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現代人「修身」要怎麼做?

懶惰、狹隘、貪婪、自私、冷漠、浮躁、急功近利、暴戾 ……或多或少或重或輕的存在著…

怎樣才能做最好的自己?
請介紹一下你的修身經驗。


可以參考本傑明·富蘭克林的十三條美德:

1、節制:食不過飽,飲不至醉。
Temperance. Eat not to dullness; drink not to elevation.
2、少言:言必對人對己有利,切莫熱衷閑言碎語。
Silence. Speak not but what may benefit others or yourself; avoid trifling conversation.
3、有序:東西該放哪就放哪,事情該何時做就何時做。

Order. Let all your things have their places; let each part of your business have its time.
4、決心:做應該做的事情;決心要做的事情應堅持不懈。
Resolution. Resolve to perform what you ought; perform without fail what you resolve.
5、節儉:花錢必須於己於人有益;換言之,切忌浪費。
Frugality: Make no expense but to do good to others or yourself; i.e. waste nothing.
6、勤勉:不浪費時間,只做那些有用的事情,戒掉一切不必要的行動。
Industry: Lose no time; be always employed in something useful; cut off all unnecessary actions.
7、誠實:不欺騙人;思想純潔公正;說話也是如此。
Sincerity. Use no hurtful deceit; think innocently and justly, and, if you speak, speak accordingly.
8、公正:不做害人的事情,不要忘記履行對人有益而且又是你應盡的義務。
Justice. Wrong none by doing injuries, or omitting the benefits that are your duty.
9、平和:避免極端;要容忍別人對你應得的處罰。
Moderation. Avoid extremes; forbear resenting injuries so much as you think they deserve.
10、清潔:身體、衣服和住所力求清潔。
Cleanliness. Tolerate no unseemliness in body, clothes, or habitation.
11、鎮定:不要因為小事或普通的、不可避免的事故而驚慌失措。
Tranquillity. Be not disturbed at trifles, or at accidents commom or unavoidable.
12、節慾:除非為了健康或生育後代,不常進行房事,永遠不要房事過度、傷害身體或損害你自己或他人的安寧或名譽。
Chastity. Rarely use venery but for health or offspring, never to dullness, weakness, or the injury of your own or another"s peace or reputation.
13、謙遜:仿效耶穌和蘇格拉底。
Humility: Imitate Jesus and Socrates.

簡化一點是頓騎士團三大美德:「安貧、守貞和服從」
按照現代人的觀念來理解,物質上極簡主義,精神和肉體純潔,心性謙卑,永遠知道不足,追求自我進步和超越。
——三觀這麼正的人(不是說他們多麼「完美」,而是嚮往完美 self-improvement)現實中我還真認識,三個而已。
美德老套,但永不過時。


志於道,為己之學之類虛的就不說了。手機碼字,見諒。

1讀經典
首推論語,參考歷代註疏,推薦《四書章句》和程樹德《論語集釋》。不多說。

2反省
隨手摘錄了一些讀《論語》的部分筆記,省去了涉及私事的部分(其實這部分最重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人只有在反省之中才能與自己的生活拉開距離,才不至於完全陷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混沌之中。只有拉開了距離,人才更清醒和自然地看待自己和生活,也只有拉開了距離,人們才從不言自明的熟識中解脫,人們才不再被功利之鎖牢牢舒服,人們才能回望到生活之美。而反省就是「拉開距離」的路徑。
更重要的是,反省也是切磋琢磨之修身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反省中人們才能不斷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與不足,才能改正與提升。每天都要給自己留時間反省。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過則勿憚改。憚,畏也。為什麼用憚字,值得仔細玩味。過失通常伴隨著責任,有時候明知道自己錯了,可卻不願意承認,更別說改正,正是因為害怕承擔過失帶來的責任,如此便與正道漸行漸遠。所以改過是很難的,需要勇氣和決心才得以完成。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對我來說這章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它可用來檢視自己,常常以此自省,大有益處。這裡有層層遞進的關係。首先反省自己平日的所作所為如何?如果所作所為沒有什麼問題,第二反省如此作為的緣由是什麼?如果緣由都合情合理不純為了功利或更壞的目的而有善的行為,就再反省自己的行為出於勉強還是已經能樂能安,若不能安則繼續精進,若能則知其所止。
觀其所由,讓我想到讀莊子的胠篋篇,裡面說到大盜竊聖智之法以濟私利,顏回可學聖賢,大盜同樣可以。真是時時敲在心上。不得不反思,我們學聖賢之學到底是為了什麼?我們的發心是怎樣的,是否純正?我們會不會就是大盜,打著學聖賢的旗號,既騙自己也騙別人?應該時時提醒自己,不要一不小心就成了大盜。

3事上修身
這點尤其重要。
  有一屬官,因久聽講先生之學,曰:「此學甚好,只是簿書訟獄繁難,不得為學。」先生聞之,曰:我何嘗教爾離了簿書訟獄懸空去講學?爾既有官司之事,便從官司的事上為學,才是真格物。如問一詞訟,不可因其應對無狀,起個怒心:不可因他言語圓轉,生個喜心:不可惡其囑託,加意治之:不可因其請求,屈意從之:不可因自己事務煩冗,隨意苟且斷之;不可因旁人譖毀羅織,隨人意思處之。這許多意思皆私,只爾自知,須精細省察克治,惟恐此心有一毫偏倚,杜人是非,這便是格物致知。簿書訟獄之閑,無非實學。若離了事物為學,卻是著空。——《傳習錄》
「我何嘗教爾離了簿書訟獄懸空去講學?」
任何事上都可學都可修身。朱子曰:若能沉潛專一看得文字,只此便是治心養性之法。這裡不用拘束於「沉潛專一看得文字」,沉潛專一於身邊的任何小事,從打掃衛生到看書學習,哪個不能治心養性呢?

具體怎麼做?經典里說的很多,簡單說其中一點。

子曰:「敬事而信」,朱子曰:「涵養須用敬」。
事事持敬。對手頭的事要用敬,認真誠意地做,既然要做,不管你的願望如何,是否被迫,都要好好做。願意做的事做不做得好,是對為學成果的檢驗;好好做不願意做的事,正是對自己的切磋琢磨。這是對事的敬,更是對自己的敬。


普及版

進階版

新常態版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耗身而求財,藉財而養身,苦短一世,碌碌平生。

功成圓滿自有定義,喜樂得失甘之如飴。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善待歲月,獨賞華年。


今天剛看了一本書,就把讀後感搬上來吧。習慣了吐槽,寫點正經的反而感覺怪怪的。較理論話,將就點~


淺析《平天下》之「修身篇」

經濟、政治和文化這三者的關係是相輔相成、不可分離的一個整體,在當代,文化的作用越來越凸顯,不容忽視。十八大以來,傳統文化更是受到新一屆中央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對領導者和被領導者而言,傳統文化都充滿修身為學、治國理政的當代意義。


修其心治其身,而後可以為政於天下。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確實博大精深,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在於它對每個時代都有與時俱進的借鑒和引導意義。正如《平天下》這本書中代序而言:治理現代化離不開傳統營養。治理體系由一個國家具體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以及人民所決定的。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且拋磚引玉,講講我對修身的理解。

我相信相由心生,相信誠於中者,形於外。這無關面相等唯心的觀點,而是真切感受到讀書能明理,明理氣自成。
一個通情達理的人,一定會表現出對周圍環境和人的理解和包容,並盡量調整自己來融入集體,以適應不同的環境、人文。
借用《平天下》中「修身篇」觀點:「修身治平」是一個完整的人格成就途徑,是由內及外、從個體到家庭再到國家、天下,個體道德在外化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充實、達到化成天下的境界。
對我們而言,並非每個個體都需要把「治國平天下」掛在嘴邊,爭當一個人人敬仰的道德模範,但是要明白,通化兼濟天下的起點,都在於我們這些小小的個體身上,在於每個小家庭中修身、相處的層面上。


而如何修身,如何讀書明理,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涵養、有氣質的人,這包括多方面的因素和方法。閱讀「修身篇」中系統收錄的傳統文學,它向我傳達幾個方面的信息,讓我對自身素質的培養有一個更加深入的理解。


一、自強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典出《周易·乾》。自強不息,即說明了自制力和執行力的重要性。
在現代社會中,經濟的發展速度用「飛躍」來形容其實不為過,大到世界經濟貿易組織,小到電子產品的更新換代,每一項的發展都讓我們感受到現代文明成果的豐碩和人類智慧的無盡。這樣的飛速,離不開高效運轉的體制,離不開人們在各個崗位上爭分奪秒的工作狀態。
慵懶是最舒服的一種狀態,卻也讓人得不到內心充實而慚愧空虛,是的,懶惰會生根,一個自律性不高,缺乏執行力的人,無法以身作則,無法讓原本富有創意的想法得到及時的表露。


二、言而有信。
「人而不能言,何以為人?言而不信,何以為言」,典出《春秋榖梁傳·僖公二十二年》。這告訴我們言行必須一致,做到言而有信。
言語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能表達承諾,若言而無信,則再多言語也只是空話、大話。言多必失,承諾過多無法做到的事情,會讓別人對你的信用和為人產生質疑,一個連基本信用都沒有的人,如何談修身。從誠信方面來講,少說多做,微言大義,才能讓人產生信服力和認同感。


三、勤於總結。
「吾日三省吾身」,典出《論語·學而》。即告知我們,為人要勤於自醒、善於總結,在不斷反思中汲取經驗和教訓,找到最佳狀態來激發自己無限潛能。
人貴自知,自負和自卑的人容易挫敗,或高估、或小怯,是因為對自身認識度不夠,無法正確定位自己。只有看清自己的能力,感知自己的興趣所在,檢點自身、隨時反省,才能在積蓄一定力量和光明後,在一個漆黑的夜晚,划出一道破曉的曙光。


四、慧者心辨。
「慧者心辨而不繁說」,典出《墨子·修身》,有智慧的人心如明鏡去不過多言語,能幹實事卻不邀功爭賞,這讓我想到「謠言止於智者」。
在這個信息像瀑布飛流直下、一瀉千里的年代,人言著實可畏。如何在漫天的傳言中撿取有用而真實的信息,確實需要我們有一定的自我分辨能力。謠言止於智者,我們要做的是加強自身修養,所知道的不要全說,所聽到的不要全信,養成自身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拒絕三人成虎,不要搬弄是非,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五、積累能量。
「 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典出《戰國策》。這在經濟高速運轉得讓人誤以為一切都可以速成的時代,學會沉潛、積累顯得尤為重要。
現代社會太過浮躁,人們總習慣羨慕那些學有所成,擁有一方造詣的人,能夠享受眾人的認可和折服的目光,卻常常忽略這些人,在默默無聞的時候,付出了多少的艱辛和常人無法忍受的磨難。總是期盼所有成就能速成,才會引得類似「一招通用」「百日英語」之類像速食麵一樣的速食文化層出不窮。經商的想一夜暴富,為學的想一夜成名,當官的想一夜騰達……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我自始至終堅信,人要耐得住寂寞,學會沉潛,才能積累能量,鼓足後勁,等待有朝一日蓄勢待發,一飛衝天。

《平天下》這本充滿中國古典治理智慧的書籍,是讓廣大幹部群眾更好地吸取蘊含的中華傳統經典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智慧。將傳統文化深入發掘,並闡發了富有時代意義的思想精髓,使之具有當代修身為學、治國理政的文學價值。
於我而言,淺析「修身篇」,並從書中感知為人處世最適宜的方式,而如何將這種感知落到待人接物的具體相處中,是我要接下來學習的一步,希望與書籍共同成長,將生命的廣度和視覺拉長,唯進步,不止步。


大道至簡,人無完人!
對我而言,時刻銘記三句話,堅持三件事:
三句話: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傅;切莫交淺言深;不隨便承諾,承諾必實現!
三件事:堅持跑步;堅持閱讀;健康飲食節制食慾!


我比較喜歡曾國藩和王陽明的哲學。曾文正公修身修心養性養德,妙訣在於:居敬則心存,心存則理明,理明則存心趨厚,存心趨厚則心體明朗洞見真心本性;主靜以心定,務當力求主靜,以靜制動,動靜皆宜,且靜字是好氣象可以涵養身心德性;慎獨則遏欲循理,不自欺,令己心快足寬平,即心安;意誠則心、理通融,所發、未發皆循理,心念專註於所格的某一範疇(人事物念)而不雜,從而身心健康、心念行動篤實,成事功。即居敬心存、心存理明、理明則修得明朗心體洞見真心本性;主靜心定;慎獨心安;意誠心專。陽明講究心外無物,心即理,我的理解是萬物通過因緣作用於心中,心通過意、意通過念、念通過行動、行動通過因緣作用於萬物,繼而心與萬物相互作用形成境遇命運,一念成佛,一念成魔,萬物只在於心中,自己便是自己的心魔和最大的敵人。所以勝己者勝人,剋制心魔,正確地思想、正確地行動從而收穫正確且美好的結果。水靜如鏡,影涵萬物而不滯。萬事萬物都是對自己內在真心的修鍊,讓自己修身修心養性養德,培養局格和才器,從而可以成大事。所以應該知足,知止,知放,自知,自在,不執,不滯,不染,修明真心洞見本性,使心體明朗真性自如。具體來說就是破除我執,則心外無我,無我則無受,內不動心為定,外不著相為隨,隨境自在,真心任遍知,事來物來則應,事過物去不留,萬事萬法萬物皆由己用而不被其所用。即對心外之因緣和合境遇無常,真心(通達明朗純凈無塵的心體)要不抗拒、不掩飾地接受;對自身的應性反應,真心要不壓抑、不放縱,靜靜地體會、觀察;同時不因當下的一切而生喜或生悲,以正能量的理性處理當下一切。真心是一念不起的,無事時心在腔子里,應事時專一不雜,如日之升;對心外的萬事萬物只有感知,只有心正(心地空靈:不為外物所動且放空了自己,心靈潔凈無塵),只有意誠(意念精純:一心不二用、一念無二物),即對心外的萬事萬物只有心正意誠的感知,沒有念頭,什麼也不想,內心只有安詳、寧靜和快樂。此時也就進入了內心最強大的狀態和境界,一旦到了這個境界也就無所謂強大與不強大了。真心的本體是真、善、美、道理(規律)、法則(律令)、道德、法律,即內聖,內聖則從心所欲而身心意念行果不逾矩(矩即真心的本體)。(悟道)


記得楊昌濟老先生曾經對年輕的毛潤之説:修身必先立志


《大學》里不都說出答案了么。
誠意、正心。古今之通學。


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吾日三省吾身,常常自省可以發現自己的毛病,如果一開始發現自己的毛病太多,不知從何處下手,不如隨便挑一個下手,改掉毛病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需要對毛病有個正確的認識,從心底認為這個毛病是不應該的。
個人感覺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心誠,如果在你想反錯誤的時候對自己誠實點,不要欺騙自己的心,很多人知道有些事情那樣做不好,但就是無法控制自己,這就是身心不一,對自己不夠誠實,還妄圖欺騙自己,努力做到身心如一,我想我就做,一段時間後應該會有明顯的成效。
以上僅僅是個人的一些體驗,僅供參考。


慎獨


大學有云: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
格物就是學習科學,特別是科學背後潛藏的道理;學懂了道理,就可以明了萬物運行的規律。明了了萬物運行的規律,就可以建立正確的世界觀,建立了正確的世界觀,就可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正確的人生觀確立起來了,修身就達到了。


修身的幾個層次,看看你在哪一層?

選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經&>第一輯》
雪漠 著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

什麼叫無心道人?心裡沒有雞零狗碎,沒有執著,沒有概念,沒有分別心,但又是明白了真理的人。無心道人沒有分別,沒有雜念,沒有計較,沒有煩惱,沒有執著,只有對世界的貢獻。

我就有一些這樣的朋友,你根本感覺不到他們在努力地幫我,但他們就是在幫我;你感覺不到他們在做事,但他們就是在做事;你感覺不到他們對我好,但他們就是對我好。他們從來不說,從來不居功,但不知不覺中,你就能感覺到他們春天一樣的心。當你交到這樣的朋友時,你的一生會非常快樂。所以,我們自己也要盡量做到這一點,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別人,讓別人感覺不到我們在幫他,給別人一份好心情。

有人曾經問過孔子,如果朋友做了壞事,我該不該勸?孔子說,該勸。別人又問,如果我勸了,但他不聽呢?孔子說,他不聽,你就算了。為什麼?因為,該勸不勸叫失人,不該說說了就叫失言。有的時候,說與不說,要看機緣,也要看分寸。分寸代表智慧。
不知有之
老子也做得很好。孔子拜訪老子的時候,老子就不怎麼說話,他靜靜地坐在一邊,像個呆木頭,偶爾說上幾句話,都是在回應孔子。孔子不說不問,他也不說。孔子就非常敬佩老子,覺得他神龍見首不見尾,自己摸不清他的底。這就是「不知有之」。老子從來不覺得自己想當孔子的老師,要教給孔子什麼東西。他心裡根本沒有這個東西。他就像一口鐘,你敲一下,它才會響;你如果不敲,它就靜靜地待著。智者都是這樣。這是第一種。
修德
第二種是修德。如果你做不到「不知有之」,就必須從品德上著手。修德靠什麼?靠行為。我們常說高僧大德、德高望重,標準都是他的行為,也就是他做過的事情。你如果是個大德,你就必然有大德的行為。當你有這個行為時,人家自然知道你是大德,不用你自己說。你可以試一試,如果你明天上午到街上去,隨便告訴一個人,說自己是大德,你看人家會怎麼說?人家會說你是個瘋子。為什麼?因為,大德不是說出來的,是靠行為來展示的。只有利益眾生、貢獻社會的人,人們才稱之為大德,也就是德高望重的人。所以,有幾個朋友加我微信,想當我的學生,我就對他們說,你還是先做事吧,用你的行為告訴我:你是什麼樣的人。
修身
如果行為上做不到利益眾生,那麼你有一顆仁愛的心也行。仁愛的心,就是對別人好,對別人有一份關愛,也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愛心。但體現你的仁愛之心的,仍然是行為。這是修身的第三等。
禮儀
第四是什麼呢?是禮儀。禮儀就是基本的行為規範。有了禮儀和修養,你沒有仁愛之心也不要緊,沒有行為也不要緊,只要你尊重別人,對別人有禮貌一些,遵循一些禮儀,也夠了。

有些人不一定多好,但他非常有修養。他可能很自私,但自私是人的本性,他不會因為自私而害人。他就像楊朱所說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拔一根汗毛就能利益天下,他也不願意做。雖然他不願意利益天下,但他獨善其身,待人彬彬有禮,這也很好。這是人格修養最低的標準了。
戒律
第五等是守最基本的戒律,不要幹壞事。比如不要殺人,不要偷東西,不要搶劫,遵守基本的社會規範,也就是法治。

這就是修身的幾個層次。你最少要尊重法律、尊重基本的社會規範;然後要學會尊重別人;再上一層,要有一顆仁愛之心;繼續上一層,用行為貢獻社會;這些都做到了,你就掃除這一切,不要所有的概念和分別,但你無時無刻不在利益社會。


想改正可以從行為上入手。每天打掃自己的房間,每天做一件幫助別人的事,每天反省自己的不足,不義之財分文不取,害人的事不做。持之以恆,善心善念會慢慢增長,到一個程度就可以轉變自己的懶惰心,貪嗔痴的心。


古今有別乎?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


原本我是來看看能不能突破自身瓶頸的,對其他回答不太滿意,用自身思考來嘗試回答這個問題。

其實知乎上相關類似問題很多,我覺得都可以統一回答。

比如以下問題:

古人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現代人「修身」要怎麼做?

怎樣才能做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的第一步修身,?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流傳百年,是否有不全面的嫌疑?

修身,養性,格物,致知,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意義是什麼?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順序關係現在還適用么?

傳統文化修身對生活工作事業有無啟迪和革變?

開始正式回答的分割線:

先來分析這段話。出自《禮記 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來分析這段話,這段話一上來就告訴了我們,這段話的目的是「明明德於天下」,畢竟古時候走入仕途、做官為民才是正統大道,所以這段話適不適合當代社會,只能說不一定啊,如果你只打算過好你的小日子,那你確實不必要做那麼多。但是就是完全不適用么?我認為不是的,這段話最大的啟示,在於說清了順序,先達到一個什麼樣的階段接下來是什麼樣的階段。大部分人可能達不到理想中的治國平天下這個階段,但是修身齊家這樣的階段是每個人都沒法避免的。

然後來回答這個問題,怎麼開始、以及如何做好第一步——修身。我自己的經歷和思考分為幾個階段,和比我年齡稍長或稍幼的人聊過這些問題,感覺有些地方相似,但是每個人又不一樣。但由於我自己走了不少彎路,所以會在按時間記錄的順序之後再將我認為比較好的順序總結在最後。

階段1:困惑,但是連困惑什麼都不知道。

經歷:我是從高二的時候才開始有意識的思考這些問題,因為那個時候對於社會的認識以及高考的壓力是有衝突的,開始會覺得「手忙腳亂」,有力不從心的感覺(初中及之前,憑著自己還算聰明,一直都沒有體會過那種力不從心的感覺)。處理好功課學業,就會在別的方面有缺失。這種缺失會體現方方面面。就是想一想就覺得自己有好多不足,可是怎麼辦啊,不知道從哪裡搞起啊,感覺也沒時間啊,搞什麼都覺得是在耽誤學習偷懶啊。

結果:這個階段大概經歷了有半年,最後的結果是拋掉除了學習以外的所有心思,一門心思高考。(畢竟身在河南)但是這個階段的思考後來還是很有用的。


階段2 :知道自己的困惑是大多數人都會經歷的一個階段,經歷過手忙腳亂之後,找准自己的方向。

經歷:上了大學之後,並沒有因為時間充裕解決掉上述問題,反而更加手忙腳亂,學業、朋友、社團、興趣、工作以及後來家裡的事情等等,隨著大學接觸的人和事迅速擴大,遇到的問題呈指數倍上漲。這個時候進入一個瓶頸期,開始很認真的思考怎麼辦。後來讀書嘛,大學時候讀《大學》,讀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下定決心把自己遇到的問題分為這幾類,然後從「修身」這個問題開始解決。舉個例子,比如我覺得我那時候脾氣不好,我覺得屬於「修身」一類的,那就先解決。我覺得我需要多和爸媽溝通我的想法,這樣子我也不惹他們生氣他們也不要惹我生氣,這屬於「齊家」這一欄的,那先放放,回頭再說。剛開始就是先找覺得屬於「修身」這一個問題最嚴重的問題,慢慢解決次嚴重的問題。這個時候開始有了方向和順序。遇到不確定什麼是對的,怎麼樣更好的時候,就一直想,或者找相關的書讀。

結果:中間其實還是走了不少彎路,但總算大方向沒有錯。慢慢的解決掉一些事情之後,心裡稍微安定一些,畢竟當時把提前準備工作經驗這樣的事情傻傻的放在治國這一欄里…其實如果有前輩的指導,會走得更順利些吧。(畢竟當時連知乎都沒有)


階段3:確定這個大方向,並且初步完成「修身」這個階段。

經歷:有一件事情讓我確定了心裡的想法,就是有一次坐火車去學校的路上,臨下車的時候相鄰鋪位的一個老爺爺跟我說「這小姑娘家教真好」,大約半年的時間裡,我又再次聽到了相似的表達。雖然很有可能是那位爺爺心善,禮貌的表達,但是對我真的震動很大,畢竟二十幾年來,還是第一次聽人當面跟我說這樣的話。也確實堅定了心裡的想法。改變自己覺得最首要的幾點是很快的,大概個把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後面也基本不怎麼反覆。(拖延症這種的我根本沒列進計劃之內,啊哈哈哈,要不然大概這輩子都進不了下一個階段了,攤手)接下來就是陸陸續續修補以前覺得是小毛病的地方,差不多經歷了一年吧,覺得只看自己的品性方面,自己覺著能過關了。至於怎麼評判過關與否,這其實就是個建立三觀的過程,在此不贅述。

結果:這個階段就像是打地基,還是那句話,因為缺乏靠譜的前輩指導,大部分思考都是通過和朋友交流以及看書最終確定下來的,三觀中間毀了多少次都是淚啊。


階段4:進入到「齊家」階段,並且逐步完善「修身」這個階段。

經歷:這個階段我最大的感覺就是,明顯不會手忙腳亂了,因為你是有基礎的了,你有很多經歷過思考之後做的決定,這些東西就是你的基本三觀和原則,其他很多問題都可以水到渠成的解決。比如這個階段一般就不會再和父母起爭執,因為我知道發脾氣是不對的,再上一個階段,已經解決了如何在要發脾氣的時候快速冷靜下來,這個階段只要解決掉怎麼選擇一個他們能接受的表達方式說清問題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就可以了。所以這個階段,就進入了一個良性循環,可以解決更多的問題,以及正向反饋上一個階段,偶爾查缺補漏進一步「修身」就好了。

結果:結果就是,時間飛快,搞完這些我研究生都畢業了…


階段5:按照這個順序繼續進行下去

經歷:以上的準備讓我在進入工作之後,並沒有太大的震動,就是正常處理事情就好了,終於沒有了以前那種力不從心的感覺。嗯,我是把工作當成「治國「階段來看待的,每天進辦公室都有一種來看看本宮的天下的既視感。預測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會進入」平天下「這個階段。

結果:我自己感覺現在進入了一個瓶頸期,我自己能意識到的問題,該解決的都解決了,解決不了的也沒有辦法,問題在於,我現在不知道哪裡是有問題的,嗯,我需要打開一個新世界的大門。


總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其實是個順序問題,是有先後的,你說弄亂順序行不行?我覺得不可行,因為前面的是基礎,沒有地基蓋的樓是會塌的。


最後我要說的是回頭看看最好的順序是什麼,不說廢話,直接上原文:

「凡訓蒙,需講究,詳訓沽,名句讀。

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三字經》

我就好奇了一下,什麼東西放在「四書」前面,原來是朱熹的《小學》,是一本書!!!

《小學》全書共三百八十六章,含內外兩篇。內篇二百一十四章,分立教、名倫、敬身、稽古四個類目。外篇一百七十二章,分嘉言、善行兩個類目。朱子認為,一個人的教育分為兩個階段:

「小學」階段為洒掃、應對、進退之節;愛親、敬長、隆師、親友之道

「大學」階段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朱子的理論有些是過時的,比如女子過了十歲就不能出門見人了這種明顯可以無視。但是這本書給的標準很全,確實給了不錯的對比框架。比如明倫又下分父子之親、君臣之義、夫婦之別、長幼之序、朋友之交等篇章,敬身又下分心術之要、威儀之則、衣服之制、飲食之節等篇章作為「修身」的起步以及對照,確實很合適,裡面有很多觀點我覺得不僅不過時,反倒是以前沒有注意到的,應該學習的。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修身方能齊家


朱熹老夫子格物、致知,最後是為了齊家、治國、平天下。因為本人不姓朱,還可以免於被齊,被治和被平總是免不了的。假如這個邏輯可以成立,生活就是很不安全的。很可能在我不知道的地方,有一位我全然不認識的先生在努力地格、致,只要他功夫到家,不管我樂意不樂意,也不管他打算怎樣下手,我都要被治和平,而且根本不知自己會被修理成什麼模樣。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知世就是力量這句話。?

TAG:國學 | 道德 | 儒家 | 修身 | 《大學》古籍 |