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ica鏡頭,有何過人之處?
相比日系不少拼指標的鏡頭,徠卡的過人之處,是在指標之外的。
先說指標是啥:
比如一般情況下會使用1解像力 XX線/毫米;2通光量 最大光圈大小F值;
3畸變 也就是畫面的透視還原是否真實,是否出現了違背透視規律的線條(這裡很多人把畸變跟形變弄不清順便說一下,形變是透視規律,廣角鏡頭近大遠小的特點特別明顯,廣角四周的物體看起來非常誇張,因為CMOS/CCD/膠片不是球狀的,而視網膜是球狀的(人眼視角廣無誇張形變的原因)是個平面,因此投射到畫面邊緣的光線比畫面中心的光線離焦點更遠,所以會出現誇張的形變,但這不是畸變。簡而言之畸變就是不該彎曲的地方彎曲了。
4還有一個指標是色散,用微米做單位檢驗色散光束的波長;5另外一個是暗角,用曝光值表達相場周圍失光的程度。
但是這些無法決定畫面的色彩還原,尤其是對高光部分的還原能力。我們很不科學的探討的鏡頭的味道,主要是指控制變數之後,以下是小樣本主觀實測結果:
徠卡鏡頭對不同色彩的表現能力,以及對高照度光線的抑制能力,從而使得畫面細節更加豐富,高光色彩更加濃郁(明度降低飽和度增加),因為是通過抑制高光而帶來的明度降低,使得徠卡鏡頭帶來更濃郁的色彩,通常是比人眼看到的更加濃郁。人眼寬容度很高能看高光細節,但是高光的色彩飽和度依然很低。徠卡鏡頭(其實頂級的蔡司鏡頭也是這樣),因為鏡片和鍍膜工藝的原因使得他們的鏡頭對高光的控制非常好,保留了豐富的細節和直觀上給更加濃郁的色彩,也我認為出現德毒的原因。
以下是徠卡針對國際標準組織ISO對色彩還原能力即Color Contribution Index的0/5/4標準。在標準照度下,用average彩色膠捲(沒有提到是否是反轉片)得到的標準
If a lens has a Color Contribution
Index of 0/5/4, this means that
the average color film in standard illumination
sees the lens as providing more
green (5) and more red layer (4) response
relative to the blue (0) than that
obtained with no lens in the system.
This lens would give a yellow cast.
0/5/4分別是 藍/綠/紅
貼圖是2002年徠卡自己搞的一篇介紹徠卡主要M鏡頭的文章中,鏡頭色彩還原的些測試結果。可見只有50/2和135/3.4達到了0/5/4的標準,其餘鏡都有不少的偏差。而正是這些色彩構成的偏差導致了畫面的「風格」。畢竟大家都懂得,很多時候人眼看過去的畫面是枯燥或者庸俗的。鏡頭因為其color rendition的偏差提供了不同的色彩組合,有的冷艷,有的熱烈,反而為攝影愛好者提供了更豐富的視覺感受。也就形成了鏡頭的「味道」。
這個「味道」加上剛剛說的「主觀」感受到的鏡頭對高光的控制能力,基本形成了「德毒」的核心。當然比如50 1.2 AA這種20W的頂級畫質鏡頭和50 0.95等朝大光圈鏡頭的特點通過硬指標就可以檢測出,並不是徠卡用戶們一直追求的「味道」。
原文:Leica M lens-the soul and the secrets.
http://en.leica-camera.com/assets/file/download.php?filename=file_1750.pdf
萊卡的特點在於色彩濃郁油畫風格,灰階過渡非常平滑細膩,高光層次比日頭多且不會死掉。立體感很強。色彩平衡出色,有一種暖色溫潤。焦外過渡也是相當的自然,有一種空氣感。雖然mtf指標不是第一,但是解析度和其他因素就是矛盾體,鏡頭就是光的濾波器,如果太重視解析度,色彩平衡和影調過度就會大打折扣,比如適馬。所以我認為萊卡是各種指標權衡平衡的王者。所以很貴。
很多人看不上徠卡,很多時候是在玩田忌賽馬的套路,拿別家的牛頭比徠卡的弱頭。這自然沒有什麼好比的,畢竟可樂不是萬能靈藥,並非每支都是好頭。
也有很多人喜歡拿徠卡的偏色做文章,比如著名的「徠卡黃」「徠卡綠」論調等等。今天市面上流通的徠卡頭中,三十年以上的老頭不在少數,膠片時代日系頭中有「偏色」的也不在少數。用幾十年前風格的六枚七妹和佳能當代的2470玩關公戰秦瓊的戲碼,誰也沒辦法。而且,在數碼時代只要機內有白平衡調節功能,就不應該存在偏色問題。
如果僅以技術論,徠卡當然是落後的,甚至遠遠落後於時代,至少他們的M系統至今沒有掌握自動對焦技術嘛!至於MTF之類的指標,更多提供的是參考意義,真實值和模擬值的差異,幾人說得清?而且四組線里沒有哪組能衡量徠卡最擅長的「層次感」吧。
所以能相信的只有自己的眼睛和自己的手。好不好,自己上手拍幾張看一看,喜歡不喜歡自然便清楚了。
非要說徠卡有什麼定式的長處,也許就是輕便,外加手感確實挺好。
從畫面表現來看,不同的頭差異太多,難以一概而論,要色彩艷麗,有35/2 ASPH,要散景出眾,有七枚和35/2.5,要焦內銳利,太多可以選擇。
歸根結底,鏡頭好不好,是個人對若干因素地綜合主觀考量,最後一道門檻是個人需要和錢包。
以zeiss的35 distagon和leica 35 summilux fle作比較。旁軸鏡頭用反望遠結構算不算南轅北轍之類的閑篇放到一邊,zeiss長粗大適不適合旁軸審美的爭議也不提(不做主觀輸出)。單說實拍效果,zeiss高反差的風格拍妹子基本不會太討喜,尤其是拍膚色不夠白皙的領導很容易引發家庭矛盾,但用來掃老街、拍些悲天憫人的人文片很容易獲得滄桑感。zeiss中心銳度高,畸變小,leica邊角銳度高,過渡柔和層次強...比下去沒完沒了,高低只看你的需要。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沒有一件兵器能包打天下。
總結一下,很多人會覺得徠卡鏡頭好,大概是因為徠卡的多數鏡頭能夠在沒有明顯短板的情況下,每個方面都做到說得過去,然後從輕便和做工上抓住了用家。
1、體積小
2、大部分頭全開可用
3、反差不會特別大
指M鏡頭和性能上
4、操作上一貫的對焦行程和方向
5、做工不錯
6、Finger Tab
這也指的是M鏡頭
不是很喜歡雙高斯和變種
所以對大部分頭無愛
恩
萊卡鏡頭,有很多過人之處,讓朕一一道來。
首先,萊卡價格過人。一顆小小鏡頭萬把塊,什麼買iphone賣腎賣屁股跟萊卡比都不算個事兒。等哪天退燒了,新鏡頭價格打個六折賣掉,命都沒了一半。到那會兒,再看看日系的鏡頭,一個個怎麼都這麼便宜。哦?不要和我提副廠頭。忍受萊卡那麼垃圾的機身為的不就是用M卡口的萊卡頭么?
其次,萊卡逼格過人。為什麼呢?因為貴。一拿出來,老法師們會當場失禁,文藝嗶們會對你口交稱讚。當然,把妹的話,有的姑娘看不懂,需要你解釋一下這個相機有多貴。
所以萊卡還有什麼過人?流傳甚廣應該是德味了。
德味是什麼味道?是德國工人加工鏡頭時在鏡頭上留下的咯吱窩味兒還是沒摳鼻孔聞到的鼻屎味兒?誰都說不準。萊卡鏡頭加膠片加CCD,欠個曝拍出來藍藍綠綠的?在我眼裡那是白平衡有問題。之前還有個大師和我說CCD寬容度比CMOS好太多了,我當場表示反對,結果哥們兒炸了,我想,這都是魔法。
玩過好幾代noctilux,我自己也留了一個現產版的,有什麼感受?紫邊可以比腿粗,重量可以砸死人,對焦絕對對不上。而前幾代呢?感覺是現產版本的掉在地上撿起來發現有點不對勁兒。有人說焦外好看,旋轉的魚鱗的,我反正是看不出焦外誰是誰,不信?你看看下面哪個是萊卡的焦外。(圖截自 @劉展耘 lofter)
如果要說光學素質,絕大部分現產的asph鏡頭是非常棒的,這點我不否認。價格擺在那兒,還做不好,就別再混了。但是鍍膜呢?有沒有T*好我心裡是持懷疑態度的。比三分之一價格的ZM/VM鏡頭好多少?有的時候偶爾出個意外比如被ZM 35 1.4這樣的鏡頭乾死反正咱們是可樂標德國產不怕沒人買。總之一分錢一分貨,兩毛錢兩分貨,三塊錢三分貨。
那徠卡鏡頭還剩下什麼?私以為,情懷罷了。二手販子文藝青年和人云亦云的法師們攜手捧起了苟延殘喘的徠卡。數十年前旁軸相機作為攝影工具就已經在專業市場和實用易用性上被單反打敗,這是個不爭的事實。在近幾年僅剩的輕便性又被微單幹掉。看看推陳出新的一個個限量版收藏版就知道,徠卡已是工藝品了,只可把玩。
http://weixin.qq.com/r/5EONlYbEHtthrcL29xb2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是窮逼器材黨手動全金屬死硬派我喜歡相機勝過喜歡攝影本身大家都來鞭笞我吧
私以為萊卡的意義是拿135畫幅和中畫幅機器PK時 在沒有電分的情況下成像差距不至於太大 反正我自己在家用家用掃描儀掃出來的照片 中幅完爆
玩過的鏡頭不多 手上現在只留了50lux E43II 和35lux 11663 一支古典一支現代 夜神應該是不打算再玩了 我只有一個腎因為另一個已經預留給iphone8
首先是做工非常好 我的第一支是50cron 第一代縮頭 和M3雙撥一套收的 幾十年了感覺還是新嶄嶄的趁手 我可以說我非常喜歡鏡頭蓋裡面那一圈防滑鵝絨布么 開箱完了拿在手裡第一感覺往往是挖擦咋這麼重 還玩過朋友的50cron DR,更早的50 summitar 做工無一例外杠杠的 透過這紮實的做工 這穿越時光的重量 你有沒有感覺到布列松大師透過相機和你一起呼吸
第二是體積非常小 和單反的鏡頭比leica就是袖珍了 一機一鏡藏大衣兜里非常低調 黑幫聚會或者地下drug交易等等紀實攝影時 可以衝上去照臉就卡擦一張扭頭就跑 黑大傻單反做不到 半路都被打成篩子了
第三就是成像質量了 最大的優點就是全開光圈就可用 這一點連鍍膜完整的summitar甚至summar 都可以做到 當然 日頭也有好多也能做到 連山寨產品八羽怪都能做到
剩下的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味道了 我沒買過萊卡的數碼機身所以不敢妄加評論 我只知道索尼大法好
最後 錢花這麼多 味道必須不一樣我當時買leica m是因為散景入坑的。。。
陸陸續續進出了很多鏡頭
現在防潮箱里還躺著,e43,七妹,noctilux 50 v3,m90 f4.0,m28 2.8asph。。。
散景解毒以後。。。。
真的真的是躺著了,估計一年沒用了。。
但是就是不想賣掉
方形遮光罩搭配leica m膠片機器的樣子真的好美啊!!!!!!!
好好看呀!
看看就可以了
也好久沒摸過了
晚上回家想起來就摸一下
顏值即正義!
喜歡裝13的話,徠卡的鏡頭配徠卡的機身才是最適合的。
請看圖:
這一批的問題下面的答案都可以分為情懷黨 數碼時代微單黨 無腦徠卡黑黨 不明觀眾看不懂編號黨 可樂標中毒黨
其實徠卡鏡頭在體積以及做工上肯定有著過人之處,短板也有,但是這種問題有明顯引誘撕逼的嫌疑
看你怎麼想很多人說leica 跑分不行, 50aa 50 0.95
21 1.4 這些基本都是孤獨求敗
小巧的體積提供了足夠出色的畫質
M頭用料也不錯,ZM雖然素質屌,但鏡身容易起劃痕
你說單反鏡頭?和素質無關,和審美有關(手動斜眼)
至於玄學上的差別根本影響不到大刀闊斧的後期除了是工具還是個藝術品,當你拿到手裡感受一下體積和重量,就明白了。感覺差不多就像,你從來沒有開過法拉利,但是你看到了以後不用聽發動機聲音也能斷定不是俗物。為啥會這樣?藝術品。
猜猜我是誰?
有誰能看出這是 50 2.0的那一代嗎?
因為質量好 畫質好
不要拿50 0.95說事
佳能尼康的0.95呢???
這鏡頭也不是為了日常拍攝
估計leica就想做一個打破一下記錄罷了
leica的重點一直在35mm
那就光圈全開 1.4 比畫質 銳度
單反還沒有黃斑呢
兩個就不是一類的相機
感覺會不一樣
為了自己陣營說好話的小人也是無法避免的
好自為之就好了
雖然素質比不上蔡司和安琴
可Summilux35 1.4的色調太迷人了 有雋永感
這頭配上色彩濃郁的膠片例如土豆200
那色調 毒死
安數碼也感覺不錯但是出片太冷靜沒有情感 所以我也討厭數碼蔡司在光學當面才是頂尖的,索尼是感測器頂尖。所以蔡司幫索尼生產了鏡頭,索尼幫蔡司做自動對焦系統和感測器。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德味就是德國器材的味。
具體什麼味道是一種很玄妙的感覺。
需要仔細聞,仔細鑒賞。
比如有人把器材放在防潮箱里,德味就是一種淡淡的略有金屬風格的油漆味
有人把器材放在柜子里,德味就是朦朧的有色彩感的甲醛味
有人收集的是存放了幾十年的M3,德味就是透著歷史厚重感的腐朽金屬味
有人喜歡上廁所的時候把玩器材,德味就是濃郁的斑斕的特殊味道……
萊卡鏡頭—在線播放
萊卡相機手工製作過程!精緻精美!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