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伴隨專業攝影師一生的幾個鏡頭是什麼?

攝影


這個要看攝影師的發展和職業。

一般來說,在不同的階段,攝影師所需要的鏡頭是不同的。

作為新手,一般人都比較喜好大變焦比的鏡頭,喜歡一鏡走天下。這類鏡頭變焦範圍廣泛,使用起來很方便,尤其是戶外旅行時拍照非常好用,可以減少背負重量。

但是發燒後,也就是對攝影有所了解以後。有錢的人就會開始選擇原廠牛變焦,因為解像力好、銳度高、色彩漂亮、光圈大、亮騷、金圈、紅圈。。。。。。。。而經濟條件稍差的會選擇小三元,因為同樣屬於原廠高端,雖然質量縮水,但是價錢也便宜很多。沒錢的,要麼放棄攝影,要麼轉向了窮人三劍客的懷抱。沒辦法,這玩意雖然不亮騷也談不上好,但至少強過一鏡走天下許多。

再往後開始從業了,就會選擇性價比高的頭(因為要控制成本和保證質量)。這些鏡頭大多是原廠中端定焦,各方各面都還不錯,而且能保證比較低廉的價格,光圈也容易做大。

做好做大了,有名氣了,就開始玩原廠牛定焦。這玩意好,除了貴再沒有其他毛病,有的人有收集癖好,就會把原廠大部分的牛定焦都買回來,過上十幾二十年說不定還能升值呢。

對於職業攝影師來說,鏡頭的選擇與他們的職業有相當密切的關係。

首先說記者,專拍會議的新聞記者一般會選擇常規的原廠牛變焦例如24-70、70-200、16-35。這幾隻頭就足夠用,位置好點就用24-70,位置太靠後就用70-200,拍大點的場面就用16-35,在保證質量的同時有足夠大的光圈讓他們在光線微弱的情況下工作。

而經常深入虎穴的卧底記者,大多數都用非專業機,因為小而且安靜,隱蔽性高。報社要是有錢的話,直接上徠卡,這玩意幾乎純手動操作,而且旁軸無反光板的設計對於偷拍來說實在是太合適了。

至於專拍市民新聞的記者,一般情況下用35定焦掛機,再配個24-70也就足夠用了。

比較特殊的是體育記者,他們才是記者里的高帥富。這些人極度喜愛超長焦和超廣角,超長焦是足球記者的最愛,只有它才能拍到球場上球員們的特寫。籃球記者們一般用16-35或24-70,因為場地小。


接下來說建築攝影師。他們的包里永遠都有移軸鏡頭,這是他們吃飯的傢伙,能夠校正透視。另外超廣角也是他們的必備鏡頭,變焦是肯定需要的,有的人為了照顧畫質還會選擇定焦。

廣告攝影師分為兩大派,人像和靜物。人像攝影師一般會選擇24-70、70-200還有85定焦,焦段合適光圈大。尤其是85定焦,背景虛的一塌糊塗。靜物攝影師必備微距鏡頭,70-200也是不錯的選擇。
不過廣告攝影的高端人群從來都是只用定焦,而且基本不用日本相機。哈蘇、徠卡才是他們的摯愛。

紀實攝影師一般用超廣角變焦和35定焦。

觀念攝影師的器材就不一定了,本來照片就沒人能看懂,選鏡頭更是天馬行空,完全不考慮任何條件。

生態攝影師喜歡長焦,用來打鳥和拍攝獅子老虎。打鳥是因為距離無法靠近,拍獅子老虎是因為距離不敢接近。當然也有一些生態攝影師喜歡廣角,這種人是天生的偽裝高手,一個個都跟變色龍似的,偽裝網、迷彩服、油彩和戶外用品也是他們所必需的。

風光攝影師大部分都用超廣角,而且大部分是用定焦,這樣可以保證最好的畫質。當然,他們的鏡頭不是一般的日系,因為他們一般都用大幅相機,所以鏡頭品牌都是羅敦司德、蔡司、施耐德、徠卡等等,這些人對器材的要求遠超其他的攝影師。

當然當然,還有許多是不按牌理出牌的主。比如卡蒂埃布列松,這貨一隻50定用到死,還有米原康正,他一直都使用玩具相機拍照。而他們之所以沒有被人罵成傻逼,就是因為他們頭上都頂著兩個大字——大師!


所以說,專業攝影師一輩子不一定非要五支鏡頭。有可能是兩隻,也有可能是七八隻。甚至有許多玩針孔攝影的大師不需要鏡頭!!!!!


米原康正,是個球大師,比其它些日本大師差了不止20個檔次,把他和布列松放一起,哈哈。


ZEISS Master Prime系列


如果真的是一生的話,不可能是5支。
職業拍攝者永遠會面臨「規定動作」和「自選動作「的雙重考驗。
規定動作暫且不提。自選動作一定是你自己最習慣、最舒適、最擅長、最出片子的視角。
所以有一定積累的攝影者,往往會選擇特定的焦段、特定的表現形式,去拍攝特定的題材。


為什麼是5?
如果非得是5
我覺得應該是一直廣角變焦、一支標準變焦、一支長焦變焦再加兩支定焦 其中一支50,另外一個是廣角還是長焦看自己拍攝的題材和習慣


看自己吧?

我這兒出去標配感動大三元。

但我真的希望能有一隻小巧的全幅大變焦,光圈4.5以內2.8更好,各個角段都和定焦似的基本沒畸變,色散控制特別好,還得非常銳,暗部亮部清晰,可全時手動帶1:1微距,對焦迅速果斷安靜,三防耐操,而且價格不能超過自家旗艦機身時價的三分之一。

如果有請告訴我。


感覺大三元再加兩個定焦比較合適,比如24和50,35和85,這樣配置幹活兒和把玩均可。


因為工作關係,我周圍有幾十個攝影記者,每個人在專業上都有相當的專業性,平時每個人平均每次外出工作至少會帶兩到五個鏡頭,但因為使用的相機不同,使用的習慣不同,需要拍攝的題材不同等,以數據方式呈現一個統計結果是沒!有!意!義!的。我這裡僅根據自己熟悉的情況,列舉一些情況:
因為工作關係,絕大多數人使用的是135全幅數碼單反,品牌有佳能和尼康,部分人使用aps畫幅數碼單反,另有個別攝影記者使用倈卡。

大多數攝影記者都有14-24,24-70,70-200三隻鏡頭中的至少兩隻,24-70幾乎是必備的。
另外,大多數人都有50,35兩隻定焦。
拍體育的攝影記者會經常用到300、400以上的長焦,另外,每次也不僅只帶一台相機。

以前認識一個比較有個性的攝影記者,一度只使用10-20超廣角和50定兩隻鏡頭。

徠卡用戶幾乎一定會有35mm這個焦段的鏡頭。


這個問題………………

有人幾個櫃的器材

也見過家裡看不到相機,一個小包就搞定,缺什麼去租或者借的

看人看用途的


玩了快20年,除了幹活,自己最後就只拍50和28兩個焦距

這兩個點上一堆鏡頭

AIS50/1.2, ZF50, 50/1.4G, 50/1.8D, noct58/1.4G, 55/2.8, 60/2.8D... 還有哈蘇的CFE80

AIS 28/2.8, 28/1.4, biogon28...

最初入門是美能達28-70,總感覺不夠廣,後來借別人的佳能24-85,感覺24衝擊力明顯增強

後來自己燒尼康,進一步追求廣角衝擊力直接上了20/2.8D,視覺張力大呼過癮,取景器里看什麼都是景……但是片子多了,感覺除了張力,很難看到其他東西,終於從某一刻起我發現自己其實駕馭不了超廣……於是一點點摸索著一步步退回到了28,這個最初讓我覺得無法施展的焦距,慢慢來拍,多年下來,去繁就簡,成為我最習慣的焦距

50也是我逐漸摸索出來的,記得當年看的一種說法,人的習慣視野有兩種,有的人是35,有的人是50。我最早買的是標頭,但是感覺廣不廣,長不長,各種難用,所以一直覺得自己是35視野。在一輪超廣長焦人像微距的必修課折騰完之後,當我拿起35,嘗試更多人文的時候,卻發現自己在取景器里總是無法專註……終於再一次,我又拿起50,感覺到,拋開取景構圖曝光的套路,我在50裡面看到更多的焦點,從50的片子里可以找到更多自己的表達,從此沉迷於50,成為我首選的掛機頭

說的有點多了,只是感覺主題談到一生的幾個鏡頭,其實也是個自我認識的過程


一直糾結要不要上outs 55,真心擔心把控不了標頭。


看個人偏好。一般大師28、35、50,一顆足矣。我比較喜歡50和21,所以基本21掛機。


主要看任務需要。


我的單反定位,因為自己喜歡旅遊,拍人物風景,一個定焦,一個70-200足以


推薦閱讀:

為什麼尼康D7100比佳能70D便宜那麼多?同樣都是中端機,為什麼價格相差那麼多。
如何了解一位攝影師?
為什麼覺得自己辛辛苦苦拍的照片,卻沒有別人隨手一拍然後隨便用個什麼濾鏡好看,分分鐘給完爆了呢?
如何學習攝影?
接觸攝影7個月,請各位對我的照片批評指正?

TAG:攝影 | 鏡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