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振興崑曲?

很多人說應該放下門檻。個人覺得崑曲其實門檻不高"原來奼紫嫣紅開遍, 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三百載皇圖一旦拋"只要能聽懂蘇州話,意思哪裡不好理解了?只是正如英劇美劇要懂英文,崑曲僅僅要求會懂個地方方言。
我覺得真正的困境在於沒有活水來。以前精英階層都追求這個,文人騷客也會以此為榮。現在找個能寫樣板戲的都難。
我感覺源頭---劇本更新不景氣,演員之間競爭不激烈才是造成困境的原因,怎麼破解呢?


定期給著名曲友銀行卡充值,其他就別管啦。我說真的。


根據樓主問題下面的補充說明,樓主對崑曲的瞭解大概還不夠多。


您說的「劇本更新不景氣,演員之間競爭不激烈」


1劇本更新這確實是一大問題。現在的新劇本能做到「不露大白話」的都不多。但崑曲劇本其實缺的不是數量而是質量。

內容上:我以前問過一個崑曲編劇她對「創新」「發展」怎麼看,她說創新也是一種可以的嘗試,但是終究不能作為主流,她還說「崑曲的本質屬於文人。」……「誰聽說過發展唐詩?發展宋詞?」這也是許多業內人士,資深戲迷的看法。

但我總覺得這種觀點本身就把後路堵死了。舞台藝術保持活力生命力不能停滯不前,像博物館玻璃柜子里的標本一樣,演來演去幾百年只是把幾百年前的一塊歷史斷片擺在台上給後人看。從明至清也有好幾百年,這幾百年間不也是不斷的出新本子么,那些清朝的「新本子」到現在也是有崇高地位的「老本子」了。傳統固然絕不能丟,固然為其生存之本,但水準之上的發展還是要有的。只不過,崑曲這個東西的性質使得真正意義上能談得上有發展貢獻的創作具有比較高的門檻,需要比較深的沉潛。而目前這一代來看,「水準之上」,可能還沒有人能真正做到。(劇本如此,唱腔也如此,但這也是一個困境,根基太深,水準已經到了一個地步,再往上抬比較困難)

文辭上:涉及到劇本「水準」一個很重要的評判標準就是文辭。因為崑曲這種藝術形式幾百年間發展出來,文辭美已經是它的一部分了。很多人覺得時代變了,現代人不可能再達到明清時代文人對詩詞古文的掌握。這也是很多業內人士/資深戲迷反對創新的原因之一。不過我對這事是有點盲目樂觀的,我覺得文化上的東西未必會就此衰頹,雖說漢後再無古詩十九首,唐後再無李杜,宋後再無東坡稼軒,但也正是一代有一代之文學。不能說稼軒詞就比不上古詩十九首,不能說莫奈就比不上卡拉瓦喬。雖然說當下的編劇們可能在漢語言方面還不夠火候(我是覺得古漢語再怎麼說還是一種漢語的高級形式,雖然不可能普及但會有一天在文學領域回歸),但或許會有一天當「古漢語回歸」或者說那種精鍊典雅的漢語形式回歸的時候,會能夠達到雖與明清風格不同卻仍然稱得上「水準之上」的文辭。


以上是從文辭的角度上說的,但也是我對這種「古典藝術形式」的「發展」的一些看法吧。沒有什麼實際的「解決之道」,更多的卻是樂觀的希望而已。


2演員之間競爭不激烈未見得吧……您是沒注意過圈兒內的八卦吧……只不過沒有八卦記者給寫出來罷了,這種競爭也埋沒了不少好演員。


哈哈哈哈,演員之間競爭不激烈,哈哈哈哈。

對不起,摺疊我吧。


我覺得崑曲是可以創新的,比如張軍發表的水磨新調專輯(我不是他的托哦)。也許我對於崑曲的研究還停留在比較膚淺的階段,但是對於崑曲的喜愛確實源自這張唱片。風雅與時尚的結合的天衣無縫,如果多一些這樣實驗性的創作,可能會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喜愛崑曲。


振興不等於普及,又不是人民幣,咋就非得人人喜歡了。不要瞎搞亂搞,定的下來就夠了。


說實話,演員競爭不可謂不激烈。據我親身了解,上昆昆三昆四的演員,現在也沒幾個很「火「的,但是個個水平都很不錯,只是在老師的光環下埋沒了,如果放到其他劇團,甚至個個都是頭牌!感覺現在戲曲,尤其是地方劇種吸收話劇的形式吸收得有些過分,崑曲與其相比,已經算是對文化傳承得好的了。我還是對崑曲的發展十分樂觀的,關鍵在於:認真。


沒有貴族家庭的多年傳承,很難讓人真正去喜愛高雅藝術(而不是用來裝逼)。

為官三代,始知穿衣吃飯。
真正喜愛崑曲的,台灣比大陸多,蓋因大陸的貴族傳承是斷了代的。


「習得崑曲慕大雅」之「春風上巳天」。 謙謙君子 溫潤如玉 情深不壽 強極則辱 是絕世的風雅 也是曠世的情誼 張先生的冊子撲面而來的是是娟秀的墨跡 高華的詩詞 更是一份綿延六百年頑韌不歇的歷史 但凡知道中國現代文化史的朋友 多會在集中翻檢到熟悉的名姓:吳梅、杜岑、陸朝鑾、龔聖俞、陶光、羅常培、李方桂、胡適、呂振原、王季遷、焦承允、汪經昌、林燾、趙榮琛、余英時、吳曉鈴、徐朔方、胡忌……有滿腹詩書的學問大家,有技藝精湛的崑曲名角 也有的是雅好崑曲的藝文人士 雖來路迥異或氣性不同,但對崑曲的深深摯愛讓他們拋卻所有的紛擾阻隔 庭院雅集 鼓笙吹笛 演繹壹出出幾成絕響的人間清音~

昔日陳鸝《琅軒題名圖》記崑曲源流 雅緻精當 恭錄部分於此:

竊以爲崑曲源流接於雅頌 規矩准乎宋元 調極高山流水之清 詞盡橫錦散珠之美 若夫春風旖旎 心譴林園 秋雨淒涼 鈴淋閣道 辭家殉國 碧血留甯武之忠 棄舉求仙 黃粱喚邯鄲之夢 千金燈火 終嗟霸業之成灰 壹擔山河 屣棄帝尊而入道 陽光柳韻 離恨縈迴 閬苑荷香 鄉思於結 時而纏綿非測 蕩氣回腸 時而慷慨激昂 驚心動魄 仙佛瀟灑 引人羽化之思 忠烈莊嚴 勵人心儀之感 以中正平和之音 譜哀感頑豔之事 筆歌墨舞 辨累忝之分明 笙暖簧清 協宮商而頓挫 無惑乎歌場樂府 讓崑曲之執牛耳者 曆時三百餘年矣


我覺得如果能夠在小學初中讓孩子們多少接觸了解一點,一定會有一部分人會喜歡上崑曲,作為一個徹徹底底的外行人,我覺得我身邊很多人都是覺得只聽聲是聽不出是什麼詞的,覺得這好像是另外一個世界的東西,聽又聽不懂,也就無從欣賞,為什麼流行歌曲深入人心呢,明明很多歌俗的要死聽一遍就膩了,小孩子是個很大的受眾群,長大後又是社會的中堅力量。。。而且小時候一旦對什麼感興趣,長大後即使隔了很多年也會莫名其妙不由自主的喜歡的,在此拿我自己舉個例子,我並不了解崑曲,但是小時候讀紅樓夢,裡面黛玉聽了一段崑曲,心動神搖,那時候就好奇是多好聽的曲子能讓人如此呢,但是客觀條件上沒有條件欣賞到崑曲,語文課的時候,記得課本上好像有牡丹亭的選段,讀起來覺得美極了,多年後重讀紅樓,無意間網上搜索了一段崑曲,忍不住又去搜索另外一段崑曲。。。這才感受到崑曲的美
作為外行人,並不能提出什麼合適的建議,只是我覺得可以描述一下我這個外行的普通人是如何喜歡上崑曲的,來方便專業人士從另外一個角度了解這件事,哈哈~~~或許參加一下綜藝節目如天天向上也是一個向大家宣傳崑曲的途徑
另外也許是現在人的生活壓力太大,節奏也太快,也許是這社會太浮躁,不止崑曲欣賞的人少了,唐詩宋詞笛簫箏琴又有多少喜歡的呢,甚至在一個群體里,我會稍稍掩蓋一下自己這方面的喜好,因為容易不被理解甚至被誤解。只是即使社會如此浮躁,依然有人愛書法愛繪畫愛崑曲愛詩詞,好的東西是不會丟失的,希望大家多加珍惜。
我想一種藝術一定要深入群眾才能普及才能紮根,如果一天販夫走卒也喜歡,那麼一定是普及成功了,但是也不能全然的普及,否則容易被導入流俗的方向,一定還要保留陽春白雪的部分,說起來這兩者真是有點矛盾,陽春白雪,註定欣賞者少啊,只不過陽春白雪才能讓人心醉神馳沉浸其中,那搭配廣場舞的鳳凰傳奇啥的確實火,可是如何能入心呢,說到這,真的感到惋惜,瑰寶眾多,而路人不知,反而去追捧那些。。。。。為了不被人攻擊我攻擊廣場舞,可恥的匿了
另外補充個閑篇兒:我是北方人,一次去了杭州西湖,十分感慨,因為我發現江南的廣場舞動作偏優美,而北方的廣場舞動作往往都是簡單而少美感的,我只是匆匆一瞥,也許恰好觀察到的是南方跳的最好的也說不準,但是也許一樣藝術真的和土壤有關,和大眾的審美有關,它從土壤里長出來,再開出比土壤風流鮮研的花來,我們現在真的缺乏一個審美的眼光啊!就看現在那些爛俗的小說滿大街,而古典名著無人看就知道了


更重要的是現在的青少年少有喜歡崑曲的,我剛高中畢業,文科,文科的人一般是為了逃避數學才去的,班風浮躁,言語讓人噁心,那種人,不是不懂崑曲,而是不配懂


崑曲難於創新原因在於它已經站在中國自古以來的戲曲藝術顛頂之上,從唱來看,崑曲唱的是曲牌,是有固定程式的,你改了曲,曲牌就失去意義了,那也就不叫崑曲了。從劇本來看,崑曲的劇本來自明清傳奇大師之手,現代的語言環境已經無法再去談超越。就好比現在中國也有詩人寫現代詩,但沒人會說我要去創新唐詩,也沒人會說我要去超越李白……


作為非從業人員,能做到最實際的兩點
1、花錢買票進劇場看戲;
2、願意學戲可以親自學,沒時間學可以多看看崑曲表演的視頻,讀讀唱本。

崑曲生長發展的土壤是士大夫的雅文化,是最文人化的劇種。在現代社會來說,能理解和欣賞崑曲本身就需要一定的門檻,這一點無需迴避,作為普通人,多欣賞多花錢進劇場支持下就可以了。


補充下樓上………
崑曲的核心在程式、唱腔和文辭,而唱的也不是某種地方方言,另外光念白就有蘇白揚州白之類的;也不是劇本不景氣,新寫的劇本(看看北昆,上昆搞得那一大堆)很多,但是都只能算末流(響應黨政要求、毫無文采啊);也不需要劇本景氣啊。(傳統的劇本符合崑曲的模式,但沒人會演。)競爭不激烈這個倒是真的。(看看各個劇團推出的青年演員真是不堪入目入耳)


很多事"寧可站著死,決不跪著生」,
雖然可惜但也無可奈何,
所謂的創新和篡改我的內心是拒絕的,
有很多人有類似觀點,
推薦一位張衛東先生在真人秀關於崑曲的演說,他也是類似看法,可以看了討論。


把崑曲作為中考、高考語文必考內容。。。絕對可以振興


有人的地方就有競爭……各大崑劇團花生之爭都能寫本小說了……有人北上嫁與教授做小三,有人留守落得離婚心臟病……有人改行,有人沉默,有人空享資源不思進取……


不請自來。曾經向幾個喜好詩詞的朋友安利過崑曲,但效果一般。大家雖然都覺得詞很美,但是現代人的耳朵適應了現代流行音樂的曲調,所以她們大多覺得崑曲拖沓,且不看詞難以聽懂,更有甚者說這詞唱出來反而不美,可見崑曲傳播困難的原因之一。

又在大學一次班會上唱過一小段《皂羅袍》,很多人都以為我唱的京劇,還有一部分人說幹嘛學這些老大爺大媽喜歡的玩意兒,對此我只想說:自己喜歡就好,崑曲這東西放在現在,本就是一種小眾文化了,而且也只適合在小眾中發展,因為當代湊熱鬧的多了,這些精緻美好的文化往往會變得商業化,會使整個圈子變得也頗為浮躁。

其實新編的崑曲也不是沒有,北昆的《紅樓夢》《李香君》《董小宛》都是新戲,但問題是怎麼樣呢?我個人感覺沒有老戲好看的,總之就差那麼一丟丟味道。可見新劇不是沒有,而是比上不足,對於老票友來說可能多有挑刺的地方,對於吸引年輕人又不如老戲來的實在。


最後說一句:演員競爭很激烈,真的。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手機碼字請忽視排版。


戲曲的式微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首先糾正幾個誤區。
崑曲唱詞用的是韻白,念白中韻白蘇白簡用,通常是丑才用蘇白,生旦大多斷然是不會用蘇白的。
電視劇電影和戲曲歌劇在形式上不同,在舞台構成上不同,在情節構成上不同。
戲曲歌劇既有戲劇成分也有音樂成分,因此對於一般觀眾來說,情節不是唯一的主要看點。看英美劇絕無必要會英語,但是欣賞戲曲歌劇要有音樂欣賞能力,要有語言欣賞能力,不單單是看個情節。

受到科學技術發展的影響,電影電視的舞台構成遠比戲曲戲劇複雜,電影電視可以有蒙太奇,因此電影電視在塑造人物、製造衝突、引導情節發展等等方面有更精彩的手段。
在快餐式文化盛行的今天,想要在當下的社會環境普及戲曲戲劇,就必然要求我們在舞台和情節上有所革新,可是這些革新有的和我們原本的形式是對立的,我們很難想像以好萊塢那樣快節奏高密度地敘事方式來完成一出崑劇。
如果連海明威的電影都不被大多數人所接受,戲曲何以堪。

戲曲戲劇必然會且只會如佛前青燈般黯然長明。


首先蘇州話除了蘇州人,全國範圍內實在沒誰懂,這就大大限制了聽懂並理解的門檻。

其次包括昆區在內的很多戲曲種類,劇情過於拖沓的推進方式,節奏慢也讓現代人大大不適應。有人說慢好啊,慢了靜心更能心神合一去領會。
話是不錯,但是當今社會普通百姓大多數人恐怕都沒那個閑工夫,忙裡偷閒來聽個曲,就是想換個腦子放鬆一下,結果咿咿呀呀了半天一句囫圇話都說不完,這不是著急么!
只有通俗文化才能在各階層廣泛流行起來,越通俗越能爭取更廣大的人民群眾。就像竇唯高冷,我是服了,但是比起鳳凰傳奇還真沒人家有群眾基礎。
說回昆區,都沒落的快不行了,還要那麼高冷嗎?還要依靠社會精英階層或者一小撮死忠粉來續命?發展才是硬道理,躺在故紙堆里孤芳自賞是真的會被歷時淘汰的。

發展這方面可以學學上海彩虹合唱團,嚴肅曲目也有不少,但是就是依靠《張士超》《感覺身體被掏空》這樣的不正經作品才爭取到了更廣大的人民群眾,也讓人們看到了他們的嚴肅作品,給了嚴肅作品更多的機會。

一句話,想要發展下去就要讓它流行起來,而想要流行起來就要親民,放低身段不那麼高冷,人們感到容易接受了,容易理解了,才會願意去主動了解,這才算傳承有望。
你看像韓國的餐飲文化,扁筷子小碟子一口鍋,別管你了解了沒有韓國餐飲文化,至少這種用餐形式通過大街小巷的許多韓國料理店你已經領會了,(吃這個形式絕對的親民吧!)而且這是新奇的,區別於尋常所見的,這就有極大可能吸引許多年輕人去了解繼而讚歎韓料大法好啊,,,,,(手動扶額)但是你看我們毛筆字的傳承是啥,小學生書法比賽?還是公園大爺地板秀?

所以再次重申,傳承文化要靠發展,要靠廣大的人民群眾,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使人民願意接受它,了解他。廣大人民敬而遠之的,自求多福吧。


推薦閱讀:

崑曲是否被過譽了?除了年代久遠,它和小品、電視劇有什麼本質不同?
于丹為何被攆下台?
崑曲有哪些值得推薦的劇目和演員?
如何看待崑曲熱,特別是青春版牡丹亭引發的崑曲熱?

TAG:傳統文化 | 崑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