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宗教信仰是否是現在很多中國人感到不幸福的原因?
(恕我直言,感覺提這個問題的人,不是蠢就是壞)
同意丁一的說法,現在有些過於誇大了宗教信仰的作用,似乎只要有了宗教信仰,一切精神上的問題,甚至民主的問題就解決了。
在我看來,宗教的主要的作用就在於:有敬畏感、有依託、有指引。宗教設置了一個擁有強大權力、力量、道德地位的神或神權系統,讓人敬畏,讓人依靠,讓人不敢背叛,甚至讓人對這個絕對的權威不敢有任何思考和質疑,而得以長久發展的宗教,往往有一套哲學系統,給人以精神以及實際操作上的指引。
中國長期以來沒有絕對一統天下的宗教,但仍然使得國人有了這三個「有」,從而保持了內心的充實和平穩,靠的是道德、禮教、宗法,以及下層人敬畏感來源之一的鬼神震懾、因果報應,上層人敬畏感來源之一的歷史觀(害怕在史書上有不良記錄,或者說在歷史上記一筆)。在建國初,讓人狂熱的毛主義也達到了這一宗教信仰的效果,只不過是以一種更暴烈、更盲目的方式顯示而已。
現在的問題,只不過是傳統的消失了、毛主義也消失了,國人信仰形成了真空,不知道該用什麼填補。也許,這也是一件好事(長期看),我們在思想上又進入了一個春秋戰國時期(只可惜還不足夠自由),希望我們能在這個混亂中找到自己的路。轉一篇《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雜誌的報道供大家參考:
Gallop世界調查的分析顯示宗教信仰和幸福感的增強有關係,但僅限於那些缺乏足夠社會支持的社會
研究者分析了Gallop世界調查從2005年到2009年的調查數據,他們在全世界一百五十個國家中關注(其中國民的)宗教情感,生活滿意度,社會支持以及內心的喜樂狀態。
在缺乏足量事物、工作和健康關注的社會,擁有宗教信仰的人實際上要比那些不信教的人要更幸福。在這些國家的信教者同時也認為他們比起那些不信教的同輩人來說,感覺上受到的公共支持更多。
但是在那些擁有足夠社會支持的國家那裡事情卻沒這麼簡單。一方面,在更為富有的國家中,信教者和不信教者都比那些生活在缺乏足夠支持的環境中的人們要幸福;但是,有趣的是:在更富有的國家中,實際上那些有宗教信仰的人比他們沒有信仰的鄰居們卻更缺乏幸福感。這篇研究發表在《個人和社會心理雜誌》(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研究者在美國社會中發現了同樣的差異:在貧窮一些的州中,更多的人擁有信仰,並且這些州中的信仰者傾向於比非信教者擁有更多的幸福感。
因此關於宗教是否帶來幸福的這個問題,答案更像是要根據不同的條件而定。提問朋友的這個判斷挺不錯的,但是現階段,它只能改變少部分人的生活。
我認為,當中國真正實現了公民社會應有的公平與正義後,再來談這個問題會更有價值和可操作性。我覺得「缺乏信仰」並不一定是缺乏宗教信仰,而主要是缺乏普遍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也就是我們怎麼看待、對待自己和他人。
在中國古代,儒家思想就是當時人們的「信仰」;毛澤東時代,毛澤東的話和共產主義就是當時人們的「信仰」;在很多其他國家,宗教宣傳的救贖觀就是信徒的「信仰」;在美國,信宗教人口比例最少的國家,「自由」、「民主」是他們的「信仰」。而在現在的中國,有誰說的出中國人普遍認同的價值觀,或者說「信仰」是什麼呢?
我覺得幸福感來自於需求得以滿足。但是需求也有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之分。我們現在物質需求基本可以滿足了,但是為什麼還是不幸福?是因為缺乏了精神需求的滿足。精神需求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認同感,也就是所有人都認同一個「東西」是對的,並且至少追求了認為是對的的這個「東西」。而這個「東西」就是就是在「信仰」中定義的。
由於一些歷史原因,現在的中國人沒有這樣「信仰」,沒有受到普遍認同的價值觀。中國人現在普遍追求的只有錢,而大家普遍認為這個追求不是正確的。然後追求什麼才對呢?我相信每個人給的答案都不一樣。缺乏「信仰」,而且因為輿論和教育的限制,沒有合適的環境來發現、發展「信仰」,造成了精神層面的迷失,道德的滑坡,以及生活上的不幸福。
宗教信仰可以作為一種「信仰」來填充這個缺失,但並不是唯一方式。況且用宗教信仰填充也不具備廣泛可操作性,是因為經過多年的馬列主義思想的洗滌,已經沒有合適的土壤讓宗教信仰在中國廣泛發酵。幸福不是旁觀者可鑒定的事情,是當事人自己的心理狀態。
幸福感只由一個東西決定:需求得到滿足。
宗教能讓一個人在住不起房生不起病的情況下,對於這種人的基礎需求有滿足么?
不能,非常困難。
所以說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大部分不幸福的人,其不幸福來自於,大環境下個體的無力感。謝邀。
人們普遍感到不滿足,多是因為投身於對稀缺資源的爭搶。比如吃飽穿暖蓋得新瓦房,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
解決途徑有二:稀缺資源不再稀缺;人們轉而追求非稀缺的東西。
如果說宗教信仰對幸福感有什麼幫助的話,那大概是因為它提供了非現世的——自然也是非稀缺的——追求。在途徑一無望實現的社會中,途徑二會大行其道。有研究顯示貧窮的地方擁有信仰的人口比例更高,同時比沒有信仰的人幸福感更強,富裕的地方則未必(Gallop世界調查,發表於《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不過要討論此題還是困難的。因為「中國人」這個群體異質性很高。我們談的是哪一群中國人呢,是農村基督教團的老太太,還是拜財神玩佛珠的小老闆?是紅旗下長大的無神論者,還是閩南媽祖廟裡的香客?是文革後的鄉村基層社會、城市化進程後的城市社會,還是前近代的宗族社會?中國這麼大,歷史這麼長,又歷經劇變,想用一個「急功近利」「實用主義」的「國民性」來囊括,野心未免太大了。
人性在哪裡都一樣,沒有什麼民族生而虔敬,也沒有什麼民族生而功利。只是因為文化環境的變遷而凸顯出不同的層面而已。在近代新宗教興起之前,無論基督教還是伊斯蘭教,在民間生活中的形態和中國的「燒香拜佛」都沒有本質的區別。基督教有聖人信仰,伊斯蘭教有精靈信仰。神學家們與之鬥爭千年,但迄今猶有餘響。同樣,中國也有與西方近代宗教相類的較成熟的「制度性宗教」,就是明清教門運動,如羅教、白蓮教,同樣包含救世主觀念、團契、教會組織等,其教眾同樣有獻身的虔誠,影響亦極深極廣,只是始終不為官方接受,如今常被看作是邪教。
換言之,所謂「宗教信仰」從來都是建立在「燒香拜佛」之上的。一切宗教都具有服務性,因為它們需要在活生生的社會土壤中生存。中國許多地區在傳統信仰被破壞之後,是存在一定的宗教需求空白的,所以近年來農村基督教的蔓延才如此之快。如果把這個問題中的「中國人」限定為這一部分人,那麼我想是的,信教可以讓他們更幸福。
1,幾大宗教對生活方式的指引是非常非常非常有用的。。。裡面的生活智慧、人與人的智慧比你悟50年都管用.。。。宗教的一個本質就是前人的頓悟---傳給後人 (我想寫一本書叫做《宗教指引下的生活方式》)
2,宗教的目的之一是讓人進入幸福。。。
3,宗教的人更幸福,因此他們會尊重別人的幸福。。所以宗教社會,人素養高,人們不相互針刺,集體幸福度高
4,理論上中國人會詆毀宗教,因為他們嫉妒幸福。。但實際上中國人競爭太激烈、太損-----導致無法進入宗教幸福
所以我明確告訴各位,中國人不幸福。。他們通過佔便宜、語言機智佔便宜、物質、身份優越感、語言表達產生的氣順-----獲得片刻幸福。。。其餘多數時間他們在琢磨如何在別人那裡獲得幸福,剩下的時間一部分劃給焦慮,一部分劃給麻木,一部分劃給某一種盲目的、耗費時間的無聊興趣。。。所以總體上,中國人真正感受生活的時間極短。。。他們也不了解什麼是生活,即不在「生」中,也不在「活」的當下。。。他們的意義就在於模仿別人,在成為別人的霎那。。得到身體內幸福的「燃」。。。。所以基本上認識一個中國人就夠了,因為中國人很難找到真正有趣,而且持久有趣的。
不是。
執政者把國家意志上升為全民的宗教信仰,這才是大多數人不幸福的原因。
【 為什麼沒有信仰,會讓人不幸福 】
曾經有人評價中國人,說中國人的不幸福有很多原因,其中有一條是:沒有信仰。我想很多人可能有些迷惑,為什麼沒有信仰會讓我們痛苦?我們不是信仰共產主義嗎?可是很遺憾的告訴你,共產主義不是信仰。而唯物主義的哲學觀可能恰恰就是讓你產生巨大心理問題的價值觀。
我們人類作為自然或者宇宙這個整體的一個部分,和這個整體有著不可分割的互動和聯繫,正如物理學一直困惑在量子纏繞一樣,為什麼一個量子不論在任何地方改變狀態,而另一個量子可以在無限遠的地方隨著它也改變了狀態。用我們現在的觀點,動物和植物是大自然的產物,他們沒有所謂的意識,思想和靈魂。(起碼你可能很容易認為一個草履蟲沒有,或者一株細菌沒有)它們的生死存亡,往複變化都皆因「自然」存在的說不清道不明的規律。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知道,所有動物和植物都是自然的一個部分,作為一個自然界的小個體,比如一個蜥蜴,完全受到自然規則的支配,它是無法主宰自我生命的,而是依照自然為它寫好的劇本,從出生的地方,到生長的環境,以及死亡的方式而運作著。它可以努力的生存,但是也是依照自然給予的本能模式,所得到的奮鬥結果只是和環境互動的產物,就好比是酸性物質和鹼性物質放在一起,會得到中和一樣。而我們人類也是從一個菌株,一個細胞;從無脊椎,到脊椎;從爬行到哺乳類進化而來的。只是從哺乳類到我們現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我們變成了另外一個物種----有意識的哺乳類。這個物種,其實和從爬行進化到哺乳類沒有什麼區別。只是一個新物種的誕生,也只是一個受限於自然(宇宙)這個整體限制的新物種而已,而這個進化過程仍將繼續,將有新的物種不斷產生。但整個過程都是遵循自然規律,這個自然規律是一個我們的祖先以及我們現在一直無法認清的力量。古時候的人把他們視為各種神,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認識,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圖騰。後來他們逐漸的變成了佛祖,上帝,宙斯,阿拉等等等等,其實他們都是一回事,都是代表著左右我們的那種外部力量,這樣的外部力量的原型就是自然(宇宙)的規則,對於這樣力量的承認,讓我們在自然範圍內安好的存在,內心平靜而沒有衝突,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當屬自然的一個部分,我們的各種對於生活的努力(尋求安全,事物,繁衍機會)都是自然(神)的安排,我們的生命是自然規則的驗證。這就是所謂的人與自然的和諧。人在這個時期,或者說在這個認識下,是和自然(宇宙)同步的。內心沒有衝突,因為外界的、環境的情況和他們內心所擁有的觀點是一直的,這就是那種樸素的幸福狀態。但是如果你不承認有一種力量的存在,極大的左右著你的生命軌跡,不論你以那種形式表示這種不承認,比如你不承認神,不承認上帝,不承認阿拉,或者乾脆非常直接的不承認自然(宇宙)才是左右你行為和生命軌跡的力量。而一廂情願的相信「人定勝天」,「人是高級動物」,「有志者事竟成」等等所謂非常理性的思想,當你擁有了這些不讓人成為人的信念的時候。你的信念系統就與現實發生了巨大的矛盾衝突。你認為「應該」的事情總是「不應該」的發生,你想成為的那個所謂的「人」不論你怎麼努力都達不到。有一句話說的好:當雞有了鷹的理想,心理問題就產生了。在這樣情況下,巨大的內心衝突就產生了巨大的心理問題,於是有焦慮不安,莫名恐懼,心理混亂,這些讓人內心得不到平靜,遠離了幸福。當然,在自然力量的驅使下,這些有著巨大心理問題的人依然會去找尋幸福的,但是由於他們一直不肯放棄這個讓他們不幸的信念,因此堅持了一個錯誤的方向,現代人在尋找幸福的路上,偶爾碰到了一些有安慰作用的東西,比如:嗎啡,毒品,酒,各種成癮,於是就待在這個角落裡一邊堅持著「我可以戰勝任何事情」「人定勝天」「唯物主義」「等等讓他們不幸的信念的同時,一邊引鴆止渴般的自殘著。
信仰,實際上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承認一個不可知的力量源泉。不論你把它歸結成,神,上帝,阿拉,還是任何什麼東西。它具有的特徵就是:你是它的一個部分人,你的人生軌跡遵循它的規則,它是不可見的,但是存在的,它是不可認知的(你也可以說它是神秘的)。
其實,信仰是」人是自然(宇宙)的一個部分「這個信念的一個變型,它讓我們承認我們的生命只是自然規則的一個驗證過程,而我們人並不是什麼自然的主宰,不會讓你妄圖去有「改變自然的規則,利用自然的規則」這樣的一廂情願的想法。「共產主義」,「唯物主義」並沒有這樣的特徵和作用,因此它不是一種信仰,而很可能它僅僅也恰恰是你不幸福的一種信念而已。陳丹青:中國人是不講原則的,這是中國人最不好的地方,也是中國人最好的地方,什麼東西有用咱就用,沒用就打倒它,結果發現它還有用,再拿出來。中國人是不講原則的,不是按照一個哲學或思想的系統來處理國家的事和私人的事,而是怎麼能活下去就好...中國人的信仰就是:去他媽的,活下去最要緊。
《不願富》
改革開放時,身在天堂的恩格斯認為中國會從此富裕起來。共和國掌柜陳雲說:「不願富也。但求人民和老百姓都能衣食不缺,無是無非,燒清香,吃苦茶,安閑過日足矣。」恩格斯說:「你們第二共和國要人均GDP,可能比預料的還要多幾千,不過這樣安閑清福,你國的國民沒得享。」
仔細看了兩遍問題,我不禁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宗教產生之前的人們會感到幸福嗎?如果會感到幸福,那宗教又有何意義?
竊以為人的懶惰、弱小、貪婪、排他才是人們感到不幸福的原因。基本同意@丁一 的回答。我覺得人們之所以覺得不幸福就是因為慾望太大,所以總也不能滿足,由此而產生的失落感使人們覺得我不幸福。其實,知足常樂,這四個字是非常好的解釋。這也許會被說不思進取,但我覺得這和進取並不矛盾,還是看心態。如果我有一個遠大的目標,然後每天在努力後一審視都覺得離目標好遠,心煩意亂,覺得我怎麼這麼不幸福呢;但若把目標分解成一天天的小目標,就會覺得我今天完成了目標,點點累積,就成了幸福。可能我這種說法並不適合來講整個社會,但是對於個人來說,我覺得沒有宗教信仰和是否幸福沒有必然關係,還是看心態。
中國人不幸福的原因有很多:
1.社會福利水平低、對潛在不穩定因素的憂慮、休閑時間少所造成的生活壓力和不安定感
2.過度宣傳成功學、過度強調單一的成功模式以及對生活水平的過高期望,導致因現實的反差帶來的失落感和焦躁
3.言論不夠自由、文藝娛樂材料單調造成的精神貧瘠
4.缺少生命終極目標帶來的茫然
宗教可以消除一部分人的不幸福感,但也有可能加深一部分人的不幸福感,任何事情都是兩面的。
不幸福是因為物價太高,你試試現在的收入回到2000年的物價。得樂壞了
我不認為「飲鴆止渴」是個好主意。
合乎邏輯的結論都是由前提推導出來的。不同的前提可以推導出不同的結論。譬如,肯定平行公理,則可推導出歐氏幾何;否定之,則可推導出非歐幾何。
回到本問題,其答案恐怕亦因不同前提而異:- 持有宗教信仰的人,基於所信的教義,大都(甚或全部)能推導出肯定的回答。
- 無宗教信仰的人,顯然將推導出否定的回答。
所以,除非把所有人的信念統一,否則這個問題不可能有統一的回答。除非這些信念可被證實或證偽的,否則這個問題不可能有可被證實的回答。
基於此,凡是這類前提因依賴於信仰而無法統一的問題,其答案往往是各取所需,每一方都能基於各自的信念羅列出嚴密的推導過程。邏輯薄弱的人可能會目睹「答案」推理過程的嚴密,而增加對自己信念(或所不信)的正確性的信心,或者提問時潛意識會期待得到合乎自己信念的回答,以增強信心。而邏輯縝密的人如果要說服對方,最終還將歸結回前提之爭,也就是信仰之爭。信教可能會讓人有精神寄託,與幸福無多大關聯。不信的話,可以去信個教試試,看能不能開心點……囧
幸福是痛苦的反面,沒經歷過痛苦哪能體會到幸福?個人認為,幸福是慾望得到滿足的感覺,人不快樂是因為不滿足。假如說達到幸福感也有閾值的話,那麼幸福閾受性格、年齡、人生經歷等的影響,而我們的幸福閾越來越高。
ps. 每次看到別人說「沒有宗教信仰就缺乏道德約束」,真的是很無語。中國五千年歷史流傳下來的傳統美德和宗教信仰有什麼關係么?少數人的喪失能代表全部么?的確,那些制假造毒禍害人命的奸商讓人痛心疾首,可是,諸如「最美司機」的英勇事迹也屢出不窮啊,未見曝光默默無聞的人更是數不勝數,這些人都有宗教信仰嗎?相比之下,那些有宗教信仰的人乾的傷天害理的事也不少,近期不就有個加拿大碎屍案么。無意冒犯,感覺信教的人比較容易產生思想和行為上的偏激。
一
經常聽到一些人批評中國人世俗。批評者多是教徒或知識分子。全世界主要國家,中國無神論者的比例可能最高,也許高達六成。在他們看來,這實在高得不像話。
其餘四成的情形,說起來也不能讓他們滿意。這些人有宗教徒,泛神論者,或崇拜形形色色的偶像。一些人信神信佛,信財神,信關公,並非膜拜信仰,僅僅因為有好處。信神是和神做生意,我信神,神要保佑我;我給神上供,祂給要回報。這種調侃多少符合事實。
大部分中國人,哪怕有信仰,也只是關心現世幸福,兒女子孫幸福。這種幸福和靈魂歸宿,心靈平靜無關,完全是世俗的快樂。更多子女,更多錢財,更多榮譽,更多物慾享受。
聽起來真是很俗氣,很糟糕啊。人之為人,如此卑微,那麼苟且,連一點終極理想都沒有呢,中國人太缺乏神性了。
說得太好了,我這裡說的世俗,就是缺乏神性。人沒有神性,當然不全是壞事;滿腦子是神的民族,倒也未見得是好事。
二
印度幾乎全民信神,整個國家號稱宗教博物館。宗教五花八門,神祇多得嚇人,很多印度人的時間精力都要奉獻給神,參加學習經典,終日冥想苦想。在一些人看來,這樣的生活也許溫和深邃,令人感動。在很多中國人眼中,坐而冥想卻和「懶惰」沒什麼差別。
也有一些積極進取的宗教。由於世俗生活在他們看來,並不值得追求,唯有神才是至高無上。他們的積極進取,實際還是表現為出世。為神而奮鬥,傳播神的旨意,這是很多傳教士的使命。極端的表現是戰爭。不信吾神,其心必異,其身可誅,這樣的狂熱信徒為數不少。
20世紀以前,幾乎最慘烈戰爭都是宗教戰爭。信徒為一丁點教義區別會大打出手,異教徒之間要打,同教之間的不同派別,打起來也很兇猛。細究下來,許多差別小到外人幾乎看不出來。在他們看來,為教義偶像拋頭顱灑熱血,乃是很高尚的事情,世俗快樂反而不值一提。
直到今天,這樣的宗教勢力依然存在,成為我們和平生活的威脅。
三
宗教信仰作為一種觀念,它指導人的行動。如果我們認為,世俗生活的繁榮和幸福,是美好和值得追求的事情,宗教指導下的許多行動,就與此目標格格不入。
茅於軾先生到埃及旅遊,慨然有嘆:古埃及人把追求來世作為人生最重要目標,所有聰明才智都用在這虛無縹緲的目的上。統治者如此,老百姓也如此。除了金字塔,古埃及文明幾乎沒有別的什麼遺產,就悄然消亡。
這樣例子非常多見。1950年以前的西藏,幾乎完全沉浸在宗教中。僧侶貴族如此,底層民眾更是如此。整個西藏,稍微像樣點的財富都凝聚在宗教,鑄成金碧輝煌的寺廟。世俗的卑微苟活和神殿的富麗堂皇,形成了鮮明對比。現世生活無足輕重,把財富奉獻出去,取悅神靈,這才是至高價值。可以想見,在這種觀念統治下,西藏可以靜止保持上千年。
一些宗教不僅限於佔據財富,還包括抑制人。古代藏族一度是很強盛的民族,吐蕃軍隊曾攻佔唐朝首都長安。後來吐蕃衰弱,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黃教興起。黃教要求大批成年男子進寺廟當喇嘛,不事生產,終日誦經,連娶妻生子,種族延續都給限制住了。
古代人口增長率本來就低,出生率一降低,人口勢必減少。人口變少,就更談不上財富增長了。清朝時期蒙古族衰落,在宗教方面有相似之處。
四
說了那麼多宗教壞話,很多人可能要不滿。宗教就如此不堪,沒有貢獻?你也太狂妄了!
首先要說,我贊成信仰自由,這無須多言。宗教在組織社會,維繫穩定,豐富文化倫理方面,也有很大貢獻,這些我都認同。信教者安貧樂道,在他的精神王國里,尋找到來世幸福。在我看來,這也是非常很尊重的事情。
我只是指出,觀念決定行動,行動指向結果。如果我們贊成財富增加,現世繁榮,就不能不重視宗教在這方面的消極作用。很多人希望經濟發達,物質豐裕,同時貶低世俗生活的價值,完全是自相矛盾。
現代生活的繁榮,起點要追溯到文藝復興。人從神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成為獨立自覺的個體。神權降低,人權提高,肯定人的價值,尊重人的理性,滿足人的慾望,這就是世俗化。現代商業社會的核心精神,尊重人的慾望,並以滿足人的慾望為目標,不斷生產創造。物質充裕,精神富足的社會,必定是一個世俗社會。
五
很多人會說,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宗教氛圍很深厚啊。這一點我部分認同。
美國人的家庭生活中,宗教仍佔有重要地位;美國經濟發達,不是神的價值壓過世俗價值,恰恰相反,而是理性得到發揮,普通人慾望充分滿足。商人想盡辦法討好消費者,用一切手段滿足他們的慾望。財產權受到憲法保護,免於神權者無端的侵犯。承認並重視世俗慾望,保障生產和貿易自由,這才是美國發達的原因。
社會學領域,新教倫理被認為是促進資本主義發展的關鍵原因。在我看來,新教倫理促進資本主義發展,它所發揮作用的部分,恰恰是它拋棄天主教的很多禁慾和冥想成分,主張積極入世,以勤奮工作創造大量財富,進而取悅上帝。
新教倫理包含「抵制享樂、節制奢侈」的禁慾成分,整個過程卻在強調現世奮鬥。更多地生兒育女,不知疲倦地工作,以創造財富為己任,這樣方能獲得揀選。新教倫理中,世俗生活的意義沒有被拋棄,反而被提升到很高地位。出世的目標,要以入世手段來實現。甚至說,在世俗中收穫豐盛,這是實現至高價值的唯一途徑。這才是新教倫理促進資本主義的秘密。
六
中國人沒有深厚的宗教傳統,在我看來,這沒什麼可丟人。中國人重視世俗生活,文化源頭可以追溯到孔夫子。子路問事鬼神,夫子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路再問死亡大事,夫子的回答是:未知生,焉知死?總體而言,儒家是一個「敬鬼神而遠之」「不語怪力亂神」的思想系統。它對神靈話題保持敬畏,主張重視世俗生活。
中國兩千多年文化,除少數思想家探索終極問題,絕大多數思想者和民眾,他們很少會明確的偶像,終極的目標,陷入全民狂熱里。除個別打著宗教旗號的農民戰爭,中國一直沒有出現西方意義上的宗教戰爭,這大大降低了戰爭頻度和烈度。中國古代不存在「黑暗中世紀」一說,大部分時間裡,中華文明都處於領先,我想應該歸功於世俗化吧。
批評者總說:中國人太世俗,社會太功利,缺乏終極關懷。所謂終極關懷,是以有限之生命,追求永恆之價值。按照他們說法,沒有終極關懷,人會失之於膚淺狂妄,在有生之年不擇手段,甚至不惜作惡以滿足慾望。總之,沒有宗教信仰和終極關懷,人就會變得沒底線。
看看世俗的中國人吧,他們大部分沒什麼神鬼意識,很多人對於死亡的認識,簡直「人死如燈滅」。他們漠然看待死亡,對往生也沒有特別期待,他們卻沒有無惡不作,洪水滔天。相反,很多中國人積極進取,直到生命最後一刻,仍然重視世俗的價值。中國人並非沒有終極關懷,他們對超出此生的永恆價值,也有獨特追求。這方面的話題,以後再說。
沒有信仰,是最好的信仰。
有些人,衷心希望人群能夠信仰:勤勞可以致富,不吝付出終有回報,一步一個腳印就能向上……
偏偏人群信仰的是:拆遷大鬧一秒變土豪,捨命喝農藥勝讀十年書;捐養老金養美美,捐大病險到大病時很險;納稅就是自己捨不得吃喝養活食人猿。
由此,只得妥協。
沒有信仰,便是最好的信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