主流這個詞,它所描述的是一群年輕人的穿衣風格、字體風格、行為方式,而不是一個社會等級群體!你不能說打扮非主流的人家裡就一定沒錢,你也不能說沒錢的人家家裡的孩子就一定會打扮非主流。
Chav一詞最早出現在2004年-2005年之間,它的全稱是Council House and Violent, 這群人住著國家的福利免費房,同時伴有暴力傾向。Owen Jones寫過一本《Chav: the Demonization of the working class》就是關於描寫chav的,他認為Chav這個詞是把lower class妖魔化的一個稱謂。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一看, 一般情況下Chav描述的都是年輕人,有男有女,urban dictionary, oxford dictionary和Cambridge dictionary對Chav的解釋都用到了「youth"這一詞。這個詞是近十年來的產物,年齡群體上沒有 @搖滾櫻桃 所說的涉及到老年群體。
- 鍾愛鴨舌帽,其中以Burberry的卡其色格紋鴨舌帽為代表,男性頭髮偏短,沒有髮型可言。 如下圖
上面這兩個人就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Chav的樣子,有著金色大鏈子和Burberry的鴨舌帽(後面解釋為什麼青睞Burberry),最後因為卡其色格紋的鴨舌帽太具有代表性了,人們一看就能聯想到Chav, 所以Burberry到最後就停止生產和售賣這款帽子。
現在的Chav戴Buberry的比較少了,但是走在街上看到有戴鴨舌帽的,很大可能性就是working class。還有人在評論里提到了牙齒,這個我同意,因為抽煙吸食毒品的緣故,lower class的牙齒一般都比較醜陋
2. Chav喜歡穿運動裝和有著明顯LOGO的衣服,主要有連帽衫,衛衣,寬鬆運動褲,運動鞋,通常衣服前面都是很大的slogan和圖案。代表品牌: Adidas
但是如果有穿著the north face,Columbia或者登山靴這類運動衣服的人,一般來說卻是文化程度比較高,而且也有體面工作的人,為什麼? 因為logo低調,這類品牌在英國價格不菲,戶外運動也是很昂貴的開銷,需要經濟基礎。
3. 女性妝容特徵: 臉上的膚色比脖子深!一些女性Chav還喜歡裸色唇膏,裸得發白的那種。
這個圖有惡搞成分,但是可以很明顯看出來她們的妝容特點。Youtube上很多諷刺女性Chav的妝容視頻
這兩個是明星,名字不太記得,麻煩知道的說一下名字,謝謝
她們倆的妝容也是很明顯有chavy的感覺,臉上擦的粉底液比自己本身膚色要深1-2個色號,濃睫毛,金鏈子和金耳環。
4. 喜歡染稀奇古怪的顏色的頭髮,最常見:紅色
紅色的頭髮在一些英國人看來很「cheap", 沒有端莊大氣的感覺。而女性Chav偏偏就很喜歡染紅色頭髮。
5. 女性在一些社交場合衣著偏暴露,喜歡大面積裸露肌膚,露臍裝,超短褲,超短裙,緊身背心等
除了外表,去的商店和吃的食物也形成了階級差異,lower class經常吃炸雞,魚和薯條,pizza還有其他的ready meal, ready meal就是超市裡做好,只要回家加熱的食物,這類食物熱量高而且不健康,所以lower class有很多肥胖人群。而middle或者upper更喜歡吃牛油果,蔬菜沙拉,mayo雞蛋三明治這類營養高熱量低,但是價格也不便宜的食物。
還有一點,英國街上的流浪漢不能稱之為Chav!
根據我上面貼的圖也可以很容易概括出Chav這個群體的特徵,年輕人為主,穿衣和飾品佩戴喜好誇張,偏愛寬鬆不合身的運動裝和鴨舌帽,妝容粗糙不精緻。而流浪漢呢?
這些流浪漢雖然看著很可憐,但是很有可能有吸毒史,他們沒有享有政府福利,卑躬屈膝跟路人討要零錢,這些人不具備social capital(社會資本), cultural capital(文化資本)和economic capital(經濟資本), 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他們沒有社會等級,不能算working class, working class至少有一個詞是work, 而他們沒有工作。
總結:Chav一般都具有反社會情緒,對英國的社會等級制度不滿,選擇以一種他們的態度來反抗, 而且他們覺得身為working class很自豪,being a chav讓他們很驕傲。
但是別把他們想的高尚,一部分working class還是勤勤懇懇在自己工作崗位上工作的,Chav雖然也屬於working class, 但是絕大部分都屬於好逸惡勞!!他們批判社會不公,但從來沒有想過踏踏實實努力工作,遊手好閒,整天想著喝酒嗑藥還有如何生更多的孩子來獲得更多的政府福利。
Chav的形象這十年來雖然在不斷變化,但是特徵還是非常明顯,如果說這個概念已經模糊到包括了老年年齡層和不具備社會屬性的流浪漢的話,那這個詞就沒有存在的意義。
------------------------------------------------------------分割線----------------------------------------------------------------------
與Chav相反的一個詞叫Posh, 一般會說posh accent, 形容一個人「you"re so posh!" 因為傳統和歷史原因,這個詞是英國社會特有的形容詞,放到其他西方社會的話不是很適用。
Posh一般用來形容中等偏上或者是上層階級的人士,對自己的風格,衣著,生活方式有自己的見解,Kaiser在《穿衣的心理社會》一書中中說,越是有社會影響力(power)的人,越是在穿著選擇上有自己的判斷力。這也就是為什麼上流社會得體的穿著還有他們青睞的衣服品牌會成為人人喜歡的主流風格,但不是人人都能駕馭。主要原因就是因為社會中有「模仿(imitation)" 屬性。
下層社會人員總是想要模仿上流社會的穿著和品牌,他們希望通過穿著來改變自己表面的社會等級,這就是為什麼Chav的鴨舌帽一開始會選擇Burberry的原因。
下面說特徵
1. 一般來說,上流社會的人穿衣服很難看出品牌,他們比較注重材質,青睞的面料和花紋一般是:Herringbone, 羊絨,絲綢... 這些材質和花紋都非常低調。
這種花紋叫做herringbone, 大家應該都見過,顏色選擇不是很多。
貼幾張特徵非常明顯的上流社會的穿著,雖然是lookbook, 但是因為上流社會愛好馬術運動,所以現在還是有很多人這麼穿的。
中上流社會女性裙子長度合適,衣服顏色搭配得體。
哪怕不是出席活動,凱特的衣著也都是很低調得體的。
還有你們最愛的抖森
現在一些英國的老人還是很喜歡戴毛呢帽子出門。
其他一些英國名校畢業的演員的日常裝扮可以去看一看,其實不難看出,這些處於社會層次系統頂端的人,他們的衣著顏色穩重飽和,沒有非常誇張鮮艷的顏色,很難看出品牌,不穿潮牌(Moschino, Rick Owens這類,即使價格不菲)
2. 品牌選擇,女性偏愛Mulberry, KG Bennett, Jimmy Choo, Clarks等這類英國本土品牌
這些品牌的款式都是中規中矩,風格簡單。沒有很誇張的設計和顏色。
3..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髮型!前面幾張圖可以發現上流社會男女都有一個共同點,頭髮很順滑,一絲不苟。不管是金髮,棕髮捲發還是直發,只要是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的頭髮都不毛躁。
很早以前剛來英國的時候,看到街上有些年輕的女生都喜歡把頭髮弄的很蓬鬆很亂很毛躁,亂七八糟的束在頭頂,她們覺得volume就是好看,就是有型,像這樣。
頭髮是否蓬鬆和年齡的關係不大,雖然這個頭髮更適合年輕人,而不是凱特這種年齡層次的人,但是很多上流社會的teenagers還是不會選擇扎這種頭髮出門。
3. 在英國進去哪個超市決定了你可以看到哪個社會層的人
working class比較喜歡去Aldi
在Aldi門口排隊等著開門的人
在Aldi購物的人
Waitrose價格偏貴,middle或者upper-middle比較喜歡去
不難看出這兩個超市的人的穿著區別
總結:
- lower class肥胖比例偏重,但不代表middle或者upper沒胖子,
- 中上層人士穿衣風格中規中矩,選衣注重面料,lower則喜歡選擇寬鬆類型的運動衣。
- lower class女性妝容粗糙,臉上顏色比脖子要深1-2個色號,過分追求美黑
- 在麥當勞工作的Chav很多
- lower class的有些男性一般會戴飾品,比如耳釘,各種各樣的戒指
- lower class里的年輕男性非常喜歡把褲子穿成低檔褲,露出內褲標誌
- 頭髮雜亂蓬鬆,看上去枯燥無光的人,社會等級不會很高
- 大面積紋身更容易出現在lower class的身上(不代表middle或者upper class就沒有紋身,但是他們一般都非常反感紋身!)
PS,關於很多人問,為什麼英國底層家庭出身的孩子,長大通過自身努力賺錢還是不能改變別人對他社會地位的看法?
最好的例子:David Beckham
原因:姓氏,口音、教育背景等等
在共產主義國家土澳,體力勞動者收入完暴所謂腦力勞動者(除了醫生和律師),還真的不是很好區分
有人提到格調那本書,有些人沒看過,我總結了下,可以作為參考:
(亂序排列,只是少部分):
1. 不要穿阿迪,特別是有很大LOGO的(同理適用於NIKE),什麼,阿迪王?那也不行。2. 不要閱讀占星術或星相之類的讀物。星座什麼的估計也類似,否則作者認為你腦殘。
3. 不要買彩票。越是窮的人越想發財,而且是天上掉下來的財?
4. 兜帶或腰帶不要有懸掛物。
5. 雨衣不要是黑色的,米黃的最好。按照作者分析,上層人想不就是件破雨衣嘛,Who care?只有你們貧民才怕臟,才穿黑色雨衣。
6. 不要帶桑伯雷拉帽,特別不要戴那種可以用拉帶調節寬鬆的帽子。
7. 家裡的車道不要太直,越彎曲越好,路面材料最好不要用瀝青。
8. 階級地位越高開車時車速越慢,所以。。。
9. 電視機?最好是家裡沒有電視機。(有本書裡面刊登了100幅上層人士位於某州森林湖的家庭照片,只有一幅照片里有電視機)。
10. 如果硬要看電視的話,關於電視節目,拿體育項目來說,越是身體劇烈運動的體育項目,越降低你的層次。
11. 寵物都是要養的,以狗為例子,只取一種,上層人是養拉布拉多狗,中產階級喜歡蘇格蘭獵犬,貧民階層偏好德國牧羊犬,同樣,和主人的身形一樣,狗越瘦越好。
12. 不要喝啤酒,特別是罐裝啤酒,那是典型的貧民標誌。對於飲料來說,含糖越多或甜味越濃,階層越下。
13. 冰淇淋。。。香草冰淇淋被上層人士所鍾愛,巧克力總體來說低於香草,草莓或其他水果冰淇淋接近底層。
14. 體育運動,網球和高爾夫比較高級,其他大球,什麼籃球棒球就不行了,保齡球您最好別玩了,切忌,永遠不要打保齡球。
15. 讀物。 上層讀《時代》《財富》《巴倫斯》,中產讀《國家地理》《今日心理學》(和意識形態無關的讀物,作者認為中產虛榮,怕傷害別人,也怕被傷害或引起尷尬),貧民階層就讀《讀者文摘》《電視指南》,喝罐裝啤酒。
其實總得來說比中國人好判斷,中國人不張口聊天有時候很難判斷。學生之間,看ta的電子產品、鞋子和冬天最保暖的外套。即使德國這種不夠重視衣服搭配,總體審美比較糙的地方,憑以上幾點也可以看出家裡社會階層和經濟狀況。
有一次系裡復活節早餐,每個人都要帶一樣吃的,有帶蛋糕的,帶自製小拼盤的,帶新鮮水果的,帶熱狗的,帶火腿拼盤的,當然還少不了復活節彩蛋。我們組最窮的德國女屌絲帶了一塊超市幾毛錢的黃油。
棕色膚色人種,你分不清是土人小哥還是北非中東難民的時候,看髮型眼神和穿著。德國大部分北非/阿拉伯/吉普賽不良遊民標準穿著是劣質帽衫,有時候外面套一個劣質皮衣,喜歡戴鴨舌帽,空手、身上經常不帶隨身包。最近這兩年非常流行的undercut髮型,北非/阿拉伯遊民喜歡把兩邊徹底剃光,中間高聳,頭髮反著大量髮膠的光,看到這樣的人你要警惕了;而時髦一點的土人哥一般不會把兩邊徹底剃光,頭髮只是梳一個偏分而已,不會完全高聳。
髮型和眼神問題舉個例子,柏林火燒流浪漢的幾個阿拉伯難民,第一行左起第二和第四,第二行左起第一和第二。第二行左起第三是我說的典型帽衫+鴨舌帽配置。
弗萊堡姦殺女大學生的阿富汗難民,注意髮型(題外話,這個人可以作為面相方面標準案例了)
不管哪國人,聞見身上有騷臭味立刻躲遠,基本是精神有問題酗酒的流浪漢,很煩人。
胖子都是社會底層的人,身穿名牌的胖子本人也是出身在底層的,所以他的名牌服裝只能顯示他現在爬起來了,應該不會到很高的階層。
戴棒球帽的都是社會底層的人。
嚴格規範地貫徹社交禮儀到了刻板和程式化的程度的,是中下層白領。
訂購寫著自己名字的日用品的,是從底層爬起來的中下層或中層。
西裝領子跟襯衣領子之間有距離、未能貼合的,是中下層人士,首先他的衣服不是定製的,是買來的成衣,而且在他發福的過程中一直穿著它,說明他沒有很充裕的資金用於服飾,或者他自己沒有意識到自己需要頻繁添置衣服、更新衣櫃。
頭髮不吹不燙、一絲不苟地貼合在頭上的,是中層或上中層。上層的頭髮也是這個特點,但髮型非常講究。
在美國人當中,說話喜歡英式發音的、喜歡在有一個英國式名字的小區買房子的,通常都是從中層家庭出身、目前自己處於上層的人士。
身材瘦削、肌肉不發達、不苟言笑的基本上都是好幾代的上層人士(前提是他不能穿短褲、套頭衫、圓領衫和戴棒球帽)。
T恤上的圖案越大,階層越低。
單色的沒有任何字跡和圖案的T恤是上層人士穿的。
穿白褲子戴牛仔帽的至少是中上層以上的。
跟別人並排走路,走到門旁從來不伸手的,是上層人士。他已經習慣於別人替他開門了。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