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欣賞指揮家的指揮?

可以從哪些方面或者細節感受到這個指揮家的水平?


最基本的,就是各聲部間的配合和呼應。這僅僅可以區分好的指揮和爛的指揮。好的指揮各個聲部相互配合良好,相互呼應,而爛指揮的結果就是亂糟糟的,甚至出現主旋律被其他聲部掩蓋,主題被淹沒的情況。

而合格的指揮,各個主題出場和退場井然有序,各個聲部渲染到位,不會覺得某個聲部是在添亂。

其次就是節奏和各個聲部的強度了,譬如漸入漸出等等。這些因素,是各個好的指揮風格各異的地方。同一個曲目,有的指揮傾向於快,有的傾向於慢,他們希望表達的內容不同。曲目的速度彈性很大,並不固定,比如某個聲部進入得要乾脆還是要遲緩,要漸進還是要強力進入,都是可以控制的。通過控制這些,能夠表達不同的感情,思想。

其實對於頂尖的指揮,可以說是「水平相當,境界各異」。同樣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第三樂章,快的可以到12分25秒(René Leibowitz),慢的可以到16分13秒(Herbert Kegel),差異巨大,速度這麼大的區別,首先境界就大不一樣了。對於速度快和速度慢的演繹,其中的細節必然完全不一樣,慢速的演繹會突出旋律,感情濃郁,快速的演繹則會突出節奏。

我們可以簡單對比一下

看伯恩斯坦的貝多芬第七交響曲第一樂章(快速流暢)
貝多芬《第七交響曲》——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
富特文格勒的(慢速)
富特文格勒1953 Beethoven Symphony No7 in A major Op92
國內某音樂會(水平較低)
(浩焰)第三屆瀋陽中外音樂文化交流展系列音樂會沈音南校區青年交響樂團指揮金成浩貝多芬第七交響曲一樂章


當然第三個視頻還有樂團水平不夠高的問題,個別地方拖泥帶水的,聲部混亂,雜音之類的都有,其實整體來說已經算好的了。。。

總之呢,真相在於對比,如果直接聽感覺不到某個指揮的特點,對比了然後加以體會,就知道了


瀉藥,知乎處女邀,謝謝@胡小迪
就談一談在合唱領域的吧,交響不熟悉。
欣賞指揮家的指揮,從兩個角度:音樂本身指揮家本身

  • 音樂本身

鋼琴家彈的是鋼琴,指揮家「彈」的是樂團。


體現鋼琴家水平的,不是像朗朗一般比誰坐在琴凳上搖晃得動感,追本溯源,還是來自音樂本身的表現力。
樂團也一樣,音樂本身是最重要的樂團音樂表現力就體現著指揮本身的指揮水平(除非是一個團平時排練時交給一個NB的指揮,上台了找個水貨湊數)
昨天寫過一個答案,關於排練中指揮的重要性。
傳送門: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401837/answer/15027072

就談幾點對合唱音樂的賞析:

    • 音色:合唱作品往往需要的是美聲唱法,聲音厚實、飽滿、圓潤和穩定
    • 音準:基本素養,必須完全按照原譜,除非指揮有充足的改動理由
    • 節奏:基本素養,99%按照原譜,個別自由延長音憑指揮自由控制
    • 和聲的映襯:四聲部中往往一個聲部是主旋律,另三個聲部負責映襯,以搭建完整穩定的和弦。主旋律必須突出,負責搭建穩定和弦的聲部不能喧賓奪主
    • 和聲的融合度:每個聲部都融成至彷彿只有一個人的聲音
    • 音樂情感的感染力:感情到了,音樂的效果自然就到。這個看似容易,強弱快慢的對比,但實際的用心去唱。唱什麼歌就懷著什麼樣的感情,唱情歌時想念著姑娘,唱紅歌時想著祖國,似乎很玄妙,但其實效果很明顯。
    • 舞台效果:服裝搭配,是否保持微笑,合唱時團員們的投入程度(人會不自然地隨音樂搖擺),指揮的服飾與領帶或領結(這領帶和領結的顏色得和女團員的裙子顏色搭配)
  • 指揮家本身
    • 第一境界
      • 指揮手勢以把握合唱曲節奏為主要功能
      • 手勢穩定,偏差小
      • 手勢變化與合唱團和聲效果的變化要同步且效果明顯
      • 合唱曲主要細節都能通過手勢進行對團員們的提示
    • 第二境界
      • 指揮手勢多樣化,並部分脫離傳統節奏的束縛
      • 通過表情、眼神、肢體語言進行更全方面的表達
      • 合唱曲絕大部分的細節都能夠通過手勢進行對團員們的提示
    • 第三境界
      • 音準節奏交給合唱團控制(這要求合唱團相當高的水準)
      • 手勢不再以穩定節奏為目的,完全為了體現合唱作品本身的情感
      • 在重要的個別細節進行提示
      • 指揮不再過分依賴上肢,全身都可以進行指揮:抬頭、挑眉、下肢一頓、身體前傾等

P.S.:曾有幸欣賞楊鴻年老師帶中央音樂學院合唱團表演的音樂會,楊鴻年老師的指揮已經渾然天成、返璞歸真了,沒有明顯劇烈的手勢,而手勢非常圓潤自然,有點太極拳的意思。


指揮的功力在演奏現場之外啦,是在排練的時候。每首曲子發下去長則一年短則一個月,期間各聲部怎麼銜接,用怎樣的力度和速度去演繹,都取決於指揮啊。聽錄音的時候就不會去想指揮有什麼作用了,因為你看不到一個背對觀眾揮棒子的人,卻聽得到他和其他所有拿著樂器的人一起合作的成果。
就像看電影和看話劇的時候,導演當然不會在你眼前出現,但是你肯定不會去懷疑導演的作用的。


關於指揮家,可以看看這個TED視頻:http://www.ted.com/talks/lang/eng/itay_talgam_lead_like_the_great_conductors.html


樓上各位在技術上的科普都十分精彩 作為一名姿勢水平不高的小白 我覺得指揮大師除了在上述基礎的技術水平之上 也需要有挖掘曲目與樂團潛力 使曲目與樂團為己所用隨心發聲的能力 這個歸結為三點 一點是對樂團的調教力 一點是對曲目的理解力 最後一點就是臨場的創造力 而最後一點必須要以前兩點為基礎
就我本身並不寬廣的視野來看 第一點可以以蘇俄指揮巨擘穆拉文斯基為例 他在列寧格勒愛樂執棒50年 一手把列寧格勒愛樂打造成了鐵幕後的怪物 一從鐵幕里偶爾出現 就驚艷世界 第二點的話 穆氏至今從38年到84年有13版肖五面世 縱覽這些錄音 不難發現他對曲目的理解之深 除73年時間間隔很短的三版之外 其他各版都各有表達 這種理解力亦體現在他指揮諸如老柴的俄國作品上 這種樂團與指揮間的互相信任 對作品的深入理解 造就的就是穆氏各有表達但都引人入勝的現場錄音
指揮基本的技術可以區分好指揮與壞指揮 但好指揮並不局限於齊與美 個人覺得以上三點也是優秀指揮所必要的能力


推薦閱讀:

雙簧管有哪些會被拿來炫技的曲子?
你聽過的最好聽的卡農是哪個版本?
有哪些逼格甚高又不難唱的歌?
為什麼mlp的音樂都是1分30秒 左右?

TAG:音樂 | 指揮 | 藝術欣賞 | 指揮家 | 管弦樂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