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創造甲骨文時,有沒有造字法?


肯定是有方法的,只是這種方法在漫長的文字產生過程中沒有被總結出來而已。就好像人們早就按照一定的語法在說漢語了,單到很晚才有人去總結語法。


 謝邀!   

1.學界目前好像無人就此問題作出過明確表述。

2.一般認為,「六書說」產生於漢代,為劉歆等古文經學家所創,不是造字法,而是用來解說漢字形體結構的學說。據此,可推斷出大家對此問題的態度:「六書說」在甲骨文時期還沒產生,商代應該沒有造字法理論存在。

3.目前學界雖對「轉注」等條目還存在爭議,但都認為甲骨文已具備「六書」,即六種造字法都存在於甲骨文……即:承認商代人們造字時用了「六書」,但沒進行理論總結。

4.目前學界研究分析甲骨文,「六書說」還是最常用、最基本的理論工具。

以上是目前學界的共識……好像有點自我矛盾,是吧?

我個人……也是這樣想的……

人們之所以主張「六書說」產生於漢代,

最重要的證據是許慎、鄭眾、班固等三人最早記載了「六書」的具體條目……可是,考古學常識告訴我們:早期文獻有滅失的可能,而且可能性很大,許慎等人最早記載「六書」條目不等於說「六書」條目在他們之前不存在,我們不能據此來否定「六書說」存在於東漢之前……科學正確的做法是存疑

《周禮》中記載了「六書」一詞,且許慎、鄭眾、班固等三人的記載,在內容上都與之契合,足以證明「六書」的存在不會遲於戰國。當然,《周禮》成書之前是否存在,嚴謹的做法還是存疑……部分學者為了證明六書說為劉歆「托古言志」,不惜否定《周禮》的相關記載,甚至質疑《周禮》整本書的可信度,個人認為是不可取的。如此明確的記載都能否定,那我們還必要去考據嗎?

甲骨文作為成熟的文字體系,應該存在相應的造字法理論……鑒於「六書說」最早出現的時間是存疑的,個人認為:「六書說」就是甲骨文的造字法理論,最早出現不會遲於商代……目前學界對待甲骨文和「六書說」的實際態度,已經說明了問題。


甲骨文如此之成熟,造字邏輯、結體審美、章法、線條以及文法,都已法度縝嚴。殷墟卜辭是「書本」,和先民岩畫那種「繪本」有著本質的不同。甲骨文絕非方塊字的嬰幼兒時期,那是何時期呢?我拍個腦門吧:少年。

更早的文字呢?

甲骨文能存世,概因卜辭留存於甲骨,如同金文留存於吉金,小篆留存於刻石,古隸留存於簡帛……而更早的文字,看來沒有後世這些文字的的介質之幸

我們今天能還能看到書而未鐫的硃筆卜辭,書法嫻熟,有筆有墨,可知甲骨文只是「甲骨文」應用場景之一

關於甲骨文時有否造字法,題主您說呢?


「語法」有兩個意思,一個指的是客觀存在的、把辭彙組織在一起造句的規則(如小孩子也可以習得並且自己造句),另一個指的是人們把這個規則歸納整理、並且描寫出來的一個體系(如漢語語法、英語語法)。

相應地,「造字法」也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客觀存在的、把書寫部件組織在一起的造字的規則(如把古人把零部件組成漢字),另一個指的是人們歸納整理這個規則,並且描寫出來一個體系(如許慎的六書,現代人的三書等等)。

而體系是無法真正包含所有的客觀規則的,只是越來完繕,而達不到完美。正如馬克思主義哲學所說:認識是無限的。

所以答案是:有(有客觀規則,而不是描寫體系)。


謝邀,這得看你所謂的「感覺」是啥。
如果說的是「對客觀世界的感知」,那麼是的。


推薦閱讀:

同从「火」的「烫」和「热」,为何偏旁写法不同?

TAG:甲骨文 | 漢字 | 漢字字源 | 古文字古漢字 | 六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