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界里富士色彩的秘密是什麼?

從膠片製造商到如今X系列數碼機,獨特鍍膜,Xtrans非拜爾濾鏡感測器,(估計應該還有機內對色彩的預設和演算法)等等.....讓數碼時代重現富士膠片的顏色,雖然不能說完全相同,但較其他廠都有所區別。

請問到底富士色彩和其他相機製造商的相機色彩有何區別,為什麼富士的顏色這麼傳奇,秘密是什麼?(不是問硬體,而是想請不要刪改我的問題說明)


先說說第一問,富士相機的色彩和其他廠家有什麼區別(以下主要討論的是jpg,畢竟raw不能用相片風格)。
x系列的相片風格一般用velvia和astia比較多,這兩個都喜歡在陰影里加冷色調,畫面曝光喜歡往下壓(但紅黃膚色這部分的曝光不會往下壓)。基本上可以參考膠片時代的色調(除了富士膠片,富士sp2000/3000沖掃機的風格也可作參考,更有特點)。
後來x系列又加了classic chrome,不過這種風格相對就平實多了。

至於說為什麼富士顏色不錯。列一堆技術意義不大。
cmos排布打個亂,鍍膜用個獨家sbc(不過這年頭哪家的鍍膜都是獨家),鏡頭全線非球面……之類的,誰知道各自對色彩會有多大影響。又不是參與富士的工作人員,說這麼多技術挺虛的,並不能回答問題。
作為用戶唯一能用體驗說明的一個理由就是,富士的白平衡相對來說是比較準確的。x100時期,富士白平衡就為人稱道。雖說白平衡準確,色彩不一定好,但白平衡不準的相機,色彩肯定不行。


————————————————————————
當然要是再多說點廢話也是可以的。
富士本來就是數碼時代的先行者。當年低感色彩無敵的super ccd,現在都有老法師買去供著。
雖然沒有很早的在可換鏡頭相機領域布局,但富士對感測器技術的研究一直沒停過。相對於完全未涉足過數碼相機領域的適馬,富士一直在長焦機領域刷臉。x系列沒出之前一樣能在大街上見到很多富士長焦機。
另外如果說到和成像與色彩還原技術的相關領域,那富士的歷史就更悠久了。
作為膠片時代唯二的巨頭(現在是唯一),從小畫幅到大畫幅,從醫用產品到印刷產品,富士皆有涉獵。
而作為鏡頭製造商,富士涉獵之廣與尼康、蔡司這種巨頭一樣有的一拼,從小畫幅鏡頭到大畫幅鏡頭,從攝影到攝像,富士鏡頭覆蓋得十分全面。
到了數碼時代,富士更是成了一些領域中唯一的巨頭(比如彩色膠片,一次成像產品)。
考慮到以上因素,相機領域再也沒有涉獵像富士這麼廣的存在了。所以人家在色彩上有什麼獨到的技術也不足為怪了。


補充下,腹肌色彩會丟寬容度


我來拋磚引玉吧,不知道對錯與否,只是大眾說法。

藍色艷,綠色暗。

紅色舊,黃色銹。

這就是富士色彩的特點


xtrans並不能帶來色彩上的提升,富士全靠機內內置膠片模lv擬jing來找存在感。xtrans能帶來的就是自帶柔光糊的一比和虛標ISO,寬容度還好吧。 不要靠信仰了,老老實實學後期調色。


省得再瞎扯感光元件的事情,已刪除感光元件相關部分。

以下為回答:
簡單說就是富士有著長達60年的膠片製造歷史,這奠定了其對於顏色還原準確的基礎,他們是成像規則的制定者。

為啥說非要有膠片製造歷史才能奠定色彩還原,因為曾經照片的承載媒介還是膠片的時候,大家並不會說這個品牌的相機的顏色偏綠,偏黃之類的(鏡頭鍍膜對於色彩的影響微乎其微),只會說類似於:富士的卷偏綠,柯達的卷偏黃。其實並非所有的富士卷都會偏綠,柯達的卷偏黃,這主要是大家對普通民用卷的認識,這樣的問題是因何而來,這就要說不同地區的人對於顏色的喜好問題了,看下面兩張圖:

這是我百度圖片裡面用關鍵詞搜索的,最近梯子掛了,無法選擇更加可靠的google,但是一樣可以看出問題。可以很明顯看出亞洲和歐美對於膚色的審美差異,亞洲人因為本身膚色偏黃,於是更喜歡白皙、「漂亮」的膚色。而歐美則更喜歡這種「健康的」膚色。那麼問題來了,在當初沒有進入數碼時代的時候,是誰在定義成像的色彩呢?
膠捲
其實人對於一個顏色的還原,絕不會有所謂「標準」的存在,尤其是對於富士和柯達這種產業巨頭來說。因為人眼和大腦本身對於顏色就有不同的認知程度,所以說市場本身對於顏色的喜好,才是色彩還原所應依附或者說判定的。顏色在一定程度內偏綠,就會使亞洲人的化皮膚顏色偏白;而偏黃帶來的就是膚色的偏黃。
這是市場的選擇,也是公司會選擇的結果。相信對於富士這種生產半個世紀膠捲的公司來說,了解市場的需求不會是任何剛上手十幾年數碼相機產業的公司的輸家。他們是市場規則的制定和追隨者,從膠片時代,到現在。這種能力遠非尼康佳能之流所能及的,而索尼這種通過買廠殺進相機行業的電子公司,把控能力可能就更差一點了。綜上,大概就是題主想知道的,關於富士的秘密。


飽和度高但是寬容度也很高,整體色彩偏藍,但藍色幾乎不會過曝,紅色黃色不會過飽和,反倒是綠色較容易溢出。直出效果就已經很好了


是魔法,你們這幫凡人。


因為其他廠家不專註直出JPG的效果,尤其是索尼!


色彩不都可以後期調整的么?糾結這個幹什麼?


其實富士在很早就開始研發自己的感光原件,當然這也是得益於美國的影像巨頭柯達當時的獨家壟斷,把當時的富士逼了出來,做出了super ccd,佳能做出了cmos。
富士彷彿一直在完善拜耳陣列感光原件的缺陷,第一個產品就是super ccd。

其實當時利用的原理還是類似現在的方法,去模仿膠片那種沒規律的排列。
後來富士銷聲匿跡了好一陣子,帶著自己的新型感光原件回來了 xtrans-cmos

這是硬體上的優勢,把偽色降到了最低程度。
再來就是富士這麼多年的膠片製作經驗,讓富士對色彩有了自己獨到的理解。讓富士尤其在人像的膚色還原上非常優秀。
說到感光原件的革新,就不得不說說foveon x3了。
從根本上解決了偽色的問題,模仿膠片的結構的感光原件

照片得到的色彩極其獨特,成像紮實,照完的每一張照片都會讓你忍不住去觀看100%截圖~
我也用這個特殊系列相機,用的是可換鏡頭的SD1 Merrill。所以選了富士xt1也可以說是互補了。

順便讓題主感受下x3的獨特魅力。


全靠濾鏡。
你在iphone上下個柚子相機這樣帶有膠片模擬的app,直出顏色也很誘人呀:)

另外就別拿膠片吹富士了好嘛

富士做膠片,所以色彩準確還原?
我很奇怪你用過幾卷膠片就敢這麼吹了?
富士負片偏屎綠,velvia這種反轉又容易偏紅。這叫準確??
柯達非得氣暈了不可。
另外膠片本身就是偏色的,所以就別拿膠片和準確還原扯上關係了。


我的經驗是,出去玩兒的話,朋友們都是急著看哪張好直接拿走發朋友圈了,都等不及我用snapseed以及vsco調整一下,更不可能等我回家之後慢慢ps了。所以誰說直出不重要?另外,拍完照朋友經常會急著看一下效果好不好看,要是灰濛濛地不好看,直接嘴就撅起來了。所以誰說直出不重要?

vsco確實不錯,但是大多數濾鏡還是對色彩改的有點多。特別是天空的顏色,哪款濾鏡都改的不好。膚色,就是a6還比較適合黃皮膚,但是不能用太多,一般都是用3到6。另外相機直出等於是raw加濾鏡出jpg。vsco是jpg加濾鏡出jpg。光這一點vsco也不佔便宜。

至於說X-Trans CMOS 是不是噱頭,我們來看看 dpreview 上的評測圖:

評測使用 ISO1600 RAW,對比下方的100%細節圖,可以明顯看到,左側的富士X100T的顏色噪點明顯少於右側的尼康D810


1.不斷的研究積累,形成新技術
2.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3.形成了自己色彩的簇擁者
4.不斷地將新技術融入自己的產品


技術是不太懂的了,但是抨擊富士膠捲和她的色彩的人,大概只是數據黨?xtrans之類的新技術當然有作用,只是宣傳上的效果水分多少會有。
但是作為專註於色彩工業多年的廠家,對色彩的理解和調教能力毋庸置疑,先不討論她的技術是先進還是落後,就是比其他廠家多出來的時間累積足以讓她比其他廠家更明白如何討好眼球。廠家的各種累積基本上總會是客觀的,跟個人不一樣。
最後我想起了一個段子,以前智能機剛起步的時候,三星amoled屏幕從數據上總是相當領先,但讓人詬病的是實際效果擺脫不了「傻艷」兩個字,同為日韓手機的sony則不太一樣,參數不算頂尖,但實際效果總是養眼,曾經看過一個回答說過,「你以為大法做了那麼多年彩電是蓋的?」。


我真心不喜歡從別的地方搬文章過來
X-Tran CMOS――馬賽克的革命


我覺得應該是多年對膠片的堅持所得到的經驗。

就這樣。


raw+vsco預設…


多花幾千塊錢買一個旁軸的殼子加幾個機內濾鏡


推薦閱讀:

同樣一組富士gfx的試機圖,為什麼在poco和微博上的評論差距這麼大?
富士剛發布的xt10如何,評價。這樣的價位相比於其他富士相機以及其他品牌的相機值得入手么?
誰能幫我分析一下富士的xa3和xa10?

TAG:攝影 | 攝影師 | 顏色 | 相機 | 富士Fujifil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