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中的蹺功由何而來?

《傳承者之中國意象》中的古典舞劇展示了「蹺功」,這種功夫是京劇演員必練的嗎?


反對@邢老闆

清代,秦腔演員魏長生到北京,引進蹺功(即腳上綁木質小腳,模擬纏足行走),更成為花旦表演中的特技。

然而,蹺功是傷害女性身體健康的封建糟粕,不該保留,更不該發揚光大。

粉戲是最淫蕩的色情戲,早已絕跡於舞台。這樣三俗的表演和蹺功有何關係?這是用色情做營銷。

解放前都已經被禁演了二三十年,被封建奴役的狗奴才才欣賞裹小腳。
這種態度不對:


以前覺得裹個小腳好看就練了這麼個蹺功,現在哪還有人喜歡小腳啊,
說實在的,這練了現在也沒什麼用了。要按我說,現在就練個刮功吧,弄兩塊板一遮在臉上拼一錐子臉出來,那多攢勁。

再給發明一個擠功,倆大饅頭一揣。
指定是比看個腳尖有意思多了。

排出新戲就叫直播記,就寫一個富貴人家的小姐靠發達的媒體找到了真心愛人的故事。指定好看!


京劇的蹺功是模仿女子小腳的一種方法,是舊社會封建思想下台上旦角演員為了取悅男性而產生的畸形產物。解放後就廢了蹺功了。不應該開歷史倒車,繼續鼓吹這種封建糟粕的存在。

補充:這東西跟芭蕾不一樣。你見過男芭蕾演員,你見過老生上蹺么。

她要是恢復血彩火彩我絕對支持!


這是去年踩著蹺錄製的一台電視節目。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沉寂已久的京劇「蹺功」又漸漸走進了大家的視線。

提起「蹺功」,不知道您各位能想到什麼,反正我首先想起來的,是與「蹺功」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另一個詞兒——「粉戲」。
何謂「粉戲」?看到這個香艷的「粉」字兒想必諸位已能猜出幾分。不錯,包含有「淫亂情節或情色表演」內容的戲,俗稱為「粉戲」,用如今的話解釋就是「京劇里滴小黃片兒」~

既是「粉戲」,自然少不了這一類妖艷人物——「淫婦」。
與如今「豐乳肥臀大長腿」的性感標準不同,古代評判一個女子性感與否的關鍵因素是看她有沒有一雙纏得漂亮的小腳,俗稱「三寸金蓮」~
一雙綉樣精緻的紅睡鞋對那時男子的誘惑程度不亞於今天的黑絲高跟。

「粉戲」的女主角多由花旦、武旦應工。既為「淫婦」,總要有點婀娜身姿,故這類旦角大多「踩蹺」裝扮三寸金蓮。緩步金蓮移小小,持杯玉筍露纖纖~

端正纖柔如玉削。窄襪宮鞋,暖襯吳綾薄。掌上細看才半搦。巧偷強奪嘗春酌。穩稱身材輕綽約。微步盈盈,未怕香塵覺。試問更誰如樣腳。除非借與嫦娥著。

下面這段內容…請未成年者…自覺迴避!!!

關於「粉戲」,曾有人云:「新舊各種淫戲雖層出不窮,而其關目亦不過數事。淫戲關目,奈何生旦狎抱也,袒裼露體也,帳中淫聲也,花旦獨自思淫作諸醜態也。」其實傳統戲曲的程式化表演,往往會有相近的套路。《殺子報》一劇,和尚阿雲借領經錢來到徐氏家中,與徐氏勾搭成奸,雙雙「入帳」,即是「帳中淫聲」關目。這是諸多粉戲所謂「露骨描寫性生活」的一種程式,《雙釘記》《戰宛城》,甚至《賣胭脂》等戲都有,大同小異。具體也就是兩人同入舞台上搭起的一座大帳,表示上床,旦角則把一隻綁蹺小腳故意露在帳外,引人注目,又在內劇烈搖動帳子,暗示性交動作。比較邪乎的表演,最後會從帳中扔出一股雞蛋清……以示高潮…

多出「粉戲」在清代就屢遭禁演,然而越禁越演,連西太后慈溪也點此戲~~食色,性也…
1948年起,政府開始明文規定各地禁演「粉戲」。此後,「粉戲」逐漸銷聲匿跡,不過,它卻在這方舞台上留下了一對兒香艷的小鞋,叫做「蹺」。不知這雙精緻的繡鞋承載了多少今人對古時風花雪月的幻想~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舞台之上是婀娜嫵媚搖曳生姿令觀眾欲罷不能的美艷婦人,舞台之下卻是日復一日的血汗
「蹺功」,現在被稱為「東方的芭蕾」,此難度絕不遜於彼。需自幼年學習,非「童子功」不可,練時在腿上綁著鐵瓦、沙袋,踩著蹺跑圓場,足尖出血乃家常便飯~

突然想起來這張圖…人艱不拆…
老先生常言「要想人前顯貴,必得人後受罪」

(旁邊是我普通的彩鞋,大一倍…)

(我的紅蹺鞋~)

蹺鞋由木料與布製成~踩蹺時腳尖朝下插在蹺內,然後用綁帶把腳背同木芯牢牢扎死,如同跳芭蕾舞一般。

這門驚艷的絕技能步步生香的從古走到今,實在不易,希望她能繼續走下去,世代流傳


唐魯孫《大雜燴》

蹺 乘
  國劇里有若干特技,例如打出手、勾臉譜、吃火、噴火、耍牙、踩蹺,都是其他國家歌舞劇里沒有的,只有踩蹺跟芭蕾舞同樣用腳尖迴旋踢盪,比較近似而已。
  國劇里旦角踩蹺,梨園行術語叫踩寸子,是最難練的一種特技,沒有三冬兩夏苦練的幼功,想把寸子踩得輕盈俏麗婀娜多姿,那是不可能的。當年老伶工侯俊山(藝名十三旦)曾經說過:「踩寸子是旦角前輩魏長生髮明的,流風所及,後來旦角變成扮相、做表、蹺功並重無旦不蹺的情形。科班出身的武旦、花旦,都要經過上蹺的嚴格訓練,不論嚴寒盛暑,由朝至暮,都要綁上蹺苦練,要練到走平地不聳肩不擺手,步履自然,進一步站三腳。站三腳是二尺高三條腿的長條凳,綁好蹺挺胸平視,不倚不靠,一站就是一二十分鐘。到了冬季要在堅而且滑的冰上跑圓場,耗蹺功夫做得越瓷實,將來上台蹺功越好看。蹺功穩健之後,進而練習武功步法,還要顧及身段邊式(漂亮的意思),那比練武功打把子就更為艱苦細膩啦。」

唐大師這本書裡面寫的內容蠻多,拿來翻翻挺好


翹功是過去旦角在台上為了裝成是小腳的女人的一種手段,民國開始放腳的時候就不流行了,不過清末民初的一些京劇名家還是會踩翹,梅蘭芳也學過,後來因為體現對女性的壓迫就絕跡於舞台了,同時在其他曲目中也有鼓勵放腳的,像白玉霜的花為媒就有提倡放腳的唱段


不請自來……


蹺功是由京劇鼻祖魏長生進京演出,而後逐漸被眾人知悉的,最早出現的時間已經不可考察,但作為京劇中花旦的基本功之一,蹺功從來都是能讓演員在舞台上大放異彩的絕活之一。

蹺功當然不是每個京劇演員必練的功夫,但是旦角要想出頭,必練蹺功。梅蘭芳先生就從小苦練蹺功,蹺功除了在特定曲目中進行表演,其最重要的作用是鍛煉演員的腰腿力量,梅蘭芳先生自述:幼年練蹺功,頗以為苦,但使他腰腿力量倍增,他在六十多歲仍然演出《醉酒》、《穆柯寨》便是倚賴幼年練蹺功積累的本錢。

不論是京劇演員還是現如今的影視劇演員,要想人前光彩,人後必須忍受常人所不能忍的磨練。

蒲劇的旦角王存才在《掛畫》的表演中,太師椅一寸多寬的扶手,他能踩著高蹺一躍而上,穩穩站在扶手上,甚至能單腳獨立,紋絲不動。殊不知王存才幼年學習踩蹺,平時腿上綁著沙袋鐵瓦,踩著蹺跟著戲班趕路。

這樣看來,「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的道理古今都適用。


上面的回答可能略有欠缺

千萬不要以為京劇中的蹺功就是踩高蹺,那不過是練習蹺功的一種方式。京劇中的「蹺」是一種特定的演出道具。

「蹺」又叫「蹺板」,木頭材質,做成古代纏足婦女穿的「三寸金蓮」形,蹺功也正是模仿纏足婦女行走的功夫 ——360百科

《傳承者之中國意象》把蹺功稱作「東方芭蕾」,本人認為形容地恰到好處——同樣是腳上功夫,同樣是腳尖著力,但是「東方芭蕾」更加考驗演員的功夫,也更能凸顯出演員的功底。

表演蹺功時,腳跟不能落地,腳背和腳腕都要綳直,平常人單是想像就能感覺到其中的苦楚。

《傳承者之中國意象》中的《粉墨春秋》曾經登上羊年春晚的舞台。

蹺功表演者小楊濤,憑藉一手踩蹺的絕活成功實現了他的目的——在最美的年紀最燦爛地綻放。


蹺功最早是男旦演員為模仿女性小腳,而在舞台上進行的一種高難度技藝,算是舊時代博人眼球用的,並非必練之功。作為一種絕活兒,它難度較大,對演員功夫要求較高,但也因為有損傷身體之嫌,近些年來會的人越來越少了,但並沒有被廢除。現在很多劇種特別是京劇,學員在學習基本功時還是會學到的。2007年,呂劇演員焦黎(京劇出身)就曾以《王小趕腳》中的蹺獲得中國戲劇最高獎——梅花獎。就現在來看,踩蹺還是為了展示技巧。


由何而來?裹小腳。

不過我更想回答下為何而來,還不是為了取悅觀眾?要說第一次有人這麼做可能不是觀眾要求的我信,但要說它發展推廣開來觀眾的喜愛毫無關係,那我雙手雙腳反對。
這東西就跟裹小腳是一樣的,部分士大夫喜歡看裹足的舞女跳舞,繼而更多人效仿。
部分戲迷票友喜歡看旦角蹺功,繼而更多旦角效仿。
好在戲迷票友的威力不大,不然那些京劇演員,怕是都得吃這個苦。

別看,現在那些腦殘的賣座電影,與一些粉絲的喜愛也有關係。


現在蹺功是作為戲曲里的一種技藝去練習的,有的人喜歡有的人不喜歡,至於廢不廢還是人梨園行里的人說了算。


由蹺而來。


蹺功是糟粕,得廢。
矮子功是糟粕,得廢。
現代社會滿台之乎者也三綱五常的開歷史倒車,該廢。
電視劇里床戲吻戲激情戲,太淫蕩,都該廢。
好歹派台上的生旦凈丑一人幾句二十四字真言,要不然怎麼配在現代社會上演出呢。


推薦閱讀:

關羽的武功是什麼水平?
古人殺虎真的那麼困難嗎?

TAG:京劇 | 功夫 | 京劇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