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提高自身書法水平(鑒賞能力)?

作為一個從初中才開始接觸書法的人,當時只是隱隱約約被那些古代先賢的字所震撼,繼而動筆揮毫,堅持到了現在,不過對書法的欣賞能力依然偏低,阻礙了自身書法水平的發展,如看不懂草書藝術,不懂得欣賞現代書法,不知怎麼辨別「江湖體」等等。。。

望各位有識之士給予賜教!


謝邀

首先,題主能意識到自己的鑒賞能力不足阻礙了自己的書法水平發展,這就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知乎書法類的問題很多,這個提問算是有誠意的,我這兩天也順便在思考這個問題,的確對於初學者來說,如何欣賞書法是一件困難的事,其實不只對於初學者,對於很多學書法幾年甚至十幾年的人來說,其實看不懂書法,卻自以為在書法上下了很多年功夫,以為自己看懂了書法,而耽誤了自身的進步,走入了一個故步自封的怪圈裡,這就更加遺憾了。

我認為,形成完善的書法鑒賞能力,是建立在開放的,客觀地審美基礎上的。想達到這個狀態,最重要的就是多寫與多看。這是誰都知道的法則,但是如何做才能讓自己的審美有積累,其實是問題的核心。在我看,對初學者來說,最好的方法,是從專精手頭學習的範本出發,逐步發散對所學的書體進行鑒賞學習。

在此,我們用隨便用一個範本舉例子。現在最火的範本就是歐陽詢《九成宮》。

我們公眾號的教學群里有過一次爭吵,有人說,《九成宮》好,字體險絕。我就在群里問,為什麼說《九成宮》險絕,然後他說,《九成宮》法度森嚴,我就問,法度怎麼森嚴了。結果回答法度森嚴的這個人說,歷代人都這麼說。我繼續問,歷代人都這麼說,你就非要這麼說么?後來,這個哥們兒可能實在覺得我強詞奪理,就退群了。

這件事兒給了我一個啟示,啟示很多人在學書法鑒賞的時候,都是人云亦云的。一幅作品,到底好在哪兒,其實根本說不出來。

那麼,九成宮好不好,是不是險絕,是不是法度森嚴,當然好,當然險絕,當然法度森嚴。我們來舉個例子。我隨便貼了一篇。

我們來看一下這篇字有第三行的倒數第二個字「深」其他書法家是怎麼寫的。

可以很明顯的發現,在這個字的右半部分處理上,歐陽詢的做法是相對極端的,也是有悖於一般我們對寶蓋的處理的,首先,他把寶蓋的部分寫的特別的窄,窄到了下面的兩個點根本就裝不進來的程度。這種寫法本身就是很危險的,因為如果用常規的方法去寫,把兩個點放在寶蓋裡面的話,那麼這個字的右上部分就會變得非常局促,進而影響整個字的觀感。

歐陽詢首先給自己找了這麼一個麻煩,但是看看他是怎麼解決這個麻煩的。他把左邊的段撇乾脆放在了寶蓋的正下方,並且變成了一個側鋒寫的豎點,並且讓點右傾。右邊的豎折鉤乾脆向上傾斜,兩筆構成了一個和上方寶蓋成銳角的水平線。這一下就更麻煩了。這就不僅僅是寶蓋頭蓋不住的問題了,又多了一個問題,就是傾斜的問題。

這時,歐陽詢的牛逼之處就體現出來了,在下面關鍵的木的處理上,他第一步是將橫寫在了和兒字底部一樣的平行線上,然後將豎畫向右傾斜,因為整個字的左邊部分已經傾斜現象很重了,於是在撇的處理上,歐陽詢採用了一個很小的短撇。在捺的處理上也很特殊,直接把捺寫向了右方稍稍朝下一點,而並非我們常規的右下方。

這種處理很好的平衡了字的關係,讓我們看到這個字的時候覺得,有一些特別的韻味,顯得特別巧妙。

所謂險絕,和森嚴,其實就貫穿在歐陽詢對結構的這種自覺里。

他可以製造出特殊的非常規的矛盾,並且可以用非常規的方式解決矛盾,這就是他的高明之處。

同理,大家可以比較一下這篇里,歐陽詢「德」字的寫法和其他書法家的寫法,我就不進行贅述了。

給大家舉這個例子的原因是為了和大家說明,古今所有對書法的評價有很多,也有各種說法會傳到我們的耳朵里。但是,我們理解的時候必須是多思考一下其中原理,而並非生搬硬套的背下來。

當你開始理解了「險絕」的時候,你就可以去開始用「險絕」來臨感受其他的書法作品了。

——————————————————————————————

比如,隸書作品裡,有什麼作品是險絕的。

舉個例子。《曹全碑》

這個碑好多人都知道,但是就是臨不好,我選的是曹全碑的第一頁。很多人臨到「景」字的時候就懵逼了。覺得自己怎麼寫都是歪的。我們來看看這個字。

景字是一個很傳統的字,有自己的中線,也就是說,一般來說,我們只要把它按照中線左右對稱寫好就可以。但是曹全碑的這個景,貌似在一開始寫的時候,出了一點點小問題。

我把這個字一分為二了。上面的旦,還是一個非常平衡,非常對稱的字,但是下面的這個日字卻除了一些小問題,明顯重心偏右了,並且,這種偏右和右邊的燕尾有所重疊,這樣就顯得十分尷尬了。

《曹全碑》的書丹者看到了這個問題之後估計也有點兒慌,但是轉念一想,我不能寫到第五個字就出事兒啊,那以後還混不混了,於是,他把下半部分,做了一些小的改變。

微小的改變,就在這三個點上,或者說,就在本該對稱,但是卻沒有對稱的這三個點上。可以明顯看出,左邊的店點長了一些,並且向左延伸,右邊的稍短。中間的豎,在藏鋒行筆的時候,把圓頭,留的也相對靠左。

這一下,整個字又平衡回來了。

整體看,這個景字,沒有太大問題。但是對於初學者來說,你仔細的臨摹了上半部分和中間那個歪的日,寫完之後,你能保證沒問題么?

這也是所謂的險絕。

————————————————————————————

通過對《九成宮》和《曹全碑》的分析,你可以發現,所謂險絕,是書寫者自己用非常規的書寫手法製造矛盾,並且成功解決矛盾,使字整體和諧,但是局部出現衝突的一種形容。那麼,我們再看看,還有什麼書法家喜歡寫奇怪的字呢?

比如這位:

這是八大山人的字。

聯曰:

八大山人是一個人。葫蘆兄弟拼一座山。

八大是一個奇怪的人,他在書寫的時候追求純粹的中鋒書寫,純粹的中鋒書寫其實不太適合行草書。因為首先,這很難。很變態,在快速行筆的過程中始終保持中鋒,學過的人就知道有難多難,其次,這種寫法等於故意削弱了線條的對比,故意弱化了節奏的變化。

於是,八大就得找其他的辦法。

就是「險絕」的結構。比如這一頁的最後一個「湍」字,我們可以看看其他書法家是怎麼寫的。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除了中間那個和我發的這頁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湍字,其他的「湍」字在筆法上都是相對豐富的。比如趙孟頫的,董其昌的。而八大的純中鋒筆法,為了讓這個字不單調,做了兩件事,第一件事是把上面的山寫的比例寫的非常小,然後下面的而的橫折勾向右出去很多,第二件事,是讓整個字有一個向右上的傾斜。同時,他為了消解這種傾斜帶來的不平衡,又使而字的第二個豎向左下有一個傾斜。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一種「險絕」

————————————————————————————

歐陽詢的險絕,曹全碑的險絕,八大的險絕,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你會發現,當我從楷書,到隸書,再到行書的分析的時候,我開始不得不引入越來越多的角度,而並非從一個字去評價「險絕」。其實,書法鑒賞的學習,就是在這種思考過程中慢慢完成的。在學習中你會發現,所謂「險絕」,其實是書法家在結構上形成的一種自覺意識。

當你理解了這種自覺意識之後,你就會去思考,對結構自覺意識的形容,除了險絕,還有沒有其他的。這時你可以看看篆書。

這是王澍的一幅篆書作品。我們明顯可以看出鐵線篆對線條粗細和結構對稱之美的嚴苛要求。

顯然,這種在結構上所帶給我們的感覺,是和險絕,完全對立的。

比如,我們可以稱它為「規整」。

—————————————————————————————————

今天,如果你明白了什麼叫「險絕」,明天,你還要明白什麼叫「古拙」,「高古」,「寧靜」,「金石氣」,「書卷氣」,「神仙氣」。

不管這些名詞多眼花繚亂,聽著有多能裝逼,你都要告訴自己,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懂可以找人問,但是不要自己不求甚解,耽誤了自己的書法學習。

回過頭說,想怎麼提高自己的書法鑒賞能力,總有一件逃不開的事情,就是買書。

讓初學者買拓片是有些殘酷的。但是。

看完這102本,是起碼的。看到什麼程度呢,看到我隨便提一個名字,你就應該知道他寫過什麼代表的作品,是什麼年代的,擅長什麼書體,作品是什麼特點的。

不吹牛逼,我看的比這多多了,這102本,入門罷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見得少,自然說不出門道。

正因為看得多,所以我也不太喜歡在知乎上跟好多噴子較勁。您一輩子就看過不到十本字帖,還都是唐楷,還不配跟我聊書法呢。


謝邀。

很多的答案都不錯。筆者補充個建議:多看一些展覽。無論是古代精品展覽,還是現代人的作品展,都有不少好的作品。即使每次只有一副作品能引起共鳴,引起自己創作的慾望,就足夠了。


1第一眼,站位很重要
看正書(分不清楷魏篆隸,就找不連筆的)要保持2米距離,看行草(就是連筆字)則要距離3米之外。站定後,可伸出右手食指臨摹感受,感觸更為直接確實好字,觀賞時,可說此作深悟「中和」之美,如此可引用《書譜》句「志氣和平,不激不厲」就更妙了。
2見好字,不宜說漂亮
看到一幅好字,如果你非常大聲地說「這字真漂亮!」,收穫大多是嘲笑白眼,是否「好看」不是評價藝術品的核心標準,對於挑剔的、資深的、專業的欣賞者而言,「好看」甚至不是褒義詞,反而有「輕佻」「嘩眾」之意。
一定要評價作品好,要從章法、結體、用筆說全面。誇「章法」,主要評價墨跡和空白的搭配,就說「布局空靈」或「布白生動」「趣象橫生」。可引用名句:「此作真乃疏處可使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記住這是清人鄧石如說的,但稱「完白山人」則更有范兒。
3不宜評字形,而是論用筆
這是裝腔的高級境界。因書法可「取意忘形、自變其體」,但卻要求「筆筆中鋒、一撇一捺有出處」。「用筆」簡單說就是運筆寫字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用筆「圓熟、精當、渾厚、細膩、方圓結合」,這些說法都足以讓書家對你另眼相看。
4論楷書,唐楷登峰造極
顏柳歐趙盡人皆知,但談較陌生的作品能提高你范兒。談顏真卿要叫顏魯公,最愛「大小麻姑」《自書告身》;柳體只談《神策軍》;歐體可說《皇甫誕碑》;趙體膽巴碑、三門記都好。如有人較真,你便說:「歸根結底,都以虞世南、褚遂良為宗啊!」全斃。
5聊草書,走蹊徑
二王、張、懷是常識,眾所周知不新鮮。建議談孫過庭的《書譜》「俊拔剛斷」、米芾行書「充滿韻律感」、黃庭堅書「長戈大戟」…你認為《蘭亭序》固然神品,但卻更愛顏真卿《祭侄文稿》。如非談「二王」,你喜歡右軍(定要這麼叫!)《遠宦帖》和獻之《鴨頭丸帖》。
6談隸書,需謹慎
入門級《史晨》《乙瑛》不足以支撐你裝,如非要談則可嘆「禮器碑陰更可愛。」漢碑種類繁蕪風格各異,往遠扯更安全:「朝侯小子殘碑是隸書美學上的創新」、「好太王碑看似樸拙卻變化萬千」…特別注意:若論今人隸書,你愛王暇舉超過劉炳森!
7說魏碑,先掂自己分量
敢聊魏碑的通常不外行。張黑女張猛龍鄭文公等名碑都屬於實幹派,只要咬定「《始平公造像》雄峻偉茂,乃方筆之極規。我正準備用大白雲臨摹之」就可招搖過關。如遇較真,你可以「北碑中的無名碑銘墓誌最為可愛,可惜流傳不廣」結束談話。
8談篆書,先分大小篆
偏長的是小篆,偏方的是大篆。談大篆時言必稱「古籀」,盡顯裝x范兒。大部分大篆書法作品都宗法散氏盤、毛公鼎、大盂鼎、石鼓文,把這老四樣端出來基本能罩住師承來歷。如說起大篆書家,你只說吳缶老(吳昌碩)習石鼓用筆遒勁無人能及即可。
聊小篆的捷徑是談漢篆不理秦篆。漢篆袁安袁敞二碑走寬博一路蔚為大觀,是你最愛。必須主動談起三國孫皓立的《天發神讖碑》。你須說「此碑奇偉,但我臨摹時常混淆楷書筆意納入其中,著實煩惱。」另,如能說「趙之謙之外,齊白老衰年印風一變也受此碑啟發」就更好了!
聊魏碑不聊「二爨」就缺少腔調,說起爨寶子爨龍顏你須說「渾金璞玉,魏晉以還,此兩碑為書家之鼻祖。」「招商銀行」那四個字就是學二爨,賴少其寫的,有人說他是學「揚州八怪」的金農的「漆書」,你要駁斥:「金農也是學二爨!」搞定。


題目中包含了兩個問題,一是提高書法水平,一是提高鑒賞水平。都是很大的問題,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的,而我也不喜歡長篇大論。

雖然古人說過「善鑒者不寫,善寫者不鑒」。書寫水平與鑒賞水平好像不是正相關的事。像題主這樣寫了多年字,也小有成就,卻不懂鑒賞,說來也是很正常的事。但是是古人又說「識見愈高愈高」,你的鑒賞高度會限制你的書寫高度,這樣說來,就非常有必要提高鑒賞水平了。其實,你的書寫水平同樣也會限制你的鑒賞水平。但最終限制你書寫水平和鑒賞水平的是你的學養和品格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書寫水平和鑒賞水平,跟買多少書多少拓片花多少錢沒關係,乾隆就是個例子。是不是就不用多看了呢?那也不是。必須要多看,不僅要多看,還要妙悟。但任何事都有個進程在那裡,一般有這麼三個階段。
一開始是看啥不懂,看啥都懵的,不知道該去看什麼,這個階段,看再多也是空入寶山
後來或經人指點漸有所悟,持一法,或持一意,比如知道怎麼算險絕,便目空切,見誰都不過如此,睥睨天下,以為獨步,這時看再多也是一葉障目
再後來,幾經沉浮,始悟書乃心畫,見字無不好,這時方始見一紙一字皆現其妙。
這三個階段不是都可以到達的,很多人永遠停在第一個階段了,還有很多人永遠停在第二個階段,這部分人最可憐,初時志得意滿,卻最後憤恨終身。只有極少數人能到第三個階段,最後人書俱老


究竟如何提高鑒賞水平呢?無他,虛懷若谷,寧神養志,契而不舍,殊途同歸。說得有點玄,直白點說,你得有一個終身的目標,盡量摒棄個人的情緒影響,多讀書,學而時習之。

四,至於題中提到的草書,現代書法,江湖體之類, 他強任他強,明月過山崗,沒到時候,理他做甚。這條路,一句話:不要心急,再一句話:不要放棄


前面.@梁源珠玉在前,我換個角度強答一波,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首先書法這個東西,和當今很多其他技能不一樣,它的積澱是數千年來無數代人、無數天才人傑的智慧得來的,無論是深度還是廣度,我們普通人窮其一生也難以到達彼岸,它不是你去學個理髮,去學個攝影,去學個吉他,或者去學個編程那樣(沒有半點貶低這些技能的意思),歷史留下來的東西很少,更多的是去拓荒,往廣了發現也好,往深了挖掘也好,要出成績,相對是要容易很多的。

但是書法不一樣,當代的書法無疑和古代有很大的差距,環境的制約在那擺著呢,但即便是當代,也有很多高手需要我們仰望,古代先賢的高度就更加可望不可即了。

因此我覺得對大多數的普通人來說,把自己的字寫端正了、寫規範了,寫好看了,也就達到目的了,若還能讓人多看一會兒,賞心悅目,已經可以燒高香。

而真正往深了去研習、探究,那是少部分天才藝術家的追求,然後摻雜一大堆沽名釣譽,不懂裝懂的冒牌貨。

如果你沒有過人的天賦,沒有足夠的勤奮,以及多年的堅持,你很難說自己在書法上有了多高的造詣。

不是我潑冷水,也不是我沒有志氣,只是我學了幾年,天資駑鈍,也不過是推開了一條門縫而已,入門都差得遠。

因此我的建議是:

把持好心態,多讀多看多寫,是提高書法水平和鑒賞力的不二法門,但不是你做了這些就一定能成名成家,而是你不去做這些就不要指望你能在書法上有所建樹,這一點前面絕大多數答案都提到,但是依然還是有很多人在答,有很多人在等著看,似乎都在等待著某個人,說出某種方法,可以避開這些積累、無需這些苦功就能登堂入室一樣。

能學到多少,都是我們的福分,能把字寫到什麼程度,是我們的幸運,寫字本身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即使我們取不了多高的成就,這個過程就足夠讓我們為之著迷,又何必執著於最後的結果呢?

別的不說,先好好把自己的字寫乾淨了,寫端莊了,寫順眼了,再來研究如何提高自身書法水平,可能是適合更多人的答案吧。


幾位答主說得都很好。不做贅述了。


我誠心誠意地說:寫多了就好了!

以前我看不懂白蕉好在哪,覺得日狗,丑得一壁,字內空間分布都不勻(……),寫毛啊,趙孟頫多美啊不能寫?

後來……寫了一年集王和二王尺牘……
白蕉真牛逼,給父親跪了。

哪個帖看不懂,自己寫上三兩個月,老師指點指點,看看名家咋寫。
自己寫了,就能看出來別人寫得好不好了。肺腑之言!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能做到不俗,你就不會為你這些問題困擾。
怎麼變得不俗?

少上知乎多讀書!


看了下回答,都告訴你多寫多看,這誰都知道啊。。。。那具體怎麼寫怎麼看呢。
第一,按照時間朝代,把基本上出名的作品臨一遍。比如說從甲骨文,金文。然後寫秦篆,然後寫漢簡。就這樣你按照時間順序臨下來,臨到清朝,不管你喜歡不喜歡,會不會寫,看不看得懂,只管去寫就好了,不是讓你深入研究,就是寫一寫。在寫的同時,去研究這本字帖的資料,比如說你寫王羲之蘭亭序,那你就要研究王羲之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的家庭環境,他的生長環境,他取法於誰,他一生做了什麼樣的事性格特點是什麼。跟他同時期的有那些名人,同時期的書風是什麼樣的。這都是你所需要研究的。我說的這些是不是任務量很大?沒有幾年完不成吧?那當然了,你想一個月就什麼都能看懂了也不現實對吧。
第二,去看理論知識,理論知識極其重要,沒有理論的支撐,一輩子也就在原地打轉。推薦兩本理論入門級書,《中國書法史》,《書法有法》。
第三,多看展覽,既然你不會分辨什麼是好什麼是壞,那現代人的展覽就暫時先不要去看了。看各個博物館的展覽的古代精品。


謝邀。

這個問題,我在初學習書法的時候也遇到過。完全不明白誰寫得好,誰寫得不好,怎麼去欣賞一幅作品,從哪些方面欣賞。我很明白你的感覺: 一種來自心底的迷茫。

私以為,你能在書法比賽中獲過多次獎,基本的欣賞能力是應該具備的吧,怎麼會區分不出江湖體呢?頂多是道行比你高的大神的作品看不出門道。江湖體是很好區分的,因為江湖體是未受過正統書法練習,而自創一派的體系,就按照書法基本功,背道而馳的,則是江湖體。

至於如何欣賞他人作品,只能靠積累。多看古人書貼,了解一下入國展的要求及前入圍國展的作品,從多個方面入手: 空間分布,線條質量、方向、對比,作品上色、是否特點鮮明等等等等,看得多了,就自然懂得如何分辨作品的優劣了。還有跟著懂書法的人,聽他們如何分析一幅作品,久了自己也能裝裝逼了。

學習書法,提高鑒賞水平很關鍵,自練自的沒有好處,書法需要交流,學會吸取古人和大神的優點,心境到達一定層次了,自己也會跟著進步。


謝邀。

一人對書法欣賞的高度、角度與其實踐閱歷是必然分不開的,純會寫字的書法家我從來沒有遇到過,更沒在書法史上停留過。古今的書法大家幾乎都是具有高度鑒賞能力的書法評論家或說是獨到的書法理論家。就書法學習上,他們都十分重視「讀帖」。謂之「讀帖」,顧名思義,即通過觀摩書法者的書跡或碑刻去體會、領悟其書法風致和書寫筆法,藉以提高自己的鑒賞水平和自我書法學習能力。對於一個有志於學習書法或已經堅持在書法學習路途中的人來說,更要重視讀帖、明確讀帖的重要性,逐步學會分析、賞讀、評鑒書法作品的能力,取人之所長,避人之所短,才能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書法實踐性欣賞水平和自我書法理論系統,這便是歷代書家所強調「專攻一體,書看百家、以文養書」之根本。我們在評鑒和賞讀書法作時品,如果自己沒有豐富的書法閱歷、高瞻的鑒賞眼力和對書法作品自我分析、判斷、調和能力,必然會無區分地加以一概兼收、看誰的作品都覺得好、聽誰的建議都覺得對、對書法作品的欣賞就停留於視覺感官上,這不但不利於自己進步,甚致使自己書法學習走上彎路。話轉回來,如何定位書法鑒賞標準?是一個極其複雜的課題,歷代書法大家的說法各不相同,至今還沒有形成較為統一的欣賞書法的理論系統。但鑒賞書法簡要,是為統一的,「以文養書」;觀古今,真書法大家無一純於書法,優秀於詩、詞、賦、哲學、儒學、法學等領域。

康有為在《廣藝雙楫?十六宗》中,提出了自己對書法鑒賞的十條評論標準,謂之「十美」:「一曰魄力雄強,二曰氣象輝穆,三曰筆法跳越,四曰點畫峻厚,五曰意態奇逸,六曰精神飛動,七曰興趣酣足,八曰骨發洞達,九曰結構天成,十曰血肉豐美。」同類比,郭紹虞在《怎樣欣賞書法》中寫出了自己對書法欣賞六條標準:「一、形體,看結構天成,橫直相安;二、魄力,從筆力用墨看;三、意態,要飛動;四、流派,不拘泥碑帖,不以碑的標準看帖;五、才學,書法以外關係;六、氣象,揮朴安詳。」諸等,合理利用好諸類書法文獻,都是我們評鑒、賞讀書法作品和自己書寫作品時的理論參考依據。

如果要進一步對鑒賞書法基本加以歸納總結,無不外乎「形」、「神」二字。謂之「形」,指的是由特有變化的筆畫線條所構成的字之最終形態,概括結字筆畫、成字結構、獨字空間以及通篇作品的空間布局;謂之「神」,指的是上述基礎之上的外形中內在所表達出予人一種賞心悅目、拍案叫奇的氣(神、勢)韻,概括行字筆力、氣勢神態、內容情感、作品創作環境、人物時代等各個方面。因此,鑒賞書法作品,不能僅停留於一點一畫、字字和整幅作品布白的形態評賞,更要著眼於行字筆力、字字間氣勢呼應、通篇神態等。作品形外美觀多變,內在奕奕有神,可謂我們常聽到書法大家口中或筆下的「形神兼備」的上佳作品。也就是說,評鑒、賞讀書法作品,大可從這麼幾個方面著眼:

一、字之筆畫變化調和,概論其長短相輔、粗細相照、濃淡相應在結字空間和通篇作品空間的相互調和。

筆畫多變調和而遵循書法結字法度式行筆是由書者執筆寫若干個線條式的筆畫自然性有機的組合成的最佳狀態,這若各個筆畫,尤其是一字(比如「王」字)之中的出現的相同筆畫,在字中不能長短、粗細、濃淡幾乎是一模一樣,應該且必須有所變化,相輔、相照、相應的自然調和。就拿「王」字的三個「橫」畫,董其昌認為,可寫作,一縮,二少縮,三亦縮。這裡董其昌所論的「縮」,即筆勢收縮而不伸展、不出峰,含有「短」的意思;「王」字的「橫畫」就是這樣,否則,字形就顯得呆眼,缺靈動,也就無神韻可言。

(調和,概括對立、配合、混合、增美、和諧等作用)

(空間調和,使得字體結構空間區域被劃分不均而顯靈活性。)

(氣勢,概括筆勢順承、筆力調和。)

二、字之「重心」位置變化調和,概括字的最終形態形成,其重心位置不一,相互調和,獨字予人穩健之感,斜而不倒;字字相互照應,相得益彰。

字的形態表達是多種多樣、千姿百態,但千變萬化不離其重心。大家可以觀賞歐陽詢的字,咋看起來,予人搖搖欲墜之感,但坐看細察,其字猶似千年古塔,雖欲傾卻「重心」不離地,斜而不倒,穩健如新。書法學習路途上,我們也多少看過很多的字,書法欠佳的字,平躺在紙上看似妥妥噹噹、四平八穩,不偏不倚,但如果一豎起來看,卻東倒西歪,重心不穩。就此,我們疑惑判別字的重心如何,一個最簡單的方法是,把紙豎起來,(或自己換個角度)看看它有沒有「倒塌」之勢。

(字的重心不同等於字體本身的或田(米)字格的中心;很多書法初學者把田(米)字格的中心作為字體重心參考)

(斜絕之殊妙,斜而穩健。)

三、字之氣勢變化調和,概括字的起筆、收筆之勢多樣,前後呼應,字字相輔相成的調和。

宋代王安石有一句論書名言:「不必勉強方通神。」謂之「不必勉強」,即古今的書法大家統一行筆要領「自然天成」。文獻記載,書聖王羲之在給他的兒子王獻之傳授書法經驗時說:字要「自然寬狹得所」,「分間布白,遠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穩。」這也就是王羲之的書法「獨擅一家之美」根本所在,「自然天成」。

(分間布白,遠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穩)
四、鑒賞通篇書法作品,概括通篇作品的行字筆記、氣勢融合、行列調配、空間布白的調和。

上佳的書法作品,必然是字字間、行列間氣勢融合貫通,墨斷而勢連,筆短而意合。汁白以當黑,疏密得宜,予人以無盡的聯想和嘆為觀止的神韻感染力。當然,書法作品中的落款、印章也在通篇書法作品鑒賞範圍內,要著眼注意是否用得恰倒好處,好則便可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反則畫蛇添足,倒損了整幅作品勢流。

(朱熹,城南唱和詩卷)

五、鑒賞行筆筆法變化調和,概括其筆法學、承、融會、創新的調和。

書法行筆具有極強的繼承性,學於何人?承傳了哪些?但是僅僅承傳書法先賢的筆法、章法等,甚可與古人書寫一模一樣,尚不可稱的上真正的書法大家,且必須在傳承的基墊上融會貫通的創新。鑒於此,在評鑒和賞讀書法作品時,要著眼於作品中能否合理正確的處理好繼承與創新之間的關係。

(錢坫可謂清代篆書第一人,取法《嶧山碑》和《三墳記》筆畫堅挺圓潤,結體工穩疏朗,筆勢精妙而潔凈)

(秦-李斯《嶧山碑》局部)

(唐-李陽冰《三墳記》局部)

六、在評賞書法作品時,要知道作品創作環境、作者時代背景。

書法作品和文學作品是一樣的,作品的創作與作者書寫時的心情、所處的時代、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繫,作品風致會隨作者的年齡、心情、身處環境等的變化而變化。就是說,同一個書法家在可能因為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心情等而寫出不盡相同的甚截然不同的作品來,如唐顏魯公中期(文獻記載,四十四歲)寫的《多寶塔碑》,是在大唐政府和平環境的得意之中寫成的,字勢端重渾厚,清晰悅目,成為其楷書中的代表作;他晚期(唐乾元元年、約50歲)的《祭侄文稿》則是在大唐朝廷岌岌可危,侄兒在戰亂中不幸身亡之中寫成的,悲憤之情奪腔而出,通篇筆畫濃淡、疏密得宜、大小不一,加上塗塗改改的粗獷、瀟洒的風格,成為其行書中的代表作。同樣鑒於此,我們萬不可以總現代的眼光去評賞,一定要把作品放在人物當時創作作品時的歷史背景中去評鑒和賞讀,這樣才更大的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唐-顏真卿《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佛塔感應碑文》局部)

(唐-顏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七、評賞書法,自己要有一定的藝術聯想力,避免以實論實。

中國的書法特有象形性,字態是由特殊線條筆劃結構變化調和而形成的,對這一種特殊的藝術(或高於藝術),僅借實論實賦予的想像,是體會不出其中的殊妙。故此的古今書法大家總是以自己豐富的閱歷去想像、賦予書法合理的象形化。文獻記載,王羲之把「橫」、「豎」形象的比喻為「如孤舟之橫江諸」,「若春筍之抽寒谷」;梁武帝評賞蕭子云的書法,點到「書如危峰阻目,孤松一枝,荊可負劍,壯士彎弓,雄人獵虎,心胸猛烈,鋒刃難當」;就是說蕭子云的書法猶如「舞女低腰,仙人嘯樹」,可想而知,這是把兩種截然不同的書法風致十分形象地表達出來。再者,在評賞通篇書法作品時,還可從第一個字的第一起筆著眼,一直跟隨筆跡移轉領略書法者的筆意,這是我們評賞人用眼用心把字「重」寫一遍;可以深刻感受創作人行筆的氣勢和心情,入筆著力點、行筆提按的輕重緩急、筆端的走勢和著力變化、筆劃變化調和,細條濃淡變化調和的相輔相成、自然天成畫面盡皆呈現在我們腦海中,極大的感受真書的持重端莊、規行矩步,行書的從容婉約、疾徐如便,體會草書的風馳電掣、偃仰盤旋,從而精準把握到書法的活力、意趣、風致和境界,也就有效地提高自己對書法鑒賞水準。

(鑒賞能力的提高,理性辨識能力也隨之提高,由此,在學習過程中,我們才能最佳化的提取他人建議中概要,也能最大化的汲取古人墨跡要我們承傳的精髓。)

最後發幾幅作品,您學著鑒賞下吧。


多看。
主要是兩方面,一個是讀帖,另一個是看歷代書法理論批評。
另外補充一個小小的建議:不要有門戶之見。


謝邀。
要解決怎樣提高對書法的鑒賞能力?依我看,需要從兩方面入手。一,實踐;二,建立起自己的審美價值和審美判斷力。
實踐指實際的書寫能力。書法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藝術。我的體會是,書法中的許多美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只有親身去體驗和感悟。先決條件是,用筆正確。錯誤用筆的體驗是不全面的,不深刻的。
在臨帖中多用心感悟,多讀古人的書法論文,多讀中國古人的經典著作並改造自己的三觀,估計也就有了自己的審美眼光了。
這一切的關鍵是你的悟性、勇氣、天資。
奉勸一句,書法是挺難的,不是人人都玩好的。你耐得住寂寞嘛!


受邀答題,壓力蠻大。如果答不好,辜負題主信任,好不丟人。問題看似簡單,其實是書法審美的大課題,斗膽一試。

我喜歡用例子說事,更容易把想法說明白。下面是11屆國展上蔣樂志的獲獎作品。喜歡嗎?

我想,絕大多數人都不會喜歡。第一感覺——亂!什麼破玩意兒!還沒小學生寫得好!這樣的字還能獲獎,肯定有黑幕!

如果題主也有類似感覺,說明審美能力確實有點問題。如果相反,以下的文字不要看了。

這幅字能夠在國展上獲獎,當然是好字,而且是難得的好字。看看提名評委劉洪彪老師對這幅字的權威點評:

此作一張白紙、48個大字、40個小字、三方印章。作者心無掛礙,信手由心,率意行進,自然排布。大格局,正能量,磊磊落落,力健氣雄。其遠追魏碑古拙之氣,近熏時代快捷之風,深得趙之謙外形內蘊,兼融各流派墨趣筆情。作者操大筆,用宿墨,多扁鋒,慣方折,取橫勢,喜密實,自始至終情緒飽滿,從頭到尾筆法統一,個性語言和自我形象顯而易見。字多獨立,偶爾牽連,以行為主,間出楷草,於沉雄厚朴中營造活泛。五行大字,兩行小字,字數不等,行距不均,於正大寬博中避免板滯。當下書法創作,一味摹古丟失自我、希圖保險只寫小字、極力造勢追求外表之風正酣,此作素紙大字,恣意放懷之創作心態與手法,堪當楷模。

可能大多數人都無法認同這個點評,甚至認為這是噁心的相互吹捧。

我以我的專業良心保證,這幅字真的不錯,劉洪彪老師的點評非常到位。這幅字能夠在國展上獲獎,不是個別評委能決定的,而是評委集體打分的結果,這份評價的公正性毋庸置疑。

回到題主的問題上,如何欣賞一幅字?

總的來說,要從「五法」的角度欣賞,即:取法、筆法、字法、墨法、章法。上面劉洪彪老師的點評就是緊扣這「五法」展開的。今後你可以嘗試從這五個角度審視一幅作品。

很多人把視角僅僅盯在工整不工整、精緻不精緻等問題上,太業餘了。

在這「五法」之中,最最要緊的是「取法」問題。也就是說,要能夠看出這幅作品的傳統根基在哪裡,有哪些基因,學的誰的字,臨過哪個帖。書法是一門非常看重傳統的藝術,講究「根正苗紅」,「取法」問題是第一大事。審美也必須圍繞「取法」問題展開。

限於精力和篇幅,我只談審美中的取法問題,這是書法審美的核心問題。其他「四法」相對簡單,暫且不表。

先測試一下你的眼力吧。我七拼八湊了一幅字,每個字都有鮮明特徵,取自常見碑帖或著名書家,看得出每個字出自哪裡不?

當然,這是很簡單的一個測試。相信難不倒你。

難度加大,再試試,能否看出書家作品中的基因。

上面這幅是當前很火的一個書家婁東升的作品,魏楷基因,著重取法趙之謙。

上面這幅是當代書畫家趙士英的作品,取法伊秉綬,只是秀氣了不少,沒有伊秉綬的厚重大氣。

上面這幅是個學生寫的,主要取法鄧石如。

上面這幅來頭大,沈曾植的作品,取法張猛龍。

上面是清末民初書法家曾熙的作品,取法張黑女。

上面是蕭嫻作品,取法康有為,而康有為取法石門銘。

當然,為了表述簡單明了,我把上面的取法問題簡單化了,很多書家取法很廣,不局限於一兩帖,我只點出其最主要的取法對象。

如果你能看出這些作品的取法問題,你的欣賞能力已經不錯了。如果看不出,那就要努力。

好了,最後說說如何看懂「取法」問題?

第一,多看,博覽群書。既然走上書法這條路,就要廣泛涉獵,什麼東西都要看一點。既要多看各類主流碑帖,也要多看各類展覽和今人代表性書家作品,增加閱歷。說白了,就是要見多識廣。

第二,多寫,動筆比動眼更重要。一個帖子,只是看看的話,理解層次會很膚淺,最好動手寫一寫。每個人術業有專攻,往往集中精力學習某幾個帖子,這是對的。但我認為,作為有專業理想的人,要儘可能擴大臨帖面,尤其是各類主流碑帖,多多少少都要動筆寫一寫。即使只臨一遍,體會也會深入很多,對於增強鑒賞能力極有好處。

回到開篇蔣樂志的那幅作品,取法趙之謙,大多數人都看不出來。這個取法問題不解決,其他問題都談不下去。怎麼才能看出蔣樂志作品中的趙之謙基因?沒有其他辦法,只有把趙之謙的字,尤其是趙之謙的大字行草操練幾遍,才能體會到蔣和趙之間的血肉關係。

上面是趙之謙行書梅花盦詩,和蔣樂志之間的關係非常緊密。

第三,多論,相互切磋很重要。多年前,我還是個書法小白,也經常遇到看不懂的東西,就向人請教,常用「勝讀十年書」之感。

一天,在某茶館看到一幅譚秉炎的大字草書作品,差不多就是下圖的感覺,如同蚯蚓垂死掙扎,我極感困惑,便向身邊一位中書協會員請教,他只說了兩個字——「空間」。我便茅塞頓開,這幅字的特色在於空間布局別具匠心。

要建立書法朋友圈,有空沒事的時候吹吹牛皮,侃侃大山,會很有好處。不展開論述。

最後,來個小測試吧。下面是著名書法家周俊傑的作品,能否嘗試點評一番?

我試試:周俊傑先生這幅作品取法漢隸,尤以褒斜道為圭臬,追秦漢之風,綜行草之法,大開大合,大刀闊斧,別開生面。書家打破隸書常見章法布局,大字滿鋪,以結字精巧留白,更見匠心。擅用宿墨,潤則酣暢淋漓,枯若萬世古藤,極盡節奏變化之能事,視覺衝擊力道不凡。再看其書寫內容,是劉過的沁園春,「萬馬不嘶,一聲號角」,更顯器宇軒昂,令人血脈僨張。

獻醜了。


對於沒入門的。
《田蘊章每日一題每日一字》365集
沒有比這更好的入門教材了,權威,中立,傳統,能上來樹立正確的書法觀念。


謝邀


1. 多讀帖,多看作品,充實自己的「鑒賞源庫」

書法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儘管風格眾多,但是也有是體系的傳承。

就好像,武林中,每個人見面的時候,都會自報家門:

『在下少林寺,圓通大師門下大弟子』。

而起凡是懂行的人,你隨便耍兩招,人家就會發現:『果然是最正宗的少林武術!』並向你投去了大拇指。


書法鑒賞也是同理,在我們評價和鑒賞之前,當然是要了解所有(或者大部分)的書法形式和派別以及發展,以及從古到今出現的優秀的書法宗師的書法作品以及特點以及發展史,這是基礎

比如,我大概列出一個我能想起來,並且有書法作品傳世歷代著名書法家的清單,
這裡的書法家的作品,

有多少人你聽過?

有多少人的作品你多少你還算是比較了解的?

或者提到這個作品的時候,你是否能夠在腦海中浮現出這些作品大概的樣貌?

秦漢

  1. 李斯 《倉頡篇》、《泰山刻石》、《嶧山刻石》
  2. 趙高 《爰歷篇》
  3. 胡毋敬 《博學篇》
  4. 史游 《急就章》
  5. 張芝 《冠軍帖》
  6. 蔡邕 《熹平石經》
  7. 師宜官 《耿球碑》
  8. 還有一大堆無名氏,但是特別著名的 :《石門頌》、《乙瑛碑》、《禮器碑》、《衡方碑》、《華山廟碑》、《孔宙碑》、《史晨碑》、《曹全碑》、《張遷碑》

三國兩晉

  1. 皇象 《急就篇》
  2. 鍾繇 《宣示表》
  3. 衛覬 《受禪表》
  4. 衛夫人 《古名姬帖》
  5. 王羲之 《蘭亭序》、《樂毅論》、《黃庭經》、《快雪時晴帖》、《平安帖》《孔侍中帖》、《聖教序》、《十七帖》、《長風帖》……
  6. 王獻之 《洛神賦》、《地黃湯帖》
  7. 王珣 《伯遠帖》
  8. 還是有一堆無名氏,《爨寶子碑》、《高麗好大王碑》

南北朝

  1. 南朝的書法家多不了解,著名的碑帖有《爨龍顏碑》、《瘞鶴銘》
  2. 北朝魏碑系列:《始平公造像記》、《孫秋生造像記》、《楊大眼造像記》、《石門銘》、《張猛龍碑》、《高貞碑》、《元楨墓誌》、《張玄墓誌》、《元略墓誌》、《元懷墓誌》
  3. 鄭道昭 《鄭文公碑》

隋唐五代

  1. 智永 《真草千字文》
  2. 虞世南 《孔子廟堂碑》、《汝南公主墓志銘》
  3. 歐陽詢 《皇甫誕碑》、《虞恭公碑》、《化度寺碑》、《九成宮醴泉銘》、《小楷陰符經》
  4. 褚遂良 《倪寬贊》
  5. 孫過庭 《書譜》
  6. 張旭 《古詩四帖》、《悲清秋賦》、《肚痛帖》
  7. 李邕 《李思訓碑》
  8. 顏真卿 《祭侄文稿》、《多寶塔碑》、《麻姑仙壇記》、《顏勤禮碑》、《自書告身帖》
  9. 柳公權 《玄秘塔碑》、《神策軍碑》
  10. 懷素 《自敘帖》、《小草千字文》

宋遼金元

  1. 蔡襄 《扈從帖》
  2. 蘇軾 《寒食帖》、《前後赤壁賦》
  3. 黃庭堅 《松風閣詩帖》
  4. 米芾 《蜀素帖》
  5. 宋徽宗趙佶 《草書千字文》、《夏日詩帖》、《穠芳詩》
  6. 趙孟頫 《洛神賦》、《閑居賦》、《妙岩寺記》、《膽巴碑》、《汲黯傳》
  7. 鮮於樞 《透光古鏡歌》

明清

  1. 董其昌 《月賦》
  2. 祝允明 《雜書詩帖》、《嵇康酒會詩》
  3. 文徵明 《醉翁亭記》、《四體千字文卷》《離騷》
  4. 王陽明 《何陋軒記》、《矯亭說》、《書鄭邦瑞尺牘》
  5. 鄧石如 小篆
  6. 吳讓之 小篆
  7. 金農 作品太多
  8. 鄭燮,作品實在太多,你肯定見過「難得糊塗」

清末民國

  1. 吳昌碩 石鼓文、小篆
  2. 齊白石 小篆

近代的和當代的我就不做列舉了

(其中加粗的,我認為是必讀項目)

對字帖的選擇,除了 @梁源 推薦的《中國碑帖名品》之外,我這裡推薦80年出版的《歷代碑帖法書選》,原因是便宜,而且幾乎每個大點的書店都有很全的這個版本的字帖,最貴的也就10元左右。

而且內容相當豐富,我現在估計都買了快100本,到現在我有時候到書店,都有可能碰到我從未聽說過的字帖,(給出版社跪了)

這種封面的版本


2. 在充實基礎的知識上,試著去體會一部分作品的特點,深入的了解

體會作品的特點,最好的方式就是去臨帖,而此次的臨帖可以不進行深度學習,只是為了更好的體會作品風格,感受用筆技巧或者行氣章法,找到每種風格不同的難點和特點。
比如:

  • 漢隸的古樸是如何在行筆過程中通過提按頓挫顯現出來的
  • 魏碑的勾畫的外方內圓用軟筆是如何實現的
  • 鄭板橋所謂的「亂石鋪路」的章法的美感是如何體現的
  • ……

3. 讀更多的「論書書」

從古至今,有很多優秀的書法家,以及書法評論家
比如草書中的書譜,即是優秀的書法作品,又是優秀的書法評論著作。

體會其他人對於書法鑒賞的理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往自然也就能看的更遠

比,張懷瓘對於皇象的評價;「右軍隸書以一形而眾相,萬字皆別;休明章草雖相眾而形一,萬字皆同,各造其極。」

仔細觀察,鴛鴦,則剛等字。

4. 試著用自己的理論,完整的評價一副作品

對於書法作品的評論不應該只是,他的字好看,我喜歡就夠了。

而應該從一定的方向去分段評論,就好像手機評測一般。

從相機,屏幕,Soc,外觀,性能,系統等多個方向去評價。

並且將整個評論和鑒賞的過程全部記錄下來,將會對你的書法鑒賞大有裨益。
比如,從

師承,

點畫,

結構,

章法,

行氣,

變化,

氣質,

個性

等等角度去完整的分析。

當然還有很多投機取巧的方式,比如說想像,在腦海中中盡量還原書者書寫時的狀態,往往會得不到不同的體驗。
有時間補上一個示例。

5. 幾點Tips

  1. 不要試圖在網上跟人討論書法鑒賞,除非在專業的垂直社區,因為大部分人,對於書法的理了解也就只在唐楷(而且幾乎只有顏歐柳)和二王了;
  2. 定期去鑒賞同一個人的作品,每次講鑒賞記錄寫下來,分析是自己的變化,還是書者本身風格的變化,切記,一定要做完整的記錄;

書法相關回答:

* 書法臨帖臨的是什麼?應從中學習什麼?

* 知乎怎樣才能提高自身書法水平(鑒賞能力)?

* 如何開始練毛筆書法?

* 知乎書法展有些字體很難看為什麼也能叫書法?

* 知乎長時間堅持做一件事是怎麼樣的體驗?

* 知乎書法好的人日常的字體是怎樣的?

* 知乎音樂與書法有何相通之處?

* 知乎「字如其人」是真的嗎?這能看出什麼?

* 知乎在工資不高的情況下,如何把生活過得有品質? - 知乎

相關Live:

* 從楷書到行書:如何寫好連筆

* 如何將硬筆字寫的好看


-------分割線-------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賬號:決明子 Jueming_zi
這裡有關於攝影,繪畫,藝術,以及我想說給你們聽的故事

http://weixin.qq.com/r/iUgiOm3EeDAHrSlZ9x2b (二維碼自動識別)


謝邀!
劉勰的《文心雕龍》有句話:「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足以回答您的問題。不過,我猜,您很想要具體點的招數。再提供兩個字「學」「養」。
學,就是向先賢經典法帖學習,向有建樹有開拓的今人學習。養,就是長時間自修內化學識。二者都需要假以時日,急不來的。
要多了解書法美學、欣賞專業語彙,如蒼茫、空靈,簡遠,金石氣、書卷氣、沉著痛快等等。作為中國新聞出版書法家協會會員,再次在回答你的問題中為協會王雲武主席著作《書作賞析》打下廣告


說起來丟份……

網路嘴炮多的是,哥們實在是丟份…


不用迷信於所謂格調。現在多數人只是用所謂格調來掩飾自身不足和貶低他人的借口。書法是進化到今天的樣子的,如果要具備鑒賞能力,就應該對書法進化的歷程有所了解。從金文甲骨到秦漢篆隸,到魏晉今體的形成,到唐宋的法度意趣,到明清的衰落怪誕……應該一一遍覽。就會發現書法進化過程中有不同的風格派系,如二王的精神顏柳的莊嚴松雪的流美都是好的,就看你自己更傾向於哪一風格,鑒賞中,不能拘泥於流派,而是著眼於眼前的作品是否沿襲了書法進化的正派體系,無論什麼流派,結構應該是緊密嚴謹的,線條應該是有力的,章法應該是自然給人美感的……這些大概是書法鑒賞的通用標籤,最後,真正具備鑒賞能力,光是懂道理還不行,必須花時間精力進去,多看多想多寫,才能達到鑒賞與書寫共進互補。


謝邀

居然能在書法相關問題得到邀請真是誠惶誠恐。
前面幾位答主講得非常好了,尤其我很贊同高票答案的一個觀點就是,不能人云亦云,在鑒賞的過程中,差有理由,好也有理由,只有能找到理由,才算是找到了進步的方向。
接下來也談談自己粗鄙的認識,見笑了。
首先,能想到要提高書法鑒賞水平,先是需要理解書法的一些比較基本的要求。
古人認為字如其人,雖然說你要從字里去認識一個人還是不容易的,但是可以從這句話看出來,古人以人的品行要求著字。那麼比較正統的字的審美標準也就是咱們對人品行的那些要求,比如端正、謙和、有骨氣等等。
其次,怎麼理解這些要求呢?
比如端正,也就是每一個字每一幅作品都能端端正正立在紙上,協調、平衡、大氣,端正不意味著橫平豎直,而是類似一種重心一樣的東西,字不是飄在紙上、不是重心不穩左右顛倒的,左邊有比較重的起筆,右邊一定要有東西把重心穩住,上面頂著重重的大頭,下面一定不能蛇尾,外面是厚厚的大門,裡面就不能夠太虛......平衡、端正。
比如謙和,也就是一幅字要內斂,有細節,要注意起筆回峰,而不能一整幅字張揚跋扈、鋒芒畢露,注意這裡鋒芒畢露跟豪放啥的不是一個意思,你看張旭懷素的草書,人家的字一氣呵成非常洒脫,但是並不是尖尖刺刺的。
有骨氣,你也可以理解為字的風骨。為啥很多人看不起館閣體,其實就是這種字太注重表面的浮華,但是失了字的風骨......

不過其實,我覺得單就這麼干說真的是說不清啊……想想當時參加央美的畢業展,帶著我不懂書法的同學看書法區,我當時給她講哪副寫得好的時候她也是一臉懵逼......

我建議,首先你需要了解一下書法運筆用墨的基本知識,然後你可以找找古時候每一類字體極富盛名的作品,然後仔細地觀察這些字,不僅僅看每個字,小則觀察每個筆畫,從起筆回峰、長短粗細到筆力,中則看字型布局,大則看整幅作品的構造,必然是張弛有度的。然後你可以嘗試著臨摹跟著寫寫,看著寫著,慢慢地我相信你會有更深刻的體會。

因為手機打的,之後有時間在電腦上再把這個答案的邏輯啊什麼的完善一下
題主加油~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歐陽詢之子歐陽通的「小歐體」?
書法初學者(歐楷,中楷)應用什麼樣的毛筆用於練習?
練習毛筆字是堅持一種字體(如歐顏柳趙)好還是練完一種字體再練習另外一種?

TAG:書法 | 毛筆書法 | 書法教育 | 書法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