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作家如余華劉震雲一輩的冷峻筆風是因何而成的?又各有何不同呢?
我自己感覺劉震雲余華的冷峻筆調其實就差異非常大,是非常非常大。
謝邀,我並沒有覺得劉震雲和余華多麼冷峻。劉震雲是樸實無華,明白如話,跟冷峻似乎關係不大。可能我理解的冷峻跟題主理解的冷峻不一樣?我覺得冷峻是敘事者只管敘事,不對筆下的人物和情節表達情緒。余華雖然有很多冷酷的描寫,但對筆下角色的感情還是很明顯的。有同情、有嘲笑,也有慨嘆,總體來看敘事者並沒有完全隱藏掉。在他的長篇里,當故事高潮時,對角色的感情幾乎是躍然紙上的。(早期的短篇倒是頗有幾篇蠻冷峻的)
不擅長文論,胡說兩句,歡迎私信。先糾正題主題目中的錯誤,余華筆風冷峻,劉震雲筆風寫實,他們並不都是筆風冷峻。他們的文風本來就不同,以及創作的小說的著眼點也不一樣,形成他們各自文風的原因有異有同。
一、余華
余華的創作歷程明顯有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90年代前的《十八歲出門遠行》、《現實一種》、《世事如煙》等中短篇小說為代表,風格傾向於痴迷暴力、血腥、陰冷,創作著眼點在於對自己或人的精神狀態的展示,敘述特色表現為荒誕、非理性、痴迷暴力。第二階段以90年代後的《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兄弟》、《第七天》等長篇小說為代表,創作著眼點在於人世的苦難以及人對苦難的忍受,敘述風格較為平實。
兩個階段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作者與文本、與小說人物之間的零感情,余華是一個冷漠的敘述者,無論是他筆下的人物是被毆打,還是兄弟相殘、身體器官分離滿地,還是祖孫亂倫,亦或是人物遭受非人所能忍受的苦難,他始終保持著殘酷無情的態度,平靜地將故事述寫直至故事結束。這就是我們所常說余華文風冷峻。
他能形成這種文風的原因如下。(為避免滿嘴跑火車和過度解讀,只談我自己的幾個觀點)
一、童年的生活經歷
余華的父親是一位外科醫生,他家就在醫院旁邊,余華在《余華自傳》中寫道:
「那時候,我一放學就是去醫院,在醫院的各個角落裡游來盪去的,一直到吃飯。我對從手術室里提出來的一桶一桶血肉模糊的東西已經習以為常了,我父親當時給我最突出的印象,就是他從手術室里出來的模樣,他的胸前是斑斑血跡,耳罩掛在耳朵上,邊走過來邊脫下沾滿鮮血的手術手套。」他在幼年時已經可以經常地、很直觀地面對鮮血與器官,同時居然也可以很平靜地面對死亡,《余華自傳》中寫道:「我讀小學四年級時,我們乾脆搬到醫院裡住了,我家對面就是太平間,差不多隔幾個晚上我就會聽到凄慘的哭聲。那幾年裡我聽夠了哭喊的聲音,各種不同的哭聲,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我都聽了不少。」 「應該說我小時候不怕看到死人,對太平間也沒有絲毫恐懼,到了夏天最為炎熱的時候,我喜歡一個人呆在太平間里,那用水泥砌成的床非常涼快。在我記憶中的太平間總是一塵不染,四周是很高的樹木,裡面有一扇氣窗永遠打開著,在夏天時,外面的樹枝和樹葉會從那裡伸進來。」
各位憑心而論,不說你十歲時,就說你現在,你敢在太平間一個人呆一個小時嗎?就....就一個小時。
余華幼年時對鮮血、器官、死亡的直觀感觸,我認為是影響了他的創作了的。
二、後現代主義思潮影響
在這我不長篇大論地解釋後現代主義的起源、含義什麼的,我所了解的後現代主義是「解構」,解構神聖、解構秩序、解構崇高,通俗點解釋後現代主義的態度那就是「你別和講什麼高大崇高雄偉歷史民族什麼的,我對舊有的那套不感興趣並且我還要用我自己的方式來解讀、詮釋它們。」
後現代主義影響余華創作體現在余華小說對「人」的解構。在以前的文學作品中,人是偉大神聖的,萬物之靈之類的balabala,到後來即使不神聖起碼也還有生而為人的尊嚴,到余華這兒,「人」的傳統概念被解構了,他把人從人的範疇往下拉,人的精神品格降低,注重描寫人的自然本能(如迷戀暴力)和挖掘人性之惡。如《現實一種》,我當時看的胃都快翻出來了,不是因為小說最後面一眾醫生瓜分山崗的軀體的描寫,而是因為小說中描寫的親人之間充斥的那種冷漠又邪惡的氛圍讓我感到胸悶不舒服,人的動物本能被放大描寫,陰冷與絕望籠罩了整部小說。
後現代主義思潮影響余華文風的另一個方面是將人物符號化,人物的符號化約等於人物冷漠化。我第一次看完《世事如煙》後,雖然口頭上說著:「這TM寫的什麼玩意兒!?滲死我了。」心裡還是隱約覺得這部小說應該是牛逼的。過了很久後又看了一遍,算是稍微能看懂一點點了。小說中的人物以7、4、2、灰衣女人、司機、6、3為名字出現,一個符號代表一個人,這些符號在一個荒誕、非理性、陰冷的世界裡極其平靜地上演著死亡、暴力等戲碼。目前我認為這些描寫是余華內心對這個世界的認知的展示。(大學時的老師說這部小說里每一個符號代表著當下某一類人,現在我暫時理解不了。)
三、余華自己的精神狀態與寫作傾向
「《現實一種》里的三篇作品記錄了我曾經有過的瘋狂、暴力和血腥在字裡行間如波濤般涌動著,這是從惡夢出發抵達夢魘的敘述。為此,當時有人認為我血管里流淌的不是血,而是冰碴子。」
相信很多人在某些時刻內心都會湧現出暴力傾向以及某些邪惡念頭,余華記住了那些念頭並把它們以小說的形式寫出來了。
另外在寫作傾向上,余華說自己是憤怒而冷漠的敘述者,自己是作為敘述的需要而存在的。也就是說他有意要冷漠敘述,你問他為什麼文風冷峻,因為他是故意冷漠敘述的啊,我就是這麼有邏輯!
說句題外話,我大學時期的老師曾說過余華因為前期寫的小說太超前,好多人看不懂,所以後來就寫了別人起碼能貌似看懂的《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兄弟》、《第七天》,這個說法挺有趣,不過我認為這是作者創作上的成熟而不是為了迎合世人,但是至少有一點是對的,余華前期的好多小說,我到現在還是看不懂......
二、劉震雲
劉震雲在中國現代文學史被歸類為新寫實主義小說一類(余華被歸為先鋒派)。劉震雲的小說以描寫新時期中國的小人物的生存狀態(生存困局)為主,他的風格是寫實。
只看過他的《單位》《一地雞毛》《新兵連》《頭人》《溫故一九四二》,了解的不是很全面,先放在這,等我對劉震雲有了全面直觀的了解再更。
我能對余華作品扯個幾句因為我看了他的絕大部分小說,至於劉震雲,先等等......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文科論文式提問?是不是偷懶了你
余華冷峻,做過牙科醫生劉震雲哪冷峻了,他早期都是官場小人物或小林那樣的新寫實人物,是憐憫。
補充一點小流同學的回答,除了作家們自己成長個人經歷和成長背景對他們文風的影響外,其實還有一些很重要的因素,比如他們自己,作為一個講故事的人,始終渴求通過文字傳達一些自己的思想,渴求通過虛構來反映現實這兩點。除了被動地被自己以往的經歷塑型,被迫形成一種寫作風格,作為以把玩文字為職業的他們總會或多或少地主動去探尋更好表達地方式,這種主動性也是應該要注意的。作家可不是一味被文字驅使的,他們狡猾得很。
余華的語言風格與其說冷峻,到不如說是簡約,用最簡練白描卻又及其生動傳神的筆調刻畫人物性格、描繪事態人情,反映一個時代的變遷;劉震雲的語言風格是幽默,更確切地是一種玩世不恭的黑色幽默,他的小說處處都是諷刺與嘲弄,人物臉譜化色彩明顯。題主所言冷峻大概言兩人小說中現實的批判性?
劉震雲不算冷峻,個人感覺有點抖機靈式的黑色幽默,看過《一地雞毛》,雖然的確是有明顯的批判意味,但我覺得他的本意並不是想要指責任何一個人物,更多的是一種無奈,甚至同情
劉震雲哪裡冷冽了
余華的小說里更多的一種暴力寫作,描繪血腥暴力的細節以怪誕的形式來反映現實的某種真實,諸如他早期的《鮮血梅花》,後來的《十八歲出門遠行》,以及再後來的《兄弟》,暴力書寫背後都別有一番滋味。
個人在先鋒作家裡很喜歡余華。至於劉震雲先生的作品接觸不多,《一地雞毛》似乎是以寫瑣碎來反映生活側面,讀來也別有意思。
這個要問加西亞馬爾克斯
余華冷峻,劉震雲幽默。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