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人生抉擇和行事可以說有重大失誤或敗筆嗎?
說到敗筆,別提馬謖,好嗎?那頂多算是戰術層面的失誤而已。話說諸葛,就出師表和隆重對來說,眼光與才氣絕對是名副其實的,但為何,作為如此聰明之人,難道不明白北強南弱,甚至是聯吳抗曹也難以統一北方的道理?(南北經濟、人口早已決定力量對比)我想諸葛再傻也不至於三顧茅廬就感情用事的吧!況且,後期作為蜀相,本已屬強弩之末,在先失荊州,後夷陵大敗的情況下,窮兵黷武,生靈塗炭;六齣岐山,無功而返。為一已政治私慾,逆天而為,逆勢而為,不可謂之明。
—————————分割線———————————補充:希望有建設性的回答。
重大失誤和敗筆是沒有的。我也不提馬謖,就來說說諸葛亮的一個疑似黑點:
在裴松之注的《三國志》裡面有這麼一條:
魏氏春秋曰:初,益州從事常房行部,聞褒將有異志,收其主簿案問,殺之。褒怒,攻殺房,誣以謀反。諸葛亮誅房諸子,徙其四弟於越巂,欲以安之。褒猶不悛改,遂以郡叛應雍闓。臣松之案:以為房為褒所誣,執政所宜澄察,安有妄殺不辜以悅奸慝?斯殆妄矣!
簡單翻譯過來就是,益州從事常房巡查牂牁,發覺朱褒可能想謀反,於是拿下了朱褒的主簿來調查,並且把主簿殺了。朱褒大怒,殺了常房,說常房謀反。諸葛亮就把常房的兒子都殺了,流放了常房的兄弟,以此來安撫朱褒。但是後來朱褒還是和雍闓一起造反了。然後後面附了一個裴松之的註:如果常房是被朱褒所誣陷的,諸葛亮怎麼可能殺無辜的人來取悅奸佞之人?這肯定是假的!
……當初看到這樣的反駁的時候,我的心情是複雜的。因為裴松之的反駁毫無力度,純粹是從諸葛亮個人道德和能力的角度來反駁,而沒有考慮當時的情況。其實這件事《華陽國志》裡面也有記載,不過在這個記載裡面,從事的名字叫常頎。
牂柯郡丞朱提朱褒領太守,恣睢。丞相諸葛亮以初遭大喪,未便加兵,遣越巂太守巴西龔祿住安上縣,遙領郡。從事蜀郡常頎行部南入,以都護李嚴書曉喻闓。闓答曰:「愚聞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今天下派敝,正朔有三,遠人惶惑,不知所歸。」其傲慢如此。頎至牂柯,收郡主簿考訊奸。褒因殺頎為亂。
不過這個名字差異不重要,因為都是當從事,都是收主簿,然後都是被朱褒攻殺,這三件事情加在一起,如果還是兩個人的話那才怪——所以這件事情兩本獨立的史料互證,有很大概率還真是真的。考慮到當時季漢的情況——剛剛經歷夷陵大敗,劉備當年糾合四方的精銳和精心培養的人才梯隊也喪失大半,諸葛亮直接封閉了對南中的道路,看地圖的話:
建寧和牂牁和越巂都實際上不在季漢的控制中,看地圖上橙色標出來的地方,其實蜀漢一半的國土面積已經完了。一直到叛亂的兩年之後,諸葛亮才通過務兵養農,湊出一支勁旅出兵平叛。這也可以理解為什麼諸葛亮一定要親自去征南——在三國演義裡面,南征似乎只是癬疥之疾,但是其實這次征討意義非常重大:
- 這是關乎蜀漢一半領土實際控制權和資源的戰爭
- 這是猇亭之後,蜀漢的第一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如果不能順利平叛,不光南中不能得,魏吳又會蠢蠢欲動,對蜀漢自己的士氣打擊也是巨大的
在南中反叛初期,風雨飄搖的蜀漢壓根沒有實力去平叛,本來諸葛亮還可以裝聾作啞,拖延南中正式和蜀漢政府反目的時間,但是常房巡查牂牁,殺朱褒主簿而後被殺這件事情,就生生的逼得諸葛亮要做選擇題:
- 如果常房是對的,那麼政府將不得不宣布朱褒為叛逆,然後出兵討伐;
- 如果常房是錯的,朱褒殺的對,那麼常房的親屬就要連坐;
給定當時的情況,諸葛亮只是作出了任何一個及格分數線以上的政治家都會作出的選擇,將錯就錯,殺了常房的兒子來安撫朱褒。所以這算是諸葛亮的一個黑點。
但是且慢!
這件事情可能並沒有這麼簡單。注意看華陽國志裡面的這句話:
從事蜀郡常頎行部南入,以都護李嚴書曉喻闓。
這裡我彷彿看到了其他的東西。結合『呂凱傳』:
時雍闓等聞先主薨於永安,驕黠滋甚。都護李嚴與闓書六紙,解喻利害,闓但答一紙曰:"蓋聞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今天下鼎立,正朔有三,是以遠人惶惑,不知所歸也。"其桀慢如此。
這又互相驗證。本來一個從事,為什麼去一個連太守都只能遙領的地方去「行部」?從華陽國志來看,是得到了同為託孤大臣李嚴的命令去曉諭雍闓的。而與此同時,諸葛亮其實是懷柔派,只是:
牂柯郡丞朱提朱褒領太守,恣睢。丞相諸葛亮以初遭大喪,未便加兵,遣越巂太守巴西龔祿住安上縣,遙領郡。
派一個人遙領牂柯,做做樣子。但是常房怎麼做的呢?常房直接繞過這個遙領的郡守,去「曉諭雍闓」,同時行部牂柯。那麼這個常房很大概率是李嚴的人。 也就是說是李嚴試圖用自己的方法——也是和諸葛亮不同的方法來處理南中即將到來的叛亂——其實就是殺雞給猴看,讓常房嚴查朱褒的主簿,甚至殺之以震攝朱褒。更深一層想,這可能也是李嚴接受託孤之後急於立功,以便於更好的在朝中樹立威信的手段——如果南中的事情真被他處理好了,毫無疑問李嚴的實際權力也會得到提升。
這個策略我不做評價,因為歷史上很多這樣的案例,有的時候殺人震攝一下就好了,懷柔反而叛亂了;有的時候懷柔還能拖一段時間,震攝一下反而矛盾激化了,以寥寥幾句話,我們無法判斷當時的南中是什麼情況,李嚴又是怎麼做出判斷的,但是反正事實是——朱褒沒有被震攝住,反而直接撂挑子反叛了。
李嚴弄巧成拙,最後這個爛攤子還是要諸葛亮來收。已經這樣了,諸葛還能做什麼?只能亡羊補牢『誅房諸子,徙其四弟於越巂,欲以安之』。一方面確實是試圖安撫朱褒,另一方面也是用這種方式來政治切割李嚴和常房,表示懲罰連坐到此為止。因為史料太少,無法保證上述分析的可靠性,但是如果以上的分析為真的話,常房的兒子和兄弟可能只是李嚴的犧牲品罷了。所以常房這件事情,到底是不是諸葛亮的污點還兩說。
寫這篇答案真的越寫越揪心,越寫越覺得諸葛亮在劉備去世到北伐中原前的這幾年,所面臨的形勢之險惡,簡直令人髮指,處處都是亡國之象。外和魏國吳國都處在交戰狀態,內則丟失了一半的國土,實際控制區域只在漢中到成都周邊這一小塊地方。在如此惡劣的情況下,諸葛亮居然能短短几年之內翻盤迴來,修好吳國,平定南中,還能長期在隴西-祁山一帶對魏國形成攻勢,不得不說『天下奇才』這四個字確實當之無愧,實至名歸。
閑來無事,準備開撕。
先把答主滿是槽點的問題描述貼出來鎮樓。
讀史書我最煩兩種人,一是不翻史書不看地圖不查資料只會道聽途書喊想當然的口號;二是聖母心爆棚拿現在的道德觀去要求古人。
一般這兩種人,傲且蠢。沒錯我說的就是題主。
不談題主不可能懂的士大夫精神,只從最現實的考量,來說說題主哪裡傻的天真,錯的離譜。
1、北強南弱、難以一統、發動戰爭、逆勢而為。
我們姑且按題主的意思,把逆勢而為中的勢,粗鄙理解為國力。但首先,宏觀上的國力差距只能影響、但不能決定具體戰爭的勝負;其次,國力不是恆定的,雙方強弱有可能(特別是以戰爭的方式)發生易轉;最後,只有硬實力,團隊效率和人才素質的乏善可陳的對手,是外強中乾的紙老虎。
歷史上以弱勝強然後趁機一波高地的例子還少么,如果僅僅因為對方勢大就繳械投降,還哪來的武王伐紂、淝水之戰、清軍入關?單說三國官渡赤壁,戰前國力和戰後勝負是否匹配?袁紹四世三公是名門代表、並有四州是最強軍閥。與之相比,曹操不僅兵馬糧草不敵,閹宦之後且唯才是舉,和士族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要按題主說法,這仗還打個屁啊。可是借著對方謀士關鍵時刻的投誠、曹操本人親襲糧草,殺到眼紅甚至喊出敵後乃白,又恰逢以巧變著稱的張郃適時反水,終究是贏了。
拋開既定事實,在當時,哪個有雄心有才能的人物不想成為下一個逆境中的曹操?誰又能否認這種可能?這才有了赤壁周郎之故事。如果街亭上的人不是馬謖,對手又非張郃而是夏侯楙之流,那麼在題主看來強弩之末的季漢很有可能割據雍涼,再進一步也不無可能。
讓諸葛丞相感到絕望的,並不是一州對九州的硬實力差距,而是「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感慨,和對面與自己同一檔次的曹子丹司馬仲達。
2、誰跟你說諸葛亮北伐窮兵黷武生靈塗炭了?
諸葛亮治蜀伐魏,國內田疇辟,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大軍所到之處秋毫無犯,百姓安堵,軍無私焉。死後百姓蒼祭,戎夷野祀,及至五百年後,梁、漢之民歌道遺烈,廟而祭者如在,其愛於民如此之久也!
扣心自問,倘若武侯真的窮兵黷武,國內是否還能如此安穩太平,百姓是否還會如此愛戴?
把戰爭和失去控制的窮兵黷武劃等號,是too young to simple, sometime naive的表現,近代鄧公,對越南憤而反擊,撤兵還不夠,各個軍區輪流拉倒邊境打怪練級,這十幾年間,不也正是改革開放經濟騰飛的時期么?
3、誰跟你說諸葛亮北伐六出祁山無功而返了?
武侯北伐沒有達到預想的戰略目的確實不假,但奪取武都陰平算不算功?斬殺王雙張郃算不算功?招攬內遷羌族算不算功?吸引敵人注意,緩解東線盟友壓力算不算功?
要知道,武侯北伐並沒有傷及國內根本,而對面曹魏,邊兵不能制敵,中軍奔赴,輒不及事機,而每大軍征舉,運兵過半,功費巨億,以為大役。魏蜀兩國還有和平共存,手拉手共塑和諧之邦的可能么?那麼讓對面勞民傷財虧損國力,以攻代守,算不算功?就算題主不知道曹真曹爽南侵事迹,鍾會鄧艾還是聽說過的吧?
4、誰跟你說諸葛亮北伐是為了一己政治私慾?
昭烈帝白帝城託孤,諸葛亮時為丞相錄尚書事,領司隸校尉,假節。及病逝五丈原,終其一生都沒有僭越一步,不學曹丞相加九錫,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就算了,北伐失敗還要給自己連降三級;其弟諸葛均一輩子也就混了個長水校尉,連將軍都算不上;兒子孫子還以身殉國。
如果這種表現是為了圖謀一己私慾,那我真希望中國歷史上多一點一己私慾的人。
5、最後我還看到不少知友詬病諸葛亮把姐姐嫁給荊家龐家、自己聚一個黃臉婆的行為。
拜託,諸葛亮自謙躬耕於南陽,你們就真以為他是農民出身啊,他的祖先諸葛豐可是司隸校尉、父親諸葛珪再不濟也干過郡丞,叔父廣結天下名士,是豫章太守。其兄諸葛瑾後任東吳大將軍,其族弟諸葛誕官至曹魏徵東大將軍,諸葛一家雖不如荀陳這種士族顯赫,但也算的上有頭有臉的人物。
諸葛亮不把自己的姐姐嫁給荊州的士族們,難道還要嫁給斗字不識的鄉巴佬么?不管幾分真心幾分無奈,諸葛亮就算不娶黃承彥的醜女,也會娶龐家、荊家、蔡家的女兒吧?不知道後人怎麼就把當時唯一的選擇,視為諸葛亮為了自己仕途的猥瑣行徑。
綜上,歷史上的諸葛亮,幾乎沒什麼重大的失誤或者敗筆。題主腦中的那個諸葛亮,失誤敗筆那可多的去了。時值大魏景初元年(公元237年)七月七日,我大魏帝國皇軍為了實現烈祖皇帝八紘一宇的宏圖和建立大中華共榮圈,要求進入麥城執行和平任務,吳國荊州防線指揮官陸遜斷然拒絕了我大魏皇軍的正當要求,我大魏自建國以來屢次遭受吳國的軍事挑釁,忍無可忍之下,我大魏皇軍毅然決然地發動自衛反擊戰。
歷時三個月的江陵攻略戰,成功消耗了吳國大半的精銳部隊,隨後我軍攻克建業,並與建業人民舉行了盛大的狂歡。孫權遷都武昌,而我大魏帝國一方面冊立公孫淵為燕王、一方面在建業冊立世居東海之濱,已故王朗王司徒之子王肅為大魏吳王、一方面冊立劉豹為趙王,與大魏一同建設大中華共榮圈。
而此時陸遜在隨後的吳郡之戰,僥倖贏得丹陽一役,然而螳臂當車,我大魏皇軍依然攻克吳郡。而隨後我皇軍發動武昌之戰,諸葛恪雖然在柴桑又僥倖戰勝皇軍,但是我皇軍依然勢不可擋,孫權被迫逃往永安,我皇軍趁勝追擊,成功攻佔吳國大部分領土,渡海拿下夷州、瓊州。又攻克交州的南海、番禺,吳國將領步騭、呂岱只能逃竄至丹霞山區負隅頑抗。陸遜逃至西陵、諸葛恪逃至長沙。
但是與此同時,躲在山區的蜀漢政權竟然與吳國合作,不肯投誠皇軍,並在陽平關偷襲我皇軍的輜重部隊,蜀漢在其所謂的偉大導師劉備諸葛亮的指導思想下,蔣琬、費禕、姜維、王平等竟然發動可惡的游擊戰,並通過洗腦讓南中少數民族和益州本土的大地主紛紛出錢出力對抗皇軍,真是可惡至極,爾等腐草之熒光怎比得上天空之皓月?
此時逃至蜀漢的孫權在江州與蜀漢代表宗預等進行談判,蜀漢准許孫權於江州建立流亡政府,而孫權一方面還派出使者前往西域,尋求番邦援助。
大魏正始五年(公元244年),我皇軍為了打通豫湘桂交通線,發動了第四次長沙會戰,成功擊退諸葛恪,但是此時北方的鮮卑竟然擊破了公孫淵的遼東軍,而西域也出現了古怪的方陣軍團,我大魏在四面受敵的情況下,依然為八紘一宇浴血奮戰。
大魏正始六年(公元245年),八月六日,彗星擊中鄴城;八月九日,彗星擊中許昌。八月十五日,我大魏遭受此奇異天災只能被迫請和,全面撤軍。吳蜀兩國不知天命,窮兵黷武,生靈塗炭;為一己之政治私慾,逆天而為,逆勢而為,真是十惡不赦、罄竹難書。
好了,閑扯到此結束,下面進入依然沒有建設性的答案環節。
諸葛亮人生抉擇的失誤或敗筆?從個人來講,一個自比管仲樂毅的人,不力爭上遊,難道要像徐庶、田豫、牽招一樣在曹魏當個琅邪郡守,抑鬱而終?
你自己也認為「隆中對」才氣過人,哪為什麼諸葛亮在執行自己計劃的時候你就認為是人生抉擇上的失誤和敗筆?
因為計劃趕不上變化,所以我們就放棄吧。因為敵強我弱,所以我們就放棄吧。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所以我們就放棄吧。找借口來放棄很簡單,知道什麼叫堅持嗎?
投降曹魏,國安民樂,豈不美哉?你見過歷史有永恆的強者?漢唐強不強?灰飛煙滅。蒙古帝國強不強?土崩瓦解。東漢末年多少盛極一時的一方諸侯轉瞬之間就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至於為了一己私慾而窮兵黷武導致生靈塗炭,你以為只有現代人才會提出這些聳人聽聞的觀點?自古以來肯定不乏其人,不過這些觀點和提出他們的人一樣都變得默默無聞,只能在歷史的垃圾堆里靜靜地躺著。
知道為什麼這種觀點不能成為主流嗎?因為一個能讓人民「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政治家,人民永遠都會記得他,你看看成都武侯祠,原本只是漢昭烈廟,那些同樣默默無聞的人民把諸葛亮搬了進去,讓昭烈廟成為唯一一個「君臣合祀」的宗廟。而在原本在劉備身邊的劉禪,卻被人民搬走,取而代之的是劉諶。原因不是很清楚的嗎?
再說一個力量更為懸殊的例子,西晉伐吳之戰。
《襄陽耆舊記》:晉來伐吳,吳主孫皓使丞相張悌都督沈瑩、諸葛靚,率眾三萬渡江逆之。至牛渚,沈瑩曰:「晉治水軍於蜀久矣,今傾國大舉,萬里齊力,必悉益州之眾浮江而下。我上流諸軍,無有戒備,名將皆死,幼少當任,恐邊江諸城,盡莫能御也。晉之水軍,必至於此矣!宜畜眾力,待來一戰。若勝之日,江西自清,上方雖壞,可還取之。今渡江逆戰,勝不可保,若或摧喪,則大事去矣。」
張悌曰:「吳之將亡,賢愚所知,非今日也。吾恐蜀兵來至此,眾心必駭懼,不可復整。今宜渡江,可用決戰力爭。若其敗喪,則同死社稷,無所復恨。若其克勝,則北敵奔走,兵勢萬倍,便當乘威南上,逆之中道,不憂不破也。若如子計,恐行散盡,相與坐待敵到,君臣俱降,無復一人死難者,不亦辱乎!」遂渡江戰,吳軍大敗。
張悌蠢不蠢?蠢啊,蠢得很。只要投降,榮華富貴不就都有了嗎?
但是啊,琅邪諸葛一族的「龍、虎、狗」可都是極具魅力的人,諸葛瑾就不必說了,人格魅力就寫在史書上面,諸葛誕手下的數百義士,諸葛亮所提拔的忠義之士數不勝數。那麼張悌和諸葛一家有什麼關係?
諸葛靚(諸葛誕之子)與五六百人退走,使過迎張悌,張悌不肯去,諸葛靚自往牽之,謂曰:「且夫,巨先(張悌字巨先),天下存亡有大數,豈卿一人所知,如何故自取死為?」
張悌垂涕曰:「仲思(諸葛靚字仲思),今日是我死日也。且我作兒童時,便為卿家丞相所拔,常恐不得其死,負名賢佑顧。今以身徇社稷,復何遁邪?莫牽曳之如是。」
諸葛靚流涕放之,去百餘步,已見張悌為晉軍所殺。
那個雄才大略、性格粗疏的諸葛恪也提拔了一個在你眼裡不識時務的忠義之士啊。
還有你知道男足進軍世預賽亞洲十二強了嗎?諸葛亮在歷史上有這麼高的地位,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這個人真的沒什麼比較大的黑點。。。
當然,小的黑點還是有一些的,不過我就是不說。
人生抉擇我不認為是什麼敗筆之處。
自古庸者選擇隨波逐流,而偉大者才知道逆流而上挑戰命運的可貴。
諸葛亮在年幼之時,就在故鄉(很有可能)目睹過曹公的軍隊如何殘暴屠城。
對於他來說大概是一生都不會選擇北投曹魏。
更遑論葛公對漢朝的認同感極高,不管是《出師表》還是《正議》,都表明了他對漢室本身的認同和嚮往,遠高於北方的曹魏政權。
很多人覺得葛公選擇劉備是因為他能在劉備手下獲得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在其他地方沒有機會,其實這個觀念說起來,雖然也有道理,(因為他自比管樂,人生目標就是要做這樣的賢臣良將),但也有些上帝視角,是從結果推原因。
劉備在荊州時雖有雄心壯志,但勢力單薄。諸葛亮此時選擇為他效力,是承擔著極大的風險的。要麼他是穿越者,要麼他相信自己能夠輔佐劉備成就至少一方霸業。而此後劉備真的如魚得水,一躍成龍。他後半生十來年的風起雲湧最終雄霸一方,不得不誇讚這其中諸葛亮為他出謀劃策、盡心竭力的股肱之臣的功勞。諸葛亮做的選擇,不僅沒有錯,成就了一段佳話。
而在諸葛亮出山時候,他未必會想到,真的能夠把隆中對實現出一半來,天下大勢為我所控,聽著很美好,做起來很艱難。
至於所謂窮兵黷武生靈塗炭這些話就不要說了。
隔壁曹公在徐州宛城鄴城大開殺戒,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生靈塗炭百姓哀。
相比之下武侯把蜀中治理得井井有條民風肅然,出兵之前,積累國力軍姿絕不輕易大動干戈。
每次出兵都進退如風體恤民力,糧盡方退兵。
他如果為一己私慾,早該在蜀漢朝中布滿自己諸葛氏族親信,自己積累足夠多的私人財富來窮奢極欲。相反他沒有,諸葛均終其一生不過一長水校尉,武侯病故時諸葛瞻也才8歲。而家中只有桑八百株田五十頃,毫無餘財。
終武侯一生,報先帝知遇之恩,為漢室鞠躬盡瘁。就算有缺點,也無愧其千秋義名。至於所謂不投奔曹操就是不明,那不過是庸者所追求「苟圖衣食」罷了。
看到六出祁山我就笑了……
別的點太low不提,窮兵黷武什麼的,很多提問都有,懶得解釋。
單對你第一句,隆中對和出師表,話說這個隆中對眼光才氣確實是名副其實了。出師表是眼光還是才氣?出師表一個1800多年前語言寫的文章,學生水平就能看懂,行文樸實無華,你所謂的眼光是什麼?才氣又是什麼?我從來不覺得出師表是才氣文,才氣文是啥,我覺得曹植的《洛神賦》那種,出師表無非是老爸臨走叮囑兒子的一些肺腑之言。出師表有名氣,在於真誠感人,用的是日常說話的口吻,不是精心創作的文,日常說話,句句在點上,字字見真情,透過文字看人心,說明武侯文字功底紮實,戰略眼光的東西涉及不多。
扯遠了,回來。你要看跟隆中對差不多的眼光和才氣,可以看《後出師表》。《後出師表》的內容可以簡單回答你的問題的後半部分(原文你自己去查,哥也不背的,哥很懶就隨便寫個意思):
1 上來就說: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如果我們不北伐,曹魏早晚來滅我們。為了陛下帝業永昌,即使成功的可能性只有1%,咱也得拼,不拼就是0%。論點:必須要主動進攻無疑問。
2 定下了北伐這條基本策略,那麼季漢國策就是,以民養兵(武侯養兵的同時,對民的傷害很低,你的窮兵黷武論可以去參考其他問題)。軍隊一定要有的,既然一定要養兵,養著兵不打仗也有開銷,出去打仗一樣有開銷,兩項開銷基本相抵,所以為什麼不打?論點:現狀下,打仗是最好的選擇。
3 最近1年間,我們就有N多戰將死去了。如果再不打,怕是過一陣我們就沒實力打了。我孔明在,可以幫助後主你守護蜀漢基業,我不在了呢?你肯定要被人家滅的。論點:不光要打,還要儘快趁著我還能幹。
4 舉例論證:那些覺得堅守偏安一隅能安樂一方的,結果都是很短時間內被人幹掉了。舉例實證第一條論點。
5 最後,總論+表決心:世事無常,變化難測,我們可能會有機會,要相信這種可能。我竭盡所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是能不能打贏我不知道,或者可以說我也不太有信心。「非臣之明所能逆睹」話說這話說的讓人心痛,卻也很現實,跟曹操那句「沒我幾人稱帝」比咋樣,一樣的直白大實話。
這才是戰略論文,眼光文,雄才大略文,竊以為這篇的戰略眼光也是高於時代的,跟隆中對一樣有高度。只不過隆中對實現了大半,這篇沒實現就沒隆中對名聲那麼大了。
重大的應該沒有......
小黑點的話,冤殺常房?如果此事存在的話。
伊尹五返而擇商,孔明南征而擇漢。
這個就是他最大的失誤,他最初就應該選擇當九黎的伊尹。
摩西、約書亞、所羅門王、奎師那哪個不是在神壇上安然歆享,只有伊尹、周公和武侯被詬詈、詆毀和醜化。
漢裔,真的值得鞠躬盡瘁嗎?
沒有!
題主,你想想,三國以來將近兩千年,那麼多朝代來回更迭,多少神人、牛人改變了歷史,又被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
偉大如唐宗宋祖,李世民也因玄武門之變被說是不孝不悌,趙匡胤也因為陳橋兵變被說成欺負孤兒寡母。皇帝們的待遇都如此,其他人更可想而知。
中國文人們的一張嘴、一支筆,可是很厲害的。他們黑起人來,不客氣的說,可比題主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
就我所知,歷代的文人,對諸葛亮也都是推崇有加,我也沒看到過有人跳出來質疑諸葛亮的決定的。。。
所以,丞相可說是基本毫無黑點。。題主還是多看看書吧。。我不認為跟了劉備是他的失誤或者敗筆,因為在人生的長度上來看,你不能根據結果來判斷開始的正誤。
對於諸葛亮而言,匡扶漢室就是他的終身事業。
在這個事業開始之前,他就已經做了足夠的功課,為劉備量身定製的戰略藍圖(隆中對)令人信服。其後的戰略實現和戰術執行也可以說步步為營,並沒有策略上的明顯失誤。
他的事業的轉折點是劉關張三人的過早離開(223年、220年、221年),以及當時的幾個戰略性損失——失荊州、討吳大敗。這其中他是不是存在什麼錯誤的決策,我不清楚,而且也是眾說紛紜,歡迎有研究的同學補充。
至於入蜀之後南征北伐、窮兵黷武,我認為他別無選擇。蜀地說是沃野千里,但是人才匱乏,偏安一隅並不會有可觀的發展空間,被吞併是遲早的事。另外,整個蜀漢集團的終極目標就是拿回劉氏江山,尤其劉關張趙諸葛這批創始人的意願最為強烈,所以再加上這些主觀情感的因素,諸葛亮不可能不伐魏。
補充說明,以上所述都是基於我對三國演義的閱讀理解,真實性並未考究。不過我相信題主也是在三國演義的框架里討論的,建議題主在題干里說明哈,避免因為框架不同而產生的爭論,哈哈。
最後,題外話,我是丞相粉,也是國強粉。孔明本神人,明知天命在彼,仍逆天而為。為何?憐民罷了,當時曹魏動輒屠城,而自知晉替曹魏,其後五胡亂華,炎黃大劫。但劫數難逃,以一人之力豈可回天。但明知不可為而之,大善!故受萬世香火,成就果位。
確實 跟身邊的朋友討論起三國 有人就會說,孔明好蠢,劉備那麼弱曹操最有希望統一,為什麼不投奔曹操卻去找劉備?職業規劃很有問題
我想反問的是,為什麼一定要去投靠強者?士為知己者死,良禽擇木而棲,在亂世中選擇自己的道義,報答知遇之恩,有什麼問題?
窮兵黷武?生靈塗炭?現在知乎開始流行張口就來了嗎?既然諸葛亮這麼可惡,那為什麼成都錦里那裡立的不是「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卻是君臣同祠的昭烈墓和武侯祠呢?諸葛亮一生最大的敗筆就是受三顧之恩無以為報,最終出山輔佐劉備。
漢中之戰時老劉在前方連戰不利,損兵折將,諸葛亮在成都運營,給錢給糧給兵,笑問夏侯淵和老闆: whosyourdaddy。此時諸葛亮36歲,就已經完全是蕭何一級的存在了。
除此之外大部分時候都是在給朝不保夕的劉備集團擦屁股。他出山後只活了20多年,活的是真TM累。一出場就趕上了當陽之敗,差點就交待在那了。本來說好只當管仲或者樂毅,結果剛出場就既要運營又要外交。
諸葛亮等於是故意人為設置了一個地獄難度來向世人展現自己華麗的操作,僅僅是出於中二。於是電腦滿足了他,然後諸葛亮振奮精神,一定要讓電腦搞明白whosyourdaddy,最終猝死。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縱觀諸葛亮這一生,其實完全沒必要這樣活著。以他沒落士族的出身,幾乎上門女婿一樣的落魄存在,能像徐庶那樣當個郡守,就是已經相當不錯了。陳登不也就是個郡守嗎?蜀漢滅亡後,他的後代也仍然只是郡守。
僅僅是出於情懷,為了報答知遇之恩,就踏上了一條不能建功立業,不能福蔭子孫的不歸之路。這就是諸葛亮人生抉擇里最大的敗筆。
閑著沒事幹隨口胡謅兩句
如果不談演義的話我覺得還是要站在當時的立場上分析問題,當時的情況是中央集權崩壞,世族林立,所以談諸葛忠心什麼的個人覺得都是後代對其的粉飾。
當時的情況是大哥諸葛瑾在東吳出仕,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那麼諸葛亮自然不能去東吳,當官渡之戰以後曹操統一北方,南方就只剩下劉備,劉表,劉璋三家勢力,除了劉備和劉璋不管選擇誰都都會不可避免的與東吳發生摩擦,而在劉璋手下諸葛不可能一出山就作為謀主,所以諸葛才會選擇劉備一方面可以施展自己的抱負,一方面有效的保存了自家的利益。至於忠心,在那個年代,談不上的。
還有就是關於魏延的子午路線,有可能是諸葛亮謹慎,但是也不排除諸葛亮害怕魏延坐大影響蜀漢政權的內部穩定的可能性,畢竟魏延這種驕兵悍將朝中沒有人能制衡,如果奇襲成功,可能連諸葛亮也沒辦法壓制他了。
再有就是諸葛亮不僭越的事,這個其實很好解釋,因為諸葛亮人生抱負不在當皇帝也不在什麼一統天下,他年輕時候自比管仲,樂毅,這兩個是啥人?都是以一己之力扶助弱國,制霸天下的中興之臣,由此可見諸葛亮的人生抱負就是做一個名臣。
什麼匡扶漢室那完全就是扯淡,只不過就是政治口號罷了,真要匡扶漢室,不說漢獻帝,就是劉表,劉璋的血統都比劉備正了不知道多少倍,中山靖王之後?中山靖王是漢武帝的異母哥哥,生了一百多個,到東漢末年不知道有多少個後了,誰知道劉備是不是鬼扯的名頭,反正查也沒法查……劉備能代表漢室?
看前面的評論還有說什麼關長勇猛的,你去應聘總經理會因為銷售部門的主管能幹而選擇這家公司?
另外再說一點,諸葛亮是真的沒法黑,因為人生全無污點,這種人在現實世界裡面一定沒朋友
衡量標準不同,看法也就不同。孫子兵法說:
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
全軍為上,破軍次之。
全旅為上,破旅次之。
全卒為上,破卒次之。
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
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
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
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
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看到孫子兵法,你就該知道,諸葛亮小同學究竟是個什麼東西,說他垃圾都是抬舉他。
在我看來,諸葛亮這種貨色就像北宋末年、明朝末年的女真,遇到好欺負的,貌似很厲害,但遇到不好欺負的,就像摧枯拉朽般完蛋。
也如魯迅所言:
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
不可救藥的民族中,一定有許多英雄,專向孩子們瞪眼。這些孱頭們!
沒毛病,世人總拿當代的眼光看過往的問題。諸葛亮提出的隆中對,是比較符合劉皇叔當時的戰略路線的,先取荊州再奪益州,然後等待時機揮師北上,即使無法復興大漢,割據稱雄也是能實現的。古代打仗,由於技術和信息的落後,有時候還是要靠個人的軍事才能和戰略眼光,比如韓信取三秦,劉邦敗項羽,以及後面的淝水之戰,隋末的虎牢關之戰都是如此,蜀國沒有這樣的戰機,靠消耗戰自然是不行的,加上蜀國沒有培養後期的人才,導致後期無法和魏國抗衡,滅亡也在所難免。
諸葛亮最大的黑點是他太過操勞,以至於壽命不夠長。試想他如果能多活幾十年,熬到有合適的時機,結果會不會不一樣?
除了出山,
我沒覺得武侯有什麼錯的。
看任何歷史問題,都不應該拿現在的眼光去看。
以今看古,吸取的是經驗;
以古看古,體會的是人生。
希望題主能夠不站在上帝的視角去看。
以上。
反正我穿越回去也做不到他一半那麼好……還評價毛線啊……
推薦閱讀:
※曹操在漢中之戰的失敗,是否說明劉備集團,開始比曹操集團更加強大了?
※諸葛亮一生失策過幾次?
※諸葛亮是怎樣進入劉備集團權力中心的?
※如何安排「魔法少女諸葛亮一次次輪迴拯救蜀漢」的電視劇劇情呢?
※陣前氣死王朗之前,諸葛亮是否從未見過比他更厚顏無恥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