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很多城池為什麼會埋在土裡?

比如,春秋戰國的邯鄲城,據說在地下 7-9 米。


題目里所說的「土裡」準確的說應該是沉積地層(地質學),在考古學裡面叫「文化層-cultural layer"是指古代人類活動留下的痕迹、遺物(古城遺址也在其中)以及有機物等形成的堆積層

圖1 文化層示意圖,從鐵器時代-羅馬時代一直到現代的文化層疊加。

弄清楚題目原因要解決兩個問題:

1、古城為什麼會被廢棄?不是在舊址上重建而是被沉積物埋入地層。

2、又如何被逐漸埋入沉積地層,即沉積物主要來源,埋藏深度取決於時間和沉積速率。

廢棄的原因主要有:氣候變化和環境破壞(樓蘭、古巴比倫)、政治原因(朝代更替而遷都,古長安)、戰爭破壞(古長安、東漢洛陽舊城)、自然災害(包括火山噴發-[龐貝]、地震-[紀鄣古城]、海嘯-[米諾斯]、滑坡和泥石流等等)、瘟疫(馬丘比丘)等。

沉積地層也就是沉積物,主要包括:河流沖積物(河流相沉積)和洪積物、風成沉積(沙丘、黃土為代表)、湖泊沉積(特殊情況沉入湖泊水下)、海洋沉積(沉入海底)、坡積物(滑坡掩埋)等來源和類型,有的是單一來源為主,有的是幾種在不同時期交替或並存。

下面舉一些例子分別說明一下不同區域的這一過程。

樓蘭古城:

圖二 清理出的樓蘭古城遺址 (圖片來源Scientists to map out vast ancient Chinese city of Loulan)

在全新世末期,太陽活動和東亞夏季風的減弱,導致我國西北地區氣候趨於乾冷,降水和植被顯著減少。也就是在隋唐暖期之後,進入氣候乾冷期,樓蘭附近的沙化逐漸嚴重,菖蒲海水量減少。加上人類環境的破壞和不合理耕作(導致土地鹽鹼化),具有代表性的是中晚唐樓蘭貴族和商人墓葬大量使用木材(貴族成百上千根的用,這在沙漠地區無疑是作死)。植被的減少加劇了當地的土壤沙漠化,樓蘭地區綠城洲的消失,絲綢之路更換補給點而改道路,樓蘭也逐漸被廢棄。

沙漠地區由於沉積物源的豐富和溫差導致的風力搬運能力較強,沙塵和黃土的沉積速率較大,相同時間,埋藏深度較其他一般遺址較深(短短千年古墓、古樓土層深度可達3-5米)。

長安古城:

圖三 漢長安城桂宮2號宮殿遺址,遺址上覆蓋1.5米三合土,

圖源CCTV.com-歷史頻道-歷史頻道

作為知名的古都,長安城幾經變換,主要有漢長安城和唐長安城遺址。分別位於西安的西北郊和偏東南(詳見 @linyi812 的為什麼漢長安城遺址保存完整,而唐長安城卻被現代建築覆壓?專業回答)。我主要講一下漢長安城,漢長安城由漢至隋初一直是世界經濟中心之一,絲綢之路的起點。漢朝古長安城人口達8.8萬戶,24.6萬人。西漢末年毀於戰火,東漢董卓燒了洛陽城(東漢洛陽古城舊址),迎回獻帝並重修了長安城,之後一直作為歷朝歷代首都,直到隋初開皇三年,楊堅下令修大興城(唐長安城)而被永久廢棄。

古長安(今西安)位於黃土高原上,沉積地層主要來源以風成黃土為主,由於搬運距離遠粒徑較小,大氣沉降,黃土的沉積速率並不算高,加上人工材料三合土掩埋也才在今地面1.5米之下。

龐貝古城:

圖4 從龐貝古城遠眺維蘇威火山,誰能想到正是圖中美麗的火山毀滅了龐貝城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Vesuvius_from_Pompeii_(hires_version_2_scaled).png

最為世界知名的古城遺址之一,2萬人口的龐貝古城在公元79年毀於維蘇威火山爆發,同時被毀的還有斯塔比伊。維蘇威火山普林尼式的噴發類型類型,是火山噴發中最大最猛烈的類型,噴發時釋放巨大的能量,產生巨大的火山灰柱,並以每秒幾百米的速度噴射到49千米以上的空中,噴發出來的火山灰可飄散到離火山數百甚至或數千千米之外的地方。龐貝古城也因此被4-6米的火山灰和火山碎屑掩埋,整個古城成為了人間地獄。火山灰的沉積速率非常大,埋藏龐貝古城的沉積地層也較深。

一些古城因為地震地殼沉降沒入湖海之中,水動力沉積物較為粘稠鬆軟,由於歷史較短還未在壓力下形成標準定義下的沉積地層,就不在這裡說了,亞特蘭蒂斯古城大家可以搜一下。

帶病寫答案,求個贊。


題主這個問題……有問題。

不是說很多古代城池是埋在土裡的,而是他們有各種各樣的毀滅方式,結果最終都「跑」到了土裡。

舉個例子,標準城摞城的開封,魏國在魏惠王六年將國都從山西安邑遷至儀邑,改稱大梁,也就是開封最早的建都歷史,然後在秦始皇帝二十二年王賁攻魏的時候「引河溝灌大梁,大梁城壞」,可見造成大梁城出事的並不是「土」,而是「水」。明末統治者挖開黃河以對付起義軍,導致開封闔城大水幾與陴齊,等洪水褪去,黃河泥沙掩埋了半個開封,於是清朝在原來開封城的基礎上加高城牆,便是清代開封城。那麼明代開封城在哪兒呢?很簡單,被泥沙掩埋了一半,也就是今天開封城牆土裡埋的那半截。

咱們以城牆為例。

開封城牆(2015年拍攝)

開封大梁門北側城牆外景

這是開封城牆,大致可以看出,最上面的城磚和下面的磨損度是不一樣的,或許就是因為開封城是不斷加高的。

這是埋在土裡的,可還有淹在水裡的呢,比如明代泗州城。

北宋末年杜充以水為兵導致黃河分流,金朝明昌五年北流斷絕,黃河奪淮;淮河入海口的不斷抬高的情況下,明朝為了保障明祖陵和運河的安全,人為組織淮河南下高郵湖入江,後來又採用束水沖沙「蓄淮刷黃」,沒錯也就是潘季馴,他的策略大致而言就是把淮河圍起來形成堰塞湖,然後通過在黃河枯水期放水的方法保障漕運水量,繼而沖刷黃河泥沙。潘總督之後的繼任者毫無治河本事,只能蕭規曹隨,一次又一次加高堰塞湖的大壩,加長泗州城外的河堤,最終在康熙二十五年,一夜之間泗州淪為澤國,史載泗州當時如同一個沉在大水盆里的小水盆,除了高出水面的幾個城門樓隱約可見,剩下的全在水裡。

可有趣的是,這幾年洪澤湖水位下降,泗州城故處大部分已露出河灘,所以有司衙門開始了對泗州古城的發掘工作——不是說在水裡的嗎?為什麼現在成了在土裡?這個問題可以去參考這個問題下,馬督工的回答。

泗州古城

如果你認為不在土裡就在水裡,其實是錯的,比如泰西諸國有喚作義大利亞的,其國有個城埋在火山灰里。

龐貝古城

那麼,有沒有沒埋起來的古城呢?

有啊,草原上這種城池遺址海了去了。

上圖這個凸起的土梁,其實是城牆,因為明朝之前中國的城池大部分都是夯土城牆(也有個別包磚城,比如贛州。),明朝開始才廣泛採用了包磚,所以之前的古城如果廢棄了,那就是一道凸起的土梁。

這個城是元中都,在今天的張家口張北縣西北三十里的草原上。

這個不清楚,再看個清楚的。

看到這個土梁了嗎?這是內蒙古錫盟正藍旗閃電河畔的元上都,凸出來的半圓是瓮城所在。

航拍圖更明顯一些。

谷歌地球上看著也挺清晰的。

如果你覺得草原沒什麼說服力,那就說個近點的,北京。

這個土坡,是元大都的北城牆,位置在今天的北京地鐵十號線北邊那幾站旁邊。

應昌路遺址

這是元朝應昌路遺址,位置在赤峰克什克騰旗。

綜上所述,題主所說的很多城池埋在土裡,只是一種遺址的遺留方式,除了埋在土裡的,還有埋在水裡的,埋在火山灰里的,更多的是暴露在空氣中的。


別的城市我不知道,我的家鄉徐州我還是知道的

具體埋了多少層,不太清楚,反正好多層,搞笑的是這個城市從來不遷移,埋了一層再蓋一層,秦末在哪,現在還在哪,就是不挪窩……

在明代的時候黃河改道,那是最後一次一次性埋了全城,現在我們那裡還有故黃河,還是比城市高的一條河,可想而知當年這裡都是咋埋的了,就是因為黃河泛濫,現在還有一個河堤叫蘇堤,是蘇東坡在徐州做知府大人的時候弄的,我想古代這裡的人為了防洪幹了不少活

有錢人都住戶部山,以前出過一本書叫中國歷史名宅,上面就專門介紹過戶部山上的老房子,自己家裡還有個學院的那種,一看就覺得真特么有錢,喬家大院里都沒有學院,他們家有。類似的民宅戶部山上上百套,就因為一個原因,地勢高。

地勢不高的地方就不知道埋過多少次了,比如我們家,就在古城牆南門的位置,我之所以知道,是因為我們家拆遷的時候在地下室下面挖出來了一個老城門,哪個朝代的不知道,一整個大門,帶著城門牆的那種,還有大門和門閂,我的三伯父奔走呼籲想保護這個古迹,沒人理,老爺子還鬧著去市政府門口靜坐,被我堂姐拉回家了……

後來知道這個城門就是明代早期的徐州城門,可能就是那次黃河改道埋下去的。
三千年古城,明代城門就很多米以下了,再往前不知道還有多少層,戶部山上美人巷(虞姬住過的地方)仍在,戲馬台(項羽閱兵的地方)已拆,兩千多年來不知道多少層埋於地下,地上保存完好的就一個土鱉乾隆的行宮,還有一大片新建的仿古建築來爭旅遊城市

古城已故三千載,
美人巷牆今猶在。
戲馬台上已無台,
霸王何處卷土來?


顧頡剛先生於上世紀20年代提出了有名的「古史層累說」,內容主要有兩點:一是古史時期被不斷拉長、二是古人形象被不斷放大。前者比如說周朝人心中最早的帝王是大禹,到孔子時有了堯舜,到戰國有了炎黃,到秦時又有了三皇,東漢才有了所謂盤古。所以顧老借用了「層累」這個詞,也就是說上古歷史是如同地層一樣疊加形成的。

這個「地層」既是地質學概念,又是考古學概念。不同點在於,地質學的地層是自然力量形成的岩石層累,而考古學的地層則主要是人為力量形成的文化層累。地質學的地層關係往往是新上舊下;考古學的地層一般也是新上舊下,但是因為人類活動的複雜性,或者由於某些自然原因,可能會出現倒裝的情況。題主問為什麼古代城池在今天城市下面,涉及的其實就是考古地層學。

杭州南宋御街

地層形成的原因其實也不複雜,其中主要是人為作用,比如戰爭導致了舊的城池損毀,那麼在新的城池修建之前,之前的遺迹必然會留存在泥土之下;此外自然因素也帶來一定影響,比如河口泥沙堆積、黃河決口、沙漠化、地震等等。總之這樣一來,新地面就覆蓋了舊地面,所謂的層累關係也因此形成。

如果大家去過杭州的南宋御街、廣州的北京路步行街,可能就會留意到路面下方有玻璃框起來的古代路面;如果去過成都的金沙遺址博物館、廣州的南越王宮博物館,更會看到一個很有特色的「考古地層關鍵柱」。通過下圖這個關鍵柱就一目了然每個朝代的層累關係了。

金沙遺址博物館·考古地層關鍵柱

和我一起複習中學地理:

【華北平原是由於地殼不斷下沉和泥沙不斷淤積形成的】

地陷、河淤,兩個條件缺一不可。

首先,黃淮海平原總體上是一個地塹,往東北方向到瀋陽,西南方向到大別山,連同渤海的一部分,算是地質學意義上的「華北盆地」。最近幾千萬年,這個盆地處於下陷狀態,相對西部的高原和山地成為低地甚至有化為淺海的趨勢,所以黃河、淮河、海河不斷從黃土高原和西部山地帶來沙石淤泥,給太行山以東的丘陵-淺海鋪上淤積物,抹殺高差,形成平原。

從地質時間來看,沉積和下沉相對平衡,所以沉積物越來越厚。在不斷移居到新地表的生物看來,原來的地平面就是在不斷下沉。某些地段甚至能達到每年下沉1厘米的水平。(又被沉積物填平了)這樣看來,幾千年才下降7-9米不算誇張。

當然,最近一萬年沉積作用較強,海岸線不斷向東推進,說明沉積作用暫時壓倒了下降作用。但此前幾十萬年下降的「虧空」比較大,依然有足夠的高差讓河流帶來淤積物。所以,從我們這種渺小的地表生物視角來看,古代的地表連同建築依然在不斷地相對「下沉」(其實是我們腳下的土地越來越高)。尤其最近幾千年,人類活動對黃土高原影響很大,黃河淮河攜帶的泥沙越來越多,所以幾千年前的城池都在地下深處了。可以說,人類文明和華北平原的生長是有一定互動性的。你提到的邯鄲城市,恰好是河流衝出太行山,在華北盆地中形成的一個古沖積扇位置,是沉積最強烈的地區,古城當然會被埋起來。

可以看看邯鄲的位置。

反過來說,既然華北平原整體下陷,「黃河清」從地質角度來說也未必是好事,可能導致華北平原變成淺海。但那也是幾千幾萬年後的未來,要是1000年後的人類還擺不平這點小問題,被開除球籍也無話可說。

相關回答:

馬前卒:小時候看到的火燒云為啥特別少見了?

馬前卒:有什麼事讓你覺得科技遠沒有我們想像的發達?

馬前卒:怎麼用地圖來加深對這個世界的理解?


是黃河泛濫導致的,另外補充一下馬前卒,沉積作用是得要河流不斷決堤,泥沙擴散才能起到作用的,否則沉積的只是入海口地區而已,因此黃河變不變清影響的只是入海口,並不會影響到整個華北平原,就算不變清,我們也不可能為了讓泥沙沉積到華北平原而故意讓其決堤


邯鄲人飄過。我們算啥,開封被埋了十幾米,古城是三層疊在一起的。


算啥,特洛伊有⑨層呢。

謝里曼的考古發掘以《荷馬史詩》為嚮導,他發現的不僅僅是特洛伊,而是一層一層的城市,共九層。謝里曼認為第二層是他要找的特洛伊(事實上為第六層),所以對其他幾層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壞。


以開封為例,開封就是典型的城摞城,現在的開封市區下面有古代的好幾座城池,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黃河泛濫,黃河下游的河床已經要比開封鐵塔還要高了,有這樣一條地上懸河在頭上懸著,城摞城也就不足為奇了。

上圖是開封新鄭門考古發掘現場,圖中是一處深埋在黃土下的清代院落,距今僅幾百年,就埋在黃土下數米深了,繼續發掘還有元明乃至更早的文物出土。

始建於北宋時期的開封鐵塔(開寶寺塔)原來是有塔基的,目前的塔基已經深埋在地下了,塔身歷經千年,經數代修葺,仍巍然屹立。但開封目前宋代唯一的地上遺存卻不是開封鐵塔,而是城南的繁塔,也僅餘三層了。


作為一個外行,我覺得這個問題還能這麼理解。

它保存在土裡,所以現在能被你看到了。那些沒保存在土裡,被火燒了,被搬走了,都水沖走了,你都看不到了,自然就沒這樣的問題了。如同上面的回答提到了,有保存在土裡的,有在水裡的。畢竟現在對象是保存,不是古代城池都在土裡,只不過在土裡的你能看到而已。


以西安為例,大概幾百字說明一下

自己找西安的位置

先看西安北部山區:

西安北部山區洛河河谷,典型的河道下蝕階地

河流帶來的是沙子,出山後應該淤積才對,為何這裡反而下切?

如河套平原,渭河谷地就是一個斷陷盆地,華北平原現在也是熱沉降盆地,斷陷盆地,上盤主動下沉接受沉積,下盤相對上升成山

時間也不長,15-35萬年吧

那麼宏觀看洛河地區上升了多少,

管中窺豹,文中這個谷地大約7米

這裡抬升了7米,一條斷層就有7米落差,那2條呢,5條呢。。。。有個幾十米的落差,物源區不斷供給泥沙過來,不埋才怪,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

粗略估算一下,上面表裡時間取200千年,一條斷層上下盤落差取10米(考慮山頭剝蝕和熱沉降撓曲),那麼1千年就是5cm,5條就是25cm,非常保守的估算就是25cm,區域性的25cm沉降,埋掉幾個牆角沒問題吧

-------------

人類修建城池又喜歡找低洼的地方,時間長了不被埋才怪,比如古西安

可以看看我黑海為何沒島嶼那篇回答

知乎用戶

你看黑海邊部和中間沉積厚度的差異有多大

參考文獻:

Evolution of the alluvial fans of the Luo River controlled by faulting and climate change 渭河盆地構造古氣候控制下沖積扇演化 Daniel S. Rits2017


我們開封為例,現在黃河河床比開封市區高了七米。從建國以來全靠黃河大堤呢,直到小浪底修好了之後,才不用提心弔膽的被淹了。
至於我們村在黃河大堤裡面,我從小最深的印象就是漲水,有一年我們鄉政府大院都是膝蓋深的水。
開封城是城上城,最早的城在現在的40多米下面呢。
據一些專家考證,我們那在幾十萬年前原來是大海,泰山那裡當時還是海島。後來黃河就攜帶了大量泥沙,逐漸淤積改道形成了這整個的華北平原。


一般是洪水淤積導致。一般地質變遷導致的很少,畢竟那個至少都在萬年以上才能形成。
其實考古發現的很多古城都在地面上,只不過毀棄後變成一道道低矮的土牆不易發現。中亞的青銅時代城有的則看上去像一個土包。
還有的城址因為被毀後只剩下城基部分,或者很少的牆體,所以稍微長的時間下沉個幾十厘米就看不見了。


可能是因為黃泛吧,參考開封。開封城下有古開封


站在現在角度往前前看,你得出很多城池埋在土裡;如果你站在當時的角度看,會發現更多的城池消失的無影無蹤,埋在土裡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這個應該叫倖存者效應。


埋在土裡的你才能去發現啊。
黃河經常泛濫決口,才讓很多城市有機會埋在土裡。
沒機會埋起來就消失掉的城市更多。
當然也有沒埋起來也沒消失的,比如馬丘比丘,吳哥窟等等,前提是你得變成無人區還沒有明顯的風化磨損。


額,這應該是倖存者偏差吧。

當時的世界上肯定存在很多城市,大部分的城市沒有學會「土遁」這一高級忍術。

於是,當這些城市由於人口增長或者皇帝樂意等等原因需要擴建翻新時,就被推倒重建,不顯於後世了。

而土遁後的城市,成功的躲藏了千年。

不料有天忽然被嘈雜的聲音吵醒
「哎!地下挖出座城市哎」
「嘿,為啥這麼多古代城市埋在土裡?」
……

他們還挺不好意思的,
「那個,能讓我先穿上衣服么……」


emmm,打個比喻的話就是,
歷史上出現過各種各樣數不清的生物,
可是這些生物留下的化石並沒有多少,
其實,只是那些動物的骨頭不會土遁罷了。


當然,除了變做化石,還有一種辦法可以流傳後世——掌握時空魔法,
當然,我只知道有一個人做到了。


驪山四顧,阿房一炬,當時奢侈今何處?只見草蕭疏,水縈紆。至今遺恨迷煙樹。列國周齊秦漢楚,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
都變做了土當然埋在土裡了。


不然呢?

留在地面上等拆遷?

變成天空之城,漂在天上?


不埋在土裡,難道飄在天上?


推薦閱讀:

怎樣看待近些年來刻意黑武王伐紂的言論?
蒙古人的元朝那麼強勢怎麼會垮掉?後來朱元璋是如何報復蒙古人的呢?

TAG:歷史 | 地理 | 考古 | 地質學 | 埋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