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趙構同意了宗澤回遷開封的請求,南宋在當時的情況下有沒有可能復國?
宗澤上疏說:「丁進幾十萬人願意守護京城,李成願意扈從皇上回朝,然後渡河討伐敵人,楊進等擁兵百萬,也願意渡過黃河,共同抗敵。臣聽說『多助之至,天下順之』。陛下趁這時返回京城,則眾人團結一心,敵國有什麼值得擔憂的呢?」他又上奏:說「聖人愛自己的父母並推及別人的父母,所以教人孝;尊敬自己的兄長並推及別人的兄長,所以教人悌。陛下應當與忠臣義士合謀進行討伐,以迎回徽、欽二聖。現在太上皇居住的龍德宮依然如舊,只有淵聖皇帝沒有宮室,希望改修寶..宮以作為迎回淵聖皇帝後的居住之所,使天下人知道對父親孝順,對兄長賢悌,這是以身為教。」趙構於是下詔擇日回京。
宗澤先後上了二十多道奏章,請求趙構回京,每每被黃潛善等人所阻礙,憂憤成疾,背上長毒瘡。諸將入室問候病情,宗澤看著諸將說:「我因為徽、欽二帝遭受不幸,積憤成這樣。你們如果能夠消滅敵人,則我死而無恨了。」諸將都流著淚說:「怎敢不效力!」諸將出去後,宗澤嘆息道:「『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建炎二年七月十二日(1128年7月29日),颳風下雨,天色陰暗,宗澤在彌留之際,沒一句話談及家事,念念不忘北伐,最後連呼三聲「渡河!渡河!渡河!」懷著悲憤的心情溘然與世長辭了,時年70歲。後由兒子宗穎和愛將岳飛一起扶柩至鎮江,與夫人陳氏合葬於鎮江京峴山上。
這個@王威 厲害了。黑完岳飛黑宗澤,吹完秦檜吹趙構。一邊自稱對宋史不了解,一邊又亂開黃腔。實在論不過就刪評論禁止回復,最後直接把我舉報了封了七天。所謂國師,不過如此。
對於國師王威來說,金人強無敵,宋兵抵抗是不自量力,趙構慫得有理有據。據說王威當年還組織過以人權為名要求拆除秦檜跪像的活動,不知真假,有沒有老鐵抬一手,給個實錘。如果是真的,那我只能說:和諧友愛富強民主。
金朝興兵之初,兵鋒甚銳,在橫跨兩個年度,其實大約僅一年時間,就滅亡北宋,遠比清朝滅明戰爭痛快。但是,金朝初期主要是皇族統兵,遼宋的漢人降將既無高明的人才,也未得到金廷的重用,而特別是與蒙古一直處於敵對狀態。如果說,南宋方面由於韓世忠、岳飛等軍剿除了范汝為、李成、曹成、楊么等諸多反叛武裝,數年之間,有了穩定的後方;金朝事實上卻陷於北有蒙古,南有宋朝的兩線作戰窘境。
在成吉思汗建國前約二百二、三十年,蒙古就一直是遼金的西北主要邊患。元人修遼、宋、金三史,有一條重要原則,即凡是對蒙古不利或說壞話的記載,就一律予以刪削或篡改。現代史家的研究已經證明,與遼朝不時發生戰爭的阻卜,即是蒙古。金朝吞滅遼朝後,就接收了蒙古的邊患。估計金朝官史中原先肯定有不少對韃靼,即蒙古的戰爭記錄,但元人編修的《金史》中,雖已塗沫得相當乾凈,如今卻仍有蛛絲馬跡可尋。宋人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96載,金熙宗天會十三年(公元1135)冬: 金主亶以蒙古叛,遣領三省事、宋國王宗磐提兵破之。蒙古者,在女真之東北,在唐為蒙兀部。其人勁悍善戰。
此處說蒙古在「女真之東北」,顯然有誤。《大金國志校證》卷9同年亦載此事: 冬,皇伯領三省事、宋王宗磐提兵攻盲骨子,敗之。大金初起,常假兵於彼。其後得國,不償元約,故彼有怨言。宗磐乘其不意而攻之,由是失盲骨子之附,而諸部族離心矣。
據《三朝北盟會編》卷99《北記》,金朝興兵攻宋時,其軍中確「有達靼家」,可與《大金國志》之說印證。此外,今存金完顏希尹碑雖有殘缺,也記載了「萌古斯擾邊,王偕太師宗磐奉詔往征之」,「入朝奏捷」,「宗磐悉以所獲賞軍士」,完顏希尹(穀神)與完顏宗磐(蒲魯虎)發生爭執。這當然是最原始的記載。然而《金史》卷4《熙宗紀》只是記載當年十一月,「以尚書令、宋國王宗磐為太師」,並無攻蒙古的記錄,同書卷73《希尹傳》和卷76《宗磐傳》也都不載攻萌古斯,即蒙古事,無疑都是被元朝史官所刪削。
大致在天眷元年(公元1138)或二年(公元1139),金朝「遣萬戶湖沙虎伐蒙兀部,糧盡而還。蒙兀追襲之,至上京之西北,大敗其眾于海嶺」。在金朝多年的宋使洪皓就回報宋廷說:「彼方困於蒙古。」迫於南北交兵的形勢,金朝甚至願意對更弱小的西夏作出一定的友好姿態,割讓了若干原屬宋的土地。可以說,這個時候是北定中原的第一個機會(之後一次則是岳飛北伐)。
此時金人後方不靖,又沒有實際佔領中原,疲敝的金軍在多個戰場一敗再敗。然而,雖然宋軍多次打退金軍的進攻,但由於朝廷內部以高宗為首的妥協投降派不積極抗戰、打擊 抗戰派將領,使宋軍未能保住東京開封,未能將敵軍趕往黃河以北,以致後來金軍多次南侵,並佔領中原地區。宋、金在黃河、長江內外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戰爭。
宣和七年(1125年),金朝統治者借口宋朝破壞雙方訂立的海上盟約,南下侵掠宋朝。這年十月,金軍分兵兩路,西路軍以粘罕為主將,由大同進攻太原;東路軍以斡離不為主帥,由平州攻燕山。兩路金軍計劃在宋朝首都開封會合。宋徽宗慌忙把帝位傳給兒子趙桓(欽宗),自己向南逃去。金西路軍在太原遇到軍民的堅強抵抗,無法前進。東路軍南下包圍了開封。宋朝廷在和戰問題上意見不一。宋欽宗和宰相李邦彥、張邦昌等主張屈辱求和,答應賠款割地。李綱等認為應採取進取之策,皇帝應「親政」。欽宗先後任命李綱為兵部侍郎、尚書右丞、東京留守、親征行營使等,全面負責首都開封的防務。李綱積極組織軍民備戰,修樓櫓,掛氈幕,安炮座,設弩床,運磚石,施燎炬,垂檑木,備火油,準備了足夠的防守器械。同時在城的四方的每方配備正規軍1.2萬餘人,還有輔助部隊,保甲民兵協助。組織馬步軍4萬人,分為前、後、左、右、中五軍,每天進行操練。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八日,金軍到達開封城下。由於當時各地勤王之師紛紛趕來救援首都,李綱親自督戰,幾次打敗攻城的金軍。河北、山東義軍也奮起抗金,形勢對孤軍深入的金軍十分不利,死傷又多,金軍被迫撤退。軍民共同勝利地保衛了開封城。金兵北退之後,投降派又得勢,李綱被迫離開開封,各路勤王之師和民兵組織被遺散,防務空虛。半年之後,即1126年秋天,金軍又分東西兩路南侵。西路軍攻破太原,乘勝渡河;東路軍攻陷真定。兩路軍圍攻開封,閏十一月二十五,開封城破。開封雖被金軍攻破,但開封軍民抗敵情緒高昂,他們立即將前一天來議和的金使殺掉。第二天,有30萬人領取器甲抵抗金兵,當金兵欲縱火屠城時,居民百姓欲行巷戰者「其來如雲」。金軍在城牆上慌忙修築防禦工事,以防開封居民將其趕下城去。金軍佔領開封達4個月,大肆擄掠後於1127年四月撤兵北去,帶走包括徽、欽二帝在內的全部俘虜和財物,北宋至此滅亡,這就是宋代歷史上所謂的「靖康之難」。
1127年五月,趙構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皇帝位,改靖康二年為建炎元年,他就是宋高宗,史稱此後的宋朝為南宋。高宗稱帝之初,迫於金軍威脅的嚴重形勢,不得不起用有重望的李綱為宰相。李綱認為應迅速結合各地抗金力量,收復失地,並推薦老將宗澤留守開封。但當了75天宰相的李綱很快被投降派黃潛善、汪伯彥擠走,抗金措施皆被廢除。 1127年六月,宗澤前往抗金前哨京師充任東京留守。他六月十日接到朝廷任命,立即出發,十七日即到了汴京。宗澤,婺州義烏人(今浙江義烏)。靖康元年初,金兵第一次圍攻開封撤退後,宗澤入京任台諫之職。八月,金兵第二次南侵,他出知磁州(今河北磁縣),並任河北義兵都總管。他不僅在磁州擊退金兵,還主動出擊,獲取一些戰果,使磁州軍勢聲震河朔。這時,欽宗派趙構(康王)前往金營求和,到達磁州時,宗澤勸阻趙構使金,使其免當金軍俘虜。金兵第二次圍攻開封時,欽宗任命宗澤為河北兵馬副元帥,協同兵馬大元帥趙構等人救援京師。他力主向開封進軍,並不顧趙構、汪伯彥等人的阻撓,率兵奮戰,多次挫敗金兵,雖由於勢力單薄,未能解京師之圍,但有力打擊了金軍的氣焰。這次宗澤留守京師,獨當大敵,他更加積極地投入到防衛京城的艱苦鬥爭中。他上任後,立即著手整頓社會秩序,穩定市場物價,疏浚河道,恢復交通。經過努力,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宗澤就把開封這個經過金兵洗劫,殘破不堪的城市,整頓成為抗金前線的堅強堡壘。在社會秩序初步安定之後,宗澤又著力修建京城防禦設施。在京城四壁,各置統領守御使臣,隨處設置教場,日夜加緊訓練義兵。根據城外地理形勢,建立堅固壁壘24所,隨其大小,駐兵數萬。宗澤尤為重視黃河防線,沿河防務分給各縣守衛,並在河的南岸設置障礙物,以阻止敵騎突入。沿河走向,依次建立連珠寨,相互支援策應。
宗澤總結與金兵作戰失利的原因,即我軍步卒經不住敵騎衝突,往往是一衝即潰。他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製造了「決勝車」1200輛。其體制是:1人駛車,8人推車,2人扶輪;3人執牌輔車,20人持長槍輔車,18人以神臂弓隨槍遠射,每輛戰車共用55人。每10車差大使臣1員總領,編為一隊。行則為陣,止則為營,專門對付敵人騎兵的進攻。 建炎元年冬至二年(1128年)春,金軍多次渡過黃河,騷擾瀕河州縣,以及滑州以南的沿河諸寨,作試探性的進攻。宗澤坐鎮開封,從容調兵遣將,多次打退金軍的進攻。宗澤保衛開封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沒有坐守孤城,而是打出去。當金軍渡河時,東京留守司有的官吏主張拆去黃河上的浮橋,阻止敵人來犯。宗澤則派統制劉衍開赴滑州,劉達開赴鄭州,各領兵2萬,戰車200乘,打出去牽制敵人。並告誡諸將不得輕動,要保護橋樑,以待敵軍過河來犯,相機消滅之。金兵見宗澤戒備森嚴,乘夜切斷河梁,以阻止追兵,倉皇逃跑。金軍不甘心失敗,不久,又從鄭州進犯,前軍抵達白少鎮,離京城只有20公里左右,宗澤鎮定自若,一方面安定京城士庶人心,另方面派遣精銳力量支援劉衍。正月十五燈節之夜,宋軍大敗金兵於板橋,乘勝收復了延津、河陰,胙城等縣,一直追到滑州。劉衍又分兵夜襲滑州西15公里處的金兵營寨,盡得其輜重糧草。這場保衛京城的戰鬥以宋軍大獲全勝而告結束。渡過黃河,相機收復河東、河北地區,是宗澤保衛開封的有機組成部分。 1128年春天,宗澤在鞏固開封防務的同時,積極聯絡北方抗金義軍,各地農民起義軍,以及若干支潰兵游勇,積極作渡河的準備,尤其是六月份,天氣炎熱,金軍兵馬疲乏,正是大舉北伐的良機。這時,王彥的八字軍奉宗澤之命,移屯滑州。五馬山的首領馬擴,也攜帶信王趙榛的信,前來留守司。他們3人共同制定了渡河作戰的軍事計劃:王彥自滑州渡河直取懷、衛、浚、相等州;馬擴等軍由大名府攻打洺州、慶源府、真定府;楊進、李貴、王善、丁進等部都分頭並進,與兩河義軍約定時日,裡應外合。另外,宗澤自到開封后,先後向高宗上了24道奏疏,懇請他「迴鑾」東京,鼓舞土氣,號召軍民報國讎、復故疆。此時年已古稀的宗澤,滿懷對宋朝的忠心,日夜盼望朝廷批准他的渡河作戰計劃和高宗迴鑾的請求。但左等右等,杳無音訊,只好深長地嘆息道:我的心愿恐怕難以實現了。終於,他心力交瘁,憂憤成疾,終於一病不起。將領們前來探望,宗澤勉勵他們奮勇抗金,完成自己未酬的壯志。死前一日,念及未竟事業,長吟「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詩句。臨終時,沒有一句話提及家事,只是大聲疾呼:「過河!過河!過河!」 開封城內軍民聽到宗澤去世的消息,奔走相悼,太學生撰文祭奠,工商為之罷市。
宗澤任東京留守一 年來,氣勢正盛的金軍的幾次進攻,均被打退,取得了開封首次陷落以來少有的勝利,充分說明了宗澤的抗金主張和抗金措施收到了成效。建炎二年(1128年)七月宗澤死後,高宗派杜充繼任東京留守,他的所作所為與宗澤完全相反,宗澤招撫的抗金義軍紛紛離之而去。東京戰守形勢也急轉直下。
當金軍初入中原時,由於宋徽宗時的專制腐敗統治,宋軍無疑是一觸即潰,或不戰而潰,根本沒有能力進行野戰,只能進行守城戰。王稟指揮的太原保衛戰,則是當時最悲壯的一幕。宋軍兩次救援太原的失敗,其實已決定了開封失陷、北宋滅亡的命運。金軍初入中原,正如宋方記載所說,可稱是「有擄掠,無戰鬥」。
南宋初立,宗澤以東京留守的身份,事實上主持前沿軍事,情況就發生重大改變。從建炎元年(公元1127)冬到翌年春,金軍在滅遼破宋之後,正值兵威最盛,又在最善戰的完顏宗翰(粘罕)等指揮下,對開封發動了最凌厲的攻勢,卻遭受嚴重挫敗。這與北宋末的開封失守形成鮮明對照。宗澤準備乘勝大舉北伐,卻不幸因心力交瘁而病終。但即使他死後,金軍仍不敢進攻開封,這也同樣證明了宗澤重整的軍威。
瀉藥(多圖預警),一句話答案:復國沒問題。
兩宋之交的軍事史是一段很詭異的歷史。因為經常出現「反常規」的情況。
我們先簡單說一下開封的地理形勢。說句實話,開封實在可說是四戰之地,利於戰不利守的典型。
「本朝之都汴,非有秦關百二之險也。平川曠野,長河千里,首尾綿亘,不相應援,獨恃河北以為固……大率河南之有河北,猶燕雲之有金陂諸關,河北不歸,則河南未可守,諸關不獲,則燕雲未可有」 「閑嘗思及童宣撫取燕雲事,每發一笑。何則?......攻取燕雲而不志諸關,是以虛名,受實禍,以中國資夷狄也。河南、河北,正亦類此。」(《鄂國金佗粹編》卷4)
這話什麼意思?什麼叫【河北不歸,則河南未可守】?
我們翻閱一下故紙堆就懂了:
再看一段宋仁宗年間富弼的奏章:
河北三十六州軍內沿邊、次邊北京、雄、霸、冀、祁、保、瀛、莫、滄、鎮、定十一州,廣信、安肅、順安、信安、保寧、乾寧、永寧七軍,北平一寨,總十九城,皆要害之地,可以控制敵寇而不使得深入。定為右臂,滄為左臂,瀛為腹心,北京為頭角。此四城乃河朔之望也,餘十五城為指爪支節,乃四城之所使也。定、瀛、滄各置一帥,北京置一大帥,餘十五城分屬定、瀛、滄三路,擇善將守之。十九城都用兵三十萬,定五萬,瀛、滄各三萬,鎮二萬,雄、霸、冀、保、廣信、安肅各一萬,祁、莫、順安、信安、保寧、永寧、北平各五千,北京五萬,為諸路救援。餘二萬分頓諸道,巡檢游擊兵。今無事時,河朔已有駐泊、屯駐、就糧兵十八萬,本城五萬,至用兵時,約增十萬人,則戰兵足矣。此三十萬兵,非如景德年中閉門自守,皆使出而接戰者也。當時守城不敢出,敵兵堂堂直抵澶淵,幾至渡河,為京師患。今若使良將帥守十九城,分領三十萬觽,左右出入,縱橫救應,閃誤逗誘,衝陷掩襲,臣雖至愚,未信敵騎敢長驅而南也。
由此可見,北宋時期政府對於開封乃至河北的防禦思維很清晰:不是消極防禦,而是積極尋求野戰。
那麼回到兩宋之交,靖康之難前後發生了一件很靈異的事。皇帝以民主的形式宣布放棄領土!
這【三鎮】,除了山西的太原,其他倆,【真定】又稱定州、中山;【河間】又稱滄州....所以說為什麼說宋欽宗蠢。別人讓你割讓自己左膀右臂,你不但割了,還把自家的勤王軍趕走,你說你是不是傻?
所以說,不考慮靖康之恥中某個我不方便透露姓名的趙構擁兵自重的情況,其實開封是很難守住的。
但是!下面這段史料我真是百說不厭!
宗澤在建炎元年六月赴任東京開封府,著手整頓毀廢的城防設施,沿大河建立連珠寨,規劃光復舊物的大計。
建炎元年十二月,金軍大舉南侵,中路的左副元帥完顏粘罕(宗翰)直取西京河南府,又還軍佔領鄭州(治管城,今河南鄭州市),親自同宗澤所率的東京留守司軍對陣,東路的「四太子」完顏兀朮(宗弼)也率兵向開封進逼。
從建炎元年冬到二年(公元一一二八年)春,在東京開封府所屬及其毗鄰的州縣,宋金雙軍進行了劇烈的拉鋸戰。宗澤坐鎮東京留守司,從容地調動軍隊,部署戰鬥。正月里,開封市民張燈結綵,一如往時。
建炎四月,金軍撤退,與去年不同,這一次金軍兩路大軍在開封外圍的滑州(也稱滑縣)再也難以前進,連開封城的城牆都沒碰到就撤軍了。(詳見附錄)
半年!半年前的開封是人間地獄,街面上賣人肉的人間地獄。
半年!半年後的開封正月里有燈會,城外有一支軍隊奮力保護著百姓。
如果奇蹟有顏色,那絕對是宗澤的顏色!!!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那一年岳飛也作為東京留守軍的一名軍官參與了這次開封保衛戰。也參加了滑州的戰鬥。他接連在胙城縣(今河南延津縣東北)、衛州汲縣西的黑龍潭、龍女廟側的官橋等處獲勝,俘虜了一個姓蒲察的女真千夫長,在宗澤麾下保持了「每出必捷」的記錄」。
如果希望有顏色,那就是岳飛還我河山的顏色!!!!
總結來說,開封在建炎元年至建炎二年的時間裡,宗澤只用了半年時間就招募訓練起了一支軍隊,在沒有天時地利的情況下,硬抗了一波金軍的主力。
我tm還能說什麼?這樣一個老掛逼帶著一群小掛逼在開封呆著,迴鑾開封還特么要人請?正確的畫風不該是這樣的嗎:
晨(劉邦)自稱漢使,馳入趙壁。張耳、韓信未起,即其卧內上奪其印符,以麾召諸將,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漢王來,大驚。漢王奪兩人軍,即令張耳備守趙地。拜韓信為相國,收趙兵未發者擊齊。
然而現實的畫風卻是:
帝命京城留守宗澤移所拘金使於別館,優加待遇。澤奏曰:「臣不意陛下復聽奸謀,浸漸望和,為退奔計。營繕金陵,奉元祐太后,遣官奉迎太廟木主,棄河樂、河西、河北、京東、京西、淮南、陝右七路生靈如糞壤草芥,略不顧惜;又令遷金使別館,優加待遇,不知二三大臣於金人情款何以如是之厚,而於國家訏謨何以如是之薄?臣之朴愚,必不敢奉詔。」
【圖片電影】大昏君(已太監)_宋朝吧_百度貼吧
附錄:(摘自《岳飛新傳》)
宗澤在建炎元年六月赴任東京開封府後,著手整頓毀廢的城防設施,沿大河建立連珠寨,規劃光復舊物的大計。
宗澤除了聯繫兩河、燕雲等地的抗金軍外,還注意收編大河以南的民間武裝、潰兵游勇、盜匪之類。南方各類散居或流竄各地,千百為群,實為不可忽視的武力。民間大抵是處於亂世,以保衛本鄉本土為宗旨,至於潰兵游勇和盜匪無非是乘亂作亂,燒殺搶掠,或者稱霸一方。從抗金的大局出發,宗澤的收編工作得以順利進行。王善、楊進、王再興、李貴、丁進、馬皋、張用、曹成、馬友、李宏等隊伍,都爭先恐後地歸附宗澤的東京留守司。很多「義士」也從四面八方前往開封府投軍。最後,宗澤編組號稱百萬人的大軍,積儲了足供半年食用的糧草。①
宗澤執法嚴明,賞罰公平,全軍上下都心悅誠服地聽從他的命令,在軍民中享有極高的威信。他曾處死擅殺主將的統制趙世隆,卻重用其弟趙世興;②他執法處斬聚眾抗金的李旺,又命令其弟李道接管這支抗金隊伍。③趙世興和李道也欣然聽命,沒有怨尤。
岳飛轉戰在太行山區,深感自己勢孤力單。守澤委任王彥「制置兩河軍事」,王彥便派人命岳飛所部「赴榮河把隘」。④岳飛深感與王彥難以共事,便決定率領部伍南下東京開封府,再次接受宗澤的領導。
東京留守司的官員查究岳飛暌離王彥的經過。按軍法規定:「軍中非大將令,副將下輒出號令,及改易族旗軍號者,斬」;「背軍走者,斬」。⑤他們報告宗澤,建議對岳飛軍法從事。宗澤早已知悉岳飛驍勇敢戰,認為他確實是一個「將材」,也諒解他脫離主將,是出於抗金心切,決定將岳飛留在軍中,降官為秉義郎,⑥以將功補過。
十二月,金軍大舉南侵,進犯孟州(治河陽,今河南孟縣)的汜水關。⑦宗澤當即委派岳飛為踏白使,⑧率領五百騎士,前往偵察。臨行前,宗澤對他說:「汝罪當死,吾釋不問,當今為我立功。往視敵勢,毋得輕斗!」
岳飛謝罪稟命而行,在汜水關一帶與金軍接觸。他鼓足勇氣,所向無前,一舉打敗敵軍。 當岳飛凱旋迴東京開封府後,宗澤立即任命他為統領,不久又提升為統制。⑨
①《宗忠簡公集》卷7《遺事》,王柏,《宋史》卷360《宗澤傳》,《會編》卷120,《要錄》卷10建炎元年十月壬戌,卷19建炎三年正月乙未。
②《宗忠簡公集》卷7《遺事》,《宋史》卷360《宗澤傳》,《要錄》卷15建炎二年四月甲寅朔,乙卯。《魯齋王文憲公文集》卷14《宗忠簡公傳》作李世隆和李世興。
③《會編》卷145,《要錄》卷43紹興元年三月,《宋史》卷465《李道傳》。
④《要錄》卷15建炎二年五月辛卯載,在此前宗澤已命王彥「制置兩河軍事」,同月戊戌,王彥官銜又已改為「河北制置使」。估計岳飛南下開封前,王彥官銜為「制置兩河軍事」。
⑤《會編》卷198王彥行狀。
⑥ 曾公亮《武經總要》前集卷14《罰條》。
⑦《宋史》卷360《宗澤傳》。
⑧《要錄》卷11建炎元年十二月癸亥,《宋史》卷24《高宗紀》。
⑨司馬光《資治通鑒》卷264胡三省註:「凡軍行,前軍之前有踏白隊,所以踏伏,候望敵之遠近眾寡。」可知踏白使是執行武裝偵察任務的軍官。
⑩《宗忠簡公集》卷7《遺事》,《魯齋王文憲公文集》卷14《宗忠簡公傳》,《宋史》卷360《宗澤傳》。
金軍在中原做戰,往往是盛夏休兵,而於秋冬弓勁馬肥之際用兵。①此次建炎元年的冬季攻勢,金軍幾乎是傾巢而出,分兵三路。東路由「三太子」完顏訛里朵(漢名即宗鋪,宋人或譯名窩裡嗢)和元帥左監軍完顏撻懶(漢名昌)統率,完顏論里朵時已接替病死的「二太子」完顏斡離不(宗望),任右副元帥此軍直下京東。西路由完顏婁室和完顏撒離喝(漢名杲)率領,攻打陝西。中路有左副元帥完顏粘罕(宗翰)和元帥右監軍完顏穀神(漢名希尹)指揮,進犯京西。東、西兩路軍都佔領一些州縣,而中路軍作為主攻部隊,攻勢尤其凌歷。完顏粘罕(宗翰)軍直取西京河南府,又還軍佔領鄭州(治管城,今河南鄭州市),親自同宗澤所率的東京留守司軍對陣,他又命部將完顏銀術可②與完顏拔離速、賽里、薩謀魯、耶律馬五、③沙古質等分兵繼續南下,焚掠京西很多州縣,企圖從南面包抄開封④。東路的「四太子」完顏兀朮(宗弼)也率兵向開封進逼。宗澤的東京留守司軍瀕臨四面受敵的險境。
從建炎元年冬到二年(公元一一二八年)春,在東京開封府所屬及其毗鄰的州縣,宋金雙軍進行了劇烈的拉鋸戰。一支宋軍被打敗了,另一支宋軍又接蹱而戰。一些地區得而復失,一些地區又失而復得。宗澤坐鎮東京留守司,從容地調動軍隊,部署戰鬥。正月里,開封市民張燈結綵,一如往時。⑤這與一年前的景況,適成鮮明對照。在艱難的搏戰中,宗澤表現了非凡的大智大勇。
滑州是開封的北方門戶,爭奪戰打得最為激烈。宗澤先後派將官劉衍、張撝、王宣和趙世興率部前往迎戰。經過反覆較量,宋軍將士支付了相當大的犧牲,張撝也英勇戰死,終於牢牢地保住了滑州城。⑥岳飛從正月開始,也參加了滑州的戰鬥。他接連在胙城縣(今河南延津縣東北)、衛州汲縣西的黑龍潭⑦、龍女廟側的官橋等處獲勝,俘虜了一個姓蒲察的女真千夫長,在宗澤麾下保持了「每出必捷」的記錄」。⑧
金軍這次猛烈的進攻己至再衰三竭的困境。河北、河東等地抗金義軍配合宗澤,廣泛出擊,擾亂了金軍的後方。翟興和翟進兄弟指揮義兵,在伊川的皂礬嶺、驢道堰等地戰敗敵人,收復西京河南府。⑨陝西民兵首領孟迪、種潛、張勉、張漸、白保、李進、李彥仙、張宗等,兵員各以萬計,也奮起抗敵。李彥仙率領人馬收復陝州(治陝縣,今河南三門峽市西),同邵興會師。⑩
四月,金軍終於撤退,各路宋軍乘機收復一些州縣。在艱難百戰之後,宋金軍力的對比有了一定的變化,宗澤的抗金措施初見成效。 極度緊張的戎馬生活暫時休止,使宗澤有些暇去研討各次戰鬥的成敗得失,以利再戰。
①《會編》卷176呂頤浩奏,《歷代名臣奏議》卷90呂頤浩奏。
②據《金史》卷135《金國語解》,銀術可的女真語意是「珠」。
③據《金史》卷80《阿離補傳》,馬五姓耶律,為契丹人。
④《金史》卷72《銀術可傳》。
⑤《宗忠簡公集》卷7《遺事》,《要錄》卷12建炎二年正月壬辰。
⑥《宗忠簡公集》卷7《遺事》,《要錄》卷11,卷12,卷13,卷15。
⑦《讀史方輿紀要》卷49。
⑧《金佗稡編》卷4《鄂王行實編年》作「李千戶」,據《金史》卷135《金國語解》,女真人「蒲察」的漢姓為「李」。
⑨《魯齋王文憲公文集》卷14《宗忠簡公傳》。
⑩《會編》卷116,《要錄》卷14建炎二年三月庚子。
趙構回不回開封,其實和金人關係不大。
當初他哥哥剛把第一次入侵的金人盼走,就迫不及待地遣散勤王軍,遣返西軍。那種對本國軍事力量的極端不信任,遠過於對北方金人的恐懼。
而趙構作為一個政治地位遠不如哥哥穩固的「擁立之主」,又憑什麼信任宗澤以及開封周圍的一票兒軍頭們?
從趙構後半生的表現來看,他對金人最多是怕,而對本國軍人們,則是厭惡+疑慮+恐懼……
宗澤的歷史形象,漸漸被文學化了,所以難免有人會認為,宗澤坐鎮汴梁時,曾如何大敗金國鬼子;更有人會認為,如果趙構當時遷回汴梁,就能大敗金軍。
其實呢,宗澤坐鎮汴梁時,金軍已開始了第一輪大掃蕩,而整個北方地區,從北到南,從東到西,都被金軍打穿了。
公元1127年8月,宗澤開始正式出任汴梁留守之職。同年12月,金軍就兵分三路,對北方地區進行了一次拉網式大掃蕩。
南路軍統帥粘罕,率軍直取洛陽;洛陽軍政長官集體逃跑,老百姓打開洛陽城門投降。[注1]
奪取洛陽後,粘罕親自率軍坐鎮洛陽,牽制汴梁的宋軍主力[注2],然後讓銀術可率軍一路向南攻城略地,先後攻克鄭州、穎昌、淮寧、蔡州、汝州、均州、鄧州、唐州。[注3]鄧唐二州在什麼地方呢?後來宋金兩國,就是以鄧唐二州為界的!
[注1]:時孫昭遠既棄河南去,西京殘民無主,乃開門出降。
[注2]:宗翰入西京,以李嗣本知河南府,自屯西京大內,與澤相持。
[注3]:金國西路軍在婁室丙申,金尼楚赫破均州,守臣楊彥明遁去,添差武當縣丞任雄翔以城降。....丁酉,金人破房州。....是日,金人破鄭州,通判州事、直秘閣趙伯振率兵巷戰,為流矢中,墜馬,金剖其腹而殺之。...金人破潁昌府,守臣孫默為所殺。
十二月...甲戌,金人陷同州,守臣鄭驤死之。張遇犯黃州。己卯,金人陷汝州,入西京。....二年春正月....戊子,金人陷鄧州,安撫劉汲死之....二月.....金人陷唐州。......癸酉,金人陷蔡州,執守臣閻孝忠。.....丙子,金人陷淮寧府,守臣向子韶死之。....三月....粘罕焚西京去。
的率領下很快就殺入了關中,在幾個月的時間裡,先攻克長安,再一路向西攻克陝州、華州、隴州、秦州。隨便翻一下歷史地圖,我們也可以知道,整個西北地區,都讓婁室從東到西打穿了。[注4]
[注4]:「婁室既得長安,即鼓行而西,進攻鳳翔府,隴右大震。」「婁室既破同州,系橋以為歸路,西下陝、華、隴、秦諸州。秦鳳經略使李復生降,陝右大擾。」
相比而言,訛里朵、兀朮率領的東路軍,取得的戰果最小,但是這一路大軍,也是一路向東攻下了青州、維州。[注5]
[注5]:癸卯,金人破濰州。.....宗輔又破青州,知監淄縣、承議郎陸有常率民兵拒守,死於陳;知益都縣張侃、知千乘縣丞丁興宗亦死。
大家必須得清楚,這一切都是發生在宗澤坐鎮汴梁的時期。
從某種意義上,在此過程中,宗澤也就是確保了汴梁的安全。
汴梁的安全是如何實現的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中央政府遷走了,所以汴梁的戰略意義非常低,在這種背景下,金軍自然不會全力以赴的進攻汴梁。
如果南宋中央政府遷到汴梁,金軍肯定會全力以赴的進攻汴梁。到時,金軍三路大軍全部用於汴梁一線,無非是讓靖康之恥再重演一遍罷了。
當時的汴梁城有多好防守,我們只要知道一個基本的事實就可以了。杜充(宗澤之後的汴梁留守),是公元1129年6月,率軍南撤的,當然了,岳飛也跟著杜充南撤了。杜充南撤後,程昌、郭仲旬(杜充指定的留守負責人),在同年8月,也跟著南撤了。從此就是上官悟領銜防守汴梁了。因為北方的宋軍主力都陸續南撤了,上官悟防守汴梁時的力量有多弱,我們可以想像。而汴梁是什麼時候陷落的?半年以後才陷落的!當時的金軍都已攻入臨安城了。[注6]
[注6]:先是東京留守杜充將赴行在,檄直龍圖閣、知蔡州程昌為留守判官,至是昌入京城視事。......乙丑,直龍圖閣、權東京留守判官程昌自京城還蔡,副留守郭仲荀亦引餘兵歸行在,遂以直徽猷閣、京畿轉運副使上官悟權京城留守。....劉豫遣人說東京副留守上官悟,令降於金,悟斬其使;豫乃賂悟之左右喬思恭、宋頤與之同說,悟復斬之。....乙酉,金宗弼攻臨安府.........悟至唐州,為董平所殺。金人得京師,以前都水使者王夔為留守,時在京強壯不滿萬人。自是四京皆沒矣。
靖康年間,金軍攻克汴梁後,在汴梁城內駐紮了四個多月時間,然後才裹脅著大量的戰利品、數萬人口北撤的。[注7]
[注7]:閏十一月三十日,欽宗出京城,到金營見宗翰、宗望。.....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年)正月,金軍又要欽宗再到金營,說是等金銀交足後再放回。.....一一二七年三月,金兵退走前,冊立宋朝原宰相張邦昌為楚帝,統治黃河以南地區。四月,金兵大肆擄掠後,還軍。 范文瀾《中國通史》
在此期間,英勇的宋軍、義軍在什麼地方呢?雖然宗澤一再高呼,我們應該解救徽欽二帝,但是誰跟著宗澤向前沖呢?[注8]
[注8]:宗澤在衛,聽說金兵俘擄徽、欽二帝北去,即領兵到滑州,轉至大名,計劃搶渡黃河,斷金兵歸路,截回二帝。宗澤傳檄鄰近各地宋兵來會,共同行動。各地宋兵到期不來。宗澤計劃不能實現。 范文瀾《中國通史》
據說,如果不是趙構攔著大家,他們早就去吊打金國鬼子了。
金軍主力撤走後,英勇的宋軍、義軍,馬上就英勇的收復了汴梁城;更高呼著,只要皇帝一聲令下,我們馬上踏平金國鬼子。
問題是,就在大家齊聲高呼,只要皇帝一聲令下,就可以踏平金國鬼子的背景下,金軍又兵分三路大舉南下,對整個北方地區進行了拉網式的大掃蕩,值得一提的大城池,無非就是汴梁沒有淪陷罷了。
在此期間,英勇的國軍、義軍在什麼地方呢?雖然宗澤一再高呼,現在北方抗金形式一片大好,但是趙構看到的前方戰報,顯然是一個接一個城池在淪陷。在宗澤死前,整個北方地區,只要能數上號的大城池,有幾座沒有被金軍攻陷呢?
史書說宗澤在北方經營得如何成功時,常常是說,當地義軍力量有多強大,宗澤與那些義軍相處的多融洽。實際上,這在南宋中央政府眼中,這就是宗澤失職的表現。
這就好像抗日戰爭期間,某個國軍大佬,一個勁的鼓吹政府應該與小鬼子死磕,不但與前方的義軍打得火熱,還非議老蔣躲到峨嵋山吃桃子。面對此情此景,民族英雄蔣中正肯定槍斃他的心也有。
在許多年前,因為抗日相關的歷史書,常常就是政治宣傳材料,所以許多人說起抗日戰爭時,常常也是這種觀點。總而言之,只要老蔣當年如何如之何,就能如何如之何。問題是,隨著網路時代的到來,隨著歐美日俄大陸海島上的資料,大量浮出水面,在這種背景下,真有人還相信,這種類似童話故事的歷史?
建炎元年這時間,宗澤保住開封非常難得,復國談不上,說輕而易舉的是對岳飛等人十幾年努力的侮辱。這種敵人弱智我神勇的結論,不實事求是。王威是扯淡,但你們我也是醉了。下圖是追學網對宋金戰爭1127年末的地圖,我再加上1128年初金軍的行動。
一,1128年初的金軍入侵
戰爭進程:
1.金中路軍作戰目的基本失敗,主要是宗澤的功勞,在開封三面受敵的情況下進行極強的抵抗。面對中路宗翰主力和南面拔離速的偏師,頑強進行了防守。
2.婁室西路軍和宗輔東路軍勢如破竹,其他宋軍,包括陝西西軍和淄青多支宋軍集團均潰敗。
3.金軍人數不足且義軍眾多,所得到城市難以佔領,但作戰方面,這一階段宋軍難以抗衡金軍。
戰爭背景:
這次入侵很可能是趙構即位導致的匆忙進軍。宗翰因為顧忌西夏和自身利益,選擇了三路並進這種不高明的決策,希望陝西、開封、趙構三者均得。需要說明的是,金軍精銳是西路,這次分割為中路軍和西路軍,宗澤很可能對抗的是金軍三大集團中比較強大的一個,但不如靖康和後來杜充面臨的金軍。不能證明宗弼和東路軍其他單位參加了開封附近的戰役。
二,宗澤的作用
宗澤在這一時期,體現出挽狂瀾於既倒的氣概,整合烏合之眾,在三面受敵的情況下挫敗了金軍一大重兵集團的進攻,穩定了河南局勢。同時的其他宋軍幾乎是一觸即潰,陝西一線還有一定整合,山東一線基本崩潰。下一年面臨金東路軍的夾攻,宗澤會比杜充好,能不能好到抵抗住?史料不足以解釋,只能說不知道。
三,趙構的選擇
這種情況下,如果趙構雄才大略,到開封整合人心,是可能獲得進取的。按宗澤所部的狀態,金軍來了,逃跑保命的時間也是充分的,但趙構慫了。從這件事僅能得到這個評價,在宋軍普遍一觸即潰的情況下做這個選擇也不算太惡劣。趙構後來多惡劣的事是後來,不能就人論事。這件事的評價僅此而已,不如任用杜充的影響。
四,復國可能性
宋金戰爭是長期的此消彼長,岳飛第四次北伐那種可能復國的局勢,是岳飛與其他中興將領長期奮鬥以及金國多次錯誤決策的結果。靖康後宋金百年,達到這種局勢的也就岳飛這一次。宗澤是中流砥柱,但他的勝利是對金軍部分主力的一次成功防守,也未對這部分主力造成重大打擊,與岳飛擊潰中原金軍主力的勝利是完全不可等同的。不是隨便一場勝利就能達到岳飛後來那種局勢的。
在山西還有河北都在金人手中的情況下貿然遷都汴梁是很危險的,何況汴梁相比洛陽更加缺乏地利,並且物資人口都已被破壞,難以肩負起首都的重任了,一不小心就會重蹈南粱定都江陵被北周擊破的結果。不過如果給予汴梁次首都的地位,皇帝北進到江淮一線,慢慢北伐收復還是可以的,最次也可以到南京,躲到杭州算是怎麼回事呢......
宋朝江山是怎麼來的,想必大家都很清楚—黃袍加身么,你猜趙構想不想來第二個類似的戲碼發生在自己身上?
宋自建國以後日漸文弱,與防自家將領如同防賊的軍事調動制度有極大關係。
千金之子不坐垂堂,靖康之恥尤在眼前,搶幾百年後明崇禎帝的戲演《天子守門戶》接下來是不是要唱《君王死社稷》?
宗澤在下極為敬重,但想想其後岳武穆的下場,就覺得宋朝武將能壽終正寢絕對是件好事。
這樣的問題沒有意義。回答也是
提問時看似引用了很多史料文獻,還有很生動的對話,但完全把現實中複雜的利益博弈想像成簡單的童話故事,好人就是一腔熱血、滿心以身報國的樣子,壞人就是貪婪自私、毫無國家利益的形象。每個勢力的決策都是由利益分配決定的,當事人恐怕都很難說清所有的勢力站邊和影響因子,更別說史書了。除非你看電視劇,否則你開不了上帝視角。
偶然性背後隱藏著必然性。趙構不同意回遷開封,是有種種的原因,這些原因很可能關係到他的生存以及他的利益集團的利益,這些史書不一定能說得清的
不但能,而且很輕鬆。
——假如趙構是「雄主」的話。
事實上,只要中原王國雄主臨朝,那就是以絕對的物力人力優勢碾壓對手。不管打出什麼優勢都不意外。
對於一個高度專制的統治模式而言,坐在皇座上的那個人實在太過於重要。他的智力、性格、愛好、體格、健康、品位、學識、外貌、氣魄,無不對千萬人有著巨大影響。一人可興邦,一人可亡國。
然而,在王朝中後期,很難有雄主出現。趙構只是個中下等帝王而已。
# 菜雞互啄?
趙構非雄主,金國也不是。
金國進入中原之前,是以強盜的身份威嚇周邊。強盜進村當了村長,事情就起了變化。與後金相比,「前」金統治水平相當低下。
趙構對大金,半斤對八兩。
所以問題就變成:如果趙構的膿包程度降低一些,我宋是不是有機會?(PS:作為一個開封人,對大宋有些歸屬感。)
這就要看將領了。打個比方:撲克「甩牌」比大小的時候,先比最大的;如同相同,就比第二大的。
宋朝這裡有個超級大牌:岳飛。大金:要不起。
岳飛是不世出的人格完美的奇才。其它將領如劉、張、韓、虞、孟,最多算「名將」;而岳飛要算「大軍事家」。
中子豆:岳飛要是不死,憑他一己之力,真能直搗黃龍么?
岳飛是漢人王朝中,極少數能在兵力無優勢的情況下跟游牧民族對手野戰剛正面,並戰而勝之的將領。宋朝之後,這種將領愈發匱乏。
這在軍事上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岳飛的大軍不會輕易被對手牽著鼻子走。
如果不能野戰剛正面,只能守城取勝(大多數漢人名將的取勝方式),那你永遠要用絕對優勢的兵力緩慢前進。你不敢把兵力散開,來獲取更大的控制面。如果對方大軍出現在你附近,哪怕只是疑兵,你也要收縮防禦,甚至找最近的城市來龜縮。你不敢隨便行軍,因為害怕在野外被包圍。
如果徵發更多的軍隊呢?對不起,後勤壓力要了親命了。
如果你的軍隊能野戰剛正面,甚至使得對手怕你,情況就顛倒過來了。你的一個小分隊,對手也不敢隨便來啃,因為害怕被反包圍。你的幾個遊騎兵就讓對手的城池大門緊閉。對方的軍隊和民夫中,謠言四起,都在避免正面對抗你的軍隊。仗沒開打就贏了一半。
可惜啊,這樣的一張王牌,被自己給撕了。
感覺難,開封位於華北大平原上面,所以必須有一支能打野戰的軍隊,雖然宋軍不少精銳打野戰都厲害,但奈何總體水平比不過金軍,如果執意要遷都開封,感覺守住很難啊,一個首都總不能天天讓敵人兵臨城下吧
反對淚痕的解讀,淚痕越來越想當然了。
金軍的攻勢確實很猛,就像二戰德軍兵臨莫斯科、解放戰爭初期國軍猛烈推進。
無論金軍還是德軍,他們兵鋒甚銳,但他們也有致命的缺點。
他們的缺點在於,他們必須以進攻、再進攻的方式,才能維持戰果。
一旦進攻受挫,後果將不堪設想。
當年的德軍、解放戰爭初期的國軍、金國主力軍,他們的戰略核心,在於猛烈進攻,不斷的進攻,直到徹底消滅對手,不給對手任何喘息。
對手一旦獲得喘息之機,戰略轉折點就會到來。
當年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正好說明了一切。
德軍起初一路猛攻,但在斯大林格勒城下受阻,並且曠日持久,銳氣耗盡,最終慘敗。
解放戰爭初期,國軍橫掃各大解放區,打穿了供軍各大根據地,佔據延安。世人認為,供軍垮了……
然而實際情況是,當國軍全面佔據解放區之後,國供雙方的戰略轉折點,正悄然來臨。
宋金戰爭時期的狀況,和上述例子何其相似,雖然金軍一路高歌猛進,但直到金兀朮受到挫敗。
受挫之後的金軍,由於無力維持戰果,因而接連戰敗。
岳飛一挫金兀朮之後,金軍接連失利,無力反擊。
正如解放戰爭時期的國軍,一旦戰事不利,各種問題都暴露出來。
金軍的弱點,在於他們經不起失敗,一旦戰敗,各地義軍襲擾,補給被切斷,北方蒙古擾掠,戰爭將越來越難打,這也是為什麼岳飛能夠強勢北上的原因。
宗澤作為北方抗金統帥,正是看到了金軍薄弱的一面,才懇請高宗北上。
淚痕只看到:一旦高宗北上,會被金軍圍殲。
而淚痕卻沒有看到,金軍是經不起失敗的,一旦金軍前方敗績,抗金戰役轉折點將會到來,金軍將會遭遇接二連三的失敗。
岳飛的例子,已經證明了上述論點
至於說宗澤向皇帝建議,組織北方義軍,抗擊金人。
很多人認為宗澤的話十分可笑,連正規軍都對付不了金軍,義軍算什麼?
其實北方抗金義軍還是很有戰鬥力的,但是趙構必須阻止宗澤組織義軍。
不是義軍不能打,而是義軍不能用。
因為義軍一旦形成戰鬥力,將會形成強大的割據武裝,使地方軍閥坐大。
東晉的例子很能說明問題。 由於皇帝駕馭不了這些地方武裝,一旦啟用義軍,新興割據武裝就會崛起。
作為統治者,寧可割地賠款,也要防止地方軍閥坐大。
割地賠款失去的只是土地,新軍閥坐大,恐怕失去的就是王位。
東晉劉裕、清末湘軍等軍閥崛起,很能說明問題。
所以宗澤的報復無法施展
南宋抗擊金軍,直到岳飛時期才扭轉局面,原因並不是直到岳飛時期,才出現戰略轉折點,而是由於南宋的錯誤決策,導致貽誤戰機。
試想一下,如果南宋採用滿清對付太平天國的方法,任用地方勢力,自練武裝。
恐怕南宋會出現大批地方團練,並且這些團練會成為抗金主力,金軍根本無力招架。
當然,地方團練的崛起,促成了滿清的滅亡。
所以南宋,是絕對不會支持抗金義軍的。
由於南宋錯誤的決策,造成了金軍看似「不可戰勝」的神話。
其實太平天國初期,滿清的八旗、綠營等國防軍的戰鬥力,比南宋軍隊的戰鬥力還差一大截
地方團練的崛起,彌補了滿清戰鬥力的不足,但也造成了新興勢力的崛起,動搖了滿清的統治。
所以,當宗澤提出組織義軍,武裝抗擊金國的時候,皇帝的內心是拒絕的。
誰不知道趙家人是如何上位的?
歷史是一面鏡子,很多歷史上孤立的事件,就像一次次的科學試驗。
一次次的實驗,不斷重複一個話題,在歷史關頭,統治集團採取何種措施,才是比較正確的選擇。
自近代以來,南方勢力崛起,其戰鬥力遠遠超出北方游牧民族。
面對戰鬥力遠遠超出遊牧民族的太平天國,滿清通過組織團練的方式,化解了危機,其手段,就比南宋統治集團高明得多。
我覺得吧,歷史沒有如果。硬要說的話,即便高宗回到汴梁,金兵再至,也肯定撒丫子跑。
這個事情,過細就膩味了!指不定就從哪個分支岔開來、奔著我們以為正確的邏輯去了;然而,那絕不是歷史本來的面目。
就如這樣的題,根本無法證明的假設、又明顯違背研究歷史的原則;但讓人看見又不免心癢難耐……舉個例子:星際3里,范.迪塞爾在蠻荒的星球上掙扎求生,遇到了類似犬類的掠食者,幾經對決,帶傷的范逐漸不支;危機關頭,從身上扒下一個類似圓盤的金屬物,憤怒的老范突然將圓盤擲向遠方,就像擲飛碟那樣,兇猛的類犬生物先是一愣,然後直勾勾的看著飛去的飛碟,回頭厭惡的看了老范一眼,撒歡兒的追著飛碟去了……
老九不會有如果,因為他絕對不會同意!「復國」這個問題有點大,畢竟「徽欽二帝」尚在,怎樣才算是復國不太好說。老趙家的事確實有些造孽,史無前例搞得老九很是頭疼!關鍵是老九家直系老老少少全被擄走,連個說得過去的長輩都沒留下,再者,比徽宗還要長輩的也確實沒有,你說單方面廢欽宗,沒個太皇太后旨意、怎麼說得過去?再者,徽宗尚在,你越過太上皇算是怎麼回事?
實際控制倒是沒問題,你硬是要遷都復國也可以,金人也不煩你,只是靜靜地看著你,等你折騰了差不多,揮師南下,一天就可兵臨城下。你舉國之力保衛京城,金人久攻不克,不克他們就回去唄;然後宋人舉國歡慶!每一個禮拜,金人騎兵又特么來了!你這兒為了慶賀勝利放假七天,這還沒收假,又來一次京城保衛戰!這沒完沒了的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幽雲十六州一天沒拿回來,拒北毫無屏障,騎兵都無需過夜就能殺到城下,定都北方都是扯蛋!基本是不現實的,宋朝一脈傳承下來的重文抑武,就是怕底下的人走上祖宗的老路。統治階級本身不信任武將,特別是趙構,無能膽小也就算了,還曾經見識過民憤的人,更不可能對武將有好感了。畢竟哥哥老爹就這麼被擄走了,對金兵已經有天然的恐懼了,所以後來三天兩頭往海上跑。所以,像趙構這種對武將煩的要死,對金軍怕的要死的人,再給他一次機會,他也不會北上的。
客觀方面的話,不看好能回遷,哪怕成功了,也守不住。宋朝關於統兵和調兵的分配極大的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宗澤將軍的能力沒得說,但其他人不敢恭維。不然,靖康之變勤王的軍隊也不會打的這麼慘了。謝@青帝靈威仰邀請
好尷尬
好尷尬
好尷尬
我的名字只是閨蜜隨口一說
我覺得好聽就拿來用
被人誤解了
真的好尷尬
好尷尬
好尷尬
不會答題
更尷尬
更尷尬
更尷尬
我幫你邀請我的歷史學大拿同學來回答
@牛大壯
不現實恐怕。
首先演義小說和戲劇的情節我們忽略掉。
岳飛最能打的時候我記得是打到朱仙鎮?大概是收復了約20%的領地。然而問題在於就算收復了20%,也只是暫時的。金國當時佔領地區遠大於宋,而且宋在此時有個很尷尬的問題就是,咱家沒有馬。
兩宋期間對外戰爭勝率極高,但是考慮到實際情況中期開始貌似都是防守很少出擊,防守戰中馬匹作用和進攻戰中作用完全是兩個概念。而當時的南宋沒有馬場,拿什麼積極進攻?戰馬這玩意屬於消耗品,死一匹少一匹啊。
另外從國力軍力來說,當時金國和完整的南宋,注意是完整的南宋相比是半斤八兩的。而一個元氣大傷想要收拾舊山河的南宋和完整全盛時期相差多遠呢?
岳飛不死,朝廷上下一心,領導們不說英明神武但是不扯後腿的情況下,一戰之力有,逆天改命能力么……還是很難。
歷史沒有如果
歷史是不能假設的,復國,我到時覺得會碰到更猛的鐵木真,結果都不知道會怎麼樣
刨除其他一切可能的因素,會不會被自己軍隊控制(參考黃袍加身),會不會被二帝奪位(可能性不高),會不會被再次圍困開封(未知)……
然後開始回答,在當時的情況下,表面上在靖康之恥後全民抗戰情緒高漲,在宗澤的領導下取得的不菲的戰績(至少打退對方的一次進攻),但是這各方勢力真的是一心一意么,這得打個問號。
在戰略上,宗澤的確很厲害,充分利用各方勢力,達到戰略意圖,打退敵軍,加上底下將領英勇善戰,士兵士氣高漲。這時如果迎帝回還與舊都,正可謂簞食壺漿,軍民士氣肯定空前高漲,加上敵軍不久新敗,等下次進攻,很可能也要另一年開春,如果此時積極準備,加上宗澤等人各盡其能,依仗全國之力,金軍此時也未必還敢貿然進攻。然而此時雙方仍然需要一次大勝利,才能掃除各自頭上的陰霾,要麼再次上演一次靖康恥,趙宋不復軍閥割據;要麼克複故土,牧馬燕雲故土。而現實是不是每個人都會有曹老闆的能力和氣魄的,正常的人都不敢博,未知性太大,當然還有其他因素,這可以從趙構後來的表現可以猜測。
我可以打包票:不管遷不遷都,都有可能有這個可能。嘿嘿嘿。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