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巨型人形機甲這種根本不具備武器美學的東西卻依然讓人覺得很有戰爭的美感?
類似高達,變形金剛這種巨型人形機甲,沒有流線形外觀,沒有穩定的重心,怎麼看都和高速強力的武器沒什麼關係(這段被反駁了,我也知道這裡的描述不太對,但是大概這個意思吧,希望哪位大神幫忙修改一下問題吧),但戰鬥上依然吸引人,原因是什麼?
解釋一下,題主也算比較喜歡人形機甲的,然而越看越覺得他們不適合現代以及未來戰爭了……
作為科幻系列其中一個龐大的分支,機器人(人形機器)經久不衰必然有其存在的理由。下面先根據題主的描述逐一討論。
首先題主說沒有流線型外觀,高達有的:
魔蟹是最典型的流線型外觀MS了。頭胸一體再加平滑的溜肩,這不是流線型嗎?還有卡碧尼剎帝利里克大魔等等,其實扎古也可以看做是流線型外觀啊~
變形金剛里的流線型:
變形金剛和高達有本質的區別,前者是機器人,有自我意識,可以變換形態來應對各種環境,比如汽車人開會總不能像車展一樣搞陳列吧…發生戰鬥的話不變成人形持槍炮難道要汽車撞飛機嗎…後者則大多不能變形,只能為應付不同的戰場開發不同的機體或者搭配不同的武器包,比如宇宙用地球用水用陸用。
再來看看重心:
變形金剛的設定就是機器人像人一樣有自己的大腦,重心問題不存在,你可以把裡面所有的變形金剛都替換成人類。高達的話,題主不應該擔心重心的問題。在地球上二十多米的大個子行動起來,那個顛簸估計沒人能受得了,聯邦吉翁遭遇戰會演變成MS機師的嘔吐大賽吧…另外幾十噸的機體和地面的接觸面積才那麼一點點,請腦補人深陷淤泥的情景。風騷的大魔倒是設計的比較科學~
高速強力的武器就不說了。MS的設計初衷是因為米諾夫斯基粒子的出現,雷達對於常規遠程武器失去了作用。所以要近距離作戰還要保證機動性,機動戰士才因此誕生。無論是變形金剛還是機動戰士,它們的武器都是根據人類武器設計的。劍斧槍炮沒有一樣脫離現實基礎。
高達之所以吸引人不是因為華麗的戰鬥,也不是炫酷的機體,而是它通過機動戰士這一虛擬載體所表現出來對於戰爭與人性的思考,以及探討未來可能發生的現實問題。登場人物也不像其他作品一樣非黑即白,這才是高達系列作品的魅力所在,這也是種命一直被黑的原因之一,即便它為低谷期的高達拉回了許多人氣。變形金剛則屬於較低齡化的作品,試問我們兒時更喜歡玩具槍還是機器人還是能變成玩具槍的機器人?再看看如今的電影系列,觀眾是為了劇情還是為了看塞伯坦星人的電腦特效緬懷童年去掏的腰包貢獻票房?
老虎的加特林機槍美,牛高達的浮游炮美,擎天柱的激光槍美,威震天的聚合炮也美,而這都是殺人的武器。
撒克巨人炸了塞伯坦和火星,吉翁砸了地球,地球聯合毀了尤尼烏斯,而這都是戰爭的屠戮。
不具備美學又何來的美感呢?
看到題主修改問題描述了,更新一句:一切不從實際出發硬是把科幻帶入現實的行為都是耍流氓。
另外貼兩個鏈接希望能幫到題主。
高達的造型在機器人 / 機甲美學中是否已經是最優解了? - 日本動漫
製造運用於實戰的高達可行嗎?在現代戰爭中能發揮多大的作用? - 日本動漫
上述陋見,難稱雅意,亟祈諒宥。
PS:你看我辛辛苦苦打這麼多字不點贊好歹點個感謝啊!邀請完就完啦?我還得謝邀唄?
7.8更 聽說CE機體比UC帥?反對我的那位朋友您知道大河原邦男做了種命的機設吧?下面是他部分的MS原案和最終定版比較:
圖片來源:http://www.aemedia.org/2012/02/kunio-okawara-gundam-seed-original-mechanical-design.html
原案塗裝為灰色應該是還沒決定是否採用的原因。可以看得出來原案濃濃的UC味兒,不知種命是為了動畫化方便(懶,例如數不清的場景重複)還是什麼其他原因改得亂七八糟!原案和終稿哪個更有流線型外觀?你確定終稿的頭重腳輕更好看??
哦可能你指的不是雜兵,那來看看第二部的標題豬腳雞命運高達。
然後
小翅膀眼熟不→_→
鐵砂掌眼熟不→_→
種命高達們標配的光束炮眼熟不→_→
大河原邦男自己都說:「嘗試設計一些新穎的機體但均被否決了,只能向過去的設計致敬。」
帥氣不是在宇宙里劈個叉亮個相把武器搞得像刺蝟一樣好嗎…
這是種命被黑的原因之二。
好像跑題了_(:3 ⌒?)_擬人的形態 + 飽滿的劇情 = 荷爾蒙失調的代入感
試想都是山羊、蝸牛、比目魚形狀的機甲對戰...還看么...
人類總以為自己是最完美的...
六面鎮樓...
PS:關於劇情,高達不錯,IDW漫畫也不錯...
不同意騾子的觀點。。。
我覺得吧,看高達首先就是看帥氣的機體,其次是人物,然後是歌曲,再次才輪到所謂劇情。因此在我眼中uc系並不足以和seed相比。
至於tf,它受到的最大的限制,就是必須滿足從實際車輛連續變形,導致經常有一些碎片化或者詭異的結構,我個人認為這不太好看。
回到正題
你覺得好看,是因為他們長得帥。如果外觀變成流線型,沒有稜角,就很醜了。重心穩定,頭輕腳重,也不太好看了。
7.8補充
一下上了10張圖。。。可惜我還是沒什麼感覺。前四張我可以直接跳過嗎?
你說DX的話那我接受,可我感覺F91就稍差一點,至於另外兩個……反正不是我的菜。
我個人不喜歡太流線型的東西,這個審美問題……也許可能各人不同
機甲是男人的浪漫啊,我覺得吧,主要體現了人對於自身缺陷的不足所引發的自卑而通過機甲來YY,有很強的代入感啊,正如環太平洋里所說的
有些時候渺小的人類根本無法和上帝對抗,比如現在暴風雨肆虐,你能做的只有躲避,但是一旦你成為機甲戰士,你就可以強大到和暴風雨對抗,你會打敗它。
不記得是不是米開朗琪羅提出的觀點了「人體是世界上最美的物體」。一切的藝術形式都是人類設計創造的,唯獨人體是渾然天成的,是造物主之無盡藏也。相比起人體美學,武器美學自然就自慚形穢了。
同時,人形機甲可以完美的契合黃金分割,最近的研究得出,人體黃金分割因素包括4個方面:
① 18個「黃金點」,如臍為頭頂至腳底之分割點;喉結為頭頂至臍分割點;眉間點為發緣點至頦下的分割點;眉間距與內眥間距之比;在軀幹部分,乳房位置的上下長度比;膝蓋到腳後跟和至肚臍之比;膝關節是肚臍到腳的黃金分割點,肘關節是手指到肩部的黃金分割點;頭頂到舉手指端的距離與臍部到頭頂距離之比等。
② 15個「黃金矩形」,如軀幹輪廓、頭部輪廓、面部輪廓、口唇輪廓、前牙的輪廓、人的雙眼視野等;
③ 6個「黃金指數」,如鼻唇指數是指鼻翼寬度與口裂長之比、唇目指數是指口裂長度與兩眼外眥間距之比、唇高指數是指面部中線上下唇紅高度之比等;
④ 3個「黃金三角」,如外鼻正面觀三角、外鼻側面觀三角、鼻根點至兩側口角點組成的三角等。」
完美的人體就是神的身體,集運動性流動性美學性藝術性攻擊性一體的物體,不可能有出其右者出現。
不多說了,上圖。(侵刪)
對高達不太感冒,但是如果論外觀的話,從科幻的角度來說,基本上所有的飛行器都不太顧及空氣動力學對於外形的嚴格要求,因為重點不在於此
LZ看看艦娘就明白了。
至於有些強行解釋的,不用考慮太多。
任何戰爭武器都是得看戰爭科技樹的
從最早的雙馬戰車出現後的列隊衝鋒
到青銅冶煉技術巔峰的強弓勁弩的對射
再到鐵器和馬鐙馬鞍誕生後騎兵衝鋒
再到熱武器初步顯現作用後的排隊槍斃
然後是熱武器大發展後近代戰爭的陣地戰
再之後就是坦克出現後普遍意義上世界強國都有的的步坦協同作戰
之後大蘑菇鎮壓全世界使亡族滅種的全面佔領戰爭在大國之間成為不可能使軍隊越來越精英化,越來越適應局部戰爭
最後就是信息時代的現在美國已經初現端倪,中俄正在搞的陸海空天信息化全方位同步戰鬥
而未來如果再出現一些這種戰略性意義的戰爭發明,人形機甲的出現也不無可能
比如七十二編的小說《冒牌大英雄》中的背景設置就很合理:
材料和結構科學的飛速發展使火藥動力推動的彈藥對裝甲效率極低,成為打不透裝甲的單純對士兵武器
與此同時,能量武器以全方位的優勢替代實體彈藥
能量武器特性使其與能量罩科技完美的相互克制,戰爭完全變成了能量多寡和射擊精準度的fps式比拼
然後,就有了個大膽的想法:給機甲裝上大容量能量護罩,強化其突進能力,並犧牲其部分遠程作戰能力,加裝近戰武器直接貼臉摧毀對方的坦克機甲以及防禦陣線;再加上後方的火力支援,這是不是就很6了,對戰傳統的作戰方式就像蒙古騎射吊打全世界,有步坦協同打沒有的,有制導導彈打沒有制導導彈的那種碾壓
而反導科技的進步使機甲缺乏天敵,機甲作戰方式對其他兵種的碾壓又決定了能對抗機甲的只有機甲,主要作戰方式一定是貼臉近戰,而這樣的話機甲必定是單兵操作類人型的,按照作戰需求,從3-5米高的鋼鐵俠形機甲,再到上百米高進行太空登艦作戰的應有盡有
然後軍隊中就誕生了一個光榮的職業:機甲戰士!
對!就是操作那種軀幹加四肢為必要部分的類人型機甲的機甲戰士,就是那種真正的軍中精英真正的兵王之王那種機甲戰士,就是那種男人從小男孩喜歡到老男孩的那種機甲戰士
至於為什麼是類人型而不是人形,這就得考慮到機器畢竟不是人,人類做不到的反關節運動什麼的和部分肢體作用的消失再結合一下生產成本,別的不說,至少脖子和腦袋基本上就沒啥用了……
最後,小說寫的真不錯
首先你要分清科幻和科學。
當然,不是科幻就不科學,硬科幻還是要遵循現有科學體系的,然而越是華麗麗越帥氣的人形機甲,越是傾向軟科幻,不需要嚴謹的設定,不需要嚴肅的世界觀,只要機甲帥氣,故事好看,打得爽快就行了。
更何況這更符合多數人的喜好,自然不斷有人力和資本注入到這個領域,這正是機器人題材經久不衰的原因。
擬人形態的第一視覺 你想不想開高達 神棍一次?
推薦閱讀:
※《血戰鋼鋸嶺》中的密集作戰隊形是否符合史實?
※抗日戰爭中,如果沒有花園口決堤事件,日軍是否能擊敗國民革命軍的武裝力量?
※戰爭中的反抗意義何在?
※1946年林彪剛到東北的時候,非常被動,為何1年不到就徹底扭轉了局面?
TAG:科幻 | 戰爭 | 武器 | 變形金剛 | ガンダムGunda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