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胡震亨《唐音癸簽》中對杜甫的評價,其中「好自標榜,即以詩入詩」,請問,以詩入詩怎麼理解?
就是好用詩典。
比如:
杜甫:搖落深知宋玉悲。
杜甫:草木變衰行劍外。
宋玉:悲哉秋之為氣,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宋玉一句詩,杜甫來回地用。再比如:
杜甫: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屈原: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為什麼說「好自標榜」?意思是:「老子讀過這些,老子肚裡有貨。」當然,這是胡震亨的評價。
但,需要講的是,胡震亨說杜甫和別人不同的五點,一定要放在杜甫的時代去體會:
少陵七律與諸家異者有五:篇制多,一也;一題數首不盡,二也;好作拗體,三也;詩料無所不入,四也;好自標榜,即以詩入詩,五也。此皆諸家所無。
難道就杜甫一人篇制多?就杜甫一人好作拗體?不可能。
不能流行的大潮全被杜甫一個佔了,就說「以詩入詩」,杜甫同時代人也有。
比如:單說拿屈原「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一句入詩,不僅杜甫有,劉長卿也有嘛!
劉長卿(約726-786):江上月明胡雁過,淮南木落楚山多。
考劉長卿的時代,和杜甫幾近同時,聞一多甚至認為,劉長卿生於709年,傅璇琮認為,劉長卿生於710年左右或725年左右。劉長卿一輩子,和杜甫沒有什麼交往(但劉長卿認識李白,杜甫也認識李白,都混詩人圈,共同的朋友是有的)。不過,未必劉長卿沒讀過杜甫的詩,沒暗自揣摩學習過。當時,詩人之間的好詩是會互相傳抄的。有熟人,有圈子,讀到別人的詩並不難。難的是經歷戰火流傳下來。而既能流傳至今的詩,在當時的流行就可想而知了。
就從剛剛舉的《江州重別薛六柳八二員外》這首詩里看:
生涯豈料承優詔,世事空知學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過,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滄洲近,顧影無如白髮何。
今日龍鍾人共老,愧君猶遣慎風波。
這首詩作於何年呢?有說758年,有說782年。應以782年為是。
為什麼說782年為是?756年,劉長卿到蘇州長洲縣當縣尉,不久誣入獄,大赦,758年攝海鹽令。海鹽是在浙江。781年,任隨州刺史,後應辟入淮南節度使幕。任隨州刺史期間,曾作詩「淮南搖落客心悲」、「不敢淮南外」,劉長卿這首詩也提到「淮南木落」,應是在隨州刺史前後所作。
而杜甫《登高》,作於767年。
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作於762年,其中有一句:「乞歸優詔許」。劉長卿此詩「生涯豈料承優詔」與此口吻何其相近。乃至劉長卿任隨州刺史期間,此時杜甫(712-770)已死,「淮南搖落客心悲」這種句子,又與杜甫「搖落深知宋玉悲」何其彷彿。
盧文弨《抱經堂文集》稱劉長卿:「子美之後,定當推為巨擘。」
劉長卿與杜子美,幾乎是同時代人。但從詩風上,大家能看出來二人風格的相近。對典故使用的偏好,兩人身上都有。到了幾十年後,李義山的詩里,「以詩入詩」就更常見了。王安石說,「唐人知學老杜而得其藩籬者,惟義山一人。」
以詩入詩,到了後來,大為流行,到宋朝江西詩派,再到清朝,你要不以詩入詩,就不好意思提筆寫詩。那個時候,就不是「好自標榜」了,而幾乎成了作詩的必須——不懂用典你動什麼筆?《紅樓夢》裡邊,中秋夜聯句,「爭餅嘲黃髮,分瓜笑綠媛」,雖曰是聯詩,也是在斗誰讀的書多,這也是胡震亨說「好自標榜」的原因。(當然,胡震亨沒看到清朝對老杜的推崇又猛上了很多台階。)
胡氏提到的別的特點,「篇制多」、「一題數首」沒有一樣不流行的。李義山的時代就不乏「一題數首」了。
這正是杜甫何以成為杜甫的原因——他開闢了潮流。化用前人詩句,杜詩詳註里有大量的注釋都是有關前人用過的字眼。個人覺得這個觀點比較扯淡,詩歌的常用詞就那些,總會有雷同。老杜是很喜歡翻案,但大部分都是為了調侃,經常舊句用出新意,妙味橫出。
推薦閱讀: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是怎樣的一種痛苦?
※為什麼李白和杜甫只相差11歲,但談起他們所處的年代卻不同?
※單就文學性而言,蘇軾和杜甫誰的成就更高?
※杜甫為何仕途不順,且在他生前他的詩並沒有像李白那樣出名?
※如何評價網上有人說「唐詩宋詞 李杜都是小兒科」?
TAG:杜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