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方言「格兒屁」是否是來自德語詞「krepieren」?

來自微博@完投魔術師 http://weibo.com/1257366877/z398wvemG


哈哈,既然樓上諸位這麼好玩,我也來一句。
常德話,噶屁(夾屁)也是完了、死了的意思。噶讀入聲。
自創常德話拼音是ga1pi2(1陰平2陽平/陰去3上聲4陽去5入聲)。


有位叫「古稀叟」的老先生考證過這句方言來自俄語的「死亡」,可以作為參考:

「格爾屁(gěrpì)」一詞是近現當代漢語口語中的常用詞,它時不時地出現於人們憎惡性或戲謔性的口語中,尤其在東北華北這廣大地區——長江南向以遠廣大地區很少見,請看如下例句:

「老天爺還是有眼吶,那個連牲口都不如的渾蛋,作(zuō)到今兒個總算『格爾屁』了!」

「格爾屁」這個詞它究竟是土生土長的「國貨」,還是入境的「舶來品」呢?就此,本文正在回答。

「格爾屁」一詞是近現當代漢語口語中的常用詞,它時不時地出現於人們憎惡性或戲謔性的口語中,尤其在東北華北這廣大地區——長江南向以遠廣大地區很少見。

「格爾屁」,動詞,詞義是「死,死亡」的意思,其感情色彩是貶義的最高級;含有這個詞的口語語句不外這麼兩三個:「格爾」了!、「格爾屁朝涼」、「格爾屁朝涼見閻王」等。

「格爾屁」或含有「格爾屁」 的詞語早就被寫進了書面,唱上了舞台。「她要是吃了這服藥啊,保準兒就格爾屁朝涼見閻王(《戲文·紅樓二尤》);問:「小朋友,你們國家的副統帥怎麼老沒露面呀?」,答:「格爾屁朝涼了。」(《參考消息》)

「格爾屁」一詞的語源何在,是中華多民族大家庭中哪一枝的土特產吶,還是外來語?這一問題困擾了我十多年。

打破砂鍋問到底,我曾隨機問過族屬為蒙古族、朝鮮族、侗族、回族等的同事、學生或處事打過交道的諸多人士,他們各自的回答都很認真、直率、實事求是:「我們(民族所說)的話里,沒有「格爾屁」這個詞兒」;儘管其中有的人坦陳「我們倒是也聽說過(『格爾屁』這個詞兒),但它不是我們(民族所說)的話」。江南人的回答值得注意:聽來「隔離隔生」——根本就沒聽說過。

於是我瞄準了北鄰俄羅斯。從磚樣厚重的俄文詞典中我一遍遍仔細搜尋與「gěrpì」讀音和詞義近似的俄文詞。前翻後撿,日復一日,這真可謂曠日持久啊!

功夫不負有心人,「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的這一刻終於到來了:詞義為死亡、滅亡、傾沒、覆沒、毀滅的гибель一詞倏然闖入我疲憊失敏的眼帘。

結論:гибель→gěrpì→格爾屁的路徑是:俄羅斯→我國東北地區。當年滿清入主北京,從我國東北地區把它帶了過來,繼而它跟隨「官話」擴散進入北方方言。

俄語科班出身的 @郭啟男 確認,「格爾屁」的讀音和гибель確實是相近的,所以上面的猜測至少有合理性。是不是成立,還需要語言學家來考證。


「嗝兒」是咽氣的聲音,「屁」是加於其上,加強戲謔、調侃的意味。如飯菜涼了,也可以說「涼了個屁的了」,跟「球」的作用差不多。


謝邀。詳見下圖:

如果說是「外來語」,那也該是義大利語。我還琢磨過「蓋了帽了」是不是跟 geil 也有關聯。我只想說,類似這樣的巧合只要你樂意可以想出千千萬萬出來。不排除寫這句話的人只是想開個小玩笑的可能。


山西榆次方言:你去沃兒(where)了?
〈你去哪呢〉


讓我想到了特別久遠的
外語初學者使用的 漢字標註法。
toe 腳趾(讀音:頭)
mouse 老鼠 (讀音:貓死)
let"s go to school(讀音:勒死狗兔子哭)


那「太棒了!」是不是也是從法語 Tres bien 而來的呢?哈哈!
---------修改內容--------
按《康熙字典》,棒這個字只有棍子和用棍子打這兩個意思,沒有好的意思。


仙劍1,揚州知府審問女飛賊時被氣得,"快拿心肺活氣散來!…好險,差點嗝屁了。"
95年dos下的的遊戲,製作團隊全是台灣人,原來他們說的是北京方言?


其實關於「死亡」的民間說法很多,在少馬爺版的《白事會》里有這麼一段貫口,算個不正式的小集合:咽氣了,去世了,亡故了,不在了,沒了,沒有了,完了,完事了,完事大吉了,吹了,吹燈了, 吹燈拔蠟了,嗝兒了,嗝兒屁了,嗝兒屁著涼了,撂了,撂挑子了,皮兒了,皮兒兩張了,土了,土典了,無常了,無常到,萬事休了,嗚呼了,嗚呼哀哉了,踹腿了,回去了,非尼事翹了辮子了,倆六一個幺——眼兒猴了!
從這一大段里很明顯的能分成這麼幾類:直接表意的(去世了,亡故了,沒有了……);間接類比的(咽氣了,撩了,皮兒了……);再加上一類就是引進的,有從土語行話黑話里逐漸變通俗的,土了,舊年見黑話就是說人死了,後來當作通俗用法了。還有兩個看著怪怪的」非尼事「了這個從哪兒來的就不用說了。話說「嗝兒屁了」這個應該不是土話或黑話,在能找到的資料里還沒見到。所以推測可能和「非尼事」一樣是個舶來品。到底是俄文還是德文,我個人傾向前一種說法,畢竟近代歷史上俄國人對中國的影響遠大於德國,時間也遠早於德國。很難想像一百多年前一個在各方面影響都較弱的德國言語在底層老百姓的言語里有太多影響(也可能是我孤陋寡聞了,有誰熟悉補充補充)。話又說回來,斯拉夫文字和日耳曼文字在發展的過程中相互影響是很正常的,也有很多詞語類似,究竟出自哪兒,沒必要深究吧也~


嗝屁的全部文本應該是嗝了個屁的,其中嗝了是主幹,個屁的是語氣助詞。很多口語後面都加個屁的。嗝了時個擬聲詞,人斷氣的時候的樣子很像打嗝一樣。口語里說死了,還有嗝過去了,嗝就過去了,嗝一聲就沒了之類的表達法。


我是學俄語的,可以負責地告訴你,гибель這個俄語單詞的發音用漢字標註就是「給別里」,和「嗝屁」 一點都不像。


貢獻個類似的,抗戰期間,有種叫擼子的手槍,據說這個擼子的名字也是從德國的魯格手槍來的,以至於稍微和魯格像的山寨作坊手槍都叫擼子了……


記不得哪裡看到。嗝屁的全稱是嗝屁潮涼,描述的人死的四個階段。據說人死要先打個嗝,然後放屁,全身潮一會兒之後就徹底涼了。


是的,不僅如此,連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用語「打那以後」也源自德語「Danach」。


有沒有可能德語里的「嗝屁」才是外來語⊙▽⊙


不要嚯慌(for fun)(不要鬧的意思)山西孝義方言


嗝屁不是四川話嗎!


我們那桌子方言叫台桌,是不是也是從英語Table傳過來的?


嗝兒屁朝梁見太陽...


呵呵~
諸位太能鄒了~
嗝屁都能說出這麼多道道來~
試問當時的衚衕老百姓能有幾人接觸到外國老爺,還知道說的洋文什麼意思~
人死的時候呼出最後一口氣,肌肉失去控制,氣息一頂喉頭一震發出「咯嘍」一聲,仿若打嗝一樣。菊花一松,腸內惡氣順溜而出,就一屎屁(也常有守靈弔唁中,聽見故者放屁的呀)~
嗝屁嗝屁,一嗝一屁,就是死咯~

不如繼續討論討論撂挑子翹辮子吧~

利益不相關:介小一衚衕串子。


推薦閱讀:

你知道那些因方言差異鬧的矛盾或者笑話?
在正式場合說話帶口音是對對方的不尊重嗎?
怎麼學習潮汕話?
你的家鄉有什麼有趣的方言?請解釋?

TAG:北京 | 語言 | 方言 | 冷知識 | 德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