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詞全認識卻看不懂句子怎麼辦?
在啃e Prime的幫助,發現很多時候單詞全認識卻看不懂,馬上面臨出國,以後會經常面臨這一問題,不知怎麼解決。謝謝大家了~
我用這篇帖子列舉出全部「單詞全認識但讀不懂句子」的原因,並且針對每一種情況給出可執行,清晰的解決步驟。本文純手碼共7000字,並附對應練習的資源下載方式!不要跳著讀哦!不要只收藏,請順便點個贊!
「單詞都認識但是依然讀不懂句子」是只有英語學習者才會遇到的難題嗎?並不是!英語母語人士一樣會遇到。當然,每個人理解障礙的原因各不相同。一個英語初學者讀不懂可能是語法辭彙基礎差,而一個外國人的理解障礙可能僅僅是因為閱讀內容邏輯太過複雜。因此,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幾乎永遠都會發生「單詞認識卻讀不懂」的情況,重點在於,你要了解理解障礙背後的原因,然後對症下藥,問題便得到解決。
所以,「單詞全認識卻看不懂句子」並不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實在不必驚慌。我們一起來解決這個問題。
將「單詞全認識但是讀不懂」背後的原因歸結起來,不外乎以下幾點:
- 一詞多意,生僻義,俚語,片語等
- 文化背景
- 語法基礎弱
- 理解和邏輯弱
記住,這四個理由並非平均。就像打怪升級,英語程度不同的人在面對理解障礙時,背後的原因往往是不同的。例如一個高級學習者,生僻義和文化背景很難造成困擾,更多的原因可能來自於內容邏輯過於複雜抽象。而對於一個初級英語學習者,他的困擾可能更多來自於語法和辭彙,因為理解句子結構就已經很困難了,萬一不幸內容又很晦澀艱深,那麼即便單詞全都認識,完全理解句子也是難上加難。
很多人以為讀不懂是由一詞多義和文化偏差導致的,實際上,這兩個原因恰恰不是大多數人理解障礙的原因,因為只要手邊有字典和電腦,這兩個問題馬上就可以得到解決。
1. 一詞多意,俚語,片語等
很多人將理解障礙的理由歸結於1和2,在我看來並不客觀。回想一下,其實很多時候我們讀不懂的句子,恰恰所有的單詞都是其最最常用的意思,並非生僻意。實際上,單詞即便是用生僻意義,在各種高階詞典通過手機,電腦觸手可及的情況下,完全不會構成一個困擾。
舉個我現實中遇到的例子,在國外上班的時候,老闆想讓我lead一個任務,跑過來問「Could you champion this task?」。我當時很茫然——每個單詞都知道,但是並沒有馬上理解他的意思。事後拿起字典一查,馬上就知道這裡用的是champion的動詞意義:「If you champion a person, a cause, or a principle, you support or defend them」。可見,類似一詞多意,俚語,片語等造成的句子難以理解是完全可以靠查字典和平時的積累解決的。(當然我事後不得不敬佩老闆說話用詞的藝術……領導真不是白當的啊,呵呵)
所以,一部靠譜的字典,完全能夠避免一詞多義,生僻義所造成的理解障礙。
2. 語境,文化偏差
這個原因對理解造成障礙的程度完全取決於你的閱讀內容!!!
學術類,說明類的內容,比如學術期刊,維基百科,說明書等,文化偏差造成理解障礙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為什麼?因為這些內容一般探討的是一個事實判斷,例如霧霾的成因,轉基因是否有害,教你如何編程等等。無論何種文化背景的人,客觀世界已經保證了一個理解的基礎。例如閱讀一本介紹美國地理風貌的書籍,任何人都可以理解丘陵,山川,河流等,因為我們在自己的國家也見過。這一類閱讀內容,文化背景不會導致理解障礙。閱讀障礙一定是別的原因導致的。
實際上,題主自己看不懂的「E-Prime」正是一套說明性質的手冊。舉個不恰當的類比,就好比一部剃鬚刀的說明書,一定是用最直白清晰的語言告訴你如何正確的使用,不可能涉及到任何複雜的文化背景知識。類似的還有程序員查閱的技術文檔,文化背景完全不會造成任何的困擾。
那麼什麼時候文化因素會變成障礙呢?
小說,笑話,脫口秀等這些包含著大量文化背景的內容才會造成巨大的理解障礙。大家應該都知道谷大白話,都看過微博上翻譯製作的talk show?可在他之前明明就有很多人在翻譯talk show了呀,為什麼只有他名氣最大?就是因為他最大限度地消除了文化障礙,更厲害的是,他還可以將這些文化內涵本土化,又不損失其形意。脫口秀節目的文化背景信息密度非常大,又融入雙關,諷刺等手法,穿插著各種文化,八卦,名族,歷史,地理的梗。有空你可以試試不看字幕,很可能的結果是,你能聽懂每一個字,但是你卻完全不理解笑點在哪裡。
笑話,小說等是一樣的道理,但是文化背景信息密度都比脫口秀低一些,可依然很容易造成理解障礙。例如笑話「Three guys walk into a bar. The fourth guy ducks.」對於對於美國文化之外的人,笑點雖然存在,但是會缺失掉一部分。這就是文化背景造成的障礙。
但是,從功利角度而言,絕大部分英語學習者學習英語都是為了工作和生活,這就決定了大部分人的閱讀內容不會並不會涉及到很多文化背景,即便涉及,往往也會可以用互聯網搜索來輕鬆解決這個問題。所以,我們並不需要太過於擔心這個問題。
事實上,真正對大部分人造成閱讀理解障礙的,是3和4兩個原因。更糟糕的是,當這兩個因素疊加在一起的時候,很多人就會真切地感受到閱讀障礙,即便單詞全部都認識。
3. 語法基礎弱
語法弱導致的閱讀障礙突出表現在長難句上。簡單句,從句,並列句,各種定語狀語糅雜在一起就像煙霧彈,將句子的主幹信息淹沒了。如果句子內容又是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又需要釐清各部分邏輯上的關係,這時候即便知道每一個單詞在句中的準確意義,往往也很難理解句子的意思。
但其實這並不是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可以短期訓練突擊提高。現在我來告訴你怎麼搞定。
前提知識
和中文不同,英語是一個非常注重句子形式正確的語言。你不妨現在想一下,英語句子無論長短,句子的主語永遠也不能缺少,謂語同樣也不可缺失。於此對比,漢語句子形式往往更靈活,句子形式不一定完整,比如「下雨了」就沒有主語。但當我們把這個句子翻譯成英語時,為了保證形式正確,也要強制加入一個毫無實際意義的主語「it」。對我們而言,英語這種注重句子形式正確的特性其實是一件好事情。因為這意味著無論英語句子如何複雜,它永遠也要符合一套固定的模式,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先學會這套模式,以其為工具,再去化整為零地分析句子,讓主幹信息浮出水面。
那麼這套固定的模式是什麼?
這個模式就是「英語句子的樹形結構」。
申小龍在1998年的著作《中國句型文化》指出:
1. 英語句子呈「樹」狀輔排,即以主語與謂語動詞搭配形成形式主軸,即句子的主幹成分。 2. 然後利用各種關聯詞和介詞等把句中的各種短語(介詞短語,名詞短語),附加成分(同位語,插入語),分詞(現在分詞分句,獨立成分)和從句(定語從句,狀語從句,同位語從句)往這根主幹上鉤搭。猶如一棵枝葉橫生的大樹,盤根錯節。
(請重複多次閱讀這兩句話)
這段話什麼意思呢?
這是說無論英語句子如何複雜難懂,它的主幹永遠都是最簡單的「主謂賓」結構,這也是句子意義上的重點信息。可是,由於句子的每一個成分都是可以擁有修飾語,而修飾語可以以從句,分詞,短語,附加成分等不同的形式不斷地添加到本來非常簡單的「主謂賓」結構上,這些修飾語是讓句子變得複雜的真正原因。最終的句子結構和「樹」的形式相似,「主謂賓」為樹榦,各種形式的修飾語是「樹枝」,它們搭架在樹榦上,讓句子形式變得複雜無比。
相比而言,中文的句子形式修飾語少,並且不是以「樹形結構」出現的,句子結構也往往比較簡單。這種思維差異同樣是我們理解複雜英語句子的障礙。因此在前期的時候,我們勢必要經歷一定時間的不適應,讓自己慢慢擺脫漢語思維的干擾,逐漸適應英語句子的組織形式,這是每一個人都要經歷的過程。只要意識到這種差異的存在,有意識地引導自己適應英語句子結構,朝著這個的方向努力練習就可以啦!
理解長難句的實質其實就是一個逆向過程:將複雜的句子還原成樹狀結構,看清誰是主幹,誰是修飾成分。
好了,現在理解句子的關鍵方向你搞懂了。聰明的你,此時在腦海中會自然而然產生一個問題:
我明白雖然再複雜的句子也分為樹榦和樹枝,但是當它們糅雜交纏在一起,我又該靠什麼來區分出它們兩者呢?
非常好的問題。這裡「語法為標記系統」的準則就起作用了,什麼意思呢?當修飾語無論以何種形式出現出現的時候,一定都會有個「標記」,這個標記提醒你:嗨,我是修飾語,是提供背景信息的,是樹狀結構的「樹枝」。到這裡,上面提到的逆向過程就變成了一個很簡單的任務:
明確不同修飾語的「標記」特徵,然後定位它們,就很容易還原句子啦!
總結一下,我將上面所說的主幹和各種背景樹枝歸納為一個表格如下:
樹榦在結構上是「主謂賓」的形式,在意思上,主幹披露了全句的重點意思,即誰(主語)對誰(賓語)做了什麼(謂語動詞)。而其他樹枝部分,全部都是對主幹重點意思的補充,修飾,和背景信息的提供,例如形容詞,定語從句修飾名詞,狀語從句補充地點,時間等信息。這些補充信息的提供由圖表中第三列「標記特性」點名,例如如果一般我們在名詞後面見到先行詞,那麼這個先行詞實際就在提醒我們:嗨,我後面的句子是一個修飾性質的定語從句。我們就會將這部分歸為樹枝。其它的情況類似:由標記特性定位與其相對應的修飾語。
下面給出具體的操作步驟:
前提知識:
會跑之前,先要會走。同樣的,如果你剛開始學英語,就想要讀懂E-Prime,本來就是一件可笑的事情對吧?那麼,如果你已經學了幾年的英語,有一定的語法辭彙基礎,但還是看不懂句子,不妨對照一下上表第二列,看看自己是不是哪些地方知識點過於薄弱,先將手中的劍磨鋒利,才好上陣殺敵。所以,先對應上表第二列中的語法知識點做個自查,如果某一條對你來說是懵逼的,你知道先去找一本語法書補充相對應的知識。
自查標準:
不需要特別精通,但是要明白其概念並能在句子中正確地劃分出它們
最後,請確保自己至少有3000的辭彙量。
大量突擊練習
在越過語法和辭彙的門檻後,此時進行大量的突擊練習,這可以幫助你短期內大大提高你理清句子結構的能力,抓住重點。這部分是針對語法分析的專項訓練,即針對大量長難句進行短期高強度的分析練習。當然,有些老師可能會更加推薦通過閱讀報刊,原版書的方式增強對長句的理解,這當然是一個可行的方案。但是,缺點在於效率太低,而且實際中遇到難句的頻率並不高,對於這方面的能力提升並不顯著。
任務可行度
就實施可能性而言,如果擁有不錯的語法辭彙基礎,以我自己觀察的經驗,每天完成20句的分析,堅持一個星期句子分析能力就會有非常明顯的提高。
我們以一個例子來詮釋逆向解析的過程:
The fact that many family organizations are not monogamous, as in the west, led many nineteenth-century observers to the erroneous conclusion that in 「early」 stages of evolution there existed no families, and that 「group marriage」, institutionalized promiscuity, prevail.
步驟:
①開始前,先查字典了解難點單詞。
monogamous:adj,一夫一妻的
institutionalized:adj,(態度和行為)習以為常的
promiscuity:n,(男女的)亂交,雜交
erroneous:adj,錯誤的
institutionalized promiscuity:n,習以為常的亂交制(這裡「亂交」無貶義)
好的,單詞的意義都明確了,沒有一個詞用生僻意義。你讀了好幾遍,但還是看不懂這個句子?沒關係,那就按照下面的句子逆向解析這個句子:
② 按照句子順序開始以樹形圖的方式逆向解析句子。
分解步驟:
1)大多數情況下,句子的第一個名詞就是全句的主語,即主幹的「主語」。
2)按照句子順序,參照上表中的「標記特性」,划出可能的修飾語標記,這意味著「標記」之後的部分內容為枝葉。這個例子中,第一個出現的標記是that,由我們的語法知識推測其為從句標識,那麼that後面出現的「主謂賓/主系表」結構(many family organizations are not monogamous)就可以被劃分為枝葉了。再之後,第二個明顯的標記為as,那麼雙逗號中的內容as in the west即為樹枝。按照順序,本句的分析流程如下:
(不要被亂七八糟的箭頭嚇到,實際操作中,只要用筆做簡單的劃分就好)
3)到圖中的第8步,我們就將修飾成分找的差不多了。實際上,這時候句子主幹的謂語和賓語已經非常明顯了,分別為「led」和「observers」。我們上面說無論英語句子多麽複雜,都是一種「樹狀結構」,那麼這個句子的樹形結構是什麼樣呢,如下:
圖中圓形的部分即為圖表中的「標識特徵」,在你分析句子的時候,提醒你後面的內容有可能是修飾性的。紅色的部分為樹榦,也是全句的重點「The fact led observers」,加上補語「to the conclusions」,意思就很明顯了,即「這個事實讓觀察者們得出了錯誤的結論」,這也是這個長句要傳達的重點信息。剩下的樹枝就在這個重點信息的基礎上補充背景細節。例如,the fact是一個什麼樣的事實呢?that引導的同位語從句就補充了這個細節。那麼這個fact又導致了什麼樣的錯誤結論呢?同樣地,兩個並列的that同位語從句補充了這個信息。
如果你足夠心細,你會發現,這種結構是可以嵌套的。例如在最後的同位語從句「』group marriage』, institutionalized promiscuity, prevailed.」中,institutionalized promiscuity又作為從句主語group marriage的同位語出現。這有一點想計算機中「遞歸」的概念。
4)按照樹形圖逐漸層層還原意思。
如同剛才說的,主幹提供重點信息。樹形圖就自然而然回答了各種問題,第一個樹枝回答了the fact是什麼的問題;第二個樹枝提供地點信息;第三和第四個並列回答了是什麼conclusion的問題。就這樣,層層遞進,句子的意思變得清晰無比。
你不妨按照上面的圖,自己試著翻譯翻譯。
最後還原的翻譯結果如下:
許多家庭不是一夫一妻制這個事實(the fact)讓19世紀的西方的(as in the west)一些觀察家做出過錯誤的結論(conclusions):在人類進化的早期階段,不存在家庭,存在的是群婚(group marriage),這是一種體制下的亂交。
上面用實例展示了逆向還原屬性結構的過程,將實際的具體操作步驟歸納如下:
首先,請確認自己完成了上面提到的語法知識補充和辭彙量要求。
我收集了100條說明性的長難句,放在了百度雲盤,下載鏈接如下:
鏈接: https://pan.baidu.com/s/1mhXjlAo 密碼: prnr
學習量:
每日踏踏實實完成20條長句即可,預計耗時1.5-2小時,共5天完成。
開始前準備:
①. 下載好的100條長難句,只需要當天的20條句子
②. 筆和紙
由第一句開始按照如下步驟完成:
①.查單詞,掃清辭彙障礙。注意:這100條句子全為說明議論性,單詞並沒有用生僻意,也沒有文化背景的干擾。
②.多讀幾遍,如果能非常準確地把握意思,直接跳到下一條句子重複。如果看不懂,繼續第3步。
③.按照句子順序划出主語,按照文章中第一張圖確定修飾語的「標識特徵」,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用筆在紙上畫「樹狀結構圖」。(參考上面的樹形圖)
④.完成後,確認句子的主幹,即主謂賓。
⑤.由主幹確立句子的重點信息,然後開始從樹枝還原句子意義,直至句子明白無誤。
按照這個練習方法,你對句子結構的理解短期內回到飛快的提升。但是切記,一定要擁有基礎的語法知識才可以開始練習。
4. 理解和邏輯弱
由於邏輯弱導致的理解障礙其實是非常容易發生的。尤其是當我們閱讀一個陌生領域的內容時,如果內容本身的邏輯關係複雜交錯,難度大時,理解困難是非常正常的情況。實際上,這時候即便是看中文的相同內容,同一句話可能也要翻來覆去多看幾遍才能理清邏輯關係,充分理解。
其實這種感覺很多人都經歷過,如果你第一次閱讀自己專業的英語原版教材,即便單詞全都認識,初期也一定會感受到非常大的閱讀壓力。這一點,在國內上完本科,然後去國外讀相同專業繼續深造的同學一定深有體會。在閱讀教材或者paper時,即便單詞全都認識,但依然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理解每一句話,理清其中的邏輯關係。教材和paper的遵旨本來是通過簡單,明確,易於理解的文字傳遞知識,其中含有上面說的長難句的可能性都很低,更不要說使用生僻字和文化背景了。在這種情況下,造成理解障礙的真正原因在於邏輯本身的複雜性,加上英語句子順序不同,就讓理解變得更加困難。
那麼,一詞多義,文化背景和語法薄弱的障礙都掃清後,對內容領域的不熟悉就一定是理解障礙的主要原因。那麼當我們閱讀並非我們專業內容的英語材料時,比如某些科普文,學術文,社科文等等,如何最大限度地消除障礙呢?這裡有非常有用的技巧分享給大家。
開始前,以瀏覽的方式一次性搞定術語(terminology)。
我在去年開始學習Python時,直接開始閱讀文檔。由於是自己完全不熟悉的領域,即便單詞全都認識,開始的速度依然非常慢,很大一個原因就是裡面含有大量的術語,這些字眼令人非常困擾,嚴重影響理解。注意,這裡的術語往往不是生僻字,比如在我自己的專業里,development這個詞就可能指代不同的內容,這對於外行就是困擾。
所以在開始前,你最好就能用瀏覽的方式,憑藉著你對這個主題的印象來快速分辨勾畫出其中的專用術語。很多時候,這些術語很容易發現,你將他們收集歸納在一起,然後去搞清楚在這個特定的話題內容下,這些術語究竟是什麼意思?注意,由於術語也可能是日常用詞,所以我們一定要將其和日常用語中的意思區分開來,這會讓我們的理解過程大大提高。
隨便摘抄一段關於Python的部分介紹:
Some of Python"s notable features:
Uses an elegant syntax, making the programs you write easier to read.
Is an easy-to-use language that makes it simple to get your program working. This makes Python ideal for prototype development and other ad-hoc programming tasks, without compromising maintainability.
Comes with a large standard library that supports many common programming tasks such as connecting to web servers, searching text with regular expressions, reading and modifying files.
Python"s interactive mode makes it easy to test short snippets of code. There"s also a bundle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called IDLE.
Is easily extended by adding new modules implemented in a compiled language such as C or C++.
Can also be embedded into an application to provide a programmable interface.
那麼這時你應該快速瀏覽全部文檔,根據話題,出現頻率,重點等標準定位術語,比如這裡的syntax,program,prototype development,ad-hoc programming,maintainability,web servers,regular expressions,development environment等。
在一頭扎入冗長的內容之前,先花精力將這些術語的意義搞清楚。記住,你要弄清楚這些terminology在相對應領域內的獨特意義,這意味著你無法僅僅通過查字典的方式弄清釋義,而要推敲這個詞在這個領域內的特定意義。例如syntax在字典里的意思是「語法」,但是你要多花些精力,搞清楚在計算機領域內的「語法」究竟具體是指什麼?同理,ad-hoc字典里是「專門的」,那麼為什麼計算機有ad-hoc programming存在呢?這些是需要你提前搞清楚的概念。
而通常,專業術語之間是彼此聯繫的。你會發現,當你將一篇長文,或者書籍的terminology都搞清楚了後,你腦海中已經自然而然建立起了一個知識脈絡。還是以Python的文檔為例,當你花費功夫將上面的術語搞清楚,其實對於小白的你,此時已經建立了編程了一個大體概念,憑藉這一點,你再開始一頭扎入文檔中,邏輯複雜所能造成的理解障礙將會大打折扣。
術語的問題解決之後,有時候還是會遇到理解障礙的問題。其實,這種障礙對於外國人也是存在的。莫提默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寫道:一本書之所以能給你打來新的洞察力或者啟發,就是因為其中有一些你不能一讀就懂的字句。這句話就是說,當閱讀內容本身複雜晦澀,邏輯交錯時,讀不懂是非常正常的。他這時將閱讀比喻為拼圖遊戲,你總是要犯一些錯誤,總要融入一些自己的猜測,然後再繼續閱讀中不斷地犯錯,修正,直到拼圖完完整整地展現在你面前。
只要你熱愛英語,保持學習,「單詞都認識句子卻讀不懂」就會是一個永遠都存在的問題。
寫了7000個字,你不點個贊嗎?
相關閱讀:有那麼相見恨晚的背單詞方法?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040579/answer/154436187
Reference:
文中例句引用自: 漢譯英:英語句子的「樹狀」結構_快樂千里走單騎_新浪博客
既然最上面已經有一篇論文了,我就寫的稍微簡練些(笑
劍峰把根源歸結為一詞多義,語法和文化背景,我基本也只能是這樣的框架,但盡量從不同的側面來論述。
一詞多義,單詞的精確理解和片語
1、一詞多義
我們眾籌辭彙實驗室陸陸續續整理了幾個月的一詞多義,這個問題我比較有心得。不從來源,而從理解的角度來看,一詞多義有兩種形式:衍生詞義離基本義不遠,衍生詞義離基本義很遠。
1.1衍生詞義離基本義不遠
對於詞義總是圍繞在基本義的情況,其實容易產生閱讀的理解障礙,比如
refuse這個單詞大家都認識,但它出現在這裡就很容易產生閱讀障礙。拒絕和廢品,在某些維度上的確能產生一些關聯,但如果你記單詞習慣性地只記一個意思,不去對比發散周圍詞義,就很容易斷片。
這種方式怎麼解決?多閱讀,然後勤查ALD字典,此外還可以對著單詞表讀字典。一個單詞的意思往往都是可以發散的,你在學「拒絕」這個詞義的時候,為什麼就不「順便」把他的其他詞義也熟悉一下呢?畢竟我們的目的是讀懂,而不是僅僅認識單詞。自己總結詞義的時候可以參考一些釋義順序比較有特點的字典,比如美國傳統
引自euralex.org 的頁面
雖然他們家自己有點「謙虛」
引自: How To Use This Site
我自己讀了幾年字典,也覺得我們同學很有必要刻意地去總結髮散基本義周圍的詞義,而不是直勾勾地盯著單詞後面的那幾個中文詞語。外語學習者和母語者不一樣,兩者之間對單詞的發散能力不一樣,如果不經過提前學習掌握,對一個初中級的英語學習者而言,這種詞義的發散勢必成為學習過程中的攔路虎。往往在開始的時候,讀的越多,困惑就越大。我挺推薦在有空的時候,把單詞放進Mdict里,多讀讀柯林斯,劍橋高階等字典里的釋義,然後自己對各個詞義之間做一些總結歸納加深理解。
說到這裡,我要是不安利一下我們實驗室,我們上百個整理辭彙的小夥伴會讓我跪搓衣板的。
這是我們對refuse的整理
整個詞根的合集可以看這裡 硬了
目前我們已經完成了柯林斯一至五星全部單詞的詞根整理工作,正在進行app的開發,希望能為記單詞為主的國內應用帶來一些不一樣的風景——總結單詞。
1.2衍生詞義離基本義很遠
這種情況原因有很多,比如詞源不同,因為巧合有了相同的單詞詞形,也可能中文的詞語的凝練破壞單詞多義之間的有機連接,比較經典的就是我一直說的agent
這種例子其實非常多
但很多人籠統地歸納為一詞多義就糊弄不過去。這不是建設性討論該有的態度。
劍峰在答案里提到的exploit的英勇行為這個意思其實也能夠這樣處理
你在讀我們的釋義的時候,可以在腦海里有一個對應的過程——勇氣流露出來。說道腦海里浮現一個過程,就得引出下面的內容了。你也可以想像奇妙的事物冒了出來,就有奇遇的意思了
She was telling me about her exploits while
travelling around Africa.
2、單詞的精確理解
以我對ALD各家字典的了解來看,他們的釋義模式有兩種,一種是以柯林斯高階為代表的語境釋義,一種是以劍橋高階為代表的辨析釋義。
2.1語境釋義
就像我上面給出的例子,語境釋義不是很空洞的上下文,是這個詞後面前面跟哪一類詞的總結,是非常具體的說明
很多對這個概念掌握地不夠深刻的同學可能並不能很好的利用柯林斯。對他而言,看重的是這個後面說的意思,但這個具體的含義其實是這個單詞周圍的搭配所決定的,所以內行讀柯林斯的時候,往往更重視單詞的具體使用環境,而不是詞義。
我們記詞義的時候,也要盡量有這種語境釋義的意識,具體方法就是看到一個單詞的意思的時候,去把他肢解開來,用一個過程,而不是概括性極高,使用範圍極窄的中文詞語去記憶。比如abyss這個詞,是深淵,但你可以拆成「看不到底的」。他的詞源也正是a=away,byss=bottom。很多人對詞根詞源有誤解,覺得背個單詞一次大量多次重複就足夠了,是的,我也這麼認為,我甚至認為拿詞根來助記是大材小用。但當需要深入理解單詞的意思的時候,詞源跟其他字典一樣,也是一種語境。它的優勢在於,你不是憑空,或者周圍單詞,去記憶它的意思,而是從這個詞的詞形出發就能構造出一種語境。國內這一方面做的太浮躁。
當然柯林斯的這種釋義方式有一個弊端:詞義分地過細。比如你去查柯林斯的expect這個單詞,他會列出7條釋義,顯得雜亂。查閱還可以,要是閱讀,就容易讓人覺得繁瑣。這時候就得介紹另一種特點的釋義。
2.2
劍橋高階為代表的釋義往往直接給出單詞的意思,但這時候,他會有一樣東西做補償——上義詞
他把詞義往上推一個層次,非常有利於詞義之間的辨析。我們記expect有指望,期望的意思。但指望的主要側重點在demand,而期望側重於think。這種區別你要是用中文詞語去背,單詞意思在你腦子裡就跟漿糊一樣,完全分不清楚,在閱讀的時候中就是模模糊糊,好像是這個意思。
3、片語
麥克米倫是目前少數的可以查片語的字典。這裡我介紹一種新的方法查片語:
把多部ALD英英字典編譯成txt格式,然後用以段落為搜索單元的filelocator來搜索,因為可以用正則,所以這些字典的例句里只要用到這個片語就都能被搜到。鑒於LDOCE EXTRA龐大的例句語料庫,這種查片語的模式極其有效。
我把我編譯的朗文,麥克米倫和劍橋高階的英英TXT分享給大家
鏈接:百度雲 請輸入提取密碼 密碼:6l9q
對於方面有疑問的可以移步這裡如何有效積累主動辭彙? - Frank Huang 的回答
這個答案是在知乎英語學習答案里最值得點贊的。算了,鑒於最新廣告法,這個可能答案是在知乎英語學習答案里最值得點贊的。對這個答案里說的針對雅思托福GRE考研主題造句感興趣的可以關注公眾號信息,過幾天就會發布相關活動。
語法
首先聲明,我不是語法黑。但我想請各位想一下,什麼是語法。
語法是表義單元排列順序的規則。英語語法就是單詞的排列規則。規則必須是具有通用性的,適用性非常差的語法與其說是規則,還不如說是這個單詞的具體用法。
在閱讀中,我強調單詞的快速反應,精確理解和對其語境的掌握,至於讀長難句時用到的所謂「語法」,我不覺得那東西和學術討論的語法有什麼關係。是的,我並不貶低語法,而是很多人單詞功底極度不牢靠的情況下練什麼意群閱讀,讀太多語法規則的效果真的很難說。你們遇到的問題往往是,句子長了容易讀著讀著就迷糊了,比如
His thesis works relatively well when applied to discrimination against Blacks in the United States,but his definition of racial prejudice as "racially-based negative prejudgments against a group generally accepted as a race in any given region of ethnic competition," can be interpreted as also including hostility toward such ethnic groups as the Chinese in California and the Jews in medieval Europe.
這個句子里,his definition 的謂語是什麼,找主謂賓難道還是語法問題?很多人都容易被句子牽著鼻子走,他給你什麼插入語你就順著他走,這是很危險的。以絕大多數人對辭彙的解析能力(我上面說的語境理解)根本承載不了大段插入語信息的處理。這時候你要做的就是,在閱讀的時候牢記「不見兔子不撒鷹」。
如果辭彙能力不強,S+V+O抓住,再看一層從句;如果S+V+O是I think之類的,就再深一層從句,不多做糾纏。辭彙能力提高後,比如我自己,會主動分兩個Cache,一個放SVO,一個放插入語和修飾性從句。上面那個句子,his definition放到一個Cache中,另一個Cache處理中間的插入語。這時候,辭彙理解的速度一定要快,大腦Cache緩存記憶只有7秒,要是中間你以龜速理解,洗洗睡了吧。
總結一句就是,辭彙能力差的時候,讀句子不見主幹不處理,千萬別被句子牽著鼻子走,特別在句式被改編用來測試你英文理解能力的各類考試中。
文化背景
一句話:要有自信,有些梗看不懂就看不懂好了。
寫了好多,都刪了。盡量不在知乎做價值觀輸出。作為一個花樣美男,我們談談金錢,美女顯得比較有品位 @魏劍峰你說對不對。
歡迎關注公眾號:Word_Matrix
http://weixin.qq.com/r/Wkzn-5zEr8HQrdic9xlI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這個回答有點「強答」的感覺,想在這個回答下面簡明介紹兩個和第二語言辭彙表徵相關的理論模型,為三天後的live做一個預熱,以防live里講不明白,可以讓大家來看一下這個回答。@魏劍鋒,@Frank Huang的回答非常全面了,給出的例子也讓我收穫不少。
我看到題主說讀Eprime的手冊時遇到了「單詞都認識,但是句子意思不明白?」的問題,恰好Eprime的手冊我也讀過,恰好也有過題主這樣的困惑。魏大所說的一詞多義、文化背景、對於Eprime(心理學實驗呈現實驗材料的一個程序軟體)的手冊來說,其實恰好不存在除了魏大所說的一詞多義、文化背景和語法能力的問題,簡而言之,一本說明書,它其實是希望用最最簡單明白的辭彙和語法講述最最最能讓人容易理解的操作步驟,對於說明書來言,也沒有太多文化背景的問題。它就是需要告訴一個不會用這個軟體的人能學會用這個軟體,不需要有會用軟體的背景。當然需要實驗設計的一些術語知識,比如block,item等等。
那麼,如果我們就是的確知道、認識、了解所有的單詞,包括它的僻義、它經常配對的鄰居,而語法也掌握,可是我們就是感覺讀不懂這句話,是怎麼回事呢?如果稍微停下來想一想,其實我們在閱讀母語文字的時候,也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所謂的,看是看了,但是沒進腦子的結果。那如果其實我也非常集中注意力的看了呢?
在閱讀過程中,我們的大腦必須在較短時間內保存、處理加工印入腦海的新信息,並提取已知信息從而和新信息進行比對、匹配,得出對新信息最佳的理解方案。這個過程,是由我們的工作記憶來完成的。而在英語閱讀,也就是第二語言閱讀過程中,除去對句子意義本身的加工處理,我們又多了一層語言方面的加工處理。因此,工作記憶捉襟見肘。
英語閱讀過程中,工作記憶要分配處理三個方面:
- 單詞意義的提取和加工;
- 語法的提取和加工;
- 句子意義、句子信息和已有信息的關係、句子之間邏輯關係的釐清。
第1和2在母語閱讀加工中所消耗的工作記憶是非常少的,因為我們對於母語的加工和處理是自動化的。而在第二語言閱讀過程中,工作記憶容量有限(Miller 1956,提出工作記憶處理信息的容量大概是7個「塊」)局限了三個方面的共同完成的完美處理,1和2儘管能達到準確,也就是很多學習者感受到的「所有的單詞都會」、「句子也讀懂了呀」,但是卻在3上出了問題,因為工作記憶資源大部分調配給了1和2,而3卻沒人理了。
這說到底還是因為1和2沒有實現自動化,就是雖然你懂,但是大腦加工和提取的速度太慢,佔用工作記憶資源太多,所以分配給3的工作記憶資源太少,甚至沒有,才出現了「單詞都會但是讀不懂」的現象。當然,也不排除有的閱讀材料在3上體現的太難、太複雜,包羅的邏輯關係太複雜、抽象程度太高,那麼就算工作記憶資源全部給了3還是理解的非常困難。比如我讀英文版的Eprime mannual的時候覺得算了為了趕緊把程序編出來我還是看中文版的吧,然而,中文版的我也看了好久。。(為自己的文科腦子感到驕傲。。)
不管是以上哪種緣由,我們能做的,只能是放慢速度,反覆、重複地去理解句子的意義,當工作記憶有意識地調配給3時,自然對3有了更深的加工。
然而,本篇回答的重點在於,1為什麼沒有實現自動化?就是單詞意義的提取和加工為什麼沒有實現自動化?這個單詞我認識、理解、知道它要使用的場合和它的熟詞僻義,為什麼我對它的加工和提取還是沒有實現自動化(就是處理的很慢)?
接下來要講一個關於第二語言辭彙學習非常悲哀的故事,希望大家不要被打擊到,反正我是被打擊到了。
賓州州立大學的李平老師(男神之一,溫柔儒雅)在2002年就提出過DevLex Model,這是一個基於通過計算機模擬人腦語言(主要是辭彙)學習的模型,所以是基於計算語言學的二語辭彙習得的模型(插一句,計算語言學方面我不是很擅長,下面的文字基於我對李老師研究的理解,有計算語言學方向的同行,歡迎批評指正,不要讓我誤人子弟了。)
該模型主要是通過給計算機設計兩種加工信息(這裡的信息也就是語言材料)的原則:
1.Hebbian learning:是一種統計學習的規則【什麼是統計學習?簡而言之,出現的次數越多,那麼通過統計學習就越容易記住,某種特徵越明顯,也越容易通過統計學習記住這種特徵模式。人天生具有統計學習能力。那麼計算機統計什麼呢?統計單詞的語音、拼寫、組合、出現的場景、出現的頻率、句子中的位置,等等,這些一個單詞該有的信息】;
2.Self-organizing:自組織規則。【就是自己組織一下上面統計出來的具有相同特徵的東西歸類到一起】
這兩種原則相互加強、相互幫助。那麼,一個計算機設置好這樣的原則之後,李老師就開始給它輸入語言材料了,一共分了十次輸入階段(ten stages)
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分別是stage 1(輸入了50個單詞的語言材料),每一個stage輸入50個單詞的語言材料,所以,stage 3(輸入了150個單詞的語言材料),stage 5(輸入了250個),stage 10(500個單詞),所以到了第十個階段,單詞出現了邊界清晰的詞性分類,這上面的verbs,nouns不是計算機顯示的,是研究人員根據這種現象打上了label(因為動詞、名詞什麼的明顯聚在了一起)不僅僅出現了詞性的四大分類,每一個分類下面也出現了語義聚類。
這是一個輸入英語作為語言材料的模擬,而這個計算機模擬和行為研究不謀而合,因為其他研究者也的確在研究兒童母語習得的現象中發現:
- 兒童可以學會語言類別,比如名詞、動詞、形容詞的分類。
- 兒童早期的學習比較緩慢,而且是非線性的。18-22個月只有50-100辭彙量,但是等到兩歲半,會進入語言習得的爆發期(vocablulary spurt,explosion)
那麼,DevLex model就模擬出相似的「學習軌跡」,後來學習的單詞都建立在最初的100個單詞,早期所學的辭彙知識變成了後來所學的辭彙知識的一個框架,成為後來單詞聚類的催化劑和吸鐵石。
自組織模型需要建立一個演算法(algorithm),所以開始的學習會比較緩慢,但是,當表徵的模式建立,意義和形式的鏈接就會不斷加強,隨著意義和形式的聯結加強,模型也越來越被穩定。自組織模型負責規則的提取,而hebbian學習負責語義發音和意義的映射,二者相互加強彼此促進。
這個模擬模型除了在英語上,在其他各種語言上都實施了,都顯示出相同的效果。但是,存在一些跨語言的差異。比如說中文(Thank god李老師是中國人!)就和英文呈現的不太一樣。英語兒童的詞庫體現出名詞學得更好更快,但是這種名詞優勢在中文和韓國語小孩中卻不存在,中國小孩兒的動詞反而是先學會,中文的動詞還有比名詞習得數量更多的趨勢。做行為實驗的學者猜測,可能是跟父母的語言輸入有關,比如有學者發現中國爸媽在養育時嬰兒更喜歡輸入動詞【插一句個人經驗:美國小孩兒學動詞特別費勁兒,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他們爸媽在他們小時候不好好給教動詞!】Li通過計算、考察詞頻和單詞長度,認為中文的動詞相對發音長度和詞頻出現都比英文的動詞單詞長度和詞頻高,所以可能更易習得----一個基於計算語言學視角的解釋,我覺得更有說服力。
以上都還只是計算機模擬母語習得的部分結果,那麼,我們來看看計算機模擬二語辭彙習得的結果。
和前面的母語實驗差不多,本實驗就是把兩種語言輸入同一個演算法中,輸入的兩種語言材料來自兒童口語語料庫CHILDES中的父母語料(就是嬰兒可能真實接觸到的父母口語),就是希望能真實的還原嬰兒所接觸的周遭語言材料(同時為了比對時間帶來的影響,兩種語言材料的語義進行了嚴格的匹配)。
步驟:
1.英文+中文,各50個單詞,一直到500.【先建立model的演算法,就是說計算機有了學習兩種語言的能力,先實現能像嬰兒一樣的學習能力】
2.1. Early learning,L2(中文)稍微晚於L1(英文),先來100個英語單詞,然後50個中文單詞進入計算機,然後50L1+50L2這樣的配置,10個stages之後結束,一共要有500個L2(中文)進入計算機。
2.2 Late learning,L2在L1學了400個以後加入,然後L2進入,最後也一共要有500個L2進入計算機。
於是出現了如下圖
早期的二語辭彙學習如A圖early learning,中文自己形成了一個邊緣清晰的大島,而晚期的二語辭彙學習如B圖,中文是分散的小島,此時,新學的L2就只能利用以及建立的L1的結構和聯結之上了。寄生於L1之上。
那麼,回到題目上,第二語言學習者在第二語言的使用上就會表現的更慢,也具有產出困難,可能就是因為L2辭彙周圍有很多高密度的母語辭彙,從而會帶來影響,周圍的母語辭彙都在和二語辭彙發生競爭。也就是在影響我們L2辭彙的提取和加工速度。
把上面的模型中中英文互換一下,因為我們是英語二語者,這個悲傷的故事結束了。
在閱讀中最容易碰到的一個問題是:為什麼一個句子中所有單詞我都認識,但就是讀不懂?
我打算拿出寫論文的誠意來回答這個問題。
一般來說,出現「單詞都認識但就是讀不懂」主要有三種原因:1.一詞多義以及片語搭配 2.文化背景 3.語法問題
下面分點來說明:
1.一詞多義以及片語搭配
先來看下面這幾個句子:
1.They refused to foot the cost of the wedding.
2.Blue really becomes her.
3.Little is known about his early life, save that he had a brother.
4.Whether it is to be a "working" visit or an "official" visit is of little import.
5.He now addressed himself to the task of searching the room.
6.She was telling me about her exploits while travelling around Africa.
這些句子單詞都夠簡單吧?但你有可能會讀得一頭霧水。這就是所謂的一詞多義問題。
一詞多義在英語中是非常常見的一個現象,越是簡單的單詞越容易出現多義的情況,比如對於我們熟悉的單詞"run",在朗文詞典中就有超過60個釋義項:
而這些單詞往往就是造成理解困難或者理解錯誤的主要原因。之前澎湃新聞官方微博就因為對"everyday"和"champion"理解有偏差而鬧出過笑話。
碰到上面的這種句子最有效的方法一定是:查詞典。如果你在閱讀過程中發現一個詞理解起來很彆扭,那麼它多半會有某些意想不到的義項,不管這個詞第一眼看起來是多麼人畜無害。
比如上面那個"She was telling me about her exploits while travelling around Africa.",如果把"exploits"理解為「剝削」的話感覺會非常奇怪:她去非洲旅遊和剝削有什麼關係? 這時候你應該去翻一翻英英詞典,看到這樣的解釋時才會有恍然大悟的感覺:
另一個影響理解的因素是片語。英文裡面的"word"和中文裡面的"詞"並不是對等的,英語裡面單詞與單詞拼接起來後會形成"phrase",從而擁有了不同的含義。很多人的誤區是只顧著查單詞,認為只要認識一個句子中的每個單詞就可以了,卻很少去注意單詞與單詞之間形成的片語現象。經濟學人前兩周有一篇引起很大爭議的文章 "Xi"s History Lessons",裡面有這樣一個句子"The symbolism will not be lost on its neighbours."
理解起來有點奇怪,一定是哪裡出了問題,lost譯為「失去」解釋不通,嘗試著查了一下"lost on",在麥克米倫詞典中發現了這樣的解釋
這樣就好理解了。
「勿以詞小而不為」,千萬不要望文生義,多翻翻詞典,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2.文化背景
想像一下,一個剛學中文不久,對中國了解不深的老外聽到「我和美國的華萊士談笑風生」這句話時可能會一頭霧水,感受不到句子當中蘊含著的深刻人生經驗。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梗」。英文中也一樣有各種各樣的梗,不過我們把它叫做「東西方文化背景差異」。比如喜聞樂見的Justin Bieber梗
此外還有各種各樣的歷史文化背景知識,比如下面這段話
Jooste said yesterday the high rhino death rate was an "uncomfortable truth" for him personally and for the country. There was just a "thin green line" of law enforcement staff that stood between South African rhinos and poachers.
句子中的"thin green line" 是什麼意思?字典也找不到相關解釋。這個時候可以嘗試去網上搜一下,比如用谷歌,翻不了牆的可以用bing
搜索"thin green line meaning"會出現不少結果,其中有一條鏈接到維基百科上,它給出的了"The Thin Blue Line"的解釋,而"thin green line" 則是從中衍生出來的一個含義,表示 "Security Officers"
對於在閱讀中碰到的各種文化背景問題,在谷歌上幾乎都能搜到相關解釋,多耐心去搜一下並不是什麼難事。
如果找了很多資料還是死活理解不了句子可以考慮去問問其他人的意見。推薦一個論壇:WordReference Forums 這是wordreference 網站下屬的一個論壇,上面有一個英語板塊用於提問和解答英語句子問題,有不少英語母語人士活躍在上面。
在論壇上提問時附上句子的語境或原文鏈接,然後看看其他人是怎麼解答的。比如有個俄羅斯網友在上面問句子中"traction"是什麼意思
下面有人給出了很詳細的解答
如果自己實在解決不了問題的話就可以試試看去上面的論壇提問。
3.語法知識
如果對連詞,代詞,句子結構等語法知識掌握不好的話很容易出現句子讀不懂的情況。舉個最簡單的例子,"Angry as he was, he couldn"t help smiling."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你會注意到"as"在這裡用得很詭異,去翻一翻語法書看看?找到"as"的相關條目,其中有一條解釋是
所以上面句子的意思應該是"Though he was angry, he couldn"t help smiling."
上面算是比較簡單的,但要是碰到這種呢?
單詞應該都認識,但很多人讀完後估計只有一個感受:這TM在說啥
這就是傳說中的長難句,雖然不常見,但還是有必要了解一下的。要讀懂這種句子需要有比較紮實的句法基礎,比如懂得分析句子成分,知道主語從句,賓語從句,並列從句等,掌握常見的倒裝搭配,省略,多重否定等基本技巧。
建議有時間的同學去讀一讀GRE長難句分析相關書籍,將書和練習題過一遍應該就沒有什麼大問題了。
為什麼我整篇文章都讀懂了但題目就是做不對?
這是很多人都有的疑惑,文章明明都讀懂了但選擇題還是選錯了。但事實是,你根本沒有讀懂。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從一個心理學實驗開始講起。
先來看一個視頻:
看不見的大猩猩-2010 Simon 最新實驗視頻這是心理學上非常著名的「看不見的黑猩猩實驗」(the invisible gorilla)。實驗對象需觀看一小段短片,片中穿著白色和黑色球衣的兩隊運動員在向對方球隊傳球。實驗對象的唯一任務,就是計算白色球衣隊員傳球的次數。在影片中間,一個裝扮成大猩猩的人走進人群中,對著鏡頭敲打自己的胸膛,停留了八九秒,然後離開。場景背後的幕布顏色也在實驗過程中逐漸變為金色,在大猩猩登場之後,黑衣球隊一位球員退場。
但令人驚奇的是,幾乎一半的實驗對象未能發現大猩猩的存在。追蹤實驗對象目光轉動痕迹的眼動儀測量結果顯示,那些聲稱沒看到大猩猩的人,大多數目光也曾停留在它身上——他們「看到」了大猩猩,卻沒能「看見」。
主導這場實驗的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西蒙斯與查布里斯後來將實驗結果撰寫成一本心理學著作《看不見的大猩猩:無處不在的六大錯覺》,書中對此得出的結論是:人類真正體驗到的世界遠少於他們所感知到的世界。也就是說,人腦會自動忽略它認為並不需要的東西,而選擇性地記住那些它認為重要的東西。
除了選擇性記憶之外,還有一個記憶錯覺理論。
911事件發生後包括美國總統小布希在內的很多人都曾在採訪中栩栩如生地描繪那一天發生的場景,然而,事實卻證明他們的記憶內容與真實情況大相徑庭。有些人會把一件實際發生在親友身上的事情套在自己頭上,卻信誓旦旦宣稱確有此事。
這些都是由記憶錯覺導致的。事實上,我們記憶的信息並不是現實的複製品,每次回憶都是一個信息重新整合的過程,受到信仰、喜好、心情等個體主觀意識的左右。留在腦海中的也許不再是事件本身,而是被大腦重新塑造後的場景。
回到閱讀理解中來,剛剛提到的問題就很好解釋了。實際上你並沒有真正讀懂整篇文章,在閱讀過程中人腦會選擇性地記住那些它認為有用的信息,比如各種數字,可能會出現在選擇題中的句子等,而選擇性地忽略那些「看起來不那麼重要「的東西,比如讀不懂的長難句,理解模糊的概念,模稜兩可的單詞。
也就是說,一篇文章你可能只看懂了大部分(90%),而有剩下的10%沒看懂。但人的記憶模式會自行對文章中那些看不懂的部分進行拼接加工改造解釋,以使得它們看起來有意義,符合邏輯。這個時候你就會產生「我看懂了文章」這種錯覺。
而文章中被強行解釋的10%的信息,可能就是決定你選擇題能不能做對的關鍵。
下次你不妨可以嘗試一下:找一篇帶有準確譯文的題目,讀完英文後做選擇題,然後再一句一句對照中文譯文,這個時候你很可能會發現其實自己沒有並讀懂文章,只是漏掉細節而不自知而已。想像一下,如果一開始讀的是中文譯文,那麼選擇題還會做錯嗎?
解決這種問題的方法沒有別的,只能不斷提高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也就是說,要多讀,增強辭彙功底,強化語法——就像上面提到的那些建議一樣,努力讓讀英文的過程越來越流暢自然,這樣你閱讀理解的準確率才會不斷提高。
「認識」只是大致記得一個詞的詞意。
但單詞的詞性和詞意同樣重要。如果不知道一個詞的詞性,連這個詞在句中起什麼作用都不清楚,那肯定是讀不懂句子的。
我推薦用「找謂語」的方式來分析句子。
因為一句話中只可能有一個謂語(動詞),找出這個動詞,句子也就讀懂一半了。
舉個例子,下面這句話的用詞很簡單,可是卻怎麼不好懂。
The number of college students considered to be low income decreased from 100,000 to 75,000.
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步驟來讀懂這個句子:
1.根據句中每個詞的詞性,可以將句子作如下劃分。
2.因為介詞短語只能作修飾成分(作定語或狀語),並不影響句子主幹。將介詞短語刪除後,得到:
「The number considered(數字思考)」與「The number decreased(數字減少)」相比較,當然是後者更合邏輯,所以decreased才是本句的謂語。
實際上,此處的considered為過去分詞。
「considered to be low income」的意思是「被認為是低收入的」,作定語修飾「college student」.
3.動詞找到了,句子的主幹也就得到了:
The number decreased.(數字減少。)
至此,也就不難得到原句的意思是「被認為低收入的大學生數字從10萬減少到了7萬5」。
要真正學好英語,只是「認識」單詞是遠遠不夠的。
如您覺得這個回答還不錯,請點個贊支持支持,多謝!
——————————————
了解更多學習英語的好方法,請戳我的專欄:英語語法其實蠻簡單
Hi 題主,這個問題,是不是有點像中文裡文言文每一個字都認識,但是整句就是不理解,有沒有可能因為以下這些原因呢。
1,沒有形成英文思維,就是語感不夠
2,沒有正確的英文學習方方法,只是背單詞,沒有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或者說沒有去多聽多說多閱讀。
3,對辭彙只掌握了字面意思,沒有真正理解。
To題主,個人猜測,希望你不要見怪。
鑒於你馬上就要出國,一定會應用到很多實際的英文,其實如果你是留學,那就可以去了再學哈。
平時自己也多做點功課,我的意見是大量閱讀,大量朗讀,最好再寫寫英文小作文。
從簡短的英文小說開始的,每周最少翻個幾十頁,逐漸有了一點語感,再過渡到中篇小說,講真,小說里還是有很多都沒見過的辭彙的,我強迫症,閱讀完畢就會去查,做讀書筆記。
我一般會推薦朋友先看看了不起的蓋茨比,怦然心動之類的小說,app的話比如Feedly,Quora,Seed,還有大家很熟悉的TED。
英文媒體可以一天讀一篇,沒有小說冗長,一定量的英文媒體閱讀是可以增強信息抓取的能力的,還可以拓寬知識面。
當初咱們學中文,寫作文就是通過大量的書籍閱讀和練習,還有讀書筆記,學英文也是類似啦。
具體的資訊類app我是這樣用的,選擇一篇有深度的文章精讀,然後複述文章,先用口語表達,再用書面寫。最後根據該文章的主題自行創作論述。然後將自己寫的內容表達給朋友(最好是外國人),剛開始這個過程有點痛苦,堅持一段時間會好很多。
題主想想怎麼學語文噠,怎麼理解文言文做閱讀理解,都是需要積累滴。
甩幾張圖在這裡,有幾個app比較小眾,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他們長這樣。
1 Seed
一個英語資訊軟體:所有的文章都可以點詞翻譯閱讀,哪裡不會點哪裡,資訊每日更新,可以輔助閱讀,可以收藏單詞和文章,隨時複習不熟悉的單詞和離線閱讀。
2 Feedly
也是資訊彙集型App,但是文章難度普通較高,英文水平一般的同學選擇要謹慎。
總之就是要多閱讀多閱讀多閱讀,語感上來了,一切會變得容易。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一如既往地案例教學,先放句子:
Buffalo buffalo Buffalo buffalo buffalo buffalo Buffalo buffalo.
這是一句語法正確的英語句子。最早見於1972年,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William Rapaport為了展示如何使用同形同音詞創造複雜的語言結構而創造了這句英語。
這個句子看起來嚇人是因為它省略了一些習慣上應該有的詞語,比如whom、those和標點,加上buffalo又是一個多義且多詞性詞,這個句子中buffalo有三種不同的意義,按出現次序分別為:
a. 指美國紐約州水牛城(Buffalo),作為前置定語與其後的動物組成名名結構(noun adjunct);
n. 名詞,指美洲野牛(American Bison,經常被稱為buffalo),在句中作為複數(與buffaloes或buffalos相同),以避免使用冠詞;
v. 動詞,意為威嚇、愚弄、使困惑;
補全以後應該是這樣的:
[Those] (Buffalo buffalo), [whom] [some] (Buffalo buffalo) buffalo, buffalo [some other](Buffalo buffalo).
或者是:
Buffalo buffalo (bison from New York) Buffalo buffalo buffalo (that New York bison trick) buffalo Buffalo buffalo (trick New York bison).
中文翻譯:
水牛城中某些被其他美洲野牛欺負的美洲野牛,又去欺負另外一些美洲野牛。
如果用單數形式,大家就更容易看懂了:
[One] (Buffalo buffalo), [whom] [another] (Buffalo buffalo) buffalo(es), buffalo(es) [other](Buffalo buffalo).
水牛城中有一頭美洲野牛,被另一頭美洲野牛欺負,它轉而去欺負其他美洲野牛。
喜歡進行結構分析的,這句奇葩英文句子的結構分析是這樣的:
註:
PN = 專有名詞
N = 名詞
V = 動詞
NP = 名詞短語
RC = 定語從句
VP = 動詞短語
S = 句子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Buffalo_buffalo_Buffalo_buffalo_buffalo_buffalo_Buffalo_buffalo)除了對這句話進行了詳細的解釋,還特別給出了一張圖,雖然是全英文,不過很好懂。
搞清楚這句英文中的九陰真經後,現在是不是得出了「單詞全認識卻看不懂句子怎麼辦」的答案?
1)很可能你並不認識某些單詞在這個句子或者特定語境的含義;
查字典、背單詞、多閱讀;
2)很可能你沒有分析清楚句子各單詞之間的關係,特別是句子的基礎結構;
分析、分析、再分析...
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繼續看看List of linguistic example sentences,這裡有幾條類似的句子。
--------------------------------------------
本案例拿走不謝,覺得好不妨點贊...
直接上圖,簡單粗暴!!!?
只收藏,不點贊都是耍流氓!!!
背單詞:到底怎麼背?用單詞書(例如俞敏洪系列)背單詞無疑是最簡單粗暴的方法。隨便翻翻,尼瑪,都是生單詞,那就擼袖子開始干唄。擦擦汗,看一看,好了,背了不少差不多有一百個單詞了。第二天看一看估計記得十個就不錯了,尼瑪,容我擦擦淚。 這其實很正常,咱中文漢字也都記幾遍,何況是英文,其次,缺乏應用的語境,學以致用,無所去用當然記不住。 那麼,有啥方法解決遺忘這個問題呢?
以這樣一個例子開始吧:試著找出fluent、 influence、 fluid、 effluent、superfluous,它們的相同點?腚眼一看都會發現每個單詞都會含有flu,那麼flu有啥用呢?事實上它是英文中的一個詞根,=flow(流),那麼這幾個單詞和流有啥關係呢?fluent其中flu表示流ent-,形容詞後綴,表示....的,連在一起就是流(利)的;influence其中flu表示流,in-,表示裡面,連在一起可理解為往裡面流,往裡面流的後果是起到了影響的作用(看似牽強用心體會還是很有其道理的);fluid其中flu表示流,id為形容詞後綴,表示...的,翻譯為流動的,液體的;effluent,ef-表示外,出,flu表示流,-ent表示...的,連在一起為朝外流動的,翻譯為流出的,發出的;superfluous其中super-表示超過,flu流,-ous表示...的,連在一起表示超過流的,翻譯為過剩的,多餘的。 想用這幾個單詞說明: 每個單詞不是硬生生的胡編出來,而是有著其內在的邏輯關係,就像漢字建立在數量有限的偏旁部首之上一樣,而此詞根在邏輯上統領單詞詞義,而前綴,後綴只是起到補充修飾,以及確定其詞性的作用。(想在單詞上有所造詣的話,推薦《英語辭彙的奧秘》作者蔣爭)。 有人說既然詞根這麼吊,那我就背詞根吧!我先不給出答案,先談自己的體會,我是先背完四六級辭彙,接著背完考研辭彙的!因為大二就看完了考研辭彙,(這裡的看完不只是看了幾遍而已,至少達到90%以上的單詞說英文可以翻譯成中文,80%以上的單詞可以說中文,想的起來書中對應的英文這個程度)覺得無聊就翻了翻關於詞根詞綴的書。結果完全被虐成狗,強記詞根之後發現由於辭彙量的缺乏,根本無從串聯起所學英文單詞的邏輯規律。
然而,中國的教育為何欠缺一種思想將單詞上升到有規可循的境界呢?我的理解有兩點,一種是老師本身的水平限制,另一種個主要的是你自身辭彙的匱乏。 對,你沒看錯,就是你匱乏的辭彙妨礙了自身的提升。匱乏的辭彙,妨礙了你對於辭彙的邏輯統一。再次舉個栗子,如下單詞請問你認識幾個?advertise,subvert,diverse。哪怕你知道了vert、vers表示詞根時候的意思=turn轉,你也無從下手,但是當你知道了advertise的意思為廣告,其中ad-表示to向,vert轉,-ise動詞後綴,中文翻譯為廣告,你想一想廣告是不是有著可以使人的注意力轉向的作用(表面牽強,實則合乎邏輯);subvert中文翻譯為推翻,顛覆,其中sub-下,vert轉,翻轉,推翻,顛覆不就表示一種「由下翻轉」嗎?再看diverse,中文翻譯為多種多樣的,其中di-(=dis-)離,分開,分數,verse轉,「轉離原樣」,從而「轉為多樣」,是不是合乎「多種多樣」的內涵?所以說,你連中文意思都沒有弄明白,根本就沒有機會去嘗試理解這些單詞內在邏輯的關係。 你懂了嗎?正確背單詞的方法就是先老老實實背單詞,然後再去看詞根詞綴。詞根詞綴的存在只是幫助你記憶而不是幫助你定義,不然誰能想到「朝裡面流」和「影響」有著某種邏輯關係?
大道至簡,背單詞最巧妙最快速的方法就是不斷地重複,等你每個單詞被一百遍,寫五十遍,還沒有背掉的話,再說你真的不適合背單詞。
大學英語(英語專業)老師調查我們班(非英語專業)有誰把四六級辭彙認認真真背完的,我們班貌似就我一個。她說她從來不背單詞,她只是每天保持幾篇英文文章的閱讀,如果你做不到這一點,還是回去老老實實背單詞吧。
等你背完了單詞,再去看文章,同樣與會出現新的問題。舉個栗子。試著翻譯考研真題,yet when one looks at the photographs of the gardens created by the homeless, it strikes one that, for all their diversity of styles, these gardens speak of various other fundamental urges, beyond that of decoration and creative expression.(然而,當看到那些人所創建的花園的照片時,我們不禁會發現這一系列花園即使風格各異,揭示的卻是幾種其他的根本需求,不限於美飾與表達的範疇。)
It strikes sb that…意為「某人突然感到(覺得)……」。本著文章翻譯追求信達雅的原則,我們將其翻譯為「不禁會發現」, speak of 談到,說起 例如,翻譯為「揭示」。 語言的魅力大抵於此,如果一切按圖索驥,那將是多索然無味的一件事。
----------------------------------------------------------------------------------------------------------
分割線(只收藏不點贊的都是什麼鬼)
第二次補充
---------------------------------------------------------------------------------------------------------------
ps( 如果覺得有啟發就給我留言,我會每周更新補充的)
1.ag=do,act
agent代理人,ag-做,辦事,-ent名詞後綴,表示人,「代理人」不就是「做事的人」嗎?agenda議事日程,ag-做,-end名詞後綴,-a表示複數,「議事日程」不就表示「很多要做的東西」。agitate鼓動,煽動,ag-做,-it,-ate動詞後綴,使..,鼓動煽動,不都是「使…去做」。
2.ced,ceed,cess=go
precede領先,優先,pre-先,ced-走,「走在前」當然「領先」。exceed超越,越過,ex-超出,以外,ceed-走,「走超出了」表示「超越,超過」。proceed前進,進行,pro-向前,ceed-行,「向前行」就是前行。successor繼承者suc-後面,cess-行,-or人,「繼承者」必須是「走(死)在後面的人」。intercede調解,inter-中間,ced-行,「調解」不就是需要「走在中間來回調解」嗎?
3.cept=take
except除了,cept-拿,ex-外,出,「除了」不就是「拿走」。accept接受,ac-加強意義,「接受」等去「拿」。intercept 截擊,截斷inter-中間,「截擊,截斷」表示「從中間拿去」
4.cid,cis=kill,cut
decide決定,de-強調,cide-切,「快刀斬亂麻」也是一種「決定」。concise簡明的「切除」不要的部分剩下「簡明的」。circumcise,circum-周圍,環繞,「在周圍割」便是「割去包皮,進行環切」。
5.claim=,clam=cry,shout
exclaim呼喊,驚叫,ex-外,「朝外喊」等於「呼喊」。proclaim宣告,聲明,pro-向前,「布告,宣告」是要「在你面前大聲宣讀出來的」,clamourous喧嚷的-ous...的「喧嚷的」。
6.dict=say
dictate聽寫,命令,-ate動詞後綴,「命令,聽寫」都是「說」。indict控告,告發,in-表示on,upon,against,「控告,告發」是一種「反抗的訴說」。predict預言,預告,pre-前,先,「提前說」就會「預見」。
7.duc,duct=lead
educate教育,e-出,duc引導,-ate動詞後綴,「教育」不就是「把人從無知狀態引導出來」嗎?introduce介紹,intro-裡面,「介紹」需要「引入」。conduct指導,管理,經營。con-加強意義,duct引導,領導。reduce減少,re-回,向後「引導回去」從而「減少」。induce引誘,in-加強意義,duc引,引誘,誘導。seduce勾引,誘惑,se-離,去,「引誘去」。produce生產,pro-向前,「向前引」,引..出來,製造出,產生出
8.fer=bring,carry
confer協商con-共同,一起,fer拿,「拿到一起來」「從而協商,商量」。differ不同dif- 分開,「分開拿」,「分取」,「各執己見」從而「不同」。prefer偏愛,pre-先,「先拿」當然是因為更加「偏愛」。aquiferous含水的,aqu水,fer-帶有。
9.fus=pour
refuse拒絕,re-回,fus-流,「拒絕進入」從而「流回」。confuse混亂,con-一起,「流在一起」從而「混亂到傻傻分不清楚」。transfuse輸血,trans-越過,轉移,「轉移過去」的血———「輸血」。
10.grad=step,grade,go
gradual逐漸的,逐步的,-ual形容詞後綴,…的。degrade下降,墮落。de-下「往下走」——「降級」。postgraduate研究生,post-後,「在畢業生之後」當然是研究生
11.gress=go,walk
progress前進,por-向前,「向前走」等於「前進」。retrogress後退,retro-向後,「向後走」等於「後退」。congress大會,國會,議會,con-共同,一起,「國會,議會」都是人們為了某個目的「走到一起」。aggress侵略,攻擊,ag-=at,to向「走向你」然後「攻擊」。digress離開主題,di=dis-離開,「離開,走開」從而「偏離主題。regress退後。re-回,「」走回去」等於「退回」。
12.habit=dwell
inhabit居住於,棲息於in-,裡面「住在裡面」等於「棲息於」。cohabit同居,co-一起,「一起住」等於「同居」。
13.ject=throw
porject計劃,pro-向前,「計劃」需要「向前扔出一個想法」。inject注射,in-裡面,「往裡面投」就是「注射」。subject使服從,sub-在...之下,「投於某種管轄之下」從而「使服從,支配」。object反對,ob-相反,對面「反對」從而「往相反的方向扔」。deject沮喪,de-下,「情緒往下」從而沮喪。
14.lect,leg,lig=choose,gather
elect選舉,e-出,「選出來」等於「選舉」。select選擇,se-離開,分開「選擇」就是「把東西選出來分開」。intellect才智,智慧,inter-中間,「智慧」等於善於「從中選擇」。collect收集,co-共同,一起,「收到一起」等於「收集」。elegant美好的,優雅的「挑出來的」當然是「美好的,優雅的」。
15.lev=raise
elevate舉起,抬起,e-出,「舉出」等於「舉起」。lever槓桿,-er表示物,「能舉起重物之桿」就是「槓桿」。relieve,re-加強意義,liev-lev舉,「把壓在上面的東西舉起來」從而「減輕」負擔,「解除」痛苦。alleviate緩和,al-加強意義,-ate動詞後綴,「把壓在上面的東西舉起來」從而「減輕」痛苦,「緩和」。
16.log=speak
dialogue對話,dia-對,相對「對著說」等於「對話」。eulogy讚揚之詞,eu-美好,-y名詞後綴,「美言」等於「頌詞,讚揚」。apology道歉,apo-分開,離開,「道歉」不然不好意思的「說開」就好」。monologue獨白,mono-單獨,「獨白」不就是「單獨說」。logic邏輯,-ic名詞後綴,表示學科,「一門關於說話的學科」太需要「邏輯」了。
17.manu=hand
manuscript手稿,script寫,「手稿」需要「手寫」。manufacture加工,製造,fact作,製作,「用手做」去「加工,製造」。manual手的,手工的,-al形容詞後綴,…的,表示名詞時有手冊的意思。maintain,tain持,握,「手持,握有」表示「保存,維持」。
18.miss,mit=send
missile導彈,-ile名詞後綴,表示物,「導彈」就是「透出去的物體」,-ile形容詞後綴,可…的,「可發射的」。dismiss開除,解僱,dis-離開,「送出去,打發走」從而「解僱」。intermit間斷,inter-中間,「投入中間」從而「間斷」,emit散發,發出,e-外,「朝外投」等位於「散發」。manumit釋放,解放,「以手放出」從而「釋放」。
19.mot=move
motion運動,-ion名詞後綴,比奧斯行為,情況。promote促進,「朝前移動」從而「推進,促進」。demote使降級,de-向下,「向下推」從而「讓其,降級」。remote遙遠的,re-回,離,遠「離的」從而「遙遠的」。motor發動機,機動車。「發動機和機動車」都死「可動的物體」
20.nov=new
novel小說,新的,-el名詞後綴表示,表示物,「小說」都是「新的」故事。novice新手,-ice表示人,「新人」當然是「新手」。innovate革新,創新,in-加強意義,-ate使…。
閱讀+背誦+堅持,簡單卻不易。
句子的要素除了單詞之外,還有一個容易被忽視的要素—語法。
一堆凌亂的單詞構不成句子,各個單詞和標點必須按語法的規則擺放,才能構成一個句子。
所有,有一種可能是你不懂語法。我之前很長一段時間(數年)都是因為語法問題而導致英語水平難以提高。那時候碰到長難句,句子中的單詞都查過字典了,依然不明其義,因為我不懂語法,不知道各個單詞之間的修飾關係,難以準確地確定句子的意思,所以只能猜,只能和音兒;那時候受惑於「語感」的妖言,每次碰到長難句都囫圇吞棗,企圖通過增加閱讀量來提高「語感」。數年過去,囫圇吞棗地吃了那麼多英語材料,仍然沒有掌握長難句。
後來,我否定了「語感」這回子虛無漂渺的事兒,遇到問題直接上,直接解決。解決的過程類似如下問答:
為什麼不懂這個長句子,是單詞不認識嗎?
不是,單詞都查過了,還是不確定其意思。
那是為什麼?
單詞的意思都明白了,但不知道哪幾個單詞應該放在一塊兒構成一個意思,有時候單詞分片兒都搞錯了。
那麼,哪門學科,或者說哪門課程是研究句子中的單詞分片兒,單詞之前相互作用關係的呢?
網上搜了搜,討論這些問題的好像都屬於一個叫「語法」的東西。(後來,又看了一些更深入本質的資料,語義學,句子究竟指的是什麼等,對語法的認識更多了。)
竟然是被人(包括我)一直鄙視的語法。。。
隨後,買了本《分析英語語法》(這本書算是市面上語法書中不錯的了,但後來隨著對語法學習的深入,發現這本書的歸納不是很全,有些歸納不到位,沒有說到本質上。),把語法搞了個90%,再去看長難句,一看一個準兒。
若是問題中涉及到「人」,直接法往往導致作死,這種時候,採用間接法,欺騙,拖延,空口承諾,比你坦白心扉要有效,至少不會瞬間作死。
完!
學習時沒有搭配意識
過於注重虛詞,佔了太多腦容量
語法沒吃透,對句型沒有預判
之前寫的有點多
------------------------------------------
其實概括為兩方面,一個是語法沒有完全學紮實,建議吧語法搞透徹
另外一個是培養自己的英語學習思維,學著像老外那樣去思考問題,準備出國的同學可以和已經出國的同學好好交流一下,同時最好能交幾個外國朋友,經常見面聊聊熟悉他們說話的方式,培養出自己的英語學習思維,問題也就結局了。
啃書太。。。難受了。。。
你的主要問題應該在於你對於英語的表達方式不熟悉。所以多看一些native的東西。
我個人聽東西學的很快,而且超喜歡生活大爆炸。所以我把生活大爆炸導成MP3放在一個小MP3裡面,每天上學放學路上,休息的時候。基本就是別人聽歌的時間我都在聽生活大爆炸。
之後英語就好多啦(*/ω\*)英美人不像如今的中國人,一般是不會說出不會寫出別人甚至於自己都不清楚是什麼意思的句子的。
問題主要出在下面兩個壞習慣:
1)使用英漢詞典或雙解詞典。
2)學英語時做翻譯。
糾正辦法:
在學用英語時,盡快徹底脫離漢語。不認同點贊數第一的答案。題主已經是「馬上面臨出國」,肯定不是剛入手英語幾天的小白,像羅塞塔石碑這種東西是給初中級學習者的,並且學習的是聽說一類的玩意,對於生活的確很實用,但是對於題主想提高閱讀專業文章的水平而言,我覺得挺懸。至於英語思維嘛,在國外待個半年就習慣了,這個不需要多慮。
個人認為題主出現的問題可能因為兩種情況。
一是語法結構不清晰,如果有長難句的話分析不到位是理解不了語義的;二是對辭彙的掌握還是不夠,不同的語境中哪怕是名詞表達的意思也是有區別的。
如果是語法問題的話,去認真學一下《賴世雄經典英語語法》,也可以看看《文法俱樂部》,對於語法結構的建立是很有幫助的。求效率的話也可以找英語比較好的朋友針對那部分長難句稍微輔導一下,只要點到方法再多加練習就足夠了。
辭彙的話,既然已經背過了只是效果不太好,就增加閱讀量,多啃啃類似的文章,看得多了自然明白類似詞語的意思。
推薦你去看看@惡魔的奶爸對於英語學習方面的一些回答,篇篇都是純乾貨,可以直接拉上計劃的那種...
作為一個過去講過閱讀、寫作和長難句的半吊子英語老師,決定把這個問題作為知乎里的第一回答,以饋知友。
我經常把英語寫作和閱讀比喻做蓋房子和拆房子,如果說英語單詞是磚塊(brick),那麼語法絕對是水泥(cement)或者混凝土(concrete),只認識磚塊卻忽略了水泥的粘合作用,讀一個句子都讀不清、寫個句子寫不出太正常了好么。
單詞全認識句子讀不懂的唯一原因,就是你在語法方面的基礎不足以讓你把一個句子拆開成為你可以理解的元素。於是所有單詞都認識,但仍然是無效輸入,因為你不知道這些單詞出現在一個句子里的原因是什麼。語法是語言的規則,但是不能單獨去學(這也是讀中學、大學很容易出現的誤區),必須要把閱讀過程轉換為理解過程。所謂的理解過程,就是帶著對語法的基礎知識,去拆解句子,搞清楚它們或長或短或簡單或複雜的真正原因。
所以答案來了,請認真理解英語的基礎規則,看到一個看不懂的句子,第一反應不是把這個句子的單詞全都查出來弄明白,而是搞清楚這個句子的主幹信息和從屬信息,只有抓住了主幹,你才永遠不會迷失在那些迷惑你的單詞海洋里。
至於那些從屬信息,想要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請從詞法開始積累,知道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介詞、名詞短語、形容詞短語、介詞短語等等的規則和特點,這個過程其實不難,自己心裡有個框架,知道為什麼要去掌握這些詞法結構,你就離成功讀懂每個句子又近了一步。
總結一句話,讀句子要以詞法和語法為基礎,以句子主幹分析為原則,然後進行理解練習,加油!
推薦新東方楊鵬著《GREGMAT閱讀難句教程》
加強語法和詞態語態練習
不是特別懂 你真的是都認識嗎?是什麼程度的句子呢?
1. 為什麼我背了那麼多單詞,為什麼還是看不懂句子?
今天我們要談一談句子層次上學生會出現的問題。假設一個學生,單詞基礎還是算不錯,但是還是看不懂托福雅思SAT裡面的很多句子,那麼這個學生,他的問題就是句子成分和結構分析的能力缺失。為什麼我們背了那麼多單詞,還是要學習句子成分和結構的分析呢?很簡單,因為英文和中文是兩個不同的語系,語言的習慣和句子結構是有差異的,所以學習英語的時候,我們除了要背單詞以外,還要學習語法,就是因為語法知識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句子的成分和結構,以至於幫助我們理解句子的含義。再舉個例子,當我們學習一個方言的時候,我們發現其實難度並不是很大,比如在學習粵語的時候,很多人就學的比英語快多了,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在學習方言的時候,方言的語序、句子結構是和普通話一模一樣的,區別就是方言的發音和普通話不同,或者也可以說方言的單詞和普通話不同,所以我們在學習方言的時候只需要學習方言的發音(單詞),按照普通話的語序理解或表達,基本上是不會犯錯的。相反,在學習英語的時候,我們發現英語的語序是和中文是不同的,正是因為存在中文和英文有差異的部分,造成了我們對句子理解的困難。所以,我們在學習英語的時候,要做的就是去學習英語句子結構,了解中英文的差異,並且通過大量閱讀和句子分析的練習,去適應、去習慣英文的語序和句子結構。
2. 所有英文句子都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簡單句,一類是非簡單句。
簡單句的意思並不是這個句子很簡單才叫簡單句,簡單句的定義是只有一套主謂結構的句子。那麼在簡單句裡面,我們遇到的閱讀障礙來源於兩方面,一方面是主幹,一方面是修飾。
2.1 是不是會發現讀句子的時候連主幹都會找不到的情況?
那得記住,找主幹可以從兩點下手,一是語法完整性,因為主幹一共有五種,主謂、主謂賓、主系表、主謂賓1+賓2、主謂賓+賓補,所以任何一個主幹必須要滿足於這五種中的一種。如何來利用呢?比如說看到了give這個單詞,我們就要想起來give是可以跟賓1和賓2兩個賓語的,就必須要找到give後面的兩個賓語才叫「完整地」找到了主幹。第二,語義完整性,意思就是說讀完一個句子的主幹,意思必要完整,比如說還是give這個單詞,意思「給」,我們用「給」這個詞造句的時候一定是表達出「誰」給「誰」「什麼東西」,所以找主幹的時候一定要「完整地」讀到這些信息。
2.2 讀簡單句的第二個問題,來自於修飾成分。
因為修飾成分會將原本應該連接在一起的信息切割開來,或者把原本應該分離的信息粘在一起,或者相對於我們的母語而言,有些修飾成分是陌生的,所以這些因素都會造成理解的困難。一般來說,簡單句中較難理解的修飾成分有定語,同位語,狀語和插入語。而定語又可以分成前置定語和後置定語,在中文當中是存在前置定語的,所以可以發現理解前置定語的句子的時候,除了辭彙以外我們是沒有什麼障礙的,而後置定語在中文中是不存在的,所以理解後置定語的時候我們會覺得非常拗口,而且更要命的是後置定語可以寫很長,這樣就會把主語和謂語這兩個本來應該連在一起的東西,分割開了,因此對句子造成理解的困難。同樣,同位語也會起到分割的作用。狀語就比較特殊,它有時候可以隨意插進句子,對原本連接的內容進行分割,有時候又把本來應該分離的內容進行粘連,所以它也是一個比較難的點。因此,簡單句也不一定「簡單」。
- 可以看一個例子,看到這個句子,你還會覺得簡單句就一定很簡單嗎?
Using techniques first developed for the offshore oil and gas industry, the DSDP』s drill ship, the Glomar Challenger, was able to maintain a steady position on the ocean』s surface and drill in very deep waters, extracting samples of sediments and rock from the ocean floor.
3. 對非簡單句的理解
其實可以分成兩個過程,第一個過程是講非簡單句切割成若干個簡單句,對這若干個簡單句進行理解,所以剩下的就是解決簡單句理解的問題,那麼這就會相對容易很多。第二個過程是搞清楚簡單句之間的關係,有定語從句修飾關係,從句充當名詞,還有通過邏輯詞體現出簡單句之間的邏輯關係。我們在做句子分析練習的時候,我們要將這2個過程拆分開來,先切割複雜句,再理順關係。但是,實際閱讀中,這兩個過程是要同時進行的。為什麼練習的時候是分開的,而考試閱讀中卻要求同時進行呢?這就好比是學游泳了,我在當初學游泳的時候,教練是先教我如何擺動腿,然後教我手部動作,最後教我如何換氣。現在我游泳的時候,完全不用過去思考這三個過程,已經可以將這3個過程融為一體,我做的就是不斷練習,練習,以及練習。所以,句子分析的過程看似複雜,步驟分解,但是通過大量的練習以後,我們也是可以將分析的過程融為一體,達到無招勝有招的地步,一氣呵成地完成句子的理解。
4. 句子分析流程圖
以下是我給女朋友做的一個語法課件,匿名的原因是因為不想讓人知道知乎上我是誰。
本人曾經翻譯過幾篇專業的wiki頁面,非英語專業。(其實很多中文wiki頁面是英文頁面純翻譯就是我們這幫懶鬼乾的 對不起了 我們只是又懶得寫又想為中文網路奉獻一些專業知識罷了~)
課件講的有點亂,但是其實就是為了表示一個主題:
所謂的語法是吃飽了撐著的人想出來騙錢的,學語法是為了下面這句話。
詞與詞,句與句之間是有一種關係存在著的,理解這個關係才能理解句子與段落。
簡單句:
主語+謂語
主語+謂語+賓語
主語+系動詞+表語
複雜句:
從句:主語(+從句) +謂語(+從句)+賓語(+從句)
兩個或兩個以上意思的句子:
同位語, 並列句
以上這些都不重要!
一句完整的句子就是由名詞,動詞,形容詞,和副詞等有著各種意義的辭彙以及辭彙之前的邏輯關係構成的或者複雜或者簡單的組合,是非常容易學習的。
什麼樣的主語+什麼樣的謂語+什麼樣的賓語
一句完整的句子就是由名詞,動詞,形容詞,和副詞等有著各種意義的辭彙, 以及辭彙之前的邏輯關係構成的或者複雜或者簡單的組合,
是非常容易學習的。
這句話的賓語從句中還出現了並列句(「以及」暗示了我們這是個並列句),也就是說,辭彙/邏輯關係共同構成了這個組合,
辭彙+邏輯這兩個概念在組合中缺一不可。
或者複雜或者簡單也是一個並列句(並列句不一定有and)
在第二句話中(是非常容易學習的),與之前一句構成了同位語,兩句同位語都可以單獨形成一句話。
第二句話是主+系+表+表語補足語的結構。
以上這些分析也都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句話:一句完整的句子就是由名詞,動詞,形容詞,和副詞等有著各種意義的辭彙以及辭彙之前的邏輯關係構成的或者複雜或者簡單的組合,是非常容易學習的。
所謂的理解了一個句子的意思,實際上是理解了辭彙的意思以及辭彙與辭彙之間的邏輯關係。
理解一個段落同理,是理解了每個句子的意思,以及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邏輯關係。
如果不能理解每個辭彙或者每個句子的意思,那麼研究清楚其之間的邏輯關係可能可以幫助我們答題,但是並不能真正幫助我們理解文章 (whatever, this is not your math textbook).
辭彙間邏輯關係包含但是不局限於:動作,形容,對象,等
句子間邏輯關係包含但是不局限於:並列,同義,解釋,發展,因果,等
推薦閱讀:
※有哪些比較高大上的描述顏色的英語單詞?
※SAT備考用哪本單詞書?
※國內背單詞網站各有什麼特點?
※有哪些英語用一個單詞就能表達清楚但是用中文表達卻很難表達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