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宗朝名將如雲,安祿山為何還敢起兵作亂?

治世有武裝集團起兵叛亂,通常是中央朝廷缺少良將從而鋌而走險的緣故。比如朱棣起兵是明洪武良將被一掃而空,三藩之亂是清開國一代名將已經全部不在人世了。但是唐玄宗天寶年間明明還有高仙芝、封常清、哥舒弼、李光弼、郭子儀等名將健在,朔方、隴右之兵強盛,安祿山區區15萬人馬,為何敢於造反?


造反這種事,不光是「敢不敢」的問題,很多時候是被逼的。

比如朱棣起兵是明洪武良將被一掃而空,三藩之亂是清開國一代名將已經全部不在人世了。

題主認為朱棣、吳三桂等人造反,是因為覺得敵人沒有名將了。其實更大的原因在於,朱允炆、康熙的屠刀已經要砍下來了。

比如你某天扶了一位老奶奶過馬路,之後碰見了一個神。他告訴你說,我給你一個遊戲入場券。進入遊戲後,你有90%的機會死,有10%的機會得到一百萬人民幣。你會參與這個遊戲嗎?

我相信,知乎這種精英雲集的地方,大部分人都會嗤之以鼻。都2017年了,一百萬人民幣算個屁啊?值得我冒這種險?但如果是一個掙扎在貧困線上的人呢?再如果這人已經得了重病呢?


安祿山的造反,從結果上來看絕對是損人不利己。他自己被兒子安慶緒幹掉了,安慶緒被史思明幹掉了,史思明也被兒子史朝義幹掉了,史朝義最後被逼自殺了。安祿山、史思明折騰了半天,最後都落個家破人亡,只是白白便宜了河朔三鎮的驕兵悍將們。

因為歷史是後人記錄的,難免會有「事後諸葛亮」的說法。以至於我們讀史書,都會不斷地懷疑唐玄宗的智商。安祿山造反已經呼之欲出了,玄宗居然一點也不防範!其實,玄宗早就布局好了。安史的東北軍(平盧、范陽、河東)如果不老實,自有哥舒翰(河西、隴右)、安思順(朔方)的西北軍收拾他。

翰素與祿山、思順不協,上每和解之為兄弟。其冬,祿山、思順、翰並來朝,上使內侍高力士及中貴人於京城東駙馬崔惠童池亭宴會。翰母尉遲氏,于闐之族也。祿山以思順惡翰,嘗銜之,至是忽謂翰曰:「我父是胡,母是突厥;公父是突厥,母是胡。與公族類同,何不相親乎?」翰應之曰:「古人云,野狐向窟嗥,不祥,以其忘本也。敢不盡心焉!」祿山以為譏其胡也,大怒,罵翰曰:「突厥敢如此耶!」翰欲應之,高力士目翰,翰遂止。《舊唐書.哥舒翰傳》

這個布局一開始挺奏效的。755年11月安祿山正式造反,756年5月就要被打趴下了。

數日,子儀、光弼議曰。「賊倦矣,可以出戰。」壬午,戰於嘉山,大破之,斬首四萬級,捕虜千餘人。思明墜馬,露髻跣足步走,至暮,杖折槍歸營,奔於博陵;光弼就圍之,軍聲大振。於是河北十餘郡皆殺賊守將而降。漁陽路再絕,賊往來者皆輕騎竊過,多為官軍所獲,將士家在漁陽者無不搖心。

祿山大懼,召高尚、嚴庄詬之曰:「汝數年教我反,以為萬全。今守潼關,數月不能進,北路已絕,諸軍四合,吾所有者止汴、鄭數州而已,萬全何在?汝自今勿來見我!」尚、庄懼,數日不敢見……祿山議棄洛陽,走歸范陽,計未決。《資治通鑒.卷218》

史思明被郭子儀、李光弼爆出翔,安祿山也開始懷疑人生。田乾真好不容易讓安祿山冷靜下來,但大家都心灰意冷,都在商量放棄洛陽跑路。

沒想到啊沒想到,此時潼關的哥舒翰表現得越來越讓玄宗懷疑了,他居然也動了「清君側」的心思。最後玄宗不得不逼哥舒翰出戰,導致一場大敗。直到此時,形勢才真的失控了。

翰至潼關,或勸翰曰:「祿山阻兵,以誅楊國忠為名,公若留兵三萬守關,悉以精銳回誅國忠,此漢挫七國之計也,公以為何如?」翰心許之,未發。有客泄其謀於國忠,國忠大懼,及奏曰:「兵法『安不忘危』,今潼關兵眾雖盛,而無後殿,萬一不利,京師得無恐乎!請選監牧小兒三千人訓練於苑中。」詔從之,遂遣劍南軍將李福、劉光庭分統焉。又奏召募一萬人,屯於灞上,令其腹心杜干運將之。翰慮為所圖,乃上表請干運兵隸於潼關,遂召干運赴潼關計事,因斬之。自是,翰心不自安。又素有風疾,至是頗甚,軍中之務,不復躬親,委政於行軍司馬田良丘。良丘復不敢專斷,教令不一,頗無部伍。其將王思禮、李承光又爭長不葉,人無鬥志。《舊唐書.哥舒翰傳》

總之,安祿山的造反,並不是因為他認為自己天下無敵,也不是因為玄宗老年痴呆,給了安祿山橫掃天下的條件,而是安祿山被逼無奈只能放手一搏。

會楊國忠與祿山不相悅,屢言祿山且反,上不聽;國忠數以事激之,欲其速反以取信於上。《資治通鑒.卷217》

那時玄宗朝不光名將如雲,中央政府掌握的軍隊、財富也比安祿山多。如果哥舒翰表現得老實點,安史之亂就只是個小鬧劇而已。即使最後事情鬧大了,安祿山除了過了把皇帝癮,沒撈到任何好處。

俗話說:軟的怕硬的,硬的怕愣的,愣的怕橫的,橫的怕不要命的。玄宗碰見這種魚死網破、損人不要命的對手,實在是……


我能說這三人造反都是特么朝廷愛作造成的嗎,本來壓根就不想反的人被逼造反。

朱允文削藩就削藩吧,你把人家權力剝奪了按到地方吃好喝好養豬不行嗎?非要把廢除的藩王不是弄死就是流放,還有被逼自殺的,燕王能不造反嗎?本來朱棣盟成功就是對手太特么豬頭加上自己各種掛開滿了才成功的,再不動手就要被弄死了才敢造反,如果有一條生路,燕王肯定不會造反。

康熙也是,吳三桂都快要老死了,接班人吳應雄天天呆在京城,康熙非逼人家老死前造反浪一把。

安祿山也是如此,本來安祿山就是一純粹為了拍馬屁完全不要臉的貨色,所求也就是個榮華富貴,楊國忠嫉妒別人馬屁水平比自己高超,非逼人家造反,李隆基也特么對自己過於自信,最後都玩脫了,把自己也陪進去了。


謝邀(知乎標準格式?)
首先說明:我沒有多少史料可以提供出來.很多算是自己的直觀印象.因此,必然有不精確,甚至不正確的東西.見諒!

1.安祿山有造反的資本.
天寶十節度史(其實其中一個是經略史),嶺南和劍南不說,安西和北庭遠在西域,內地只有6個,而安祿山手中有三個.
唐朝募兵制改革,對應的是府兵的衰敗.安祿山可以招募胡人為兵,那麼,可以認為節度使手上應是募兵後的職業軍人為主.戰鬥力應該遠遠強於府兵,那麼,可以認為安祿山至少掌握了天寶年間一半以上的精銳部隊.
2.安祿山在造反的動機.
這個動機不是"皇帝輪流坐,今年到我家"那種野心,而是:安祿山很可能受到來自楊國忠的排擠.
從李林甫議用胡兵,我們應該可以認為募兵經費已經出現困難.安祿山到長安很大的一個可能是向中央請求軍費.但應該是因為楊國忠的原因沒有成功.
3.安祿山在造反的環境.
從東西魏開始(我覺得甚至可能應該從六鎮起義開始)的河北-關中矛盾算起,河北大致上是不怎麼服長安的.從安史叛軍多數軍官是河北漢族以及後來河北人為安祿山史明思二人立廟(二聖)祭祀以及後來河朔三鎮幾近於獨立來看,安史叛亂是有群眾基礎的.
當然至少在安史叛亂之後,三鎮地區可能只是謀求地區內政自治,但我們從後來河北地區的政治變局來看,只要河北的蕃鎮只要忠於長安,大致上是要被部下逼死為終.(典型:田氏).在背後很可能是河北豪族.


安祿山確實有考慮到這點。

當時有十個軍級單位,有三個在自己手上,直接管箸,有兩個編制細,戰功不亮麗。

後來大顯神威的朔方軍,當時軍長是自己從弟

剩下有威脅的,只有河西隴右軍區軍長哥舒,就在那年突然中風,不能治軍。

安西北庭封常清剛到中央面聖,安祿山就反,剛好是唐朝沒有將領在軍的空檔。


楊國忠只是其中一個原因,是被各方面的因素逼反的,沒有其他選擇的餘地了,即使他不反,他兒子和他手底下的蕃軍 蕃將也會逼他反,這群蕃軍 蕃將要吃要喝要榮華富貴,安祿山敢不反?後來叛軍打下長安後,搶到錢財以後,就再也沒有前進過。還有就是因為安祿山不僅僅是和楊國忠關係不好,和太子關係也不好。當年他為了拍玄宗的馬屁把太子也得罪了。所以安祿山橫豎都是死,不造反是不可能的。

樓上扯什麼安祿山手底下叛軍多為漢軍,漢將就扯淡了。這批人自始至終就一直被安祿山放在河北防範契丹等境外部族,安祿山對他們根本不信任。最後,果然安祿山被拒在潼關的時候,他老巢范陽就被原來歸順他的漢軍 漢將圍了,這個時候河北一半多又歸附唐廷了,安祿山馬上就要完蛋了,然後安祿山只能派史思明回河北平叛。非我族類 其心必異,就你漢人懂,胡人不懂?


玄宗晚年重用佞臣,導致人才流失嚴重。很多大才之人流入藩鎮。 這些人鼓動蕃主擴充實力。蕃主越強中央越弱。中央越弱越不信任人。信任危機出現。那些立場不堅定的人就開始人心思動,怕中央削蕃,就瘋狂擴張。 安祿山就在這時候遇到楊國忠。炸藥,雷管,導火索,連火柴都準備好了。 楊國忠英勇的放炮了。 這種不信任也包括郭子興等朝廷方藩鎮。要不然唐玄宗也不會執意入蜀。


恕我之言,安祿山自己就是玄宗朝數一數二的名將,從之後的情況看,安祿山當時的身體條件大概得是高血壓很嚴重了吧。

一些人喜歡用安史之亂之前安祿山的一次慘敗來黑安的軍事能力,問題是那一次從計划到行動安祿山安排指揮都是沒問題的,最後慘敗真的就是天意。

要知道,安祿山可是被見多識廣的張守珪視為壯士,收為義子的豪傑人物,你們真以為安胖子就一隻知道喊楊玉環娘的弄臣啊。

一些人喜歡說胡人作亂,問題是平定安史之亂的也是胡人,安史之亂軍功第一的李就是突厥人。這些人是唐人,造反的有胡人有漢人,忠心唐王朝的同樣有胡人有漢人。

後來把鍋推到胡人身上是唐朝人不負責任的表現。


楊國忠是逼迫安祿山造反的直接原因,而選楊國忠當宰相也是玄宗的失敗。我猜要是沒有楊國忠一直緊逼安祿山,安祿山可能會顧及玄宗對他的厚愛而不至於鋌而走險。

玄宗朝的確名將如雲,即便誤砍了封常清,哥舒翰兩位安史之亂初期唐朝的兩位傑出將領,還是有後來的李光弼郭子儀去再造大唐乾坤。然而安祿山一直被逼,造反前夕在長安的家都被楊國忠抄了,兔子逼急了還咬人呢。再加上其本人手握三個節度使兵權,均是精銳部隊,騎兵尤其壯大,所以還不如造反了呢。從後來安史之亂髮展看,儘管前期還算是順利打到東都洛陽,然而其本人一直到死都沒到長安,我想應該是他心中愧於玄宗對他的厚愛與賞識吧。


衝冠一怒為紅顏【捂臉】


有名將,不代表必敗。
安打的是時間差,可是準備不足


從安史叛軍多數軍官是河北漢族以及後來河北人為安祿山史明思二人立廟(二聖)祭祀以及後來河朔三鎮幾近於獨立來看,安史叛亂是有群眾基礎的.
有照片這類資料嗎


安祿山:「不是我想反啊!是我大舅子成天說我要反我要反!萬一皇帝老頭哪天聽了他的,給我來一道聖旨,那就啥都完了!」


不是打仗之後,才能知道誰是名將嗎?當時安祿山也不知道有這麼多名將吧。


提供一個思路,有興趣的朋友自行考據。
安史崛起的很快,崛起到滅亡也就十數年。
在中央與地方利益分配相對平衡的背景,一個快速躥紅的地方新貴,必然動了某箇舊勢力的乳酪,破壞了原有平衡。這就給其他老牌勢力創造了洗牌機會,結合安史被滅後的受益方來分析:安史之亂也不排除是當時主流勢力有意放縱引導的局面。


推薦閱讀:

TAG:唐朝李唐 | 安史之亂 | 唐玄宗李隆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